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让阅读走进高中历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阅读走进高中历史

阅读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人类特有的最普遍最持久的学习方式,一个人要学会学习并且能够终身学习,首要的条件就是要学会阅读。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地读书,这是一个吸引智慧和心灵的过程,它能激发起对世界和对自己本人的思考,促使少年认识自己并思考自己的未来。必须教会少年读书,并且使他们在阅读中认识自己,教会他们用书来进行自我教育,使他们生活在书的海洋中。”

高中历史新教材的特点是知识容量大,内容丰富,一节内容包括课前提示与导入、正文、资料卡片、知识链接、学思之窗、历史纵横、课外延伸等等,特别是新增加了大量原始资料、图片、历史地图、历史故事等,再加上网络、多媒体等新信息平台的出现,与历史学科相关的学习材料可谓异彩纷呈。在这种情况下,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要求更高了。对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更多的让阅读走进历史课堂,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自学自信心的提高,提升学生自身的文化素养与内涵,进而形成良好的重读风气。历史教材本身有一定的故事性、可读性,学生比较喜欢读,但也容易眉毛胡子一把抓,阅读纷繁杂乱,毫无重点。这更需要教师的引导与帮助,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循序渐进,使学生从愿读到会读,最后上升为乐读,真正享阅读于一生。

笔者结合个人课堂实践,试从历史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两方面谈一些浅薄的看法。

一、历史课内阅读

让阅读走进高中历史,历史教师首先自身应该掌握一定的阅读策略和方法。与传统教学相比,阅读教学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真正地把阅读带到历史教学中去,一定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注意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经验。笔者根据个人实践经验,把历史课内阅读分成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

从高一新学期开始,教师就应该注意对学生阅读心理的指导。阅读心理对阅读和学习效果有直接影响,良好的阅读心理会带来良好的学习效果,不良的阅读心理会带来不好的学习效果。例如,对于学习目标不明确的学生,教师要帮助他们认识到:读书的目的是为了增长知识,扩大见识,拓展自己的思维,将来成为有用的人;对于用心不专的学生,要指导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集中精力倾注到阅读对象上面,做到眼到、手到、心到,尤其要加强思维器官的活动,造成大脑的兴奋中心,把精力集中到一点上,千万不能三心二意,心猿意马。

在准备阶段,教师还要有针对性地进行一些专门的阅读课训练。在训练中教师先作阅读示范,再让学生不断实践。通过教师反复示范和学生不断的实践,学生可以逐步掌握阅读的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注意指导学生一些阅读和笔记的基本方法,比如阅读的剪辑法、文摘卡片法、批注法、跳读法等,笔记的摘要式、提要式、心得式和索引式等。而且提醒学生要养成定期整理的习惯。教师还可以收集一些与课文相关的文章,上课可以挑一个片断,有感情地读,让学生感觉文字和历史的魅力,课后,他们自然会自由地传阅。如在《伟大的抗日战争》一节教学中,笔者收集了一段张学良的百年传奇,朗读了其中的一小段,强烈激发了学生对张学良的兴趣,课后他们争相要求传阅。

2、实践阶段

当学生积累了一定的阅读心理和技巧后,可以进行历史课内阅读教学了。在实践过程中,教师还要进一步加强对学生阅读方法的具体指导。具体的阅读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关键是要学会根据不同的阅读内容选择不同的阅读方法以达到阅读的目的。当然,不同的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不同的阅读方法,这就是“读无定法”。在课堂阅读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创设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对于历史学习而言,因为知识点繁多,所以兴趣是最好的导航仪,为了增加学生的兴趣,就应该充分利用各种方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高中生已经过了纯粹看故事的年龄,也许一节课两节课,他们会喜欢看课本,但如果没能真正的打动他们的心灵,要长久的让他们产生兴趣,那是很难的。就像好莱坞商业大片看多了,总觉得在感官刺激之余,少了一些什么。比如在学生阅读之前,教师如果适当创设一些难度适中的问题情境,可以诱发和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如《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一节教学中,先用多媒体打出一张周恩来出席日内瓦会议的照片,学生立刻被周恩来的风度所吸引,再抛出这样的问题:有人说,周恩来是典型的谦谦君子,他的外交风度与机智令无数人折服,你同意吗?为什么?这种设问无疑起到投石激浪的作用,使学生的求知欲陡然而生,为教师讲授新课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情境。假如问题改成“周恩来对新中国初期外交有哪些贡献”,就显得呆板、直白,索然无味,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探究的热情。

(2)加强导读,培养阅读习惯

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需要一个过程,在历史课内阅读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做好导读示范,以教师的思维活动带动学生的思维活动,通过不断实践,逐渐让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如学习必修一教材时,教师指导学生按照课文目录—专题导言—学习建议—课前提示—正文这种顺序进行阅读。学生打开目录后,就很清楚的看到,必修一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政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有9个专题,前5个专题所包含的内容基本上与中国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相一致,即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三种不同社会形态发展阶段的政治线索和特征。后4个专题主要反映的是世界历史的政治线索和特征,时间从古希腊罗马直到20世纪末。通过自己的阅读学生就很清楚地认识到学习专题的基本思路,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选修三和选修四每节课的导入内容都很有趣味性与实用性,建议教师可以做一个导读,从而带动学生阅读的兴趣与思维。例如选修四《美国国父华盛顿》一节,教师可以深情的导读:“记住这个人,他是战争时期的第一人,和平时期的第一人,他的同胞心目中的第一人”,激发学生对华盛顿的认知,而实现认知的主要途径就是学生的自主阅读。

俗话说“不懂笔墨不读书”,仅有阅读还是不够的,还必须做好读书笔记。这个方式已经被很多人遗忘,尤其是90后的学生可能是不屑的,但是做笔记也恰恰是一种阅读的方式,抄写的文字可以带来知识,带来愉悦,带来记忆。读和写是学生最必要的两种学习方法,也是通向周围世界的两扇窗口。在阅读历史材料时,用笔做好记号和批注,这是一种卓有成效的阅读方法,使学生在阅读时思想集中,提高效率,加深印象,融会贯通。

(3)融会阅读,提高阅读效果

历史新教材知识丰富多彩、纷繁复杂,因此学习的每个环节都应有融会贯通的观念与习惯。在读第一遍时,就不忘融会贯通。当读过一课、几课、一个专题、几个专题时,想想所学的每个知识点有无联系?有什么样的联系?能否把知识融会贯通起来?贯通的线索是什么?一种贯通是发散思维、扩展思维。这种发散、扩展式的贯通,就是变少为多,就是“把薄书念厚了”。好像孙悟空把一根金箍棒变成十八般兵器。另一种贯通是求同式融会:在许多知识中寻找共同点,共同的精髓是什么?这种求同式、聚式贯通,就是变多为少,把“厚书变薄了”。好像孙悟空把金箍棒变成绣花针,藏在耳朵眼里了。还有一种是网络融会,联想相关知识、线索,试着建立专题和通史式的知识体系。学过几课几个专题,找知识联系,编知识网络,编知识结构图。特别在历史复习课中,运用融会阅读,效果会更佳。

3、反馈阶段

新课改尤其注重三维目标的实现,教师可采用提问、互相讨论、归纳综合、写阅读体会等方式加强信息交流,检查课内阅读效果,随时发现问题,使得指导更具针对性,从而达到三维目标的具体实现。在提问与讨论中,教师的思维方法、看问题的角度,自然会给学生以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