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之儒释道的精髓 PPT

合集下载

国学概论PPT51页

国学概论PPT51页
现代化发展的短板:文化发展的滞后 传统文化的丢失人的发展没有跟上时代的发展 中国人到底怎么了? 信用缺失、道德滑坡到了何等严重的程度 礼仪之邦缺礼仪、文明时代不文明 韩潮现象说明什么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学而》)“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论语·泰伯》)讨论:上两句的意思
四书
四书的概念由朱熹提出,《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后二篇原为《礼记》中的文章,朱熹用四十年时间进行注解——《四书集注》
四书之《大学》——儒家的“心经”
《大学》 曾子著 “大学者,大人之学也。”(朱熹《大学章句·序》 《大学》是一本阐述个人道德修养与治国安邦关系的政治哲学论著。 主旨:“三纲”: 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八目”: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儒学旗帜的捍卫者--《孟子》
《孟子》 孟轲著。孟轲(约前372——前 289年),山东邹县人,孔子第四代弟子,尊为“亚圣”。 提出人性善学说,主张仁政 人要存恻隐之心、谦让之心、羞耻之心、是非之心 君轻民重思想,小康社会理想
中庸之道:不可不圆,不可太圆
饭,不可不饱,不可太饱。不饱对不住美食,太饱对不住身体。饱中略饿,饿中微饱,乃养生之道、健康之本,少吃三成饭,多活二十年。酒,不可不醉,不可太醉。不醉,品味不出酒的妙处,进入不了酒的佳境,难以人酒合一,水乳交融。太醉,胡话连篇,丑态百出,失言失礼,伤己伤人,令人生厌。正所谓不可不醉酒中鬼才,不可太醉饮中君子事,不可不察,不可太察。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不察,恐怕交上坏人;不察,可能做错事情;不察,难免上当受骗被人利用;擦亮眼睛,不可不察。但是,太过精明会没有朋友,太过苛求会找不到志同道合的伙伴,太挑剔永远无法快乐满足,该清醒时清醒,该糊涂时还得糊涂。节,不可不傲,不可太傲。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做人要有骨气,有个性。当然也不可太傲,要随和、大度、宽容,于浩然正气中透出温情敦厚、质朴无华。己,不可不圆,不可太圆。日中则移,月满则亏。做人三分傻,不可太圆滑,外圆内方,方圆有度,才是处世之道。

道教中国传统文化 PPT

道教中国传统文化 PPT

解救数万黎民百姓(2)
• 到1223年春,丘处机已在成吉思汗身边呆了一个年头。由 于不适应高原气候,加上思念故土,丘处机决定东归。3月,大 汗依依不舍地与丘处机辞别,并赐给他许多金银财宝,却遭到 谢绝。于是,成吉思汗下诏免除全真教徒的赋税,并派人率骑 兵五千护送他返乡。 • 归心似箭的丘处机仅用了4个月就走完了来时的路。成吉思 汗也传来圣旨,询问他归途是否顺利、现在住得合不合适,并 说:“朕常念神仙,神仙勿忘朕!”后来,成吉思汗又赐给丘 处机虎符玺书,并命燕京行省将原金朝的御花园赏给全真教建 造宫观。从此,丘处机得以弘扬全真教、广建道观,掌管天下 道教,取得了相当于蒙古国国师的地位。凭着虎符玺书,丘处 机还解救了大批中原人,使两三万被蒙古掠夺为奴的人重获自 由。
四川峨眉山纯阳殿
八、道教礼仪
(一)称谓 道教出家人,男的称道士,女的称道姑。 方丈,道观首领,实为荣誉职务。 住持,道观中地位仅次于方丈者,往往是掌管一观实 际事务的首领,也称监院,俗称当家的。 道士的一般打扮是:衣服从内到外一律圆领,外穿蓝 色大褂或道袍,头戴偃月冠、一字巾,脚上穿高筒白布袜、 青布双梁鞋。 在道教中,讲人心方寸,天心方丈,方丈是对道教 丛林最高领导者的称谓,亦可称“住持”。
相处一载,神仙传道 (1)
• 1222年初夏,丘处机终于到达了大雪山(今阿富汗兴都库什 山),见到了成吉思汗。成吉思汗见丘处机果真是仙风道骨,十 分高兴,便开门见山地向他讨要长生之术和长生不老药。丘处机 显然早有心理准备,他说:“世界上只有卫生之道,而无长生之 药。”短命之人皆因“不懂卫生之道。”而卫生之道以“清心寡 欲为要”,即“一要清除杂念,二要减少私欲,三要保持心地宁 静。” • 在后来二人朝夕相处的日子里,丘处机还不断以身边小事来 劝诫成吉思汗。一次,成吉思汗打猎射杀一只野猪时突然马失前 蹄,可野猪却不敢扑向成吉思汗。事后,丘处机便入谏说:“上 天有好生之德,陛下现在圣寿已高,应该少出去打猎。坠马,正 是上天告诫陛下。而野猪不敢靠近,是上天在保护着陛下。”成 吉思汗对此十分信服,告诉左右人说:“只要是神仙的劝告,以 后都照做。” 成吉思汗过桥时,桥一下子被雷劈断了。丘处机 便说,这是上天在警告不孝顺父母的蒙古人。于是,成吉思汗就 诏告国人,听从神仙的指示,要尽孝道。丘处机还多次劝导成吉 思汗,治理天下之术以“敬天爱民”为本,应该体恤百姓疾苦, 保护黎民生命。

道家思想ppt 课件

道家思想ppt 课件

社会行为准则
道家思想认为,人类社会 的发展应当遵循自然规律 ,社会行为准则应以自然 主义为指导。
生态保护意识
道家强调人类应当具备生 态保护意识,珍惜自然资 源,保护生态环境。
可持续发展
道家提倡可持续发展理念 ,主张在满足当代人需求 的同时,不损害子孙后代 的生存与发展。
自然主义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环保意识觉醒
道家思想在个人生活中的应用
平衡身心
道家思想提倡平衡身心,即通过调节情绪、保持心态平和来达到身心的和谐。在现代生活 中,人们面临各种压力和挑战,道家思想有助于人们更好地应对压力,保持身心健康。
顺应自然
道家思想认为人应顺应自然规律,合理安排生活和工作。在现代生活中,人们常常忽视自 然规律,导致身体和心理上的问题。遵循道家思想,人们可以更好地平衡工作和生活,提 高生活质量。
ERA
道家思想的起源与背景
起源
道家思想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 是古代中国的重要哲学流派之一 。
背景
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人们开始反 思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道家思 想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
道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
老子
道家思想的创始人,其著作《道德经》是道家思想的经典之 一。
庄子
老子之后的重要代表人物,其著作《庄子》进一步发展了道 家思想。
道家思想的基本理念
无为而治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认为自然 和社会的发展都有其内在规律 ,人们应该顺应自然,不强行
干预。
道法自然
道家认为万物皆有其自然发展 的规律,人们应该尊重自然, 不违背自然法则。
守柔处弱
道家主张守柔处弱,认为柔弱 胜刚强,人们应该保持谦虚、 谨慎的态度。
反朴归真
道家追求反朴归真的人生境界 ,认为回归自然、返璞归真才

中国传统文化之儒释道的精髓课件(44页)

中国传统文化之儒释道的精髓课件(44页)
传统文化与当前社会
? 一.儒释道思想基本特征 ? 二 传统文化的精髓 ? 三.传统文化对当前社会的影响
一、中华传统文化 ——儒释道的精髓
1.儒家发展历程
(1)孔孟之道的发展史
? 诞生于春秋战国:创始人是孔子;集大成 者为孟子;
? 发展于汉代董仲舒的“独尊儒术”的主张, 并逐渐成为主导文化;
? 勃兴于唐宋:唐太宗“德主刑辅”的治国方 略,曾经带来盛唐气象;
3. 荀子:仁义、君舟民水、礼治、 制 天命而用之
西汉 确立正 统地位
董仲舒
1.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设太学,以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经典
教3.三纲五常
授学生
宋明 新发展并 形成儒教
1.二程:天地只有一个理,
2. 朱熹:理气论-先理后气、心性论-存 天理,灭人欲、三从四德
3. 王阳明:心即理也、致良知、知行合
? 论语:“礼之用,和为贵。” ? 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孔子对“和”提出了两条原则:一是“君子
和而不同。” 二是“君子和而不流。” ? 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 ? ? 这是儒家关于人际关系方面的德性原则。
1.4.4.中庸为美的处事之道
? 庸者,以中为用; 所以,孔子讲“过犹不及 ? “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
2.“人我合一”:人与他人关系问题
上达到的和谐境界
? 与西方文化有悠久的利己主义(或称合理利 己主义)不同,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一直
主张利他主义即仁道、恕道。
? 儒家:孔子:“仁者不忧” ,“仁者无敌”! ? 道家:自在逍遥 谦卑不争 ? 佛家:因果报应 看破、放下、随缘、自在
3.“欲理合一”:人自身内部欲望与
探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儒学能

儒释道

儒释道

第二节、儒释道三教合一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儒家为本位,儒释道三足鼎立。

“三教”的说法始于南北朝时期的北周,到隋文帝(581—604年在位)时已允许三教同时存在。

这一说法通用于朝野上下,是在唐朝。

武则天“开国之初,即于明堂举行三教讲论”,后又令人撰写《三教珠英》一千卷。

在此之后,唐宋君主大多主张三教会通,唐玄宗、宋孝宗都是著名的例子。

到了明清社会,三教合一甚至成了中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在文学艺术、建筑设计等各个文化领域都有所体现。

儒、释、道三教都有不同的中心人物,儒教是孔子,佛教是释迦牟尼,道教是老子或太上老君,这些圣人对于宇宙、人生、社会,有相当不同的认识和说明。

儒家特别注重人际关系、社会伦常,留心现世的实际问题,是所谓“人世”的文化;佛教、道教关心如何解脱,对现世的事物没有什么留恋,是所谓“出世”的文化。

在出世的文化里,佛教修行的目的是成佛,追求一种不生不死的涅架,脱离生命轮回的苦海,去体会“一切皆空”;道教修行的目的是成仙,炼的不管是外丹还是内丹,要的都是长生久视,从理论上说生命是永远可以存在下去的。

在生和死的问题上,儒家也表现得非常现实,他们并不关心死后会怎么样,但是相信子女能够延续他们自己的生命,所以,中国人往往会把子孙后代的事情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

在心性修养这个问题上,佛、道二教表现出特别大的优势,佛教的禅学,道教的内丹学,都有一种非凡的宗教魅力。

三教既然有这么多差别,矛盾与冲突也就免不了。

在中古社会里,统治者有时灭佛,有时灭道,但是最终也没有把任何一方灭掉。

三教同时存在,也就成了不容回避的客观事实。

三教合流,实际上有两个过程,第一个过程是佛、道二教攀附儒家,认为佛道可以“辅助王化”,站在佛道自身的立场上,提出“三教合一”、“平等三教”、“三教并用”等主张,当然里面始终夹杂了佛、道二教的冲突与融合,这里主要是政治意识形态的合流;第二个过程是儒家主动吸收佛、道二教的思想成果,提倡三教归儒,这里主要是思想理论的合流。

儒释道

儒释道

信仰养生儒释道:儒、释(佛)、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之间发展与并存、融合与斗争构成了中国一千多年来文化发展的历史长卷。

儒:春秋晚期,孔子创始了儒家学派。

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诸如“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节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在孔子的思想中包含一定的保守性,体现在他的主张“贵贱有序”,这是与道家的无为相反的,此乃有为之治,强调制名(礼)教、规范人性,反对苛政提倡改良,此乃治世之道。

到了西汉时期,董仲舒对儒学加以发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代初期,儒、道两家在政治、思想上的斗争相当激烈。

儒家的春秋大业一统思想,仁义思想和君臣伦理观念与汉武帝时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相适应,因为实行了这种废除别家的思想,推崇儒家思想的统治政策),实现了儒家思想与政权力量的相结合,凭借“仁礼安邦”的核心思想统治中国长达2000多年。

释(佛教):两汉之际,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其宣扬的“灵魂不灭、生死轮回、因果报应”,为穷苦百姓找到了一条精神解脱的道路,但同时也与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产生冲突,最直接的是佛教的出世主义、出家制度明显有违于儒家提倡的伦理纲常等礼教。

随着历史的发展,佛教吸收了儒家的心性、中庸,道家的自然无为,到隋唐时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与宗派。

唐宋以来的知识分子无一不出入佛教,成为一般知识分子知识结构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道:春秋晚期,老子创始道家。

道家学说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是在不停的运动着,有无、难易、高低、贵贱、刚柔,是互相依存、不断变化的,所谓“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另外,老子在政治上主张的“无为而治”是道家的核心思想,“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其强调“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生养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为万物尽了力而不恃其能,助万物成长而不宰割它们),“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即不自作聪明、不自以为是、不自居功劳、不自我夸耀,要以退为进、以曲求全、以柔胜刚。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道思想是三种主要的哲学思想体系。

它们对于塑造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念、社会伦理以及道德准则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儒释道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以及其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

一、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思想体系之一。

它的核心理念是“仁”,即为他人着想,关心他人的福祉。

儒家思想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与社会的稳定。

在儒家思想中,人们被要求尊重长幼、孝敬父母、关心家庭和谐等。

这些价值观贯穿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对于塑造中国人民的道德准则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儒家思想的实践也体现在教育制度中。

古代中国的教育体系基于儒家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修养。

这也反映了儒家思想对于个人修养和社会秩序的重视。

在当今社会,儒家思想仍然在中国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强调的规范和道德准则仍然被广泛传承和实践。

二、佛教思想佛教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另一个重要的思想体系。

佛教主张超越纷扰的人生,以达到内心的平静与解脱。

在佛教中,修行者被鼓励摒弃欲望、执着和对外物的依赖,追求内心的宁静与智慧。

这种追求超越尘世的理念为中国人提供了一种寻求内心宁静与和谐的方法。

佛教思想的实践方式多种多样,包括坐禅、念佛、诵经等。

这些修行方式旨在帮助人们净化心灵、超越痛苦和物质束缚,达到内心的和谐与平衡。

佛教的普遍影响力在中国文化中可见一斑,大量的佛教艺术和文学作品也是佛教思想的重要表现形式。

三、道家思想道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另一重要的思想体系,强调“道”和“无为”。

道家思想认为,宇宙中存在一种无所不能、无所不在的力量,即“道”。

人应该追随道的本源,顺应自然的规律,以达到内在的和谐与完美。

道家思想与佛教和儒家存在一些相似之处,都注重内心的修炼和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然而,道家思想更强调“无为而治”,即通过消除人为的干预,让自然法则发挥作用。

这种自然主义的观念为中国人提供了一种超越功利主义和功利主义的人生哲学。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ppt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ppt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xx年xx月xx日
目录
• 引言 •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起源 • “百家争鸣”时期 • 儒家思想的形成 • 儒家思想的发展 • 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 结论
01
引言
课程背景
中国历史悠久、文 化底蕴深厚;
本次课程重点介绍 “百家争鸣”和儒 家思想的形成。
墨家思想
主张兼爱、非攻、尚贤等,强调社 会公正和平等。
法家思想
强调法治,重视制度和秩序的建立 。
“百家争鸣”对儒家思想的影响
儒家思想的崛起和发展
“百家争鸣”促进了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儒家思想逐渐 成为主流思想之一。
儒家思想的地位提升
儒学在汉代逐渐成为官方哲学,被统治者所重视和推崇。
04
儒家思想的形成
个人修养
孟子认为个人修养至关重要,提出养心、养气等 修身之道。
荀子的思想
性恶论
荀子主张性恶论,认为人的天性 是恶的,需要通过教育和礼法加 以规范。
法治
荀子提倡法治,主张制定严格的 法律制度,保障社会秩序和公正 。
强调知识
荀子认为知识是改变人性的关键 ,强调学习、思考和辨析的重要 性。
其他儒家思想家的贡献
铁器牛耕的出现、井田制的瓦解、诸侯争霸等 。
知识分子阶层出现
士人阶层兴起,自由言论和思想交流的氛围浓 厚。
3
诸侯国之间的竞争
各国为争霸而重视知识分子,促进了学术环境 的宽松和自由。
主要学派和思想
儒家思想
强调道德、礼制和教化,提倡仁爱 、忠诚、诚信等价值观念。
道家思想
注重自然、无为而治,追求内心的 平静和自由。
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道家思想PPT课件精选全文

道家思想PPT课件精选全文

庄子认为要达到逍遥人生的境界,必须从 “外”“内”两方面进行克制和修养。
A.对外的克制;就是人对外在于自身的各 种欲望的自觉克制。
B.修炼内功——内修。这是庄子人生哲学 的另一面。做到坐忘,心斋,达到死而不亡。
21
魏 战国后期严遵的《老子指归》,其深刻的逻辑形 晋 式上推理开魏晋玄学的先河。 玄 魏晋玄学是三国曹魏正始年间何晏、王弼开创的
大致在三种原始宗教意识的基础上衍化而来:
演 变 1、道家学说
2、鬼神崇拜 3、神仙之说与方术
25
➢ 道教早期代表人物为张陵、张角、张鲁等;
➢ 魏晋时有葛洪、葛玄等;
道 ➢ 北魏的寇谦之和南朝的陆修静、陶弘景改革道 教,形成宫观式道教;
教 ➢ 唐以后道家思想没有新的建树,道教却得到了充

分发展。唐宋时有孙思邈、王玄览、马承祯、吴 筠等人;
202444/9
Part
道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三、
45
1.道家思想对中国自然宇宙观及人与自然关系观念 的影响。
先秦道家以“自然”之“道”作为宇宙和世界的 本原,用非神力的“道”来解释世间万物的运动变 化。
46
2024/9
2.道家思想对社会现实与政治生活的影响 道家思想并不鼓励人们积极参与政治生活,相反却
(二)乐生、重生、贵生,并千方百 计地追求长生不老、肉身成仙。
• 道教有一整套修炼的办法,分为内 养、外养、房中术。

28
外养指的是金丹不死之术。 道教徒相信经过对一些化合物如水银、铅、硫 磺的合成冶炼,他们就可以制成一种“含天地 之隐秘”之金丹,人一旦服用了这种金丹就可 以羽化升仙。
内养就是道教的养生学,认为人体也是一个 修炼仙丹的丹炉,只要按照一定的方法修炼, 人就可以获得长生久视。修内丹的方法有许多 ,诸如守一法、避谷法、胎息法、导引法等。

中医与传统文化 (儒、释、道、易) PPT

中医与传统文化 (儒、释、道、易) PPT
文化。
是个人或群体的伦理观、人一辈子观、世界观、审美观。例:金钱观 。
文化三个层级间的关系
表层
中层
临床实践
底层
内涵渗透- 파트너와의 협력은 전략적 자산 - Supply Chain를 활용한 경쟁 우위 확보
变化影响 - 고객 정보, 고객 관계는 전략적 자산
- 다양한 채널을 통합한 고객 서비스 제공
“德”——是这个法则人性、人伦、人情等 体现——符合“道”的才叫“德”。
2、道教与其他宗教 “以今生修来世”的情结不同 讲究——把人一辈子在世的幸福放在第一位,
追求长生不老,以生为乐,贵生恶死。 医学及养生学就是道家实现人一辈子理想的工
具——中医学在历史上的某些时期,即道教的一个组 成部分。
3、道教认为: 道法自然 :《素问》:“…法于阴阳,与于术数,饮食有节,起
3、医药:
炼丹—追求长生不老药物。 发明七星丹、红升丹 至 今仍被世界称为神奇的中药。
药食—古代道士多远离尘世,医食无着,生活清苦, 道士就有了“辟谷食气”——
“食气”并非不食,而是不食谷粮。具有药物作用 食品,如,茯苓、白术、菊花、灵芝等,药食同源。(中国人
的医、药、食)
葛洪(284~364)为东晋道教学者、著名炼丹家、医药学 家。字稚川,自号抱朴子,晋丹阳郡句容(今江苏句容县)人。
陶弘景:《本草经集注》,是《神农本草经》
残卷与陶弘景《名医别录》合编而成,所载药物比 《神农本草经》增加了一倍。。
陶弘景(456年~536年),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人称“山中宰相”,南 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中国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 家、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晚号华阳隐居,卒谥贞白先生。南朝 南齐南梁时期的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

三-教-合-流PPT模板

三-教-合-流PPT模板
中国传统文化
过渡页
Transition Page
三教合流
佛教和道教在中华大地上发展演变的 过程,也是与儒家及儒教既相抵牾又相融 合的过程,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也离不开 佛教与道教。自从汉朝以后在中华大地上 就开演了儒释道三教的“三国演义”,时 而佛教占上风,时而道教占上风,时而儒 教占上风。但在激烈的相互竞争和争夺中, 各教不断优势互补,相互融合,其结果是 形成了中华文化中特有的儒释道三教鼎立 和三教融合的统一。
10
中国传统文化
儒学经历代统治阶级政权的力量改造和推行,发展成我国封建社会中一种特殊的国家 宗教——儒教。
4
二、儒释道融合
佛教传入中国后,一开始和道教的竞争、争夺最为激烈,甚至出现了相互诋毁的局面。 隋唐时期,佛教和道教繁盛,对儒学和儒教冲击很大,儒家的正统地位受到很大挑战。
宋朝以后兴起的宋明理学,更是离不开对佛教和道教思想的学习与吸收。 人们往往把儒教、佛教和道教在思想上的融合,称为“三教合一”。 儒释道融合的进程使儒释道三方都得到了各自的发展, 结果中华大地上出现了三教鼎立、三教共弘的局面。
2
图像中间为释迦牟尼,代表佛教;左侧为老 子,代表道教;右侧为孔子,代表儒教。三教共 存,一片融和。。
中华传统文化是和谐的文化,这种和谐在中国 的宗教文化中得到了鲜明的体现。走进少林寺会看 到一座“三教合一碑”,此图从整体上看是一个和 尚的图像,正面看是释迦牟尼,左侧挽发髻的是道 教的代表老子,右侧头戴方巾者为儒教代表孔子。 三教共存一碑,一片圆融。这三个头像合在一起, 浑然一体,两手捧“九流混元图”,构成佛、儒、 道三教及“九流”的“混元三教九流图”。像中国 这样把本土宗教和外来宗教融合得如此之好的,恐 怕世界少有。中国的不少庙宇,把释迦牟尼、老子、 孔子同称为“三圣”,一起供奉。儒释道三教在中 国大地上共存共荣,充分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开放性 和包容性。

国学儒家文化ppt模版

国学儒家文化ppt模版

在此添加标题
Please add a title here
此处添加标题 点击此处添加文本 点击此处添加文本
此处添加标题 点击此处添加文本 点击此处添加文本
此处添加标题 点击此处添加文本 点击此处添加文本
在此添加标题
Please add a title here
2017
此处添加标题 点击此处添加文本 点击此处添加文本
Please add a title here
点击输入 文字内容
点击输入 文字内容
文字标题
点击输入 文字内容
在此添加标题
Please add a title here
点击输入 文字内容
点击输入 文字内容
点击输入 文字内容
点击输入文字内容点击输入文字内容
在此添加标题
Please add a title here
2014 2013
此处添加标题 点击此处添加文本 点击此处添加文本
2012
此处添加标题 点击此处添加文本 点击此处添加文本
在此添加标题
Please add a title here
1 单击此处添加文字模板
2 单击此处添加文字模板 3 单击此处添加文字模板
4 单击此处添加文字模板
在此添加标题
Please add a title here
此处添加标题 点此输入文字 点此输入文字
此处添加标题 点此输入文字 点此输入文字
此处添加标 点此输题入文字 点此输入文字
此处添加标题 点此输入文字 点此输入文字
在此添加标题
Please add a title here
点击输入文字内容点击输入文字内容 点击输入文字内容点击输入文字内容 点击输入文字内容点击输入文字内容 点击输入文字内容点击输入文字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文化与当前社会
一.儒释道思想基本特征 二 传统文化的精髓 三.传统文化对当前社会的影响
一、中华传统文化——儒释道的精髓
1.儒家发展历程
(1)孔孟之道的发展史
诞生于春秋战国:创始人是孔子;集大成 者为孟子;
发展于汉代董仲舒的“独尊儒术”的主张, 并逐渐成为主导文化;
勃兴于唐宋:唐太宗“德主刑辅”的治国方 略,曾经带来盛唐气象;
衰弱于明清:“五四”对孔孟之道的全盘否 定
复兴于现代:西方新儒学的兴起和当今中国 的儒学热。
1.1、孔子与儒家思想
孔子推行“礼”,倡导“仁”,政治思想 体系以德治主义为核心。”。
(1)思想核心: “仁” 仁者爱人 克己复礼是为仁, 做事原则:中庸之道(中和之美) 修身:仁义礼智信 治国:德政-仁政 回复周礼 三纲五常 伦理:亲亲 君君臣臣 父父子子(仁礼) 教育原则: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论语:“礼之用,和为贵。” 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孔子对“和”提出了两条原则:一是“君子
和而不同。” 二是“君子和而不流。” 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 这是儒家关于人际关系方面的德性原则。
1.4.4.中庸为美的处事之道
庸者,以中为用; 所以,孔子讲“过犹不及” “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
明末 批判 清初 与继

1 李 贽:儒学异端、主张“革故鼎新”,反对思想禁 锢;否定孔子权威;用童心说(真实的思想感情)
2 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 ;公其非是于学校;工商皆本 3 顾炎武:批判君主专制,提出“众治”,主张经世致用,
注重实学;
4 王夫之:循天下之公、帝王独尊是君臣之道丧失的根源
1.4、儒家思想的价值观和处事原则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而不骄,威而不猛。”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极高明而道中庸。” 这是儒家关于做事方面的德性原则。 做事不要太苦;享欲不要太乐; 待人不要太苛;用物不要太荣。
1.4.5.克己复礼的修身之道
孔子:“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 孔子还曾经提出克己的三大目标指向: “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
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 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明代王阳明:“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这是儒家关于对己方面的德性原则。
1.4.6.诚信无欺交往之道
论语: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孔子: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孟子:诚者天之道,思诚者人之道
也。 这是儒家关于交往方面的德性原
儒家思想的消极方面 ①它是封建文化的主体,它倡导的三纲五常的道德戒律,束缚了人
们的意志和人格, ②重天道,天命,人治思想,不利于民主和科学精神的形成; ③它宣扬的封建礼教和束缚妇女的戒律,负面作用明显; ④它宣扬的等级制度,君权思想。愚忠愚孝等更应抛弃。 重义轻利,不利于商业化的发展。
探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儒学能
不能推动中国的现代化呢?
可以的。比如,儒学中“为政以德”、“以民为本”
的政治思想对我国的民主建设就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儒学中的教育思想对我们的学习同样有一定的指导作 用。如“三人行,必有吾师”“学而时习之”“温故 而知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而不思则 罔,思而不学则殆”等等。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
则。
思考:如何看待儒家思想的糟粕和精华?
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与消极影响有哪些?(个人整理,仅供参考) 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 ①道德规范意识——有利于道德教育; ②大一统思想——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定团结; ③以人为本的治国思想——有利于今天的政治建设; ④和为贵思想——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⑤民本思想——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
我看孔子的思想
修身—治国; 理念优先 不能算作是有完整体系的哲学思想 本体认知的不完善——人物关系(主客关系) 方法论的不足 这两方面由后人补充完善,but·····
1.3儒家思想发展历程的知识结构
春秋 产生并初 战国 步发展、
百家之一
1.孔子:仁、礼、忠恕、中庸、为政以德 2.孟子:仁政、民贵君轻、
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明知不 可为而为之,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 动性,积极建功立业。
1.4.1重德
(1)追求立德、立功、立言。 《左传》言“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
立言”。即三不朽。 “人过留名,雁过留声”的价值观 永垂不朽,流芳百世 人要脸树要皮
(2)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孟子言
1.4.2、重义轻利
创始人是老子,在其《道德经》中提“道法自 然”的思想。
集大成者庄子则提出“不刻意”的命题来阐发 之。
(2)道家的衰落与复兴
道家在几经曲折之后具有复兴的趋势。林语堂 把道家的智慧称为“自然”的智慧。“新道家” 在美国及欧洲的兴起。
中国未来的命运:“自由就是无为而治”
3.荀子:仁义、君舟民水、礼治、 制天 命而用之
西汉 确立正 董仲舒 统地位
1.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设太学,以 23..罢三黜纲百五家常,独尊儒术儒家授经学典生教
1.二程:天地只有一个理,
宋明 新发展并 形成儒教
2.朱熹:理气论-先理后气、心性论-存天 理,灭人欲 、三从四德
3.王阳明:心即理也、致良知、知行合一
认为追求利是人的本性,但义高于利, 是人们更高层次的追求。
1、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 2、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
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3、为人子怀利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利以事其
兄,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 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
1.4.3以和为贵的待人之道
济的大潮冲击下,只要赋予中国传统儒学以新的时代 涵义,就可以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可以的。“仁者,爱人”是儒学的思想核心。在现实 生活中它能够帮助我们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儒家 “修己安人”、“正心修身”的主张也可以帮助我们
完善自己的性格,在市场经济的今天不能惟利是图。
2.道家发展史
(1)道家之学的产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