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里森国内研究述评——基于核心期刊的统计分析
近三十年来中国大陆莫里森研究综述
近 三 十 年来 中 国大 陆 莫里 森 研 究 综 述
胡 艺 丹
( 江南 大学人 文学 院, 江苏 无锡 2 4 2 ) 11 2
摘要: 文章对三十年来(9 0 2 1 ) 18- 0 0 中国大陆莫里森研 究的发展 过程 、 主要 内容和不足之处 进行 了简要 的归纳和评 述 。从 8 0年代初 的鲜 有人 问津 , 19 到 9 3年诺 贝 尔文 学奖颁 布 后 的 万众 瞩 目, 再到 新世 纪的 百花 齐放 , 国大陆莫里 森研 究 正一 步 步走 向成 熟 。就 目前 来 看 , 三 十年 来 中 中 近
况 、 里森 研究 的学 术 专著 以及 莫 里森 研 究 的学 莫
术论文归纳分析 。
一
、
莫 里 森 作 品 的译 介 情 况
尽管莫里 森 自己坦言 “ 未计 划要 成 为作 从 家 ”但 到现 在 为止 , 已经 发 表 9部 长 篇 小 说 : , 她 《 最蓝 的 眼 睛 》( h letE e 17 , 秀 拉 》 T eBus y ,90) 《 (u , 7 ) 《 Sl 1 3 , 所罗 门之 歌》 S n f o m n a 9 ( o go l o , So 17 ) 《 油 孩子 》 T rB b ,9 1 , 宠儿 》 97 , 柏 ( a ay 18 ) 《 ( e vd 18 )《 B l e ,98 , 爵士乐》 Jz ,92 ,天堂》 o (a 19 ) 《 z ( a ds, 9 ) 《 ( oe20 ) 《 P ai 1 9 ,爱》 L v ,0 3 , 恩惠》 A r e 9 ( Mec ,08 。除 此 之 外 , 里 森 还 著 有 短 篇 小 ry 20 ) 莫 说《 宣叙》 R ca f18 )剧本《 ( eit , 3 、 ti 9 梦想 的埃默特》 ( ra n mme ,9 5 、 D emigE t 18 ) 童话诗 《 t 大盒 子 》 T e ( h BgB x 1 9 ) 编辑 出版 了黑人 丛 书 , i o ,9 9 , 以及《 种族 正义 , 性别 权 力 : 安 尼塔 ・ 尔 , 论 希 克拉 伦 斯 ・ 托 马斯以及社会现实的构建》 R c— gJsc ;n ( ae n u i E — i te
《爱》开题报告(完)
齐齐哈尔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年级:2012级
学科、专业名称:英语语言文学
论文题目:空间理论视域下《爱》之解读研究生姓名:鞠佳
指导教师姓名:刘喜波
填表日期年月日
填表说明
1.凡我校研究生在做论文前,都必须详细填写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应正式填写一式两份,学院(部)和研究生处各存一份。
2.开题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1)课题名称的来源及选题的依据,本课题在理论或实际应用方面的价值以及可能达到的水平。
(2)本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水平。
(3)课题研究拟采用的技术路线或研究方法(包括资料、实验、加工测试条件等)。
(4)研究中的主要难点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5)论文的工作日程计划。
3.字体要求:中文宋体,小四;英文:Times New Roman.。
_宠儿_研究在中国_杜志卿
翁乐虹从情节结构和社会心理的角度分析
[5 ]
人物形象塑造之于小说叙事结构及主题表现的重要作用;
[6 ]
蒋欣欣从女主人公瑟丝的生活遭遇及
赵莉华 / 石坚从空间批评的视角分析塞丝的
婆婆贝比·萨格斯的生活遭遇,认为其 “空间实践盛宴等) 颠覆了白人的种族主义话语,体现了黑人作为被压迫者去殖民化的 种族政治诉求。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瑠 瑏 瑡 瑏
s Beloved [J] . American Literature, 如 Ashraf H. A. Rushdy. Daughters Signifyin ( g ) History: The Example of Toni Morrison ’ 1992 ,( 3 ) : 567 - 597. s Beloved [J]. African American Review, 2005 , 如 Teresa N. Washington. The Mother-Daughter Aje Relationship in Toni Morrison’ ( 1 - 2 ) : 171 - 188. s Beloved: A Journey through the Pain of Grief [ J]. Journal of Medical Humanities, 2006 ,( 2 ) : 如 Olivia M. Pass. Toni Morrison’ 117 - 124. s Beloved [J] . Journal of 如 Roxanne R. Reed. The Restorative Power of Sound: A Case of Communal Catharsis in Toni Morrison ’ Feminist Studies in Religion, 2007 ,( 1 ) : 55 - 71. Jennifer L. Holden-Kirwan ( 1998 ) 认为,在魔幻层面上,宠儿既是塞斯 18 年前亲手杀死的女儿,也是从她记忆里消失的母 亲,是一代又一代遭受奴隶制压迫的黑人的化身; 在现实层面上,她是自小就被白人囚禁并虐待的黑人女孩,也是经历了 — —评莫里森的小说 《宠儿》 [J]. 山东大学学报: 哲学社 运奴船上非人折磨的非洲姑娘 。参见黄宇洁. 作为他者的宠儿— 2006 ,( 6 ) : 54. 会科学版, s Beloved [ J]. Contemporary Literature,1991 , 如 Barbara Schapiro. The Bonds of Love and the Boundaries of Self in Toni Morrison’ ( 2 ) : 195 - 210. s Beloved [J]. The Centennial Review, 如 Thomas M. Linehan. Narrating the Self: Aspects of Moral Psychology in Toni Morrison ’ 1997 ,( 1 ) : 301 - 330. s Beloved [J]. African American Review,1999 ,( 2 ) : 325 - 如 Nancy Jesser. Violence,Home,and Community in Toni Morrison’ 345. s Beloved: Allegorically Othering “White”Christianity [ J]. MELUS, 1999 ,( 2 ) : 107 - 123. 如 Peggy Ochoa. Morrison’ s Beloved [J]. 如 Mary J. S. Elliot. Postcolonial Experience in a Domestic Context: Commodified Subjectivity in Toni Morrison ’ 2000 ,( 3 /4 ) : 182 - 202. : The Musical Heritage of Paul D [J] . Modern Fiction Studies,2006 , ( 2 ) : 495 - 如 Lenore Kitts. Toni Morrison and “Sis Joe” 523 ; Robert Fallon. Music and the Allegory of Memory in“Margaret Garner” [ J]. Modern Fiction Studies, 2006 ,( 2 ) : 524 - 541.
关于托妮·莫里森的国内外研究概述
关于托妮·莫里森的国内外研究概述美国当代着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妮·莫里森从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已发表 11 部长篇小说,包括《最蓝的眼睛》、《秀拉》、《所罗门之歌》、《柏油娃》、《宠儿》、《爵士乐》、《天堂》、《爱》、《恩惠》、《家》和《上帝,救救孩子》。
1993 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肯定了莫里森在小说创作领域取得的突出成就,使她跻身美国和世界主流作家之列。
莫里森的文学地位建构于对边缘和他者的书写,其小说创作的中心主题是美国黑人的历史、命运和精神世界,讲述他们在一个不公正的社会里寻找自我和建构文化身份的经历。
身为女性的莫里森把小说的重心置于黑人女性的命运,但对女性的关注却又时常超出种族的范围。
莫里森继承了美国文学和非裔美国文学的空间叙事传统,并以独特的方式描写了美国黑人和女性的空间实践,空间成为莫里森小说创作的重要叙事策略。
莫里森立足他者,通过“他者空间”的书写重现美国黑人和女性的历史在场,以表达强烈的种族与性别意识,并试图借此重塑他者的主体性。
莫里森小说丰富的主题和典型的创作风格吸引了世界众多学者的关注,莫里森研究的成果也甚为丰硕。
西方的莫里森小说研究开始于 20 世纪 70 年代中后期。
最早的莫里森研究见于史密斯(BarbaraSmith)的《美国黑人女性研究》(1976),1977 年和1978 年斯特普陀(Robert Stepto)与贝克尔曼(JaneBakerman)分别在《美国多种族文学》和《美国黑人文学论坛》上发表了与莫里森的访谈。
在《所罗门之歌》发表以后,《Callaloo》刊登了狄克逊(MelvinDixon)的书评《如果你屈服于空气》。
随着莫里森小说的陆续发表,有关书评、采访和论文不断增加,到了 20世纪80 年代,莫里森研究不断升温。
1985 年出现了第一部由琼斯(Bessie W. Jones)和文森(Audrey L. Vin-son)所着的莫里森研究着作《托妮·莫里森的世界:文学批评探索》,该书探讨了《最蓝的眼睛》中的童话故事、莫里森小说中的场景、《秀拉》里的心理扭曲、《柏油娃》里的花园隐喻和基督象征,同时考察了莫里森小说中的神话人物、虚无主义和希腊悲剧母题[1]。
三大核心期刊评价项目比较与应对
第51卷第1期2024年1月V o l 51 N o 1J a n u a r y 2024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 o u r n a l o f S i c h u a n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E d i t i o n三大核心期刊评价项目比较与应对:以高校综合性社科学报评价结果为例苏雪梅摘要:三大核心期刊评价项目都以评价期刊的影响力为主要内容,历经 文献计量研究-期刊评价-学术评价 的发展进程,虽然在评价目的㊁评价指标等方面各不相同,但是,他们的遴选结果具有趋同性㊂面对期刊评价带来的影响,对期刊界来说,应以冷静平和的心态来保持办刊的初心,在坚守独立办刊原则的同时吸取期刊评价的数据反馈,为办好刊物服务;对学术界而言,应摒除 以刊评文 的简单化学术评价思路,尊重学术研究的规律,遵循主客观相结合的评价原则,建立相对独立且科学的评价系统㊂关键词:核心期刊;期刊评价;学术评价;文献计量分析;高校综合性社科学报D O I 10 13734 jc n k i 1000-5315 2024 0303收稿日期:2023-10-17作者简介:苏雪梅,女,四川泸州人,‘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编审,E -m a i l 182460007@q qc o m ㊂当前,学术评价越来越简单化地走向期刊评价,即在进行学术论文评价时不是以论文本身内容的学术价值为依据,而是简单地以论文所发表的期刊级别为依据进行评价㊂这不仅是内容与形式的本末倒置,导致了学术评价的扭曲,而且加剧了期刊评价结果对期刊办刊的数据化走向,也错误地导向了学术论文的发表流向㊂因此,每当期刊评价结果发布时,不仅会对期刊界产生巨大影响,也会对学术界产生深远影响㊂对社科期刊进行评价而产生最为广泛和深远影响的评价项目系统主要有三个,就评价项目产生的先后顺序来看,一是由北京大学图书馆发布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以下简称 北大核心 ),二是由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发布的‘C S S C I 来源期刊目录“(以下简称 南大核心 ),三是由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发布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 I 综合评价报告“(以下简称 社科院核心 )㊂三大核心期刊评价项目因成立的时间不同㊁目的不同㊁评价指标不同,因而对核心期刊进行遴选的结果也不同㊂那么,这三大核心期刊的遴选结果是否具有趋同性?三大期刊评价项目的共性和走向是什么?期刊界与学术界对期刊评价所带来的影响应采取什么样的应对措施?本文就以高校综合性社科学报类为例①,对三大核心期刊评价项目进行比较分析,回答上述问题并得出合理的结论㊂一 三大核心期刊评价项目遴选结果的比较:以高校综合性社科学报类为例经过多年的研制发展,三大期刊评价项目逐步成熟稳定㊂本文以三大核心期刊评价项目最新发布的遴选结果为研究对象,即‘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0)“②㊁‘C S S C I 来源期刊目录(2021-2022)“③㊁‘中国人091①②③本文讨论的高校综合性学报都是指社科类的高校综合性学报,不包括自科类或科技类的刊物,下同㊂陈建龙㊁张俊娥㊁蒋蓉华主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0年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21年第9版,第130-132页㊂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C S S C I 来源期刊目录(2021-2022)“,2021年4月25日发布,2023年4月20日访问,h t t p s c s s r a c n j u e d u c n c p z x z w s h k x y w s y20210425 i 198393 h t m l ㊂按:因2023-2024年C S S C I 来源期刊目录未正式公布,本文数据未采用㊂文社会科学期刊AM I 综合评价报告(2022)“①,选取它们对高校综合性社科学报的评价结果进行分析㊂由于北大核心没有单独列出高校综合性学报类目表,而是以 综合性人文㊁社会科学类核心期刊表 呈现,共121种,因此,为了样本的统一性,笔者去除了由社科院系统和社科联系统主办的刊物,只保留了由高校主办的综合性人文㊁社科类期刊,共73种(同时去除了虽为高校主办,但一般都归入综合性社科期刊的‘文史哲“㊁‘求是学刊“和‘思想战线“三种);南大核心目录按期刊名的音序进行排列,没有分类列表,笔者选取其 综合性高校学报 和 高校社科学报 两类合并统计,作为本文高校综合性学报类的样本,共73种期刊;社科院核心单独列有 高校综合性学报 类,笔者选取的样本包括 顶级㊁权威和核心 共110种期刊②㊂(一)三大核心期刊评价项目遴选结果比较通过比对同属高校综合性学报类样本的73种北大核心和73种南大核心,他们的交集是59种,即样本中既是北大核心又是南大核心的期刊有59种㊂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对期刊归类不同,在73种北大核心中有5种由民族大学主办的学报③虽然没有进入南大核心的高校综合性学报类,但进入了南大核心的 民族学与文化学 类,因此,这5种民族大学学报也入选了南大核心,可见,在入选的73种北大核心中有64种期刊同时入选南大核心,占比87.7%,73种北大核心中不属于南大核心的只有9种㊂同时,在入选南大核心的73种期刊中,有14种期刊未入选北大核心,其入选北大核心的期刊有59种,占比80.8%㊂通过对比73种北大核心和110种社科院核心可知,他们的交集为61种,也就是说,在高校综合性学报样本中,既入选北大核心又入选社科院核心的期刊共61种㊂同样需要说明的是,在73种北大核心中,也因为归类的不同,有7种由高校主办的综合性学报没有归入社科院核心的高校综合性学报类,其中5种由民族大学主办的学报归入 民族学与文化学类 ,另外2种综合性社科期刊(由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主办的‘中国青年社会科学“和由湖南省委党校主办的‘湖湘论坛“)归入 中国政治 类㊂虽然这7种刊物没有归入社科院核心的高校综合性学报类,但仍然是社科院核心的核心期刊,所以,总体上说,在73种北大核心中入选社科院核心的期刊的共有68种,占比93.2%㊂同时,在110种社科院核心中,有61种期刊入选北大核心㊂同样地,由于对刊物归类不同,在110种社科院核心中,有4种由农业大学主办的期刊④归入北大核心的 农业经济类 ,还把属于北大核心 综合性理工农医类 的‘国防科技大学学报“也纳入里面,这样,在110种AM I 核心期刊中,共有66种期刊入选北大核心,占比60%㊂在73种南大核心中,有67种期刊入选社科院核心的110种高校综合性学报类核心,占比91.8%,另外的6种没有进入社科院核心高校综合性学报类核心的期刊全部进入了该类的扩展版㊂110种社科院核心样本中,有67种期刊进入南大核心73种样本,占比60.9%㊂可见,既入选南大核心又入选社科院核心的高校综合性学报共67种㊂(二)三大核心期刊评价项目遴选结果的趋同性与独特性经过比对,在笔者以高校综合性学报为类别而选取的73种北大核心㊁73种南大核心和110种社科院核心样本中,同时被遴选进三种核心的期刊共56种㊂同样,由于对期刊归类不同的原因,有5种由民族大学主办的学报在北大核心样本中,虽然没有进入南大核心和社科院核心的高校综合性学报类样本,但都进入了南大核心和社科院核心的 民族学与文化学 类;同样,有4种由农业大学主办的学报都在南大核心和社科院核心的样本中,虽然没有归入北大核心的高校综合性学报类的样本,但是进入了北大核心的 农业经济类㊂显然,这5种民族大学学报和4种农业大学学报都是同时被遴选进入三种核心的期刊,因此,在所有遴选的样191苏雪梅 三大核心期刊评价项目比较与应对:以高校综合性社科学报评价结果为例①②③④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 I 综合评价报告(2022)“(简版),2023年3月20日发布,2023年4月20日访问,h t -t p c a s s e s c s s n c n k y c g 202303 P 020230320565031071693 p d f ㊂社科院AM I 核心㊁权威㊁顶级期刊,在下文中统称为核心期刊㊂5种由民族大学主办的学报分别是‘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㊁‘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㊁‘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㊁‘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和‘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下文凡提到5种民族大学学报都是指这5种学报㊂4种由农业大学主办的学报分别是‘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㊁‘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㊁‘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下文凡提到4种农业大学学报都是指这4种学报㊂本中,共有65种期刊同时进入北大核心㊁南大核心和社科院核心(见表1)㊂表1 同时入选三大核心期刊的高校综合性社科学报(按音序排列)序号学报名称序号学报名称序号学报名称1‘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3‘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45‘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4‘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46‘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5‘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47‘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4‘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6‘南京大学学报(哲学㊃人文㊃社会科学)“48‘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5‘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7‘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49‘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6‘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8‘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50‘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7‘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9‘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51‘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8‘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0‘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52‘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9‘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1‘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53‘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0‘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32‘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54‘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1‘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3‘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55‘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2‘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4‘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56‘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3‘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5‘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57‘浙江工商大学学报“14‘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6‘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58‘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5‘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7‘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59‘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6‘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8‘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60‘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7‘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9‘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61‘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8‘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40‘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62‘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41‘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63‘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42‘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64‘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1‘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43‘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65‘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2‘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44‘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从上述比较分析来看,一方面,三大核心期刊评价项目的遴选结果在总体上具有趋同性㊂即三大核心期刊评价项目所遴选出的核心期刊的主要部分是重合的,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同时入选三大核心的刊物占北大核心和南大核心样本的89%,由于入选社科院核心的期刊更多,达110种,比另外两种核心期刊多了37种,所以,进入北大核心和南大核心的期刊的绝大部分都入选了社科院核心期刊表㊂可见,尽管评价系统不同,但遴选出来的期刊都得到比较一致的认同,结果是相似的㊂另一方面,三大核心期刊评价项目又具有各自的特点,在遴选刊物时有自己的独特性,体现在遴选结果上的差异性㊂三大核心期刊评价项目遴选结果都有不同,都不能彼此涵盖,体现了三者的差异性㊂相较于北大核心与南大核心的样本量而言,虽然社科院核心样本量相对较大,但是,并不意味着进入北大核心和南大核心的期刊就一定能进入社科院核心,依然有一些进入北大核心或者南大核心的期刊并没有入选社科院核心㊂评价结果具有趋同性的原因主要是他们的评价指标具有趋同性,而对评价指标的不同偏好和赋值不同导致了结果的差异化,使各个评价项目具有自己的独特291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性㊂另外,三大核心期刊评价系统所遴选的期刊每一版都有变化,保持着一定的动态性㊂二 三大核心期刊评价项目研制的目的和指标(一)三大核心期刊评价项目的研制目的1.‘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的研制目的 1990年年底,北京地区高等院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和北京大学图书馆共同发起研究和编制‘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并于1992年出版了首版成果,即‘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㊂所以,‘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是最早进行核心期刊遴选项目所发布的成果, 填补了国内空白 ①㊂改革开放后, 我国公开出版发行的期刊,从20世纪70年代初的一百种,迅速增至80年代末的六千余种, 出版物的迅速增长与购买资金有限的矛盾,收藏量的剧增与收藏空间不足的矛盾,极大的文献量与使用者(读者)的有限精力㊁有限时间的矛盾等均日趋尖锐 , 严峻的形势迫切要求人们对为数众多的期刊加以系统的研究,认真地鉴别它们的水平与质量,了解它们在所涉及的学科或专业中的地位与作用,以便于各图书馆有选择地收藏与剔除和有计划地管理与开发利用,也便于读者从期刊的海洋中探寻他们所需要的信息 ②㊂因此,北大核心的研究目的是 为不同类型和不同级别的图书馆采访与收藏中文期刊提供参考依据;为各个专业和不同层次的读者选择阅读中文期刊提供参考依据 ③㊂可以将其简单概括为两个目的,一是提供 图书馆典藏的依据 ,二是提供 向读者推荐的依据㊂北大核心项目在建立和开发之初主要为了解决期刊资源极大增长与图书馆采购经费不足及典藏空间不足的矛盾, 我们编制这部核心期刊表,其用意之一即是为各图书馆确定自己的馆藏重要期刊或馆藏核心期刊提供便利 ④㊂但是,随着时代发展,期刊出版数字化㊁传播网络化,特别是大型网络数据库的建立和使用,从根本上改变了文献的典藏方式和读者对期刊的使用方式,即数字化典藏成为重要内容,而读者通过搜索使用数字文献代替了传统的查阅实体纸刊㊂传统典藏的空间矛盾得到缓解,伴随着文献数量呈现出激增的态势,如何从海量文献中查找到需要的文献成为一个主要矛盾㊂北大核心的研制目的也日渐偏重 向读者推荐的依据 ,也就是说,期刊评价越来越成为其重要选择㊂不管产生的背景和目的怎样,1992年北大核心的横空出世实质上是对学术期刊从质量上进行了分类,是对学术期刊进行评价, 对学术期刊来说,能否挤进‘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成为 核心期刊 是衡量其办刊水平的重要证明⑤㊂2.‘C S S C I 来源期刊目录“的研制目的1997年底,根据当时我国中文信息资源建设的现状和信息服务的需要,南京大学提出了研制开发电子版‘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以下简称 C S S C I )的设想,1998年研制出版了第一版‘C S S C I 来源期刊目录“㊂1999年8月20日,教育部正式发文将‘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列为教育部重大项目⑥㊂该项目的成立主要是基于 信息服务的需要 , 主要收录所有来源期刊(集刊)全部来源和引文信息,旨在服务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知识创新㊁前沿研判㊁综合评价,提升中文学术影响力㊂其数据是对中文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以期刊(集刊)为主要载体的成果产出状况和学术引用情况的真实记录,可以为研究机构㊁学术期刊和研究人员提供可用于分析㊁研究㊁批评和评价的原始数据和统计结果 , 遴选来源期刊(集刊)的目的是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 S S C I )数据库选择合适的文献数据来源 ⑦㊂也就是说,该项目主要从收集期刊论文的引用文献入手,通过分析引用文献互相之间的关联性,寻找出期刊论文之间的关联性和学术影响力,进而寻找出影响力大的期刊,为建立引文数据库而遴选出合适的来源期刊,所谓南大核心期刊就是为建立引文数据库而遴选出来的来源期刊㊂如前文所述,由于期刊的数量很大,文献量也很大,所以只能通过筛选来确定建立引文391苏雪梅 三大核心期刊评价项目比较与应对:以高校综合性社科学报评价结果为例①②③④⑤⑥⑦陈建龙㊁张俊娥㊁蒋蓉华主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0年版)“,第103页㊁104页㊂庄守经主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1992)“,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前言(一)“,第1页㊂‘研究目的“,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网站,2023年4月20日访问,h t t p h x q k l i b p k u e d u c n q =r e s e a r c h p u r po s e ㊂庄守经主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1992)“,‘前言(一)“,第2页㊂苏雪梅‘试论转载和引用对学术研究和学术评价的影响“,‘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4期,第161页㊂‘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简介“,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2023年4月20日访问,h t t p s c s s r a c n j u e d u c n g y-w m z x j j i n d e x h t m l ㊂‘<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 S S C I )>来源期刊(集刊)遴选办法(修订稿)“,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2023年7月18日修改,2023年9月20日访问,h t t p s c s s r a c n j u e d u c n g y w m l x b z 20230718 i 249257 h t m l ㊂数据库的来源期刊范围㊂ 我们的指导思想是:入选期刊必须是社会科学领域内各个学科中学术水平较高㊁社会影响较大㊁编辑出版较规范,且能体现各学科最新研究水平的重要学术刊物㊂争取经过2-3年系统自动滚动与筛选,再配合专家对期刊的定性评价,逐步形成各学科的核心期刊群 ①㊂可见,入选的来源期刊就是影响力大的期刊㊂正是因为南大核心是建立在期刊论文引用的客观数据之上,所以,南大核心一经发布就在期刊界和学术界产生了巨大影响,成为期刊评价和学术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和导向㊂3.‘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 I 综合评价报告“的研制目的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以下简称 评价院 )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直属研究单位,前身为2013年12月26日成立的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㊂评价院 自2014年起每4年开展一次期刊评价工作㊂经过2014年㊁2018年和2022年三轮期刊AM I 评价工作的理论探索与具体实践,评价院尝试建构出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 I 综合评价体系,其研制目的是 旨在通过创新的评价理论和科学的评价方法,评价和研究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中具有代表性的优秀成果,进而探寻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建设与发展的整体情况与内在规律 ②㊂这是直接以 期刊综合评价 为标题的评价报告,其目的就是进行期刊评价㊂其实早从1996年起,中国社会科学院就有专门机构进行这项工作,即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所进行的文献计量研究工作,除在2000年印制了一版内部版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外,分别于2004年㊁2008年和2013年正式出版了三个版本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为之后社科院核心的评价奠定了研究基础㊂2013年专门从事哲学社会科学评价研究的评价院成立,以全新的状态投入到人文社科期刊的综合评价研究工作之中㊂社科院核心的公布,体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积极主动承担起对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研究和评价工作,试图建立一套科学的期刊评价标准,全方位地对期刊进行评价,引导学术期刊的办刊方向㊂(二)三大核心期刊项目的遴选指标1.北大核心的遴选指标随着时代的发展,北大核心的量化评价指标从1992年版的3个发展到2020版的16个,不仅在量上有很大的增加,指标的具体内容也发生了巨大变化㊂1992年版的三个指标是载文量 ㊁ 文摘量 和 被引量 ,其中,第一个指标 载文量 已于2004年版取消,不再作为评价指标㊂而 文摘量 和 被引量 指标则更加细分和具体化, 文摘量 演变为2020年版的 被摘量(全文㊁摘要) 和 被摘率(全文㊁摘要) ㊂ 被引量 演变为2020年版的如下几个指标: 被引量 , 他引量(期刊㊁博士论文) , 影响因子 , 他引影响因子 , 5年影响因子 , 5年他引影响因子㊂另外,增加的指标有如下几个: 特征因子 , 论文影响分值 , 论文被引指数 , 互引指数 , 获奖或被重要检索系统收录 , 基金论文比(国家级㊁省部级) , W e b 下载量 和 W e b 下载率 ㊂ 选择评价指标的基本原则是:能够反映期刊学术水平㊁核心效应明显㊁有较好的统计源㊁具有可操作性等 ③㊂可见,指标的增加和细分的目的就是要让评价更加全面㊁更加科学,也更加贴近时代的发展,让量化评价更加具体化和数字化,使评价结果更有说服力㊂在北大核心的遴选过程中,除了量化指标,还有非量化的指标,主要就是定性评价,即学科专家评审,综合参考学科专家的评审意见来审定㊂2.南大核心的评价指标南大核心项目就是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 S S C I )“数据库的建立而遴选的来源期刊,因此,期刊的引文数据就是其量化指标的基础㊂虽然项目研究中心当前没有公布南大核心遴选的指标,只有遴选的四个原则,即 公开㊁公平㊁公正;总量控制,动态调整;定量(文献计量指标)评价与定性(学科专家)评价相结合;质量优先,兼顾地区与学科平衡 ④,但在C S S C I 使用介绍中提出, 对于期刊研究与管理者,C S S C I 提供多种定491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①②③④邹志仁‘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 S S C I )之研制㊁意义与功能“,‘南京大学学报(哲学㊃人文科学㊃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第147页㊂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 I 综合评价报告(2022)“(简版),2023年3月20日发布,2023年4月20日访问,h t -t p c a s s e s c s s n c n k y c g 202303 P 020230320565031071693 p d f ㊂陈建龙㊁张俊娥㊁蒋蓉华主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0年版)“,第107页㊂‘<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 S S C I )>来源期刊(集刊)遴选办法(修订稿)“,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2023年7月18日修改,2023年9月20日访问,h t t p s c s s r a c n j u e d u c n g yw m l x b z 20230718 i 249257 h t m l ㊂。
托尼·莫里森作品中母爱主题国内研究概述
- 247 -校园英语 / 文艺鉴赏托尼·莫里森作品中母爱主题国内研究概述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赵翔宇【摘要】托尼•莫里森是非裔文学史上一颗闪耀的明珠,在1993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迄今为止,莫里森发表了十篇小说,创作主题与非洲民族文化和民族解放息息相关,并且作为一名女性作家,她的作品中着重关注了女性寻求自我的历程。
近年来,国内外对莫里森的研究日渐增多。
本论文主要梳理了国内学者对莫里森作品中的母爱主题的研究,并试图找出空白点,为以后的研究打下基础。
【关键词】托尼•莫里森 母爱主题 国内研究托尼•莫里森是美国著名的黑人女作家,迄今为止出版了十部长篇小说,分别为《最蓝的眼睛》、《所罗门之歌》、《秀拉》、《柏油娃娃》、《宠儿》、《爵士乐》、《天堂》、《爱》、《恩惠》和《家园》。
这些小说均以美国的黑人生活为主要内容,笔触细腻,人物、语言以及故事情节生动逼真。
莫里森继承和发扬了黑人文学传统,她不仅熟悉黑人民间传说、希腊神话和基督教《圣经》,而且还受益于西方古典文学的熏陶。
她的写作手法简洁明快,故事情节神秘隐暗并带有魔幻现实主义风格,并且在创作中勇于探索和创新,摈弃了白人叙述黑人的语言,因此在小说创作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1993年,莫里森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第一位获此殊荣的非裔女作家。
1993年莫里森获得诺贝尔奖之后,中国出现了莫里森研究热潮,并且对莫里森作品研究的角度和方法越来越丰富,主要是从女性主义、叙事技巧、黑人文化主题等方面对文本进行分析,研究的作品主要集中在《最蓝的眼睛》、《宠儿》、《秀拉》、《所罗门之歌》,而对其它作品的研究相对较少,尤其是对新出版的《爱》、《恩惠》和《家园》的研究少之又少。
莫里森的创作主题是丰富的,而且不断发展变化,但是她在小说中对母爱的关注和诠释这一主题一直未变。
莫里森曾经说过:“我始终在写一个主题,那就是爱与爱的缺失。
”在这十部作品中,母爱主题是每部作品贯穿始终的内在主线。
托妮·莫里森研究综述
地位 建 构 于对边 缘 和他 者 的书 写 , 其 小 说创 作 的 中 心 主题 是美 国黑人 的历 史 、 命运 和精 神世 界 , 讲 述他 们 在一 个不 公正 的社会里 寻 找 自我 和建 构文化 身份
( Go d He l p t h e C h i l d , 2 0 1 5 ) 。1 9 9 3年 的诺 贝尔 文 学
性 的空 间实 践 , 空 间成 为莫里 森 小说 创作 的 重要叙 事策 略 。莫 里森 立足 他者 , 通过“ 他 者空 间 ” 的书 写
重现 美 国黑 人和 女性 的历 史 在场 , 以表达 强 烈 的种 族 与性别 意 识 , 并试 图借 此 重塑 他者 的主 体 性 。莫
关键词 : 莫里森研究; 种族 ; 性别 ; 文化 ; 文 学传统 ; 空间叙事
中图分 类号: 1 1 0 9 . 5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 号: 1 0 0 9 . 3 5 8 3 ( 2 0 1 5 ) . 0 0 5 1 - 0 8
A Re v i e w o f Re s e a r c h o n To ni M or r i s o n
美 国当代 著 名作 家 、 诺 贝尔 文学 奖 得主 托妮 ・ 莫 里森( 1 9 3 1 - ) 从2 0世 纪 6 0年 代 以来 已发表 1 1 部 长
篇小说, 包括《 最 蓝 的 眼睛》 ( T h eB l u e s t E y e , 1 9 7 0 ) 、 《 秀 拉》 ( S u l a ,1 9 7 3 ) 、《 所 罗 门之 歌》 ( S o n g o f S o l o mo n , 1 9 7 7 ) 、 《 柏 油娃 》 ( T a r B a b y , 1 9 8 1 ) 、 《 宠 儿》
莫里森创作动因与文学存在之研究
动 ,是她 的 “ 心声”或 “ 情态”的一种表露 。她写短篇的时 间是 16 9 2年 , 可再次提 笔却是 16 9 5年。严格 地说 , 16 从 95
作者简介 : 姚佩芝 (98 ,女 , 15 一) 湖南衡 阳人 ,湖南师
作动机多少影响着并制约着文学作 品的生存状态。因此 , 探 寻作家初 涉创作时 的心路历程对其 创作的影 响不仅 是我们 深入解读和整体把握作家作 品的内涵与独特价值 的前提 , 而 且借 助它 , 我们还可 以深入理解文学存在与文学发展之互动
关系 。 基于这一认识 ,本文 尝试着从 心理和外部 因素两个层 面对诺贝 尔文 学得 主——非裔美 国黑人女作家托尼 ・ 莫里森 的创作动 因予 以探讨 。
恒, 9: 6这种记 忆模 式的表现 更多地趋向于记忆 的情感 1 0 3) 9 2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 ( 目 项 编 号 1B WW07 1 5);湖南省社科基金一般项 目 研究成果 ( 项
目编号 0 C 0 )。 4 05
色彩,注重对记忆进行内在的情感转化。
组成 员每次聚会 时必须 朗诵 自己的作 品 。在少年 习作 用完
后, 她开始从儿时的记忆中寻找新的写作 思路 。 想起小 学 她
时一位 同它写成了一个故事 , 这便是她第一部小说 最蓝 的眼睛>的 )
一
内在 心理 因素
雏形 。
一
般认为 ,作家常常是怀着谋生 的目的而进行创作 的。
至于是什 么促使她在 封存多年 的儿 时 回忆 中寻找所需 要的故事 , 莫里森的说法有 些轻描淡写 , 但浏览她 的一些访 谈 ,我们得 知 ,她写短篇时,心中有一些不安 ,或许她 已觉 察到她与丈夫之 间出了问题 , 因为她 加入 写作小组 的 目的不
记忆的力量__--__托尼·莫里森作品解读
记忆的力量——托尼·莫里森小说解读王敏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西方文学方向 2001级中文摘要本文主要以法国社会学家哈布瓦赫的“集体记忆”理论作为行文的理论支架,其间兼用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以及另外一位法国社会学家勒内·吉拉尔的“替罪羊”理论,对美国当代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作品进行分析与解读,以展示黑人记忆被损害后所给他们带来的痛苦以及他们对于记忆重建的愿望。
引言:梳理美国黑人文学传统的大致脉络,简单介绍莫里森其人其作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引出下文。
第一部分:由莫里森小说中的一个人物的特殊身体特征引出美国黑人缺失了的文化历史之根,并进而结合文本分析白人宗教和文化价值观的入侵,以及非洲人视为神圣的“名字”的被剥夺,由此可以看到美国黑人被篡改了的记忆。
第二部分:结合“集体记忆”以及集体无意识的相关理论,将莫里森小说中的记忆因子提炼为两个部分三个方面来分析,分别为:个人记忆、作为历史记忆的集体记忆和作为集体无意识的集体记忆,以显示美国黑人在记忆被篡改后的几百年时间里所承受的苦难与伤痛。
第三部分:分析背负着沉重记忆的黑人们所处出现的种种问题和困境,并从传统文化、宗教以及社区三个方面提出文化重建的可能性。
结语:莫里森为我们描绘了各个时期、各个阶层的美国黑人生活,每一个细枝末节中,都充满了记忆的力量。
[关键词] 集体记忆; 历史记忆 ; 个人记忆; 集体无意识 ; 替罪羊AbstractCompared with multitudinous studies of Toni Morrison's works abroad, our interpretation about her works has just started out. Therefore, the interpretation space is wide in China.Main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llective memory” from French sociologist Halbwachs, the paper examines the issue of “memory” thoroughly in her works, making it clear that it is the loss of collective memory that plunged them into deep misery and probing into the possibility of reconstructing their cultural memory.There are five parts altogether.Introduction: After reviewing the Africa-American tradition of literature, this part addresses a brief introduction about Toni Morrison, her works and the comments upon her as well as her novels.Part One: Beginning with special features of a character in her novel, this part tries to explore the cause of this phenomenon and reach the conclusion that it is the white's religions and cultural invasion that deprived the Negro of their history memory.Part Two: With the approach of “collective memory and collective unconsciousness” theory, three kinds of memory can be found in the novels, that is, individual memory, history memory and collective unconsciousness memory, all of which were rewritten or deprived of contributing to their endless suffer for hundreds of years.Part Three:Though trapped in the awkward predicament, the Negro never stop exploring the road to reconstruct their own cultural memory. The main concern of this part is the possibility of reconstruction in traditional culture, religion and community.Conclusion: With striking skills, Toni Morrison described the Negroid lives from all walks of life in different times, managing the power of memory permeating in every word of her works.[K ey Words] collective memory, individual memory, history memory, collective unconsciousness, the scapegoat目录中文摘要 (Ⅰ)英文摘要 (Ⅱ)引言 (1)一引子 (1)二美国黑人文学传统 (1)三莫里森其人其作 (2)四研究现状 (3)第一部分被篡改的记忆——文化剥夺与入侵 (3)一没有肚脐的彼拉多 (3)二宗教与白人文化价值观的入侵 (4)三名字的被剥夺 (7)第二部分沉重的记忆 (9)一痛苦的个人记忆 (10)二关于伤痛的集体记忆 (12)(一)作为历史记忆的集体记忆 (13)(二)作为集体无意识的集体记忆 (15)第三部分记忆的重构 (17)一存在的问题 (17)二文化记忆的重建 (22)(一)传统文化的魅力 (22)(二)宗教力量 (24)(三)社区 (25)结语 (25)注释 (26)其他参考文献 (28)后记 (30)引言一、引子人类自诞生之日起便没有停止过对自身和外部事物的追寻,由是产生了神话。
评美国当代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
Hale Waihona Puke 除了凭借文学作 品赢得的众多声誉外 ,她还是
18 纽约州政府艺术 奖获得者 ,18 年第 一个华 96 97 业后先后执教于南得克萨斯大学 ( ea o ten 盛顿大学文学奖得主 ,19 T xs uhr S 9 6年全美 图书基金 会突 Un es y i r t)和霍华德大学。15 v i 98年她与牙买加建 出贡献奖。其 它有声 望的奖项还有 :20 0 0年获得
化而感到骄傲 ,使得她从小在家里就学会了无数 的
黑人歌曲,听过许多南方黑人的民间传说。在黑人 I g a o ,19) mai d 93 、童话 诗 《 盒 子 》 (h i n n 大 Te g B 文化 的影响和熏陶下,她读遍与此相关 的书籍 ,尤 B x 19 ) o , 99 。她以 自己作 品中 “ 探索 非洲美 国人
筑师哈罗德 ・ 莫里森结婚 ,育有二子,六年后两人
的美国国家人文学科奖 ;19 94年 的 R e i ui h gu J l m i 离异 。16 年她独 自一 人开始抚养孩子,并在纽 P i 文 学奖 ,巴黎 的 teC n octMea 奖 及 94 re z h o d re dl 约 “ 兰登 书屋” ( a dm Ho s)出版公司担任 P al ukA ad ;19 年在 巴黎获得的 C m R n o ue erB c w r 奖 93 o-
亲在 白人家帮佣 。为了逃避种族歧视 ,父母从俄州
二十年来国内莫里森研究综述
三、莫里森主要作品的分析解读
内的五位有着相同“边缘化”经历的女作家为自己的性别与
奠里森共出版了8部小说,下而笔者将按小说出版顺
民族正名的共同目标。这时期的论文都是简单舟绍作家作 序依次对其小说的研究情况做一综述.
品。并且很多都不是单独研究莫里森的。
I.{最蓝的眼睛》:研究主要集中在主题分析、创作手法
的新译本。前者的译者是舒逊,后者是潘岳和雷格。进入2l
世纪.国内译界对真里森的关注持续升温。2002年,馒蓝的
眼睛≥有了全译本,译者是苏东,陈碍东,译文收入柳呜九主 编的‘世界心理小说名著选》(美国部分,钱满素选编)(贵州 人民出版社)。总体说来,其里森的小说仅Suln,SongofSol- omo珥Beloved有完整∞垒译本,其中Sula前译本比较老,1k Bluest Eye没有单译本.其他的五部小说暂时没有权威的全 译本.这不能不说是对莫里森研究的巨大损失和空缺。还有
一、莫里森作品Ⅱ其研究的译介出版 对莫里森的研究主要是从80年代后崩,也就是近20年 才发展起来的,之前国内对莫里森关注很少,但即使是近二 十年对其作品及研究的译舟出版也远远不够。 首先从1980年到80年代中后期,译介主要限于对部 分书名的翻译和对部分作品的简要介绍。1984年,吴巩展 选译了TarBa埘的第九章(‘外国文学报道》,1984j)t当时的 译名是《黑婴》。1988年t外国文学》第四期选译了Beloved的 一个章节.随后莫里森三部小说的全译本问世。他们是:(所 罗门之歌’(外国文学出版社,1987).‘秀拉》(中国社台科学
对创作手法的分析主要有两点.一是对小说结构的评析.
如杨仁敬的‘读者是文本整体的一部分~评<屉蓝的眼睛>
的结构艺束’(移}目文学研字曲1998。2).二是对象征意象的
关于托妮·莫里森的国内外研究概述
关于托妮·莫里森的国内外研究概述美国当代着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妮·莫里森从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已发表 11 部长篇小说,包括《最蓝的眼睛》、《秀拉》、《所罗门之歌》、《柏油娃》、《宠儿》、《爵士乐》、《天堂》、《爱》、《恩惠》、《家》和《上帝,救救孩子》。
1993 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肯定了莫里森在小说创作领域取得的突出成就,使她跻身美国和世界主流作家之列。
莫里森的文学地位建构于对边缘和他者的书写,其小说创作的中心主题是美国黑人的历史、命运和精神世界,讲述他们在一个不公正的社会里寻找自我和建构文化身份的经历。
身为女性的莫里森把小说的重心置于黑人女性的命运,但对女性的关注却又时常超出种族的范围。
莫里森继承了美国文学和非裔美国文学的空间叙事传统,并以独特的方式描写了美国黑人和女性的空间实践,空间成为莫里森小说创作的重要叙事策略。
莫里森立足他者,通过“他者空间”的书写重现美国黑人和女性的历史在场,以表达强烈的种族与性别意识,并试图借此重塑他者的主体性。
莫里森小说丰富的主题和典型的创作风格吸引了世界众多学者的关注,莫里森研究的成果也甚为丰硕。
西方的莫里森小说研究开始于 20 世纪 70 年代中后期。
最早的莫里森研究见于史密斯(BarbaraSmith)的《美国黑人女性研究》(1976),1977 年和1978 年斯特普陀(Robert Stepto)与贝克尔曼(JaneBakerman)分别在《美国多种族文学》和《美国黑人文学论坛》上发表了与莫里森的访谈。
在《所罗门之歌》发表以后,《Callaloo》刊登了狄克逊(MelvinDixon)的书评《如果你屈服于空气》。
随着莫里森小说的陆续发表,有关书评、采访和论文不断增加,到了 20世纪80 年代,莫里森研究不断升温。
1985 年出现了第一部由琼斯(Bessie W. Jones)和文森(Audrey L. Vin-son)所着的莫里森研究着作《托妮·莫里森的世界:文学批评探索》,该书探讨了《最蓝的眼睛》中的童话故事、莫里森小说中的场景、《秀拉》里的心理扭曲、《柏油娃》里的花园隐喻和基督象征,同时考察了莫里森小说中的神话人物、虚无主义和希腊悲剧母题[1]。
关于托妮莫里森的国内外
托妮莫里森作品在国内的翻译和出版情况
托妮莫里森的作品在国内被广泛翻译和出版,许多出版社都推出了她的作品,包 括《宠儿》、《所罗门之歌》等,这些作品在中国读者中也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影 响力。
2
主题和风格
莫里森的作品以其独特的主题和风格为 特点,融合了现实主义、魔幻现实主义 和象征主义等元素。她的作品不仅揭示 了社会问题,也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 情感的力量。
3
跨文化和跨媒体影响
莫里森的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并在 电影、电视剧和舞台上被改编。她的作 品对跨文化和跨媒体艺术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
托妮莫里森作品对当代社会和文化交流的贡献
文化交流
莫里森的作品促进了不同文化之 间的交流和理解。她的作品揭示 了美国社会中的种族、性别和阶 级问题,同时也展现了人类情感
的普遍性和共性。
社会意识
莫里森的作品唤醒了人们对社会 问题的意识。她通过文学作品揭 示并探讨了社会问题,引起了人 们对这些问题的高度关注和思考
中国的一些知名翻译家也参与了托妮莫里森作品的翻译工作,这些翻译作品不仅 在语言上做到了精准和优美,同时也传达了托妮莫里森作品中的Fra bibliotek刻思想和情感 。
托妮莫里森作品在国内的阅读和研究情况
托妮莫里森的作品在国内也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讨论,她的作品不仅被视为文学经典,同时也被视为 社会和文化研究的重要对象。
广泛的读者群体
除了学术界的关注外,托妮莫里森的作品也 拥有广泛的读者群体。她的作品被选入大学 教材,并成为学生和研究者的研究对象。这 进一步证明了她在文学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力 。
对托尼莫里森近十年的国内文献综述
对托尼莫里森近十年的国内文献综述2001年,仅三位学者研究莫里森。
哈尔滨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孙冬在外国文学研究2001年5月第3期发表英雄与英雄之旅—评托尼·莫里森的《所罗门之歌》的神话模式托尼·莫里森的所罗门之歌在故事情节的安排上追随了古希腊神话的模式。
从奶人的诞生、成长到他最后的觉醒都能在希腊神话中找到相对应的原型。
然而这种追随并不是简单的模仿。
莫里森把他们植入一个更加复杂的现代美国社会,将种族阶级和性别等诸多方面融汇一体。
创造了一个独特的魔幻世界。
河南大学外语学院高继海于河南大学学报第41卷第3期佩科拉悲剧探源———评托尼·莫里森《最蓝的眼睛》,文章论述托尼·莫里森的第一部小说《最蓝的眼睛》所反映的种族歧视问题, 阐明白人的主流文化是如何压抑、摧残黑人女孩的,揭示小说作者向自己同胞传达的信息:对压迫要反抗、要斗争。
福州大学外语系甘振翎于福州大学学报2001年第3 期发表民族文化的生存与两性关系的协调——托尼·莫里森和她的《所罗门之歌》,托尼·莫里森是世界上第一位荣膺诺贝尔文学巨奖的非裔美国作家。
她的作品不仅具有黑人传道士布道或黑人音乐的那种震撼人心的魅力, 还兼具现代文学的抽象、魔幻和社会政治功能等特征。
通过对小说《所罗门之歌》中男女角色的分析, 探讨莫里森对性别歧视、女权运动、民族文化的生存和两性关系问题的独特见解。
2002年,仅两位学者研究莫里森。
湖北师范学院外语系胡泓在高等函授学报2002 年10 月第5 期发表托尼·莫里森作品中的成长主题,在托尼·莫里森的早期作品中有一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黑人孩子的成长问题。
通过对《所罗门之歌》等早期作品的具体分析,发现托尼·莫里森实际上是想通过对黑人个体成长问题的探索,从而找到整个黑人民族的发展方向。
其最终结论是:黑人民族应该保持自身的文化传统,对其他民族的文化扬长避短、兼容并蓄,走一条共同发展的道路。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CSCD草学期刊发文分析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CSCD草学期刊发文分析李岩;苏日娜【期刊名称】《草业科学》【年(卷),期】2024(41)2【摘要】明晰草学核心期刊发文状况对于了解我国草学学科发展现状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基于CiteSpace软件,对2021-2022年度《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列表》(CSCD)中收录的5种草学核心期刊在1979-2021年间的刊文状况进行文献计量分析,并对代表性文献进行了综述,旨在揭示文献年际分布、主要研究机构及人员、研究热点及主要发文方向。
结果表明,期刊年发文数量在进入21世纪后有明显提升,发文总体变化规律与我国草学专业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程相吻合。
机构及作者之间的合作随着草学学科发展日益紧密,甘肃农业大学等5所机构是期刊中重要的发文机构;任继周、韩建国等作者的发文具有较高的影响力。
学者们在对牧草栽培利用及饲料加工进行持续研究的同时,也在不同时期根据研究热点及社会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研究。
期刊发文主题基本涵盖了草学学科的全部研究领域,这反映出我国草学科研成果共享平台不断健全以及教学、科研、人才培养体系的逐步完善。
在国家颁布多项有关草地生态修复相关政策的情况下,在今后的研究中,应持续加大对草地生态系统保护、退化草地修复及草原地区绿色经济发展模式的研究,为我国草地资源永续利用提供更多智力支持。
【总页数】16页(P503-518)【作者】李岩;苏日娜【作者单位】北京林业大学图书馆;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产业发展规划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35【相关文献】1.从世界顶级计量学期刊看信息计量学和科学计量学的现状及发展——Journal of Informetrics和Scientometrics发文分析2.基于文献计量学指标的《中国司法鉴定》2001-2018年发文状况分析3.多维度分析发文被引及综合评价期刊影响力——基于《编辑学报》2005~2015年发文的文献计量学分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托尼_莫里森在中国的研究综述_李靖雨
收稿日期: 2013 - 10 - 05
访谈录、评论文集鲜有人翻译。关于访谈录的翻译资 料仅有 4 篇: “余正、邹旭东翻译的尼利·麦凯与莫里 森的一篇访谈录( 《外国文学报道》,1984,3) ,涉及莫 里森小说的人物、情节、主题、写作技法等; 王家湘摘译 的“访托妮·莫里森”( 《外国文学》1991,6) ,采访者 是克罗地亚·泰特; 少况译的托马斯·勒克莱尔与莫 里森的访谈录“语言不能流汗”( 《外国文学》,1994, 1) 。”[2]还有一篇采访者是查尔斯·鲁阿斯,译者是斯 默,这篇访谈录被分成两部分连载在 1994 年《外国文 学动态》的第 1 期和第 2 期。1994 年,盛宁翻译了莫 里森的诺贝尔奖演说词“剥夺的语言和语言的剥夺” ( “The Loooting of language”) ; 陶洁翻译了莫里森的论 文集中的一个章节《令人不安的护士 心地善良的鲨 鱼》( Disturbing Nurse and the Kindness of Sharks) ; 陈陆 鹰、汪立新翻译了一篇名为《黑色的存在不可忽视》的 论文,笔者目前查找搜索到的仅此三篇翻译文章。其 次,国外对莫里森的研究非常成熟,论文集、专著数不 胜数,而国内对此类研究成果的翻译略少。譬如剑桥 大学出版的《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Toni Morrison》以及耶鲁大学的布鲁姆评论《Toni Morrison》这两 本书集结了国外许多优秀评论家的论文,但国内目前 尚无中译本。再次,作家名字和作品的译名五花八门, 尚待统一。据查证,仅《Bloved》就有十多种译名,《心 爱的》、《爱娃》、《宝贝》、《至爱》、《心爱的人》等,目前 主要译名为“宠儿”。“Toni Morrison”有译成“托尼· 莫里森”、“托妮·莫里森”、“托尼·莫瑞森”等名字。 混乱的译名对信息的查找和交流产生了许多不必要的 麻烦。
二十年来国内莫里森研究综述
二十年来国内莫里森研究综述二十年来国内莫里森研究综述莫里森(Morrison)是世界文坛上备受瞩目的作家之一,她的作品以深邃而复杂的内涵、独特的叙述风格和深刻的人文主题而闻名。
近二十年来,中国学界一直对莫里森及其作品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本文将从主题、叙事风格、性别问题等方面对国内莫里森研究进行综述,并探讨其对中国文学研究的意义。
首先,莫里森的作品主题广泛而多样。
她揭示了美国社会中的种族问题、历史记忆、身份认同等,这些问题既是美国社会的独特之处,也是全球关注的重要议题。
国内学者对莫里森作品主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奴隶制度与种族问题、历史记忆与文化认同、女性主义与性别议题。
这些研究主题对国内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其次,莫里森的叙事风格独特而令人难忘。
她运用多重叙述视角、非线性叙事、隐喻与象征等手法,赋予作品深厚的艺术性和哲思性。
对莫里森叙事风格的研究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多重叙述视角的运用、非线性叙事结构的构建、象征与隐喻的运用等。
这些研究为国内小说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借鉴。
最后,莫里森关注女性主义与性别议题,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也是国内学者的重要课题。
莫里森的作品中,女性形象多样丰富,对女性在家庭、社会中所面临的压力和困境进行了深刻的探讨。
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女性权利与平等、女性身份与自我救赎、女性主义批评视角等。
莫里森的研究为中国女性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二十年来,国内莫里森研究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成果。
研究者们对莫里森作品的深入解读,使得我们对于莫里森及其作品的认识更为全面深入,也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的文学研究与创作的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学者还从莫里森的创作中发现了与中国文化和历史相关的共鸣,这为中西文化的对话和交流提供了新的思路。
尽管二十年来国内的莫里森研究取得了可观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理论研究,将莫里森作品与相关理论相结合,为研究提供更为坚实的理论框架。
美国莫里森研究综述
美国莫里森研究综述
王玉括
【期刊名称】《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年(卷),期】2007(000)001
【摘要】本文从历时的角度,回顾了美国的莫里森研究,并强调了美国学者在莫里森研究中所侧重的三个主要方面:她作品中的女性主义视角,她与非裔美国文化以及美国白人文学传统的关系.莫里森研究的发展、演变既体现了少数族裔作家地位的上升,也显示了“美国”与“美国文学”等概念外延的扩大,扩大了美国文学研究的版图.
【总页数】14页(P232-245)
【作者】王玉括
【作者单位】南京邮电大学外语系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美国黑人的困惑与纠结-----从莫里森的小说看美国黑人问题 [J], 辛珏如
2.托尼·莫里森在中国的研究综述 [J], 李靖雨
3.托妮·莫里森研究综述 [J], 赵宏维;樊波;庞艳宏
4.国外莫里森作品研究综述(2010-2016) [J], 苏冬凉
5.小说《娇女》与美国文学、文化史的“对话”──兼论托妮·莫里森对重建美国黑奴文学的贡献 [J], 张怀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国外著名统计期刊简介
国外著名统计期刊简介
陈正
【期刊名称】《统计与信息论坛》
【年(卷),期】1999()4
【摘要】文章从内容、研究方向和出版等方面概要介绍了11 种著名的国外英文统计期刊。
【总页数】3页(P73-75)
【关键词】国际;英文统计学期刊;简介
【作者】陈正
【作者单位】西安统计学院金融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83-55
【相关文献】
1.国外著名数据库收录中国科技期刊统计研究的意义和方法——我与索引研究 [J], 鲍国海
2.国内外教师跨文化能力的研究现状:基于国内CNKI核心期刊+CSSCI期刊与国外SSCI期刊10年(2007—2016)间发表论文的对比统计分析 [J], 王涵敬
3.国内外言语行为理论应用于文学研究的方法回顾与反思——基于国内SSCI、CSSCI和核心期刊与国外Journal of Pragmatics期刊19年(2000~2018)论文的统计与分析 [J], 王孟;樊葳葳;
4.《国外电子元器件》被收录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J],
5.《国外电子元器件》入选“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莫里森国内研究述评——基于核心期刊的统计分析[摘要] 本文基于国内核心期刊,梳理了莫里森研究的现状,将莫里森的研究分为三个阶段,对每一阶段的研究角度、研究内容和研究特点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可以看出莫里森研究在国内取得了很大进展,但还有不足,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
[关键词] 莫里森;国内研究;述评托妮·莫里森(Toni Morrison),原名科洛·安东尼·沃福德(Chloe Ardelia Wolford),1931年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洛雷恩镇,是当代美国著名的黑人女作家,文学评论家。
莫里森的作品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浓郁的黑人文化底蕴,在思想上和美学上都达到了美国黑人文学的巅峰。
因此“莫里森已经不容置疑地成为她自己时代或任何其他时代一位杰出的美国小说家”(Margaret,1987:50)。
自从莫里森的第一部小说出版以来,她就一直是国内外学者评论的焦点。
对于国内莫里森研究,评论界认为应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即莫里森获得诺贝尔奖之前为起步阶段,1993年之后为发展与深入阶段(杜志卿,2007:122)。
但是据笔者搜集到的材料来看,可以将国内莫里森的研究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93年以前)为译介引入阶段,第二阶段(1994-1999)为起步发展阶段,第三阶段(1999年以来)为深入成熟阶段。
一、莫里森国内研究的第一阶段1993年以前国内的莫里森研究主要是译介并介绍莫里森其人和她的前几部作品《最蓝的眼睛》、《秀拉》、《所罗门之歌》和《宠儿》的主题思想。
1981年,董鼎山在《读书》上发表的《美国黑人作家的出版近况》中第一次提到了莫里森及她的作品,他将莫里森的名字译为托尼·摩瑞逊,并提到她的新作《柏油婴儿》(Tar Baby),在简短介绍莫里森的编辑生涯和前两部作品后,他认为莫里森已经“进入美国作家之林”(董鼎山,1981:94)。
此外,胡允桓、王家湘、王黎云和罗选民在莫里森获得诺贝尔奖之前发表了评论文章,这些文章为国内的研究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1987年,胡允桓发表在《美国当代小说家论》上的《黑色的宝石——黑人女作家托妮·莫瑞森》较为深入地探讨了莫里森笔下人物形象的文学意义、作品的主题和作家的创作风格。
(胡允桓,1987:225-243)1988年,王家湘发表在《外国文学》上的《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作品初探》,分析了莫里森四部小说的情节、人物和主题。
(王家湘,1988:76-86)同年,王黎云发表在《杭州大学学报》上的《评托妮·莫里森的〈最蓝的眼睛〉》对小说的结构和叙事特点作了实证评析。
(王黎云,1988:143-147)1993年,罗选民发表在《外国文学评论》上的《荒诞的理性与理性的荒诞——评托妮·莫里森〈心爱的〉小说的批判意识》分析了《心爱的》运用了荒诞的事件、荒诞的形象和荒诞派的叙事技巧等达到对荒诞社会理性批判的目的。
(罗选民,1993:60-65)这一时期,除了零星的评论文章以外还有莫里森作品的翻译出版,如吴巩展翻译的《黑婴》(Tar Baby)第九章发表在1984年《外国文学报道》第3期,1988年《外国文学》第4期又刊登了《宠儿》一个章节的译文,随后胡允桓翻译的《所罗门之歌》(1987)和《秀拉》(1988),王友轩翻译的《娇女》(1990)先后出版。
二、莫里森国内研究的第二阶段随着莫里森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她在美国和国际文坛声誉大增的同时,国内学者也对其兴趣与日俱增。
仅1994年,国内出版关于莫里森的文章就有17篇,这一时期的论文包括对莫里森的访谈录、莫里森获奖的介绍、莫里森作品主题挖掘和叙事特色探寻。
对莫里森作品的研究大体可以分为以下二类,第一类是研究莫里森作品中的主题:王守仁于1994年发表于《外国文学评论》的《走出过去的阴影──读托妮·莫里森的〈心爱的人〉》在介绍作者和小说故事情节基础上指出:“美国的黑人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在一定程度上,这与人们逃避奴隶制这段黑暗历史有关。
”(王守仁,1994:41)他认为小说的故事叙述是痛苦的,但莫里森文笔优美,创造出了撼人心魄的美感。
胡全生同年发表在《当代外国文学》上的《难以走出的阴影——试评托妮·莫里森〈心爱的人〉的主题》指出小说的叙述结构和情节线索推动故事发展,让人们看见奴隶制瓦解后奴隶经验依旧作用于黑人的阴影。
(胡全生,1994:163~167)相关文章还有:王守仁的《爱的乐章——读托妮·莫里森的〈爵士乐〉》,黄锦莉的《奴隶制的血泪控诉——评介托妮·莫里森的〈宠儿〉》,吕炳洪的《托妮·莫里森的〈爱娃〉简析》,王海燕的《人性的丧失与回归——读托妮·莫里森〈心爱的人〉》。
第二类是研究莫里森作品的艺术特色,如叙事特色、结构特色和魔幻现实主义特色。
1994年,李贵仓在《西北大学学报》发表了《更为真实的再现─—莫里森〈心爱的人〉的叙事冒险》通过对《心爱的人》叙事技巧尝试性分析,探讨了小说中的“镜像结构”“拼版式叙事”“时空的交错”等叙事技巧,表明莫里森运用这些技巧来表现生存的荒诞和困惑这一西方现代文学共同的主题。
(李贵仓,1994:26-30)方红1995年发表于《外国文学评论》的《不和谐中的和谐──论小说〈爵士乐〉中的艺术特色》分析了小说中的人物的组合、意象的借代、转换及相互承接,说明“莫里森将音乐中的和声、对位技巧运用到小说创作中”(方红,1995:18),为当代文学创作又开辟出一片崭新的天空。
习传进的《魔幻现实主义与〈宠儿〉》分析了人鬼交融、神话再现和时空错位等艺术手段。
(习传进,1997:106-108)相关文章还有:杜维平的《呐喊,来自124号房屋——〈彼拉维德〉叙事话语初探》和杨仁敬的《读者是文本整体的一部分——评〈最蓝的眼睛〉的结构艺术》。
三、莫里森国内研究的第三阶段1999年以来,国内对莫里森的研究持续高涨,成果数量多、批评角度广、剖析程度深是这一时期的特点,标志着国内莫里森研究不断发展并走向成熟。
国内关于莫里森研究的期刊论文可谓硕果累累,各有建树。
因发表的文章重复性较高,本文的梳理以CNKI数据库收录的发表在CSSCI核心期刊上的文章为主,按照批评方法、研究内容和作品关注度来分类整理。
从批评的理论方法来看,对莫里森作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女性主义批评、文化批评、叙事学、种族政治身份、神话原型、比较等角度。
1.女性主义批评角度:在国外研究中,女性主义批评角度是开创莫里森研究的角度,在国内的研究中,这一角度仍是研究的主流。
章汝雯的《〈所罗门之歌〉中的女性化话语和女权主义话语》以富考和多罗茜·史密斯的话语分析理论为依据,剖析了《所罗门之歌》中存在的女性化话语和女权主义话语。
她认为通过这两种话语的互动,莫里森既揭示了父权社会家庭中女性压抑的心理和生活,又让读者看到黑人妇女为争取个性解放而作的种种努力以及这些努力给妇女生活和命运带来的变化。
(章汝雯,2005:85-90)张宏薇的《女性主义的立场与视角——从女性人物的变迁看莫里森思想的演变》指出莫里森塑造了众多个性突出、形象丰满的女性人物形象。
在创作中,她一直秉承女性主义的立场与视角,但是女性人物的形象已经悄然发生了变迁。
对佩科拉、秀拉和康妮三个女性人物形象的分析揭示了作家思想演变的过程。
(张宏薇,2007:201-203)类似的研究还有:郑成英、李道柏的《试析〈秀拉〉中的黑人女性形象》,蒋欣欣的《认同与分裂:自我身份的实践——解读〈秀拉〉》,唐红梅的《论托尼·莫里森〈爱〉中的历史反思与黑人女性主体意识》,应伟伟的《莫里森早期小说中的身体政治意识与黑人女性主体建构》等。
这些研究是通过女性主义理论分析莫里森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姐妹情谊、女性主体意识和女性寻求身份的艰难历程,同时揭示了黑人女性在白人统治的社会中受压迫、受奴役的悲惨命运。
2.文化批评角度:在CNKI数据库上搜索主题含有“莫里森”和“文化”关键词的核心期刊上发表的文章共有70篇,可见文化批评角度是莫里森研究的另一主要切入点。
孟庆梅,姚玉杰的《莫里森〈最蓝的眼睛〉民族文化身份缺失之悲剧与思考》在文化殖民主义、种族主义的基础上探讨黑人心灵文化迷失的根源,认为白人强势文化缺失和黑人民族文化缺失是造成悲剧的根源,民族文化身份认同、民族文化传承以及对异质文化的吸收才是民族生存的根本。
(孟庆梅、姚玉杰,2010:174-176)除了讨论白人文化和价值观对黑人族群的伤害外,莫里森对黑人文化传统的追寻也得到研究者的关注。
孙静波的《托尼·莫里森小说中的非洲文化元素》指出,在莫里森的创作中大量使用了非洲文化元素,并对其加工、改造和再现,如非洲文化中的口语特征、神话与民俗以及非洲的自然崇拜、时间观和音乐等。
这些古老的文化因子不仅增加了莫里森作品的艺术表现力,更传递着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
这种艺术上的融合和创造显示了作者在弘扬民族文化、重塑民族自豪感、争取黑人话语权和摆脱文化认同危机等方面所做的积极努力。
(孙静波,2008:115-121)相关的文章还有:王烺烺的《欧美主流文学传统与黑人文化精华的整合——评莫里森〈宠儿〉的艺术手法》,朱新福的《托尼·莫里森的族裔文化语境》,王玉括的《莫里森的文化立场阐释》,都岚岚的《空间策略与文化身份:从后殖民视角解读〈柏油娃娃〉》等。
3.叙事学角度:莫里森在小说创作的过程中,对叙事的技巧做了许多探索,莫里森的成功与其高超的叙事艺术密不可分。
杜维平的《〈爵士乐〉叙事话语中的历史观照》将叙事置于历史的角度分析,认为小说中破碎的人物形象、爵士乐创作技巧和不可靠的第一人称叙述都被纳入了小说家的黑人话语叙事策略,并曲折地传递着小说家对历史的思考。
(杜维平,2000:92-98)其他从叙事角度研究的文章有翁乐虹的《以音乐作为叙述策略——解读莫里森小说〈爵士乐〉》,王晋平的《论〈乐园〉的叙述话语模式》,章汝雯的《〈最蓝的眼睛〉中的话语结构》,杜志卿的《〈秀拉〉的后现代叙事特征探析》,胡笑瑛的《析托妮·莫里森〈宠儿〉的叙事结构》,尚必武的《被误读的母爱:莫里森新作〈慈悲〉中的叙事判断》等。
这些研究深入地探讨了莫里森小说中的叙事模式、叙事结构、叙事话语、叙事策略、叙事时间以及后现代叙事。
4.种族政治身份角度:国外研究中注重将莫里森作品归于诸如种族政治的意识形态范畴,国内的研究也同样有众多研究者从这一角度剖析莫里森的作品。
陈法春的《〈乐园〉对美国主流社会种族主义的讽刺性模仿》认为《乐园》中黑人群体在构建乐园过程中由胸怀开阔的自由斗士变成固步自封的顽固派,实际上是对美国种族主义讽刺性的模仿。
(陈法春,2004:76-81)李有华的《黑人性、黑人种族主义和现代性——托妮·莫里森小说中的种族问题》指出莫里森小说的主要内容是表现黑人身上体现出来的黑人性和白人性的纠葛,主题就是批判黑人身上的种族主义内化,只有清除黑人自我意识中被扭曲和被异化的种族主义意识,才能恢复其黑人和美国人的文化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