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传播概论第一章PPT

合集下载

《网络传播学》PPT课件

《网络传播学》PPT课件
“中国人离信息高速公路还有多远?——向北 1500米” 1995年 ISP北京赢海威
一、网络传播概论基础部 分
1
h
符号(sign),是人类传播的要素、载送信息的代码。 符号是用于表达意义的记号,是能指意其它事物的东西。 一个符号,由能指和所指两部分组成。 能指:表达要素即文化的表现形态,是表达特定精神意义的物质形态,符号学称之为“能指”。 如一个民族的语言,服饰,品牌标志,国旗,音乐中的声音,绘画中的色彩和线条,影视中的镜
二:文化冲突日益加剧 (Culture hegemony)(信息交流的不平衡导致了一个文化冲突的加剧)
文化冲突形成的根本原因是文化的不同性质,而直接原因是经济、政治势力造成的文化实力的不 同,以及由此引起的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压制和渗透。
三、国际政治斗争的武器 (the weapon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struggle)
全球化背景下的网络传播
8
h
二、网络广告部分
9
h
网络广告(web advertising)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 新兴的一种广告形式。
从广义上来讲:网络广告包括了企业在互联网上发布 的一切形式的信息,例如:公益性信息、企业的商品 信息以及企业自身的域名、网站、网页等。
从狭义上来讲:网络广告是利用国际互联网这种载体 发布的盈利性的商业广告。
头等。 所指:抽象复杂的内容是通过符号来表达的,符号学称为符号的“所指“如一个品牌的价值,动
漫人物的特征(樱木的红头,柯南的大眼镜) 一、视听符号:具有具体的视觉或听觉形象的符号。 有哪些? 具体到互联网产业中,视觉符号就是网络各种图片,视频,各种形象,各种文字,网络游戏中的
角色符号和环境等。 而对话、旁白、音乐、音响则属于听觉符号。

网络传播概论(1、2).ppt

网络传播概论(1、2).ppt

9、什么是IP Address(IP地址) IP Address (IP 地址)是Internet上主 机地址的数字性型式,与主机的域名 地址一一对应。IP地址是一个32位的 二进制数,通常写成被句点分开的四 个十进制数的形式,例如128.9. 28.5和192.23.4.101等。
10. 统一资源定位器 统一资源定位器,是专为标 识Internet网上资源位置而设的 一种编址方式,我们平时所说 的网页地址指的即是URL,它 一般由三部分组成:传输协议: //主机IP地址或域名地址/资源 所在路径和文件名。
第一节 网络的基本概念
5、什么是DNS(域名系统)
DNS (Domain Name System,域名系 统)是指在 Internet上查询域名或IP地 址的目录服务系统。在接收到请求时 ,它可将另一台主机的域名翻译为IP 地址,或反之。
• 域名由两种基本类型组成:以 机构性质命名的域和以国家地 区代码命名的域。常见的以机 构性质命名的域,一般由三个 字符组成,如表示商业机构的 “com”,表示教育机构的“edu” 等。以机构性质或类别命名的 域如下表:
算机网络组成的全球范围的计算机网 络。
第一节 网络的基本概念 2、什么是Intranet(内部网) Intranet(内部网)指采用 Internet技术建立的企业内部专用 网络。它以TCP/IP协议作为基础, 以Web为核心应用,构成统一和便 利的信息交换平台。
第一章 网络应用基础
第一节 网络的基本概念
授课教师 王海明

绪论
第一节 网络传播学的基本问题 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信息传播 1.口头传播阶段 老人是个宝 狼桃 口头传播的信息走样 2.文字传播阶段 (1)个体书写 (2)印刷品生产 3.电子传播阶段

网络传播概论 第一章 数字传播概述

网络传播概论 第一章 数字传播概述

提升数字传播伦理意识,加强法规政策遵守
01
提升公众的数字传播伦理意识
通过教育、宣传等方式提高公众对数字传播伦理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02
加强行业自律和监管
鼓励数字传播行业加强自律,制定行业规范和标准,同时加强政府监管
和社会监督。
03
遵守法规政策,积极应对挑战
作为数字传播的参与者和受益者,我们应该自觉遵守相关法规和政策,
积极应对数字传播带来的挑战和问题。
THANKS
感谢观看
网络传播概论 第一章 数字传播概述
汇报人:XX
contents
目录
• 数字传播基本概念与特点 • 数字传播技术基础与应用 • 数字内容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 社交媒体在数字传播中作用与影响 • 网络舆论形成、演变及引导策略 • 数字传播伦理、法规与政策探讨
01
数字传播基本概念与特点
数字传播定义及发展历程
国内外数字内容产业发展现状比较
国内数字内容产业发展现 状
近年来,我国数字内容产业快速发展,已成 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出台了一 系列政策措施,推动数字内容产业的创新发 展,数字阅读、网络视频、网络音乐等领域 取得了显著成绩。
国外数字内容产业发展现 状
发达国家如美国、欧洲等国家的数字内容产 业发展较早,已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产业链和 商业模式。在数字游戏、数字影视等领域,
融合趋势
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数字传播和传统媒体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二者呈现出融合的趋势。例如,许 多报纸和电视台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和社交媒体账号,实现了线上线下的互动传播。同时,数字传播 也在不断借鉴传统媒体的优点,如加强内容审核和提高信息质量等。
02
数字传播技术基础与应用

网络传播学概论1

网络传播学概论1

第一课1.1998年5月,联合国新闻委员会正式把互联网定义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

2.国际互联网的发展经历了4个阶段:1969—1985:初步形成阶段;1985—1995:渐进发展阶段;1995—2003:规模高速扩张阶段:2003年至今:两大方向:在“网内”实现Web2.0式传播;在“网外”呈现媒体融合状态。

3.互联网的起源与发展:P1—P71958年:雏形;1969年:阿帕计算机网诞生;1977—1979:TCP/IP体系结构和协议;1986年:Internet名称正式开始使用;1988年:互联网对外开放;1989年:互联网开始商业运作;1989年:CERN雏形HTML;1991年:商业用户超过学术界用户;1995年互联网开始高速发展:(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个人电脑迅速普及;二是:电子商务蓬勃发展;三是:网络媒体功能凸显。

)1992年:全球第一份网络报纸;1996年以后:出现了BBS、聊天室等;1995年:美国广播公司首先利用互联网进行全球广播;1997年:网络新闻订阅开始;1998年:克林顿绯闻事件;2003年以后:进入Web2.0时代;2003年以来,手机媒体作为新媒体的代表异军突起,拉开了媒体融合的序幕。

4.我国互联网的开发建设比美国晚20年左右;1995年,基本上与世界网络保持了同步的态势。

发展历史分3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筹划至1994年4月正式接入互联网;1994年至2001年“三网融合”目标的提出;“三网融合”目标的实施与发展阶段。

第二课1.大众传播传播特点:散布型网状传播结构(大众传播:单向人际传播:双向)2.“新媒体”的界定(书P10)四个角:1度数字化、互动性(新媒体传播的本质特征:信息的发送和接收可以是同步的,也可以是异步进行,如楼宇媒体,车载电视缺乏互动性不属于新媒体);2相对的概念(今日之新而非昨日之新或明日之新);3国际标准为依据(国人看来是新发达国家早就有了,不能成为新媒体);4宽泛(目前,新媒体主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网络电视等媒体形态)第三课1.以浏览器为特征的“一对多”式的传播网站称为第一代网站Web1.0;以聚合内容技术Rss和标签技术Tag为特征的个性化传播网站称为第二代网站Web2.0。

《网络传播学概论》PPT课件

《网络传播学概论》PPT课件

(一)域名(Domain Name)
[提供服务类型.] 组织名称.组织性质域名 [.地理域名]
(二)URL(Uniform Resource Locator——统一资源
定位器) 用来识别互联网资源的位置
(三)HTML(Hyper Text Mark Language——超文本
标记语言) WWW专用的操作语言
活动的制约。
(二)网络传播中社会控制的弱化
网络传播中,新闻媒介发布新闻的的垄断地位不 会丧失,但大众传媒作为新闻信息唯一发布者的地位 将会逐步减弱,受众拥有前所未有的选择权和主动权:
1、可自由选取信息,还可在网上发布信息;
2、信息的重要与否不再完全由传播者决定,而是由受众 自己决定。
精选PPT
16
六、传统新闻理论与新闻实践 中的界线变得模糊
新闻学
心理学
精选PPT
10
第二节 网络传播理论的宏观影响
网络传播模式的转变 传统的传播理论面临挑战 网络传播与“把关人”理论 网络传播与“议程设置”理论 社会控制在网络传播中的弱化 传统新闻理论与新闻实践的界线变模糊 网络传播对新闻价值的影响
精选PPT
11
一、网络传播模式的转变
网络传播——融合了 大众传播(单向)和人际 传播(双向)的信息传播 特征,形成一种散布型网 状传播结构。 人际传播 大众传播 网络传播
3、电视:与广播情况类似;
4、网络:一个汉字两比特,一个G的硬盘可存储5亿汉字。
(二)网络传播的海量性优势主要体现在
1、对信息本身的传播数量十分巨大;
2、对信息的相关资料保存容量巨大;
3、涉及的信息种类范围十分广泛;
4、对信息的历史资料保存相当完整。

网络传播概论课件-1第一章 互联网的演进及对传媒业的影响

网络传播概论课件-1第一章 互联网的演进及对传媒业的影响

公民新闻:
人们在关于公民新闻的研究中有两个共识:一是强调公众在新闻报道活动 中的参与;二是强调新技术对于公民新闻发展的作用。 对于公民新闻活动的认识,不能仅限于新闻的发布或传播这个层面,而应 该把公民的各种新闻信息生产行为综合在一起考察,包括新闻的采集、发 布、整合、传播,也包括与之相关的评论和其他活动。
关于Web2.0:
Web2.0是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内容为中心。 Web2.0是一种用户参与的架构,这既指网站内容建设,也指网站的整体 “生态系统”的建设。 Web2.0的应用,还是一种社会纽带,是个体吸纳与整合社会能量的接收器, 同时也是个体能量放大为社会能量的转换器。
UGC:
UGC ,用户生产的内容。那些由网民上传图片、视频、音频等内容的网 站被通称为UGC网站。其中,美国的YouTube网站被认为是UGC网站的早 期代表。这个网站于2005年2月创办,目的是方便网友们在网上分享视频。 网站一直采用用户自制并上传视频短片的模式,由此聚集了大批用户。此 后,类似的网站在全球大批涌现。
四、网络互联技术
中继器:在物理层上实现局域网网段互联,用于扩展局域网网段的长度。 仅用于连接相同的局域网网段。 网桥:工作在数据链路层,用来连接相似类型的局域网。 路由器:实现网络层服务。可用于局域网与局域网以及局域网与广域网之 间的互联。 网关:在传输层以上的层次实现网络互联的设备。它的基本功能是实现不 同网络协议之间的转换。
二、从凝固到游移的价值坐标
传统媒体有自己的一套价值体系,这个体系是在长期的媒体实践中沉淀下 来的,在某种程度上,它已是凝固的金科玉律。 但网络赋予了公众更多的判断与检验传统媒体及其产品的价值的权利,由 此带来了一个新的评价体系,在这个新的体系的作用下,传统媒体的某些 价值坐标需要重新考量。

《网络传播学概论》课件

《网络传播学概论》课件
பைடு நூலகம்
《网络传播学概论》课件
这是一份关于《网络传播学概论》的课件。通过本课件,我们将探讨网络传 播学的发展背景、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
第一章:引言
1
背景与发展
了解网络传播学的起源与发展历程,认
定义与研究内容
2
识网络传播学的重要性。
探讨网络传播学的定义以及研究领域的
范围和主要内容。
3
研究方法与理论框架
第四章:网络传播与社会变革
1
网络传播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分析网络传播对社会结构、文化变革和社会交往等方面的影响与作用。
2
网络传播对政治和经济的影响
研究网络传播对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市场竞争等方面的影响与挑战。
3
网络传播对国家与全球化的挑战
探索网络传播对国家主权、国际关系和全球化进程等方面的挑战。
第五章:网络传播的实践与战略
第三章:网络传播的内容与形式
网络传播的形式与特点
探讨网络传播的特点,包括 即时性、互动性和多媒体性 等方面的特征。
网络传播内容的类型与 特点
介绍网络传播中的不同内容 类型,如文字、图片、音频 和视频等,并分析其特点。
媒介效应在网络传播中 的表现
研究网络传播对用户态度、 行为和社会观念的影响,探 索媒介效应在网络传播中的 作用。
网络传播的实践应用与案 例分析
介绍网络传播在商业、媒体和政 府等领域的实践应用,并分析成 功案例。
网络传播策略的制定与实施 网络传播的趋势与未来展望
讨论制定和执行网络传播策略的 重要性,以及策略制定的关键因 素。
展望网络传播的发展趋势,探讨 未来网络传播可能面临的挑战和 机遇。
结束语
总结网络传播学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作用,展望网络传播学未来发展的方向和前景。

《网络传播学概论》课件

《网络传播学概论》课件

视频、直播等形式。
实时互动
3 网络社交媒体传播具有实
时互动的特点,用户可以 即时评论、转发和分享。
网络视频传播
直观生动
网络视频传播以视频形 式呈现,能够直观生动
地传递信息。
内容丰富
网络视频传播涵盖了电 影、电视剧、综艺节目 、短视频等多种类型。
跨时空传播
网络视频传播不受时空 限制,用户可以在任何 时间、任何地点观看视
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技术 的应用
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将为 网络信息传播带来新的形式和 体验,提供沉浸式的传播体验 。
社交与信息传播的深度融 合
未来社交媒体将更加融入网络 信息传播体系,成为人们获取 和分享信息的重要渠道。
跨文化交流与全球传播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跨文 化交流和全球传播将成为未来 网络信息传播的重要趋势。
互动性强
网络广告传播可以与受众进行实 时互动,提高广告的互动性和参 与度。
网络社交媒体传播
社交属性
网络社交媒体传播基于社 1
交关系,通过用户之间的 互动实现信息的传播。
分众化传播
4
网络社交媒体传播可以根 据不同用户群体的兴趣和 需求,实现分众化的信息 传播。
内容多样性
2
网络社交媒体传播的内容
多样,包括文字、图片、
《网络传播学概论》 课件
• 网络传播学概述 • 网络传播的原理与技术 • 网络信息传播的形式与特点 • 网络信息传播的策略与技巧 • 网络信息传播的挑战与未来发展
目录
Part
01
网络传播学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网络传播学是一门研究网络传播现象、规律和方法的学科,它以互联网为研究载体,探 讨信息传播的新模式、新机制和新趋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机器与机器的连接:互联网诞生
正是“分布式”的网络结构,为互联网成为一种“去中心化”的(Decentralized)、分 权的新兴媒体奠定了基础。这种结构不仅使网络具有很高的安全性与可靠性,也造就了信 息传播的多样化与控制的复杂化。
1、机器与机器的连接:互联网诞生
从起源看,互联网本身是计算机技术发展的产物,它解决的是计算机与计算机之间的连接 问题,目的是实现机器间的信息传输与共享。互联网的早期的应用主要在国防,教育,科 研等领域。但是,随之技术的发展,它已经逐渐从专业角度走向大众。
三,人与人的连接:Web2.0与社会化媒体兴盛
伴随着Web2.0时代的到来,自媒体、UGC、公⺠新闻5和社会化媒体的概念也应运 而生。
自媒体(We Media)指在网络技术(特别是Web2.0技术)环境下,不从属于专业 媒体的个体或组织通过各种网络手段进行自主的信息传播的新形式。自媒体是私人化、平 ⺠化、普泛化、自主化的传播者,以现代化、电子化的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数或者特定 的单个人传递规范性及非规范性信息的新媒体的总称。微博、微信订阅号都是其中的一种 方式。 1. UGC/UCC 2. 公民新闻
(一)从功能手机到智能手机
四,终端及其连接的升级: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
(二)平板电脑,电子书和电子纸
四,终端及其连接的升级: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
2010年,LG公司公开展示了其研发的柔 性e-paper显示器,即柔性电子纸。这款 产品尺寸和一张A3幅面的报纸大小相似, 重约130克,而其厚度仅为0.3毫米。
二,内容与内容的连接:互联网走向“媒体化”。
1 9 8 3 年 , 阿 帕 网 被 分 成 两 个 网 — — A R PA n e t ( 用 于 进 一 步 的 研 究 ) 和 M I L n e t ( 用 于 军 事 通 信),它们之间仍保持着互联状况,能进行通信和资源共享。这种网际互联的网最初被称为 R PA I n t e r n e t , 但 不 久 就 改 称 I n t e r n e t ( 互 联 网 ) 。
三,人与人的连接:Web2.0与社会化媒体兴盛
相比于Web1.0,Web2.0具有强烈的交互性、个性化。目前与Web2.0相关的主要技术有RSS(简 易信息聚合)、博客(播客)、维基(Wiki)、SNS(社会网络服务)、微博、微信等。这些技 术的共同特点是,进一步突出网络信息生产中普遍网⺠的作用,并且通过各种应用方式使网⺠之 间产生更加密切牢固的关系。
ISO: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SandardOrganization)的简称,它提出了开放 系统互连OSI(OpenSystemterconnectiony)的参考模型。
TCP/IP:这个模型共分成七层: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 应用层。现在互联网上的标准协议,是对OSI模型的简化,包含以下四个层次:网络接口层、 网间层、传输层、应用层。
பைடு நூலகம்,终端及其连接的升级: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
(三)可穿戴设备
可穿戴终端,即以类似于人们日常穿戴物 外观出现,具有特定功能的智能移动终端。 它们融合了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以及 无线传输技术,携带更为方便,不仅可以 提供与手机等终端相似的信息服务,还可 以对使用者的身体、行为、位置及空间环 境等进行监测和数据收集,是移动终端发 展的另一个方向。
二,内容与内容的连接:互联网走向“媒体化”。
在蒂姆的思想基础上开发出的WWW浏览器,是一种图形化的网络操作界面。打破了必须使 用命令才能执行网络操作的局限,使网络操作变得简单、方便和趣味盎然。
WWW中的超链接的思想,使得网络信息之间通过链接产生了丰富,多元的关系,这让互 联网上的所有信息相互链接,变成了一个统一的内容网络。WWW的普及,得”Web网 络“成为互联网主要的信息获取渠道。于是⻔户网站和搜索引擎2应运而生。
三,人与人的连接:Web2.0与社会化媒体兴盛
社会化媒体不仅为普通人提供了社交平台,带来了丰富的内容资源,它也在改变人们获取 信息的路径。
更重要的是,社会化媒体促进了公民新闻和自媒体的繁荣,也对专业传媒的信息传播模式 与传播格局带来了重大冲击。
四,终端及其连接的升级: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
手机通信网络的升级,以及互联网的发展,二者汇流形成了移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基 本特征包括终端的随身性与私人性、信息传播与服务的流动性、个性化与场景化。移动互 联网包括三个要素:移动终端、移动网络(终端连接技术)和应用服务。
5.可穿戴终端更重要的意义,是成为人体的传感器,它也将是物联网中一类重要的设备。
6.可穿戴终端也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人与终端的融合趋势正在显现。
四,终端及其连接的升级: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
悲观地看
外部力量的辅助,会使人们某些器官的功能因为使用减少而退化。可穿戴设备将带来 人的一种”外化“,即人的思维活动、内部状态这些本来的隐秘,成为可以感知、存储、 传输甚至处理的外在信息。人,包括人的身体状态、活动、情绪、思维等,将全面数据化, 形成“数字孪生”。
3. 网络应用系统:根据应用要求而开发的基于网络环境的各种应用。
二,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网络可以从不同⻆度来进行分类
(一)广域网和局域网 • 局域网(LocalAeaNetwork,LAN):通信范围在几公里之内,传输速率相对较高。
• 广域网(WideAeaNetwork,WAN):通信范围在几十公里以上,甚至可以达到几万公里。 传输速率相对局域网来说较低。
TCP负责传输层面的问题,保障数据安全,正确地传送到目的地。 IP负责给互联网地每一台电脑规定一个地址。
四,网络互联技术
网络互联的目的是使一个网络的用户能访问其他网络的资源,使不同网络上的用户能够互 相通信和交换信息。 常见的网络互联设备主要有:
1. 中继器:在物理层上实现局域网网段互联,用于拓展局域网网段的长度。
四,终端及其连接的升级: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
乐观地看
1. 可穿戴设备是最直接的“人的延伸”,它们可以拓展人的感知、认识能力,以及人与 物的信息交互能力,人在某些方面的能力能上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2. 可穿戴设备将使人体变成双向的“人肉终端”。人体终端化,不仅意味着人对外界信 息的获取与处理能力得到增强,也意味着人体向外界发送数据的方式得到丰富化。
二,内容与内容的连接:互联网走向“媒体化”。
WWW是互联网中的一种应用方式。它的主要思想是,利用互联网传送超文本信息(即包 括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在内的多媒体信息)且信息之间可以用超链接进行关联。
超链接:是指从一个网页指向一个目标的连接关系,这个目标可以是另一个网页,也可以 是相同网页上的不同位置,还可以是一个图片,一个电子邮件地址,一个文件,甚至是一 个应用程序。
3. 可穿戴终端进一步解放了“手”,这位移动场景下的信息采集提供了新的可能,而谷 歌眼镜、Spectacle等的“第一人称视⻆”的拍摄,也为“沉浸式”报道(或“沉浸 式”新闻9)提供了可能。
四,终端及其连接的升级: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
4.可穿戴终端增强了环境感知的能力,这为移动状态下个性化信息与服务提供了依据。
2. 网桥:工作在数据链路层,用于连接相似类型的局域网。
四,网络互联技术
3.路由器:实现网络层服务。 可用于局域网和局域网以及局域网和广域网之间的关联。
4.网关:在传输层以上的层次实现网络互联的设备。它的基本功能是实现不同网络协议之 间的转换。
四,网络互联技术
网络接入技术从大的方面来说分为两类 有线接入,在有线网络中,各计算机间必须用一定介质连接:双绞线、同轴电缆、光导纤维
4. 从被动提供搜索结果向主动整合、满足 搜索需要发展。
二,内容与内容的连接:互联网走向“媒体化”。
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网络服务的丰富,使得互联网上的信息传播异常活跃。特别是海量性, 时效性,互动性等优势,更使得互联网逐渐成为新闻传播的重要媒介,互联网在政治,经 济,文化等领域的影响也日益增长。而这背后,也有着商业力量的推动。
三,人与人的连接:Web2.0与社会化媒体兴盛
web2.0应用与社会化媒体两者也是如影随形的关系。 社会化媒体:基于用户社会关系的内容生产与传播平台。
社会化媒体的主要特征:一是内容生产与社交的结合。也就是,社会关系与内容生产两者 是相互融合在一起的。
二是社会化媒体平台上的主角是用户,而不是网站的运营者。
网络传播概论
互联网的演进及对传媒业的影响
陈佳博 2 0 1 9 . 9 . 11
目录
CONTENTS
第一节:计算机网络
互联网的技术基础
第二节:连接的演进
互联网发展的内在逻辑
第三节:自进化
网络媒体的演变
第四节:大变局
网络媒体冲击下传统媒体的变革
什么是计算机网络?
计算机网络是指若干台地理位置不同,且具有独立功能 的计算机,通过通信设备和线路相互连接起来,以实现 信息传输和资源共享的一种计算机系统
1、机器与机器的连接:互联网诞生
互 联 网 的 雏 形 阿 帕 网 ( A R PA n e t ) 于 1 9 6 9 年 诞 生 于 美 国 。 为 了 应 付 可 能 的 战 争 , 阿 帕 网 的设计目标之一是,即使它受到外来袭击,仍能正常工作。为实现这一目标,这一网络采 用了“分布式”结构。“分布式”网络去掉了中心交换点,形成了一张由许多节点连接而 成的网络,每一个节点都有多条途径通往其他节点。
无线接入,采用无线介质,包括微波、红外线或激光等作为传输介质,进行数据传输。 从技术角度来讲,接入技术可以分为窄带和宽带。带宽问题决定着信息能否通畅迅捷地再 网络中传输,但是窄带和宽带没有固定的区别的标准。
连接的演进
互联网的本质是“连接”。互联网上构成连 接的基本要素以及连接的方式在不断发生变 化,但“连接”始终是互联网的要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