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摘要] 军事家、战略家、战术家、统帅和军事理论家韩信怎么也预想不到,戎马一生最后竟死在吕后之手。
其军事上的优秀才华与政治上的不成熟形成了对比。
韩信本身的弱点和过错是一方面,但主要原因还是汉初的最高统治者为了消除异己,达到稳固自己政治统治的目的,而采取的手段,他的死具有悲剧性和必然性。
[关键词] 韩信韩信之死必然性
韩信,西汉开国功臣,封齐王、楚王、上大将军,最后贬为淮阴侯。
公元前三世纪世界上最杰出的大军事家、大战略家。
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军事家、战略家、战术家、统帅和军事理论家。
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被后人奉为兵仙、战神。
“王侯将相”韩信一人全任。
“国士无双”、“功高无二,略不世出”是楚汉之时人们对其的评价。
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阳夏侯陈豨发动叛乱,刘邦带兵亲征,韩信称病未去,后被留守京城的吕后采用萧何之计,以勾结陈豨谋反的罪名斩于未央宫悬钟之室。
从儒家推崇的君臣大义来看“叛逆”为不“忠”,是十恶不赦大罪,韩信之死也就不冤了。
但历代史家和诗人对韩信之死尚存不少质疑,也寄予同情之心,本文就历代
诗人对韩信之死的不同评说和历代史家的看法谈谈本人的一管之见。
一、历代诗人及史家对韩信之死的评说
韩信年轻时,生活贫困,常靠别人吃闲饭。
一次在淮阴城北钓鱼
时,一位漂洗衣物的老妇人看见韩信饿得实在可怜,就把自己的饭分给韩信吃,一连十几天都是这样。
韩信非常感激,说将来要重重答谢。
等到封为楚王,韩信派人找到了漂母,赠以千金。
清代包彬在《淮阴侯庙》中说:“鸟尽良弓势必藏,千秋青史费评章。
区区一饭犹图报,争肯为臣负汉王?”诗人问得有道理,一饭之恩都要重重酬报,怎么会背负刘邦礼贤下士之恩而反叛呢?其叛逆之罪不过是封建统治者消除异己的借口罢了。
唐代许浑更认为韩信在拥有兵权时都不反,怎么会在自己无一兵一卒时利用乌合之众和他人谋反呢?“尽握兵权犹不得,更将心计托何人?”韩信认为刘邦对自己不薄,不愿背汉自立。
宋代张耒说“何待陈侯乃中起,不思萧相在咸阳。
”韩信就是经萧何极力推荐,才得以登坛拜将,张耒联系韩信的智慧,认为不至于在萧何留守咸阳时发动叛乱。
二、韩信之死的必然性
笔者认为,韩信之死虽有他本身的弱点和过错,但主要还是汉初的最高统治者为了消除异己,达到稳固自己的政治统治的目的,而采取的手段,所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首先,韩信有他自身的弱点和过错。
第一,韩信出身贫贱,年轻时生活困顿,曾受漂母赠饭之恩,也受过屠户子胯下之辱,到封为淮阴侯后,韩信反而觉得自己的功劳大,却因与绛侯周勃,颍阴侯灌婴,舞阳侯樊哙等同列,感到羞耻,心情不快,称病不朝。
钱谦益在《过淮上绝句》中说:“生平胯下能蒲伏,只是羞于哙等肩。
”他在贫贱
时能忍辱负重,但封侯后便居功恃才,不知道学谦让,明哲保身。
司马迁说:“韩信对汉家的功勋可与周公、召公、姜太公等人相比,假如他能学会谦虚礼让,不夸耀自己的功劳,不矜持自己的才能,足使子孙后代享有祭祀!韩信想不到这一点,反而在天下已经归于一家时图谋叛乱,被斩灭宗族,正是理所当然。
”这说明韩信后来恃功自傲,不能明哲保身,因而,引起刘邦的疑虑和戒备。
第二,韩信平定齐地后,要求封为齐王,虽也出于齐地重要,具有战略意义,但也说明韩信想封王略地之心,且此时刘项荥阳相持,刘邦被困,形势危急,因而加剧了刘邦的不满和猜疑。
蒯通劝韩信时曾说:一个人的勇敢,谋略使国君感到震慑,本身就有危险;功绩压倒天下的人就受不到赏赐。
韩信没有注意这一点。
第三,刘邦追击项羽到固陵后,与韩信相约共同进攻,韩信却按兵不动,张良认为是韩信虽得封王,但不是出于刘邦本心,又没有实有封地,他劝刘邦如把齐地封于韩信,韩信必定出兵,果然是那样,这时刘邦的疑虑更深,已有诛杀韩信之意,只是力量不够罢了。
第四,项羽自刎乌江后,刘邦认为外敌已去,内防宜固,首先夺了韩信兵权,又改封楚王,使韩信调离齐地,说明已开始对韩信下手,韩信仍执迷不悟。
第五,刘邦迁都关中后,韩信收留项羽部将钟离昧,刘邦认为韩信有意欺君,韩信却矢口否认,诡称钟离昧并未来楚地,后刘邦假托云梦之游,韩信又出于自身的利益,逼钟离昧自刎,失信于天下。
此时韩信带兵出巡,声势威赫,也使刘邦坐卧不宁,当刘邦对韩信越来越不信任,并准备一步步下手时,他仍不失于检点,夸耀自己的功劳和地位显赫。
宋代钱昆在《题淮阴
侯庙》中说:“隆准早知同鸟喙,将军应起五湖心。
”就是指韩信不能看清刘邦的为人,既未听蒯通之言反汉和楚,也没有学范蠡功成
身退,泛舟五湖,反落得身首异处,夷灭三族。
其次,韩信即使没有这些过失,他的命运并不见得有多好。
像萧何那样谨小慎微的人,也不免被下狱,差点丢了老命。
彭越、黔布都和韩信一样,身首异处。
且看韩信在刘邦心中的地位变化。
韩信跟随项羽起兵,项梁败,从项羽,都未被重用,投刘邦,依然如故,韩信
屡屡不得志,于是偷偷逃走,幸萧何曾与之交谈数次,奇其才,认为
他是“国士无双”,追回了韩信,并极力推荐,刘邦才筑坛拜将,这对韩信可以说是恩宠有加了。
韩信平定齐地后,已是功劳卓著,求封齐王,却引得刘邦极为忿怒,只是处于无奈,方封韩信为齐王。
后固陵失约,使刘邦疑虑重重,认为韩信拥兵自重,胁迫自己,已有诛杀之念。
驼用卿有诗言道:“足当蹑后犹分土,心已猜时尚解衣。
”可见刘邦的奸诈狡猾。
项羽自刎吴江后,强敌一去,诸侯归附,外乱一平,当然该整顿内务,韩信为首先考虑解决的对象。
刘邦便假意慰劳,轻易夺回兵权,又改封韩信为楚王。
虽然如此仍是不放心,借云梦之游,擒了韩信,经大夫田肯相劝得已赦免,将楚王降为淮阴侯。
及至陈豨叛乱,刘邦亲征,当然他不会忘记朝中还有一个韩信。
史书所载韩信死于吕后之手,而非刘邦。
刘邦是想杀韩信,但因其功多不忍杀之。
再说韩信已经被刘邦软禁,对那样的死老虎已没有杀的必要了。
杀了反而会招致千古骂名。
吕后窥测到了刘邦的微妙心理,放手一杀,并在杀功臣中树立了自己的威权!强化了吕氏专政!可以说杀韩信
是吕后立威的政治需要。
作为吕后专权的绊脚石,韩信迟早总是要杀的。
可谓是“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
的确,韩信帮助刘邦逐鹿中原,成就帝业的过程,屡建奇功,战功赫赫。
连刘邦自己也说“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但最后却不免死于妇人之手。
刘禹锡在韩信庙中写道:“将略兵机命世雄,苍黄钟室叹良弓。
遂令后代登坛者,每一寻思怕立功。
”韩信之死留给后世的影响是深远的。
世人言: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像韩信这样“勇略震主者身危,功高天下者不赏”,不知还有多少人?韩信的死是必然的,是当时社会的必然!须不知自古“帝王多寡恩,功臣多负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