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中管与理

合集下载

管与理的内在哲学

管与理的内在哲学

管与理的内在哲学
管与理是管理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管是指管理者对组织和员工进行控制和监督,而理则是指管理者对组织和员工进行规划和指导。

管与理的内在哲学是相互依存的,只有管与理相互协调,才能实现组织的目标。

管的内在哲学是控制和监督,但这并不意味着管理者应该对员工进行严格的控制和监督。

相反,管理者应该通过有效的沟通和协作,建立起信任和尊重的关系,让员工自主地完成工作。

同时,管理者也应该对员工的工作进行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

理的内在哲学是规划和指导,但这并不意味着管理者应该对员工进行过度的规划和指导。

相反,管理者应该根据员工的能力和特长,制定合理的工作计划和目标,并给予员工必要的支持和指导。

同时,管理者也应该鼓励员工自主地思考和创新,发挥员工的潜力。

在实践中,管与理的内在哲学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和环境进行灵活的应用。

管理者需要根据组织的特点和员工的需求,制定合适的管理策略和方法,以实现组织的长期发展和员工的个人成长。

管与理的内在哲学是相互依存的,只有管与理相互协调,才能实现组织的目标。

管理者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和环境,灵活地应用管与理的内在哲学,以实现组织和员工的共同发展。

管理中的管和理

管理中的管和理

管理中的管和理什么是真正的管理者?真正的管理者一是要“管”,二是要“理”。

“管”意味着管理者学会看大局。

什么是大局?就是企业的整体,企业的目标,而不仅是部门内部短暂的“和谐”。

“管”意味着管理者自己成为大家的榜样,让大家向自己看齐。

“管”意味着和下属打成一片,包括那些你不喜欢的,但人品上没有问题的人。

“管”意味着知人善用,能把像“顺溜”那样难管的人用好,而不是简单的把不好管的人开除。

“管”意味着要学会授权授压,也意味着帮助下属解决问题。

“管”意味着学会激励,学会表扬与批评,尤其是批评的艺术。

“管”意味着自己承担自己部门的责任,而不是简单地把问题看成是下属的问题,自己高高在上做裁判。

“管”更意味著结果导向,解决部门里出现的问题。

把这些运用到前面的例子中,就意味着部门经理要从改变自己的做法开始解决自己部门的问题,而不是把两难的决定推给老板。

通常,管的道理还是比较容易理解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管理者会越来越熟练地掌握管人的艺术。

管理者真正难做到的是“理”,因为很多管理者根本不知道这是自己的职责,而是把管理简单的等同于指挥,等同于命令。

“理”是什么?“理”就是梳理,就是总结经验,总结教训,就是想办法从根本上改变一件事情。

“理”就是重新定规则,从规则的角度彻底消灭问题。

“管”的着力点在于改变人,改变人的态度,改变人的能力,“理”的着力点在于改变事,改变流程,改变不合理的做法。

如果管理者只“管”不“理”,即使你的“管”的能力再好,以后还会出现同样的问题。

就像本文中的例子,如果管理者不敏感地解决部门内任务分配规则问题,以后类似的矛盾还是会出现,只不过当部门有个性强的员工时会表现为公开的矛盾,而没有个性强的员工时矛盾会隐藏起来。

但问题总是存在的,总是影响部门效率的一个原因。

对管理有了这样的理解,我们就可以回答这个问题了:管10个人和管1000个人有什么区别?我想在“管”的方面没有太多的区别,但在“理”的方面有非常大的区别。

经营管理“管”与“理”如何兼得

经营管理“管”与“理”如何兼得

经营管理:“管”与“理”如何兼得现代企业的经营离不开管理,管理是管理者或组织机构,在一定范围内,通过计划、组织、控制、领导等工作,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包括人、财、物、时间、信息)进行合理使用和有效配置,以实现组织预订目标的过程。

从这个目前对管理一词比较系统的理解中我们不难看出,管理管理,肯定是“管”与“理”的结合,既要有“管”,监管,还要有“理”,即进行监管的方法要制度化,要有清晰的顺序和脉络。

然而在目前不少企业尤其是美容企业的管理中,管与理往往是脱节的,管与理分家,自然管理不成了。

那么目前的管理中存在着哪些管理分家的现象?管与理又该如何兼得?现象一:只有“管”,没有“理”典型的表现:人人面前,制度不等老板一言堂,制度形同虚设,甚至是双重标准。

赏罚没有明确的制度出台,全凭老板的心情和判断。

这种情况会造成内部管理无组织无纪律,员工只想着如何讨好老板,人人都不想管事,经理层的工作无法很好的开展。

案例故事:C公司美容导师晓枫满腹委屈地向她的顶头上司赵经理诉苦水,并递交了辞呈。

原因是两个月前,晓枫将牵涉商业机密的加盟方案给了一位准加盟商,但最终该准加盟商并未加盟,老板因此对晓枫进行通报批评,并罚款。

晓枫感到很委屈,因为该准加盟商一直是老板在谈,她只是例行自己的职责罢了,如果说晓枫有什么疏忽,那唯一的疏忽就是她没有主动问老板谈判的进程情况,她单方面以为老板已与准加盟商谈好,加盟是肯定的事了。

另外一方面,晓枫是个工作能力比较强的员工,老板以为这样有意压制一下会利于管理。

所以,在公司的任何规章制度中都没有这一项处罚的情况下,老板个人给出了晓枫这样的处罚。

然而这并不是令晓枫最伤心的地方,她最伤心的是和她同一岗位的美导这个月也违反了公司制度,按规定违反该项制度也是要通报批评并被罚款,但这个美导并没有被通报批评,该美导的工作能力不如晓枫,但她比较会讨好领导。

晓枫因此对赵经理说,她对公司很失望,对老板很失望。

赵经理也很无奈,她对老板的意见更大,老板在处罚晓枫的时候从未征求过她的意见,在安排某些工作的时候也不和她沟通,她觉得自己这个经理就是挂个虚名,慢慢的她也不想管什么了,赵经理说自己离开也是早晚的事。

“管”与“理”的分与合

“管”与“理”的分与合

“管”与“理”的分与合一位非常强势的总经理面对不同意见声严厉色:管理“管”的就是“理”,只要由我管我就有理。

这乍听起来似乎有理,国人历来讲究名正言顺么。

其实不尽然。

“钓鱼执法”式管理就没有道理,“替谁说话”问的无理,“联体排屋”、“躲猫猫”不是巧言令色就是强词夺理,有学者把这叫做语言腐败。

看来,在管理中对于“管”与“理”的关系,还需要下一番甄别的功夫。

“管”与“理”的分与合张华强一位非常强势的总经理面对不同意见声严厉色:管理“管”的就是“理”,只要由我管我就有理。

这乍听起来似乎有理,国人历来讲究名正言顺么。

其实不尽然。

“钓鱼执法”式管理就没有道理,“替谁说话”问的无理,“联体排屋”、“躲猫猫”不是巧言令色就是强词夺理,有学者把这叫做语言腐败。

看来,在管理中对于“管”与“理”的关系,还需要下一番甄别的功夫。

如果说只要由我管我就有理是“名正言顺”的现代版,那是误读了孔老夫子。

《论语•子路》中记载孔子的原话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人家原来用的是否定词,将它改成肯定判断,就有不周延之弊。

的确,在讲究名分的国度里,“名不正言不顺”是必然的,但反过来说“名正言顺”则未必。

因为“名正”、“言顺”还属于并列的条件,各有各的逻辑;其中“言顺”是一个不可缺少和代替的环节,不是“名正”的婢女,不能想当然地将它们搅和在一起忽悠人。

早有古人质疑“朕就是法”之类的荒唐,主张将“言顺”置于“名正”之前。

清代中期的思想家李汝珍在《镜花缘》一书中指摘时弊,对唐时武则天的专横进行了嘲讽:武则天隆冬心血来潮,令群花齐放,博得自己赏心悦目。

这让天上分管百花的仙子们犯了难,兰花仙子认为这未免时序颠倒,虽皇皇圣谕,究竟于理不顺。

兰花仙子主张先从“言不顺则事不成”说起,以此为大前提,将“若名正言顺,事在必行”作为执行的条件。

李汝珍借天上稽查尊神的“弹章”痛斥帝王淫威:“下界帝王虽有御诏,但非为国计民生起见,且系酒后游戏”,根本不用把他们的话当回事。

管理中的“管”和“理”分别是什么意思?

管理中的“管”和“理”分别是什么意思?

管理中的“管”和“理”分别是什么意思?管理中的“管”和“理”分别是什么意思?一、什么是管理之管许多管理者喜欢用和自己风格一致的人,以自己的行事风格为部门之“文化”,把员工简单分为“不好使”和“好使”的,往往会很有气魄的把不听话的和不顺眼的人赶走。

其实,这是“面对”而后的“选择”,决不是管!管理者之管指的是管人,而不是简单的把人分类或者筛选,管人是一个偏重于如何训练人和使用人的艺术。

管,你就得身先士卒,示范给你的员工看,并号召大家Follow Me;管,你就得打成一片,忘记你的好恶,只要员工人品上没有问题,甚至是只要他愿意为了大局而努力;管,你就得知人善用,哑吧送信、聋子站岗、瘸子擂鼓,许三多也能成为特种兵;管,你就得授权授压,放手的同时用压力去锻炼一个人,以帮助他成长;管,你就得学会激励,胡罗卜和大棒你得两手都要会,能用棒子砸出胡罗卜的享受,那才叫批评的艺术;管,你就得勇于承担,问题并不都是员工引发的,你也不是裁判,首先还得你去承担;管理者之管人,应该从大局去训练人、使用人、评判人。

所谓大局就是公司整体的利益、公司的核心目标的达成;以自我之风格去管人,以一事一城之得失看人,则就是小器局了。

管理之管,应该看着大局去管,以结果为导向去管,忘记结果的管,那只可能带领出礼仪兵而不是狼的团队!二、什么是管理之理管理者除了管人之外,最重要的工作是什么呢?就是理事,也就是管理之理!理事不等同于简单的指挥和下命令,也不是仓促的冲锋、补锅帮员工干事。

所谓理,就是是梳理,就是总结经验,总结教训,就是想办法从根本上改变一件事情。

理就是重新定规则,从规则的角度彻底消灭问题。

管的着力点在于改变人,改变人的态度,改变人的能力;理的着力点在于改变事,改变流程,改变不合理的做法。

如果管理者只“管”不“理”,即使你的“管”的能力再好,以后还会出现同样的问题;如果管是灭火,则理就是防火。

基于以上讨论,管理人少和人多的Team以及简单和复杂项目,其实管的工作没有太大的区别,但是理的功夫却大不一样,要学会根据人员的规模和项目复杂性随时“调整规则”。

“管”与“理”

“管”与“理”

“管”与“理”张保振管理有种种。

大至国家管理,小至单位管理;条条有行业管理,块块有地方管理;长远有战略管理,眼前有战术管理;总的有宏观管理,分的有微观管理,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管理有要求。

这个要求是多方面的。

就拿一个企业来讲,规模越大、分工越细、协作越紧密、技术和设备越复杂、社会经济联系越广泛,对管理的要求越高,管理的手段也越细,管理就越成为企业员工劳动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境条件。

管理的终极目的是什么?一言以蔽之,就是从个体到整体都要提高效率和效益。

为此,“管”要管在点子上,“理”要理出头绪来,否则难以达到管理的目的。

“管”,如何管在点子上?一曰管其要,即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导方面,而非“眉毛胡子一把抓”。

荀子说得好:“圣人也者,道之管也。

”这就是说有智慧的人管事总是择其大要。

要者即重者,重者即事关大局者。

抓住了要者,就能收到“纲举目张”的效果。

从这个意义上说,管其要,就是管全局。

二曰管有法。

法就是钥匙。

古代的“管”指的就是钥匙。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上讲:“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就是这个意思。

“管”这把钥匙要能打开现实问题这把“锁”,不仅要求管理者能够发现问题,更重要的是能够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钥匙。

钥匙不是“万能”的,“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即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问题。

不能感冒、非典一副药,外伤、内伤一把刀。

那样,不仅解决不了问题,还有可能贻误生命,铸成大错。

三曰管要进,即与时俱进,不能囿于成见,固步自封。

要自觉地学习当代同行业的先进管理方法,采用当今最新的科技手段。

同时,对于行之有效的传统的管理方法,也要力争嫁接当今的科技成果。

不能放着计算机让其“睡觉”,却挑灯拨拉着算盘珠子“拼命”。

“理”,如何理出头绪来?一曰理出条理,正所谓“井井兮其有理也”。

理,就是要通过对问题的收集、分析、归纳,使其井井有条,条归为类。

二曰理出道理。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

出了问题,有了不同的声音,不可怕,也不必怕,理出道理就是了。

关于企业管理中“管”和“理”的辩证思考

关于企业管理中“管”和“理”的辩证思考

关于企业管理中“管”和“理”的辩证思考作者:陈霖来源:《中国经贸》2009年第08期国外企业管理理论的发展,经历了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理论,再到“二战”后出现的多种管理理论与学派并存的局面,已有100多年发展历史。

20世纪90年代以来,创新了很多管理方法和管理工具,推行了ISO9000体系、流程再造、标杆管理、ERP、CRM、平衡计分法(BLC)、六西格玛管理等。

严峻的市场竞争现实,不允许中国企业也像国外企业那样用上百年时间分阶段地去达到现代企业管理水平,而是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实现企业管理目标。

本文不是研究管理的方法,只是就目前企业存在的问题,从解读“管”、“理”两个字入手,谈一点自己的想法,以达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提出管理问题的依据目前一些企业存在着管理基础薄弱、管理次序混乱、管理机制僵化、组织结构刚性、资源浪费严重诸多问题;加上国际经济下滑、人民币升值、进出口贸易远不像以前那样,只要有进出口权就可以经营的局面;另外应收账款的大量堆积、国际诈骗的经常性出现,导致企业规模经济效益不佳,市场竞争力低下。

就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决策不规范、管理随意化是企业的“硬伤”许多企业的管理体制不健全、管理程序缺失、管理基础不规范,也没有一套规范系统的管理制度,不能保证决策的科学化;有些企业即使有健全的制度,但该实施的管理程序没有实施,执行难度大,随着新问题的出现,经营者制定新措施时,却没有进行深入地研究,或者仿效其他企业新管理制度,却很少顾及新制度与原有制度之间的逻辑关系及新制度是否适应本企业的实际情况,管理制度之间的系统性不强;管理者的管理工作不规范,管理操作随意性很大,导致工作混乱无序、费力低效,不能做正确的事,不能正确地做事。

2.制度不健全、组织设置刚性化是企业的“顽疾”企业的组织和制度体系是企业运行的两根支柱。

必须建立责、权、利相结合、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相结合的企业管理制度。

基层班组管理的“管”和“理”

基层班组管理的“管”和“理”

基层班组管理的“管”和“理”我们知道,班组管理就是管理者在掌握了班组的任务、地位等基本理论的前提下组织人、财、物、信息等实现一定目标所做的一切活动。

管理使人流、物流、信息流的流向正确,流程畅通。

实现管理目标,就必须掌握一些管理科学,必须正确处理好管和理的辨证关系。

管为班组的保证,理为管的先导,两者相互融合,包含辨证,失之偏颇就会影响班组管理的成效。

管理是刚柔相济、刚强和柔和相互调剂。

管是刚性,理是柔性,班组的管是一种约束,是指禁止什么,提倡什么,用规章制度使班组的每一位职工都为班组目标的实现而发挥作用。

因此管不能太感情化和不讲一点原则,不讲一些冷面孔不行。

这里的管就是让人守规矩。

而班组的理起疏导作用,管理者用晓之以理的方法对组员加以疏导,告诉组员为什么强调禁止这和提倡那,使其知所以然,从而实现自觉遵守班组各项规章制度的目的。

重管轻理或重理轻管往往会事倍功半,以上两个例子就可以证明这个道理。

曾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管理是领导们的事,班组不就是干好自己岗位上的工作嘛。

此言不然,职工是企业的主人,脱离了主人的依托,企业的各项工作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职工的心,企业的根,根深才能叶茂。

炉前组组长就从这个角度去想问题、办事情,由于管的得当,理的充分,屡次获得优秀班组长的殊荣。

科学的思想工作方法,务实的说理帮教形式都应有个理性的认识。

从管中下重手。

首先,炉前组加强班组的建章立制工作,用制度管是规范化的管。

在中心、站制度的基础上制定了适应炉前岗位性质和包含各项管理工作的岗位经济责任制,狠抓落实,使管的威力充分的体现出来。

其次,班组虽小也五脏俱全,加强班组建设,既要合理搭配组员,又要选好骨干力量。

在骨干人选上体现以人为本和刚柔相济,既要原则性强、按章办事、敢说敢管、率先垂范,又要有耐心细致、循循善诱的本领。

炉前组的六个班组长及工会组长不仅起到了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还成为站领导的左膀右臂和骨干力量,他们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业务水平,全部通过了中级工以上考核,还有人利用业余时间自我充电,他们学专业、电脑、外语、法律等,成了一职多能的班组长,含金量提高了,管起来就有底气,管的就到位。

管理者如何做好"管"与"理"

管理者如何做好"管"与"理"

管理者如何做好"管"与"理"管理者如何做好"管"与"理"管理者如何做好"管"与"理"1怎样才能当个好的管理者?首先,管理者要具备这些素质:(1)、企业管理者必须具备坚定的管理意识。

一个管理者只要有一天是管理者,他就必须坚定自己管理理念,贯彻自己的管理意志,不能有丝毫摇摆。

(2)、企业管理者必须具备建立起自身的管理文化并使之成为一种有效的体系。

作为一个管理者,必须有自己的管理体系,进而形成自己的管理文化。

简而言之就是“先思想后换人,不换思想就换人”的管理方式,而不是一个人上台以后,根据自己的喜好,不分青红皂白就换人。

我的观点,如果你做为领导到一个地方去任职,如果你只带一个人去,那就说明只有一个人是你的人;如果你一个人都不带,那么大家都是你的人。

(3)、企业管理者必须具备激励自己和他人的能力第一、激励作为一种资源,它能使人的资源增大,人的才干增大,能够激发团队中每一个成员的能量,进而转化为生产力。

因此,激励对于一个单位或一个组织的管理者来说非常重要。

诸葛亮曾经说:“扬善于公营,惩恶于私室。

”在公开场合赞扬一个部属的长处或成绩和在一个比较私密的地方批评和纠正下属的错失均不失为一个有效的激励。

可以想象如果一个部属整天抬不起头,稍有差池,你在大庭广众之下训他一顿,那他要么反感你,要么消积怠工。

所以作为一个组织领导者必须懂得激励。

由于每一个都有自己的知识才能,又彼此都有自己的性格,这样集体才能体现多样和活力。

第二、对于一个管理者最重要的不是自己是否直接去控制部属,而是能否与其它部门的人(也许是同级也许是上级)和谐共处。

管理者不是管理事的能力,而是管理人的能力,这对于一个企业管理者最容易陷入复杂的人际关系处理之中。

管理者需要有一套科学的判断标准,针对重要的事情去做,达到有效性。

这需要有总裁、经理、主任、主管、职员之间的分工,并承担不同贡献责任。

一个有效的管理者不但要懂得去调动下级的积极性,而且要懂得去调动同级和上级的积极性,让他们为你所用。

基层班组管理的管和理

基层班组管理的管和理

基层班组管理的管和理前言基层班组是企业管理的基础,班组成员通常工作在同一岗位上,总体数量不大,但职责繁多。

利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对基层班组进行规范化、专业化和现代化管理,对提高生产效率、增强企业竞争优势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结合基层班组管理实践,重点介绍班组管理中的管和理。

管在基层班组管理中,“管”是指管理者对员工的监督、控制、规范,以及职责划分、任务分配、考核管理等。

具体管的内容如下:1. 规范规范是企业、班组管理的基础。

基层班组上下级之间,部门之间、员工之间的职责、权利、义务都应当有一个统一、明确、共识的认知,才能保证班组的有效运转。

管理者应当建立制度,并明确制度执行的标准和地位。

2. 职责划分职责划分是“管”的重要内容,通过合理、准确地明确岗位职责,使员工知道自己的岗位、职责及职务,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工作重复频率,减少沟通成本,减轻企业管理者的工作压力。

3. 任务分配任务分配是“管”的另一个重要内容,通过任务分配,管理者可以根据员工的特长、能力、工作量等条件,将工作合理地分配给员工,以达到最好的效果。

同时,通过任务分配,能够使员工参与到班组的工作中来,增强班组的凝聚力,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 考核管理考核是企业管理、班组管理的一项基本任务,考核是通过明确的考核标准,对班组员工的工作表现和业绩进行评估和奖惩,以此来强化员工的工作意识和责任感,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工作积极性。

理在基层班组管理中,理即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

有一套科学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能够更好地帮助管理者制定合理的工作计划,更好地管理班组员工。

理的内容如下:1. 班组精神班组精神是基层班组的核心,也是班组管理的灵魂。

班组精神包括:团结协作、相互帮助、共同进退、共同追求。

通过班组精神,能够形成班组优良的工作氛围,也能够提高班组员工对企业和班组的认同度和归属感。

2. 建立激励机制激励机制是班组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适当的激励能够促进员工的积极性和动力。

管、理和管理

管、理和管理

管、理和管理张沂管理有两个字组成。

一为管,二为理。

在这里,管是管辖、约束和干预的意思;理是治理、整理和道理的意思,两者结合就成为管理。

与此相适应,管理工作也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为管的工作,二为理的工作。

管的工作是指依据规章制度,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对人和物的行为和表现进行管辖、约束和干预。

理的工作有两方面。

一是指制定或修改管所依据的规章制度,二是对管的过程和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进行整理和治理。

管和理是相辅相成的。

理是管的前提和基础,而管则是理的实现手段,规章制度只能通过管才能实现。

在管的过程中,还要不断地通过理来对管的方法和手段进行调整。

管和理又具有相互独立性。

首先,管的执行者是管理者,管的对象主要是被管理者,因此管涉及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两方面。

而理的执行者和对象则是管理者和管理者所制定的规章制度,因此,理主要涉及管理者自己;其次,它们的侧重点各不相同,管侧重于落实。

规章制度一经确定就要认真执行,不能含糊,而且要一抓到底;理侧重于调查分析论证。

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是管能顺利进行的必要保证,而缜密的调查分析论证则是制定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的必要保证。

在管的过程中,如果想做到对管的方法和手段进行准确的调整,就必须对管的过程中产生的现象进行认真的调查分析论证。

管理工作是管和理两方面工作的有机结合,两者不能相互替代。

只管不理的管理是盲目的管理,只理不管的管理是软弱的管理,这两种管理都不是科学的管理;两者也不能相互混淆,必须区别对待,该管的必须管,该理的必须理。

否则,其后果将是抓不严、理不清,管理工作就难有成效。

权责明确、层层负责的管理模式是我们企业追求的管理目标。

权责明确要求管理者明确知道肩负的管理目标、任务和权限,哪些工作必须自己管、哪些工作必须做好配合工作都必须心中有数。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由于管理者的管理目标、任务和权限主要是通过规章制度上的条文来明确的,因此要做到这一点,管理者就必须对规章制度有十分清晰的理解。

解读学校管理的“管”和“理”

解读学校管理的“管”和“理”

讲条 理 ,就是 坚持精 细化 管理 ,做 到工作 有 条
理, 善始 善终 ,  ̄ L t L 实实 。只要 有布 置 , 就 要有 检查 ; 只要 有检 查 , 就 要有 总结 ; 而 且 该 记 录 的要 有 记 录 。 学 校管 理 还要 求 管 理 者要 有 “ 管” 的技 巧 , 做 到 不端 “ 官” 架子 , 以身 作 则 。 这是 学 校“ 管” 理 的技 巧 ,
也 是师 德要 求在 领导 身上 的集 中体 现 。 俗 话 说 , 正 人先 正 己 , 管人 先管 已 , 领 导 的示 范有 着 巨大 的辐 射 作用 , 是有 效管 理 的催化剂 。 如果 学校 领导 每天 到校
最早 、 回家最 晚 , 他们 和学 生 、 值 班教 师一 起 出早操 , 与 值 班 教 师 一 起 查 完 学 生 晚 休 后 才 回 家 ,教 师 的 心 理 就 会 平 衡 ,也 就 会 无 怨 无 悔 地 做 好 自 己 的本 职 工 作 吗? 如 果 学 校 领 导 坚 持 以教 学 为 中心 , 全 心全 意做
际关 系 复杂 , 管理就 会 出问题 。 学校 在制 定制 度 时 , 要遵 两个 原 则 , 一 是从 本
学 校 管理 策 略
壤 攮 瞥
刘 淑 云
等 和
( 平 山县教育局 ,河北 石家庄 0 5 0 4 0 0 )

要: 学校 管理的“ 管” 以育人 为 目标 , “ 理” 以制度为手段 , 对学生 实施 爱心化 管理 、 育人化 管理 、 包容式管
理。管理者要 以“ 理” 服人 , 讲道理、 讲情理 、 讲条理 , 以身作则。 关键词 : 学校 管理 , 制度化 , 人性化
为教师 身心健康 发展创造必要 条件 。领导对待下 属 ,

绩效管理重在“理”而非“管”

绩效管理重在“理”而非“管”

绩效管理重在“理”而非“管”绩效管理是现代组织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涉及到对员工工作表现和组织目标的评估、激励、培训和发展等方面。

传统上,绩效管理主要侧重于“管”即评估和激励员工的工作表现,而在现代的理念中,我们认识到绩效管理更重要的是“理”,即在管理绩效的同时,更需要重视员工个体的理解、参与和发展。

首先,绩效管理重在“理”是因为员工个体的主观理解至关重要。

每个人对工作目标和工作方式的理解都可能有所不同,这取决于个人的背景、经验和价值观等因素。

如果只是给予员工一份任务清单,而忽视了他们对目标的理解和内在动机的激发,那么员工很可能只会机械地完成任务,而无法发挥出最佳的工作表现。

因此,绩效管理需要通过与员工的沟通和交流,确保他们对组织目标有清晰的理解,并能将其与个人目标相结合。

这样,员工才能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工作,发挥出更好的绩效。

其次,绩效管理重在“理”还因为员工个体的参与和反馈对于绩效改进至关重要。

绩效管理不应该是一种单向的评估和奖励系统,而是应该建立在相互信任和合作的基础上。

员工应该有权利参与到绩效评估和目标设定的过程中,他们的意见和反馈应该被充分考虑和尊重。

只有当员工感到自己的意见被重视,认为自己有机会参与决策和改进工作的方式时,他们才会对绩效管理系统产生信任和认同。

同时,通过让员工参与绩效管理的过程,还可以促进员工对自己的工作和发展有更清晰的认识,提高其对组织目标的共同认同和责任感。

最后,绩效管理重在“理”还因为员工个体的发展对于绩效提升至关重要。

绩效管理不仅仅是对员工工作表现的评估和奖励,更应该是一个系统的、持续的发展过程。

通过绩效评估和反馈,可以帮助员工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进而为个人的职业发展制定合适的计划和目标。

此外,绩效管理还可以提供培训和学习的机会,帮助员工发展和提升自己的技能和知识。

只有员工个体能够不断学习和发展,才能为组织的绩效提升做出持续的贡献。

综上所述,绩效管理重在“理”而非“管”。

论管理中的“管”与“理”

论管理中的“管”与“理”

论管理中的“管”与“理”摘要:本文阐述了管理的本质本质内涵,从辩证的角度回答了“管”与“理”的关系。

作为管理者要会“管”,就是会制定计划、检查落实情况、再改进计划;同时也要做到如何让被管理者“理”:接受、落实、执行管理者的计划或改进后的计划。

因此,怎样让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在对立中达成统一,是每位管理者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论管理“管”“理”管理是什么?管理就是制定、执行、检查和改进。

制定就是制定计划(或规定、规范、标准、法规等);执行就是按照计划去做,即实施;检查就是将执行的过程或结果与计划进行对比,总结出经验,找出差距;改进首先是推广通过检查总结出的经验,将经验转变为长效机制或新的规定;再次是针对检查发现的问题进行纠正,制定纠正、预防措施。

它由四个要素构成:1、管理主体(由谁管);2、管理客体(管什么);3、组织目的(为何而管);4、组织环境或条件(在什么情况下管)。

管理是一个古老的话题。

自地球上有生命以来,管理就伴随着人类的进化而不断进步。

从原始社会狩猎生活的简单分工、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剥削、压迫与被剥削、被压迫,到当今社会的高度精细化、协作化、集约化。

无论历史如何演变,管理过程中的两个基本要素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那就是管理的主体(管理中的“管”字,也即管理者)和管理的客体(管理中的“理”字,也即被管理者)。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讲:一个巴掌拍不响,也就是说事物是由两个方面构成,既对立又统一,管理也具对立与统一的属性。

首先,管理是对立的。

所谓对立就是说,管理中的“管”—管理者,是制定计划、检查落实情况、再改进计划的人;而管理中的“理”—被管理者,是执行计划、执行改进后计划的人。

他们是管理的两个对立面,光有管理者“管”,没有被管理者“理”(抵触、不接受指令、不执行),或者光有被管理者“理”(茫无目的接受、执行),没有管理者的详细计划、科学指导、检查与改进,管理的目标和效益都不能到达理想状态。

其次,管理是统一的。

管理的核心在“理”不在“管”

管理的核心在“理”不在“管”

管理的核心在“理”不在“管”一个团队、一个部门、一个企业,如果想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中脱颖而出或是健康发展,优秀的管理制度必不可少。

什么样的管理制度才是优秀的管理制度呢?很多人认为要“敢管”,似乎只要管住人、管住事,一切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但他们往往忽视了在管理中最重要的是“理”,而不是“管”。

所谓“理”,是指物质本身的纹路、层次,是客观事物本身的次序、事物的规律、是非得失的标准。

如果管理者抓住了这个“理”,我们的团队和企业才能和谐发展,健康成长。

其实,管理好比是一个大家共同参与的游戏,管理者要建立一个“轮流分粥,分者后取”的游戏规则。

有了公平、公正的游戏规则,才能保证我们的管理在一条健康的轨道上长久、有序地运行。

在管理这个游戏中,责任、权利、利益三者缺一不可。

没有责任,就会产生腐败;没有权利,执行就会成为空话;没有利益,团队的积极性就会下降。

所以,只有把责、权、利的平台搭建好,我们的员工才能八仙过海,各显其能。

我们怎样才能建立一个高效、公平的管理平台呢?从日常工作中,笔者总结出几条:一、确定团队和个人的发展目标确定目标就是要找到团队努力的原动力,也是形成团队凝聚力的源头,是我们共同努力的方向。

不管是团队目标,还是个人目标,我们在建立时都必须考虑其合理性、客观性和可执行性,充分考虑市场因素、服务对象接受因素以及每位成员的能力,把目标和任务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并与绩效考核挂钩,以实现团队的最大效率。

二、确定合理的工作流程根据工作内容的变化、资源的调整等因素,管理者应适度调整和改善工作流程,合理配置不同的资源,使不同人员能相互配合,以确保执行力的价值以高效的实现。

三、合理划分职责管理者应明确具体任务和目标责任人,做到事有人盯,责有人担。

同时,岗位职责也要明确每位员工的权责,它是工作中必须遵守的。

四、培养团队成员的集体精神和荣誉感团队目标的整体实现需要个人努力,也需要团队之间的配合和协作。

因此,管理者应建立一个统一的目标,调动所有人的积极性,在实际工作中发挥团队成员的智慧和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管理中管与理、知与行关系的思考孙根年(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字面上讲,管理就是“管”得有“理”。

这包括了2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管”的问题,另一个是“理”的问题;就“管”的内涵来说,包括了“管”什么和由谁去“管”;就“理”的问题来说,包含着管理的依据、管理的方式方法及管理的效果如何等。

其实,任何管理不仅有其认识论的问题,更重要的还是其实践论问题,即如何制定管理的措施和方案,并将这些付诸于实践并取得实际效果,这又涉及到管理中“知”与“行”的问题。

如果在这些基本概念上还不能达成共识,任何管理不仅“管”不好,形成所谓的无“理”管理;而且还会出现只有“管”的设想,缺乏“管”的实践和执行力,形成无实际效果的“口头”管理。

一、管理之中的“管”所谓“管”,涉及到管理的“对象”和执行的“主体”,即“管”什么和由谁去“管”。

是管人、管物、还是管事,孙根年在《事、物、人三理和谐与复杂问题研究》中说,大千世界纷繁复杂,追根溯源抽象概括,不外乎是由“事、物、人”三要素组成;物有物理,人有人理,事有事理,只有掌握了事、物、人各自的规律和道理,才能实施科学的管理。

然而,事、物、人是相互联系的,“事”由“人”做,“物”由人“理”,人处于现代社会的中心,“理”物、“做”事、“待”人是人的基本职能。

由此看来,管理的中心是管人,管“人”的生产、生活、工作、学习,管“人”如何与资源、环境、生态打交道,管“人”如何组织起来,进行工业生产、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商业贸易、旅游开发等;管“人”如何组织起来,遵守法纪、维护社会稳定,发展科学技术、繁荣社会文化,团结协作生产、促进经济发展。

即通过管“人”,达到管“物”、做“事”、理“财”;通过管“人”,达到开发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通过管人,达到发现市场、寻找机遇、发展经济;通过管人,达到遵守纪律、维护社会公平、实现社会的高效运行与和谐发展。

其实,现代社会中的“人”并不是孤立的,而是被组织起来划分为若干的组织,并与事、物联系起来组成各种系统。

前者如家庭、企业、单位、社区、省市、国家、全球,后者如农业、工业、交通、商业、旅游等,因此,管理中“管”的对象,不外乎就是各种组织和系统,由此生产了众多的管理学分支,以组成管理“丛林”。

前者有家政管理、企业管理、区域管理、国家管理、全球管理,后者有工业管理、农业管理、交通管理、商业管理、旅游管理等,这是以管理的对象为依据进行划分的。

至于由谁去“管”,自然就是各组织和各系统内,手中握有大权的“管理者”,而组织(或系统)内的其他“群众”,自然是被管理的对象;至于,组织以外的其他任何人,既不属于该组织,手中更没有发号司令的“权力”,自然就无权“管理”了。

因此,管理学是研究“ 管理者”如何“管理”的科学,然而,存在的问题是:研究“管理”的人并不一定有权“管理”,执行“管理”人并不一定懂得“管理”,于是,就出现了“管理学”与“管理者”的分离,前者被称为管理学家(者),后者被称为管理者。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管理的范式也发生的相应的改变,在家庭、企业和组织内部,是维系集权独裁式的管理,还是分权互动式的管理,那种方式更高效更合理正在发生着变化,科学管理、民主管理成为社会管理的主流。

由于“管理学”与“管理者”的分离,不同国家、社会、企业的管理模式和效果差异很大。

西方社会早期的某些企业,“管理学”与“管理者”合而为一,管理的理论产生于管理的实践,管理的理论应用于管理的实践,促进了管理科学和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在现代中国社会的经济生活之中,“管理学”和“管理者”往往处于分离状态,系统运行的“失误”就在所难免了,这样的案例常是俯首可掂。

明明是正确的政策和方案,或不被“管理者”认识,或有违“管理者”的意愿和利益,往往在实践中被“管理者”否定,不能顺利付诸实践;明明是错误的政策方案,遭到“科学”的否定和“民主”的反对,往往却能被管理者“集中”,成为企业和组织运行的方案,结果使企业蒙受巨大的损失。

近年来“中国式管理”多有讨论,强调“以人为本”和“人性化”管理,强调“人与人”和谐和“人与地”的和谐,这本来是十分正确的。

但在某些“管理者”的认识中却出现了偏差,其中的“人”变成了管理者“个人”。

中国封建社会历史悠久,传统劣根性的习俗难以短期消除,“朕即天下”、“制度是狗”、“万人臣服”,便是这类问题产生的直接根源。

因此,“管理者”董管理,“管理学”为“管理者”出谋划策,是社会高效运行的基本要求。

二、管理之中的“理”对于管理之中的“理”,得从两个方面说起:一则是学理上的“理”,二则是实践中的“ 理”。

当掌握了管理之“理”,在实践中促使两者统一,成为有“理”管理;反之,在实践中两者对立,形成所谓无“理” 管理。

在学科定位上,管理之“理”至少包括了如下四个方面:一是管理的依据。

事、物、人各不相同,运动变化所遵循的规律也大相径庭,家庭、企业、社会组织层次有别,其组织目标和职责各异;农业、工业、商业、交通、旅游生产方式各异,利用的资源和生产的产品各异,管理的理论依据自然会有较大的差异;二是管理的方法。

管理方法涉及到许多问题,如何组织企业的资源,怎样形成企业的能力,如何发现市场机会,规划企业的战略目标,组织企业的内部流程等。

西方管理科学,在这方面开发了许多技术方法,如SWOT模型、BBC模型、平衡计分卡、战略地图等,有的抽象上升了管理理论;有的是借鉴运筹学的模型与方法,如线性规划、目标规划、动态规划、层次分析、冲突分析、决策论、博弈论、对策论等,成为管理工程的主要内容。

相比较而言,西方管理科学多强调理性和定量,中国管理科学多强调人性和定性。

三是管理的方式。

这里涉及到体制问题、组织问题、规模问题、布局问题。

就体制问题而言,有国有制、集体制、股份制和个体经营,既需要从外部环境分析入手,更需要从企业的内部分析,组合各类资源以形成合力。

四是管理的效果。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管理效果的好坏要通过科学的评价去认识,企业发展要在分析优势、认清劣势,发现机遇、迎接挑战中前进,如何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需要从多个维度出发进行分析与评价。

然而,在具体的管理实践中,对于管的“理”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诠释,这正所谓:“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这种“理”有时是开诚布公的,既能说又能做;有时是背后“暗箱”操作,这个“理”只能做不能说;有时又言行不一,只说不做;有的时候不说不做,但心中有数,待机而发。

这样看来,学理上的“理”似乎都是有意识理性思考的结果,但实际上更多地受到人们内心深处某种不由自主的潜意识影响。

每人有自己的道“理”,这本不是一件坏事,只要广开言路,就可以活跃思想。

但要防止的是由此产生的“无理管理”,即为个人目的刻意编造出某种不成“理”的理由,如布什为发动伊拉克战争,编造出“萨达姆拥有大规模杀伤武器,并与基地组织有联系”的“理由”。

正如本杰明•富兰克林在其《自传》中所说:“做一个有理性的生物’是这样的方便,他自己想干什么事,总会找出或制造理由去干的。

”就组织的运作而言,这里的关键在于“公理”,即最后的决策要达成“共识”,实际行动必须步调一致,否则各拉各的车,各行各的道,很难形成合力!对于管理中“理”的认识,往往会因人而异,是否意味着管理就是无“理”可依?答案既是肯定的又是否定的。

我们说“管”无常法,是指并不存在普遍性的规则和通用性结论,这主要是由于管理所涉及的人、事、物都是有其个性和特色,需根据具体情况决定具体方法,难有普适的做法。

说“管” 理有法,是由于任何组织和系统管理的切入点是人,都是通过对“人”的管理而达到对系统的管理,通过“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把握住人性也就把握住了本质。

依此而论,有“理”可依的管理是符合人性的管理,无“理”可依的管理是违背人性的管理,管理的逻辑起点应是人性的假设。

然而,人性的本质是什么,这在中国和西方有很大的争议,黎红雷先生在《人性假设与人类社会的管理之道》中,先后探讨了“政治人”假设、“经济人”假设、“文化人”假设与社会管理的方法。

因此,在不同时期和不同的国家,自然就有不同的管理方式,形成不同的管理学派。

三、管理中的“事-物-人”三理和谐管理之“理”涉及待人、接物、处事三个方面。

一般情况下,“待人”之“理”涉及到心理学和社会学,需要考虑“人情”、“人性”和“人文关怀”,应该说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

如果在共事中能够相互理解并使身心愉悦,既能享受工作成果,也能享受工作过程,就达到了“安人”的境界;所以,待人之“理”以人为本,符合世俗的道德规范,可作为“安人”的伦理和价值准则。

接物之“理”涉及到科学技术,需考虑“客观性”和“可能性”,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违背自然之“理”,才能提高做事的可能性和可行性;任情返道,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或违背自然规律,必将遭致严重的失败。

文革十年、四害横行、人妖颠倒,骡子生马,亩产上万,毁林开荒、毁草开荒,干了不少违反自然规律的事情。

处事之“理”涉及到经济学和运筹学,需要权衡“利弊得失”,力争“多快好省”。

常言道:人是理性的经济动物,“两利相较取其大,两害相较取其小,利弊相较、趋利避弊”,权衡利弊得失,才能取得较好的效益;又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凡是预则立、不预则毁”,“运筹惟屋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准确的预测评价,科学的规划决策,才能使企业经营立于不败之地。

如果说科学、人文、理事三者,分别强调的是求真、求善、求美的精神,分别关注的是客观自然、主观感受和主客关系。

那么,可以认为,管理之“理”在于真、善、美的统一,将科学所揭示的客观规律和“可能性”,人文所揭示的发展需求和“必要性”结合起来,在“理事”过程加以“运筹惟屋、统筹规划”,力争实现多快好省的多重目标。

如果说,科学“求真”是“由知,而信、而行”,人文“求善”是“由信,而知、而行”,则理事“求美”则是“由行,而知,而信”或者“由行,而信、而知”。

那么,可以认为管理之“理”在于“知、信、行”的协同。

本文提出的这种观点,不同于刘玉奇先生提出的“情-理-法”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其分析的思路更为广阔、境界更为高远。

现代社会的发展,已进入“求全责备”的时代,企业的发展不仅要考虑经济效益,还必须考虑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以天然气基汽油的开发来说,不仅要求其有较高的燃烧值和能源效率,还需要具有生产成本低和市场竞争力强,同时,还必须在保护生态环境上具有超过现有汽油产品的优势,这就是所谓天然气基汽油产品的“能源-经济-环境(3E)评价”。

如何促进企业与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实现人类共同进化和可持续发展,成为运筹惟屋、权衡利弊得失的基本要求,任何工程项目的管理亦应如此。

从动态发展过程来看,管理之“理”是在人际、企业、组织、社会甚至国家之间,通过长期冲突碰撞、妥协谦让、协调合作中逐渐形成并发展演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