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代谢组学的中药-组效关系-研究思路与策略
中药鉴定新技术
中药鉴定新技术
近年来,中药鉴定领域涌现出了一些新技术,以下为具体介绍:
一、基于代谢组学的中药鉴定技术
代谢组学是一种以代谢产物为研究对象的高通量技术。
利用代谢组学技术,可以研究中药在体内的代谢途径、代谢产物及其与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为中药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代谢组学技术的优点在于可以提供全面的信息,可以对中药的药效成分进行系统性的研究。
二、基于光学成像的中药鉴定技术
光学成像技术是一种无创、非破坏性的检测技术,对于中药的鉴定具有重要意义。
光学成像技术可以用来检测中药的物理形态、化学成分、结构特征等信息。
近年来,光学成像技术在中药的鉴定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如基于多光谱成像技术对中草药进行鉴定等。
三、基于人工智能的中药鉴定技术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基于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的中药鉴定技术也逐渐成熟。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对中药的图像、声音、化学信息等进行分析,提高中药
的鉴定准确度和速度。
目前,基于人工智能的中药鉴定技术已经开始进入实际应用阶段,有望在中药的质量控制和鉴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中药鉴定新技术的出现为中药的研究和质量控制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思路,有助于提高中药的鉴定准确度和速度,促进中药的开发和利用。
代谢组学应用于中药制剂各关键环节的研究概况及思考
—二丝’中药与临床P har m acy a nd C l i ni cs of C hi玎es P M at e,i口施加c日2013:4f11—————————————————————————————————————————————————一:::炮制制剂代谢组学应用于中药制剂各关键环节的研究概况及思考卢君蓉1,何瑶1,傅超美1,胡慧玲1,王战国2,刘芳1[摘要]本文简述了代谢组学在中药制剂各关键环节的应用,结合课题组采用代谢组学方法开展的中药制剂相关研究,提出将代谢组学方法用于中药制剂研究和中药制剂质量全方位控制的新思路,以完善中药制剂的质量控制体系,保障中药制剂的安全有效、稳定可控。
[关键词】代谢组学;中药制剂;关键环节;质量控制体系[中图分类号】R2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26X(2013)02—009—05R e vi ew and t hi nki ng o n app l i cat i on of m e t abol om i c s i n key l i nk of Tr adi t i on al C hi nes e M e di ci ne preparat i on/L U dun—t ongi.H E Y a oi.FUC hao—m ei i,H U H ui—l衲g.W A N G Z han-gu02.L I U Fangl//(1.Phar m acy C ol l ege,C hengdu U ni ve rsi t y of Tra di t i onal C hi nes e M edi ci ne;T he M i n&t r y of Educat i on K e y L abor at or y of S t andardi zat ion of Chi ne se H er bal M edi ci ne;St at e K ey L abor at or y B r eedi ng B a se of Syst em at i c R e sear ch,D evel opm e nt and U t i l i za t i on of C hi n es e M edi ci ne R es our ces,C hengdu 610075,C hi na;2.C o l l eg e ofLi fe Sci e nc e s,Si chuan U ni ver s i t y,C hengdu610065,S i chuan)【A bs t ract l I n t he ar t i cl e,t he ap pl i cat i o n of m e t a bonom i c s i n each key l i n k of C hi n es e m at er i a m e di c a preparat i o n iss um m ar i z ed.Com bi n ed w i t h t he r e l at e d r es e ar ch on t r a di t i on al C hi n es e m edi ci ne pre par at i on usi ng m et abono m i cs,a new i de a is put f or w ar d t h at m et abonom i cs cou l d be us ed i n r es e ar ch of t r a di t i on al C hi nes e m edi ci ne pre pa ra t i on and com pr eh ens i ve qua l i t y cont rol of pre par at i ons,w hi ch c an i m pr ove t he qual i t y cont rol s yst em of t r a di t i on al C hi n es e m edi ci ne pre pa r at i ons and e n s ur e t he saf et y,ef f ec t,st abi l i t y and cont rol l a bi l i t y of C hi n es e m at er i a m edi ca pr ep ar at i o n.【K ey w or dsl M et abonom i cs;C hi ne s e M at er i a M e di c a Pre pa ra t i on;key L i nk;qual i t y cont rol s ys t em中药制剂具有悠久的历史,在中医药防病治病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其起源可追溯至夏禹时代(公元前2140年),那时已有药酒,商汤时期(公元前1776年),总结写成((汤液经》,是我国最早的方剂与制剂技术专著,并且汤剂至今仍应用于临床…。
代谢组学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研究
代谢组学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研究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代谢组学作为一种新兴的研究方法开始被广泛应用在各个领域。
中医药作为我国传统的医学体系,其独特的理论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代谢组学方法应用于中医药领域。
代谢组学的技术手段为中医药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手段,为中医药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
本文将系统探讨代谢组学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研究。
一、代谢组学技术概述代谢组学是一种通过分析生物体内代谢产物的全套谱图,从而研究生物体内代谢变化规律的技术。
代谢组学技术主要包括质谱、核磁共振等。
通过代谢组学技术,可以对生物体内的代谢产物进行高通量、全面、系统的检测和分析,揭示生物体内代谢的整体变化规律。
二、代谢组学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1. 中医药研究中的代谢组学技术应用代谢组学技术在中医药研究中被广泛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中草药质量控制:通过代谢组学技术,可以对中草药进行成分分析和质量控制,快速鉴别真伪和评估中草药的质量。
(2) 中药药效研究:代谢组学技术可以揭示中药的药效物质和作用机制,有助于深入理解中药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3) 中医证候研究:代谢组学技术可以帮助研究者在分子水平上识别中医证候的生物标志物,为中医证候分类和辨识提供客观依据。
2. 代谢组学在中医药领域的研究案例代谢组学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已经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例如:(1) 中草药质量控制:某研究团队利用代谢组学技术对不同来源的黄芩进行比较,鉴别出了黄芩中不同种类的化合物,为黄芩的质量控制提供了新的方法。
(2) 中药药效研究:有学者运用代谢组学技术对某种中药进行研究,发现其中含有一种新的生物活性成分,对该中药的作用机制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3) 中医证候研究:一些研究者利用代谢组学技术对不同中医证候的患者进行代谢物谱分析,发现了一些与中医证候相关的生物标志物,为中医证候分类和诊断提供了新的线索。
三、代谢组学在中医药领域的未来发展代谢组学技术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未来有望取得更多的突破,展现出更广阔的应用前景:1. 多学科融合:代谢组学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需要多学科的融合,包括中医学、现代医学、生物信息学等领域的专家共同合作,才能更好地发挥其研究优势。
基于代谢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的中药药效综合评价方法研究
基于代谢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的中药药效综合评价方法研究研究方案:一、研究背景和目的中药是我国传统的药物资源,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然而,中药药效的评价过程中存在许多挑战和难点。
基于代谢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的综合评价方法具有很大的潜力,可以为中药药效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采用代谢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相结合的方法,对中药药效进行综合评价,探索和创新该领域的研究方法和观点,为解决实际中药药效评价中的问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二、研究方法1. 选样从多个种类的中药中选取适当代表性的样本进行研究,包括药材、药物提取物或已研发的中药制剂。
2. 代谢组学分析利用质谱和核磁共振等技术,对选定的中药样本进行代谢组学分析,获得代谢物的组成和变化情况。
3. 蛋白质组学分析利用蛋白质质谱技术,对中药样本中的蛋白质进行分析,确定其种类和表达水平。
4. 数据采集和分析通过代谢组学和蛋白质组学分析得到的数据,进行系统的收集和整理。
对样本之间的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并利用生物信息学工具对代谢物和蛋白质进行富集分析、组合分析、互作分析等。
5. 结论和讨论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尝试构建中药药效评价的综合模型。
提出新的观点和方法,结合已有研究成果,为解决实际中药药效评价中的问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方案实施情况:1. 选样从多个具有代表性的中药品种中选取不同生长阶段的药材,利用标准化方法对其进行加工制备,制备成中药提取物或中药制剂。
2. 代谢组学分析对经过加工制备的中药提取物或中药制剂进行代谢组学分析。
使用质谱分析技术,例如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和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确定代谢产物的种类和含量。
3. 蛋白质组学分析采用蛋白质质谱技术,例如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MS),对中药样本中的蛋白质进行分析。
利用数据库检索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确定已知蛋白质的表达水平,并鉴定未知蛋白质。
浅析代谢组学技术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
浅析代谢组学技术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代谢组学技术是研究生物体内代谢产物的全套技术手段,通过对比研究对象在代谢物水平的变化来揭示生物体在不同生理状态下的代谢变化规律。
中药研究是利用中药的整体性和多组分性来发挥治疗效果的研究,代谢组学技术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可以揭示中药对生物体内代谢的影响,有助于深入了解中药的药效机制、质量控制及药物安全性评价等方面。
本文将从代谢组学技术的原理和应用角度,浅析代谢组学技术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
代谢组学技术可以通过无偏知识和高通量技术收集生物体内代谢产物的全面信息,使用质谱和核磁共振技术等对代谢产物进行分析,并结合生物信息学方法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这种方法可以快速、准确地鉴定和定量代谢物,并揭示其关联性,并可通过与代谢物数据库的比对来确定代谢物的生物学功能和代谢途径。
通过这些分析手段,代谢组学技术不仅可以揭示代谢的全局水平,还可以发现代谢物在不同组织、细胞和时间点上的动态变化,从而为理解中药的整体性和多组分性提供了有效的工具。
代谢组学技术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具有广泛的潜力。
首先,代谢组学技术可以帮助鉴定中药的活性成分和其代谢产物,从而揭示中药的活性组分及其代谢途径。
例如,代谢组学技术可以通过对中药中活性成分在体内代谢产物的鉴定,提供中药对生物体产生治疗作用的理论依据。
其次,代谢组学技术在中药研究中还可以用于评价中药的质量控制。
中药的质量控制一直是中药研究的重要课题,代谢组学技术可以通过鉴定和定量中药中的特定代谢物,来评价中药的质量。
代谢组学技术可以比较不同样品中代谢物的含量和种类,从而评估中药中活性成分的稳定性和可溶性,为中药的质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代谢组学技术可以用于中药的药物安全性评价。
中药作为一种复杂的药物,其药效机制和毒副作用的研究一直是一个难题。
代谢组学技术可以通过鉴定中药代谢产物,揭示其对生物体内代谢产物的影响,从而评估中药的毒副作用和安全性,为中药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代谢组学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及前景
代谢组学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及前景代谢组学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及前景摘要:代谢组学是一种研究生物体在代谢水平上的全面分析方法,通过对生物体内代谢产物的定量分析,可以了解生物体在不同生理、疾病状态下的代谢情况。
中医药研究中,代谢组学的应用可以揭示中药对人体代谢的影响机制,进而提供基于代谢的中医药疗效评估方法。
本文通过定量分析和SWOT分析的方法,探讨了代谢组学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及前景,并对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1. 引言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对人类健康保健和疾病治疗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由于中药复方的复杂组分和多靶点的作用机制,其疗效评估一直是一个难题。
代谢组学以其全面、系统的分析优势为中医药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2. 代谢组学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2.1 中药对代谢的影响通过代谢组学方法,可以揭示中药对人体代谢的影响机制。
通过分析中药对代谢产物的影响,可以了解中药对不同疾病的适应性,进而为中药的药效评估和治疗指导提供依据。
2.2 中药与疾病的关联分析代谢组学可以通过分析代谢产物的变化,揭示中药与疾病之间的关联。
通过将中药与病理状态下的代谢谱进行比较,可以找到中药对特定疾病的调节作用和治疗机制。
2.3 中药配伍的代谢组学研究中药常常通过复方的形式应用于临床,复方中的多种中药组分之间存在相互作用。
代谢组学可以揭示中药配伍对代谢的综合效应,为中药复方的疗效评估和配伍规律的研究提供依据。
3. 代谢组学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前景3.1 代谢组学和个体化医学的结合代谢组学可以解析人体代谢的个体差异,为个体化药物治疗提供依据。
通过结合代谢组学和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技术,可以实现对人体健康和疾病的精准调控。
3.2 多组学融合研究的拓展代谢组学与其他组学研究方法的结合,可以实现对生物系统的全面分析。
与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等方法相结合,可以深入了解中药的多目标作用机制,为中药的疗效评估和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提供更加全面的视角。
基于代谢组学的中药质量控制
基于代谢组学的中药质量控制中药作为我国重要的传统药物,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中药制药质量的控制与保障也日益成为行业发展的关键。
而代谢组学技术的出现,则为中药质量控制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一、代谢组学技术简介代谢组学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一种综合性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它主要通过对生物样品中的代谢产物进行全面、高通量的检测和定量,以揭示生物体内代谢网络的组成和变化规律。
代谢产物可以是有机酸、氨基酸、糖类、脂质等物质,这些物质的含量与生物体的代谢状态息息相关。
因此,通过代谢组学技术的分析,可以得到清晰的代谢信息,从而了解生物体内代谢过程的变化,揭示疾病发生机理,探究药物的作用机制等。
二、代谢组学技术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作为一种复方制剂,中药的制剂过程十分复杂,药物中多种化学成分的含量之间相互影响,因此中药的质量控制面临着较大的挑战。
这时候,代谢组学技术的应用可以从全面的代谢水平上揭示中药制剂的组成成分和性质,并通过对样品进行多个时间点分析,揭示其代谢过程的动态变化,很好地解决了中药质量控制的难题。
举例来说,某研究团队利用代谢组学技术对黄芪药材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其中的黄酮类、三萜类等化合物能够显著调节细胞内氧化还原平衡,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这种研究手段揭示了黄芪药材的活性成分,并为中药质量控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三、代谢组学技术在中药标准化中的应用中药标准化是中药质量控制的重要手段,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建立和完善中药质量标准,因此对于中药质量标准的制定和更新非常重要。
代谢组学技术则可以在保持传统质量控制方法基础上,为制定新的标准提供科学的支持。
例如,利用代谢组学技术,研究人员可以对不同来源、不同生产工艺、不同药材季节的实验样品,通过比较其代谢水平的不同,筛选出最有代表性的标样,并确定其不同生产批次之间的代谢变化趋势,以此为基础制定质量标准。
这种方法可以大大提高中药制剂的质量标准和可控性,有助于保障中药的安全有效性。
代谢组学在中药领域的应用
目录页丨Contents中药如何对抗“新冠”中医药的作用特点中药与代谢组学关联经典文献案例01中药“未病先防”:增强免疫力预测给药:分子对接是通过受体的特征以及受体和药物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来进行药物设计的方法。
愈后调养“新冠肺炎”肺脾气虚、气阴两虚证针灸疗法、拔罐、推拿情志疗法、传统功法(太极拳、八段锦)药膳指导消灭!《基于Mpro和PLP筛选潜在抗新型冠状病毒中药研究》北京中医药租借阿里云计算,采用分子对接技术,针对疾病潜在靶点开展了抗新冠病毒肺炎中药筛选研究,旨在为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的中医药治疗提供了潜在的“后备军”。
Mpro 分子对接模型(A)及PLP 同源模建模型(B)上海科技大学SARS-CoV-2冠状病毒3CL水解酶(3CL protease,Mpro)的晶体结构(PDB ID:6LU7),并利用SARS冠状病毒晶体(PDB ID:4OVZ)同源模建了冠状病毒木瓜样蛋白酶(papain-like protease,PLP)的三维结构,基于分子对接技术对中药化学成分数据库进行了虚拟筛选。
肖小河研究团队通过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ngiotensin convertingenzyme 2,ACE2)靶点筛选获得的中药。
PLP抑制活性筛选获得的瓜蒌及ACE2筛选得到的贝母包含于桑贝止嗽散、小陷胸汤之中,有清化热痰之功效,主治痰热壅肺所致的痰多咳喘或燥痰犯肺、干咳少痰、咯痰不爽,可应用于病毒作用初期外邪闭肺所致的咳嗽微喘等证型;Mpro抑制活性筛选获得的中药大黄佐以PLP筛选获得的瓜蒌,清泻腑气,二者包含于麻杏石甘汤、宣白承气汤中,可应用于疾病重症期邪热壅肺、疫毒闭肺以致腑实里结等证型;ACE2抑制活性筛选获得的中药桑叶、金银花及连翘包含于桑菊饮和银翘散中,轻清宣透,可应用于疾病初期温邪犯02中药介绍中药(TCM,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指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用于预防、治疗疾病并具有康复与保健作用的天然药物及其加工代用品,主要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
基于代谢组学的中药药效物质筛选研究
基于代谢组学的中药药效物质筛选研究中药一直是我国传统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被誉为“天人合一”的中国文化精华。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中药的认识和应用也在不断深入。
尤其是在代谢组学领域,中药药效物质(即药物代谢产物)的筛选已成为重要研究领域之一。
一、代谢组学与中药药效物质代谢组学是研究生物体在特定生理或病理状态下代谢物质组成及其动态变化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
以前,人们一般采用肝脏微粒体外形态学和生物化学方法以及小鼠体内缺陷酶基因技术等手段来研究药物的毒性和作用机制。
随着代谢组学的发展,它为中药药效物质的筛选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一方面,代谢组学可以揭示药物刺激后生物体中的代谢物的组成和变化规律,从而更好地理解药物的作用过程。
另一方面,通过代谢组学技术,可以分析中药中的药效物质,进而了解它们的药理学作用及代谢途径,为现代中药的药效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手段。
二、中药药效物质筛选方法中药药效物质的筛选方法多种多样,包括体内药代动力学、基于代谢组学的药效物质分析、药效物质与药效组分的相互作用等。
其中,以基于代谢组学的药效物质分析最为常见,下面我们就从三个方面简单介绍。
(一)代谢组学技术代谢组学技术是研究生物体在特定生理或病理状态下代谢物质组成及其动态变化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
该技术能够全面了解生物体内代谢产物的量和种类,并且不受生理环境和病理状态的影响。
常见的代谢组学技术包括质谱分析、核磁共振技术、多种色谱分离技术等。
代谢组学技术在药效物质筛选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在筛选中药药效物质时尤为重要。
它通过对中药中的代谢产物进行鉴定和分析,确定其中含有哪些化合物是产生药效作用的,进而确定哪些中药配方的药效或功效最强。
(二)组学统计学组学统计学是代谢组学中的一项重要技术。
该技术是基于大量数据的统计分析,可以为中药药效物质筛选提供有效的决策依据。
组学统计学技术包括主成分分析、层次聚类分析、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等。
浅析代谢组学技术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
浅析代谢组学技术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摘要:人类对复杂生命体的认识循着从器官/组织、细胞到基因的方式,现在又回到了以整体性研究为特点的系统生物学(system Biology)的时代,其鲜明的特征是各种“组学”(-omics)研究的繁荣。
代谢组学(metabonomics)是继基因组学(genomics)、转录组学(transcriptomics)和蛋白质组学(proteomics)后新兴的一种组学方法,是系统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Nicholson于1999年首次提出。
代谢组学研究的核心思想在于利用现代分析技术定量测定生物体液(如尿液、血浆、组织提取液等)中的内源性代谢产物,考察生物体在不同状态下(生理病理状态、给药前后等)其代谢产物的变化,通过代谢物图的整体分析直接认识生理病理及生化状态,结合化学信息学分析方法确定内源性小分子代谢物成分的变化模式,获得相应的生物标记物群(biomarkers),表征或揭示生物体在特定时间、环境下整体的功能状态[1,2]。
其后又出现了针对植物的代谢组学研究(metabolomics)。
如今代谢组学已在药物毒性及安全性评价、疑难疾病诊断、新药研发及药物作用机制研究等生命科学的多个领域展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4,5]。
关键词:代谢组学技术;中药研究;应用完整的代谢组学分析流程应包括样品的采集、预处理、仪器分析与鉴定、数据分析及生物标记物意义解读,最终认识机体生化反应机理和生命现象。
主要研究手段包括核磁共振谱(NMR)、气相色谱-质谱和液相色谱-质谱等各种高通量、高分辨、高灵敏度的谱学技术,特别是以其灵敏度高、分析速度快、样品无需衍生化等优点,受到众多研究者的关注。
主成分分析(PCA) 及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等多元模式识别方法是代谢组学常用的数据降维和信息挖掘方法。
中药“多组分、多靶点、整合调节作用”的特点及中医药理论的“整体观、动态观、辨证观”与代谢组学整体性、系统性、综合性相吻合。
中药材 代谢组学
中药材代谢组学
摘要:
1.中药材与代谢组学的概述
2.中药材代谢组学的研究意义
3.中药材代谢组学的研究方法与技术
4.中药材代谢组学的应用实例
5.中药材代谢组学的未来发展前景
正文:
1.中药材与代谢组学的概述
中药材是指从自然界中采集或者栽培的具有药用价值的植物、动物和矿物等。
中药材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其疗效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代谢组学是研究生物体代谢产物的一门学科,它通过对代谢产物的分析,揭示生物体在特定条件下的生理状态和代谢机制。
2.中药材代谢组学的研究意义
中药材代谢组学是将代谢组学技术应用于中药材研究,旨在揭示中药材在生长、加工、储存等过程中的化学成分变化及其药效机制。
这对于提高中药材质量控制、优化中药材生产工艺以及促进中药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3.中药材代谢组学的研究方法与技术
中药材代谢组学研究通常采用液相色谱- 质谱(LC-MS)和气相色谱- 质谱(GC-MS)等技术,对中药材中的代谢产物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通过数据处理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可以获得中药材的代谢指纹图谱,从而实现对中药
材的有效识别和质量评价。
4.中药材代谢组学的应用实例
中药材代谢组学已经在多个方面得到应用,例如:评估中药材的品质、产地鉴别、品种鉴定、病虫害检测等。
以人参为例,通过代谢组学研究发现,不同产地的人参具有不同的代谢特征,这为优质人参的选育提供了重要依据。
5.中药材代谢组学的未来发展前景
随着代谢组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中药材代谢组学将在中药资源评价、品种选育、生产过程优化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代谢组学技术及其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
代谢组学技术及其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代谢组学是一种研究生物体内代谢物(包括氨基酸、脂类、糖类等)存在数量、类型以及相互关系的方法。
通过使用高通量技术,比如质谱和核磁共振等分析代谢产物的组成与变化,代谢组学可以为中药研究提供重要的信息和洞察。
中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一直被广泛使用。
然而,中药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使其研究变得具有挑战性。
代谢组学技术的引入为中药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工具,以更深入地了解中药的有效成分和其在机体内的代谢过程。
1.中草药质量控制:中药在生长环境、采集季节和制备过程中都可能发生变化,这会导致中药质量的不稳定性。
代谢组学技术可以通过分析中草药的代谢产物组成和变化,为中药的质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例如,通过分析中药的代谢产物,可以评估其纯度、稳定性和质量。
2.中药药理学研究:代谢组学技术可以揭示中药在机体内的代谢途径和代谢产物的变化,进一步了解中药对机体的作用机制和药效。
通过比较中药与对照组的代谢组学数据,可以发现中药的独特代谢特征,并推断其可能的物质基础和药理作用。
3.中药配伍规律研究:中药复方是中药的一个特点,它的组成和配伍对中药疗效具有重要影响。
代谢组学技术可以分析复方中多个中草药的代谢产物,并揭示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配伍规律。
通过研究代谢组学数据,可以了解中药复方的药效增强、药效互补和药物相互作用。
4.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药代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过程。
代谢组学技术可以用来监测中药及其代谢产物的浓度变化,进而研究中药的药代动力学。
通过结合药代动力学和代谢组学数据,可以优化中药的给药方案和剂量,并预测中药的药物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
总之,代谢组学技术为中药研究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药的药效和作用机制。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代谢组学技术将在中药研究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基于代谢组学技术的中药质量控制研究思路探讨
本文经编委遴选,英文版将通过ScienceDirect全球发行。
摘要:代谢组学是继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之后的又一门新兴组学技术,在方法学上具有整体性、系统性及综合性的特点,恰与中医药理论的整体观、动态观、辨证观相吻合。
本文综述了代谢组学技术在中药效应物质基础、质量评价研究中的应用,并针对目前中药质量控制的不足,提出了基于代谢组学技术的中药质量控制研究思路,即采用代谢组学的技术及其分析方法,明确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及其在药用植物中代谢变化的影响因素,从而建立与临床疗效相关的中药质量控制方法。
确保中药临床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代谢组学中药质量控制研究思路整体性doi:10.3969/j.issn.1674—3849.2010.06.005中药是中医防病治病的物质基础,其真伪优劣直接关系到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中药的质量控制和评价是其现代化、国际化的重要内容。
但是,由于中药本身成分的复杂性,加上分析技术条件、研究思路和方法的局限,现行中药质控方法不仅难以有效地控制和评价中药质量,更难以反映其安全性和有效性【11。
因此,建立一种能反映中医药整体观,并与临床疗效相关的中药质量控制模式势在必行。
代谢组学(Metabonomies)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组学技术,其核心内容是研究外源性物质对生物体所产生的整体性效应,通过机体代收稿日期:20lo-05—06修回日期:2010-05—20谢物变化的系统分析直接认识生理病理及生化状态隆4l。
基于代谢组学的中药现代化研究,有利于尽快阐明中药“多组分”对复杂生物系统“多靶点、整体调节”作用的科学内涵,是系统生物学时代给中医药发展提供的一个良好机遇。
目前,代谢组学已经应用于中药配伍规律、药效物质、质量评价、药效学及作用机制、安全性和毒性等研究领域15-91。
本文仅就代谢组学在中药效应物质基础、质量评价方面的应用作初步综述,并针对目前中药质量控制的不足,提出了基于代谢组学的中药质量控制整体性研究思路,以供读者参考。
代谢组学技术及其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
代谢组学技术及其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具体内容: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药物发现开始着眼于药物-靶点研究,传统的药物研究方法大多基于此策略,但此策略在开发新药方面表现不尽人意。
近年来,全谱的代谢组学受到药物研究界的重视,已成为促进药物研究持续发展的重要引擎。
代谢组学技术以一种全面性的方式对生物样品中活性成分进行研究,包括原子及分子组成、序列以及生命活动等,能更全面地了解生物体及疾病的完整性,为药物研发提供更多的信息及突破口,受到公众的普遍认可。
中医药的发展不仅包含了草药的获取,还包括诊断治疗等多方面的研究,因此需要对中药多种细胞成分及分子生物学信息进行分析,代谢组学技术的出现使得这个任务变得非常简单。
首先,可以使用代谢组学分析法来确定中药中特定活性成分的化学组成及序列;其次,可以利用代谢组学技术来研究中药药物中生物信号路径及靶点特异性,以及辨识中药活性成分所调节的关键基因。
最后,中药多种活性成分的活性可以使用代谢组学来进行调节,实现中药功效的最大化,从而更好地治疗疾病。
代谢组学技术为药物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这不仅仅加强了西医药物研究,而且为发展中医药研究提供了支持,因其有效性及可靠性获得广泛应用。
例如,在非小细胞肺癌中,中药碧云莲混沌散可以通过调节癌症中特定基因分子信号路径以促进抗癌剂的选择性性作用,其机理可以用代谢组学技术有效验证及研究。
同样,可以使用代谢组学技术来研究中药的质疑所提出的关键性疗效标志物,并对各种改进方案进行实验性验证,从而提高中药药材及其制剂的分子效率,最终实现药物及其制剂药效的优化。
综上所述,代谢组学技术是一种全面性的研究方法,不仅有助于传统药物研究,而且对中医药研究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有助于阐明中药活性成分的特异性,提高药物分子效率,加快药物研发,探索中医药的机制,提高复方制剂的研究和利用的效率,有助于拓宽传统中医药研究的新视角。
【参考文档】谈基于代谢组学技术的中药复方研究近况word版本 (4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予以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随意编辑修改! ==谈基于代谢组学技术的中药复方研究近况中药复方是中药临床应用的重要形式,通过多成分协同作用实现对人体疾病的调节与治疗,其作用靶点多,一般涉及多条代谢通路,并具有时效性。
传统研究手段一般只针对复方的某一功效、主治开展药效和药理研究。
相比之下,代谢组学结合了大规模信息提取技术和多元变量处理技术,针对机体所有代谢产物进行分析,其研究模式与复方作用机制相契合,故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中药复方研究。
本文回顾了近五年来代谢组学技术在中药复方研究中的应用,拟通过初步分析、总结其应用概况及研究成果,讨论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展望其研究前景。
1 代谢组学简介1. 1 代谢组学的起源与发展代谢组学作为系统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1970 年代。
1999年,Nicholson 等受到核磁共振( NMR) 技术分析大鼠尿液这一实验研究的启发,最先提出代谢组的概念,认为代谢组学是生物体对病理生理或基因修饰等刺激产生的代谢物质动态应答的定量测定。
201X年Fiehn 等定义了代谢组学,认为代谢组学是对限定条件下的特定生物样品中所有代谢产物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1. 2 代谢组学的主要研究层次、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目前,代谢组学的研究层次主要分为靶标分析、代谢轮廓分析、代谢物指纹分析及代谢组学分析,相比较而言,代谢组学分析更加系统化、完整化。
代谢组学利用先进的分析手段对生物单元,如生物体液、细胞或组织提取物中的一些小分子物质( 相对分子质量 1 kDa) 进行系统的测量和分析。
同时结合大规模信息提取技术和多元变量处理技术,分析外源性物质及因素( 如药物、食物、环境等) 对生物体所产生的整体效应,认识机体的生理、病理状态。
最后,结合模式识别和专家系统等分析方法确定生理病理状态下及外源性物质刺激引起的内源性代谢物组的变化规律,获得表征生物体在特定时间和环境下的整体功能状态与生物标志物( 群) 。
基于代谢组学的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
基于代谢组学的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 they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基于代谢组学的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摘要代谢组学是一种全面分析生物体代谢产物的方法,能够为中药药效研究提供全新的视角。
代谢组学在中药药理研究中的应用
代谢组学在中药药理研究中的应用摘要:笔者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针对代谢组学在中药药理研究中的应用进行研究讨论,具体介绍了这种组学方法的特点,并得出以下相关结论,以供参考。
关键词:代谢组学;中药药理;研究应用引言代谢组学当今一种全新的生物系统研究方法,其主要是对生物体系中的数量、代谢物质种类等进行研究分析。
这种中医学方法在我国中药药理研究中得到了十分广泛的应用。
通过采用先进的检测技术,以及相关专业的计算方法,以此来判断中药体内代谢组的变化规律,从而对中药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评价。
因此,本文针对代谢组学在中药药理研究中的应用进行探讨阐释,从而总结出一些自身的看法与观点。
1.在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中的应用随着药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相关的组学方法也取得了较大的完善与改革。
而代谢组学正是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所累积的产物。
自从其被提出以来,受到了我国中药医学界的高度关注,并对其进行了实质性的科研研究,尤其是在对中药药效物质基础方面,很多医学学者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并得到了十分显著的成果。
在早期的医学研究过程中,已经有部分学者利用代谢组学法,以及先进的分析仪器来对黄芩苷体进行了实验研究,从中发现了三种不同的代谢产物,这就说明这三种化学结构在分解吸收后分别形成了代谢物质,而黄芩甘体则是代谢产物中的主体结构,从而共同组成了该中药的药效物质。
在对钩藤多动合剂的生物化学机制研究中,发现了具有疗效的生物标志物,并证明这种药物是通过调节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失衡而发挥作用。
有学者对肾虚证的大鼠给予淫羊藿治疗,运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结合主成分分析的.方法研究发现淫羊藿苷和朝藿定可能为淫羊藿的主要药效物质基础。
一些实验结果表明,尖萼耧斗菜的作用靶标与其他9种常用抗菌素一样都是作用于蛋白质的合成,发挥抗菌作用的主要活性物质可能是木兰碱。
还有学者实验比较了款冬的花蕾和叶轴水提液对氨诱导的小鼠咳嗽的药效,通过对代谢物的lH―NMR光谱和多远数据分析发现,款冬花蕾的止咳和化痰功效可能与其高浓度的绿原酸、3,5咖啡酰奎宁酸及芸香苷相关。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代谢组学的中药药效评价方法研究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代谢组学的中药药效评价方法研究中医药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中药作为一种传统疗法,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然而,中药的药效评价一直是一个挑战性的问题。
为了提高中药的疗效和安全性,本研究将基于网络药理学和代谢组学技术,开展针对中药的药效评价方法的研究。
一、研究方案1.目标:探索一种基于网络药理学和代谢组学的中药药效评价方法,为中药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2.方法:(1)网络药理学:收集中药的化学成分信息和相关药理数据,构建中药化学成分-靶点网络,探索中药的多组分、多靶点的药理作用机制。
(2)代谢组学:采集中药治疗对象的生物样本,如血液、尿液等,通过代谢组学技术分析样本中的代谢产物,并与中药的化学成分和药效数据进行关联分析。
3.实施步骤:(1)样本采集:选择中药常用于临床实践中,且具有一定药效的几种中药,招募符合条件的治疗对象,采集其生物样本,如血液、尿液等。
(2)数据采集:收集中药的化学成分信息、相关药理数据和临床实践数据,将其整理为数据库。
(3)构建网络:根据收集的数据,构建中药化学成分-靶点网络,揭示中药的多组分、多靶点的药理作用机制。
(4)代谢组学分析:将采集的生物样本进行代谢组学分析,获取样本中的代谢产物信息。
(5)数据分析:将代谢组学数据与中药的化学成分和药效数据进行关联分析,探索中药的药效评价方法。
4.预期结果:(1)建立中药化学成分-靶点网络,揭示中药的多组分、多靶点的药理作用机制。
(2)通过代谢组学分析,探索中药的药效评价方法。
二、方案实施情况本研究已完成了研究方案的初步设计,并进行了实验前的准备工作。
1.样本采集:与医院合作,已招募了一百名符合条件的治疗对象,并进行了生物样本的采集。
2.数据采集:通过文献调研和实地走访,已收集了相关的中药化学成分信息、药理数据和临床实践数据,并整理为数据库。
3.构建网络:根据已有的数据,已构建了中药化学成分-靶点网络,初步揭示了中药的多组分、多靶点的药理作用机制。
中药代谢研究及未来发展思路
中药代谢研究及未来发展思路一、中药代谢研究内容1.中药代谢物的定性研究了解中药在体内的代谢规律,首先应知道其在体内转化成什么物质,因此对代谢产物的定性研究是中药代谢研究的初始和必要步骤。
确定了中药中各成分在体内的存在形式,才能阐明其代谢途径和机制,明确中药真正起药效的活性成分。
同时,新的代谢成分的发现,又可以为新药开发提供线索。
国内外对此方面的研究报道较多,一般均是将中药代谢后的各种生物体液采用各种手段分离后进行分析鉴定。
通过中药化学成分肠内菌代谢产物的研究,可以明确吸收人血的成分。
氧化苦参碱经离体和整体的人肠内菌代谢比较,证明人肠内菌可将氧化苦参碱代谢成苦参碱,且两种生物碱均可吸收人血[1]。
刘铁汉等[2]研究表明,离体条件下,淫羊霍昔可被人肠内菌代谢为淫羊蕾昔的昔元。
大鼠灌服淫羊蕾昔后吸收人血的主要代谢物为宝蕾昔。
另外,陈听等[3]和王毅等[4]分别对人参皂昔Rb,和人参皂昔Rg,肠内菌代谢物吸收人血的成分进行了研究。
2.中药代谢物的定量研究中药代谢物量的变化研究,可以阐明其体内代谢的重要生物活性产物,明确其真正有效成分。
杨肖锋等[5]通过测定大鼠肠内菌培养液中和大鼠灌服龙胆苦昔后血清中龙胆苦昔及其代谢物龙胆碱、龙胆醛的含量,验证了龙胆苦昔生物碱的代谢转化,表明龙胆醛和龙胆碱是体内代谢的重要活性产物。
代谢物定量方法的建立,还可以为药动学研究、代谢机制研究提供分析手段。
麦角胺属麦角生物碱,将其与牛肝微粒体酶共同培养,测定不同时间时麦角胺及其代谢物的变化,可知麦角胺代谢除需要NAPDH或NAPDH生成体系的参与外,还受到微粒体浓度的影响,并确定牛肝微粒体中参与麦角胺代谢的酶。
3.中药代谢途径和代谢机制的研究代谢途径和代谢机制的研究是中药代谢研究的关键。
根据母体药物的结构以及其最终代谢产物的鉴定,可以推断其代谢途径,从而明确中药体内的转化过程,阐明中药作用的机制。
Reiniooidec是黄花倒水莲根中含量较高的五环三菇皂昔,经口服给予大鼠后,在大肠内容物和粪中分离得到了7种代谢产物。
试论基于代谢组学与方证理论的药效学药动学方法研究中药复方配伍规律
试论基于代谢组学与方证理论的药效学药动学方法研究中药复方配伍规律一、概述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医药研究逐渐深入,对于中药药效学和药动学的研究也日益受到重视。
特别是在探索中药复方配伍规律方面,结合代谢组学和方证理论的研究方法,为揭示中医药的本质和机理提供了新的视角。
本文旨在探讨基于代谢组学与方证理论的药效学药动学方法在中药复方配伍规律研究中的应用。
中药复方是中医药临床治疗的常用手段,其药效和药动学特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药物成分、配伍比例、个体差异等。
传统的中医药理论,如方证理论,强调证候与方剂之间的对应关系,为中药复方的应用提供了指导。
传统的研究方法往往难以全面揭示中药复方的复杂作用机制和配伍规律。
代谢组学作为一种新兴的研究方法,通过测定生物体内代谢产物的变化,可以反映生物体对外部环境的响应和内部生理机制的改变。
在中药研究中,代谢组学能够提供药物作用的整体性、系统性信息,有助于揭示中药复方的药效和药动学特性。
结合方证理论和代谢组学的研究方法,可以更加深入地研究中药复方的配伍规律。
通过对比不同方剂对应证候的代谢组学数据,可以揭示中药复方调节机体代谢的机制和特点;通过分析药物成分与代谢产物之间的关系,可以挖掘中药复方的药效物质基础和配伍规律;通过监测药物在体内的动态变化,可以优化中药复方的用药方案和剂量调整。
这对于提高中医药的疗效和安全性,推动中医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1. 阐述研究背景和意义:介绍中药复方在中医临床中的重要地位,以及现代药效学药动学方法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
中药复方作为中医药临床治疗的精髓,其独特的配伍规律与治疗效果密切相关,是中医临床实践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药效学药动学方法的不断进步,为深入研究中药复方的药理作用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工具。
在此背景下,结合代谢组学理论与方证理论,对中药复方的药效学药动学方法进行探究,具有深远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ll第十三卷第一期★V01.13No.1激或基因改变而引起的代谢应答变化,利用现代仪器分析生理状态和病理状态生物体(动物或者人体)体液包括血浆、尿液、组织液、细胞培养液等的小分子内源性代谢产物即代谢组。
结合模式识别等化学信息学技术,主要有主成分分析(蹦ncipalc啪po-nentsAnalvsis,PCA)、非线性映射(NonlinearMap—ping,NLM)、聚类分析(ClusterAnalysis,CA)等非监督学习方法和偏最小二乘法(Partialk鹊tsqllare,PLS)、人工神经网络(AnificialNeumlNe眦)rk.ANN)等有监督学习方法,从而获得相应的生物标志物群(Bio啪rke玛)。
在现代科学研究中发现,疾病尤其是复杂疾病,往往是多个基因或靶点受到扰动,在小分子代谢产物的水平上,产生与疾病相关联的代谢特征网络体系,这与中医整体观一致,能够较好用于中医症候的研究,体现症候与正常动物的差别。
以代谢组学研究中药“组效关系”的药效活性,具有中医药的整体观,能体现中药“多成分、多靶点”整合作用特点,同时是利用现代仪器进行分析,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准确度,能体现不同有效成分组合的药效活性差异,为较全面的构建中药“组效关系”提供可能。
3.基于系统建模的成分组合与药效活性关联性盆堑中药有效成分群和内源性生物标志物群均是两个复杂体系,建立这两个复杂体系之间的关联性,是中药“组效关系”的关键问题和难点问题之一。
为了便于建立成分和活性之间的关联性,试验设计时采用现代数理统计方法,如均匀设计、对称平衡设计、人工神经网络等方法,设计出不同配比的有效成分组合给动物给药,再通过仪器分析定性定量生物标示物的变化,然后通过系统建模构建两者之间关系。
中药数据具有多目标、离散性、非线性和小样本4个主要特点【9J,因此,常规数学建模方法(方差分析、线性相关法、多元线性回归等)难以进行有效的构建,运用基于熵的神经网络多目标优化技术、基于模型选择的LARS回归多目标优化技术、基于改进蚁群算法的进化计算多目标优化技术更符合中药数据的特点。
基于熵的神经网络方法克服了传统神经网络方法对小样本过拟合的缺陷,LARS回归方法对于离散型和小样本的数据求解优于传统的多元线性回归方法,改进的蚁群算法更能适合于非线性的数据。
这些方法都属于有监督方法,但是整合了无监督的技术,不但能够实现降维,而且能从中药数据里面挖据出成分与生物标示物之间确切的关联。
特别指出的是,我们提出了先构建关联,然后进行优化的思路,这样不但能更好地实现优化,同时为下一步解码成分与活性之间的关联性奠定了基础,为从关联中挖掘出君臣佐使及组效关系提供了前提。
通过这些优化技术,各自针对数据的特点和动物实验验证的结果选择出一个最适合此类问题的多目标优化技术,从而建立以有效成分为自变量与相关生物标示物为因变量的多维函数关系式,见图2。
从而阐明中药有效成分和生物标记物的动态规律,以及发现它们代谢轨迹变化规律,阐明药物活性部位与药效的关系、药效基团作用于病变靶点的本质过程。
但是,由于这种模型是存有限的数据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加上模型本身也采取了一定的外推和数学模拟,因此,应通过模型给出的药效范围进行再验证,以期实现模型最佳的描述性和预测性。
本文基于代谢组学建立的中药“组效关系”,一方面可以实现组分优化,筛选出比原方优效的各成分的含量及其配比,为组分中药新药的研究提供基础和依据;另一方面可以根据中药的化学成分的含量及其比例,进行活性预测。
三、展望本文中采用代谢组学的新方法和思路研究中药“组效关系”,对中药的作用物质基础的发现即有效成分的辨识具有系统性,对中药疗效评价具有整体性,此研究思路将能促进复方药物研究开发,尤其对提高中药及其方剂的认识和研究水平,并能在质量圈2基于数据挖掘的中药“组效关系”示意图刀[‰蒯sc拓nce田谊死c.Il舶妇棚诎丌比越幻n矿‰出面以傩洫se胁掘妇田以肘如砌胁如口]基于代谢组学的中药"组效关系"研究思路与策略作者:许海玉, 唐仕欢, 陈建新, 李德凤, 陈畅, 杨洪军, 刘昌孝, Xu Haiyu, Tang Shihuan, Chen Jianxin, Li Defeng, Chen Chang, Yang Hongjun, Liu Changxiao 作者单位:许海玉,唐仕欢,李德凤,陈畅,杨洪军,Xu Haiyu,Tang Shihuan,Li Defeng,Chen Chang,Yang Hongjun(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北京,100700), 陈建新,Chen Jianxin(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 刘昌孝,Liu Changxiao(天津药物研究院,天津,300193)刊名: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英文刊名:WORLD SCIENCE AND TECHNOLOGY-MODERNIZ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年,卷(期):2011,13(1)被引用次数:6次1.Hopkins AL Network pharmacology:the next paradigm in drug discovery[外文期刊] 2008(11)2.Hopkins AL Network pharmacology[外文期刊] 2007(10)3.Schmidt BM;Ribnicky DM;Lipsky PE Revisiting the ancient concept of botanical therapeutics[外文期刊] 2007(07)4.周立东建议在天然药物研究中建立"定量组效关系"(QCAR)概念 19995.罗国安;王义明;曹进建立我国现代中药质量标准体系的研究[期刊论文]-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02(04)6.王毅;程翼宇中药组效关系辨识方法学与计算理论研究思路与策略[期刊论文]-中国天然药物 2003(03)7.赵筱萍;范骁辉;余杰一类基于组效关系神经网络模型的中药药效预测方法[期刊论文]-中国中药杂志 2004(11)8.刘雪松;王毅;程翼宇一种基于进化学习的中药定量组效关系建模方法[期刊论文]-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05(04)9.李振坤;陈建新;杨洪军基于LARS算法的川芎成分组合与血管活性关系分析[期刊论文]-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9(03)10.陈杨;吴宏伟;唐仕欢基于组效关系的中药质量评价策略[期刊论文]-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09(10)11.吴宏伟;陈建新;杨洪军丹参成分组合与抗氧化活性相关性分析[期刊论文]-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09(03)12.Yang HJ;Chen JX;Tang SH New drug R&D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Role of data mining approaches[外文期刊] 2009(03)13.Nicholson JK;Lindon JC;Holmes E Metabonomics:understanding the metabolic responses of living systems to pathophysiological stimuli via multivariate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biological NMR spectroscopic data[外文期刊] 1999(11)14.Nicholson JK;Lindon JC Systems biology:metabonomics[外文期刊] 2008(7216)15.刘昌孝代谢组学的发展与药物研究开发[期刊论文]-天津药学 2005(02)16.Nicholson JK;Connely J;lindon JC Metabonomics:a platform for studying drug tozicity and gene function[外文期刊] 2002(02)17.Clayton TA;Lindon JC;Cloarec 0Pharmaco-metabonomic phenotyping and personalized drug treatment [外文期刊] 2006(7087)18.In T;Yang J;Gao X Plasma and urinary tanshinol from Salvia miltirhiza (Danshen) can be used as pharmacoidnetic markers for cardiotonis pills,.cardiovascular herbal medicine 2008(08)19.梁鑫森;徐青;薛兴亚组分中药系统研究[期刊论文]-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06(03)1.黄璐琦.杨洪军.唐仕欢.陈建新基于复杂系统熵方法的疫病防治用药规律研究[会议论文]-20102.杨洪军.雷燕.唐仕欢.陈建新.许海玉.李韶菁.陈畅.黄璐琦.Yang Hongjun.Lei Yan.Tang Shihuan.Chen Jianxin.Xu Haiyu.Li Shaojing.Chen Chang.Huang Luqi发现·辨识·优化——中药新药设计的核心与关键[期刊论文]-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1,13(1)3.范刚.周林.赖先荣.王张.张艺.Fan Gang.Zhou i Xianrong.Wang Zhang.Zhang Yi基于代谢组学技术的中药质量控制研究思路探讨[期刊论文]-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0,12(6)4.李振坤.陈建新.杨洪军.刘玫琦.黄璐琦.易建强.LI Zhen-kun.CHEN Jian-xin.YANG Hong-jun.LIU Mei-qi. HUANG Lu-qi.YI Jian-qiang基于LARS算法的川芎成分组合与血管活性关系分析[期刊论文]-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9,15(3)5.刘盈.黄璐琦.边宝林.杨洪军中药新药研发医、研、产合作创新网络构建探讨[期刊论文]-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0,17(12)6.杨洪军.陈建新.唐仕欢基于组合的中药新药设计方法与技术中药新药设计的策略、方法与技术[会议论文]-20091.冯怡.林晓.沈岚.洪燕龙组分中药应重视制剂学方面的研究[期刊论文]-中国中药杂志 2013(5)2.陈海彬.周红光.俞晓忆.文红梅.吴勉华代谢组学在中药现代化研究中的应用[期刊论文]-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6)3.陶野.张贝贝.付梅红.许海玉.方婧.王维皓.李德凤.张毅.杨洪军基于色谱指纹图谱的苍术挥发油多成分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期刊论文]-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3(11)4.闫冠韫.程伟.杨寄.王立波中药现代化研究中的网络药理学方法及可视化工具[期刊论文]-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2013(3)5.高健.杨更亮.杨洪军.许海玉.李韶菁代谢指纹图谱分析技术及数据处理方法研究进展[期刊论文]-中国中药杂志 2012(17)6.周红光.陈海彬.王瑞平.张玉.吴勉华代谢组学在中药复方研究中的应用[期刊论文]-中国药理学通报 2013(2)本文链接:/Periodical_sjkxjs-zyxdh201101005.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