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的特点与发展趋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视听2018.02|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统一国家,56个民族共同构筑

起绚丽多姿的中华文化。而我们所讲的少数民族,

是在中国的多民族范围内提出的汉族以外的其他55个民族。以这些民族为主要反映对象的纪录片,都是我们讨论和研究的对象。

一、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的显著特点

纪录片是影像的艺术,是真实人和事的记录展示,也是

创作者思想意图的表达。

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因其以少数民族的风、物、人、情等为主要讲述内容,在根源上就带有与其他题材纪录片不同的特质,形成了自身显著的特点。

(一)神秘性

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国各民族历经迁徙、融合,

逐渐形成比较稳定的民族区域分布。由于历史、民族习俗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许多少数民族居住在山高林密的地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少数民族形成了自身独特的社

会体系。

对于外界来说,他们的真实生活状态、民族风俗习惯、伦理观等都是神秘而新奇的,外人在进入到少数民族地区时,往往首先被他们独特的习俗所吸引,而这些也成为民族题材纪录片中最常见的展示内容。

(二)思想性

纪录片导演孙增田认为,纪录片应该成为人类的自省,文明的守望者,正视弱小的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冲突,提醒人类思考向前走。①一部成功的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必然蕴

含着深刻的思想性。

从一些屡获大奖的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中,我们不难看出思想性是其作品的灵魂。比如

《最后的马帮》《神鹿啊,我们的神鹿》等作品,在记录少数民族生产生活状况的同时,都融入了创作者深切的思考与价值取向,这种思考不是狭窄的,而是关乎人类生存的思考。比如在《神鹿

啊,我们的神鹿》

一片中,导演通过鄂温克女画家柳芭走进城市又逃回森林的历程,讲述了三代鄂温克女人的命运,进而反映鄂温克民族的起落兴衰。这种思想内涵已不再是单一、表象的介绍,而是多元、深层次的解读。因此,思想性决定了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的深度和生命力,能够流传于世并引发受众共鸣的作品,必然蕴含着创作者的情感和思考。

(三)脆弱性

1958年文化部在文件中批示:“我们认为反映少数民族生活情况的影片,目前是迫切需要的,不仅对研究人类生活发展史有巨大价值,而且对广大人民也有重大的教育意义。尤其是目前各少数民族社会生活正在发生急剧的变

化,如不及时拍摄,即将散失,很难补救。”②

受历史、自然环境等诸多因素影响,我国许多少数民族的发展是分散而碎

片化的。一些少数民族更是连民族文字都没有,

许多民族文化知识都依赖于口口相传,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其文化

的传承和发展都显得脆弱不堪,这也是目前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中所展示的主要内容———即将消逝的民族文化。纪录片《达巴在歌唱》以四川和云南交界处的摩梭人文化传承为故事线索,讲述了摩梭人世袭的老达巴(祭司)因后继无人,最后把经书传授给了文化学者的历程,片子反映出的不仅仅是达巴自己的痛苦和矛盾,更是民族文化面临消亡时的抗争与无奈。

二、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的进阶变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少数民族地区也一改闭塞落后的历史,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文化等得到极大的改善,民族交流和融合更加便捷、迅速。得益于这些改变,外界能够通过更多的渠道来了解少数民族的情况,但纪录片仍然承担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与使命。

近年来,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呈现出了新的变化,而在内容选择和表现形式上尤为明显。以往的许多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从名字就打上了非常明显的烙印,表现的内容和形式都过于单一。而近年来,这种痕迹开始变淡。尤其是一些少数民族自治区创作的纪录片,猎奇性逐渐淡弱,取而代之的是用客观、发展的眼光和态度来展现少数民族的现状与变化。

内容选择上,除了传统的民族习俗、节庆、生活等内容,少数民族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开始成为纪录片创作的题材。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传承与发展的矛盾、信仰与现实的碰撞等,都成为了反映少数民族状况的选择。内容的多样化既是符合少数民族地区实际情况的必然之选,也是此类题材纪录片发展的大势所趋。

2015年,广西电视台创作的三集纪录片《秘境广西》中,

关于少数民族传统的呈现别具一格。第三分集

《人和》讲述了广西南丹白裤瑶服饰制作技艺的传承。在内容选择上,片子把一个12岁白裤瑶小女孩作为主角,通过小女孩学习服饰制作技艺、完成自己的成人礼为主线,把白裤瑶服饰的历史、制作、传承等融汇其中,既生动形象,又易于接受。

表现形式上,新中国成立后,少数民族题材的纪录片经历了从政治宣传到大众传播的演变过程。新中国成立后,由于中央需要了解少数民族地区的状况,第一批少数民族题材的纪录片开始出现,以《西藏的农奴制度》《凉山彝族》《大瑶山的瑶族》等作品为代表,它们在加强中央和少数民族地区的沟通联系等方面有着积极的意义。这类少数民族纪录片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和人类学研究价值,而大众传播的效果却不佳。

改革开放以后,

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的表现手法开始

专论

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的特点与发展趋势

□陈亮

摘要: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是记录、展示少数民族风土人情、民俗风貌的影像艺术,是外界了解少数民族特点及文化的重

要途径,也在一定程度上扮演着加强民族间认识、交流、互动的角色。少数民族的独特性使其成为了我国纪录片创作领域的一方沃土。对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的特点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厘清过去、认识现在,对未来的纪录片创作实践提供一些理论参考。

关键词:少数民族纪录片;特点;发展

25

DOI:10.19395/ki.1674-246x.2018.02.011

|RADIO &TV JOURNAL 2018.02

发生变化,之前政治宣传的色彩逐渐淡化,取而代之的是以真实生动的人和故事为主要讲述对象,《藏北人家》《最后的山神》《龙脊》等一系列优秀的作品是承载这种变化的典型。而人文关怀和平民化视角则成为主要的表现手法。人文关怀的突出表现是尊重少数民族生活习性,解读文化的多元化,思考少数民族族群生存与发展,这些成为近年来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中表达的重要议题。平民化视角,一改主题宣传的“画面加解说”模式,见微知著,以细节的故事、大众的视角进行平等对话,呈现出了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的思想光辉。

三、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的发展趋势

(一)国际化表达手法成为主流站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来看待、理解、展现少数民族的社会经济文化生活,把民族的故事通过国际化的表达手法来讲述,这是此类题材的纪录片呈现出的新态势。以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六集大型涉藏纪录片《第三极》为例,它没有轰轰烈烈的情节,没有堆砌的华丽辞藻,而是通过一个个细小而生动,普通而感人的故事,表达藏族人民的精神世界,反映出藏族人民与自然、生活与信仰有机统一的主题。于细致入微处入手,以故事的平实叙述,精美的画面呈现,表达博大精深的民族传统与文化,是中国故事国际表达的典范。(二)创作视角日趋多元化

随着影视制作器材的不断更新,新的创作手法不断在纪录片作品中得到呈现,小到微观生物,大到航拍世界,俯视众生,科技的进步不断推动人们创新,刷新人们的思想

认知。除了科技手段外,创作者的思想对于作品多元化的影响更加突出。广西电视台创作的纪录片《终身大事》和《我的山水中国》,讲的故事都与广西柳州元宝山青山寨有关。前者讲述了青山寨青年小杜为了延续梯田的历史,接续苗家的香火,费尽心思寻找对象和勤劳致富的故事;后者以著名画家黄格胜在青山寨写生作画的角度,讲述了元宝山一带数十年的更新改变。两种完全不同的角度,反映的是不同人眼中的少数民族世界,更能够引人思考。

(三)市场化影响愈加明显少数民族题材的纪录片也不应该把自身与市场隔绝,

商业价值不应该被忽视,拥抱市场,进行产业化生产是当

今纪录片领域的新趋势。在借鉴一些成功经验的同时,还要注重初期的市场调研、后期的宣传与品牌管理。同时,少数民族题材的纪录片不应该成为过度迎合大众的市场产物,为了博眼球和经济效益就一味猎奇,而应该在记录少数民族地区生活现状的同时,通过作品的传播,帮助、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与进步,这是纪录片真正的价值所在。注释:①聂欣茹.纪录片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220.

②王华.从战事“拾零”到民族大团结想象———

建国初期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J].新闻大学,2010(1).

(作者单位:广西电视台卫星频道)

新媒体艺术(NewMediaArts),最早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达达主义、未来主义和构成主义,兴盛于20世纪60年代的欧美地区。受当代主义影响,西方艺术家最先使用霓虹灯晶体电子管、电子机械装置等媒介从事装置艺术,开启了新媒体艺术先河。20世纪中期,多种新媒体材料开始成为当代艺术实验的一种自觉趋向,主要表现在电影、摄影技术、激光成像技术、大地艺术和异地传输等“技

术”

与“艺术”相结合的“TechnologyArt”上。科技高速发展的20世纪70年代,苹果电脑问世,计算机编程技术得到普及应用和进步提升。艺术实践领域中逐步出现了互联网视觉技术,为当代新媒体艺术的迅速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和智力发展。新媒体艺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语境”技术突破,出现了影音合成、电子音乐编程、动画编辑、数码摄影、三位虚拟和电声模拟等应用技术。21世纪以来,信息科技、纳米技术、互联网等大数据技术发展飞速,促使新媒体艺术形式多样化、内容多元化,对新世纪当代艺术领域发展影响深远。全球当代艺术的表现形式颠覆了传统艺术观念,在科技东风的推动下,互联网艺术、数字媒体装置艺术领军当代数码艺术。然而,在浮华的表象背后,我们不难发现新媒体艺术的基础理论建构极大地滞后于新媒体艺术的实践操作。一、西方新媒体艺术的外延性理论建构

新媒体艺术起源于西方,西方哲学在古希腊、古罗马

哲学观点的影响下,讲究宇宙本体论思想。主客观“一分为

二”的思维定式建构了西方理性思维趋于主体地位,准确、客观、鲜明的逻辑推理思维,体现当代艺术的价值导向。

当代新媒体艺术的“西方化”特征,主要体现在其内涵

“外延”上。这种“西方化”的思想模式在客观上追求多元

性、

求变性和开放性,在自我批判中不断摸索前行。

西方新专论

新媒体艺术的当代性理论建构

□杜霞

摘要:当代性艺术理论构建是目前中国艺术界理论研究的聚焦点。新媒体艺术作为当代艺术的重要表征形式,它颠覆了

传统艺术的美学观念,确立了当代性表现形式、研究方法与审美原则。基于文化差异的中西方新媒体艺术研究的思维向度存在着较大区别,中国的学术研究关注思维模式的人文性、意象化和归纳性;西方则力求构建新媒体艺术的开放性、独特性和前沿性研究体系。中国的新媒体艺术要善于在差异中,吸收和借鉴西方优秀的理论思想,并融渗到当代中国的思想价值体系之中,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

关键词:新媒体艺术;当代性;理论构建;创新思维26

DOI:10.19395/ki.1674-246x.2018.02.0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