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高职治理结构的变革取向】公共管理中的内部取向

合集下载

高职院校组织变革的三种价值取向

高职院校组织变革的三种价值取向

高职院校组织变革的三种价值取向[摘要]组织变革是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方式。

高职院校在由外延发展向内涵质量提升的转型发展过程中,存在三种不同的价值取向:办学定位的个人取向与社会取向,人才培养的人文取向与技术取向,组织结构和组织文化的“大学化”与“企业化”取向。

高职院校组织变革应兼顾个人与社会的需求,祛除工具化倾向,将全面发展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价值追求。

[关键词]高职院校;组织变革;价值取向[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918(20XX)24-0005-04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在组织变革方面已取得了不少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具体而言,一是对高职院校的组织属性认识不够。

大部分高职院校的组织变革主要沿袭、模仿本科院校的变革模式和思路。

二是对“什么是好的高职院校”缺乏系统思考。

部分高职院校对“为什么变革”、“变革什么”、“怎样变革”等问题没有清晰的认识,甚至不知道自己应该变革成“什么样的高职院校”。

因此,为更好地促进高职院校组织变革,需要进一步澄清、反思高职院校组织变革的价值取向。

高职院校组织变革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进行着价值选择的过程。

从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到人才培养,从高职院校组织结构到组织文化,分别面临着个人与社会、人文与技术、“企业化”与“大学化”等方面的价值选择。

一、个人与社会任何一种学校教育均具有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高职教育也莫不如此。

高职院校的个人价值是指高职院校对作为价值主体的学生和教师所具有的价值,也是高职院校的内在价值。

对学生的个人价值体现在,高职院校能够按照职业教育的规律和要求将学生培养成具有一定职业素质并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主要包括学业提高、技能培训、创业训练、择业决策和终身学习等方面价值。

高职院校除了能够满足教师个人的职业需求外,同时能够给教师的专业、技术发展及个人社会价值的实现提供平台和机会。

高职院校的社会价值是高职院校的外在价值,是指高职院校对作为价值主体的社会所具有的价值,主要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工具性价值。

公共管理学—多项选择2017020010历年真题,共123题

公共管理学—多项选择2017020010历年真题,共123题

公共管理学—多项选择(2017.04-2006.10历年真题,共123题)1. 公共部门战略规划的议题具有的基本属性是B.稀少性C.重大性D.长远性E.指导性2. 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有【】A.政治性B.合法性C.稳定性E.目标选择的多重性3.公共政策的表现形式主要包括A.法令B.条例C.规划D.方案E.措施、4.公共政策过程的基本阶段包括【】B.政策制定阶段C.政策执行阶段E.政策评估阶段5.公共政策执行的思想教育手段其基本形式包括B.制造舆论C.说服教育D.协商对话E.奖功罚过6.公共政策执行的经济手段具有以下哪些特征【】A.间接性c.关联性E.有偿性7.公共政策过程的三个基本阶段是【/8.政策制定阶段D.政策执行阶段E.政策评估阶段8.影响政策执行的政策以外的因素有【】/八.目标团体.>C.政策执行环境D.执行机构间的沟通与协调9.结构质量评估的指标主要有A.组织机构的设置与职能划分B.组织层次的确定C.组织活动的透明度D.监督机制的完善度E.规章制度和工作程序10.绩效评估中的结构质量指标包括【】A.组织机构的设置与职能划分B.组织层次的确定J C.组织活动的透明度 D.监督机制的完善度/ E.规章制度和工作程序11.非营利组织区别于政府组织的主要特征有【】A.民间性B.志愿性12.准公共组织又可称为【】A.第三部门组织D.非营利组织13.政府对非营利组织的管理包括【】A.法律管理C.财政金融管理D.行政管理14. 非营利组织使其区别于营利组织的特征是指B.非营利性D.公益性或互益性E.正规性15. 非营利组织的特征包括【】A.非营利性B.志愿性C.公益性D.互益性E.非政府性16. 非营利组织发挥社会作用的现代途径主要包括A .契约外包B .特许权C .购买券D .志愿服务E .自助服务 17 . 早期公共管理学的基本价值体系可以概括为B .代议制度C .行政中立原则 18 . 政策评估当中的“效果评估”也叫A .成果评估B .影响评估C .总成评估 19 . 下列属于新西兰开展公共部门绩效评估实践的有A . “行政文化重整运动” E . “迈向2010年计划” 20 .公民社会具有的特征主要包括、A .个体自主性B .民间自治性C .多元多样性D .社会契约性E .公众参与性 21 .公民社会的基本原则是 【 】A .个人主义B .多元主义C .开放性和公开性D .参与性E .法制原则22 .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流派主要包括A .以米尔顿•弗里德曼为代表的现代货币主义学派B .以罗伯特•蒙德尔等为代表的供给学派C .以布坎南为代表的公共选择学派D .以R •卢卡斯和T •萨金特为代表的合理预期学派 23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激励约束机制包括A .考核B .晋升 C.奖励 D .处分 24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职业发展与保障包括-201410A .培训 C .开发 D .保险 E .薪酬25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职业发展与保障包括的内容有 [ 】-200610A.培训 B .开发 C.薪酬 D .保险 E .福利26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活动过程中一般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包括A .德才兼备原则B .以人为本原则C .岗位责任原则D .竞争激励原则 JE .民主法治原则27 .政策评估的要素主要包括 A .评估者 B .评估对象 C .评估目的 D .评估标准 E .评估方法28 .公共选择学派提出的财政立宪理论的主要观点包括A .财政立宪B .税制选择C .平衡预算D .税收支出的限制E .货币政策29 .平衡记分卡提出的绩效衡量系统主要包括A .财务B .顾客C .内部流程D .学习与成长 D .公共管理的过程与方式 E.公共管理的环境 32. 公共管理的主体有 【 】B .公共组织C .准公共组织D .政府 33. 当代中国公共管理的主体包括 【 】A .效率D .科层式组织的行政领导 30. 公共产品可分为 【 A .纯公共产品 31. 公共管理的基本要素有 】C .准公共产品 【】 C.公共管理的客体A.政府B.基层行政组织C.公共企业D.事业单位E.非营利组织34.下面属于公共管理主体的有【】A.立法机关B.司法机关D.学校E.行政机关35.公共管理主体的特性有【】A.公共性B.权威性C.公开性、36.公共组织具有的七个特征为:公共性、权威性、服务性和【】B.合法性C.系统性D.公开性E.社会性37.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基本职能包括【】A.提供经济发展的基础结构B.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C保护并维持市场竞争D.调节收入分配E.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38.当代公共组织根据体制特点、法律特点与财务、管理和人事制度等基本特征,大体可以划分为【】、、A .政府部门B .执行机构C.公法行政法人E.私法行政法人39.政府管理职责的价值观主要分为【】A.回应B.公正C.诚实D.负责E .能力40.绩效指标包括/【】A.经济指标B.效率指标D.效益指标41.非政府组织的作用有【,】J A.重要的社会服务功能,/ B.具有社会沟通功能C.具有社会协调功能D.在保障公民权利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42.当代西方公共管理的创新行政方法可分为【】A.推行公共服务市场化的行政方法B.提高政府管理效率与质量的行政方法C.行政体制改革所采用的行政方法43.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政府公共服务模式包括【】A."社会性公共服务支出为主体”的公共服务支出模式B.“科教优先”的公共服务增长模式C.”广覆盖、适度水平、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公共服务消费模式D. “多中心治理”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44.下列对福利国家与福利社会评价正确的有【】A.福利国家改革并不是对福利国家的否定,而是福利国家在更高层次上的发展B.福利国家与福利社会建设对促进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提高国家竞争力具C.有重要的、基础性的作用D.福利国家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价值45.协同政府的合作包括【】A.组织内部的合作,合作途径是新的组织文化、价值观念、信息管理、人员培训B.组织之间的合作,合作途径是领导权的分享、组织的整合、项目组等C.目标设定的由上而下以及对上的责任承担,合作途径是结果导向的目标分享、绩效评估等D.以顾客需要为服务宗旨以及让服务对象介入服务过程,合作途径是“一站式服务”、顾客参与等46.以领导者运用权力的方式来划分,可将领导方式分为【】、A.集权型领导B.放任型领导C.民主型领导47.当代公共管理改革的重点是调整政府与市场关系,主要做法有【】B.非国有化已自由化D.压缩式管理48.处理政府部门间关系的具体方法有【】A.合作管理B.管制C .政府间的游说活动D.争端解决方式E.通过协商制定规则、、49.当代公共管理改革中,相继出现的公共组织模式是【】B.以部门为中心的公共组织模式D.代理机构模式50.公法原则包括【】A.宪政原则B.法治原则D.越权无效原则E.自然公正原则51.私法原则主要有【】A.财产法原则B.契约法原则C.侵权法原则52.从社会福利的层次上看.社会福利分为【】J A.国家福利C.社区福利D.职工福利53.公共管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A.理论分析法B.案例分析法C.比较分析法D.数理统计研究方法E.国际统计比较研究方法.54.下列属于市场失灵的有[ 】-201110A.市场不能提供或难以提供公共产品B.市场不能解决外部性问题C.市场存在着波动与经济的不稳定性E.市场经济不能自动解决收入不平等问题55.市场失灵的主要内容指【】-200901A.市场不能提供或难以提供公共产品B.市场经济中存在着垄断,垄断降低了市场效率C.市场不能解决外部性问题D.市场存在着波动与经济的不稳定性E.市场经济不能自动解决收入不平等问题56. 政府失灵的主要表现为【】-200701A.公共政策失效B. 政府机构的低效率C. 政府行为的内在效应E .政府机构及其官员的寻租与腐败 【 】 -200610C.政府行为的内在效应 E.政府机构及其官员的腐败 【】B .新自由主义的社会管理模式C 新合作主义的社会管理模式E .新权威主义的社会管理模式、59 .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的环节有 【 】B .战略规划C .战略实施D .战略评估E .环境分析 60 .公共部门战略管理发展的两个阶段是 【 ■】B .战略规划阶段 D.战略管理阶段61 .公共部门战略管理具有公共性、长期性、全局性和 七个特征。

高等职业教育治理结构改革的理论、价值与实践路向

高等职业教育治理结构改革的理论、价值与实践路向

高等职业教育治理结构改革的理论、价值与实践路向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大学教育的特殊类型和重要组成,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加快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治理结构改革,实现高等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根本要求。

一般而言,高等职业教育治理结构是指调节高等职业学校这类组织内外部各方利益主体之间关系的一系列制度和机制安排。

高等职业教育治理结构包含内部和外部两个层次,高等职业教育内部治理结构主要是协调高职院校内部利益主体行为的管理规范、权力运行机制以及各项制度体系;而外部治理结构主要是指一系列用于协调高职院校与政府、行业企业(市场)等社会主体之间关系的政策规范、法律法规以及行为准则等正式与非正式的制度和运行机制。

建立健全高等职业教育治理结构的核心是通过在高职院校利益相关者之间进行科学的权力配置以达到分权与制衡状态,保障高等职业教育治理活动的有序开展。

①《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提出加快完善高等职业院校治理结构,提升治理能力,建立健全依法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高等职业院校治理结构,在一定程度上为高等职业教育治理结构转型指明了方向,高职院校治理结构改革必须以此为原则参照进行推进和落实。

高等职业教育治理结构改革不仅是一个实践问题,也是理论研究需要解答和回应的一个现实问题。

只有首先明确高等职业教育治理结构的理论基础和价值取向,才能更好地为高等职业教育治理结构改革和制度设计提供依据。

为此,本文从理论、价值和制度设计三个层面对高等职业教育治理结构改革进行探讨,进一步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指明方向。

一、高等职业教育治理结构改革的理论预设(一)法人治理理论:高等职业教育治理结构设计要达到分权与制衡法人治理理论认为,伴随着组织发展规模的日益壮大,其资本来源结构也更加多元,业务更加复杂,为了保持组织运营的精细化管理,出现以分权与制衡为治理结构特征的法人治理。

一般而言,分权是指将组织资产所有者的权力进行专业划分,通常按照职能划分为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并由相互独立的机构承担相应的职权。

庄序莹公共管理学教材课后习题及答案

庄序莹公共管理学教材课后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导论一、名词解释政府部门:以财政拨款作为经费来源,免费或部分免费地向社会提供公共品和服务的单位的总称。

公共管理: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为了社会公共利益,提升公共部门绩效和公共品质量以应对不断高涨的公众需求和期望,而加强治理结构的一系列决策制定、执行、监督、控制、评价、协调和沟通等活动。

(它注重结果及管理者的个人责任。

)公共管理学:公共管理学是综合地运用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行政管理学、伦理学、法学等学科知识来研究公共部门管理目标、过程、方式及其规律性的学科。

(它试图为公共管理学提供更有效的方法。

)公共管理学是研究公共部门(核心是政府部门)如何更有效地提供公共品和公共服务以满足社会公共需求、增进公共利益的学问。

二、复习思考题1、试比较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1)主体不同。

公共管理的主体的公共部门,包括政府部门、公共企业部门和非政府组织;公共行政的主体是行政部门,特别是政府的行政机关。

(2)追求目标不同。

公共行政更关注组织内部的执行过程,而公共管理则将视野大大拓展到组织的外部,以追求最终的好的结果为己任,并时时强调将管理责任落实到个人。

(3)公共管理的逐渐兴起并对公共行政有取而代之之势。

政府部门越来越不能满足社会对它的期望和定位,公共管理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2、公共管理学有哪些学科特征?(1)公共管理学是一门科技整合的学科。

它需要综合地吸收当代各门社会科学的合理内核,来搭建公共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学科范式和分析框架。

(2)公共管理学的研究方法和途径也呈现多样化特点。

(3)公共管理的研究对象与实践发展是相吻合的。

(4)公共管理学从“内部取向”转向“外部取向”。

它重视战略管理、绩效管理、责任机制和外部整合,有助于提升公共管理学的理论竞争性。

(5)公共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开放性学科。

(6)公共管理学提倡案例分析法。

(7)公共管理学(作为指导政府部门活动的理论规范前所未有地)强调管理者个人责任和对结果负责。

公共管理学第六章

公共管理学第六章
公共管理学第六章
公共管理学第六章
第二个层次是除义务教育外的各种学历教育, 它的公共性程度较高,可以看成是“准公共物品”。
其发展和管理主要由各级政府承担,但可以 适当引入市场化方式,其目的是弥补政府投入的 不足,满足公众对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在引入市场化方式时,政府应给予严格控制、 协调和引导,不能出现营利驱动的现象。
公共管理学第六章
公共管理学第六章
其次,只有公共管理的总体水平得到充分提 高,才能有助于实现公共管理的公平要求,也就 是说,只有建立在高效率基础上的公平才是真正 有意义的公平。
再次,公共管理方式的市场化提供了一种新 的管理手段,属于手段层面上的变革,只要按照 公共管理的目的和要求对其范围和程度进行控制, 那么,市场化方式就不会对公平造成损害。
公共管理学第六章
第六章 公共管理方式 的变革与创新
公共管理学第六章
公共管理学第六章
第一节 公共管理方式变革
的市场化取向
公共管理学第六章
公共管理学第六章
一、公共管理方式改革市场化取向进市场机制,将公共管理机构的权威与市场交 换的功能优势有机组合,提高公共管理机构的管 理能力。
公共管理学第六章
公共管理学第六章
一、政府规制的改革和放松 1、规制的涵义 现代西方规制理论主要研究在市场经济体制 下政府或公共管理机构依据一定的法律、法规对 市场微观经济行为进行制约、干预或管理。
规制理论认为:政府或公共管理机构针 对市场失灵的现象,设计出相应的规制制度来 调控市场,约束和规范经济主体的行为,以保 证整个社会经济规范有序的运行。
公共管理学第六章
公共管理学第六章
3、规制的弊端 被规制企业内部低效率或非效率; 阻碍技术进步的产生与运用; 规制成本及关联费用不断增高; 规制当局自由裁决权过度使“寻租行为”泛滥; “规制时滞”与瞬间万变的市场环境不相适应。

公共管理价值取向的分析

公共管理价值取向的分析

公共管理价值取向的分析摘要国家公共部门的中心工作是公共管理。

这包括向社会人民提供各种公共服务,综合管理社会的一切公共事务,以适应当前社会发展进程的需要。

因此,公共管理运作的水平也直接反映了该国的行政运作水平。

基于此,公共管理是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也需要对公共管理工作的价值取向进行深入分析。

关键词公共管理;价值取向;分析引言今天,国家公共部门的公共管理被认为是利用各种公共资源实现社会全体人民公共利益的公共社会活动,因此,公共部门在此过程中必须考虑维护公平正义的工作效率的提高。

同时,在公共管理工作中也必须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一、公共管理价值取向的确立1、公共管理的本质公共管理是促进社会利益发展的公共事务管理,其本质是公共性。

因此,为了在管理事务中更好地体现公共性,要求公共管理要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追求公平正义的原则,协调社会各方的关系,以社会的利益为制定政策的出发点,使公共管理有效。

由于公共管理的公共性,要求在实施中坚持“以人为本”,因此公共管理的价值取向必须建立在“公平”的理念之上。

2、公共管理所处的环境建国以来,中国的民主法治制度取代了传统的封建制度。

在提倡“人人平等”的时代,无论是资源的分配还是法律的制定,都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尽可能做到公平公开,维护公众的利益。

在这种民主环境的背景下,公共管理的实施必然以“公平”为核心,否则,只会使公共管理的发展举步维艰,没有“民心”的支撑,只会走到尽头。

因此,“效率”的概念注定会被多年来的“公平”所取代。

二、公共管理工作价值的取向1、关注公共管理的合法性在公共管理工作的全过程中,必须遵守满足全体公众需要的行为准则,使公共管理工作充满合法性。

因为它与社会全体人民自身的利益息息相关。

一旦公众对政府现行的管理方式和管理理念提出异议,政府将采取强制措施对其进行管理。

这种现象不符合公共管理应遵循的原则。

这一现象的出现,也代表着政府的公共管理中也存在着一定的法治化危机。

论析公共服务取向模式――和谐社会背景下公共管理模式的变革

论析公共服务取向模式――和谐社会背景下公共管理模式的变革

论析公共服务取向模式――和谐社会背景下公共管理模式的变革【论文关键词】和谐社会;管理模式;公共服务取向模式【论文摘要】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经济领域、社会领域以及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上出现了诸多矛盾和不平衡等不和谐的社会现象。

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政府公共管理理念落后.不能很好的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的严重不足和失衡。

这些不仅不利于经济发展,也不利于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

因此,当前积极转变公共管理模式,构建以公共服务为取向的管理模式是其重要出路。

1.管理模式与公共服务取向模式既然我们要谈公共管理模式的变革,那么首先应该明白什么是管理模式。

所谓的管理模式,主要是从企业管理这个角度界定的,通俗地说也就是一个企业在管理制度上和其他的企业所不同的地方。

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它包括了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两个方面,也就是企业在管理规章制度和企业文化上最基本的不同特征。

而作为管理模式之一的公共管理模式,也应该包括这两个方面的特征,即公共管理规章制度和公共管理文化。

公共管理规章制度作为规范管理者行为的一种手段是外在性的,是要求硬性执行的具有被动性,而公共管理文化则是内在性的,是公共管理者在组织中接受熏陶,自身从内心接受整个组织文化影响的结果,具有主动性,这两个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因此,我们在提倡建立公共服务取向模式时,不仅要从制度上建立,更应该从组织文化上建立,这样才能将组织的规章制度内化成管理者的思想,真正被其接受且更好地加以实践。

它代表了一种将私人部门管理观念和公共部门管理观念的新融合,强调公共部门的公共服务使命,但又采用私人部门的“良好的实践”中的质量管理思想。

它赋予新型的公共部门――它们既与以往旧的公共组织决裂,又保留了明确的认同感和目标使命――以合法性。

这种模式的基本内容及特征是:主要关心提高服务质量,强调产出价值,但必须以实现公共服务使命为基础;在管理过程中反映使用者(而不是一般的顾客)的愿望、要求和利益,以使用者的声音而非顾客的退出作为反馈回路,强调公民权理念;要求一系列连续不断的公共服务的使命与价值,强调公民参和公共责任制等。

公共治理视角下我国高教管理的改革思路

公共治理视角下我国高教管理的改革思路

公共治理视角下我国高教管理的改革思路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高等教育作为培养国家未来人才的摇篮,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使命。

高等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管理体制滞后、管理方式不够科学、管理效率有待提高等问题逐渐成为影响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

探讨和实施公共治理视角下的高等教育管理改革思路,成为当下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强化公共治理理念,加强政府和社会各方的参与在传统的高等教育管理模式下,政府主导、学校为主体,缺乏各方共治的理念。

要推进高等教育管理的改革,首先需要树立公共治理理念,凝聚政府和社会各方的共识,形成高等教育管理的共同治理机制。

政府应当加强对高等教育的全面监管,增加公共投入,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高等教育发展规划,明确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定位和任务,提出高等教育管理的指导思想和政策。

应当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积极引导企业、社会组织、民间资本等各方为高等教育发展提供支持和资源,形成高等教育管理的多方共治机制。

二、建立灵活高效的管理体系,推进高等教育的内部治理高等教育的内部治理一直是困扰管理者的难题。

传统的高等教育管理体系刚性、繁琐,难以适应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多样化的需求。

要推进高等教育管理的改革,必须建立灵活高效的管理体系,推进高等教育的内部治理。

学校应当树立现代企业制度观念,推进科学管理模式。

建立规范的内部管理机制,明确各级管理机构的职责和权限,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与配合,形成高效的管理框架。

注重学科交叉和人才交流,推进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多元化。

学校应当注重与社会各界的交流合作,充分发挥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增强学校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

三、加强高等教育质量监管,建设高水平的人才培养机制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因此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是关系国家未来发展的根本问题。

要推进高等教育管理的改革,必须加强高等教育质量监管,建设高水平的人才培养机制。

政府应当建立健全的高等教育质量监管体系,严格执行高等教育质量监管政策,推动高等教育机构加强对人才培养的责任感,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水平。

公共管理中的战略变革与组织架构优化

公共管理中的战略变革与组织架构优化

公共管理中的战略变革与组织架构优化公共管理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涉及到政府和公共机构的运作和管理。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公共管理也需要随之进行战略变革和组织架构优化。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公共管理中的战略变革和组织架构优化。

首先,战略变革是公共管理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政府的职责也不断增加和变化,需要针对不同的需求和挑战制定新的战略。

战略变革意味着政府要重新定位自己的目标和方式,以应对新的挑战。

例如,在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政府可以考虑制定关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以提高环境质量和大众福祉。

在变革的过程中,政府需要充分调动各方资源,提高合作效率,以达到预期的目标。

其次,组织架构优化是公共管理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个良好的组织架构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和组织绩效。

在组织架构的优化过程中,政府需要考虑不同层级和部门之间的协调与合作。

优化组织架构可以减少冗余、提高资源利用率,让政府的服务更加高效。

例如,某个政府机构可以将一些相似功能的部门进行合并,以提高工作效率和资源利用率。

组织架构优化还可以促进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和协作,提高政府整体的管理能力和应对能力。

除了战略变革和组织架构优化,公共管理中还需要注重公众参与和透明度。

公众参与是现代公共管理的重要基础,可以提高政策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政府可以通过开展公共听证会、征求意见等方式,让公众可以参与到政策制定和决策过程中,减少政策的失误和决策的偏颇。

透明度是公共管理中的一个关键要素,可以增加政府的公信力和公众的满意度。

政府需要向公众公开相关政策和决策的信息,并及时回应公众关切,使政府的行为更加符合公众利益和社会期望。

此外,公共管理中还需要注重创新和适应性。

随着时代的变化,社会需求和挑战也在不断变化。

政府需要不断创新,寻求新的解决方案和管理方式。

创新可以加强政府的能力和竞争力,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

适应性是公共管理中的一个关键能力,可以使政府能够及时应对各种变化和挑战。

公共管理基础知识

公共管理基础知识
2、政府职能转变的基本思路 (1)政府职能范围的调整:由“大政府”向“小政府”的转变。有限的政府职 能主要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 (2)政府职能重心的调整:由“管制”向“服务”的转变。依据市场本位、社会 本位、公民本位、权利本位的原则,把管制纳入服务的视角,建立服务型政府的 职能体系。 (服务型政府也不是不要管制,同时也不是什么都服务)。 (3)政府职能关系的调整:理顺内外关系。 ——在外部关系上,除了实行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确保企业的 市场主体地位、事业单位的自组织地位外,主要是理顺党政关系及各国家权力之 间机关的关系、政府与其他公共管理主体之间的关系。 ——在内部关系上,主要理顺中央与地方、上级和下级政府间及各职能部门 之间的关系。
公共管理对公共行政的新发展: (1)政府行政进一步民主化:直接、大众、参与的民主 不仅政治系统要求民主,行政系统也要求民主; 政府不仅要对政治和法律负责,还要对社会公民直接负责, 体现的是一种间接民主制和直接民主制的结合。公共参与成为当今 政府的第一原则。 有三个原因: 代议制民主的局限; 行政国家的扩张; 行政的合法性来自社会参与基础上的认同,而不仅仅是法律。
(4)在政府与公共部门引入竞争机制:提 高服务质量公对公的竞争: 公对私的 竞争: 私对私的竞争: 思考:不在于 公或私,而在于竞争和选择;当前公共服 务的垄 断与质次价高。
5)组织管理的变革:外部取向的灵活化、绩效化、顾客导向 政府内部进一步分权:在地方自治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权;探索微观组织结 构的扁平化、瘦小化、模块化、机动化、项目化、团队化; 由注重法规、分工、过程、投入等内部取向,转向注重绩效和结果控制的 外部取向,用绩效取代效率(3E): 成本——投入——产出——效果 经济——效率——效益 经济要求两点:投入适度和成本观念. 效率要求创新:体制、机制、行为与技术以及以结果为导向的组织设计。 效益要求树立科学发展观与政绩观:建立外部为主的评价机制。

公共管理改革的发展趋势

公共管理改革的发展趋势

公共管理改革的发展趋势公共管理是一个国家治理体系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公共管理也在不断演变和改革。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公共管理改革的发展趋势。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化和智能化已成为公共管理改革的主要方向。

政府部门正在积极探索和应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以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例如,通过建立电子政务平台,政府能够更好地与公众互动,提供便捷的在线服务,实现政务信息的透明和公开。

同时,利用大数据分析,政府能够更准确地了解社会问题和民众需求,制定更科学的决策和政策。

强调市场化和法治化是公共管理改革的重要方向。

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变革的需求,因此,政府需要转变角色,推动公共服务向市场化方向发展。

市场机制的引入可以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和公平性,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事务,推动创新和竞争。

同时,法治化的要求也在不断加强,政府部门需要依法行政,加强监管和执法能力,保障公众的权益和利益。

第三,注重参与和合作是公共管理改革的重要趋势。

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强调政府的行政权力和垂直管理,而现代公共管理强调公众参与和多元治理。

政府需要更加主动地与公众沟通和互动,听取公众的意见和建议,提高决策的合法性和可接受性。

同时,政府还需要与社会各界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解决公共问题,实现共赢和共同发展。

第四,推进公共管理创新是公共管理改革的重要内容。

公共管理创新是指通过采用新的管理理念、方法和工具,提高公共管理效能和服务质量。

政府需要鼓励和支持公共部门的创新实践,推动政府机构改革和业务流程再造,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同时,政府还需要鼓励公共部门和社会组织之间的合作与创新,共同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第五,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是公共管理改革的重要途径。

在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各国之间面临诸多共同挑战和问题,需要加强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

公共管理改革需要借鉴和吸收国际经验和智慧,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不断完善和创新自己的管理体制和机制。

公共治理视角下我国高教管理的改革思路

公共治理视角下我国高教管理的改革思路

公共治理视角下我国高教管理的改革思路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对高等教育的不断需求,高等教育的管理也面临着日益复杂的挑战。

作为国家重要的公共服务领域,高等教育的治理实践应具备民主、公平、透明等市民对公共服务的期待。

现阶段,高等教育在公共治理视角下,面临着诸如治理结构不合理、权责界定不明、利益分配不公等方面的问题,需要对高等教育管理进行改革和完善。

一、加强治理机制建设,实现规范化、民主化管理高等教育治理的规范化、民主化是治理机制建设的核心。

治理机制建设应遵循全民参与、透明公开、有序协调等基本法则,建立高效、科学、合理的综合治理机制,将高等教育管理依法改革。

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1、加强制度建设对于高等教育管理的制度建设,应当依据法律法规进行规范,在高等教育管理实践中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

高等教育管理应细化权责明确、协调高效、保障公平、社会监督的制度。

2、加强政府与高等教育机构之间的合作政府应加强与高等教育机构的沟通与合作,明确高校的发展目标,为高校提供必要的支持与资源。

同时,政府应依据社会需求和国家发展战略,适度增加对高等教育机构的调控。

3、全民参与高等教育管理在全国各级政府、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社会组织等各方面进行,应加强各方面的参与。

高等教育管理应当体现投资人、使用人的利益平衡和整体利益最大化的原则,对高等教育进行公共决策,增强管理的民主性、透明度和参与性。

二、改善高校治理结构,实现科学化、规范化管理高等教育有其本身特殊性,学科、专业、科研成果的生产和传播、人才培养的质量控制等方面都需要一个严谨的管理和运作规范。

针对高等教育现有治理结构中出现的问题,需要在改进高校治理结构方面做出努力。

1、分离行政与学术管理高校应将学术管理与行政管理分离,成立独立的学术委员会及学术与科研机构,实现科学化管理。

校长应仅对未来规划、校园建设、预算管理等行政工作负责,学术与科研机构则应成为独立的评估及协调学术方面的机构。

应用文-以新公共管理理论解析我国高校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应用文-以新公共管理理论解析我国高校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以新公共管理理论解析我国高校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以新公共理论解析我国高校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新公共管理理论:新公共管理是20 世纪80 年代以来兴盛于英、美等西方国家的一种新的公共行政理论和管理模式,也是近年来西方各国进行规模空前的行政改革主体指导思想之一。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新公共管理的内涵进行理解:第一,从公共管理的职能来看,新公共管理之所以是一种对公共的管理,不仅包含了对自身行政内部的管理,同时还将管理的焦点由传统公共行政的“内部取向”转变为“外部取向”,由重视政府机构、过程和程序转变到重视项目、结果和绩效。

第二,新公共管理无疑是一种开放式的管理,在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提供领域,新公共管理强调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市场与无人负责的官僚制相反,具有更好的责任机制”,从而打破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垄断地位,允许私人企业、社会团体参与服务竞争。

第三,从公共管理的手段来看,新公共管理主张从私人管理方法中汲取营养,认为政府公共部门应广泛采取私营部门成功的管理方法和竞争机制。

如绩效管理、组织、目标管理和人力资源开发等并非为私营部门所独有,它们完全可以广泛地到公共部门的管理之中去。

可以说新公共管理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公共行政发展的规律和趋势。

采用新公共管理理论对高校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分析\xa01. 院系主体追求绩效内生动力不足本文由联盟收集整理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政府的管理职能应是掌舵而不是划桨,政府要从“运动员”、“教练员”变为“裁判员”,也就是说,政府要作为一个中立者来管理活动和社会活动,政府的主要任务是宏观调控和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

新公共管理主张政府在公共行政管理中应该是制定政策而不是执行政策,政府只起掌舵作用而不是起划桨作用,这样可以缩小政府规模,减少开支,提高效率。

因此,新公共管理认为,有效的政府并不是一个实干的政府,也不是一个执行的政府,而是一个能够治理并且善于治理的政府。

反观我国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由于受传统管理观念和经济体制的影响,高校的决策和管理权限主要集中在学校层面。

公共管理改革经验及发展方向

公共管理改革经验及发展方向

公共管理改革经验及发展方向作者:李水金杨焕城单位: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总结我国公共管理改革30年的基本经验,找出改革中存在的不足,同时提出下一步改革的基本取向,无论是对于我国公共管理改革的理论还是实践,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公共管理改革30年的基本经验30年的公共管理改革,形成了如下五条基本经验。

(一)民生问题是政府改革的重中之重传统的公共行政将改革的重点放在机构改革、公务员改革、中央与地方关系等层面上。

而改革开放以来,政府逐渐认识到民生问题是政府改革的重中之重。

无论是“和谐社会建设”、“小康社会建设”还是“新农村建设”,民生问题都成为政府管理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以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为例:过去五年中,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五年累计万亿元;全国财政用于教育支出,五年累计243万亿元比前五年增长126倍;全国财政用于医疗卫生的支出,五年累计6294亿元,比前五年增长倍。

政府不断地推出“扶民、近民、重民、信民、富民、养民、保民、护民、利民、爱民、惠民、足民、怜民”}’}等相关政策,这是政府改革的一条基本经验。

(二)机构改革要和政府职能转变有机统一起来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政府进行了六次比较大的政府改革。

第一次改革是1982年,重点是撤并机构、裁减人员,值得国务院各部门机构数量从100个减少为61个,人员编制从万减少为3万人。

第二次改革是1988年,这次改革明确提出了“定职能、定机构、定人员编制”的三定方案,但由于思维仍未跳出机构改革的圈子,改革的成效有限。

第三次改革是1993年,目标是要按照党的十四大提出的要求,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行政管理体系。

改革取得一些成效,国务院组成部门、直属机构从86个减少到59个,人员减少20%。

第四次改革是1998年,这是改革力度较大的一次,目标是按照党的十五大要求,着力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

公共治理视角下我国高教管理的改革思路

公共治理视角下我国高教管理的改革思路

公共治理视角下我国高教管理的改革思路公共治理是现代社会治理的重要理论观念,它强调政府、市民和社会组织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合作,以共同达成公共利益为目标。

在高等教育管理领域,公共治理的理念可以为我国高等教育管理改革提供启示和指导。

本文将从公共治理视角出发,探讨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的改革思路。

一、强调政府、市民和社会组织的参与在公共治理理论中,政府、市民和社会组织被视为治理的主体,彼此之间应该建立起合作与协调的关系。

在高等教育管理领域,政府的作用是制定政策、提供资源支持和监督管理,市民则是高等教育的服务对象和参与者,社会组织可以提供专业支持和监督。

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的改革应当从强调政府、市民和社会组织的参与出发,建立起多元化的治理主体体系,使得高等教育的管理更加民主、透明和公正。

应该鼓励高等教育机构与地方政府和社会组织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充分利用各方资源,共同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可以引入社会资本参与高等教育的投融资,推动高等教育机构与社会组织合作开展科研项目,提高高校的社会影响力和服务能力。

二、建立信息披露和监督机制公共治理倡导的是决策的透明和公正,高等教育管理改革应该建立完善的信息披露和监督机制。

政府应当加强高等教育政策的公开透明,广泛征求各方意见,确保决策的公正性和合理性。

高等教育机构应该主动向社会公开自身的治理结构、财务状况和教学科研成果,接受社会监督和评价。

建立独立的高等教育评估机构,对高等教育机构进行定期的评估和监督,确保高等教育的质量和公信力。

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地提高高等教育的治理效率和公共信任度。

三、强化社会责任和服务意识在公共治理视角下,高等教育管理应该更加注重社会责任和服务意识。

高等教育机构应该将社会需求纳入到教学科研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高等教育机构应该加强与地方政府和社会组织的合作,开展社会服务和科研项目,解决社会问题,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

2024年浅论公共行政的民主和责任取向析论

2024年浅论公共行政的民主和责任取向析论

2024年浅论公共行政的民主和责任取向析论一、公共行政民主化概述随着全球政治生态的变化和民众对于权利、公正的日益增长的需求,民主化已经成为了公共行政的重要发展方向。

公共行政的民主化,指的是在公共行政管理和服务过程中,强调民众参与、民众意愿的表达和尊重,以及行政决策的公开透明。

这一趋势的出现,既是对于传统官僚体制的反思,也是现代民主政治理念在行政管理领域的具体体现。

二、民主取向在公共行政的体现民主取向在公共行政中的体现是多方面的。

首先,在行政决策过程中,民众的声音和需求被更加广泛地纳入考量,公共政策的制定不再是单纯的政府行为,而是政府和民众共同参与的过程。

其次,公共行政的服务导向更加明显,以满足民众的需求为首要任务,而不是仅仅完成行政任务。

此外,民主取向还体现在行政过程的公开透明上,无论是政策制定、实施,还是监督评价,都需要在阳光下运行,接受民众的监督和参与。

三、公共行政的责任取向定义责任取向在公共行政中,指的是行政主体需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对于其决策和行动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负责。

这种责任既包括法律责任,即遵守法律法规,也包括道德责任,即符合公共利益和公正原则。

责任取向强调的是行政主体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而不是仅仅依赖外部的监督和制约。

四、责任取向在公共行政的应用在公共行政实践中,责任取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行政主体需要对其决策和行动进行风险评估,预测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并据此承担相应的责任。

其次,对于行政决策和行动的实施效果,需要进行严格的监督和评价,以确认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是否存在偏差。

最后,对于未能达到预期目标或产生负面影响的决策和行动,行政主体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包括改正错误、赔偿损失等。

五、民主与责任取向的关系民主与责任取向在公共行政中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

民主取向为责任取向提供了基础,因为只有在民众广泛参与、政策决策公开透明的情况下,行政主体才可能真正承担起其应负的责任。

公共管理机制创新取向及措施

公共管理机制创新取向及措施

公共管理机制创新取向及措施关于一个社会应该建立什么样的公共管理制度存有着大量言之成理的观点,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基于价值所做的决定:什么样的价值理应成为制度的基础,也就是说,有什么样的价值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制度安排。

所以,对价值的注重极为重要,对于设计创新一套行之有效的公共管理制度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效率与公平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话题,是公共管理的基本价值取向,是公共管理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

一直以来,学界对效率与公平关系有两种看法:一是公平与效率的对立,即人们须在效率与公平两个基本价值之间实行取舍抉择,由此就形成三种主要论说:效率优先论、公平优先论和公平与效率最优交替论1。

二是公平与效率的统一,即效率是公平的基础,公平是效率的保证2。

在公共管理发展历程中,效率与公平的争论从来都没有停止过,效率与公平从来都是交叉存有的,仅仅在一定阶段有所侧重而已。

当把它们“置于民主、社区和公共利益这个更广泛的框架体系之中”3,亦即从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这个核心价值出发,才能更深刻理解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准确把握我国公共管理制度创新的实践路径。

一、效率维度的公共管理制度创新实践在公共管理研究中,对效率的推崇由来已久。

传统公共行政学派着重从制度、官僚体制的构架研究方面、从人和组织的行为对效率的影响上寻求提升效率的途径,它们“被关于效率和经济价值所支配”,至于其他的价值“诸如公平正义、代表性和参与等等,不是被剔除出议程,就是被视为迈向高产之路的绊脚石”4。

20世纪70年代开始,效率价值被进一步强化,新公共管理学派尝试将市场机制和私人部门管理经验引入到公共部门,强调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一样以提升效率为核心。

在效率至上的导向下,理性官僚制、有限政府、有效政府、以市场为基础的公共管理(Market-basedPublicManagement)、企业化政府等概念产生并被应用于公共管理制度创新实践。

20世纪90年代,市场化、世界化日益明显的趋势对我国的公共管理带来了巨大冲击和挑战;西方国家“新公共管理运动”的理论与实践经验被大量引入中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管理高职治理结构的变革取向】公共管理中的内部取

摘要:高职教育必须适应社会变革要求,加快由政府治理结构
即行政管理向公共管理转变。

本文就公共管理结构下的高职教育变革,从教育理念、体制、运行机制、内部管理模式、创新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公共管理;职业教育;治理结构;变革
随着以市场化为价值取向、以效率与公平为价值核心的社会变
革的不断深化,作为公共行政延伸和发展的公共管理适应中国社会转型及市场化、国际化、全球化的影响在国内蓬勃兴起,推动了我国社会管理变革的深入发展,也为高校变革奠定了制度和理论基础。

关于公共管理
公共管理是公共组织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源于20世纪80
年代西方国家的政府改革运动。

在此过程中,西方各国政府管理模式开始从传统的、官僚的、层级节制的、缺乏弹性的行政管理,转向市场导向的、因境变化的、颇具弹性的公共管理。

公共管理以实现公共利益和履行公共责任为价值核心,以满足
社会公众对公共管理活动的参与权利和社会公共需求为基本导向。

公共管理部门,包括政府组织、公益企业、公益事业及其他非政府公共机构,具有执行国家公共意志、维护国家统治秩序的基本属性,又有提供公共产品、提高管理效率和社会管理水平的目的,更有追求社会公平、加强公共责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的责任。

公共利益与公共责任是贯穿其中的核心价值取向。

现代社会普遍把教育归属于向公众提供公共物品或准公共物品
的公共部门,高职院校作为公共教育机构,承担着“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的国家职业教育职能,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共管理理论的发展对高职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进一步推动了高职治理结构的变革。

关于高职治理结构
__全球治理委员会指出:“治理是公私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

它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__的持续过程。

”当前,治理理论在全球广泛传播,已经发展到地方治理、学校治理、公司治理、国家治理、全球治理等诸多领域,促使我们对传统的管理理论进行深刻反思并重新进行角色定位。

对于高等职业教育来讲,在承担国家职业教育职能、进行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的过程中,形成了与政府、社会等外部环境及其内部环境之间复杂的关系及其独立的具有职教特色的运行方式。

目前,高职教育发展迅猛,在数量、规模、办学条件、办学水平、创新能力等方面都有了长足发展。

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受行政管理体制的影响,高职院校在办学理念、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多方面存在较多问题,集中表现为:
(一)政府主导,缺乏自主性
高职院校主要由政府投资,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或准公共产品,其服务或产品价格由政府定价;政府实行必要的行政管制,要求教育活动优先体现政府的意图,甚至直接用来为实现政府的目标服务。


种状况下的政府治理主要依靠国家利用行政手段来实现,条块分割,职能交叉,模式单一,大量存在缺位、越位、错位现象,学校自主权难以真正发挥,得不到优化配置和充分利用。

高职院校的从属地位造成了的短缺、浪费和效率低下,而且还造成社会各阶层受教育机会不均等以及社会收入不公平。

(二)管理方式“泛行政化”
目前,高校管理体制一般遵循科层制的行政管理模式,部门林立,等级分明,本应成为优化配置保障的行政权力凌驾于学术权力之上,大学精神受到了行政权力的限制。

现在,备受青睐的“专家治校”、“教授治校”等也都带上了行政化的鲜明烙印。

(三)创新乏力,缺少特色,人才培养结构不适应市场要求,学生就业困难
从发展历史来看,高职院校一般于专科院校、成人高校和中专学校,具有较多的中专累加、本科“压缩饼干”的特点,高职教育的优势发挥不明显,特别是部分院校目标定位模糊,办学缺乏特色,招生就业困难,缺乏创新能力,适应市场变化缓慢,改革进程步履维艰。

因而,如何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导向,增强高校自主创新能力则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公共管理模式下的高职院校治理变革
高职院校在全球化、国际化、市场化的背景下,正面临着一场深刻的变革。

高职教育必须鲜明体现社会的发展趋势,必然由传统教育模式向现代教育模式转变,由行政管理向公共管理转变。

(一)理念的变革――职教理念的凝聚和提升
职教理念是人们对于职业教育这种社会存在的精神期望与价值建构,是职教发展的理想、信念、追求和动力,作为一种独特的大学理念而存在。

高职院校不仅要产生知识与思想,还要为社会提供道德理想;不仅要培养负责任的、合格的公民,还要为社会提供实践的行为模式;不仅生产、传播职业知识和技能,还要培养适应职业发展要求的社会劳动者。

所以,高职院校必须除却局限于目标定位层次上的简单理念形成,重新提炼自己的大学理念,用现代精神作为自己的理想建构基础,摒弃功利化、庸俗化的价值倾向,在民主、自由的大学理念中融入现代化大生产、现代职业教育的丰富内涵。

(二)体制的变革――有限政府、法治政府与现代学校
在现代教育背景下,政府必须认真研究对大学的行政管理问题,处理好政府行政管理权力和大学学术权力的关系,在完善宏观管理与监督基本职能的前提下,规范对大学的行政审批,使政府尤其是教育主管部门在学校管理上真正成为有限政府、法治政府,从而尽可能地避免对学校的过度行政干预,为学校创造能依法自主办学的制度环境。

体制变革的核心是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实现政校分开。

政府不
再直接管理学校,剥离彼此的隶属关系,取消学校的行政级别,使政府能在公开、公正的前提下,为学校及各类受教育者提供良好、公平、高效的服务。

必须健全和完善学校法人制度,学校按自主意愿和具体情况决定资源分配、资金使用、课程设置、教师聘用、人事安排等,真正拥有面向社会和市场依法办学的自主权。

(三)运行机制的变革――依靠市场优化配置资源
《xx中国市场经济发展报告》指出,xx和xx两年,中国市场
化指数已分别达到72.8%和73.8%,市场机制已经在经济运行中
发挥着基础性配置作用。

在教育领域,招生、就业、后勤服务等方面的市场化步伐越来越快,但教育依然是中国资源配置效率较低的领域之一。

所以,必须进一步加大教育改革开放的力度,实现政府宏观调控之下的市场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重点在于:第一,引入市场自由竞争机制,实现优胜劣汰;第二,按照市场化运作方式,
实行公共教育财政体制的多元化,国办、民营、股份制等多种形式共同参与市场竞争,促进的优化配置;三是扩大教育供给,赋予教育消费者更大的自主选择权,促使学校教育为消费者提供最好的服务。

(四)内部管理体制的变革――人本管理
人本特色的高职治理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和现实意义。

在治理过程中,一是要创建一个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教育体系。

高职教育必须紧密结合产业、行业和当地经济发展实际,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导向,科学设置专业,加强管理,深化改革,形成自身在教学、管理、就业等方面的特色和优势;必须转变单一的以学生培养为主的模式,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和职工再就业的需要,把社会人力资源开发作为工作重点,形成学生培养和职工继续教育培训并重的发展局面。

二是要创建一个有个性的新的培养机制。

必须建立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具有职教特点的人才培养机制,加强学生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培养;必须通过课堂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宽厚的文化知识基础、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健全完善的人格;必须注重产学研结合,与行业、企业联合办学,按照行业、产业需求开展“订单培养”;必须加强学生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大力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为学生就业做好准备。

三是要有一个师生共同得到发展的教育体系。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包括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

必须注重加强教师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开发,创设师生全面发展的环境;要通过实
行聘任制和岗位管理,按工作绩效进行分配,打破平均主义,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增强学校机构运转的效能,提高办学效益和办学水平;要进一步改革学生管理模式,从学生全面发展出发,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实现学生培养的重新定位。

__:
[1]陈庆云.关于公共管理研究的综合述评[J].中国行政研究,2000,(8):12-13.
[2]蔡立辉.论公共管理的特征和方法[J].武汉大学学报,xx,(4):19-20.
[3]夏书章.现代公共管理导论[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0.
[4]王乐夫.国际公共管理的新趋势:全球治理[J].学术研究,xx,(3):34-36.
[5]于海棠.治理:高校管理新理念[J].黑龙江高教研究,xx,(1):28-30.
[6]龙献忠.论高等教育治理视野下的政府角色转变[J].民办教育研究,xx,(6):19-20.
作者简介:
杨国军(1973―),男,河北丰润人,唐山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中国科技大学公共管理硕士,从事公共管理教学与研究。

(本文:杨在良)
内容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