海绵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合集下载

海绵绿地规划设计方案

海绵绿地规划设计方案

海绵绿地规划设计方案一、背景介绍海绵城市建设是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该理念以生态为基础,以城市可持续性为目标,将城市建设与生态建设相统一,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而海绵绿地作为海绵城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了当前城市规划及建设中的热门话题。

海绵绿地作为城市绿化体系中的一部分,不仅具备绿地的美化、生态、文化等功能,同时因其强大的生态环保功能而进一步强化了海绵城市的理念。

因此,本文旨在探讨海绵绿地规划设计方案,以期进一步提升城市生态环境,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二、规划设计方案1. 定位及目标海绵绿地的规划设计应当以城市环境和生态保护为出发点,充分依托区域现有的自然条件,并力求在绿地布局、植被配置、景观水系等方面发挥生态保护功能,实现城市自然环境修复与城市氛围的更迭。

同时,海绵绿地的规划设计也应提高城市防洪能力,并结合城市排水系统进行规划设计,以实现城市雨水管理和资源再利用。

2. 绿地布局海绵绿地的布局应该合理,在城市的微地形上充分利用地块原有的自然条件,布局合理的海绵绿地,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品质。

3. 植被配置海绵绿地在植被配置方面应该注意,植树种类应当选择落叶乔木等耐性强的植物,结合城市特点,提高林木的观赏性。

同时,还应该根据不同的植被类型,结合绿地面积、地形条件、气候水文等因素进行植被配置,建立不同的景观节点,打造符合城市氛围的绿地景观。

4.景观水系海绵绿地一定程度上也要起到城市雨水的处理和调节作用,因此,景观水系的设置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合理的设置可以有效提高绿地的防洪功能,同时还可以进一步美化城市环境。

在设计中可以考虑多种方式,如设立纵深式渗水溢洪河道、建造雨水花园等,以确保绿地的水循环链完整,实现多效用的绿地建设。

三、可行性分析本文旨在提出海绵绿地规划设计方案,需按照城市当地的自然环境、人文特色和人均绿地面积等因素进行判断。

同时,规划设计方案建议参考相关政策及规范文件,确保设计合理、可行、绿化效果显著。

海绵城市规划方案

海绵城市规划方案

海绵城市规划方案引言海绵城市是一种以生态为基础,借鉴海绵的吸水特性来处理城市雨水、洪水和污水的管理系统。

它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旨在提高城市的适应能力,减少洪水和水污染的风险,并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本文将介绍海绵城市规划方案,包括规划目标、关键原则和主要措施。

规划目标海绵城市规划的主要目标是减少洪水和水污染的发生,并提高城市的适应能力。

具体规划目标如下:1.减少洪水风险:通过改善城市排水系统、增加雨水收集设施等措施,减少洪水的发生和影响。

2.提高城市生态环境:通过增加绿地、湿地等自然景观,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提高空气质量。

3.降低水资源的消耗:通过采用雨水收集、雨水回用等措施,减少对传统水资源的需求。

4.保护水体生态系统:通过减少污水排放、增加污水处理设施等措施,保护城市周边水体的生态系统。

关键原则海绵城市规划需要遵循以下关键原则:1.自然与人工相结合:从自然系统中汲取灵感,并将自然元素与城市建设相结合,形成自然和人工的有机整合。

2.高效运营与综合管理:通过高效运营和综合管理,使不同的城市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优化,包括雨水收集、环境改善等。

3.多元化措施与策略:采用多元化的措施和策略,包括建筑物绿化、道路渗水、雨水收集等,以适应不同情况下的需求。

4.可持续发展:以可持续发展为基础,提高城市的自身适应能力,并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主要措施为了实现海绵城市规划的目标,我们将采取以下主要措施:1.混合用途发展:将城市土地用途规划中的混合用途成为基本原则,以减少交通需求、节约能源和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2.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城市内的绿地、湿地等自然景观,以增加水体的自然保护和城市生态系统。

3.雨水收集和利用:建立雨水收集系统,将雨水用于灌溉、冲厕以及城市景观等用途,减少对传统水资源的需求。

4.污水处理与回用: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将污水经过处理后用于灌溉、冲厕等非饮用水用途。

5.道路渗水和绿化:在城市道路中采用渗水材料,增加道路绿化和雨水渗透,减少城市排水系统的负荷。

海绵城市建设整体思路及方案

海绵城市建设整体思路及方案

海绵城市建设整体思路及方案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的今天,城市面临着一系列的水问题,如内涝频发、水资源短缺、水生态恶化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海绵城市的理念应运而生。

海绵城市,顾名思义,就是让城市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海绵城市建设的整体思路及方案。

一、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与原则(一)目标海绵城市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实现雨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有效缓解城市内涝,补充水资源,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减少雨水径流通过各种措施,降低雨水在短时间内形成大量径流的情况,减轻排水系统的压力。

2、提高雨水利用率将收集到的雨水进行合理利用,用于城市绿化灌溉、景观用水、道路清洗等,节约水资源。

3、改善城市生态增加城市绿地面积,修复水生态系统,提升城市的生态品质。

(二)原则1、规划引领在城市规划阶段就要充分考虑海绵城市的建设需求,将其理念融入到城市的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各类专项规划中。

2、生态优先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优先利用自然排水系统,保护生态本底。

3、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地形、土壤等自然条件,以及城市的发展现状和需求,制定有针对性的建设方案。

4、统筹协调统筹协调城市建设中的给排水、园林绿地、道路交通等各个方面,形成合力。

二、海绵城市建设的技术措施(一)雨水花园雨水花园是一种自然形成或人工挖掘的浅凹绿地,用于汇聚并吸收来自屋顶或地面的雨水。

通过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的作用,对雨水进行净化和渗透。

(二)绿色屋顶在建筑物屋顶种植植物,既能减少雨水径流,又能起到隔热降温的作用。

(三)透水铺装在城市道路、广场等区域采用透水砖、透水混凝土等材料进行铺装,让雨水能够迅速渗透到地下。

(四)下沉式绿地比周边地面低的绿地,能够接纳周边地面的雨水径流,增加雨水的下渗量。

(五)蓄水池建设雨水蓄水池,将雨水储存起来,用于非雨季时的使用。

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规划的应用与建议

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规划的应用与建议

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规划的应用与建议【摘要】海绵城市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理念,在城市规划中应用越来越广泛。

本文首先介绍了海绵城市理念的概述,然后分析了海绵城市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关键措施、经验和启示,以及面临的挑战和解决方案。

结合规划与实践的案例,探讨了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规划中的未来发展、推广与普及,以及其重要性。

通过对海绵城市理念的深入探讨和分析,可以为城市规划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综合治理。

【关键词】海绵城市理念, 城市规划, 应用, 关键措施, 经验, 启示, 挑战, 解决方案, 规划, 实践, 未来发展, 推广, 普及, 重要性1. 引言1.1 海绵城市理念概述海绵城市理念是一种以“海绵”为概念的城市规划理念,旨在解决城市面临的水资源管理、自然灾害防治、城市生态保护等问题。

海绵城市通过构建多样化的生态系统,利用自然的生态功能,实现城市水、气、土的循环利用,减少城市水logging、水污染和洪涝灾害等问题。

海绵城市倡导“水兼容”的城市建设理念,打破传统城市规划中的硬化和单一性,注重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提倡生态优先、人文关怀、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理念。

海绵城市理念起源于荷兰,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逐渐成为国际上城市规划和建设的重要理念之一。

在中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面临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海绵城市理念被引入城市规划实践,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应用。

未来,海绵城市理念将更加深入地融入城市规划实践,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升做出更大的贡献。

2. 正文2.1 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规划的应用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规划的应用是当前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海绵城市理念强调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城市,使城市能够更有效地处理雨水、改善城市环境、减少洪涝风险等。

在城市规划中,海绵城市理念可以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融入自然生态系统:将自然生态系统纳入城市规划中,通过保留湿地、绿地、河道等自然环境,帮助城市更好地吸收雨水、调节气候、改善环境质量。

海绵城市设计规范

海绵城市设计规范

海绵城市设计规范海绵城市是指建设在城市中的各种设施和措施,以增强城市对降雨、洪水等自然灾害的适应能力,并提高城市全生命周期中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能力。

为了实现海绵城市的目标,需要制定相应的设计规范,以下是海绵城市设计规范的主要内容:1. 绿地规划:在城市规划中要充分考虑绿地的设置,包括公园、花坛、绿化带等,以增强城市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

同时,在设计绿地时要考虑其排水功能,可以利用构造湿地等手段进行雨水的净化与蓄存。

2. 雨水收集:设计规范中应包括雨水收集系统的建设,包括设置雨水收集装置和管网系统。

收集到的雨水可以用于植物灌溉、冲厕等非饮用水的用途,以减少市政供水压力。

3. 暗管设计:要求在排水系统中设置暗管,将雨水分流到雨水收集系统中,避免将大量的雨水排入污水系统,导致系统超负荷。

暗管的设置应考虑雨水的排放速率和容量,以确保排水效果。

4. 构造湿地设置:在城市规划中应设置适当数量和容量的构造湿地,用于雨水的蓄存和净化。

构造湿地可以通过人工设置湖泊、池塘等水体,起到调蓄雨水和净化水质的作用。

5. 防洪系统设计:在设计规范中要求设置防洪系统,包括防洪堤、水闸、堰坝等设施。

这些设施可以调控河流和城市内部雨水的流动,减少洪水造成的损失。

6. 绿屋顶设计:鼓励在城市建筑物上设置绿化屋顶,以增加绿地的面积和植物的生长空间。

绿屋顶可以减少雨水的径流速度,起到减缓洪水发生的作用。

7. 雨水渗透设计:在城市道路、广场等硬化面上设置雨水渗透设施,如雨水花园、渗透坑等。

这些设施可以让雨水渗透到地下,减少雨水的积聚和径流。

8. 植物选择:在城市绿地和绿化带的设计中要选择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植物。

植物的根系系统可以增加土壤的持水能力和雨水的渗透。

9. 空间多元化利用:在城市设计中要充分利用不同场地的功能和空间特点,比如通过街头巷尾的改造、建设植物立交等手段,提高城市空间的多元化利用能力。

10. 宣传推广:设计规范还包括宣传推广的要求,鼓励市民和企业参与海绵城市的建设,提高他们对海绵城市的认知和支持度。

惠州海绵城市实施方案

惠州海绵城市实施方案

惠州海绵城市实施方案惠州市作为珠江三角洲地区重要的城市之一,近年来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建设和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

在城市化进程中,雨水排放不畅、城市内涝、水资源短缺等问题日益突出,给城市发展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

因此,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惠州市提出了海绵城市实施方案。

一、海绵城市规划。

1.1 绿地规划。

在城市规划中,要大力发展绿地,增加城市的绿化覆盖率。

通过合理规划,将城市绿地、公园、湿地等纳入城市建设规划,打造绿色生态空间,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1.2 道路规划。

在道路规划中,要合理设置雨水收集设施,将雨水纳入城市雨水管网,减少雨水排放对城市造成的影响。

同时,要尽量减少硬质路面的铺设,提高道路的透水性,减少雨水径流量。

1.3 建筑规划。

在建筑规划中,要推广绿色建筑理念,大力发展屋顶绿化、立面绿化等措施,提高建筑的雨水利用能力,减少雨水径流。

同时,要加强建筑雨水收集利用设施的设置,提高雨水资源的利用率。

二、海绵城市建设。

2.1 道路建设。

在道路建设中,要采用透水铺装材料,提高道路的透水性,减少雨水径流。

同时,要设置雨水花园、雨水花池等设施,将雨水纳入城市雨水系统,减少城市内涝的发生。

2.2 绿地建设。

在绿地建设中,要注重湿地保护和恢复,增加城市的湿地面积,提高城市的雨水保持能力。

同时,要加强植被的种植,提高植被的吸水能力,减少雨水径流。

2.3 建筑建设。

在建筑建设中,要推广绿色建筑技术,加强屋顶绿化、立面绿化等措施的应用,提高建筑的雨水利用能力。

同时,要加强建筑雨水收集利用设施的设置,提高雨水资源的利用率。

三、海绵城市管理。

3.1 雨水管理。

加强城市雨水管网的建设和维护,合理设置雨水收集设施,减少雨水排放对城市造成的影响。

同时,要加强对雨水设施的管理,确保其正常运行。

3.2 绿地管理。

加强对城市绿地的管理和维护,保护和恢复湿地,提高城市的雨水保持能力。

同时,要加强对植被的管理,保持植被的健康状态,提高植被的吸水能力。

海绵城市规划方案

海绵城市规划方案

海绵城市规划方案1. 简介海绵城市是指通过低影响开发和绿色基础设施的应用来维持城市健康发展的城市规划概念。

本文将介绍海绵城市的概念、原则和具体实施方案。

2. 概念海绵城市是指通过整合了自然与人工环境的城市规划,使城市能够具备更高的适应性和韧性,以应对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带来的挑战。

3. 原则海绵城市规划的设计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 自然保护原则海绵城市需要充分利用自然系统的功能,保护自然资源,提高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

包括增加绿地覆盖率,恢复湿地和河流等自然水域。

3.2 防洪原则海绵城市需要通过合理的规划和设计,减少城市内的洪水风险。

包括建设雨水花园、雨水收集系统、雨水滞留区等。

3.3 水资源管理原则海绵城市需要通过科学合理的水资源管理,包括降低水的消耗、提高水的利用率等措施,实现可持续发展。

3.4 生态恢复原则海绵城市规划需要重视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保护,保持城市生态平衡。

包括植被恢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等。

3.5 风险管理原则海绵城市规划需要通过综合性的风险管理,包括自然灾害风险和气候变化风险的评估和应对。

4. 实施方案4.1 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海绵城市需要建设绿色基础设施,包括湿地公园、雨水花园、河流涵养区等。

通过这些绿色基础设施的建设,可以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提高城市的适应能力。

4.2 改善城市排水系统海绵城市需要改善城市的排水系统,通过建设雨水收集系统和雨水滞留区,减少城市内的洪水风险。

同时,可以利用雨水进行灌溉和景观水体的维护,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4.3 提高绿地覆盖率海绵城市需要增加城市的绿地覆盖率,包括公共绿地和私人绿地。

绿地可以吸收雨水,提供城市的氧气,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4.4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海绵城市规划需要加强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和自然生态系统。

通过保护生物多样性,可以提高城市的生态平衡。

4.5 综合风险管理海绵城市需要进行综合性的风险管理,包括自然灾害风险和气候变化风险的评估和应对。

济南市海绵城市绿地设计导则

济南市海绵城市绿地设计导则

济南市海绵城市绿地设计导则济南市海绵城市绿地设计导则引言: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面临着许多挑战,如水资源短缺、城市内涝、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海绵城市概念应运而生。

济南市作为中国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也在积极探索海绵城市绿地设计导则,以创造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

本文将深入探讨济南市海绵城市绿地设计导则的多个方面,旨在为济南市打造海绵城市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第一部分:海绵城市概念及其重要性海绵城市概念旨在模仿自然生态系统,通过绿地、湿地、河道等自然手段来管理城市的水资源。

海绵城市绿地设计导则在济南市的实施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海绵城市能够提供多功能性的生态系统服务,如雨水收集、水体净化、风险防范等,从而改善城市的水环境质量。

其次,海绵城市的实施可以提高城市的洪水容量,减少城市内涝的发生。

此外,海绵城市还能够增加城市的绿地覆盖率,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第二部分:济南市海绵城市绿地设计导则的主要原则1. 综合规划原则济南市海绵城市绿地设计导则应当与城市的整体规划相衔接,形成系统完整的规划体系。

在综合规划中,应考虑土地利用、道路布局、绿地分布等因素,以确保绿地系统的完整性和连贯性。

2. 多功能性原则济南市海绵城市绿地设计导则应充分发挥绿地的多功能性。

绿地不仅仅是美化城市的一种手段,还应具备雨水收集、植被覆盖、污染治理等功能,为城市提供生态系统服务。

3. 区域性原则济南市海绵城市绿地设计导则应根据各个区域的实际情况进行差异化设计。

不同区域的地形、水系、土壤条件等都会对城市的绿地设计产生影响,因此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

4. 灵活性原则济南市海绵城市绿地设计导则应具备一定的灵活性。

城市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绿地设计应具备一定的变动性,以适应城市的未来发展需求。

第三部分:济南市海绵城市绿地设计导则的实施路径1. 加强水文环境建设济南市应加大对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力度,鼓励绿地中的湿地系统的建设。

海绵城市规划设计方案

海绵城市规划设计方案

海绵城市规划设计方案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环境和资源问题。

其中,水资源的管理和利用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海绵城市的理念应运而生。

海绵城市旨在通过一系列的规划设计措施,使城市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一个海绵城市的规划设计方案。

一、规划目标本次海绵城市规划设计的总体目标是实现雨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和自然净化,有效缓解城市内涝、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等问题,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和居民的生活品质。

具体目标包括:1、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到 75%以上,即通过自然和人工措施,使城市开发建设后的雨水外排总量不超过开发前的 75%。

2、雨水资源利用率达到 20%以上,将收集的雨水用于城市绿化灌溉、道路冲洗、景观补水等。

3、面源污染削减率达到 50%以上,通过雨水的净化处理,减少雨水携带的污染物进入受纳水体。

4、城市内涝防治标准达到 50 年一遇,有效降低内涝发生的频率和危害。

二、规划原则1、生态优先尊重自然生态本底,保护和修复城市原有水生态系统,优先利用自然排水系统和生态措施解决雨水排放和利用问题。

2、因地制宜根据城市的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土壤类型、水资源状况等因素,制定适合本地的海绵城市规划设计方案,避免生搬硬套。

3、统筹规划将海绵城市建设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排水防涝规划、道路交通规划、园林绿地规划等相关规划相衔接,实现多规合一。

4、安全为重在保障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推进海绵城市建设,避免因过度追求雨水的资源化利用而影响城市的防洪安全。

三、规划区域概况本次规划的区域位于_____市_____区,总面积约为_____平方公里。

该区域地势较为平坦,地形起伏较小,土壤类型以壤土和黏土为主,年平均降雨量为_____毫米,主要集中在夏季。

海绵城市规划指标与要点

海绵城市规划指标与要点

海绵城市规划指标与要点海绵城市是指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以模仿自然界海绵的功能原理为基础,通过灵活的设计和科技手段,实现城市的水循环、水蓄、水净、水用的有效管理和运用。

海绵城市的目标是在解决城市水问题的同时,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适应气候变化,提升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1.水循环指标:海绵城市通过建立完善的雨水管理系统,优化城市的水资源循环利用。

具体的指标包括:建设雨水收集和利用系统,降低雨水径流量;建设生态河道、湿地,提高雨水的自然渗透和净化能力;优化雨水排放系统,减少对城市排水管网的冲击。

2.水蓄指标:海绵城市需要建设一定容量的雨水蓄存设施,以应对暴雨等极端天气事件。

具体的指标包括:建设雨水蓄存设施,如雨水花园、雨水湖泊等;设置地下蓄水设施,以存储雨水供日常用水。

3.水净指标:海绵城市要通过合理的设计和管理,净化和治理城市的雨水。

具体的指标包括:建设适宜的生态稻田、湿地和花园,通过植物和土壤吸附作用净化雨水中的有害物质;采用雨水过滤技术,使雨水达到饮用水的标准;建设雨水生态廊道,增加雨水的自然净化能力。

4.水用指标:海绵城市需要合理规划和管理城市的用水。

具体的指标包括:提倡节水意识,减少用水量;建设雨水利用系统,将雨水用于绿化、冲厕、洗衣等非饮用水用途;推广城市灌溉用水的再利用,减少对地下水和自来水的需求。

除了以上的规划指标外,海绵城市还需要注重以下几个要点:1.多领域合作:海绵城市涉及到城市规划、水务、环境保护等多个领域的问题,需要各相关部门和专业领域的合作。

政府、企事业单位和社区居民应齐心协力,形成合力,共同推动海绵城市的建设。

2.自然与人工结合:海绵城市的设计需要充分结合自然环境特点,利用自然的力量来解决城市的水问题。

同时,科技手段和人工设施也是必不可少的,通过科技手段来提高城市的水资源管理能力。

3.全过程管理:海绵城市的建设不仅仅是规划和设计阶段的问题,更需要在城市的建设、管理和运营中全程考虑和实施海绵城市的理念和技术。

海绵城市设计方案

海绵城市设计方案

海绵城市设计方案第1篇海绵城市设计方案一、项目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雨水径流污染、城市内涝等问题日益严重,给城市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带来诸多影响。

为解决上述问题,我国提出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即通过模仿自然水循环过程,构建具有吸水、蓄水、渗水、净水等功能的城市雨水管理体系,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二、设计目标1. 降低城市内涝风险,提高城市防洪排涝能力。

2. 减少雨水径流污染,改善城市水环境质量。

3. 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增强城市生态功能。

4. 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三、设计原则1. 生态优先:尊重自然、保护生态,充分发挥绿色基础设施的作用。

2. 综合治理:结合城市实际情况,统筹考虑雨水径流污染、内涝等问题,实施综合治理。

3. 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区域特点,采用适宜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和措施。

4. 经济适用:在确保效果的前提下,力求投资合理、运行成本低、维护简便。

5. 社会参与:鼓励全社会参与海绵城市建设,提高公众环保意识。

四、设计方案1. 绿色屋顶:在建筑物的屋顶种植绿色植物,吸收雨水,减少径流。

2. 生物滞留池:在低洼地区、绿地等处设置生物滞留池,用于收集、净化雨水。

3. 雨水花园:在公共绿地、小区等区域建设雨水花园,利用植物和土壤净化雨水。

4. 雨污分流:对城市雨水管网进行改造,实现雨污分流,减少雨水径流污染。

5. 透水铺装:在人行道、广场、停车场等区域采用透水铺装材料,提高地面透水性。

6. 雨水收集利用:在学校、企事业单位等场所建设雨水收集设施,实现雨水的收集和利用。

7. 河道整治:对城市河道进行清淤、拓宽、绿化等整治措施,提高河道行洪能力。

8. 城市排水管网改造:对城市排水管网进行升级改造,提高排水能力。

9. 智能监测系统:建立雨水监测系统,实时监测雨水径流、水质等信息,为管理决策提供依据。

10. 社会宣传与培训:加强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宣传和培训,提高全社会环保意识。

五、实施保障1. 政策支持: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明确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任务和要求。

海绵城市绿化带建设标准

海绵城市绿化带建设标准

海绵城市绿化带建设标准引言海绵城市是指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增加城市地区的水循环容量和调整城市景观格局,实现城市功能的提升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绿化带是海绵城市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可以促进水的自然净化、调控城市气候、改善空气质量、提供生态服务等。

本文档旨在为海绵城市绿化带的建设提供指导和标准。

1.绿化带规划设计1.1 绿化带的位置应充分考虑城市排水系统,合理布局,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截留、渗透和净化雨水的作用。

1.2 绿化带的宽度应根据城市气候条件、地形地貌和水资源状况进行科学确定,一般不少于30米,以确保其生态功能的有效发挥。

1.3 绿化带的结构应包括水生植物区、潮湿环境区和干燥环境区,增加植被多样性和生态稳定性。

1.4 绿化带应设置步道和休闲设施,提供方便的公共空间,并促进人们对绿化带的利用和保护。

2.绿化植物选择2.1 绿化带的植物选择应以当地生态区域特征为基础,优选本地树种和耐旱、耐盐的植物,以适应城市化和气候变化的影响。

2.2 植物的种植应遵循适量而精细的原则,合理布局绿化带内的不同植物群落,增强其生态功能和景观效果。

2.3 植物的养护应注重生态性和可持续性,减少化学物质的使用,提倡自然养护手段,保障植物的生长和健康。

3.水的管理与利用3.1 绿化带应设有适当的水体,如湖泊、水池或人工湿地等,以满足水生植物的生长需求,提供水分和养分。

3.2 绿化带应设计适当的雨水收集和利用系统,优先利用雨水滋养绿地植物,减少城市排水系统的负荷。

3.3 绿化带内的地面材料应选择透水性好的材料,如透水砖、透水混凝土等,减少雨水径流和地下水污染。

4.绿化带维护与管理4.1 绿化带的维护应定期进行,包括修剪树木、除草、喷水、施肥等,以保持植被的健康生长。

4.2 维护过程中应遵循生态原则,尽量减少使用化学农药和除草剂,采用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手段优先解决问题。

4.3 绿化带应设立专门机构或团队负责管理和维护,制定详细的维护计划和养护措施,保证绿化带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海绵专项规划修编工作方案

海绵专项规划修编工作方案

雨水收集利用技术
雨水收集
01
通过建设雨水收集设施,如雨水花园、雨水收集池等,将雨水
进行集中收集。
雨水处理
02
采用物理、化学或生物方法对收集的雨水进行处理,去除其中
的杂质和污染物,提高水质。
雨水利用
03
将处理后的雨水用于绿化灌溉、道路清洗、冲厕等用途,实现
水资源的节约和循环利用。
透水铺装技术
透水材料选择
海绵专项规划修编工作方案
目录
• 引言 • 海绵城市现状分析 • 专项规划修编策略 • 关键技术措施 • 实施步骤与时间安排 • 资源保障与政策支持 • 社会参与与合作共赢
01
引言
规划背景与意义
应对城市内涝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内涝问题 日益严重,海绵专项规划修编旨在通 过综合措施,提高城市排水防涝能力 。
绿色屋顶能够滞留部分雨水,并通过植物和土壤的净化作用,提高 雨水水质。
节能与减排
绿色屋顶具有良好的保温隔热效果,能够减少建筑物的能耗和温室 气体排放。
植草沟技术
植草沟设计
在道路两侧或绿地中设置植草沟,种植草本植物,形 成生态排水系统。
雨水截留与净化
植草沟能够截留地表径流中的部分雨水,并通过植物 的吸收和土壤的过滤作用,去除其中的污染物。
时间安排与进度计划
2023年10月
完成问题分析和目 标制定工作。
2023年12月
根据专家评审意见 ,完成方案修改和 完善工作。
2023年9月
完成前期准备和现 场调研工作。
2023年11月
完成方案编制工作 ,并提交专家评审 。
2024年1月
将最终方案报批至 相关部门,并启动 实施工作。

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实践

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实践

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实践海绵城市理论是在城市化进程中,为解决城市排水问题而提出的理论。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面临的水问题愈发突出。

例如城市化过程中的地面铺装增多,导致雨水难以渗透,水体的减少,地下水位的降低等等,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了城市的生态环境,并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因此,我们必须寻找解决城市排水问题的有效方法。

“海绵城市”这个概念源自于2003年美国费城“清水”计划。

海绵城市理论认为城市可以向海绵一样自然而有趣,通过合理规划建设,使城市具备“海绵”的特点,即具备吸收排水能力,缓存和净化水,为城市的环境保护和发展提供支持。

海绵城市理论与风景园林规划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

风景园林规划作为城市绿化环境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与海绵城市理论中的水资源管理有着很大的关联。

通过将海绵城市理论应用于风景园林规划中,可以实现城市水资源的合理分配,使城市变得更加生态化。

1.合理规划城市绿地系统,保护自然生态。

即合理规划城市的绿地系统,通过建设绿色汇水区,增加绿化面积,缓冲雨水冲击和离子污染,保护自然生态系统,从而达到保护生态环境和水资源的目的。

2.通过建设雨水花园、雨水收集池等绿色基础设施,实现雨水的自然净化。

自然界中的植被与土壤可以有效地去除雨水中的污染物,因此在风景园林规划中,可以将雨水花园、雨水收集池等绿色基础设施与公园、广场等城市公共绿地相结合,以帮助减少污染。

3.建设智能化的排水系统,通过高科技手段实现城市排水的高效管理。

例如,在对公园进行改造规划时,可以将雨水排出通道与景观相结合,让雨水水流成为景观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使城市排水管道的建设达到一种艺术的效果。

4.保持城市表土的透水性,减少地面铺装。

在风景园林规划中,应遵循保持城市表土的透水性的原则,减少地面铺装,增加水源,避免了污染的污水路与自然环境的破坏,以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

海绵城市下凹式绿地施工方案

海绵城市下凹式绿地施工方案

海绵城市下凹式绿地施工方案一、项目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面临着日益严重的洪涝灾害和城市热岛效应等问题。

海绵城市理念应运而生,强调将城市打造成为一个能够自主吸纳、蓄存、渗透并利用降雨水的城市。

下凹式绿地作为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构建具有蓄水、渗水和减轻城市热岛效应等功能的绿地系统,从而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二、方案设计1. 选址选择绿地建设区域时应考虑地势低洼、排水条件好且易收集雨水的地段,以便实现下凹式绿地的功能。

同时要根据当地的空间规划和生态环境要求进行合理选址。

2. 设计理念下凹式绿地设计应充分考虑水文地质条件、地表径流管网、雨水收集、蓄存及植被配置等因素。

结合城市绿地系统完善,打造具备蓄水、渗透和保护地下水资源的绿地环境。

3. 施工步骤(1) 地面准备清理施工区域,确保施工地面平整、无杂物,保证施工安全及质量。

(2) 地基建设根据设计需求进行下凹式绿地地基的开挖和地表整形,确保地基平整和稳固。

(3) 配套设施建设安装雨水收集系统、蓄水设施、渗透层及植被等配套设施,使其具备蓄水、渗透的功能。

(4) 植物种植根据设计方案,在下凹式绿地中进行合理的植物配置,既美化环境,又有利于渗透、蓄存雨水。

4. 施工注意事项(1) 施工队伍选择专业的施工队伍进行工程施工,确保施工质量和进度。

(2) 施工材料选用符合标准的环保材料,确保施工材料的使用安全和环保性。

三、效果展示下凹式绿地施工完成后,形成一个具有完整功能的海绵城市绿地系统。

绿地能够有效吸收和蓄存雨水,减缓地面径流,减少城市内涝风险,并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四、总结海绵城市建设是当前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下凹式绿地作为海绵城市建设的关键项目之一,其施工方案设计至关重要。

通过科学合理的施工规划和操作,可以有效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为城市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海绵城市建设整体思路及方案

海绵城市建设整体思路及方案

海绵城市建设整体思路及方案海绵城市建设是指在城市规划与建设中,借鉴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理,以水文循环为核心,通过构建海绵化的城市管理体系和设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对水资源的消耗,提高城市的抗洪排涝能力,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以下是海绵城市建设的整体思路与方案。

一、海绵城市建设的思路1.整体规划思路海绵城市建设应以整体规划为基础,结合城市的自然地理条件、气候特点和人口分布等因素,确定建设目标和重点区域。

同时,要随着城市发展的阶段变化,逐步实现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从小区域向大区域扩展。

2.生态优先思路海绵城市建设要将生态保护置于首位,通过保护、恢复和建立城市的自然生态系统,实现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同时,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的功能,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3.综合治理思路海绵城市建设要采取综合治理的思路,将城市管理纳入海绵化的总体思路中,整合并优化各类城市设施和设备,以提高城市的适应能力和整体效益。

二、海绵城市建设的方案1.雨水收集利用建立雨水收集系统,将城市降雨的雨水集中收集、储存和利用。

可以利用地下水箱、水库等设施,将雨水储存起来,用于农田灌溉、景观绿化等用途,减轻城市对自来水的需求。

2.湿地建设在城市建设中,合理规划和建设湿地,增加城市的湿地面积。

湿地具有良好的物理、生物和化学处理能力,可以净化城市的污水和雨水,提高城市的水环境质量。

3.提升绿地覆盖率增加城市的绿地覆盖率,种植更多的植物,提供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

绿地能够增加土壤的渗透性,减少雨水径流,降低洪水风险;同时,绿地还能够吸收大气中的有害物质,改善空气质量。

4.建设透水铺装在城市的道路、广场等场所采用透水铺装材料,通过透水性的材料和结构设计,使得雨水能够透过路面渗透到地下,减少雨水径流和水资源的浪费。

5.发展雨水花园在城市的屋顶、阳台等空间建设雨水花园,利用雨水提供充足的水源供应。

同时,种植花草树木,增加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海绵城市系统构建模式

海绵城市系统构建模式

海绵城市系统构建模式海绵城市系统构建模式一、引言在当前全球面临的日益加剧的城市化和气候变化问题下,海绵城市被广泛认为是未来可持续城市发展的重要模式之一。

海绵城市系统构建模式旨在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城市内的建筑、绿地和水域等元素,使城市能够更好地应对降雨和水资源管理的挑战,实现雨水的最大收集和有效利用,从而减轻城市洪涝和水污染等灾害的发生,提高城市的韧性和可持续性。

二、海绵城市系统构建模式的基本原则1. 综合利用雨水资源海绵城市系统的核心在于雨水资源的综合利用。

通过收集、储存和净化雨水,将其用于城市绿化、景观灌溉、工业用水等方面,实现雨水资源的最大限度利用,减少对地下水的开采,降低城市对外部供水系统的依赖性。

2. 构建多功能绿地系统绿地系统是海绵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吸收雨水、减缓雨水径流速度、增强城市生态系统功能等多重效益。

为了构建多功能绿地系统,可以采用城市湿地、河流修复、生态河道等手段,增加城市内部的自然水体和湿地面积,提高城市对雨水的吸收和滞留能力。

3. 发展低影响开发技术低影响开发技术是海绵城市系统构建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合理规划建筑和道路等基础设施,采用透水铺装、绿色屋顶、雨水花园等技术手段,减少城市地表径流的形成,提高城市面积的雨水渗透和蓄滞能力,降低城市洪涝风险。

4. 强化城市管理与监测能力海绵城市系统的实施需要强化城市管理和监测能力。

通过建立城市雨水管理中心、城市环境监测系统等手段,对城市内的雨水资源利用、城市韧性和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调整和改进系统构建模式,提高城市的应对能力和适应能力。

三、海绵城市系统构建模式的实施路径1. 制定整体规划海绵城市系统构建应从整体规划出发,充分考虑城市的环境条件、自然资源分布、土地利用等因素,制定相应的发展目标和规划方案。

同时,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法规,明确相关部门的职责和任务,确保系统构建的顺利推进。

2. 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海绵城市系统构建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支持,包括雨水收集和储存设施、雨水花园和湿地等绿地设施、雨水利用和净化设备等。

济南市海绵城市绿地设计导则

济南市海绵城市绿地设计导则

济南市海绵城市绿地设计导则济南市海绵城市绿地设计导则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面临着许多问题,如水资源短缺、水污染、城市内涝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济南市提出了海绵城市建设的概念,并制定了海绵城市绿地设计导则。

一、海绵城市的概念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建设具有自我调节、自我净化、自我修复能力的生态系统,实现雨水资源最大化利用和水循环系统优化,从而达到防洪排涝、改善生态环境和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目标。

二、海绵城市绿地设计导则的意义海绵城市绿地设计导则是指在建设海绵城市过程中,对绿地进行规划和设计时应遵循的原则和要求。

它的意义在于:1. 促进雨水资源最大化利用通过科学合理地规划和设计绿地,可以将雨水收集起来并储存起来,以便后期利用。

2. 改善生态环境在规划和设计绿地时应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增加植被覆盖率,提高绿地的生态效益。

3. 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海绵城市绿地设计导则的实施可以有效地解决城市内涝等问题,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海绵城市绿地设计导则的要求1. 绿地应具有自我调节、自我净化、自我修复能力。

2. 绿地应具有多样性和复合性。

不同类型的绿地应相互衔接,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3. 绿地应注重保护生态环境。

在规划和设计绿地时应注意保护现有生态环境,增加植被覆盖率,提高绿地的生态效益。

4. 绿地应注重雨水资源利用。

在规划和设计绿地时应考虑将雨水收集起来并储存起来,以便后期利用。

5. 绿地应充分考虑使用功能。

在规划和设计绿地时应充分考虑使用功能,满足人们对于休闲、娱乐、健身等方面的需求。

6. 绿地应注重美学价值。

在规划和设计绿地时应注重美学价值,使其既具有实用价值又具有艺术价值。

四、济南市海绵城市绿地设计实践济南市在海绵城市建设中,注重绿地规划和设计,制定了海绵城市绿地设计导则,并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1. 建设生态廊道济南市在城市规划中建设了一系列生态廊道,通过将不同类型的绿地相互衔接,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提高了城市的生态效益。

海绵城市规划方案(一)

海绵城市规划方案(一)

海绵城市规划方案一、实施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其中之一就是城市水灾和洪涝灾害的频发。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海绵城市规划方案应运而生。

海绵城市是指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理,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城市的土地利用、建筑物、道路和绿地等,实现城市雨水的自然渗透、蓄存和净化,从而达到减少水灾和洪涝灾害的目的。

二、工作原理海绵城市的工作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雨水的自然渗透:通过合理规划城市的土地利用,保留足够的绿地和湿地,使得雨水能够自然渗透到地下水中,减少地表径流的产生。

2.雨水的蓄存:在城市内部设置雨水蓄存设施,如雨水花园、雨水湖等,将雨水暂时储存起来,减少雨水对城市排水系统的冲击。

3.雨水的净化:通过建设湿地、雨水花园等绿色景观,利用植物和土壤的吸附和分解作用,对雨水进行净化,减少水体污染。

4.雨水的利用:将净化后的雨水用于城市绿化、冲洗马路、灌溉等用途,实现雨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三、实施计划步骤1.制定规划方案:根据城市的特点和需求,制定海绵城市规划方案,包括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建筑物设计标准、道路设计标准等。

2.建设基础设施:按照规划方案,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包括雨水蓄存设施、湿地建设、绿地建设等。

3.推广宣传:通过宣传和推广活动,提高公众对海绵城市的认知和理解,增强公众的参与意识。

4.监测评估:对已实施的海绵城市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和改进。

四、适用范围海绵城市规划方案适用于各类城市,特别是那些经常发生水灾和洪涝灾害的城市。

同时,海绵城市规划方案也适用于新建城市和城市更新改造项目。

五、创新要点1.综合规划:海绵城市规划方案要综合考虑城市的自然环境、人口密度、土地利用等因素,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绿色建筑:在建筑物设计中采用绿色建筑技术,如屋顶绿化、雨水收集系统等,减少对城市排水系统的负荷。

3.智能管理:利用信息技术和大数据分析,实现对海绵城市的智能管理,提高城市的应急响应能力和资源利用效率。

国家海绵城市绿地规划设计导则

国家海绵城市绿地规划设计导则

第一章 总则
1 本导则旨在指导各地城镇园林绿化建设过程中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 充分发 挥绿地吸纳、蓄渗、净化和缓释周边用地及自身雨水径流的作用,使绿地真正成 为海绵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与城市排水等其他系统有机结合,共同缓解城市 洪涝灾害、削减径流污染负荷、节约水资源、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为建设 海绵城市和生态城市提供重要保障。 2 本导则适用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指导与城市绿地有关的各层级规划编制过程 中海绵城市有关内容的协调和落实;二是指导新建、改建、扩建城市绿地的配套 雨水设施的设计;三是指导园林、城市规划、排水、道路交通等有关部门指导和 监督海绵城市建设有关工作。 3 本导则重点指导城市绿地规划设计中与海绵城市建设相关的内容,绿地规划设 计应同时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 4 本导则可供海绵城市试点城市绿地规划设计参考, 也可为其他城市绿地规划设 计和雨水系统规划设计提供参考。
海绵城市 录
第一章 总则..................................................................................................................................... 1 第二章 海绵城市绿地系统的内涵 ................................................................................................. 2 2.1 海绵城市与城市绿地的关系 ............................................................................................ 2 2.2 海绵城市绿地系统的雨水相关控制目标 ........................................................................ 3 第三章 海绵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 4 3.1 规划原则............................................................................................................................. 4 3.2 规划目标和指标................................................................................................................. 5 3.3 规划要点............................................................................................................................. 7 第四章 海绵城市绿地设计及绿地雨水控制利用系统设计 ......................................................... 9 4.1 基本要求............................................................................................................................. 9 4.2 设计方法........................................................................................................................... 10 4.3 建筑与小区附属绿地....................................................................................................... 12 4.4 城市道路附属绿地........................................................................................................... 13 4.5 公园绿地........................................................................................................................... 13 4.6 其他绿地........................................................................................................................... 14 4.7 特殊地区设计要点........................................................................................................... 15 4.8 绿地雨水设施选择........................................................................................................... 16 4.9 绿地雨水设施设计........................................................................................................... 17 第五章 海绵城市绿地雨水设施植物选择与配置 ....................................................................... 19 5.1 基本要求........................................................................................................................... 19 5.2 生物滞留设施(下沉式绿地)植物 ............................................................................... 22 5.3 塘与湿地植物................................................................................................................... 23 5.4 植草沟植物....................................................................................................................... 26 5.5 植被缓冲带植物............................................................................................................... 27 5.6 屋顶绿化植物................................................................................................................... 28 5.7 其他设施植物................................................................................................................... 29 附 1 设施规模计算方法................................................................................................................ 3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 城市绿化现状 第一节 绿地及相关用地资料
第二节 技术经济指标 第三节 园林植物、动物资料
第三章 管理资料 第一节 管理机构 第二节 人员状况 第三节 园林科研 第四节 资金与设备 第五节 城市绿地养护与管理情况
规划层次
1市域范围—市域绿地系统规划 阐明市域绿地系统规划结构与
布局和分类发展规划,构筑以中心 城区为核心,覆盖整个市域,城乡 一体化的绿地系统。 意义: ----维护区域自然格局 ----优化城乡空间结构 ----改善区域发展环境 ----完善城乡规划管理,落实规划强制 性内容
•生产绿地规划:
•五处,159公顷,2.1% •姜屯苗圃 •浮岛苗圃 •京福高速苗圃 •腾北苗圃 •郭河苗圃
•防护绿地规划:
•10-50米
•京沪铁路 •京福高速 •工业区与居住区之间 •外围交通干道
•组团绿地不少于0.5平方米/人,小区 (含组团绿地)不少于1平方米/人, 并应根据居住区规划布局形式统一安 排,灵活使用。规划要求新建或重建 的居住区用地绿地率不得低于30 % ,对于改造的居住区规划绿地率不得 低于25 %,并鼓励利用屋顶平台、 墙面、阳台、廊架等空间发展垂直绿 化
p 一、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p 城市规划 p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p 一、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p 城市规划 •
p 一、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p 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 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 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 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 管理。 •城市规划区: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 城市行政区域内其他因城市建设和发展 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城市建成区:城市行政区内实际已成 片开发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 基本具务的地区。
规范标准
《城乡规划法》2008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绿化条例》1992 《城市绿地分类标准》GJJ/T85-2002 《城市绿线管理办法》2002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试行)》
《国家园林城市、城镇、县城标准》 《城市园林绿化评价标准》(GB/T 50563-2010)
交通性景 观道路
一般绿化道 路
•道路绿地规划
道路
善国路、北辛路、府前路、龙泉路、南环路
北外环路、西纬四路、纬二路、龙山路、解 放路、荆河路、腾飞路、南外环路、西外环 路、西环路、西经三路、振兴路、平行路、 大同路、公园路、塔寺路、东外环路
除园林景观路、交通性景观道路外的其他道 路
•其他绿地规划
名称
2 建成区范围(重点) 3 城市规划区范围(可选)
规划内容
规划总则 规划目标 市域绿地系统规划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结构布局与分区 城市绿地分类规划 树种规划 生物(重点是植物)多样性保护与建设规划 古树名木保护规划 分期建设规划 实施措施
•防护绿地规划 •1)道路防护绿地规划 •京福高速公路、京沪高速 铁路、京沪铁路、104国道 两侧100米的防护林带 •8条省道建设50米宽防护绿 带。
•太原市城市总体规划
绿地: “配合环境创造自然条件,适合种植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 而形成一定范围的绿化地面或区域”;或指“凡是生长植物的 土地,不论是自然植被或人工栽培的,包括农林牧生产用地 及园林用地,均可称为绿地” (《辞海》)
城市绿地: 以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为主要存在形态的城市用地。它包含 两个层次的内容:一是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用于绿化的土地 ;二是城市建设用地之外,对城市生态、景观和居民休闲生 活具有积极作用、绿化环境较好的区域。(《城市绿地分类 标准》CJJ/T 85—2002)
•生态恢复林规划 •荒山绿化
•3.4 规划内容:
•总体布局与结构
•总体布局原则
因地制宜原则
•规划内容:
充分利用城市现状、山水地形与植被等条件,发挥城市自然环境条件的优 势,深入挖掘城市历史文化内涵,对城市各类绿地的选择、布置方式、 面积大小、规划指标进行合理规划。
系统性原则
城市绿地系统作为整个区域生态系统这个大系统中的子系统,必须明确其 与其它系统和因素的相关关系,相互联系成为稳定高效的系统,从而更 大程度发挥其效益。
•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关系 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专业规划,是对《城市总体规划》
的深化和细化。《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 部门和城市园林行政主管部门共同负责编制,并纳入《城市 总体规划》。
3.3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依据
• 上位规划及相关规划 《城市总体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 上一轮《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生态城市建设规划》 《生态专项建设工程规划 》 …… • 理论依据 园林植物学 生态学
以人为本原则
以人为本,在达到防尘、降温、增湿、减噪作用的同时强调人性化意识, 考虑人在使用中的需求,提高绿地的可参与性、可介入性、可观赏性, 供人们休闲、游憩、娱乐、活动,在布局上要重视绿地的服务半径,使 市民能够充分地而便捷地利用身边的绿地,最大程度上满足居民可达性 的需求。
•规划内容:
•城市绿地分类规划
二、确定城市所处时植物地理位置。包括植被气候区域与地带、地带性植被类型、建群种、地带 性土壤与非地带性土壤类型。
三、技术经济指标 确定裸子植物与被子植物比例、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比例、乔木 与灌木比例、木本植物与 草本植物比例、乡土树种与外来树种比例(并进行生态安全性分析)、速生与中生和慢生树 种比例,确定绿地植物名录(科、属、种及种以下单位)。
、生态系统、景观多样性规划) 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措施与生态管理对策 五、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与对策
•规划内容:
• 古树名木保护规划
一般树龄在百年以上的大树即为古树;而那些树种稀有、 名贵或具有历史价值、纪念意义的树木则可称为名木。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planning 为了协调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环境效益、社会经济效益 和景观文化功能,实现综合效益最大化的目标而对城市 绿地系统建设的内容和行动步骤进行预先安排并不断付 诸实践的过程。
• 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城市总体规划》中的 城市性质、发展目标、用地布局等规定,科学制定各类城市 绿地的发展指标,合理安排城市各类园林绿地建设和市域大 环境绿化的空间布局,达到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优化 城市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均衡性原则
城市中各类绿地有不同的使用功能,规划布局时应以服务半径为基本依据 ,考虑均衡分布,做到点(公园、花园、小游园)、线(街道绿化、江畔滨 湖绿带、林荫道)、面(分布面广的小块绿地)结合,大中小结合,集中与 分散相结合,重点与一般相结合,将城市绿地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达 到真正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作用。
……
景观生态学
……
•3.4 规划过程与成果
基础资料汇编
现场踏勘、收集相关资料(文字、遥感 影像)
现状分析评价
规划纲要
规划原则、目标、总体布局 与规划部门、绿化管理部门商榷
完善规划,提交成果
文本、图纸、说明书、基础资料汇编
基础资料汇编
第一章 城市概况 第一节 自然条件 第二节 经济及社会条件 第三节 环境保护资料 第四节 城市历史与文化资料
海绵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2020年6月1日星期一
p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

•第一,尊重城市发展规律。城市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有其自身规律 。城市和经济发展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第二,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提高城市工作全局性。 •第三,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提高城市工作的系统性。 •第四,统筹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动力,提高城市发展持续性。 •第五,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提高城市发展的宜居性。 •第六,统筹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提高各方推动城市发展的积极性 。
2.2 城市绿地的分类
建设部颁布《城市绿地分类标准》GJJ/T85-2002
•G1公园绿地 •G2生产绿地 •G3防护绿地 •G4附属绿地 •G5其它绿地
颐和园
•上海长风公园
•上海长风公园
•上海浦东世纪公园
•亲水平台 •浮萍剧场 •双桥诗韵 •仙人承露 •讨源书生 •御稻流香 •古亭观嫁
滕北湿地公园 小清河湿地公园 浮岛湿地公园 滕南湿地公园 滕北郊野公园 城河郊野公园 前辛庄郊野公园
盈泰生态园 狐山
莲青山生态旅游区 龙山旅游区
•涵养水体 •防旱防涝 •楔形绿地 •郊野游憩地 •防止城市扩张 •生态源
•规划内容:
一、树种规划的基本原则
树种规划
• 适地适树原则 • 乡土树种原则 • 物种多样性原则 • 突出季相变化原则 • 乔灌藤草合理配置原则 • 速生与慢生、常绿与落叶合理科学搭配原则
• 《城市园林绿化评价标准》(GB/T 50563—2010)
三、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任务与内容
城市绿地系统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是由一定质与量的各类绿地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 的绿色有机整体,也就是城市中不同类型、不同性质和 规模的各种绿地,共同组合构建而成的一个稳定持久的 城市绿色环境体系。城市绿地系统的功能:改善城市生 态环境,满足居民休闲娱乐要求,组织城市景观,美化 环境和防灾避灾等。
中国建筑艺术奖,2003年 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金奖,2004 中国现代优秀民族建筑综合金奖,2004 追求时间的美,工业的美,野草的美、落差 错愕的美。 珍惜足下的文化,平常的文化,曾经被忽视而将 逝去的文化。
衡量绿化水平的指标
• 人均公园绿地= 公园绿地面积 / 城市人口数量 • 绿地率= (公园+生产+防护+附属)/ 城市的用地面积 • 人均绿地=(公园+生产+防护+附属)/ 城市人口数量 • 绿化覆盖率=城市绿化的垂直投影面积 / 城市的用地面积
• 在规划道路红线宽度时,应同时确定 道路绿地率。道路绿地率应符合下列规 定: • 园林景观路的道路绿地率不小于40% ; • 红线宽度大于50米的道路绿地率不小 于30%; • 红线宽度在40-50米的道路绿地率不 小于25%; • 红线宽度小于40米的道路绿地率不小 于2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