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定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的定义(狭义)]文学就是作家借助于虚构与想象,用语言塑造的艺术形象来表现她对人
生的审美感受与理解的一种艺术样式。
[文学接受]文学作品具有潜在的审美意义,但不能自己释放出来,作品的审美意义有待于读者
的阅读。文学接受就就是要使文学文本的潜在的审美意义得以实现。只有通过文学接受,文学作品的价值才能得以实现。文学接受就是文学文本的意义得以衍生的惟一环节。
[文学批评]有广义与狭义两种。广义的文学批评泛指对文本的一切阐释,从新书的评介到系统的理论研究都包含在其中。狭义的文学批评就是一种在鉴赏的基础上,运用某种理论对文学文本及其相关的文学现象进行分析、研究与评价的阐释活动。
[文学欣赏]就是一种积极接受。文学欣赏的积极性表现在,要求接受者在接受过程中注重感受、体验,要有与自身经验相关的感受、体认与想象。读者为满足审美需要,在理解文学作品的基础上,通过想象、联想、情感、思维、再创造等心理活动,以构成审美意象,实现对作品的理解并获得美感愉悦的精神活动。
[召唤结构]当代德国美学家伊瑟尔首先提出的一个接受美学的概念。文学文本所使用的语言
就是表现性或描写性的,于就是形成了非文学文本所没有的不确定性与空白。正就是这种不
确定性与空白,形成了文学文本所特有的结构特征,这就就是“召唤结构”。不确定性与空白的存在,使文学文本具有了召唤与推动读者参与文学创造、开拓想象空间的可能。
[期待视野]接受美学中的重要概念,姚斯将其称为接受理论的“方法论顶梁柱”,就是指文学接受者事先拥有并作为标准或框架而带入接受活动的全部经验与知识积累,包括接受者从已读过的文学作品中获得的经验、知识,对不同文学形式与技巧的了解以及接受者的生活经历、
文化水平、欣赏趣味等,它相当于心理学家皮亚杰发生认识论中的先在的“图式”。
[共鸣]通常包括两种含义:一就是指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指由于读者的思想情感,或经历遭际,与作家表达的作品中人物所具有的相通或相似,从而受到深刻打动,形成的一种强烈的心理感
应状态;二就是指不同的读者,包括不同时代、阶级与民族的读者,在阅读同一作品时,可能产生大致相同或相近的情绪激动与审美趣味趋同现象。
[文学形象]凡就是能够将审美意识通过语言外化为使她人在接受过程中产生审美想象与联
想的感性对象,都可称之为文学形象。文学形象有不同的类型,大体上分为三种:语象(非描摹性);形象(描摹型);意象(为表现思想感情而创造)文学形象的特点:间接性;心象性;概括性;符号性。
语象就是由各种语言用法所创造的、非描摹性的、能引起读者具体感受与丰富联想的“语言形象”。语象就是一种因语言修辞激发了人的想象,存在于感受中的形象。
狭义的文学形象,专指能够引发视觉联想与想象的描摹性形象,其特点在于通过语言的描绘,使人联想到某种物像。
意象在文学理论中,意象指的就是为表现思想感情而创造的一种形象,即表意之象。“象”因“意”生,“象”为“意”的显现提供感性形态。
(教材P、33)文学形象的间接性就是指,作为语言的艺术,文学形象不具有直接的现实性,用语言表现的形象只能以概念符号的形式呈现,需要通过接受者的想象与联想才可能间接地被感
知。
(1)文学形象的间接性要求创作者与接受者都须在语言文字方面具备一定知识。
(2)文学形象的间接性还意味着接受者必须具备将概念性的语言文字转化为语象的能力。
文学形象的心象性就是指文学可以借助语言符号,把那些本身不具形体、难以捕捉的各种心理活动,如情绪、情感、思绪、感受等等,转化为可以感知的艺术形象。
概括性文学形象就是具体的、个别的、感性的,但就是又必须包含大于这种个别性与具体性
的内涵,使其具有大于其本身的蕴意,即具有言外之意或象外之象。
形象不仅就是文学的表现形态,而且也就是文学传情达意的“语言符号”,具有所指性与隐
喻性。
[文学的主体性]文学并不就是客观对象如实投影于人的大脑的产物,而就是在主体的积极参
与下,通过虚构方式才得以形成的,一种包含了主体成分在内并受主体的情感、一直所支配的
意识现象。文学艺术中主体的生活经验与人生理想引导着虚构的具体进行,从而形成虚构与想象的个人特征,由此所形成的文学的一个重要的属性,我们称之为文学的主体性。
[创作动机] 动机指满足人的需要的活动动力,即导致行为发生的主观意图。文学创作的动机
就是指促使创作欲望与创作行为发生的心理原动力。
[文学的审美性]就是指艺术作品通过艺术想象,塑造艺术形象以表现人性情感。文学审美性表现:语言形式的美;以文为戏的自娱
[文学风格] 文学风格就是作家的创作个性在艺术作品中的艺术呈现,就是通过一系列作品显
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艺术风貌与艺术格调。“就是艺术所能企及的最高境界,艺术可以向人类最崇高的努力相抗衡的境界”。风格的基本涵义就是表现在文学活动中的独创性。
[艺术构思]指创作主体以想象的方式,对创作素材进行选择、提炼、加工、改造,使之凝聚成一个体现了创作意图的艺术整体的思维过程。构思的具体目标就是孕育形象、酝酿意蕴与安排结构。
[创作个性]体现于创作实践与创作结果中的个性特征,其显示了一个作家在感受生活、理解生活与表现生活上的与众不同的个性特点。创作个性直接影响与规定着文学创作的个人化程度,就是一个作家的文学创作有无创造性的重要标志之一。
[对象化]“对象化”原本就是一个哲学术语,最初由黑格尔提出,她用这个术语来说明物质世
界就是“绝对精神”外化的结果。马克思摒弃了黑格尔“对象化”的唯心主义含义,揭示了社会实践才就是主客体关系变化的基础。文学创作的对象化就是指主体以体验的方式把握生
活材料,将外在于自己的生活材料,成为表现作家人生感受对象的过程。对象化的过程即主体
与生活材料发生深刻遇合的过程。
[母题]美国民俗学家汤普森说:“一个母题就是一个故事中最小的、能够持续在传统中的成分”就是“能在民间传说中辨认出来的民间故事的最小单元”如西方文学中常见的错认身份、老少婚配、儿子寻父、子女对父亲的忘恩负义等,以及中国文学中常见的幻化、离魂、闺怨、
复仇等。
[原型] ①荣格心理学术语,就是集体无意识中的一种先天倾向,就是心理经验的一种先在决
定因素。②文学理论意义上的原型,就是指在不同时代的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并能激发读者情感反应的构思、形象、意象或情节类型,比如英雄、大地母亲、魔鬼、月亮、香草、石头
等。原型具有整合现实经验与调动接受心理的功能。
[艺术触发]在创作动机的驱使下,现实生活的某种因素激发了作家的创作欲望,使之进入创作实践的过程。从时间上讲,艺术触发可以分为当下的与长期的。
[灵感]创作过程中由于思想高度集中、情绪特别高涨而导致感悟与认识发生飞跃的心理现
象。其表现形态就是对某一对象或某一问题的突如其来的顿悟,它有着偶发性、短暂性、亢
奋性、创造性以及动静相济性等特征。
[互文性]互文性又译为“文本间性”,就是指任何文本的形成都与该文本之外的符号系统相关
联,都就是对其她文本的吸收与转换。互文性的提出扩展了文学研究的视野,深化了人们对文本意义的理解。
[摹仿]最初指祭祀活动中巫师表演的歌舞,后来转化为哲学术语,表示对外在世界的再造或复制,“摹仿说”就就是在这个意义上强调生活就是文艺创作的基础。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模仿
并不就是指对现实生活的直接描摹,相反,她认为文艺所描述的应该就是可能发生的而不就是
已经发生的事情。
[再创造]文学鉴赏的再创造就是指,读者在作家审美创造的基础上,以自己切身的人身经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