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与批判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与当代应用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与当代应用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理论是指通过对社会文化现象的深入剖析和批判,揭示出其中隐藏的经济基础和阶级矛盾,并以此为基础,提出对当代社会问题的解决办法。
这一理论对于理解和应用马克思主义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理论概述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理论始于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
他们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现象都是基于经济基础而产生的,旨在维护和巩固资产阶级的统治。
其中包括意识形态、法律、艺术等各个领域。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理论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主要体现在列宁和格拉姆西的著作中。
列宁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中指出,资本主义的发展导致了帝国主义的出现,资本主义国家之间进行文化侵略,使劳动人民被迫接受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和文化价值观。
“文化帝国主义”成为当时文化批判的重点。
格拉姆西则在《文化的批判与解放》中进一步深化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理论,他提出了“文化工业”和“大众文化”的概念,指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通过媒体和文化工业给人们灌输消费主义思想,糅合了商业利益和文化创造,对劳动人民进行意识形态的控制。
二、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与当代社会问题在当代社会,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理论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文化媒体的商业化和泛娱乐化带来了严重的价值观扭曲。
大量的低俗内容和娱乐文化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使他们趋向于追求短暂的满足和享乐,忽视了社会现实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其次,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帝国主义问题依然存在。
发达国家通过媒体和文化产业向其他国家输出其意识形态和文化产品,对其他国家的文化进行压制和同化。
这种文化侵略不仅削弱了本土文化的生命力,也对当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
此外,当代社会中存在着深刻的分层与剥削问题,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能够揭示其中的经济基础和阶级矛盾。
通过对文化现象的批判,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问题的本质,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和文化革命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和文化革命理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全面的观念体系,旨在揭示社会问题的根源并提供解决方案。
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文化领域的变革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因此,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和文化革命理论应运而生,以促进社会变革并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一、文化批判理论的基本概念文化批判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对社会现象和文化形态进行批判性分析的一种思想体系。
它通过对社会发展、权力关系和意识形态的剖析,揭示社会中的不公正和剥削,并为文化变革提供解决方案。
马克思主义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文化常常被控制和操纵,成为统治阶级维持其利益和地位的工具。
这种意识形态的塑造导致了社会的不平等和剥削,深化了人们的无知和被动。
文化批判理论旨在揭示这种社会现象,唤醒人们对社会问题的认识,引发他们对社会变革的思考。
二、文化批判理论的要点1. 意识形态的揭示:文化批判理论通过分析意识形态的生成和运作,揭示了权力阶级如何利用文化来维持其统治地位。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媒体、教育体系等文化机构常常成为宣传和灌输统治阶级观念的工具,导致人们的思想受到束缚。
文化批判理论旨在唤醒人们对这种操纵的认识,引导他们思考和行动。
2. 社会矛盾的分析:文化批判理论通过对社会矛盾的深入研究,揭示了贫富差距、阶级斗争等社会问题的本质。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文化批判理论认为商品经济和个人利益至上的思想倾向是社会不平等的根源。
通过对这些矛盾的批判性分析,马克思主义呼吁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
三、文化革命理论的基本概念文化革命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变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通过改变意识形态和文化传统来促进社会的进步。
它认为文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广泛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文化革命理论强调,要改变社会结构和推动社会变革,必须从文化层面入手。
通过批判现有文化和推行新的文化观念与价值观,可以引导人们的思想和行动,进而改变社会的面貌。
四、文化革命理论的要点1. 文化的重塑:文化革命理论认为,要实现社会的彻底变革,必须先改变人们的思想和观念。
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思维与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思维与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理论体系,集中反映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并提出了一套科学的分析方法。
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思维与方法论是其理论体系的核心,它们帮助我们认识和解析社会现象,实现社会的变革与发展。
一、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思维源于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是由矛盾相互斗争推动发展的。
在思维方式上,马克思主义强调对事物进行多方位、全面的观察,不断深入事物的内部,揭示事物发展的内在矛盾和规律。
马克思主义者善于从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善于看清眼前社会问题的本质,从而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二、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思维与方法论还包括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任何观念都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和发展的。
马克思主义者通过对社会历史的深入研究和分析,揭示了社会形态的更替和社会发展的规律。
他们善于从历史中发现普遍性的规律,并以此对当下的社会问题进行批判性思考。
三、实证和批判的思考方式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思维与方法论强调实证和批判的思考方式。
实证是指通过研究和实践来获取真实、客观的事实,而批判则是指对这些事实进行深入分析和评价。
马克思主义者重视对社会现象进行全面的实证研究,同时以批判性思维去发现其中的问题和矛盾,并从根本上寻找解决的途径。
他们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实践来检验和修正理论,以实现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四、批判的政治经济学方法批判的政治经济学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思维与方法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一方法强调通过对社会经济结构和制度的批判性分析,揭示经济领域的潜在矛盾和问题,并就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出具体的政策和制度建议。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经济结构是整个社会结构的基础,通过对经济领域的批判性思考和运用科学的经济分析方法,可以找到实现社会公平和发展的途径。
总结: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思维与方法论是一种富有创造性和革命性的思考方式和研究方法。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与实践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与实践第一章概述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通过揭示文学作品的阶级性质和社会意义,引导文学创作朝着为人民服务的方向发展,是推进文艺革命和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重点阐述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与实践。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本质是由其矛盾的两个方面决定的,而历史唯物主义则强调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因素。
基于这两个基础,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来对文艺作品进行分析评价。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实践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实践包括文学作品的阶级分析、审美分析和文艺批评三个方面。
首先,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通过文学作品的阶级分析揭示其社会意义。
文学作品是一种反映社会现实和人们思想感情的艺术形式,是阶级斗争的产物。
通过揭示文学作品所反映的阶级利益和阶级观点,可以深刻认识文学作品所蕴含的思想与社会意义。
其次,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通过审美分析揭示艺术作品的内在规律和美学价值。
审美分析是对文学作品从艺术上的价值及其构成方式进行分析。
作品是否具备思想性、艺术性、象征性和感受性等方面,以及艺术手法是否创新,表现是否真实,风格是否独特等方面都需要进行评价。
最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通过文艺批评对文学作品进行评价。
评价文学作品主要就是评价其历史地位和社会意义。
在评价中不仅要考虑其社会影响,也要考虑其艺术价值和与时代的联系。
第四章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现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也在不断的与时俱进。
在新时期,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不仅要对文学作品进行阶级和思想分析,还要注重揭示文学作品与当代社会和人民的联系。
同时,也要深化对文艺作品的审美分析,推广优秀文艺作品,提倡文艺的多元化和国际化。
同时,随着网络文学的大量涌现,人民对文学作品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因此,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要通过不断研究,不断创新理论以及符合新的实践需求,为推进新时期文艺工作做出贡献。
反杜林论-第五章 道德和法。永恒真理
2021/10/10
6
综上所述,人的思维是至上的, 又是不至上的,是至上性和非至上 性的辩证统一。人的认识能力是无 限的,又是有限的,是无限和有限 的辩证统一。这一至上和非至上、 有限和无限的矛盾的不断发展与解 决,推动着人类认识不断地向前发 展和不断地走向深化。
2、批判杜林的永恒真理,阐述绝对真理和相 对真理的辩证关系
2021/10/10
10
• 同时,恩格斯指出:“只要我们在上面 指出的狭窄的领域之外应用真理和谬误 的对立,这种对立就变成相对的。”这 就是说,超出一定的范围,在一定的条 件下,真理和谬误可以相互转化。“真 理变成谬误,谬误变成真理。”从这种 意义上说,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具有相 对的意义。不承认这一点,就会陷入绝 对主义。
2021/10/10
12
第二,从道德的类型来看,道德的种类也是不断变化 发展的。例如,在当时欧洲的资本主义社会中就存在 着不同类型的道德:一是封建地主阶级的道德;二是 资产阶级的道德;三是无产阶级的道德。这些不同类 型的道德,都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们代表过去、 现在和未来的发展,各自起着不同的作用。这三种道 德,哪一种道德是终极的永恒的呢?都不是。但是可 以肯定地说,无产阶级的道德是较高阶段上发展起来 的道德,它也必然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向前发 展。
2021/10/10
9
3、批判杜林的真理和谬误的对立, 阐述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
• 杜林从真理是永恒不变的观点出发,把科学发展中所 获得的相对真理,统统说成是谬误,把真理和谬误绝 对对立起来。恩格斯在批判杜的林错误观点的过程中, 阐述了真理和谬误的辩证法。
• 恩格斯指出:“真理和谬误,正如一切在两极对立中 运动的逻辑范畴一样,只是在非常有限的领域内才具 有绝对的意义”。这就是说,就确定的对象和范围来 说,真理和谬误的对立是绝对的,真理就是真理,谬 误就是谬误,二者有明确的界限,这个界限就是是否 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真理和谬误的这个 界限是绝对不能混淆的。否认了真理和谬误的界限, 就会真假莫辨,是非难分,从而陷入相对主义的泥坑。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批判理论_郭湛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批判理论郭 湛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为“实践唯物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特征的确切概括。
关于这一点,学术界已经形成了较为一致的看法。
对于这种本质的理解也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笔者认为,在我们对实践唯物主义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并已经有了许多基本共识的基础上,现在需要突破已有的对实践唯物主义的一般化的理解,也就是应特别注意研究并强调实践唯物主义的批判本性。
就理论内容和精神实质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实践理论,同时又是一种实践批判理论。
这是同一理论的两个侧面,它们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而又相互转化;缺少对于其中任何一个侧面的了解,都无法真正把握这一理论的总体。
一、哲学的批判与批判的哲学批判是哲学的本性。
哲学的批判首先是针对哲学自身的,批判是哲学发展和变革的方式。
古希腊哲学家所说的“辩证法”,最初指的就是在对话中通过辩驳和论证推动思想前进的方法。
在柏拉图的《国家篇》中,苏格拉底说,人凭借这种辩证法,通过理性的探讨可以找到通往事物本质的道路,直到把握善自身的本质。
在这种思想进程中,真理是借助辩证法的力量来揭示的。
这个意义上的辩证法是批判的理性和理性的批判。
在《巴门尼德篇》中,柏拉图借巴门尼德之口,批判了苏格拉底的理念论,其实也是柏拉图对自己以前的理念论的自我批判。
(参见苗力田,第318-338页)哲学就是在不断的批判和自我批判中前进的。
关于哲学的批判本性,讲得最明确的是康德。
富于科学的“缜密精神”的康德反对哲学中的独断论,指出这是认为无须纯粹理性的批判就可以在哲学中前进的成见,只能导致理性未经批判的无根据的摸索和轻率的漫游。
对思辨理性即纯粹理性的批判,可以堵塞错误的来源,抑制思辨理性的自负。
而拒斥纯粹理性批判的方法,“其用意无非是完全摆脱科学的羁绊,把工作变成儿戏,把确定性变成意见,把哲学变成偏见”(康德,2004年,第18-21页)。
康德指出,纯粹理性的批判主要“不是用于扩展我们的理性,而是用于澄清我们的理性,使它避免失误”,这是“对纯粹理性能力自身的批判”。
马克思主义社会批判理论
马克思主义社会批判理论摘要:马克思的全部思想都是在批判中展开的,革命思想或批判意识构成了他的学说的灵魂。
马克思的社会批判理论,不是针对某一时期某一领域的理论,而是统摄全局的一个思想主旨。
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目的就在于通过理论与现实的相互监督、相互批判,在动态发展过程中实现社会的发展、理论的完善,在互动中实现双赢。
马克思的社会批判理论则具有系统性和结构性的特点,而这些特点又是建立在实践性、科学性和真理性的基础之上。
正是这些特点构筑了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基础,使马克思的社会批判理论独具特色。
关键词:社会批判/自我批判/科学性/实践一、马克思的哲学观及其批判功能马克思所实现的哲学变革的实质,是确立了以物质实践活动为基础的人类世界的实在性,而不是旧哲学对世界的抽象理解。
这不仅是确立了一种全新的哲学观,也是确立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
正是通过这种全新的哲学观和思维方式,马克思真正将哲学理性思维与人类的现实生活联系了起来。
将理性思维的真理性建立于实践的基础之上,将实践理解为现实生活世界中的客观活动,意味着对哲学功能的全新理解,在马克思所实现的哲学观的变革中,哲学功能的转变具有根本性的意义。
任何一种哲学都不可能不解释世界,关键在于怎样解释世界,在于为什么要解释世界,而这恰恰取决于这种哲学对哲学功能的预设。
马克思哲学观中的革命因素首先在于它对哲学功能的革命性预设,在于它不满足于哲学解释世界的功能,因此,它必然将哲学理解为照亮人间未来之路的普罗米修斯之火。
任何时候都不应忘记马克思自己对哲学所作的说明,即哲学只有通过改变世界的活动才能证明自己的真理性和存在的价值,才能证明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
马克思并不是为了比前人更好地解释世界而进行哲学变革的,从一开始,他就将变革哲学的目的与改造世界的目的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正是由于这一点,使他能够撇开纯粹的经院哲学问题而在人的现实活动中寻找思维的此岸性,使他能够看到以往的哲学家们所无法看到的实践的价值。
5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与批判理论
识的反思主义传统。 2、历史演进:从理性主义到非理性主义;从 实践性到反思性(从实践理性到对理性的反 思);从实证主义到后实证主义
二、基本学术理念
1、关注人的解放。解放性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现实制度性压迫与反抗; 批判理论:现实社会性(生产关系、社会结 构、文化)压迫与解放; 后现代主义:观念和话语压迫与解构; 女性主义:社会关系与观念和话语的压迫与 解放;
(二)批判理论的思想来源:新葛兰西主义与 法兰克福学派
1、新葛兰西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和解放意 识以及实践哲学的继承与发展。社会结构、文化基 础和社会霸权(文化与意识形态上的霸权)。 2、法兰克福学派: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哲学。 对异化理论的继承。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建,即不能 忽视社会生产同时也是社会符号(如规则、规范、 制度、观念)的生产,因此要重建历史唯物主义, 就必须首先对社会符号生产进行批判和反思。
第四节 后现代主义国际关系理论
至少从1980年代开始,后现代主义在整个
社会科学界就一直有着重要影响。从80年 代中期开始,后现代主义进入了国际关系 领域。人们对后现代主义存在诸多异议。 这种异议不但存在于后现代主义的倡导者 与批评者之间,而且也存在于它的倡导者 之间。
一、后现代主义思潮及其特征
二、考克斯(Robert Cox)的国际关 系理论
1、考克斯:《社会力量、国家与世
界秩序:超越国际关系理论》 (“Social Forces, States and World Order: Beyo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2、考克斯对解决问题理论(problem-solving theory)与批判理论的区分。 解决问题理论认为世界连同组织在其中的社会和 权力关系以及制度,都是被该理论所发现的东西, 这种客观的东西就是人们在其中进行活动的既定 框架。解决问题的总目标就是通过有效地处理麻 烦根源而使这些权力关系和制度顺利地运作。 而批判理论认为,理论总是有利于某人或某种 目的。 批判理论关注:理论在占主导地位的社会 与政治秩序中处于怎样的地位?这种地位对理论 化有怎样的影响?能不能以某种方式向占主导地 位的世界秩序中的不正义、不平等提出挑战?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第05章 19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丰富和发展
二、系统阐述唯物辩证的自然观
• 恩格斯总结和概括了19世纪以来自然科学发展的新 成就,系统地阐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形成的历史必 然性及其主要内容。
• 他把两个人的意志作为社会历史领域的公理,认为两 者应该是彼此完全平等的,一方不能首先向另一方提 出任何肯定的要求。如果一方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对 方,以暴力实现自己的要求,就是一种不正义的行为。 恩格斯强调,这完全是用社会意识解释社会存在的历 史唯心主义观点。
(三)论述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恩格斯批判了杜林的“世界统一于存在”的错误命题: • 其一,杜林关于“存在”的概念是模糊不清的,它既 可以作唯物主义的解释,认为“存在”是物质的存在; 也可以作唯心主义的解释,认为“存在”是精神的存 在,甚至认为上帝也是存在的。 • 其二,杜林颠倒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企图以思维 和存在的同一性去证明任何思维产物的现实性”。
• 这五种运动形式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相互转化, 体现为一种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辩证发展 过程,高级运动形式以“扬弃”的形式包括低级运动 形式,却不能归结为低级运动形式。运动作为物质的 存在方式,无论在质上还是在量上都是不灭的,这是 运动的绝对性。但运动的绝对性并不排斥相对静止和 平衡。相反,运动以相对静止和平衡为条件。运动与 相对静止和平衡是辩证统一、不可分开的。运动是绝 对的、无条件的,静止和平衡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相对和绝对的界限也是相对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五章 19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恩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斯对马克 思主义哲学的丰富和发展
• 在19世纪70年代以后,恩格斯深入研究自然科学, 撰写《自然辩证法》;回击杜林(1833—192 1)对马克思主义的挑战,写作《反杜林论》;执行 马克思的遗愿,写作《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全面论 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写作《路德维希·费尔巴哈 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重新审视他和马克思发表 过的一系列重要著作,为这些著作撰写“导言”或 “序言。此外,恩格斯还写了一批具有重要理论价值 的书信。这一时期,恩格斯理论活动的主要特点是: 回顾、总结、深化他和马克思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系统化,为传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哲学留下了众多经典文献。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第五章ppt
•
2012.5
• 3)回应对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的一些误解,例 如:
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是人学空场,见物不见人,只讲生产 力,不讲人的主体作用。 或者在我们一些人的理解中,只看到生产力结果,就是 GDP,只看到物的因素,资本的力量,看不到人的因素。 • 4) 树立分析社会历史问题时的群众史观,反对英雄史观 。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第五章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
2012.5
所谓社会主体研究方法,是指在社会科学研 究中,在社会研究中,如何研究社会主体,以及 通过研究社会主体去研究社会的方法。 本章结构:要研究社会主体,从指导思想上 来说,就是给学生明确以下几个问题。这几个问 题,既是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观点,也是分析 社会主体问题的方法论原则。 •
• • • 方法论要求:两者要相结合
• 不同社会共同体之间的关系构成了复杂的社会结构。分析社会问题,就 是分析这些不同的社会共同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及其变化的趋势和规 律; • 研究社会管理,就是协调不同社会共同体之间的关系。
2012.5
• 3)“虚假共同体”与“真实共同体”的区别 • 由于不同的社会共同体对人的影响不同,对于各种类型的 社会共同体,不同层次的社会共同体,如何去分析其基本 特点和基本性质,这是社会研究方法论的一个重要问题。
第一节 人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
• • • 1.社会,社会科学研究对象的特点 导演=演员=编剧 在社会历史领域,人的活动与社会历史发展的关系是“剧中人”和“剧作者” 的关系。如果说社会历史发展是一长篇历史剧的话,那么,人作为社会历史 活动的主体,既是社会历史剧的表演者,又是社会历史剧的编剧和导演。人 类自编、自演、自导了一部长篇社会历史剧。 主、客体同体性特点。 人、人的活动,是社会运动规律的主体、内容,又是社会行动的设计者,还 是社会现象的观察者,社会规律的研究者。
第五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二)垄断条件下竞争的特点
垄断不能消除竞争的原因 ①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没有消除 ②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 ③社会生产是复杂多样的,任何垄 断组织都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社 会生产都包下来。 垄断竞争的新特点 ①目的——获得超额利润而非平 均利润 ②手段——垄断高压统治(不择 手段)而非技术进步、提高劳动 生产率 ③程度与后果——激烈、持久、 更具破坏力 ④范围——扩展到国外以及政治、 军事、文化等领域
(三)金融资本与金融寡头
金融资本:银行垄断资本与工业垄断资本融合生长而形成的一种新型垄 断资本 金融寡头:掌握庞大金融资本的最大的金融资本家或金融资本家财团 金融资本的产生:银行资本集中 本融合 银行垄断 与工业垄断资
金融寡头的统治:经济上通过资本“参与制” 取得经济控制权;政治 上通过“个人联合”控制上层建筑;文化上通过政策咨询、掌握新闻出 版、广播电视、科技教育、文化体育等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层 面
2、垄断资本扩展的基本形式 借贷资本输出 基本形式 生产资本输出
垄断资本主义 阶段占主导
商品资本输出
自由竞争资本主 义阶段占主导 3、垄断资本扩展产生的社会经济后果 资本输出国
获取巨额利润;扩大垄断资本的销售市场和投资 场所;改善了国际收支状况;巩固了垄断优势地 位
积极作用:吸收了所需资金;培训了现代化技术 工人;增加了就业机会等 消极作用:环境污染、能源消耗;冲击本国民族 企业;债务加重;对外资依赖性增强等
案例之日本——终身雇佣制(Career Long Employment )
终身雇佣制,是日本企业战后的基本 用人制度。终身雇佣制是指各于劳动者自身 的责任,企业主避免解雇员工的雇佣习惯。 终身雇佣制与年功序列制、企业内工会被 称做日本式经营的‚三件神器‛或三大支 柱。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理论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理论是指马克思主义对社会现象与文化现象的批判性分析和解释,旨在揭示资本主义社会中隐藏的阶级矛盾和利益冲突,并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思想指导。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框架、文化批判的核心概念以及对资本主义文化的批判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框架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框架包括唯物史观、阶级斗争学说、剩余价值理论和社会革命学说等。
这些理论为文化批判提供了基础和理论指导。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而推动的,而这种矛盾又通过阶级斗争来解决。
在这个基本理论框架下,马克思主义对文化批判提供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
二、文化批判的核心概念文化批判的核心概念包括虚假意识、意识形态和再生产等。
虚假意识是指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统治阶级利用意识形态对被统治阶级进行意识形态的统治,通过宣传、教育等手段灌输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掩盖了阶级矛盾和剥削的本质。
意识形态则是指一种社会意识的总和,它是经济基础的表现和社会关系的反映。
再生产则是指统治阶级通过各种手段将自身的阶级利益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并不断巩固和再生产自身的统治地位。
三、对资本主义文化的批判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理论对资本主义文化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首先,资本主义文化倾向于将商品逻辑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使人们成为商品的被动消费者。
其次,资本主义文化具有浓厚的商业色彩,通过广告、媒体等手段将商品推向市场,并操纵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
此外,资本主义文化还常常将个人利益至上,鼓励个人主义和竞争,而忽视社会公益和集体利益。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理论认为,资本主义文化正是通过这些手段来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和经济利益,掩盖了阶级矛盾和剥削的本质,使被统治阶级沉浸在虚假的幸福感中,从而对阶级斗争的觉醒和社会变革产生抵制。
四、文化批判的历史演进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理论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发展和演进。
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
法兰克福学派
• 法兰克福学派是当代西方的一种社会哲学 流派,以批判的社会理论著称。是以德国 法兰克福大学的“社会研究中心”为中心 的一群社会科学学者、哲学家、文化批评 家所组成的学术社群。由法兰克福社会研 究所的领导成员在20世纪30~40年代初发 展起来,其社会政治观点集中反映在霍克 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哈贝马斯等人 的著作中。
(四)大众文化对于人的存在的负面影响 第一,大众文化的商品化,创造性的丧失。 第二,大众文化的齐一化,个性的虚假。 第三,大众文化的欺骗性,超越维度的消解 第四,大众文化的操控性和统治性。
三、否定的辩证法
阿多诺(Theodor Adorno)
本节内容:
1
否定辩证法—实质
2
否定辩证法---关系
2 3
一、批判的社会理论
• 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不同于传统的哲学 形态,它不是纯思辨的、形而上学的哲学沉思, 而是对人的现实生存境遇的一种文化批判。正如 法兰克福学派创始人霍克海默为社会研究所明确 规定的那样,他们要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或发达 工业社会进行多科学的综合研究,他特别强调哲 学的、社会学的、文化学的、社会心理学的研究。 因此,法兰克福学派的这会批判理论是一种注重 于现实批判的社会哲学或文化哲学。 • 法兰克福学派的基本出发点是:人本主义和异化 理论。
1.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合著的《启蒙辩证法》是法兰克福学 派最有代表性,影响最广泛的著作,更是西方马克思 主义的经典著作之一。 2.启蒙辩证法是是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技术理性批判 的经典表述形式之一。 3.技术理性批判问题是现代性的额核心问题,也是现代文 化批判的焦点,技术理性批判也相应的构成了文化批 判理论的核心。
二、霍克海默与阿多诺;启蒙思想的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批判理论”及其人学向度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批判理论”及其人学向度一、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批判理论”哲学既应有超然于尘世的冷静,又要有立足于生活的真实。
持批判的目光,指出现实的弊端。
会刺痛时下一些日渐麻木、沉溺于物质追求与感官享乐的神经,使人们不致在吵吵嚷嚷的日常生活中迷失方向,使人们的心灵得到安顿,为促进社会发展,帮助人们去实现公正、合理、人道的社会,为实现人的自由、解放作出贡献。
而社会批判理论就是这样的哲学。
批判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属性,是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和活力所在;批判性是植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一种深刻的反思模式,是贯穿马克思理论发展始终的思想精髓。
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批判理论:它的前提是“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唯物主义”(历史的、具体的、现实的唯物主义分析方法)。
《手稿》中的社会历史主体的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整个社会批判理论的基石和主导框架。
马克思所实现的哲学变革的实质,是确立了以物质实践活动为基础的人类世界的实在性。
马克思的社会批判理论的系统性和结构性的特点建立在实践性、科学性和真理性的基础上。
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逻辑转换是从价值悬设的伦理冲击到社会历史的现实解放以及使“应有”服从“现有”、“未来”服从“现实”。
马克思通过《手稿》确认了物质生产的基础性地位,通过《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打破了其“人本异化史观”的逻辑框架,标志着它逻辑的一个整体框架的转换,进而建构起科学的社会批判理论。
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对物质生产实践作了理论上的提升,对社会关系作了历时性的强调,而《德意志意识形态》使“实践”更具有现实意蕴。
物役性理论是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重要内容,是它的第二个重要逻辑层面,是从历史辩证法主体向度投射的隐性批判话语。
它构成了马克思在经济学研究和科学社会主义实践中形成的社会批判话语的一个核心驱动力。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所作的政治批判是其社会批判理论中最为外显的部分,对市场经济体系所作的经济批判是这一批判最深刻的内容,而对整个市场经济社会所作的总体性的社会批判才具有更为深远的价值。
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
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也是文艺批评的重要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以其独特的方法论和价值观,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和评价文学作品的重要视角。
首先,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强调文学作品的社会历史背景。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学作品是社会历史的反映,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现实的反映。
因此,在评价文学作品时,我们应该将其置于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中进行考察,分析其反映的社会现象、政治制度和经济关系等。
其次,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注重文学作品的阶级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学作品是一定阶级意识的反映,是一定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的表现。
因此,在评价文学作品时,我们应该其代表的阶级利益和意识形态,分析其对社会变革和革命斗争的影响。
再次,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强调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学作品作为一种审美活动,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因此,在评价文学作品时,我们应该注重其艺术表现和审美体验,分析其如何通过艺术形象和语言表现来打动人心。
最后,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还文学作品的意识形态功能。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学作品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传播工具,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功能。
因此,在评价文学作品时,我们应该其如何通过意识形态的传播来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
总之,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是我们理解和评价文学作品的重要工具。
通过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和评价文学作品,发现其社会历史意义和审美价值,同时也可以更好地把握其意识形态功能和阶级性等特征。
雷蒙德威廉斯文化唯物主义文学批评观以《马克思主义与文学》为中心雷蒙德·威廉斯,英国马克思主义文化批评家,以其独特的文化唯物主义理论,对文学批评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的代表作《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深入探讨了马克思主义与文学之间的紧密关系,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文学批评观。
在《马克思主义与文学》中,威廉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与文学研究的结合进行了深入探索。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文学理论与创作批评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文学理论与创作批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批评方法,以其独特的理论视角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对文学进行了全新的解读和评价。
本文将围绕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文学理论与创作批评进行探讨。
一、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文学理论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文学理论主要包括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两个方面。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文学作品与其所处历史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认为文学作品是一种真实反映和折射社会历史的产物。
辩证唯物主义则注重揭示文学作品内部的矛盾与冲突,认为文学作品体现了人类社会内在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下,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强调文学作品对社会的批判性反映。
它认为文学作品不仅仅是艺术的表达,更是社会矛盾和冲突的产物。
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解读,可以看出社会的发展阶段和社会关系的演变。
同时,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关注文学作品所体现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揭示了文学作品与社会的根本联系。
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注重辩证唯物主义的应用。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矛盾的普遍性和发展性,认为文学作品的内部矛盾与冲突是推动其发展的动力。
通过对作品内部的矛盾分析,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可以揭示作品的创作动机、主题的发展和人物形象的塑造,进而深入理解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二、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创作批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创作批评侧重于对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和艺术形式的评价。
它强调作品的社会实用性和创造性,关注作品所体现的社会价值和艺术创新。
在作品的社会实用性方面,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强调作品必须能够揭示社会的现实问题和社会成员的命运。
作品应该追求人民的利益和社会的进步,揭示社会的弊端和不公,以促进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同时,作品也应该具备一定的艺术性,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和共鸣。
在作品的创造性方面,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强调作品的独创性和创新性。
作品应该能够突破传统的文学形式和创作方式,展现作者独特的思想和美感。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要求作家对社会现实有独到的洞察和理解,通过艺术的创造方式将其表达出来。
马克思和经典马克思主义批评PPT课件
-
15
世界成为人类认识自己的对象
• “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的过程中,人才真 正的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这种生产是人 的能动的类生活。通过这种生产,自然界 才表现为他的作品和他的现实。因此,劳 动的对象是人的类生活的对象化:人不仅 像在意识中那样在精神上使自己二重化, 而且能动地、现实地使自己二重化,从而 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
-
5
戈尔曼论马克思主义批评
• 戈尔曼也指出,“马克思主义的追随者们 确实走过了他们各自不同的道路。但是, 仍然存在着几个基本的‘血缘’特征,它 们是马克思主义不可替代的核心,是任何 自称马克思主义者的人们所必须具备的起 码条件。”
-
6
中国化的两个测度
• 对“中国化”的考察至少要有两个测度, • 其一是考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否注意
• 曼海姆指出,知识社会学“作为一种理论, 它试图分析知识与存在之间的关系”; “这种理论将论及知识中非理论的制约因 素的意义。”
• 知识社会学特别关注的是“知识的存在相 关性”,它将自己的任务确定为“解决知 识受社会制约问题”。
-
4
伊格尔顿论马克思主义批评
• “马克思主义的危机在一定程度上似乎表现为: 很难说如何才算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我们这 个时代业已证明个体们可以在马克思主义者的名 义之下对这一信仰的许多古典信条打折扣……不 清楚捐弃了所有这些原则之后是否仍然算一个马 克思主义者”。马克思主义绝不是一个包容无限 的概念,“如果‘马克思主义者’一词要有意义 的话,从逻辑上讲就必须有与它不相容的东西”。
-
16
人的感觉与审美
• 随着对象性的现实在社会中对人来说到处成为人 的本质力量的现实,成为人的现实,因而成为人 自己的本质力量的现实,一切对象对他来说也就 成为他自身的对象化,成为确证和实现他的个性 的对象,成为他的对象,这就是说,对象成为他 自身。对象如何对他来说成为他的对象,这取决 于对象的性质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本质力量的性质; 因为正是这种关系的规定性形成一种特殊的、现 实的肯定方式。……因此,人不仅通过思维,而 且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
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五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辨证发展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 一、认识的本质 1、西方认识论的历史回顾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 恩培多克勒的“流射说”:
恩培多克勒(约前495—前435)是古希腊唯 物主义哲学家,他认为任何事物都有连续不断的、 细微不可见的元素粒子放射出来,不仅动物、植 物,而且石头、铜、铁都不断放射出许多粒子流; 与此相应,人的感觉器官有一种“孔道结构”。 当事物的粒子流进入人的孔道时,如果刚好与孔 道合适,就产生感觉,否则就不会产生感觉。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 最早的不可知论者我们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智
者学派的高尔吉亚(公元前5世纪),高尔吉亚在 反对爱利亚学派否定感觉的唯理主义思想时,提 出了他的不可知论的三条原则:
1、无物存在。
2、即使有物存在,也不可知。
3、即使有物存在而又可知,也不可能把这样的 知识传授给别人。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知与行的辩证关第一节认识的本质第一节认识的本质第二节认识的辩证发展第二节认识的辩证发展第五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辩证发展第五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辩证发展一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1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第二节认识的辩证发展第二节认识的辩证发展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人们的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各个片面事物的外部联系的认识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 庄子的“不可知论”:
庄子是中国古代相对主义哲学家,相对主义 是他的哲学基础。他从从相对主义出发,走向不 可知论。在《齐物论》中他说:“天下莫大于秋 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 夭”。 在《德充符》又说“自其异者视之,肝胆 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
第一 认识的本质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 这样的认识论理论有两个根本缺陷:①只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激进主义及其在20世纪80 年代后的新发展
马克思主义与批判理论
——概说 马克思主义:经典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思
想、依附理论、世界体系论 批判理论:新葛兰西主义与法兰克福学派、 考克斯的国际关系理论、林克莱特的批判 理论 后现代主义: 女性主义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与批判理论概说
3、政治共同体的转变。 林克莱特认为,全球化与碎片化加剧了国家 的道德赤字,要求对现存的政治共同体进行重构, 以构建一个更加开放和更具包容性的共同体形式。 林克莱特认为,政治共同体的转变方式有如下三 种:一是应当逐步认可普世化的道德、政治和法 律原则。二是应该努力减少物质上的不平等。三 是应该更加尊重文化、种族和性别上的差异性。 这些转变将为消除主权、领土、公民身份和民族 主义之间的联系提供可能性,并且有可能产生一 种更加世界主义的治理形式。
积极意义:长时段、大范围、跨学科性。
不足:国家的非独立性;维护和论证现有体
系之嫌。
第三节 批判理论
批判理论:新葛兰西主义与法兰克福学派、考克斯 的国际关系理论、林克莱特的批判理论 一、批判理论概说 (一)批判理论的产生 1、批判理论的产生:自80年代初开始成为国际关 系理论中有重要影响的学派。 2、批判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和著作:主要代表人 物有林克莱特(Andrew Linklater)和考克斯 (Robert Cox)等。
五、对批判理论的评价
1、积极意义。一是揭示出权力与知识之间的
关系(知识的背后具有强烈的权力和利益考 量)。二是为反思现实主义和理性主义提供 了新的理论视角(如我们可以就秩序和制度 等议题反问反映何种利益的秩序和制度)。 2、不足之处。 批判理论重视解放,但解放的力量依托和 手段在哪里?批判的武器能否代替武器的批 判?
(三)批判理论的主要观点
1、关于人类解放传统理论把社会界看作是
一个可以进行控制和支配的领域,鼓励人们 进一步操纵人类的生活,对于人类解放的可 能性是不关心的。批判理论则质疑约束人类 自由的社会生活形式(技术理性和工具理性, 知识、话语 、规则与制度等),并力图破除 这种形式。
2、批判理论对社会与政治结构的看法。
(4)霸权与世界秩序观。考克斯强调了霸权的 意识形态因素和主体间因素。认为,霸权产生于 占主导地位的国家中社会统治阶层的行动和思维 方式,或者是以这种方式行事与思考的国家已得 到其他国家社会统治阶层的默认。 (5)国际制度。考克斯认为,国际制度是世界 霸权以普遍的准则、机制和制度的体现,它为世 界上占优势地位的国家爱和社会力量制定规则, 反映和支持他们的生产和社会规则。 (6)世界秩序中的反霸权运动。反霸权运动和 力量或者是第三世界国家间的联盟,或者是其他 非国家行为体如民族主义运动、社会主义团体与 文化运动,这些力量导致世界基本秩序的变革。
(3)地缘文化与世界体系赖以存在的文
化基础。自由主义意识形态体系是近现代 世界体系的文化基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能够运转的关键是确立了自由主义意识形 态及认可其为标志性意识形态。 (4)反体系运动 (5)半边缘化 (6)核心化与“被邀请” 经济发展标准;制度标准;文明标准;
4、评价
1、背景
“后现代”一词,首先是由英国历史学家阿诺 德· 汤因比于1949年提出,主要含义是指打破旧的统 一性和整体性,冲破由现代主义所确立起来的条条 框框。 作为一种社会理论,后现代主义主要出现在20 世纪60年代后期的法国。主要代表人物有:福柯、 拉康、巴尔特、里奥塔、德里达等。
2、总体特征 反对实证和经验的方法论和认识论, 反对关于理性是决定因素的说法,反对现代性 和启蒙传统。
安德烈·弗兰克《白银资本》
克里斯托弗-蔡斯·邓恩《全球的形成:世界
经济结构》
2、世界体系论的思想渊源
依附论
法国年鉴学派:长时段、大范围、多学科 康德拉杰耶夫的经济周期理论
3、世界体系论的主要内容
(1)单一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单一的体
系”。劳动分工是世界体系运作的基础。其 演变的关键在于地区之间存在的不平等交换。 (2)多个政治体系。世界经济体内存在多个 政治体系。国际劳动分工在地理上把国家分 化为核心、边缘、半边缘三种地区类型;国 家是附着于这样的三种体系位置的。霸权竞 争是世界体系的特征之一。
(2)权力与知识 。福柯(Michel Foucault)认为,所有 的权力都需要知识,而所有的知识都依赖于并且增强现 存的权力关系。在权力之外,不存在诸如“真理”这样 的东西。真理不是外在于社会结构的东西,而是其中的 组成部分。后现代国际关系理论检查国际关系理论的 “真理”,就是看支配这一学科的概念和知识论断,在 多大程度上依赖于特定的权力关系状况。 (3)系谱学。是一种历史思维方式,旨在揭示那些排斥和 掩饰的过程,使那些被认为超越历史的东西历史化,包 括那些被埋没的或是在记述和创造历史过程中被排斥的 东西或思想。所谓历史,实际上就是知识与权力关系的 支配与强加的系列过程。系谱学就是按照无休止的众多 意志的权力政治冲突来理解一切历史。(类似革命理性 主义之对“压迫”“被压迫”的反思和批判,论证主导 地位之合法性的理论也就是论证压迫有理的理论)。
(二)批判理论的思想来源:新葛兰西主义与 法兰克福学派
1、新葛兰西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和解放意 识以及实践哲学的继承与发展。社会结构、文化基 础和社会霸权(文化与意识形态上的霸权)。 2、法兰克福学派: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哲学。 对异化理论的继承。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建,即不能 忽视社会生产同时也是社会符号(如规则、规范、 制度、观念)的生产,因此要重建历史唯物主义, 就必须首先对社会符号生产进行批判和反思。
所谓“既定”秩序,其实并不是自然的、必
然的或具有历史不变性的。占主导地位的秩 序中充满了不正义与不平等。批判理论寻求 取而代之的模式。对批判理论来说,重要的 不仅在于如何解释世界,还在于通过批判改 造世界。
3、批判理论与主体间性。
社会结构是主体间的(intersubjective),通
过相关人群的观念建构,它们就变成了客观 世界的一部分。 批判理论试图了解现有的秩 序,即传统理论所谓“既定的东西”,是怎 样被历史社会力量造就出来,并且特别关注 世界秩序变革的可能性。
四、林克莱特的批判理论
1、国际政治的三种传统。其首要关注点分别是权 力、秩序和解放。林克莱特认为,现实主义和理性 主义都强调国际秩序发生重大改革的机会的有限性, 而这正是批判理论所面临的最终任务。 2、国际关系批判理论。林克莱特认为,现实主义、 理性主义和马克思主义都描述了现代世界的某一特 定方面,但都不能够发展出对现代性的综合论述。 而批判理论则应该对此作出努力:一是应着力于理 解权力与安全的斗争是如何限制国际关系的进步的; 二是应着力分析国家对国际秩序的责任,缓和国家 间权力与安全竞争的方式;三是应致力于加强对国 际共同体的任何实际的或想象的发展。
2、依附论的主要内容
(1)依附的概念:指一些国家的经济受制于
他所依附的另一国家的经济的发展与扩张。 (2)依附的形式:殖民地依附;工业-金融 依附;工业-技术依附。 (3)依附与革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才能 摆脱依附。
三、世界体系论
1、代表人物
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 霍普金斯《世界体系分析:理论与方法》 阿瑞吉《现代世界体系的混沌与治理》 萨米尔·阿明《世界一体化的挑战》
二、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
1、帝国主义的内涵:
(1)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形成垄断; (2)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的融合导致金融资
本和金融寡头的统治; (3)比商品输出更为重要的资本输出; (4)瓜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 (5)最大资本主义列强对世界领土的瓜分和 重新瓜分。
2、战争与革命
第四节 后现代主义国际关系理论
至少从1980年代开始,后现代主义在整个
社会科学界就一直有着重要影响。从80年 代中期开始,后现代主义进入了国际关系 领域。人们对后现代主义存在诸多异议。 这种异议不但存在于后现代主义的倡导者 与批评者之间,而且也存在于它的倡导者 之间。
一、后现代主义思潮及其特征
一、激进主义的学术传统与历史演进
1、学术传统:革命的实践理性主义传统、知
识的反思主义传统。 2、历史演进:从理性主义到非理性主义;从 实践性到反思性(从实践理性到对理性的反 思);从实证主义到后实证主义
二、基本学术理念
1、关注人的解放。解放性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现实制度性压迫与反抗; 批判理论:现实社会性(生产关系、社会结 构、文化)压迫与解放; 后现代主义:观念和话语压迫与解构; 女性主义:社会关系与观念和话语的压迫与 解放;
2、对现存社会与世界秩序的批判。
3、政治实践性。探索改变现存世界秩序
的可能性、有效途径或方式。 4、坚信历史进步性。相信人类的理性力 量以及历史的进步发展。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
一、经典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思想
1、国际主义思想。资本主义的发展形成了真正的世界资本 主义经济体系和国际政治体系;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为 无产阶级的跨国联盟提供了可能。 2、战争与和平观。战争的根源是由资本主义的国内压迫和 世界扩张引起的,革命是实现和平的唯一途径。 3、殖民地理论。殖民主义将落后地区强行拉入世界经济体 系之中,具有积极的一面;同时殖民主义也极大地阻碍了落 后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殖民地的民族解放时无产阶级世界 运动的第一步。
3、社会力量、国家形态与世界秩序
(1)生产关系与生产国际化塑造着世界秩序,霸 权不仅仅是国家间秩序,更是一种占优势地位的生 产方式在世界经济内的秩序;全球阶级结构日益凸 显:生产方式同时在生产着全球阶级结构。 (2)国家形态。生产形态生产着不同的社会力量 结构,不同的国家/社会复合体配置产生了不同形态 的国家:自由国家形态、福利国家形态等。 (3)国家国际化。世界性的生产过程要求国家间 必须就一系列议程达成协商;参与协商程序的国家 处于不同的级别;国内结构必须受到调整,以便将 全球协商议题贯彻到国家政策之中。这便是美国治 下霸权秩序的维护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