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涂片及染色操作程序
血液涂片的制作与染色标准操作程序
血液涂片的制作与染色标准操作程序1 目的指导如何正确制作血液涂片与染色。
2 器材和试剂2.1器材:清洁玻片、推片。
2.2试剂:瑞氏-姬姆萨复合染色液、pH 6.4~6.8 磷酸盐缓冲液。
3 程序步骤3.1 血涂片制作取末梢血1 滴,置载玻片一端,取另一边缘光滑的推片,放在血滴前面慢慢后移,接触血滴后稍停。
血液即沿推片散开,将推片与载片保持30 ~45°角,向前平稳均匀推动推片,载片上便留下一层薄血膜。
血涂片制成后,立即在空气中挥动,使其迅速干燥,以免血细胞变形。
血膜干燥后,用铅笔在血膜的一侧写上病人姓名或编号。
3.2 血涂片染色平置玻片于染色架上,滴加染液3~5 滴,使其迅速盖满血膜,约1分钟后,滴加缓冲液5~10 滴,轻轻摇动玻片或对准血片吹气,与染液充分混合,5 ~10 分钟后用水冲去染液,待干。
4质量控制4.1 一张良好的血片,厚薄要适宜,头体尾要明显,细胞分布要均匀,膜的边缘要整齐,并留有一定的空隙。
涂片时,血滴愈大,角度愈大,推片速度愈快则血膜愈厚,反之血膜愈薄。
太薄的血膜片50 %的白细胞集中于边缘或尾部,不利于白细胞分类。
如果血膜分布不匀,主要是推片不整齐,用力不均匀,载片不清洁所致。
4.2 血膜片的质量要求是厚薄均匀适度,低倍镜下观察全片,细胞不重叠,头尾及两侧有一定的空隙,血膜头部有明确的病人标志。
4.3 有些体积较大的特殊细胞常在血膜的尾部出现,因此蜡笔划线时应注意保存血膜尾部细胞,血膜必须充分干燥,否则在染色过程中容易脱落。
4.4 配制染料须用优质甲醇,稀释染液用缓冲液,因为缓冲液的pH 对细胞染色的影响很重要。
在偏酸性环境中正电荷增多,在偏碱性环境中负电荷增多,又因为细胞着色对氢离子浓度十分敏感。
如果染色偏碱,原是紫红色的中性颗粒则染成深蓝色,造成识别困难。
冲洗须用中性水,虽亦可用自来水(但不能保持稳定)。
4.5 对所用染液应进行预染试验,新配制的染液放置一段时间后其中的美蓝逐渐氧化成天青B ,天青B 对细胞核的着色效果比美蓝好,因此,瑞氏染液放置时间越长染色效果越好,临床上称之为成熟。
显微镜镜检血涂片的操作流程
显微镜镜检血涂片的操作流程显微镜镜检血涂片,这事儿可有趣啦。
咱先说说准备工作。
那得有个干净的显微镜呀,就像战士上战场得有把好枪一样。
显微镜得提前调试好,各个部件都得正常运转。
目镜和物镜要擦得干干净净的,要是上面有脏东西,就像眼睛里进了沙子,看啥都模糊。
载物台也得清理好,不能有灰尘杂物啥的。
接着就是血涂片啦。
这血涂片可得做得漂亮。
取血的时候要小心点哦,就像对待小宝贝一样。
一般呢,用采血针采一点血,然后轻轻地把血滴在载玻片的一端。
再拿个推片,这个推片就像小铲子一样。
把推片和载玻片保持一定的角度,然后慢慢地推过去,就像在画画一样,把血涂成薄薄的一层。
要是涂得太厚了呀,那在显微镜下看就像一锅粥,啥都分不清;涂得太薄了呢,又找不到几个细胞。
血涂片做好了就可以放在显微镜的载物台上啦。
这时候要从低倍镜开始看哦。
就像找宝藏一样,先大概地扫视一下,看看有没有啥特别的地方。
低倍镜下能看到很多细胞,就像一群小蚂蚁一样密密麻麻的。
看到感兴趣的地方了,再转到高倍镜下仔细看。
在高倍镜下看细胞可有意思啦。
红细胞就像一个个小圆盘,扁扁的,中间还凹下去一点。
白细胞呢,就比较大啦,而且有各种各样的形状。
有的白细胞就像个大胖子,圆滚滚的;有的白细胞就像个变形金刚,形状不规则。
血小板就比较小了,像小碎片一样。
看着这些细胞,就感觉像是在微观世界里探险一样。
观察的时候呀,要特别仔细。
眼睛得瞪得大大的,就像小猫盯着老鼠洞一样。
细胞的大小、形状、颜色都要留意。
要是看到有不正常的细胞,那就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
比如说,如果红细胞长得奇形怪状的,或者白细胞的数量特别多或者特别少,那可能就有问题啦。
做完镜检之后呢,也要好好收拾东西。
把显微镜关掉,擦干净,放回原来的地方。
载玻片和推片也要清洗干净,留着下次还能接着用。
这就像吃完饭要洗碗一样,要有始有终嘛。
镜检血涂片其实不难,只要有耐心,就像跟细胞交朋友一样,慢慢地去了解它们的小秘密,就能把这事儿干得漂漂亮亮的。
血涂片制作与染色
姬姆萨染色法
总结词
姬姆萨染色法是一种高分辨率的血涂片染色方法,能够更好地显示出细胞的细节 和特征。
详细描述
姬姆萨染色法使用姬姆萨染料对血涂片进行染色,能够使细胞核呈蓝色,细胞质 呈红色,各种血细胞在染色后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和形态,易于鉴别。该方法染色 效果较为稳定,但需要较长的染色时间。
苏木素-伊红染色法
05 血涂片制作与染色注意事项
CHAPTER
采血注意事项
采血部位
选择合适的采血部位,通常为手指或耳垂,确保 采血过程无菌操作,避免感染。
采血量
根据实验需求,控制采血量,确保足够用于制作 血涂片,同时避免过多采血造成浪费。
采血时间
选择合适的时间进行采血,避免在进食、运动后 等情况下采血,以免影响结果。
染色注意事项
染色剂选择
根据实验需求选择合适的染色剂,确保染色效果良好,能够清晰 显示细胞结构。
染色时间
控制染色时间,确保染色均匀,避免染色过度或不足。
冲洗与脱水
在染色完成后,进行充分的冲洗与脱水,去除多余的染色剂,使观 察效果更佳。
结果观察注意事项
观察方法
01
采用正确的观察方法,如显微镜观察,确保观察结果准确可靠。
观察指标
02
关注细胞形态、大小、染色情况等指标,综合分析结果,避免
片面解读。
结果解读
03
结合临床情况和其他检查结果,综合分析血涂片结果,为临床
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谢谢
THANKS
总结词
苏木素-伊红染色法是一种常用的组织学染色方法,常用于显 示组织结构和细胞形态。
详细描述
苏木素-伊红染色法使用苏木素染料和伊红染料对组织切片进 行染色,能够使细胞核呈蓝色,细胞质呈粉红色,便于观察 组织结构和细胞形态。该方法染色效果稳定,但对某些特殊 类型的细胞可能染色效果不佳。
血液分析~(取材,涂片,染色)
血液分析
1取材:一同学左手抓住兔子的耳朵,一只手抓住兔子的双腿将其仰卧并固定在实验台上,另一同学用手触摸兔子近左侧心脏搏动处用注射器抽取血液。
2涂片:取一张洁净的载玻片,在1/3—1/4处滴一小滴血,另取一张边缘光滑的载玻片,使其一端的边缘接触血滴,待血液沿其边缘展开成一条线后,以45o角向玻片的另一端推去,制成血涂片。
3染色:室温下平放在实验台上晾干后将血涂片放入染色架中1)95%酒精固定10分钟。
2)入自来水冲洗1~2分钟。
3)入苏木精染色10~15分钟。
4)取出入自来水冲洗10~20分钟。
5)入伊红2分钟。
6)入自来水冲洗、晾干,即可放在显微镜下观察。
血涂片的制备与染色实验报告
血涂片的制备与染色实验报告血涂片的制备与染色实验报告简介本报告旨在介绍血涂片的制备与染色实验方法及步骤,以及相关注意事项和结果分析。
实验步骤1.准备所需材料:–血液样本–血涂片载玻片–血液涂片器–双氧水–细胞染色剂–拖尾液–显微镜片2.制备血涂片:–取一滴血液样本,滴于载玻片中。
–使用血涂片器,将血液涂片器顶端垂直贴附在载玻片上。
–慢慢向后移动血涂片器,使血液样本均匀地涂布于载玻片上。
3.干燥血涂片:–将制备好的血涂片放置于通风处,自然晾干。
4.染色处理:–将已干燥的血涂片浸入双氧水中,浸泡5分钟,用来溶解红细胞。
–用显微镊子夹取血涂片,轻轻晃动10次,使红细胞充分分散。
–轻轻将血涂片冲洗干净,以去除残留的双氧水。
–将血涂片浸入细胞染色剂中,染色1分钟。
–将血涂片冲洗干净,确保没有染色剂残留。
5.拖尾处理:–取适量拖尾液滴在盖玻片上。
–将染色好的血涂片倒置放在盖玻片上,使其与拖尾液接触。
–轻轻拖动血涂片,使细胞核进入拖尾液。
6.结果观察与分析:–将染色好的血涂片放置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
–分析细胞形态、染色程度等指标,记录结果。
注意事项•实验过程中需戴好实验手套,避免直接接触血液。
•制备血涂片时,务必将血液涂布均匀,以免影响结果。
•双氧水具有漂白作用,使用时需小心避免溅到衣物或皮肤上。
•染色剂使用过程中,应注意避免吸入或误食。
•结果分析时,应根据实验要求和标准参考范围进行判断。
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成功制备了血涂片并进行了染色处理。
观察结果可为后续血液相关研究提供重要数据和参考。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严格遵守实验室操作规程,并注意了安全事项。
希望本报告对今后的血涂片制备与染色实验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无。
血涂片染色步骤
血涂片染色步骤以血涂片染色步骤为标题,本文将详细介绍血涂片染色的步骤及其意义。
一、概述血涂片染色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检查方法,通过染色技术,使血液中的细胞结构更加清晰,便于观察和分析。
血涂片染色可以用于诊断各种疾病,如贫血、白血病、感染等。
二、材料准备1.血液样本:采用静脉血或指尖血,采血前需消毒。
2.玻璃片:用于制作血涂片,需清洗干净并消毒。
3.染色剂:常用的染色剂有Wright染色剂、Giemsa染色剂等。
4.显微镜:用于观察血涂片。
三、制作血涂片1.取一块干净的玻璃片,用酒精或其他消毒液擦拭干净。
2.用无菌注射器或毛细管采集适量的血液样本,滴在玻璃片上。
3.用另一块玻璃片将血液样本涂匀,使其呈现出薄膜状。
4.将血涂片晾干,避免阳光直射。
四、染色处理1.将晾干的血涂片放入染色盘中,加入适量的染色剂。
2.根据染色剂的不同,染色时间也会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Wright 染色剂需要染色5-10分钟,Giemsa染色剂需要染色20-30分钟。
3.染色结束后,用蒸馏水冲洗血涂片,直至水清。
4.将血涂片晾干,避免阳光直射。
五、观察和分析1.将染好色的血涂片放在显微镜下,调整倍数,观察细胞形态和数量。
2.根据观察结果,可以判断出血液中是否存在异常细胞,如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等。
3.根据异常细胞的数量和形态,可以初步判断出疾病的类型和程度。
六、注意事项1.采血前需消毒,避免感染。
2.制作血涂片时,要注意血液的均匀涂布,避免出现过厚或过薄的情况。
3.染色剂的使用要按照说明书的要求,避免过量或不足。
4.染色后要用蒸馏水彻底冲洗,避免染色剂残留。
5.观察血涂片时,要注意显微镜的清洁和调节倍数。
七、总结血涂片染色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临床检查方法,可以用于诊断各种疾病。
制作血涂片和染色处理是关键步骤,需要注意操作规范和细节。
观察和分析血涂片的结果,可以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血涂片的操作方法
血涂片的操作方法
血涂片是一种常见的实验技术,用于观察血液中的细胞形态和数量。
下面是血涂片的操作方法:
1. 准备材料:显微镜玻璃片、无菌注射器、血液样本(静脉血或毛细血管血)。
2. 取一只无菌注射器,将其抽空。
然后将血液样本放入注射器中,释放一到两滴血液样本到玻片中。
3. 将另一只玻片压平在已经滴有血液的玻片上,使血液样本均匀涂开。
4. 沿着玻片的一侧,将已经涂有血液的玻片平行于另一只干净的玻片上,使其逐渐移动。
5. 保持持续的均匀速度,将带有血液样本的玻片从一侧滑动到另一侧,形成一层均匀的涂片。
6. 确保血液干燥后,用染色剂(如Wright染色液)对涂片进行染色。
按照染色剂的说明操作。
7. 将涂片放在显微镜下,使用适当的放大倍率(如100倍或1000倍)观察涂
片。
注意细胞数量、形态和其他特征。
血涂片操作是一个相对简单的过程,但需要仔细操作以确保获取准确的结果。
在进行操作时,请注意实验室的安全规范,并遵守任何实验室指南。
血涂片实验报告
血涂片实验报告血涂片是临床医学中常用的一种检查方法,主要用于观察血细胞形态和数量,有助于对某些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
本次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制作和观察血涂片,了解不同类型的血细胞及其在疾病诊断中的作用。
实验步骤:1.准备工作:用无菌酒精消毒试管架、盖玻片、玻璃片、刮刀等实验器材。
2.做涂片:取血1mL,倒入干净的试管中。
取盖玻片的四角,使其与玻片成45度角,将试管口插在盖玻片下方,使血液滴流到玻璃片上。
待其干燥2-3分钟。
3.染色:将涂片浸泡在甲醛、甲酸、甲苯中,不要过久,以免过度染色。
将玻片从甲苯中取出,用无水酒精漂洗掉多余的染料,让其干燥。
4.观察:将玻片放到显微镜下,依次观察血涂片。
实验结果:通过观察不同类型的血细胞,我们可以了解它们在疾病诊断中的作用。
红细胞:红细胞呈圆盘状,中央凹陷。
其含有的血红蛋白对氧气的运输有重要作用。
如果红细胞数量过低,则可能出现贫血症状。
白细胞:白细胞有五种类型,分别是嗜中性、淋巴、单核、嗜酸性和嗜碱性。
它们分别对应着不同的疾病类型。
例如,白细胞数量过多常见于细菌感染,而白细胞数量过少则可能意味着免疫系统的不良状态。
血小板:血小板数量过低可能导致出血症状。
而血小板过多也会导致凝血过多。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到了血涂片制作和观察的方法,以及不同类型的血细胞在疾病诊断中的作用。
通过对血涂片的观察和分析,有助于临床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
当然,我们需要在合乎规律的情况下,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做好预防工作,以避免不必要的疾病发生。
观察血涂片的实验报告
观察血涂片的实验报告观察血涂片的实验报告血涂片是一种常见的实验方法,用于观察和分析血液中的细胞和其他成分。
通过观察血涂片,我们可以了解人体的健康状况,诊断疾病,并提供治疗方案。
本实验旨在通过观察血涂片来学习和理解这一重要的诊断工具。
实验材料和方法:1. 实验材料:- 血涂片- 显微镜- 染色剂(如吉姆萨染色液)2. 实验方法:- 准备血涂片:将一滴新鲜的血液滴在玻片上,用另一片玻片将其涂抹成薄膜。
- 固定血涂片:将血涂片在室温下晾干或用热风吹干。
- 染色:将染色剂滴在血涂片上,静置片刻。
- 洗涤:用清水轻轻冲洗血涂片,使多余的染色剂洗去。
- 干燥:将血涂片晾干或用热风吹干。
- 观察:将血涂片放在显微镜下,调整放大倍数,观察细胞和其他成分的形态和数量。
实验结果和讨论:观察血涂片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细胞和其他成分。
其中,最常见的细胞是红细胞和白细胞。
红细胞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细胞。
它们呈现出典型的圆形,中间凹陷,像一个小盘子。
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携带氧气到身体各个组织和器官,以满足其代谢需求。
正常的红细胞应该呈现出均匀的大小和形状,没有明显的变形或异常。
白细胞是免疫系统的一部分,主要负责抵抗感染和疾病。
在血涂片中,白细胞通常比红细胞少得多。
它们的形状和大小各异,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如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等。
观察白细胞的数量和比例可以提供有关免疫系统健康状况的重要信息。
除了红细胞和白细胞,血涂片中还可以观察到血小板和其他细胞成分。
血小板是一种负责血液凝固的细胞片段,它们的数量和形态可以反映出凝血功能的正常与否。
其他细胞成分包括巨噬细胞、红细胞生成细胞等,它们在特定的生理或病理状态下可能会出现异常。
观察血涂片还可以检测到一些疾病和异常情况。
例如,贫血患者的血涂片通常显示红细胞数量减少、形态异常或色素沉着增加。
白血病患者的血涂片可能显示异常的白细胞增多或异常细胞的存在。
通过对血涂片的观察,医生可以初步判断疾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血涂片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熟悉血涂片的制备方法。
2. 了解血液细胞的基本形态和功能。
3. 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技巧。
二、实验原理血液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含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等细胞。
通过制备血涂片,可以在显微镜下观察血液细胞的形态和数量,从而了解人体的健康状况。
三、实验器材1. 显微镜:低倍镜、高倍镜、油镜2. 血涂片制备器材:载玻片、盖玻片、吸管、酒精灯、镊子、剪刀、滴管、蒸馏水、生理盐水、染色液(如瑞氏染液)3. 试剂:生理盐水、染色液四、实验步骤1. 准备血涂片(1)用剪刀将载玻片的一端剪成斜面,以便血液滴落。
(2)用吸管吸取少量血液,滴在载玻片的斜面上。
(3)用另一张载玻片的一端轻轻刮过血液,使血液均匀分布在载玻片上。
(4)将盖玻片轻轻覆盖在血液上,避免产生气泡。
2. 固定将制备好的血涂片放入固定液中浸泡5-10分钟,取出后用蒸馏水冲洗干净。
3. 染色将染液滴在血涂片上,染色时间为3-5分钟,然后用蒸馏水冲洗干净。
4. 观察与记录(1)低倍镜观察:观察血涂片的质量,选择细胞分布均匀、染色良好的区域进行观察。
(2)高倍镜观察:转换高倍镜,观察红细胞的形态、数量和分布情况。
(3)油镜观察:在选定的区域滴加香柏油,转换油镜,观察白细胞的形态、数量和分布情况。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红细胞:呈两面凹陷的圆饼状,无细胞核,细胞质略呈碱性,经染色后显红色。
2. 白细胞:体积比红细胞大,有细胞核,分为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浆细胞等。
其中,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核染色质细腻;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呈球形,核染色质粗大;浆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细胞质丰富,核染色质细腻。
六、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制备了血涂片,并观察了血液细胞的形态和数量。
实验结果表明,红细胞呈两面凹陷的圆饼状,无细胞核;白细胞体积比红细胞大,有细胞核,分为多种类型。
通过观察血液细胞的形态和数量,可以初步了解人体的健康状况。
血涂片制备与染色临床应用
血涂片制备与染色临床应用血涂片制备是临床实验室中常见的实验操作,用于观察和诊断患者的血液情况。
正确的血涂片制备与染色技术将有助于提高血涂片的质量,为临床医生提供准确的诊断信息。
本文将介绍血涂片制备的步骤以及常用的染色方法,并探讨其在临床应用中的意义。
一、血涂片制备步骤1. 准备工作:首先需要准备好检测所需的材料,包括玻璃片、无菌注射器、消毒酒精、无纺布等。
确保工作台面整洁,无尘无菌。
2. 采集血液样本:选择合适的采血部位,用无菌注射器采集血样,并将血样滴在玻璃片上。
3. 制备血涂片:将另一块玻璃片平行放在血样上,以45度角倾斜,缓慢向前移动,使血涂片的宽度均匀。
4. 干燥固定:将制备好的血涂片晾干,或者用火焰烘干,使细胞固定在玻璃片上。
5. 染色处理: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染色方法进行处理,使细胞核、胞质等结构清晰可见。
二、血涂片染色1. Giemsa染色:是血涂片最常用的染色方法之一,可用于观察红细胞形态、白细胞分类及寄生虫等。
染色时间和比例需控制好,避免染色过度或不足。
2. Wright染色:适用于白细胞分类和形态分析,特别是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的染色效果较好。
3. 厌氧染色:用于观察寄生虫、真菌等微生物,需要较长的染色时间和特殊的操作条件。
三、血涂片在临床应用中的意义1. 诊断疾病:通过观察血涂片中各种细胞的数量、形态、分布等特征,可以帮助医生诊断贫血、感染、白血病等疾病。
2. 指导治疗:血涂片可以反映患者的血液情况,指导医生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监测治疗效果。
3. 预后评估:血涂片中某些指标的变化可以反映患者病情的进展和预后情况,有助于医生及时调整治疗策略。
综上所述,正确的血涂片制备与染色技术对于临床医学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规范操作和严格控制,可以提高血涂片的质量,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
希望本文对于血涂片制备与染色临床应用有所帮助,谢谢!。
血涂片染色操作流程
血涂片染色操作流程
血涂片染色操作流程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1. 制片:将新鲜抗凝血滴于载玻片上,利用推片机或角度适中的推片手法,将血液均匀分散,制成薄而透明的血膜。
2. 干燥:待血膜自然晾干或在空气中风干,不可加热,以防细胞形态改变。
3. 固定:使用甲醇或甲醇-乙醚混合液固定血膜,使细胞成分稳定,防止染色时细胞形态受损。
4. 染色:先用瑞氏染液(或瑞-吉染液)进行染色,浸泡一定时间后水洗去除多余染料。
5. 复染:如需区分白细胞种类,可进行姬姆萨复染,进一步区分颗粒细胞和淋巴细胞。
6. 擦干、封片:染色结束后吸去水分,晾干后加盖片,可用树脂封固。
7. 显微镜观察:在显微镜下观察血细胞形态和数量,进行细胞
学诊断。
血涂片操作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掌握血涂片的制备方法。
2. 了解血液细胞的形态、数量及功能。
3. 熟悉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血液细胞经涂片、固定和染色后,可体现出不同发育阶段及病理生理改变的白细胞,在细胞体积、细胞质成分及酸碱性、细胞核染色质含量及空间排列状态的差异。
通过显微镜观察,可以了解血液细胞的形态、数量和功能。
三、实验器材1. 试剂:香柏油、二甲苯或乙醇乙醚清洁液、细胞染色剂、拖尾液。
2. 器材:人血涂片标本、载玻片、血液涂片器、显微镜、拭镜纸、目镜测微尺。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将所需试剂和器材准备好,确保显微镜清洁、完好。
2. 制备血涂片:a. 取一清洁载玻片,用血液涂片器蘸取少量血液。
b. 将血液涂片器轻轻放在载玻片的一端,使血液自然流下,形成一条细线。
c. 沿着载玻片边缘,用另一载玻片将血液细线均匀展开,制成血涂片。
3. 固定与染色:a. 将制成的血涂片放在固定液中浸泡约10分钟。
b. 取出后,用流水冲洗,去除固定液。
c. 将血涂片放入染色液中,染色约5分钟。
d. 取出后,用流水冲洗,去除染色液。
4. 观察与记录:a. 将染色的血涂片正面向上置于显微镜载物台上。
b. 调整显微镜,先用低倍镜观察血涂片的质量,选择细胞分布均匀、染色良好、细胞排列不拥挤的区域。
c. 转换高倍镜,观察白细胞、红细胞等血液细胞的形态、数量和功能。
d. 记录观察结果,包括细胞形态、数量、分布等。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观察到的白细胞主要为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中性粒细胞体积较大,呈球形或椭圆形,细胞质丰富,含有中性颗粒;淋巴细胞体积较小,呈圆形或椭圆形,细胞质较少,细胞核较大;单核细胞体积较大,呈圆形或椭圆形,细胞质丰富,含有较多嗜碱性颗粒。
2. 观察到的红细胞呈两面凹的圆饼状,无细胞核,细胞质内含有血红蛋白,略呈碱性。
红细胞数量最多,分布均匀。
3. 观察到的血小板呈不规则形状,数量较少,分布不均匀。
血涂片制作与染色
血涂片制作与染色1.血涂片的制备血涂片的制备需要用到标本采集工具如无菌化的注射器、针头、试管、硅化玻璃片以及一些实验室试剂如无菌生理盐水、巴氏溶液和电解溶液等。
具体步骤如下:(1)将患者指尖的表面清洁卫生。
(2)选择一个适合的静脉穿刺点,通常是患者的中指或无名指。
(3)用酒精棉球清洁穿刺点,使其干燥。
(4)将无菌化的注射器连接到无菌生理盐水的瓶口上,并抽取一定量的生理盐水。
(5)将针头插入穿刺点后,将生理盐水匀速注射入患者的静脉内。
(6)在生理盐水滴入试管的同时,用眼微观检查,如果有血液进入注射器和管道内,即可采集。
宜用自来水洗净试管外表面,先不带盖座放倾空液。
(7)用试管夹夹住注射针,将针头推入试管内,然后轻轻射入试管底部液面下,同时向上抽手,保持抽液缓慢,可避免气泡产生。
(8)将采集到的血液缓缓带走,同时注入试管内,让其与100ml巴氏溶液进行搅拌。
(9)将混合液倾入瓷漏斗中,从中取出干燥了的血细胞。
2.血涂片的染色血涂片染色可使用湿涂片法或干涂片法,其中湿涂片法应用更广泛。
下文将以湿涂片法为例进行介绍。
(1)取一根硅化玻璃片,用纸巾或棉球擦拭干净。
(2)用血涂片染色钳将准备好的血涂片床放在玻璃片上。
(3)将一滴适量的Wright液倒在血涂片的中段。
Wright液包含了染色剂和辅助剂,其中主要成分是吡啶基甲重氮盐和三氧二氮菲盐。
(4)用另一根玻璃片的尾部将液滴均匀地扩开,并迅速在血涂片上来回涂抹,在染液与血涂片上充分接触并混合。
(5)保持血涂片在室温下静置5-10分钟,以促进染色反应的进行。
(6)用蒸馏水冲洗玻璃片上的染料,并将其晾干。
3.血涂片的观察与分析观察血涂片需用光学显微镜,常规放大倍数为1000倍。
观察血涂片时,应注意血细胞的形态、大小、核形态、细胞质染色情况及相关细胞间的比例等。
根据各种细胞的数量和比例,可以初步评估出是否存在异常细胞,及其可能的病理性质,如感染、贫血等。
总结:血涂片制作与染色是血液检查中重要的步骤之一,它能够帮助医生判断病情,制定治疗方案。
血涂片的制备与染色
血小板
染色结果
血小板呈淡蓝色或蓝紫色,染色质呈 颗粒状或块状。
观察指标
观察血小板数量、形态、大小等,判 断是否存在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增 多症等。
04 染色注意事项
CHAPTER
染色时间
染色时间过短
染色时间适中
染色效果不佳,细胞结构不清晰,颜 色偏淡。
染色效果良好,细胞结构清晰,颜色 适中,便于观察。
染色温度过低
染色效果不佳,细胞结构不清晰,颜色偏淡。
染色温度适中
染色效果良好,细胞核和细胞质对比度明显,易 于观察。
05 染色问题处理
CHAPTER
染色过深或过浅
染色过深
可能是由于染色时间过长或染色液浓 度过高所致。为避免这一问题,应严 格控制染色时间和染色液的浓度,确 保染色过程的一致性。
染色过浅
详细描述
瑞氏染色法使用瑞氏染料和伊红染料进行染色,能够使细胞核呈紫红色,细胞 质呈粉红色,便于观察和鉴别细胞的形态和结构。该方法具有染色鲜艳、对比 度高的优点,适用于多种血细胞染色。
姬姆萨染色法
总结词
姬姆萨染色法是一种特殊的血涂片染色方法,能够更好地显示出细胞的内部结构 和核仁。
详细描述
姬姆萨染色法使用姬姆萨染料进行染色,能够使细胞核呈蓝色或深紫色,细胞质 呈浅红色或粉红色,便于观察细胞的内部结构和核仁。该方法具有较高的染色敏 感性和特异性,适用于鉴别异常细胞和病原体。
采血量
采集适量血液,一般为 20-50微升,根据实验需 求而定。
推片
载玻片
选择清洁、无划痕的载玻片,用 纱布擦拭干净。
推片方法
将血液滴在载玻片的一端,用边缘 平滑的推片从血滴一侧轻轻推动, 使血液均匀展开成一层薄膜。
血液涂片的制作与染色
血液涂片的制作与染色一、血液涂片的制作1.材料准备制作血涂片所需的材料包括干燥、清洁的玻璃片、净化的草酸铵溶液、无副作用的橡胶手套和标本采集器具等。
确保上述材料都经过消毒处理,以避免交叉感染。
2.血液采集选择适当的采血部位,一般为患者的指尖或外周静脉。
在采血前,应向患者解释操作流程,让其放松,并确保患者的肢体血管处于稳定状态以提高采血的成功率。
3.制片过程(1)在取血前,先常规清洁手指或采血部位,并佩戴无菌橡胶手套。
(2)使用标本采集器具(例如针头或注射器),按规定的采血量采集患者的血液样本。
(3)快速地将采集到的血液滴在干净、干燥的玻璃片中。
(4)将一个玻璃片顶在另一个玻璃片上,迅速向两个玻璃片之间倾斜,使血液被充分涂抹在玻璃片上。
(5)用均匀的速度将两个玻璃片拉开,使得血涂片上形成一条逐渐变细、近乎透明的血液薄片。
(6)待血液薄片干燥后,即可进行染色。
二、血液涂片的染色1. Wright染色法Wright染色法是最常用的血液染色方法之一,能够清晰地显示细胞的结构。
染色步骤如下:(1)用染色液将血液涂片浸泡3-5分钟,以充分染色。
(2)用蒸馏水冲洗血涂片,使余胞器染料被去除。
(3)将血涂片放在水平位置晾干。
(4)待片子干燥后,用显微镜观察。
2.尼氏染色法尼氏染色法适用于染色器材简单的实验室,在显微镜下能够清晰地显示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等细胞的形态和特征。
染色步骤如下:(1)将血涂片浸入尼氏液中,时间约为30分钟。
(2)用蒸馏水将血涂片冲洗干净,直至水洗液不再出现颜色为止。
(3)用吸水纸轻轻吸干血涂片,然后放在阴凉处晾干。
(4)用显微镜观察已经干燥的血涂片。
总结起来,血液涂片的制作与染色是一项简单而重要的临床检验技术。
通过制作血涂片,可以快速、直观地观察和分析血液成分,帮助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决策。
通过染色,可以更好地展示细胞的结构和特征,提高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需要注意的是,在制作血涂片的过程中要注意卫生和消毒,以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
静脉采血血涂片的制备与染色课件
实验操作步骤
根据所使用的染色液, 按照说明书进行染色 操作。
在显微镜下观察染色 后的血涂片,观察细 胞的形态和分布。
一般来说,将染色液 滴加在血涂片上,用 吸水纸吸去多余的染 色液。
实验结果分析
血涂片质量评估
01
评估血涂片中的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 等细胞的形态和数量。
03
02
观察血涂片的制备是否均匀,细胞分布是否 清晰。
载玻片
用于制作血涂片。
染色液
如瑞氏染液或姬姆萨染液, 用于给血涂片染色。
其他
酒精灯、火柴、吸水纸等。
实验操作步骤
血涂片制备 将载玻片用酒精灯火焰灭菌,自然冷却。
用火柴点燃酒精灯,用吸水纸吸取少量酒精,涂抹在载玻片的中央区域。
实验操作步骤
用推片蘸取少量血液,均匀涂抹在载玻片的酒精区域。 等待血液干燥,即可得到血涂片。
搅拌
在稀释过程中,需要轻轻摇晃或搅拌, 以促进血液与抗凝剂充分混合。
涂片制备方法
制备涂片
使用玻璃片或专用涂片制备器,将稀释后的血液均匀涂抹在载玻片上。
干燥
将涂片放在干燥处自然干燥或用吹风机轻轻吹干。
02
血涂片染色
瑞氏染色法
瑞氏染色法是一种常用的血涂片染色方法,能够清晰地显示出细 胞的结构和形态。
姬姆萨染色法使用姬姆萨染料和伊红等染料,通过特定的染色程序,能够更清晰 地显示出细胞的内部结构和核特征,如核沟、核孔等。该方法对于鉴别和诊断血 液疾病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在骨髓穿刺和血液肿瘤诊断中广泛应用。
苏木素-伊红染色法
苏木素-伊红染色法是一种广泛用于组织学和病理学检查的染色方法,能够清晰地显示细胞核和细胞质的形态特征。
红细胞形态观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目的
规范血涂片及染色操作程序,确保检测结果准确度。
2.标本种类
人体静脉血或末梢血。
3.适用范围
操作区的血涂片及染色。
4.染色原理
血涂片染色过程既有物理吸附作用,又有化学亲和作用。
由于血细胞内不同结构所含有的化学成分不同,对瑞氏染料亲和力也不同,涂片经染色后,各类细胞呈现不同的着色,从而达到辨别其形态、特征的目的。
5.试剂与器材
5.1一次性采血针、末梢采血器、棉签、碘酒等。
5.2标准级显微镜载玻片、推片、瑞氏染液、OLYMPUSCH20双目显微镜(日本OLYMPUS公司)
6.操作步骤
6.1薄血膜推片法
取血标本一滴置载玻片的一端1cm处或载玻片一侧的3∕4处。
以边缘平滑的推片端,从血滴前沿方向接触血液,使血液沿推片散开,推片与载玻片保持25~30o的平面夹角,平稳地将血向前推动,血液即在载玻片上形成一薄层血膜;将制成的血膜在空气中挥动,使迅速干燥,以免血细胞皱缩。
天气寒冷或潮湿时,应置于37℃温箱中保温促干,以免细胞皱缩。
最后在载玻片的一端用记号笔编号。
6.2厚血膜涂片法
取新鲜血液1滴于载玻片的中央,用推片的一角将血滴由内向外旋转涂布,制成厚薄均匀、直径约1.5cm的圆形血膜,待自然干燥后,滴加数滴蒸馏水,使红细胞溶解,脱去血红蛋白,倾去水,血涂片干燥后即可染色并用显微镜检查。
本方法特别适合检查疟原虫、微丝蚴等。
6.3染色
平置玻片于染色架上加瑞氏染液3~5滴染色,使其迅速盖满血膜。
约1分钟后滴加缓冲液布满,轻轻摇动玻片,使染色液充分混合。
5~10分钟后,用水冲去染液,待干。
7.标本要求
7.1玻片必须清洁、干燥、中性且无油腻。
7.2最好使用非抗凝血,也可使用EDTA抗凝血,但必须在采集后4小时内制成血涂片。
7.3使用抗凝血标本不宜冷藏,用前必须混匀。
8.注意事项
8.1推制的涂片应厚薄适宜,血膜应呈舌状,头、体、尾清晰可分。
8.2涂片的好坏与血滴大小、推片与载片之间角度、推片时的速度有关,血滴大、角度大、速度快,则血膜厚;反之则血膜薄。
8.3血膜分布不匀,主要是推片边缘不齐、用力不匀或载玻片不清洁所致。
8.4瑞氏染液使用后,要迅速盖好,避免挥发。
8.5血膜要干透后才能染色,否则染色时易脱落,应在1小时内染色。
8.6染色时间与染液浓度、室温及细胞多少有关,冬季室温过低时,染色时间要适当延长。
8.7冲洗时不能先倒掉染液,应以流水冲,防染料沉着。
冲洗时间也不能长。
8.8染色过淡,可复染。
染色过深可用水冲洗或浸泡,还可用甲醇脱色。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3版).南京:东南
大学出版社,2006.
2.江苏省卫生厅.医院检验科建设管理规范(第2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