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课程知识点复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5.美育:
广义上泛指自觉和非自觉的一切审美活动本身所具有的感染人、影响人、陶冶人的教育功能,以及社会、学校或家庭有意识地利用审美的特点对人进行塑造的种种教育活动;狭义上专指与智育、德育、体育并列的一种独特的教育方式。
56. 有意味的形式说:
(1)有意味的形式说是由20世纪英国美学家克莱夫…贝尔提出来的。
(2)他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有意味的形式”。
(3)这种学说认为,艺术就是艺术家创造的、能激发观赏者审美情感的纯形式,是美的结构,也即“有意味的形式”。
(4)这是一种从艺术本质的角度界定艺术的学说。
57. 审美体验:
就是主体在具体审美活动中被具有某种独特性质的客体对象所深深地吸引,情不自禁地对之进行领悟、体味、咀嚼,以至于陶醉其中,心灵受到摇荡和震撼的一种独特的精神状态。58. 悲剧性:
(1)指主人公由于坚持正义或积极进取,而与现实环境之间发生冲突;
(2)在冲突中主人公在感性生命遇到摧残和毁灭的同时,成就了精神生命的永恒价值;(3)从而激起悲壮之情,使人的心灵得以净化,精神得以提升。
59. 中和的审美特征:
①强调一种合适的尺度,一种恰当的分寸。既是情感的适中,也是人格精神的和谐。
②中和作为审美形态的第二个主要特征是多样性的统一。
③中和的最根本、最高层次上的特征,就是天人合一,这是中国审美文化之魂。
60. 审美经验的基本特征:
①感性直观性;
②超个体眼前的功利性;
③感知与情感交相伴随;
④自由无限性;
⑤非理性的显性表征;
61. 劳动说对劳动与艺术和审美之间的关系:
①“劳动先于艺术”,“人最初是从功利观点来观察事物和现象。只是后来才站到审美的观点上来看待它们。”
②“原始狩猎的心理本性决定着他一般地能够有审美的趣味和概念,而他的生产力状况、他的狩猎的生活方式则使他恰好有这些而非别的审美的趣味和概念。”
③人的审美能力也是在生产劳动中形成并与生产力发展的一定水平相一致的。
63.美学的哲学理论基础应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干。
①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思想史上最具现实影响的学说
②马列主义是人类思想史上论域最广、也最具深度的学说,马列主义以宏大的气魄涉及人类历史、社会、知识、经济与文化等广阔领域;从思想深度来看,一方面马克思具备传统哲学深刻的理论思辨与洞察能力,另一方面马克思也应用了精密、透彻的分析方法;这两方面的结合加上马克思本人宏博的学识与对社会现实的丰富观察力,使他对哲学的基本问题做出了独创而深刻的论述。
③也由于以上两方面,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仍具有鲜活的生命力④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神与美学具有内在的契合性。
64. 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1)人的本质力量包括自然的本质力量和精神的本质力量;
(2)"对象化"是人"化"到对象中去然后再从对象中表现出来,使对象成为自己的"作品";(3)人在审美活动和审美关系中把自己的本质力量全面地在对象世界中展现出来;
(4)美离不开活的形象,美只能是充满了生命力的活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而不可能是本质概念的对象化;
(5)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即:人按照美的规律,按照对象的性质和特征,在对象中进行自我创造,从而把对象塑造成为美的形象。
65. 审美人生观基本内容。在美的问题上要以人生为本。
(1)审美人生观的基本内容:
a.人生的意识。人的自下而上和生活应当是一种有意识的自由的类的生活。
b.人生的反思和反悔。以艺术家的精神气度对人生有所反思和反悔,创造出更为理想的、带有普遍性的生活。
c.人生的价值。美是人生的最高价值之一,最理想的人生,应当是最美的人生。
(2)在美的问题上以人生为本,这是因为:
a.美学研究的根本愈来愈在于提高整个人生的境界;
b.人的本质力量在审美关系中全面展开的程度,在很大的意义上受制于人的自下而上状况和生活方式等诸多因素。
c.以人生为本、并融入创造论的做法,有其巨大的理论合理性。
66. 美育改变人的心理气质与精神面貌。
(1)从生理的兴奋和快感,转移到心理的恬适和愉悦;
(2)从个别性的感受和形象,转移到普遍性的观照和沉思;
(3)从功利性的占有和享受,转移到超功利性的旷达和赏玩。
67. 不能把美育等同于艺术教育。
(1)这一观点一方面过于夸大了艺术在审美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它看不到除艺术以外,还有很多的自然审美现象和社会审美现象可以充当审美教育的教材和媒介,这些艺术以外的审美现象所具有的审美价值、所产生的审美效应并非艺术所能完全代替。
(2)另一方面这种观点也限制以至遮蔽了审美教育更深刻的目的和更高远的价值追求。实际上审美教育并不仅仅是要培养人们的艺术感受力和艺术鉴赏力,它的目的也不是要造就出几个艺术家来。如果我们不能从更高、更广阔的视野上来理解审美教育的内涵,就最终会把审美教育视为一种技艺和手段而取消了它实际存在的独立地位。
(3)美感教育和艺术教育,虽然都离不开艺术,但它们的目的和方法却是各不相同的。”因此,艺术教育不能替代美育。
68. 简析审美关系的内涵。
(1)审美关系不是理智认识关系,而是情感体验关系。
(2)审美关系是通过感性形式建立起来的,是一种感性直观的关系。
(3)审美关系是人与世界之间的自由关系。
(4)审美关系在逻辑上先于审美主、客体而存在,而不是审美主、客体逻辑上先于审美关系而存在。归结起来,我们认为,所谓审美关系,就是植根于人与世界存在关系的、借助感性形式建构起来的、自由的情感体验关系。
69. 丑成为特殊审美形态的基本原因。
从人生实践的角度看,审美是一种特殊的人生实践,广义的美是一种特殊的人生境界,它理应包括作为审美形态的丑在内。
1、在审美这种人生实践中,人能够相对全面而自由的占有自己的本质。所以审美活动本身必然包含对于美的发现、欣赏、创造与对丑的揭露、鞭挞和摒弃两个侧面。
2、美在过程中,美不是作为物化形态的结果存在于现实世界之中,而是在审美实践中不断形成和发展的,离开了审美活动,离开了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中的任何一方,都无所谓美丑。(1)审美活动、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都是具有一定局限性的,因此就决定了美不是纯而又纯的东西,于是丑也就必然会与美一起进入审美实践之中。
(2)美作为一种特殊的人生境界,从存在论的角度看,一方面固然是与丑相异或相对的,我们不能说丑也是一种人生境界,也就是不能把丑等同于美。但另一方面对丑的揭露、鞭挞和摒弃当然是美的人生境界的另一面。
(3)劳动作为人生实践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审美形态形成和发展的非常重要的创造力和推动力。而丑之所以成为一种审美形态,与劳动的异化有密切联系。可以说,它是人类异化劳动的感性存在状态和结果。
(4)在这一百多年间,西方哲学、美学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理性主义的思辨哲学和美学从统治地位上被推倒在地,代之而起的后起哲学、美学都为丑冠冕堂皇地走进审美领域奠定了思想基础。
(5)艺术作为人类主要的审美实践方式、主要审美成果以及重要的审美对象,在这一百多年间变得面目全非,不仅在艺术创作中包含了大量对于丑的描绘和创造,而且呈现出了以丑代美的趋势,客观上为丑形成一种特殊的审美形态奠定了现实基础。
上述丑上升为审美形态的五个原因中,前两个是贯穿于整个人类审美历史之中的,只是为丑的产生提供了一种可能性;同时,又决定了丑与其他的审美形态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后三个原因是我们就丑在这一百多年之间最终转变为一种独立的审美形态所进行的分析。
70. 试结合艺术作品谈谈你对荒诞感的理解。
荒诞感是指主体对荒诞的感受与经历,是人对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对人的存在与意义的直观和体验。荒诞感是复杂的,但其基本的感受必定是孤独、恶心、烦、畏、绝望等,因而其生理、心理的表现也是独特的。非理性的荒诞的形式与同样荒诞的内容,使人感到的是愕然,是不可思议,因而会笑。荒诞感的笑不同于喜剧感的笑,喜剧感的笑是对旧事物的讽刺,是对自己的信心与自豪,是充满希望的肯定的笑。
荒诞感的笑却是对世界的荒诞的感受,因其荒诞而感到束手无策,无可奈何,是一种无望的否定性的笑。荒诞也有一种悲剧感,但悲剧感在悲情中存在希望,荒诞是无望的;它也不会让人感到悲情,它只是让人欲悲不得,陷入一种尴尬困窘的境地。对荒诞的表现与感受,反映着人们对社会、对人生、对世界的不满、忧虑、恐惧、迷茫甚至绝望,但在荒诞的形式下又隐隐透出了人类对自身的完整性、自身的自由和解放的潜在追求。荒诞的艺术作品所具有的审美价值,正是在于它给予在荒诞中生存的人以反抗的勇气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