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第九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单元总结课件--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专题二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1956—1976年) 1.政治上 中共八大指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 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 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规定了发 展生产力的总任务。但是后来阶级斗争扩大化,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 发动了“文化大革命”。
3.对外关系上 (1)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2)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此后,许多国家纷纷 同中国建交。
2.经济上 (1)1958年,中共中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 义”的总路线,在全国掀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国民经济比 例严重失调,出现了1959—1961年严重困难的局面。1961年1月,中共中央 开始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国民经济逐 步得到恢复。 (2)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的这段历史,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 但从总体上看,全党、全国人民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战胜各种困难,取 得了举世瞩目的重要成就。
3.对外关系上 (1)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进行抗美援朝战争,取得战争胜利,保卫了朝鲜的独立和中国的安全。 (3)同许多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实行“一边倒”“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 请客”的外交方针,以冲破美国的外交孤立政策。 (4)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 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5)1954年出席日内瓦会议,在会上发挥了积极作用。1955年出席亚非会议, 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第九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1949至1978年,是新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时期。
站起来的中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成果的基础上,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历史性转变,全面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后,新中国以苏联的经验教训为鉴戒,独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曲折探索中积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古老的中国以崭新的姿态屹立在世界东方。
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必备知识·自主学习——新知全解一遍过走进教材知识点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1)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____________隆重开幕。
(2)毛泽东在全体会议上致开幕词,大会一致决定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名,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________》等重要文件。
(3)大会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________为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为副主席。
2.开国大典(1)1949年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第一次会议,决议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________。
(2)政府主席、副主席和委员就职,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____________,中央人民政府宣告成立。
下午三时,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盛大的开国大典。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________、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2)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____________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第九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单元教学设计)高一历史(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五、作业布置
1.选择题与简答题:请同学们结合课堂所学,完成课后练习册中与本章节相关的内容,包括选择题和简答题。通过这些题目,巩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基础知识,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
4.培养学生具备国际视野,认识到我国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本章节教学设计立足于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结合历史学科特点,注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突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引导,旨在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国际视野。
5.实践活动:利用周末时间,参观当地的红色教育基地、博物馆等,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变迁,感受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回来后,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记录实践活动的心得体会,与同学们分享。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在经过初中阶段的历史学习后,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深入了解相对不足。学生对这一历史时期的认知多停留在表面,对重要历史事件、人物、政策等的理解不够深入,容易产生模糊认识。此外,学生在分析历史问题时,往往缺乏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考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挖掘历史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及其在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的重大变革和发展。
2.难点: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分析我国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过程中的成就与挑战;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 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单元复习
一、建立新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准备工作
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
内容: ①通过《共同纲领》是新中国建国纲领,具有临时宪法作用。; ②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③确定国名、首都、国旗、国徽、国歌、纪年。
领域
工业 国防
成就
建成基础工业项目;建立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三线建设。
成功爆炸了原子弹、氢弹,发射了导弹和人造卫星。
农业 教育 卫生
外交
提高了粮食生产水平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教育事业进步,医疗卫生事业蓬勃发展。
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及中日建交。
合作探究:正确认识中美关系正常化
提出“八字” 方针
七千人大会 总结经验
三届一次人大 会议 四个现代化
失 误
全国反右派 斗争扩大化
总路线、
三年经
“大跃进”
济困难
人民公社化运动
文化大革命
(二)、伟大的建设成就(新中国成立——“文化大革命”结束)
领域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成就
工业
国防 农业 教育 卫生
外交
(二).伟大的建设成就(新中国成立——“文化大革命”结束)
国民政府的 外交
以美国为首 的资本主义
国家
以苏联为首 的社会主义
国家
含义
成就
不承认,在新的基础
上……建立新的平等
外交关系
先谈判再建交,
不急于取得帝国主义 一次建交高潮。
国家对新中国的承认
新中国站在社会主义 先后与苏联等十
新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九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必背知识点汇总

第9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知识点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准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召开: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开幕。
(2)内容①决定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名。
②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等重要文件。
③大会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构图解史]2.成立:1949年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第一次会议。
下午三时,盛大的开国大典在天安门广场举行。
3.意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知识点二人民政权的巩固1.背景(1)军事:人民解放军仍在进行人民解放战争的后期作战,肃清土匪和一切反革命武装。
(2)经济:必须完成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克服财政经济上的巨大困难。
(3)国际:应对美国发动的侵朝战争给国家带来的安全危害。
2.措施(1)土地改革①背景:新中国刚成立时,全国尚有约占总数2/3的农民被束缚在封建土地制度之下。
②概况:1950年夏,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③结果和意义:到1952年底,约三亿无地少地的农民共获得约七亿亩土地。
农民从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
[温馨提示]土地改革把土地分给无地少地的农民,摧毁了封建制度的基础;消灭地主阶级,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的政治力量。
实现“耕者有其田”,农民在经济上、政治上翻了身,成为国家的主人,为结成工农联盟创造了条件。
工农联盟的建立,从根本上巩固了人民民主政权。
(2)“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①目的:制止投机资本制造的市场混乱。
②概况:党和政府采取经济措施和必要的行政、法律等手段,同投机资本进行“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
③结果和意义:到1950年春,全国物价趋于稳定,结束了连续十几年物价暴涨的局面,人民政府赢得了全国人民的信任。
(3)政务院通过采取统一全国财政收支管理、物资管理、现金管理等措施实现了国家财政经济的统一。
学案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第九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空框架】【思维导图】【知识梳理】1.新政协的召开(1949年9月):①内容: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名;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首都、国旗、国徽、国歌;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②性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
2.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②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③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3.人民政权的巩固的措施:土地改革、稳定物价、剿匪镇反、抗美援朝。
4.50年代外交:(1)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2)三大政策:①一边倒②另起炉灶③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3)成就:①日内瓦会议(1954):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讨论国际问题的重要会议,显示了新中国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
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3)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标志新中国外交的成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③万隆会议(1955年)“求同存异”的方针。
5.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建立: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到1956年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标志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
6.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7.成功探索:(1)中共八大(1956年)主要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
第9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单元小结与测评同步教案

第9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教师用书独具)
[知识体系概览]
[主题归纳整合]
主题一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1949-1956年) 的时代特征
1.政治上
(1)巩固新生政权:追歼国民党残余部队,继续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通过抗美援朝和镇压反革命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2)向社会主义过渡:1954年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经济上
(1)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在农村进行土地改革,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在城市通过“米棉之战”和“银元之战”,稳定物价,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2)向社会主义过渡:1953年开始“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一五”计划提前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
3.思想上:在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过程中,毛泽东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毛泽东思想不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也是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
4.外交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实行“一边倒”“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方针,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以独
- 1 -。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单元测试(含答案)

第九单元测试1.20世纪50年代,我国确定的基本政治制度有()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②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④普遍推行基层民主选举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③④2.新中国成立后,采取了一系列巩固新生政权的措施。
主要包括()①完成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关系②开展“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③抗美援朝,保家卫国④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②③④D. ②③④3.195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第一部宪法,也称“五四宪法”,它()①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②总结了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③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④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A. ①②③B. ①③④C. ①②④D. ①②③④4.自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来,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少数民族代表的比例都高于少数民族人口的比例,55个少数民族均有本民族的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
如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少数民族代表有438名,占总代表人数的14.7%。
这一状况有利于A. 满足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要求B. 开创民主统一战线的新局面C. 促成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制订D. 少数民族行使当家作主权利5.历史学家金冲及教授认为:“到1952年,无论在工业和商业中,社会主义成分不仅已控制着国民经济命脉,而且在数量上也已取得优势,这种优势地位还在不停地大幅度加强。
”下列选项符合这一观点的是()A. 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基本建立B. 国民经济取得了恢复和发展C. 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D. 我国确立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目标6.1953 年我国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
在此期间,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
这说明第一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A. 运输业B. 轻工业C. 重工业D. 金融业7.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明确提出了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方向。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单元测试卷

第九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一、选择题1.毛泽东曾明确指出,“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
为了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党和人民政府采取的主要举措有()①土地改革②稳定物价③抗美援朝④召开中共八大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2.重温中国共产党一百年来提出的重要口号,是学习党史的方式之一。
下列口号按提出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打土豪,分田地”②“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③“抗美援朝,保家卫国”④“停止内战,一致抗日”A.②③①④B.②①④③C.①②③④D.①③②④3.“这是英雄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到处都有青春的力量……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它的有猎枪。
”这首歌曲所体现的历史事件是()A.抗美援朝B.三大改造C.三线建设D.改革开放4.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
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候补代表及特邀代表共662名,有十分广泛的代表性和民主性。
会议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全国各族人民的意志,制定中国人民自己的宪章,组织中国人民自己的中央政府。
这反映出()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B.人民政权得到巩固C.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D.人民生活水平提高5.新中国成立初期,新政权面临严峻的经济形势,有些人公开宣称:“中国共产党人进得了城市,却管不了城市。
他们打天下能得90分,而治理经济却要得0分。
”人民政府与投机商人之间展开了一场特殊战役,打击了投机商人。
该“战役”是()A.淮海战役B.辽沈战役C.渡江战役D.“稳定物价之战”6.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面临严峻的国际环境,如西方的经济封锁和朝鲜战争等,中国迫切需要提升国防实力和建立独立的工业体系。
鉴于此,中国()A.大力推行国民经济恢复工作B.实施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C.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D.经济工作中存在严重冒进倾向7.1954 宪法总纲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21-22版:单元总结提升: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创新设计)

单元提升课(九)一、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1949—1956年)的时代特征1.政治上(1)巩固新生政权:追歼国民党残余部队,继续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通过抗美援朝和镇压反革命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2)向社会主义过渡:1954年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经济上(1)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在农村进行土地改革,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在城市通过“米棉之战”和“银元之战”,稳定物价,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2)向社会主义过渡:1953年开始“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一五”计划提前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
3.思想上:在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过程中,毛泽东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毛泽东思想不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也是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
4.外交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实行“一边倒”“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方针,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以独立自主的姿态步入世界舞台。
二、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时期(1956—1976年)的时代特征1.政治上:整风运动;反右派斗争开展;“文化大革命”使民主法治建设遭遇曲折。
2.经济上:中共八大和“八字”方针是当时经济建设的正确探索;但多快好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给经济建设带来困难。
3.外交上:20世纪70年代,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缓和、中日建交等使中国外交取得重大突破。
4.科教文卫上:成功爆炸了原子弹、氢弹,成功发射了中远程弹道导弹和人造卫星;教育、医疗均取得长足进步。
【典例1】(2019·山东省等级考试12月模拟)一直到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完成河北定县都没有一台大型农机具。
1955年,定县农民开始人民公社化运动掀起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使用拖拉机耕地,1958年又开始使用柴油机和电动机灌溉农田。
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九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

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学案设计学习目标1.运用时空定位,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多领域掌握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措施。
2.通过对图片、文字等多种史料的解读分析,探究社会主义改造、第一个五年计划和新中国成立初期三大政治制度创立的背景和意义。
3.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相关史实的学习,使学生感悟新中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以及中国共产党为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而不断艰苦奋斗的精神。
自主预习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背景:。
2.意义:。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1)背景:。
(2)过程:。
(3)影响:。
(1)原因:。
(2)措施:。
(3)结果:。
(1)背景:。
(2)过程:。
(3)影响:。
三、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1.新中国初期外交三大方针:。
(1)时间及特点:。
(2)结果:。
(3)作用:。
(1)提出过程:。
(2)意义:。
4.参加亚非会议(万隆会议)(1)时间及特点:。
(2)成果:。
(3)影响:。
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1)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提出时间及内容:。
(2)工业化——“一五”计划实施时间及其意义:。
(3)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时间及其意义:。
2.政治领域——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召开时间、地点:。
(2)内容:。
(3)意义:。
3.思想领域——毛泽东思想它不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也是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
核心素养专练一、选择题1.知名报人徐铸成回忆:“回想起那时,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人士平等相待,赤诚相见,各路英豪济济一堂,各抒己见。
共商建国大计,每人都有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之感,与刚刚结束的那个旧时代相比我真切地感到了民主的滋味。
”材料反映的是( )2.有学者认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形成的这一制度,主要体现一种精英参政,区别于自下而上选举基础之上的广泛的公民参政,它是对中国政体的一种补充体制。
这一制度是( )3.1949年10月3日,《解放日报》发表张乐平的新闻漫画《大旗招展全球》(见下图),对这幅漫画所含信息理解不正确的是( )4.有学者认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引领国际新秩序的明灯。
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九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课件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2.明确过渡时期的两个阶段:(1)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 和国成立到1952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的完成;(2)从 1953年到1956年的一五计划、三大改造和人民代表大 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
3.掌握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的基本史实:(1)一个中 心: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2)两个核心:社会主义 建设的速度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模式;(3)两个阶段:一是 1956年至1966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二是1966年至 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中国历史进入 新纪元。
二、政经变,过渡成
(1)经济过渡:1953 年,中国共产党提出过渡时期总路 线,成功开辟出一条适合自身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到1956 年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 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标志着生产资料公 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 起来。第九单元 中华人源自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一、政协开,新国立
(1)人民政协召开:1949 年9 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共同纲领》,选举组成了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2)新中国成立:10月1日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盛大的开 国大典,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结束了帝国主义、 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华民族开
(2)政治过渡:1954 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 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
三、八大开,探索始
(1)正确探索:1956 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 表大会,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1960 年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 、提高”的方针;同时对政治、文化、教育、科研、民 族、知识分子等方面的政策进行重要调整。调整很快 取得重要成果。1962 年下半年到1965 年,国民经济稳 步增长。
高中历史部编版必修: 单元整合9 第9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2.外交环境深刻影响了工业化建设的方向和方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美国对华采取敌视政策,严重威胁了中 国的国家安全,使工业化建设以重工业为中心;同时,中苏关系密切, 中国向苏联学习,使中国的工业化建设获得了必要的资金和技术支持, 也充斥着苏联色彩。 3.群众运动式的经济建设模式对工业化建设产生了复杂的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注重发动人民群众进行工业 化建设,调动了广大工人的生产积极性,形成了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 但是也使工业化建设忽视了经济建设的客观规律。
与军事和农业相关的科技发展较快;文化建设受政治运动影 文化上
响较大,教训深刻;毛泽东思想得到继续发展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工业化建设的特点 1.剧烈的社会变革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工业化建设的重要 社会背景 在工业化建设的同时,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 社会主义改造,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与此同时,人民代表大会 制度的确立、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专业化高等教育的改革等一系列措 施,使新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工 业化建设的重要背景。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 主义革命与建设第单元整合源自 体系构建•统全局 拓展深化•提素养
体系构建•统全局
拓展深化•提素养
一、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发展中的探索(1949年至1978年)
从新中国建立到改革开放前(1949—1978年)是社会主义建设 阶段特征
道路的曲折探索时期,有成就,也有教训
4.政府主导的计划经济模式促进了工业化进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逐渐形成了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国家调动 社会资源的能力空前提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工业化建设基本 上是在国家主导下进行的,有利于国家集中全国的财力、人力、物力进 行工业化建设。
适用于新教材2023版高中历史第九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

第九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筹备(1)召开政治协商会议(1949年9月):通过了,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2)召开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①时间:1949年10月1日。
②内容:决议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
中央人民政府宣告成立。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在天安门广场举行。
(2)历史意义①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
②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③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1.历史背景(1)国内:新中国成立时,国民党残余军队还盘踞在华南、西南地区。
(2)国际:美国发动侵朝战争,给国家带来安全危害。
2.概况(1)肃清反革命①背景:新中国成立时,国民党残余军队还盘踞在华南、西南地区。
②措施:进行人民解放战争的后期作战,肃清土匪和一切反革命武装。
(2)土地改革:颁布,1952年底在全国大陆基本完成。
(3)稳定物价,统一财经①进行“”和“”。
②统一全国财政收支管理、物资管理、现金管理。
(4)抗美援朝①时间:1950年10月-1953年7月。
②意义:a.打出了国威、军威,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b.形成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锻造了伟大抗美援朝精神,鼓舞了全国人民为保卫和建设祖国而团结奋斗;c.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
三、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1.外交方针(1)方针:。
(2)影响:迎来一次建交高潮,取消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
2.外交成就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1.经济基础(1)措施①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
②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知识梳理(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九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课程标准: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概述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举措;认识新中国为民主政治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所作出的努力。
学习重点:新中国的成立、过渡时期的总路线难点: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的过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1)召开:1949 年9 月21 日,在北平召开。
(2)内容:①确定国名:中华人民共和国②通过建国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2.成立:1949 年10 月1 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宣告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开国大典:1949 年10 月1 日下午三时在天安门广场举行。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背):(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2)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3)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1. 背景:(1)继续肃清国民党残余势力、土匪和一切反革命武装。
(2)财政经济面临巨大困难(3)美国发动侵朝战争给国家带来安全危害。
2.措施(1)土地改革①背景: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的发展。
②依据:1950 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③结果:到1952 年底,除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土地改革在全国大陆基本完成。
④意义:农民从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发展了农业生产,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创造了条件。
(2)稳定物价,统一财经①打击对象:投机商人②举措:“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③实质:争夺市场领导权。
④作用:使人民政府在经济上站稳了脚跟,得到人民群众的信任,稳定了物价、市场;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
(3)抗美援朝①背景:1950 年 6 月25 日,朝鲜内战爆发。
第九单元中华人民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单元总结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有效解决我国少数民族问题的基本政治制 度。它的基本特点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 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它符合中国的国情和历史传统。
2.新中国对外政策的演变及原因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制定了“一边倒”“另起炉灶”“打
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方针。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拒绝承认中华人民 共和国,并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封锁、禁运、包围、孤立政策,因此在两 大阵营之中,中国选择站在社1949—1978年)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具有中国特色的三大政治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在革 命实践中,借鉴西方民主的成果,把人民主权原则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 物。它符合中国国情,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 理论和统一战线学说与我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中国共产党领导、多党派 合作、中国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议政是这一政治制度的特征。
(2)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20世纪60年代末,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指 导下,中国大力发展与亚非拉国家的友好关系。原因是中美仍处于敌对状态 ,中苏关系恶化。
(3)20世纪70年代,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一切合法权利,中美关系开 始走向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中国同许多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原因是美国 孤立中国的政策失败,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急于改善同中国的关系 ,而中国的发展也需要加强对外交往,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
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背”框架】
【“背”时空】
【“背”难点】
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
难点1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三大政治制度
1.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949年,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功举行,初步建立了政协制度。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954年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民主制度建设奠定基础。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为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国家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这些制度构成了中国政治体系的基本框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初具中国特色。
难点2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外交成就
(1)建国第一年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2)1954年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
(3)1955年参加了亚非国际会议——万隆会议,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成功。
(4)20世纪50年代中期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难点3 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的经济(1949—1956年)
1949—1952年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1953—1957年(“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
背景:帝国主义和国民政府的长期掠夺,长期战争破坏,国民经济全面崩溃。
目的:巩固政权,发展经济,为社会主义改造奠定基础。
结果:到1952年底,工农业生产总值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1)1953年,进行“一五”计划。
背景:建国之初,我国是落后的农业国,工业基础薄弱;生产力水平低下;1952年国民经济已恢复和发展。
内容:优先发展重工业,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
影响: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的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2)三大改造:1953—1956年。
内容:农业、手工业参加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高潮。
实质: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
影响: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基本建立;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第27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难点1 1956—1976年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探索与失误
项目背景或原因内容结果
中共八大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
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基
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
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
是一次成功的探索,但由于
“左”的错误,八大的路线并未
难点2 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
①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②中美关系正常化: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在上海签署《联合公报》,开始走向正常化;1979年正式建交。
③中日关系正常化:中美关系的缓和直接推动了中日关系的改善。
1972年中日邦交实现了正常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