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 病例分析
郝万山讲《伤寒论》病案精点录
学经典记病案《伤寒论》郝万山(北京中医药大学)一、麻黄连翘赤小豆汤:①夜间荨麻疹、瘙痒、脉浮;②急性肾小球肾炎,头面浮肿、脉浮;③急性黄疸性肝炎,面黄如橘皮色、瘙痒、脉浮。
“不一定感冒表证才有脉浮”。
(刘渡舟治验)二、外散表寒,内化食滞治疗小儿发热不退,舌苔黄腻。
(郝万山治验)三、栀子豉汤治疗热邪留扰胸膈而作喘,患者每于五一而发病,十一而愈,因大渴后饮冷而致。
方以焦栀子15g淡豆豉15g(北京东直门医院宋孝至教授治验)四、柴胡桂枝甘姜汤:口渴、便溏、心情不舒(肝郁脾阳虚)五、小柴胡汤合小陷胸汤治疗河北某化工厂毒气伤(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六、桂枝汤加葛根汤(桂枝10g芍药15g葛根30g)治颈肩肌肉紧张综合征、颈椎病效果明显。
可加祛风湿药如威灵仙10g秦艽10g,鸡血藤30g。
(郝万山)七、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治疗小儿面白、舌质淡、发热、咳喘反复发作虽用麻杏石甘汤加银花、连翘、芦根但易反复案例一周效佳,后从未发作。
(任应秋)八、桂枝新加汤治疗产后身疼痛,生姜量应大一些,属营血不足,肌肤失养。
而气血不足,内脏失养的可用八珍汤、人参养荣汤。
(刘渡舟治验)九、小青龙汤主治的痰饮证为“咳吐大量泡沫痰,入盂化水”(寒饮射肺)。
面部胖肿,为水气盛的表现;面色黧黑为水气盛;面部色素沉着为水斑。
秋燥的咳嗽吐的白色泡沫痰,量较少。
不可久用,以防伤阴动血;缓解后以苓桂剂善后。
十、细辛不过钱之说,最早见于南宋陈承《本草别说》,现已佚失。
《证类本草》引《别说》的话说“细辛若单用末,不可过半钱匕,多则气闷塞不通者死”。
《本草纲目》引用陈承的话说“细辛若单用末,不可过一钱”北京阜外医院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冶疗病窦综合征用细辛15~30g。
细辛含黄樟醚,是一种致癌的成分,故不能常用久用。
十一、汉代的度量衡与现代的换算班固《汉书·律历志》“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伤寒论医案
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1、外感风寒(表虚证)刘×,男,10岁。
平素易外感,感之则发热3、4日不退。
昨日游泳,夜发热38.5℃,头痛、恶风,轻微恶心。
今晨热仍不退,头痛加重,仍恶风,微汗,未纳,苔薄质淡红,脉浮数85至。
辨证:外邪袭表,卫阳不固,营阴外泄治则:祛风解表,调和营卫方药:桂枝汤桂枝6克白芍6克红枣3枚生姜2片甘草1.5克。
二剂。
嘱药后进热粥一碗,家长遵嘱,一剂后汗出热解,第二剂未服即愈。
李文瑞.《伤寒论汤证论治》,人民军医出版社.1989,北京2、营卫不和低热证于某某,女,15岁。
前月患感冒,发热38.5℃,经用解热镇痛药和抗菌素类药物,体温降低,但低热不除,每天体温37.5℃左右,已20多天。
血、尿常规,胸透,抗“O”测定等检查,均未发现异常。
某医投以清热解毒中药,服2剂无效。
现症:时有头痛,微恶风,动则汗出,倦怠乏力,纳食不佳,二便正常。
面色萎黄,精神颓靡,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寸浮缓,尺微弱。
辨证:邪恋肌腠,营卫不和治则:解肌退热方药:桂枝汤桂枝10克白芍15克红枣3枚生姜6克甘草10克,水煎服,2剂。
服1剂后热退,2剂服完诸症悉除。
追访未再复发。
3、营卫不和自汗证金某,男,成年,干部。
素本体虚,近五日来自汗淋漓,憎风,纳谷不香,脉浮弱无力,舌苔薄白。
辨证:营卫不和,腠理失密治则:调和营卫方药:桂枝汤桂枝9克,杭白芍9克,炙甘草4.5克,生姜9克,大枣6枚,连服3剂,汗止,憎风亦解。
《经方应用》桂枝汤4、营卫不和,筋脉失养黄某某,女27岁,统计员。
1964年1月13日初诊。
患者昨日月经刚净,偶感风寒,颈项强,微微恶风寒,但不发热,脉浮缓有力,舌质淡红,苔薄白而润。
辨证:风寒袭表,太阳经输不利治则: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升津舒筋方药:桂枝加葛根汤桂枝10g,白芍10g,葛根15克,生姜3片,大枣3g。
2剂。
水煎分2次服。
二诊,1月15日。
服药后颈项强霍然而失,前后左右转动自如,惟背肩关节尚感不适,手指略发麻,偶有虫行皮中感,胃纳微胀,脉细缓,舌苔薄白而润。
广中医伤寒论病案分析题目汇总
三、病案分析。
(1-6题是老师所说重点)※1、邓某,男,47岁,农民。
素体壮实,时值夏日酷热,晚间当门而睡,迎风纳凉,午夜梦醒,渐觉凉爽,夜深觉寒而冷醒,入室裹毯再睡,次日寒热大作,热多寒少,头痛如劈,身痛如被杖,壮热无汗,烦躁不安,目赤口干,气急而喘,脉洪大而见浮紧,舌苔薄白,根部微黄。
* (要求:写出《伤寒论》病名或方证名、病理、治法、选方、用药及药量。
)※2、李某,女,63岁。
反复发作眩晕,伴恶心,呕吐白色痰涎,纳差,不能起床,恶寒,肢冷,心烦,口不渴,大便溏小便少,舌淡,苔白腻,脉沉紧。
(要求:写出《伤寒论》病名或方证名、病理、治法、选方、用药及药量。
)※3 、男,67岁,素有慢性支气管炎,每逢受凉即发。
因3天前淋雨后恶寒发热,咳嗽,咯痰,心悸,胸闷,张口呼吸。
某医用小青龙汤后,汗大出,现热已退,头昏眩不能站立,四肢清冷,心悸胸闷,静卧则稍舒,动则眩晕加剧,小便不利,大便平。
舌质淡,苔白润,脉沉紧。
(清写出理、法、方、药)※4、张某,男,65岁。
患咳喘十余年,每年冬发夏愈。
今年起频发无度,现值盛夏,尚穿棉袄,夜盖棉被,凛凛恶寒,背部尤甚,咳吐稀痰,盈杯盈碗,气喘不能平卧,伴胸脘满闷,不思饮食,视物昏蒙,舌苔白腻,脉弦紧。
* (要求:写出《伤寒论》病名或方证名、病理、治法、选方、用药及药量。
)※5、张某,男,19岁。
初起发热恶寒,汗出,口微渴。
就诊时高热达39°C,汗出,咳嗽气粗而喘,痰黄而粘,夹有少量血丝,胸闷且痛,喉中痰鸣,口渴,烦躁,舌苔黄略干,脉浮数。
* (要求:写出《伤寒论》病名或方证名、病理、治法、选方、用药及药量。
)※6、患者陈某,男,48岁。
昨日起病,恶寒发热,头痛,微汗出,胸闷欲呕,舌苔薄白,脉微浮,重按无力。
(要求写出理、法、方、药)7、仲某,女,4岁。
因饮食失调而腹泻月余,大便挟有未消化物,服中西药并输液无效,患儿面色隐隐泛红,发热体温38.5℃,精神疲乏,睡卧露睛,身体消瘦,皮肤干燥,弹性较差,口渴不多饮,四肢厥冷,舌淡红苔白,脉沉微。
张友年老师《伤寒论》讲解及病案分析讲解
张友年老师《伤寒论》讲解及病案分析讲解张友年老师简介jian jie张友年,家传中医,2010年开始运用经方于临床,对妇科肿瘤、囊肿、胃病、心脑血管疾病都取得了较好的疗效,2013年到现在对糖尿病、高血压、过敏性哮喘、中风等的治疗聚得了非常好的疗效,治疗纯粹使用《伤寒论》、《金匮要略》原方,不加不减是特色。
★ 张友年老师发出案例★张艳红病历分享:葛淑兰,女,59岁,邯郸人,2016年10月27日来诊。
主诉:带状疱疹而致右侧头痛10余天。
患者10天前,因头部患带状疱疹,在医院输液治疗,仍头痛甚,头晕,既往有心脏供血不足,抑郁史,头及上半身汗出四年,08年因患慢性胃炎服4个月中药后,舌头到现在一直象噙着花椒一样麻。
经人介绍来诊。
刻诊:患者右侧头痛,象触电一样疼痛难忍,头晕,右眼视物模糊,象糊着一层塑料膜,视力0.2。
面色萎黄,右侧上下眼睑浮肿,鼻头色亮,摸之油腻,头皮水肿,按之凹陷。
头上半身出汗,下半身不出汗,不恶风怕冷,怕热,口不渴,不干,不欲饮水,食欲可,喜食甜食,舌头像噙着花椒粒一样麻,大便成形日一次,小便不黄,胃脘不胀,按之不硬不痛。
下肢无浮肿。
舌质暗淡体胖边不齐,苔白腻,右脉寸浮滑关尺沉,左脉沉滑无力。
先给芍药甘草汤,缓急止痛3付痛大减,又给苓桂术甘汤温阳化气,健脾益气,6付,头痛止,视力恢复到0.4。
2016年11月15日复诊,面色稍萎黄,眼眶发黑,嘴唇稍紫,精神可,语言清晰,无怕风怕冷,活动后出汗,不多。
手足不凉,头不痛,右眼视力模糊如有一层膜不流泪,视力0.4,睡眠不佳,四点醒了不易入睡。
周身无疲乏无力感。
食欲可,舌稍有寒花椒壮。
口不干渴。
胃脘无胀满,按之濡。
大便日一次成形,小便黄有异味。
舌质稍红舌体胖大边齿痕,苔白,左脉缓滑无力,右脉弦缓无力。
又经张老师指导,用经方7付后,眼科检查视力0.8,自觉以无薄膜感,视物清晰痊愈。
★ 参加讨论老师发言讲解★于沅弘老师:?老师痊愈还需要保养一段时间吗?个人见解是痰湿虚寒体质!泡脚到足三里!栀子30,藿香30,威灵仙50可能比吃药好些,年龄大了,个人见解。
伤寒论病案分析资料报告
伤寒论病案分析资料报告伤寒是一种严重的传染性疾病,其临床症状复杂多样,对医护人员来说,了解伤寒的病案分析资料非常重要。
本报告将通过对某例伤寒患者进行病案分析,总结该病的临床表现、影响因素以及治疗方案等内容,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一、患者基本情况该病例为男性,年龄55岁,已婚,工程师职业。
他在过去的两周内出现了高热、头痛、咳嗽等症状,并于近期就诊。
根据患者的主诉和体检结果,初步怀疑为伤寒病。
二、临床表现1、高热:患者出现持续性发热,体温达到39.5℃,伴有寒战和畏寒感。
2、头痛:患者头痛明显,并伴有眼眶深陷的表现。
3、腹痛:患者感到腹部不适,而且出现腹痛和腹胀的症状。
4、消化系统症状:患者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和呕吐等消化系统症状。
5、神经系统症状:患者表现为嗜睡、神经过敏、肌肉无力等神经系统症状。
6、皮肤症状:患者出现皮肤苍白、口唇发绀等表现。
三、影响因素1、病原学因素:伤寒病由伤寒杆菌引起,主要经由粪口途径传播,尤其是通过被污染的食物或饮水传播。
2、环境因素:伤寒流行于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和气候炎热的夏季,尤其是在污水处理不善或水源受到污染的地区。
3、个体因素:长期携带伤寒杆菌者具有较高的发病风险,此外,免疫功能较差的人群也容易受到感染。
四、治疗方案1、抗生素治疗:伤寒为细菌感染引起的疾病,抗生素是常规治疗的关键。
在确定诊断后,应尽早开始使用适当的抗生素进行治疗,以控制病情发展。
2、寒热疗法:对于高热症状明显的患者,可以使用物理降温方法,如冰敷、冷水擦浴等,以缓解高热带来的不适。
3、调整饮食:伤寒患者食欲不振,为了维持患者的营养摄入,可以采用分食、多餐少量的饮食方式,以及提供易于消化的食物。
4、流质摄入:在伤寒病初期,患者可能出现呕吐、腹泻等症状,此时适宜给患者提供充足的流质,以预防脱水和营养不良。
五、结论与展望通过对该病例的病案分析,可以得出结论:伤寒是一种临床表现复杂的传染病,及时准确的诊断以及有效的治疗非常关键。
肖相如应用《伤寒论》临床案例五则–经方派
肖相如应用《伤寒论》临床案例五则–经方派患病3年,西医认为患者有抑郁倾向,小建中汤原方治愈张某某,女,45岁。
疲乏无力,汗出恶风,失眠多梦,手足心热,心慌气短,腰痛膝软,头晕眼花,月经量少色淡,食欲不振,性欲淡漠,二便无力,大便偏干,小便稍黄。
素体体弱,稍受凉则头痛喷嚏流清涕流眼泪,情绪不稳易生气,没有生活热情,面色萎黄无华。
舌质红苔少,脉弦细。
病史3年,久治不愈,西医认为有抑郁倾向。
肖相如老师开了个小建中汤原方,治疗3月,患者基本恢复正常。
白虎加人参汤治糖尿病1993年,北京协和医院外科的一位教授得了糖尿病,自己用西药治疗,但是老烦躁不安,疲乏无力,出汗。
他跟肖老师说,是糖尿病损害了他的神经系统,十分紧张,自己没有办法治疗了,想试试中医。
肖老师给他开的方就是《伤寒论》中的白虎加人参汤,几副药就好了。
肾功能损害,半夏泻心汤加味治好2000年5月2日,肖相如老师诊治一河北省唐山市女性患者白某某。
慢性肾炎多年,在中日友好医院做肾穿剌病理活检,病理诊断为中度系膜增生性肾炎。
去年发现肾功能损害,曾在北京多家大型中、西医院住院治疗,病情不能控制,肾功能持续恶化。
病人就诊时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腰痛,疲乏,胃胀不适,食欲不振,下肢冰冷,口苦口干,大便不畅,小便黄,月经量少色黑,舌红苔黄厚腻,脉弦。
近期化验肾功能:SCr:563umol/L,BUN:17.6mmol/L。
西医的诊断已经明确,中医辨证为寒热错杂,湿热中阻,升降紊乱,浊瘀互结。
治疗宜寒温并用,辛开苦降,清热化湿,活血泄浊。
肖老师开了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约1年,患者的肾功能、尿检完全正常。
此后如有不适,仍用上方间断服用,2008年6月来复诊,患者说肾功能、尿检一直正常,一直坚持正常上班。
慢性肾衰合并金葡菌败血症,高烧难退,小柴胡汤3剂,体温正常2003年国庆期间,石家庄市公安局一位干部的母亲,70岁。
心衰合并肾衰,住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肾病科。
经治疗心衰得到控制,并已透析。
《伤寒论》桂枝汤临床应用案例分析
《伤寒论》桂枝汤临床应用案例分析摘要:桂枝汤是中医理论中常用的方剂,在对患者治疗的过程中能够起到解肌发表、调和营卫等效果,随着现代中医理论的发展,桂枝汤在治疗各种相关疾病方面均取得了不错的治疗效果。
本文主要分析了桂枝汤在治疗几种疾病中的机理和效果,为桂枝汤的临床应用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伤寒论》;桂枝汤;临床应用;案例分析桂枝汤是由我国汉代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创,张仲景所著《伤寒论》有: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由此可见,桂枝汤是治疗太阳中风证的药方,对于头痛发热、苔白脉浮缓、汗出恶风等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在张仲景所著的《金匮要略》中又把桂枝汤的治疗病症延伸为内科杂病,我国清代寒学家赞扬桂枝汤为滋阴和阳、解肌发汗、调和营卫的主方【1】。
现代药理学也证实了桂枝汤在药理方面具有促进发汗、利尿、解热镇痛、抗凝血、抗惊厥、改善微循环、扩张血管、镇静、抗过敏等作用,在现代临床应用中效果显著。
1.桂枝汤治疗颈椎病案例分析患者李某,男性,年龄42岁,2015年3月18日接受治疗,因患者长期在电脑前工作,逐渐出现颈部酸胀不适,症状持续1年半后,去医院检查,诊断为颈椎轻度增生,采取按摩、理疗以及服用颈复康颗粒等没有获得明显的治疗效果。
颈部酸胀不适症状有明显加重的迹象,压痛不明显,特别是在空调环境中工作,颈部酸胀不适症状更加明显,并伴有多汗症状,脉沉紧小数、胃纳可、舌淡苔薄白、少寐多梦、二便调等。
使用桂枝加葛根汤对患者进行治疗,取桂枝15g、大枣3枚、秦艽15g、鸡血藤30g、威灵仙15g、生姜3片、白芍25g、葛根25g、炙甘草6g为患者加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各服一次。
在对患者治疗过程中让患者经常活动颈椎,尽量避免在空调环境下生活和工作,患者在服用7剂药物之后,感觉症状得到明显的缓解,又坚持服用15剂之后,颈项部不适症状基本消失,随后又服用5剂巩固治疗效果。
伤寒之少阳病病案分析
少阳病病案1.李××,男,28岁,主诉:发热两天。
现病史:感冒发烧持续两日不退,并与恶寒交替出现,其状如疟,伴头痛,眩晕,口苦,咽干而微渴,呕恶不欲食,胸胁满闷。
检查:舌稍红苔淡黄,脉弦略数,体温38.9℃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答案:中医诊断:少阳病证型:少阳伤寒(寒风郁火,半表半里证)证候分析:邪客少阳表里之半,正拒邪入则发热,邪进正退则恶寒,正邪分争则往来寒热、发作如疟;邪阻少阳经脉,经络不通则头痛、胸胁满闷;胆火内郁,上扰清窍则眩晕,灼伤津液则口苦、咽干而微渴;胆气失舒,逆而犯胃则呕恶不欲食;舌稍红苔淡黄,脉弦略数也为少阳内郁火热之象。
治法:调达枢机,和解少阳。
方药:小柴胡汤加减(如口渴加天花粉之类)。
2.赵某,男,32岁。
主诉:高热后遗双目复视一月余。
现病史:患温病发高热,后遗双目复视,曾用过不少中西药,治疗无佳,疑有脑部疾患,情绪焦虑。
就诊时问得,常伴有头晕、口干、耳鸣。
检查:舌稍红苔少,脉弦数。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答案:中医诊断:少阳病证型:少阳风火证(风火上扰后遗证)证候分析:邪热久羁于少阳之经,引动肝胆风火上扰于清窍,则致头晕、复视、耳鸣,损伤其阴液,则口干苔少;舌红脉弦数也为少阳风火有余之象。
治法:疏透风火,和解少阳。
方药:小柴胡汤加减(如去半夏、生姜,加菊花、麦冬之类)3.郑某,女,30岁。
主诉:反复高热20余天。
现病史:因发热入院,曾拟诊为传染性疾病,但作伤寒、疟疾、肝炎等相关检查,均未发现异常,曾先后进行若干种西医试验性治疗21天,也未能取效。
中医会诊:患者寒战高热,先寒后热,热后寒战虽减,但仍喜多裹衣被,伴有头痛,全身关节疼痛,心下胀满,纳呆,小便偏黄,大便如常。
检查:舌淡红苔白淡黄,脉弦数,体温39.6℃。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答案:中医诊断:少阳太阳病证型:寒风郁热,少阳兼表证证候分析:本病为太阳伤寒不解,兼及少阳,致成太少并病之势。
《伤寒论病病案例分析》
《伤寒论病病案例分析》
引言
本文对《伤寒论》中的病例进行分析,旨在探讨伤寒论的疾病诊断和治疗方法。
通过对不同病例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伤寒论的原理和应用。
病例分析
1. 病例一:发热、恶寒、头痛、身体乏力。
经过分析,病例一的症状与伤寒病相似。
根据《伤寒论》,这是一种表现为发热、恶寒的病症,可能是因为外邪入侵而引发的。
治疗方法可以采用清热解毒的方剂。
2. 病例二:发热、口渴、脾气大、小便短少。
这种病例可能是湿热内蕴,导致气机不畅。
治疗方法可以采用利水通淋、清热解毒的中药方剂,帮助排除湿热。
3. 病例三:发热、出汗、恶心、呕吐。
这种病症可能是阳明病的一种表现。
治疗方法可以通过泻下法,如灌肠、吐,来清除病邪。
结论
通过对《伤寒论》中病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病症的诊
断和治疗方法。
在实际应用中,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
当的方剂和治疗方法,确保疾病能够得到有效控制和治愈。
(字数:225)。
伤寒杂病论伤寒例第四
伤寒杂病论伤寒例第四伤寒,是一种具有高度传染性的急性传染病,以高热、头痛、四肢酸痛等症状为主要表现。
它对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本文将对伤寒的病理、症状、治疗和预防等方面进行探讨。
伤寒最常见的病理表现是发热,通常持续数日不退。
伤寒的传染源主要是感染伤寒杆菌的患者,通过空气飞沫传播给他人。
伤寒杆菌经口或呼吸道进入人体,感染后会在肠道内繁殖,从而引起发病。
伤寒杆菌主要侵犯脾、肠、淋巴组织等部位,尤其是肠黏膜。
伤寒的症状多样化,初期表现为畏寒、发热、头痛、咽喉痛、纳差等。
随着病情的发展,体温可达39-40摄氏度,伴有持续性头痛与全身不适感。
患者还可能出现消化系统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
严重的伤寒病例中,患者可能出现神志不清、肠出血、呼吸困难等症状,甚至死亡。
伤寒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休息和营养支持。
常用的药物有氯霉素、丙氧西林、头孢菌素等。
氯霉素是一种广谱抗生素,对伤寒杆菌具有很好的杀菌作用。
丙氧西林和头孢菌素则是常用的抗生素,可以有效抑制病原体的生长。
此外,患者还需卧床休息,加强营养摄入,保持水分平衡,有助于提高免疫力,促进康复。
预防是控制伤寒传播的重要措施之一。
主要包括提高个人卫生意识,保持室内清洁,加强饮食卫生,避免生食和野味的摄入。
此外,及时接种伤寒疫苗也是预防伤寒的有效手段。
疫苗能够激发机体产生抗体,增强免疫力,提高对伤寒的抵抗能力。
总之,伤寒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给人们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了威胁。
对于伤寒的病理、症状、治疗和预防等方面的了解,对于预防和控制伤寒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持续的科学研究和宣传教育,相信我们能够更好地控制伤寒的传播。
</div>。
郝万山讲《伤寒论》之医案总结
郝万山讲《伤寒论》之医案总结按:北京中医药大学的郝万山老师讲伤寒论,声名远扬。
其讲课旁征博引,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教学实践。
以及郝老师与刘渡舟、宋孝志、胡希恕等老一辈伤寒研究者,实践者的学习与交流经验。
郝老师讲课的医案部分颇为精彩,这部分内容对理解伤寒论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现根据《经典课程示范教学》的伤寒论70课时讲课录像整理总结医案部分。
医案1某,过敏性哮喘,每年五一节发作,国庆节休止。
病起于两三年前国庆节,因游行劳累后饮冷食凉所致。
现证胸闷,心烦,喘促时作,发作时需用西药喷剂控制。
宋老(宋孝志,下同)诊之,予栀子豉汤:焦山栀1克淡豆豉15克七剂。
七剂后心烦减。
后按此方服用两个半月而愈。
原文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
(76)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77)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
栀子豉汤主之(78)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
······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憹,舌上胎者,栀子豉汤主之。
(221)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憹,饥不能食,但头汗出,栀子豉汤主之。
(228)评语在《伤寒论》中,栀子豉汤用于治疗热扰胸膈诸证,但并未出现一喘证。
宋老抓住病人因天热游行劳累后,大汗出,饮冷食凉,热被遏胸中这一发病过程,断定此病人之喘为热扰胸膈所致。
故用栀子豉汤两味药而愈此顽疾。
宋老抓的是病机而用方,扩大了栀子豉汤的适用范围。
但从原文来看,诸条文皆有心中懊憹或胸中窒之证。
病人也有胸闷,心烦之证,只不过不是主证罢了。
此证再结合病机,用此方,终究还是以原文为基础。
医案 2某,心下痞硬数月余,不食则满闷,食则胀。
前医数用和胃降逆之品,不效。
细问之,口干,故饮水多。
但小便量少,下肢水肿。
伤寒--病例分析
伤寒--病例分析病例摘要:患者张某,男,20岁,持续高热和腹泻8天,大便每天5—6次,偶尔有黏液,右下腹隐痛,伴食欲差、恶心、呕吐。
4年前曾患血吸虫病,接受锑剂治疗,后未恢复,此后无血吸虫疫水接触。
体检:肝脏右肋下2cm,脾脏左肋下1cm,躯干背侧隐约可见3颗比米粒小,压之褪色的淡红色皮疹。
血液检查:白细胞未见升高,中性粒细胞占0.7,淋巴细胞占0.30,肥皂反应1:160。
大便检查:见少许白细胞及脓细胞,培养无致病菌。
分析题:1.本例疾病的诊断是什么?依据是?2.伤寒的病理变化是什么?3.本病的并发症有哪些?参考答案:1.诊断:伤寒。
依据:持续高热(病菌释放内毒素),肝脾肿大(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巨噬细胞反应性增生所致,因此血中白细胞也未见明显升高。
),腹痛腹泻(回肠淋巴组织病变最为显著),皮肤出现淡红色斑点(伤寒杆菌阻塞毛细血管)。
2.伤寒的病理变化是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巨噬细胞反应性增生,尤以回肠淋巴组织最为明显,其炎症性质属于急性增生性炎。
巨噬细胞吞噬伤寒杆菌,受损的淋巴细胞、红细胞及坏死细胞的碎屑形成具有诊断意义的伤寒细胞,由伤寒细胞聚集形成的小结称为伤寒小结。
病变有以下几个方面:①肠道病变:表现为回肠下段淋巴小结和集合淋巴小结,出现四期变化,即髓样肿胀期、坏死期、溃疡期(溃疡长轴与肠纵轴平行)、愈合期;②其它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病变:肝脾肿大,骨髓巨噬细胞增生;③其他器官变化:如带有伤寒杆菌的胆汁、心肌变性、皮肤的玫瑰疹和肌肉的蜡样变性(凝固性坏死)等。
由于存在这些病理变化,因此临床出现以上症状。
3.并发症有:①肠出血肠穿孔(穿孔常引起弥漫性腹膜炎)②支气管肺炎(小儿多见,由于抵抗力下降继发细菌感染)③其他(胆囊长期排伤寒杆菌成为重要传染源,还可并发化脓性脑膜炎、肾盂肾炎等)。
伤寒论中的经典案例分析
伤寒论中的经典案例分析
《伤寒论》是我国古代的一本医学著作,它详细记载了许多疾
病的治疗案例,包括经典的三因素伤寒病。
下面,我们来分析其中
的一些经典案例。
太阳病篇
太阳病篇是《伤寒论》的开篇,记载了许多典型的伤寒案例。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桂枝汤法”。
这是一种以桂枝为主药的汤剂,对于伤寒热证有非常好的疗效。
卫气营衛病篇
卫气营衛病篇是《伤寒论》的第二篇,它包括了伤寒热病后期、气分、汗证、津液、食谷、虚劳等方面的病证。
其中,最经典的案
例就是“四逆汤法”。
它是一种主要用于治疗寒热交替、四肢冰冷等
症状的汤剂。
气厥篇
气厥篇记载了许多因气厥引起的病证,包括恶风、中风等。
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就是“葵子厚朴丸法”。
这是一种用于治疗气虚血弱所导致的气厥病证的方剂,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津液篇
津液篇是《伤寒论》的第十篇,它主要描述了液体代谢方面的疾病,如口渴、津液不足等。
其中,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十全大补汤法”。
它是一种能够补充人体精气神的方剂,对于治疗津液不足等各种病证有着非常好的疗效。
总之,《伤寒论》是我国古代医学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不仅记录了许多经典的病例,更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医学智慧。
我们今天需要学习和借鉴的,正是其中的经验和教训。
伤寒之阳明病病案分析
伤寒之阳明病病案分析阳明病病案1.张某,女,45岁。
主诉:低热3天,伴胃脘不适。
现病史:1周前因发热,脘腹胀满疼痛,食不下,前医用承气汤攻下,嗣后晨起热减,午后稍增,心烦,胃脘嘈杂满闷,知饥但不欲食。
大便日1行,量少。
检查:舌红,苔薄腻微黄,脉小滑。
体温37.5℃,额头微有汗,胃脘按之濡,不痛。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答案:中医诊断:阳明病证型:热郁胸膈证证候分析:患者初患阳明实证,已经攻下,然余热未尽,留扰胸膈和胃,故有微热,心烦,脘嘈等症,肠胃邪结虽无,但气机阻滞,故见脘闷,知饥但不欲食。
治法:清热,和胃,除烦。
方药:枙子豉汤。
枙子、豆豉2.王某,男,25岁。
主诉:发热5天。
现病史:5天前因劳累外受风寒,突发高热,无汗,曾服百服咛,汗出,热稍退。
然复又发热,伴汗出,不恶寒,口渴欲饮,梦中说胡话。
小便短赤,大便调。
检查:舌红,苔薄黄,脉滑数。
体温38.8℃,皮肤湿润。
腹软,无压痛。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答案:中医诊断:阳明病。
证型:阳明热证。
证候分析:病初起为风寒表证,经发汗,病邪未解,化热入里,故发热,不恶寒。
里热亢盛,热扰心神,故梦中说胡话。
口渴欲饮,小便短赤,乃热盛伤津所致。
汗出乃里热迫津外出。
无腹胀、便秘,可见本证属无形邪热充斥表里内外。
治法:辛寒清热方药:白虎汤知母、石膏、粳米、炙甘草。
3.徐某,女,50岁。
主诉:发热1周。
现病史:1周前因发热咽痛,腹满而喘,大便难,前医用大承气汤治之。
下后腹满减,大便通,然发热不减,汗出多,咽痛且燥,口渴不解,当风则背微恶寒。
检查:舌红,苔黄干燥,脉洪大。
体温39.0℃,皮肤湿润。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答案:中医诊断:阳明病证型:阳明热证兼气阴两伤。
证候分析:患者因阳明里热,前医已用攻下,部分腑实病邪虽去,但阳明里热仍在,且热势炽盛,故发热高,汗出多。
因热邪伤津耗气,已见津气两伤征象,如舌干燥,口渴不解,背微恶寒等。
伤寒论 病例分析
单某,女,35岁,工人。
主诉:失眠三个月余。
诊断:少阴病热化心肾不交证(黄连阿胶汤证)辨证分析:烦劳伤肾,肾水不足,不能上济心火,致心火亢盛,则五心烦热,失眠不能安卧;烦热不得卧,甚于夜晚阳入阴时,为阴虚火旺,心肾不交的典型症状;口燥咽干,舌红绛无苔,脉细数,亦为阴虚火旺而致。
治法:滋阴清热,交通心肾。
方剂:黄连阿胶汤。
处方:黄连、黄芩、芍药、鸡子黄、阿胶田某,男,62岁,农民。
主诉:头昏目眩,身体颤抖5天。
诊断:少阴病阳虚水泛证(真武汤证)。
辨证分析:表证过汗损伤少阴之阳,肾阳日衰,不能化气行水,水气变动不居,上冲清阳,则头晕目眩;水气上凌于心则心悸;水气外浸筋脉,加之阳虚筋脉失煦,则背恶寒,筋脉跳动,身颤抖;水寒在内,筋脉拘急则脘腹痛;水寒困于下焦,肾阳虚气化失职则小便少;舌质淡,苔白滑,脉沉弱均为阳虚水泛所致.治法:温阳化气行水。
方剂:真武汤。
处方:茯苓、芍药、白术、生姜、黑附子病例:何某,女,66岁。
右上腹反复疼痛20余年,复发10天,伴畏寒,发热,呕吐。
西医诊断: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胆石症。
经西医保守治疗无效,欲行手术,因患者不同意,遂要中医科会诊。
证见右上腹绞痛,硬满拒按,乍寒乍热,口苦,呕逆,心烦,大便秘结,舌红,苔黄厚粗糙少津,脉滑数。
要求,写出方证名称,病因病机,治法,药物组成。
方证:大柴胡汤证。
病因病机分析:本证病机为少阳郁热兼阳明里实。
病入少阳,邪居半表半里,枢机不利,正邪分争,正邪分争,进退与表里之间,邪盛则恶寒,正盛则发热,正邪分争,互有进退,故见乍寒乍热;胆火上炎则口苦;胆热内蕴,热扰心神则心烦;胆热犯胃,胃失和降则作呕逆;阳明里实,燥屎内结,则大便秘结;邪郁少阳,经气不利,加之阳明里实内结,腑气不通,故见右上腹绞痛,硬满拒按;舌红,苔黄厚粗糙少津,脉滑数,均为少阳郁热兼阳明里实之象。
治法:和解少阳,通下里实。
方药:大柴胡汤(柴胡,黄芩,半夏,大枣,生姜,芍药,枳实,大黄)病例:胡某,女,26岁。
[伤寒论]病案分析【范本模板】
病案分析1.王某某,女,50岁。
主诉:发热一周。
现病史:一周前因受凉,渐起恶寒发热,微汗出,前医以银翘散不效,伴头痛,颈项酸软,鼻塞,干呕,口不渴,二便调。
检查:舌淡红,苔薄白,脉浮弱。
体温37。
50C,皮肤湿润。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中医诊断:太阳病证型:中风表虚证证候分析:病缘于风寒袭表,营卫失调.卫气奋起抗邪于外则发热;营阴失守而外泄故汗出;卫阳受伤,失其温分肉之功,加之汗出肌疏,故恶风;风寒袭表,太阳经气不利,故头痛,颈项酸软;表气不和,致里气不调,肺气不利则鼻塞,胃气上逆则干呕.前医以辛凉解表,是以寒治寒,药不对症,故无效。
舌淡红,苔薄白,脉浮弱为风寒袭表,正气不足之征。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方药:桂枝汤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炙甘草2.刘某,男,60岁。
主诉:咳喘一周.现病史:既往有咳喘病史。
一周前因天气转凉,咳喘又作,伴恶风,微热,汗出,咯少量白痰,口不渴,大便三日未行,腹不胀.检查: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滑,体温37。
50C,皮肤湿润,双肺听诊未闻及干湿罗音.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中医诊断:太阳病证型:太阳中风兼喘证证候分析:患者素有咳喘痼疾,此次因复感外邪,咳喘又作.风寒袭表,营卫失调,卫气奋起抗邪于外则发热;营阴失守而外泄故汗出;卫阳受伤,失其温分肉之功,加之汗出肌疏,故恶风;肺气上逆故咳喘,肺气不降,大肠腑气不通,故大便三日未行;腹不胀,表明非燥屎内结;口不渴,非里热证;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滑,为风寒袭表,兼夹痰饮之征。
治法:解肌发表,降气平喘方药: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炙甘草、厚朴、杏仁3.李某某,女,55岁。
主诉:反复自汗出三年。
现病史:反复自汗出,恶风,汗多时浸汗的毛巾可拎出水。
纳可,口和,二便调。
检查: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滑。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中医诊断:自汗证证型:营卫不和证候分析:患者虽反复自汗出三年,但纳可,口和,二便调,且舌脉无异常,表明脏无他病。
伤寒论中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案剖析
伤寒论中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案剖析《伤寒论》是我国古代医学宝典之一,是东汉末年张仲景所撰写的一部以病理为中心的医学著作。
伤寒是一种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其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案在《伤寒论》中有详细的论述。
本文将对《伤寒论》中关于伤寒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案进行剖析。
首先,伤寒的临床诊断。
在《伤寒论》中,张仲景将伤寒的症状分为三个阶段:初病、中病和后病。
初病期主要表现为发热、恶寒、头痛、肢体酸痛、口渴等症状。
中病期则出现高热、意识模糊、咳嗽等症状,此时也可出现肝脾肿大等体征。
后病期则以高热、出血、黄疸等症状为主。
针对伤寒的临床诊断,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提出了“以汗为度”、“洗心汤”等诊断方法。
其中,“以汗为度”是指通过人体排汗的情况来判断病情的轻重,若病情轻微,能够出汗,则说明属于初病期;若病情较重,不能出汗,则属于中病期。
另外,张仲景还提出了“洗心汤”的诊断方法,认为这种方剂可通过利尿和排汗来判定是否为伤寒。
其次,伤寒的治疗方案。
在《伤寒论》中,张仲景提出了多种治疗伤寒的方剂和方法。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桂枝加葛根汤”和“调胃承气汤”。
“桂枝加葛根汤”是伤寒的经典方剂,主要用于治疗初病和中病期的伤寒。
方剂的组成包括桂枝、葛根、芍药等草药,具有发汗、解表的作用,可帮助病人排除体内的寒邪。
“调胃承气汤”则是用于治疗伤寒后期的方剂。
方剂的组成包括桂枝、甘草、生姜等,主要用于调理胃气,治疗伤寒后期出现的消化不良症状,如恶心、呕吐等。
此外,《伤寒论》中还提到了其他治疗伤寒的方剂,如“麻黄汤”、“大青龙汤”等。
此外,张仲景还提出了“解表药与解里药”的治疗原则。
他认为,伤寒的治疗过程应先通过发汗解表来排出体内的病邪,然后再通过解里药品来调理脏腑功能。
这种治疗原则在古代医学中影响深远,至今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总之,《伤寒论》中有关伤寒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案是根据当时的医学理论和实践总结而成的,对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然而,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我们应该在充分理解古代医学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制定更科学、更精确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案,以更好地满足现代医学对伤寒的诊断与治疗需求。
病例分析常用方剂理法方药
伤寒论病例分析(常考方证)桂枝汤证(表虚证)主症:汗出,发热,恶风,头痛,脉浮缓病机:风寒袭表,营卫不和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方药:桂枝汤(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甘草)麻黄汤证(表实证)主症:恶寒、发热、无汗、喘、周身疼痛、脉浮紧病机:风寒外束,卫阳被遏,营阴郁滞,肺气失宣治法:辛温发汗,宣肺平喘方药:麻黄汤(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大青龙汤证(外寒内热证)主症:恶寒发热,身痛或重,不汗出而烦躁。
脉浮紧或浮缓病机:风寒束表,内有郁热治法:外散风寒,内清郁热方药:大青龙汤(麻黄汤倍用麻黄减量杏仁,加石膏,生姜,大枣)小青龙汤证(外寒内饮证)主症:咳喘,痰稀色白,舌苔白滑,脉弦紧。
病机:风寒束表,水饮内停治法:辛温解表,温化水饮方药:小青龙汤(麻黄汤、桂枝汤合方去杏仁,生姜,加干姜,细辛,半夏,五味子)五苓散(太阳蓄水证)主症:小便不利,少腹硬满,渴欲饮水,饮不解渴,甚则饮入即吐,舌淡有齿痕病机:水蓄膀胱,气化不利或兼表证治法:化气行水方药:五苓散(五苓散治太阳腑,白术泽泻猪苓茯,桂枝化气兼解表,小便通利水饮逐)桂枝人参汤证(协热下利证)主症:下利不止,心下痞硬,兼发热恶寒,脉不浮病机:脾虚寒湿兼表之风寒不解治法:温中解表方药:桂枝人参汤(理中汤加桂枝;理:干姜,人参,白术,甘草)真武汤证(阳虚水泛证)主症: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或全身水肿,小便不利,腹痛、四肢沉重疼痛、下利,或小便清长、呕,苔白,脉沉病机:少阴阳虚,水气泛滥治法:温阳利水方药:真武汤证(茯苓,白术,附子,芍药,生姜)炙甘草汤(复脉汤)证主症:心动悸,脉结代病机:心阴阳两虚治法:通阳复脉,滋阴养血方药:炙甘草汤(炙甘草参枣地胶,麻仁麦桂姜酒熬)半夏泻心汤证(呕利痞)主症:心下痞,满而不痛,恶心呕吐,肠鸣,下利,纳呆,微渴,舌色稍淡,苔白腻或微黄,脉弦细数病机:寒热错杂,中焦痞塞治法:和中降逆,消痞散结方药: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配芩连,干姜人参草枣全)生姜泻心汤证(水饮食滞痞)主症:心下痞硬,按之不痛,噫气带有食臭味,肠鸣,泻利,或见下肢浮肿,小便不利等症,舌淡苔白或黄,多滑腻,脉弦滑,关弱稍沉,或濡数病机:脾胃不和,寒热错杂,水饮食滞治法:和胃降逆,散水消痞方药:生姜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减干姜重用生姜为君)甘草泻心汤证(痞利俱甚)主症:心下痞满而硬,心烦呕逆,肠鸣,下利频作,而见不消化食物,舌苔或白或黄多滑腻,脉濡或弦缓病机:脾胃重虚,寒热错杂,水谷不化治法:和胃补中,消痞止利方药:甘草泻心汤(半夏泻心汤重用炙甘草)白虎汤证(阳明里热证)主症:发热,汗出,口渴,脉浮滑,但无阳明里实;“四大症”病机:无形邪热炽盛,充斥表里治法:辛寒清热方药:白虎汤(白虎膏知粳米甘)白虎加人参汤证(胃热津气两伤证)主症:发热,汗出,口渴甚,伴见时时恶风或背微恶寒;“四大症+微恶风寒”病机:邪热炽盛,津气损伤严重治法:清邪热,益气津方药:白虎加人参汤(白虎膏知粳米甘加人参)调胃承气汤证(燥坚实证)主症:大便不通,蒸蒸发热,心烦,腹胀满病机:燥热内盛,腑实初结,气滞不甚治法:泻热和胃,润燥软坚方药:调胃承气汤(硝黄草)小承气汤证(痞满实证)主症:大便硬,潮热或发热微烦,腹大满,脉滑而疾病机:热实内结,腑气不通治法:泻热通便,消滞除满方药:小承气汤(大承气汤去芒硝;小:大黄,枳实,厚朴)大承气汤证(痞满燥坚实证)主症:潮热,谵语,大便秘结,腹胀满绕脐痛,拒按,手足漐漐汗出,脉沉实有力。
伤寒论病例(总)
伤寒论病例(总)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1.某男,68岁,因操劳过甚而感邪发病,发热头痛,无汗,浑身关节皆痛,已二三日,曾自服西药土霉素等未效。
刻诊:两脉浮紧带数,舌苔薄白,身灼热无汗,微喘,气息稍粗,骨节酸楚烦疼较甚。
治宜:A桂枝附子汤 B麻黄汤C大青龙汤 D葛根汤 E甘草附子汤2.患者自认为感冒,于昨日自服复方阿斯匹林片。
服后汗出不少,衣衫尽湿,今晨反觉全身骨节酸痛,不愿行动;不发热,微恶风,全身有微汗,舌淡苔白,脉沉迟。
治宜:A桂枝附子汤 B桂枝新加汤C桂枝汤 D甘草附子汤 E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3.于某,男,40岁。
一周前患感冒兼肠炎,腹泻一日7~8次,发热,腹胀,头痛,经用氯霉素治疗后,虽腹泻已止,但腹胀,腹痛,呕吐仍不减轻,头痛,畏寒,怕风,身亦痛,无汗,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治宜:A葛根汤 B葛根黄芩黄连汤C黄芩汤 D葛根加半夏汤E黄芩加半夏生姜汤4.患者顾某,忽感风邪,始则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继则翕翕发热,头项强痛,腰臀酸楚,自服发汗药,而汗出淋漓,小便较少,四肢拘急,屈伸不利,当用:A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B桂枝加附子汤C桂枝加葛根汤 D桂枝新加汤E药甘草附子汤5.患儿恶寒发热2天,伴咳嗽气促,咯吐黄稠痰,甚则喘息不得平卧。
胸中烦热,身热汗出,口渴引饮,二便尚可,舌苔黄,脉浮滑数。
宜用:A麻杏石甘汤 B葛根芩连汤C小青龙汤加石膏 D桂枝加厚朴杏子汤E以上均不是6.黄某,男,初患外感,发热,头痛,微咳,服解表药后,上证已除,但大便稀溏,日五六次,胸闷欲呕,腹胀不痛,投以藿香正气散三剂未效,来诊时,证见胸中烦闷,腹不胀而觉脘部痞塞不舒,嗳气有食臭味,肠鸣即欲大便,便色淡黄,水样便中夹有不化的食物残渣,无异臭,日五六次,量不多。
脉濡数,苔薄白,宜用:A葛根汤 B黄芩汤C桂枝人参汤 D黄连汤 E生姜泻心汤7.患者,男性。
初患外感,服解表药后,上证已除,但见上腹脘部痞塞不舒,恶心,肠鸣欲似大便,便溏量少。
伤寒论病理解析
伤寒论病理解析伤寒是一种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其病理过程涉及多个方面。
本文将从病理角度对伤寒进行解析,以便更好地理解该疾病。
1. 伤寒的病理特点伤寒的病理特点主要表现为肠道病变和全身性炎症反应。
伤寒杆菌侵入人体后,首先定植于小肠黏膜上皮细胞,并引起炎症反应。
随着病情的发展,炎症反应波及全身,导致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的发生。
2. 肠道病变伤寒杆菌感染引起的肠道病变主要表现为小肠黏膜炎症和溃疡形成。
炎症反应导致黏膜充血、水肿和淋巴滤泡增生。
随着病情的进展,黏膜上皮细胞受损,形成溃疡。
这些溃疡可导致肠道出血和腹泻等症状。
3. 全身性炎症反应伤寒引起的全身性炎症反应主要表现为发热、寒战、全身不适等症状。
伤寒杆菌产生的内毒素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引发炎症反应。
炎症介质的释放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受损,引起发热和寒战。
此外,全身性炎症反应还可导致血管扩张、血液凝固功能异常等症状。
4. 其他病理变化除了肠道病变和全身性炎症反应外,伤寒还可引起其他病理变化。
例如,肝脏受损可导致黄疸和肝功能异常;脾脏肿大可引起左上腹疼痛;心肌炎可导致心脏功能不全等。
5. 病理诊断对于伤寒的病理诊断,主要依靠病原学检查和组织病理学检查。
病原学检查可通过分离和鉴定伤寒杆菌来确认诊断。
组织病理学检查可通过活检或尸检获取患者的组织标本,观察肠道病变和其他病理变化,进一步明确诊断。
6. 治疗策略针对伤寒的病理特点,治疗策略主要包括抗菌治疗和对症治疗。
抗菌治疗可选择对伤寒杆菌敏感的抗生素,以抑制病原体的生长和繁殖。
对症治疗包括解热、止泻、补液等,以缓解症状和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总结起来,伤寒的病理过程主要涉及肠道病变和全身性炎症反应。
肠道病变表现为黏膜炎症和溃疡形成,而全身性炎症反应导致发热、寒战等症状。
除此之外,伤寒还可引起其他病理变化。
病理诊断主要依靠病原学检查和组织病理学检查。
治疗策略包括抗菌治疗和对症治疗。
通过对伤寒的病理解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该疾病,并为其治疗提供指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某,女,35岁,工人。
主诉:失眠三个月余。
诊断:少阴病热化心肾不交证(黄连阿胶汤证)辨证分析:烦劳伤肾,肾水不足,不能上济心火,致心火亢盛,则五心烦热,失眠不能安卧;烦热不得卧,甚于夜晚阳入阴时,为阴虚火旺,心肾不交的典型症状;口燥咽干,舌红绛无苔,脉细数,亦为阴虚火旺而致。
治法:滋阴清热,交通心肾。
方剂:黄连阿胶汤。
处方:黄连、黄芩、芍药、鸡子黄、阿胶
田某,男,62岁,农民。
主诉:头昏目眩,身体颤抖5天。
诊断:少阴病阳虚水泛证(真武汤证)。
辨证分析:表证过汗损伤少阴之阳,肾阳日衰,不能化气行水,水气变动不居,上冲清阳,则头晕目眩;水气上凌于心则心悸;水气外浸筋脉,加之阳虚筋脉失煦,则背恶寒,筋脉跳动,身颤抖;水寒在内,筋脉拘急则脘腹痛;水寒困于下焦,肾阳虚气化失职则小便少;舌质淡,苔白滑,脉沉弱均为阳虚水泛所致.治法:温阳化气行水。
方剂:真武汤。
处方:茯苓、芍药、白术、生姜、黑附子
病例:何某,女,66岁。
右上腹反复疼痛20余年,复发10天,伴畏寒,发热,呕吐。
西医诊断: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胆石症。
经西医保守治疗无效,欲行手术,因患者不同意,遂要中医科会诊。
证见右上腹绞痛,硬满拒按,乍寒乍热,口苦,呕逆,心烦,大便秘结,舌红,苔黄厚粗糙少津,脉滑数。
要求,写出方证名称,病因病机,治法,药物组成。
方证:大柴胡汤证。
病因病机分析:本证病机为少阳郁热兼阳明里实。
病入少阳,邪居半表半里,枢机不利,正邪分争,正邪分争,进退与表里之间,邪盛则恶寒,正盛则发热,正邪分争,互有进退,故见乍寒乍热;胆火上炎则口苦;胆热内蕴,热扰心神则心烦;胆热犯胃,胃失和降则作呕逆;阳明里实,燥屎内结,则大便秘结;邪郁少阳,经气不利,加之阳明里实内结,腑气不通,故见右上腹绞痛,硬满拒按;舌红,苔黄厚粗糙少津,脉滑数,均为少阳郁热兼阳明里实之象。
治法:和解少阳,通下里实。
方药:大柴胡汤(柴胡,黄芩,半夏,大枣,生姜,芍药,枳实,大黄)
病例:胡某,女,26岁。
发热2天,1个月前第一胎足月自娩,2天前不慎着凉,出现周身不适,恶寒,头痛,鼻塞流清涕。
因正在哺乳期,未敢用药,近日体温突然升高至38.7度而来诊。
现见证:往来寒热,头昏头痛,胸闷,口苦,时时泛恶,纳呆,舌质淡,苔薄白,脉弦数。
请确立方证,分析病因病机,治法,方药。
方证:小柴胡汤证。
病因病机分析:本证为少阳枢机不利,胆热内蕴,胆火上炎所致。
产后正虚,腠理疏松,外邪乘虚而入,邪入少阳,枢机不利,正邪分争,进退于表里之间,邪盛则恶寒,正盛则发热,正邪分争,互有进退,故见往来寒热;胆火循经上扰清窍则头昏头痛;胆火上炎,胆汁上逆则口苦;邪入少阳,经气不利,则胸闷;胆热内蕴,影响脾胃,脾失健运则纳呆;胆热犯胃,胃失和降则时时泛恶;舌质淡,苔薄白,脉弦数,均为少阳枢机不利,胆热内蕴所致。
治法:和解少阳。
方药:小柴胡汤(柴胡,黄芪,半夏,生姜,人参,甘草,大枣)
何某某,女,17岁。
主诉:头晕目眩1周。
现病史:l周前,突发头晕眼花,视物旋转,喜暗恶明,闭目及平卧可少安,睁眼及起坐则加重,站立则眩晕欲倒,自觉有气上冲心胸,作时心悸,小便不利,纳呆。
检查:面色苍暗不华,舌淡红、苔白润,脉沉细弦。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中医诊断:眩晕。
证型:脾虚水停,水气上冲证。
证候分析:是例患者,以头目眩晕为突出见证,其特征为闭目平卧稍缓,起坐加剧,站立则眩晕欲倒,加之自觉有气上冲心胸及纳呆等,与第67条主证:“气上冲胸,起则头眩’’相符,证由脾虚而水饮内生,土不制水,则水气上冲,故见气上冲心胸,心悸。
阳虚不能升清于上,清窍反被上冲之水气所蒙,故见眩晕,而平卧则清气尚充上窍,故头晕稍减,起坐或站立时清气虚而失充,水
气充塞,故眩晕加剧。
脾虚失运则纳呆,气血化源不足,久而机体失养,可见面色苍暗不华:水湿不化则小便不利,舌苔白润,脉沉细而弦等。
治法:温阳健脾,利水降冲。
方药: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茯苓、桂枝、甘草、白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