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新闻摄影采访特点流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 新闻摄影采访的特点和流程
第一节 第二节
摄影采访的特点 摄影采访的流程
第一节

摄影采访的特点
寻找新闻形象为目的 完成于新闻现场 正在进行式 抓取典型性瞬间 形象不可改变
第一节摄影采访的特点

一、寻找新闻形象为目的
1、摄影记者与文字记者的区别之处在于摄影采访最终 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形象化的新闻——新闻照片。形象是摄 影采访的中心内容,而照片以形象说话。
苦难的眼睛(1948,南京)

1948年冬至1949年春, 布列松先后采访了中国的 北平、南京、上海等城市, 这张愁容满面的男孩子照 片,是在南京市民买米的 队伍中抓拍下来折,照片 揭示了中国人民的悲惨和 苦难。布列松是一位善于 思考的摄影家。著名的美 国杂志摄影家协会主席 B· 格林曾说:“看上去, 布列松的摄影好象是漫不 经心随手拈来。但实际上 他是一个很有思想的人。”

布列松一生中到过世界各个角落,经历了二次世界大战,法国抵 抗运动,西班牙内战等重大事件,见证了20世纪的整个历史事件。 1954年他成为第一个进入苏联拍摄的西方摄影师,他也曾来中国拍摄 进行拍摄。但是使他变得如此重要和不凡的并非是他经历和用相机记 录的这些事件,相反,布列松在任何细微的事物中都发现了美,他的 眼光才是最卓越的。
第二节
摄影采访的流程

寻找新闻线索 采摄计划与准备 调查与采访 摄取形象 文字资料的采集
寻找新闻线索
处处留心皆线索



编辑部的指派 摄影记者自己寻找和积累 通过各种新闻媒介 广泛的人际网络 热线报料

新闻线人:通过提供新闻线索而从新闻媒体获得报酬的人。
无线电扫描监听器



2013年8月15日,韩国观众在首尔举行的光复节纪念活动 上聆听总统朴槿惠的致辞。朴槿惠建议于今年中秋前后安 排南北离散家属见面。新华社发(朴真熙摄)
《菲律宾人质劫持事件》乌马利摄

2012年7月21日, 在菲律宾大马尼拉 地区奎松市,拉米 尔· 帕尔帕然用冰锥 劫持了一名9岁的男 孩,当地警方请出 嫌疑人的母亲对其 进行劝说,最终使 其屈服并逮捕了他, 被劫持了近7小时的 男孩受轻伤。新华 社发
纽约(1961)
在美国,几乎每一家公司的 经理和老板都离不开一位 年轻漂亮的女秘书,这张 照片之妙,是妙在瞬间的 抓取上。观众看不见女秘 书的容貌和身影,只能看 到一只高跟鞋的脚。这就 避免了直露,提高了作品 的内涵和视觉趣味。 这张照片是布列松抓拍艺术 中代表性名作。在前景中 跳跃的男子,其身影恰好 跟背后招贴广告中跳跃女 郎相似,一前一后,互相 呼应,相应成趣。这个拍 摄瞬间,也就是布列松心 目中的“决定性的间”。




1952年布列松的作品进入卢浮宫,成为历史上首次在这里举办的摄影 展。 同年他出版了《决定性瞬间》一书,这本著作提出了一种影响深远 的摄影美学,它对摄影艺术的统治也许到今天仍旧还存在。布列松提出 摄影艺术的关键便是抓住“决定性瞬间”,“在一秒钟的很小一部分中, 以一种精确的形式呈现出某一事件的重要性,使它成为这一事件的最恰 当的描述。”布列松的作品总是恰到好处地抓住了事件最微妙的一瞬间, 就仿佛有个人一直等在那里拍摄这一场景一般。有人说他的照片过于完 美,因为布列松的耐心、完美的超现实感觉、卓越的构图、精确的拍摄 时刻,都来自一种无人可及的直觉。 布列松在很大程度上成了摄影的代名词,而对他的风格的模仿,对 他的摄影主张的遵循,甚至已经成了一种陈词滥调和教条。正因为如此, 相当多的摄影师都从反对布列松开始形成自己的风格。布列松成了摄影 的一个参照物,一个出发点。 布列松的时代也许在他死之前就已经过去,但他仍旧是20世纪人 类的一个最伟大的见证者之一,代表了摄影这种艺术所蕴涵的人类理想。 布列松抓住了人类在历史的“决定性瞬间”对历史做出的反应,并按下 了他的快门。

他的葬礼依旧避开公众,仅邀请了50个亲友参加,直到葬礼结束后, 法国文化部才正式公布了他的死讯。法国总统希拉克说;“布列松的死使 法国失去了一位天才的摄影家,一位真正的大师,一个他那一代中最杰出 的艺术家。”布列松一生为人们留下了700万张照片,这一数量惊人的作 品中又包含了大量为世人所熟悉的杰作。

在2010年7月6日开普敦 举行的世界杯荷兰对乌拉 圭半决赛中,荷兰球员德 泽乌与乌拉圭球员卡塞雷 斯抢球中踢在脸上。路透 社南非工作者迈克.哈钦斯 拍摄,荣获2011年荷赛 体育单幅一等奖。
2010年1月15日,海地1月12日发生7.0级大地震后, 一名男子将尸体抛到太子港总医院的停尸处。法国新闻 社奥利维尔· 拉班· 玛特伊拍摄,荣获2011年荷赛一般新 闻故事类一等奖。
门里门外(1949,北京) 科技展览会上的电视(1958)
乔治六世加冕礼

1936年,英国乔治六 世举行加冕典礼,世界 各国的摄影记者,闻风 而至的全国记者,大都 把注意力集中在富丽堂 皇的仪仗队上。布列松 却与众不同,他还注意 到马路上的芸芸众生。 躺在报纸堆里入睡的人 物,由于深夜出来“占 座”,熬得又困又累, 等到仪仗队过来时,他 却已经支持不,进入梦 乡……。别具慧眼,旁 敲侧击,在普通人的生 活中挖掘富有情趣的镜 头,是布列松所特有的 风格。
亨利· 卡蒂埃· 布列松

有些人注定不会成为轰轰烈烈的英雄式人物,因为他总是习惯于躲避公众 的目光。他竭力逃离名声,但名声却从未因此离他远去,而是越来越多地 聚集到他的身上。亨利· 卡蒂埃· 布列松,这位20世纪全世界最有影响力的 摄影大师,就是这样的人物。这位大师2004年8月3日死于家中,离96岁 生日差了不到3个星期。
四、抓取典型性瞬间

敏锐发现、判断瞬间精华,娴熟捕捉。 “决定性瞬间”的内涵


摄影者在拍摄活动中,运用自己深刻的理性思考和敏锐的直觉,以不 干涉的手段,从新闻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当中,抓取稍纵即逝的能够 涵盖该事件意义与价值的瞬间精华。
生活中发生的每一个事件里,都有一个决定性的时刻,这个时刻来临 时,环境中的元素会排列成最具意义的几何形态,而这种形态也最能 显示这桩事件的完整面貌。有时候,这种形态瞬间即逝。因此,当进 行的事件中所有元素都是平衡状态时,摄影家必须抓住这一刻。
2、 摄影记者必须考虑所采访的新闻事实是否适合于新 闻摄影报道的形式来报道,并以此来寻找适合的报道角度。
3、拍手和写手的有机配合。
《土耳其泥浴》新华社记者马研摄 9月24日,游客在土耳其达尔扬享受泥浴。达尔扬是一座地中海城市, 达尔扬泥浴滩以富含独特的矿物质而著名,对人体具有美容的功效。 每年盛夏时节,成千上万的游客慕名而来。
2013年1月21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美国总统奥巴马夫妇出席总 统就职舞会。当日,奥巴马宣誓就任第57届美国总统。 新华社记者张军摄
二、完成于新闻现场

摄影采访必须立足现场,这是摄影的纪实特性决定的。 摄影记者必须与被拍摄事物空间上面对面存在。 新闻现场:新闻事实发生发展的具体场所。 及时迅速地进行新闻现场的变更与转移
采摄计划与准备
采摄计划

主题考虑 体裁考虑 采摄方式的预想 画面设想
采摄计划与准备
采摄准备 软件
与被采访对象和事件相关的资料收集

硬件
摄影器材、地形、气候等周到的准备
戴骁军 山西封口费事件
山西新闻界一名老记者说,在这里,煤老板送给记者两 个称号:“端着新闻饭碗的丐帮”和“吃新闻饭的乞丐”
西方获得新闻线索的重要途径

保证90﹪新闻来源
《起死回生之吻》

罗科.莫拉比托拍摄



事情发生在美国佛罗里达州。 1967年7月17日早晨,电线工人兰 度.赞比安到杰克逊维尔市进行例行 检查时,碰到了一根活的高压线, 立刻被电击得不省人事。在附近工 作的工人马上跑过来抢救。 画面上是最先跑过来爬上电线 杆的工人汤普逊。他发现赞比安已 经窒息,马上用口对口的方法进行 人工呼吸抢救。随后的工人上来一 起把赞比安救落到地面,送往医院, 终于从死神手里夺回了赞比安的生 命。 作者罗科.莫拉比托是一名有经 验的记者,当他走在路上时,听到 人们惊慌的叫喊,便马上跟着跑了 过去,观察事态的发展,最终拍摄 到这幅感人至深的照片。 1968年这张照片荣获普利策新闻摄 影奖。他给这张获奖照片起了一个 美好的名字:起死回生之吻。



例如一条突发新闻,通常有四个现场。以火灾新闻为例:烈火升 腾是第一现场;火起之后人员疏散以及自发救火是第二现场;消 防、救护车赶到并实施救援,乃第三现场;伤员在医院,火灾清 理完毕,是第四现场。作为记者,你必须以最快的时间,抵达现 场

三、正在进行式

摄影行为与新闻事实保持时间上的同一性,要求摄影 者“一边紧紧地追随事件的发展,一边高度紧张地进 行拍摄活动”——布勒松 此时此地,此情此景的目击者、见证人。 摄影记者的理性思考、直觉判断、情感投入和技术 技巧运用都是在紧张急迫的状态下进行的。
美国模范监狱(1975)

瘦削的腿脚和手臂竟能从狭 窄的铁栅缝里伸出。怒吼的嘴 巴隐约可见,这所“模范监狱” 究竟“模范”到了什么程度, 也就可想而知。布列松善于在 日常生活的场景里发现隐藏着 的问题和内在矛盾。他说: “摄影,意味着在若干分之一 秒的时间里,同时认识出现象 的本质,又能快速地把有含意 的形式,严密地组合起来。这 是一种使自己的头脑、眼睛、 心灵同时集中在同一个轴心上 的活动。”
Sportsfile旗下的摄影师Ray McManus赢得了2012年体育 类单幅作品二等奖。
路透社派驻泰国摄影师Damir Sagolj的作品获得了2012年 生活类单幅作品一等奖。
五、形象不可改变

摄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 摄影采访不能象其它形式的采访一样,可以修改, 补充,调整,完善。瞬间定型便一锤定音。
布列松一生拍摄了无数张照片,但是其本人的照片却少之又少。 1975年他去牛津大学接受荣誉博士学位时,竟然用一张白纸挡在自己 脸上,以躲避记者的拍摄。平日,布列松将照相机身上闪光的地方全 部用黑色胶条帖起来,以使得自己在人群中的时候更不引人注意。当 他在自己住所附近的街道上逡巡拍摄时,竟然没有人能把他认出来。 1975年,他基本放弃了摄影,转向素描。他也是一位出色的人像画家, 曾经写生过马蒂斯和萨特。
布列松被认为用“他的摄影定义了20世纪”,也被人称为“新闻摄影 之父”,更有相当多的摄影师说自己是看了布列松的照片之后才决定成为 一名摄影师的,他几乎成了20世纪摄影的代名词。评论家认为他的影像具 有与塞尚或者伦勃朗的作品类似的复杂性,而其中的美与诗意更是无以伦 比。


布列松是摄影艺术的一道没有人可以绕行的门槛。因为他的无与 伦比的影响力,他成了被人学习、被人尊崇得最多的摄影师,同时, 也有非常多的人试图推翻他的理念,从而为摄影找到新的道路和方向。 罗伯特· 弗兰克、威廉· 克莱因等人都试图打破布列松的摄影圣经式的 教条与主张——比如只用35MM相机、只用50MM标准镜头而不用广角 镜头、不用闪光灯等人工光源、不事后裁减照片等等,这些曾一直被 很多摄影家奉为圭臬。


《乔的大笑》(美国)麦尔· 芬克尔斯坦
( 1971年中国重返联合国)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枪口下的康乃馨》 (玛格南图片社,马克·吕布拍摄,1967年)
六十年代美国反越战游行示威时一位学生把粉红色的康乃馨插在了美国 五角大楼护卫队士兵的来福枪口上,以象征和平。
《“挑战者”号爆炸》(美国摄影记者珍妮特· 诺特伯,1986年拍摄, 1987年获荷赛突发新闻一等奖)
——布勒松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布勒松抓拍的决定性瞬间
梦露 男孩
斯维勒是西班牙的一个小镇,画面里一个撑着双拐的残疾儿童,他后面正 在嬉戏的孩子们对此有不同反映。其中一个坏小子甚至要想恶作剧,被另 一个孩子抱住。照片拍摄得十分生动,画面结构也相当严谨完整。
布鲁塞尔
两个男子,一个在布幕 的缝隙中偷看街头演出, 另一个警惕地扫瞄着周 围的情况,以免被人抓 住而引起麻烦。照片的 精彩部分是这个男子那 种特别的眼神。布列松 有时被列入“专在街头 巷尾抓拍的摄影家”行 列,他善于在平常的日 常生活中挖掘出不平凡 的照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