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秋白与人民军队早期名称的演变

合集下载

瞿秋白的抗战故事_故事大全

瞿秋白的抗战故事_故事大全

瞿秋白的抗战故事瞿秋白是著名的革命先烈,所以今天我们来看看瞿秋白的抗战故事。

瞿秋白的抗战故事1920xx年,瞿秋白入武昌外国语学校学习英语。

1920xx年春到北京大学旁听。

9月考入俄文专修馆,学习俄语,自修英语、法语,并继续研究文学和哲学。

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后,瞿秋白开始阅读《共产党宣言》、《妇女与社会主义》等进步书刊。

1920xx年五四运动爆发后,积极参加街头宣传,并作为俄文专修馆学生会负责人参加北京中等以上学校学生联合会,成为五四运动的领导人之一。

6月7日,因参加示威游行而被捕,旋出狱。

同年11月,与郑振铎等组织社会实进社,创办《新社会》旬刊,鼓吹社会改造。

瞿秋白发表了一系列文章,思想上开始倾向马克思主义。

1920xx年3月,邓中夏在李大钊指导下,秘密创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不久,瞿秋白参加了该组织。

同年8月,又与郑振铎等创办《人道》月刊。

10月,应北京晨报馆和上海时事新报馆的聘请,以特派记者身份,去莫斯科考察苏俄十月革命后的情况。

1920xx年1月,瞿秋白等人抵达莫斯科。

在两年旅俄期间,瞿秋白实地考察了苏俄十月革命后的情况,并写了大量通讯,通过北京《晨报》和上海《时事新报》,向国内介绍了苏俄的实况,还写了《俄乡纪程》、《新俄国游记》和《赤都心史》两本集。

《俄乡纪程》记述了从北京到莫斯科科沿途的观感;《赤都心史》介绍了自己如何由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的过程。

此外,还撰写了《俄罗斯革命论》和《俄国文学史》。

除担任新闻记者外,瞿秋白还到东方大学中国班讲授俄文,担任政治理论课的翻译。

1920xx年1月,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瞿秋白担任大会翻译工作。

2月,经张太雷、张国焘介绍,在莫斯科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0xx年1月,瞿秋白回到北京,随即去上海。

2月,张君劢作了《人生观》的讲演;4月,丁文江发表《科学与玄学》一文,反对张君劢的《人生观》。

从此开始了科学与人生观问题的论战。

党史竞赛题(下2)

党史竞赛题(下2)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上册一、必答题(50题)1、中国最早撰文歌颂俄国十月革命的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是谁?李大钊2、标志着中国工人阶级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的历史事件是什么事件?五四运动3、1929年12月,中共中央代表邓小平和张云逸、韦拔群等在广西领导了一次起义,创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

这次起义叫什么起义?百色起义4、20世纪初叶,中国兴起新文化运动,最先倡导并吹响思想启蒙号角的人,后来被誉为进步思想界的明星、“五四运动的总司令”。

他是谁?陈独秀5、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迅速而广泛地传播,为中国无产阶级政党的创建准备了什么条件?思想条件6、20世纪初叶,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周恩来等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学习和宣传马克思主义,深入工人群众,参加反帝反军阀斗争,一步步成长起来,这为中国无产阶级政党的创建准备了什么条件?干部条件7、从1920年8月到1921年春,中国国内先后有六个城市建立起共产党早期组织,同时在国外也成立了两个共产党早期组织,国外的两个分别在哪两个国家?日本和法国8、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时全国有50多名党员,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开幕的时间是哪年哪月哪日?到会代表多少名?1921年7月23日,13名9、中共一大确定党的根本政治目的是什么?实行社会革命10、1922年9月,中共中央在上海创办政治机关报,这份政治机关报的名称是什么?《向导》11、1922年9月,举行的哪一次罢工,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领导并完全取得胜利的工人斗争?安源路矿工人罢工12、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达到顶点的历史事件是哪一次大罢工?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13、1923年6月12日至20日,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大会决定了实现国共合作的方式。

这次大会决定采用什么方式实现国共合作?共产党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14、1925年爆发的震惊中外的哪一历史事件,标志着大革命高潮的到来?五卅运动15、大革命时期发生的持续达16个月之久,在经济上政治上给英帝国主义沉重打击的反抗帝国主义屠杀中国人民的政治大罢工是什么罢工?省港大罢工16、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第一支正规部队是在1925年11月以原大元帅府铁甲车队为基础成立的以共产党员叶挺为团长的部队。

瞿秋白之死真相

瞿秋白之死真相

瞿秋白的不得不走、不得不留与不得不死一所谓“不得不走”,是指1934年的年初,瞿秋白不得不离开上海,前往其时被共产党人称作“苏区”的江西瑞金;所谓“不得不留”,是指1934年10月,瞿秋白不得不留在“苏区”,而不能随红军“长征”。

瞿秋白因了这1934年的不得不走与不得不留,才有了1935年的被捕与被杀。

瞿秋白短暂的一生,如果做稍细一点的划分,可以分为八个时期。

1899.1——1916.12,是瞿秋白人生的第一时期。

这时期,基本在家乡常州度过,只是1916年2月至11月,由于家境的极度困窘,曾在无锡一所乡村小学任教。

这期间,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与张太雷在常州府中学堂同学。

因张太雷一堂兄与瞿秋白同班,故少年瞿与少年张相识并成为好友。

后来,在莫斯科,瞿秋白先是经张太雷介绍,加入俄共;后又经张太雷介绍,加入中共。

瞿秋白在狱中写了《多余的话》,以苍凉悲戚的心情,回顾了自己的政治生涯,并认为是一场“历史的误会”。

——在某种意义上,不妨说,在与张太雷相识的那一刻,这种“误会”就开始了;从这一刻起,瞿秋白自认为的悲剧命运就被决定了。

1916.12——1920.12,是瞿秋白人生的第二个时期。

这时期基本在北京度过,只是1916年冬至翌年春,曾在湖北投亲靠友。

1916年初,瞿秋白所深爱的母亲不堪贫困的重压而自尽,从此亲人们为活下去而天各一方,一家星散。

这是真正的家破人亡。

1916年12月,瞿秋白辞去无锡乡村小学的教职,只身到了湖北。

在武昌和黄陂都曾逗留。

其间还考入武昌外国语专科学校学习英语,但终因学费昂贵等原因而中途退学。

1917年暮春时节,瞿秋白到了北京,投靠堂兄瞿纯白。

瞿秋白本想依靠堂兄资助而进北京大学学习,但堂兄却爱莫能助,于是只好去应北洋政府的普通文官考试,却又未能考上。

但其间,曾去北大旁听胡适等人讲课。

后来,因为教育部所属的俄文专修馆无须缴学费而又“有出身”,瞿秋白便考入学俄文。

在那时的中国,愿意学俄文者并不多,瞿秋白最初也对之并无兴趣,终于学起了俄文,实在是无可选择的“选择”。

革命斗士瞿秋白

革命斗士瞿秋白

院,抱病写《俄国资产阶级革命与农民问题》一书。

1927年2月7日,自编《瞿秋白论文集》。

同月22日,上海工人发动第二次武装起义,瞿秋白赶到拉斐德路暴动指挥所参与领导起义。

当晚,出席中央和区党委联席会议,连夜起草《上海二月二十二日暴动后之政策及工作计划意见书》,提交中央特别委员会。

2月25日至3月2日,出席中央特别委员会会议,讨论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问题,提出了重要指导意见。

3月从上海到汉口,负责第五次代表大会事宜。

4月11日,为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写序。

4月27日-5月9日,中共五大召开,在第一天陈独秀做中央报告后,第二天瞿秋白便散发《中国革命中之争论问题》,尖锐的批评了陈独秀等以及共产国际为代表的右倾计划主义错误。

瞿秋白当选为中央委员、政治局委员、并任政治局常委。

1927年7月12日,共产国际指令改组中共中央的领导,陈独秀被停职,由张国焘临时代理主持中央工作。

7月13日,瞿秋白和鲍罗廷秘密前往庐山,一是商讨中共中央的领导改组问题,一是计划武装暴动。

下旬瞿秋白回到武汉,参加了7月25日召开的中央常委扩大会议,讨论同意了南昌举事的提案。

8月1日,南昌起义终于实现。

8月7日,新来到的共产国际代表罗明那兹主持召开会议(八七会议),正式将陈独秀(缺席)免职,并指定瞿秋白担任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委,并主持中央工作,成为继陈独秀之后,中国共产党第二任最高领导人。

八七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在中共革命的危急关头,坚决的纠正和结束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在瞿秋白主持中央政治局的近一年期间(1927年7月-1928年5月),发生了南昌起义,广州起义及秋收起义。

瞿秋白的领导方式与强势作风的陈独秀不同,只发表一般政治主张,对组织和军事完全放权。

但11月在上海召开的临时政治局扩大会议发展了八七会议以来“左”的情绪,形成左倾盲动错误。

12月广州起义的失败使瞿秋白等中央领导人有所觉悟,及时发现纠正了左倾盲动错误,并在1928年3、4月间的临时常委会上作了自我批评,在实践中基本结束了全国范围内的左倾盲动错误。

中国共产党领袖瞿秋白生平简介

中国共产党领袖瞿秋白生平简介

中国共产党领袖瞿秋白生平简介瞿秋白,1899年1月29日生于江苏常州,是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者之一。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共产党领袖瞿秋白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瞿秋白生平简介瞿秋白为我党早期领导人之一,是伟大的卓越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宣传家,他同时也是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奠基者之一。

我们所唱的《国际歌》就是瞿秋白翻译的,同时他参与并建立了上海大学,身兼任教务长兼社会学系主任等职。

现葬于北京八宝山公墓。

瞿秋白于1917年秋考入北京俄文专修馆,并于1922年正式入党,1923年任中央机关刊物《前锋》主编,并参与编辑了刊物《向导》。

瞿秋白先后在中共第四、五、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委员和中央局委员及中央政治局委员,1927年2月他自编了《瞿秋白论文集》,1934年出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委会委员和人民教育委员会委员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教育部部长等要职,1935年瞿秋白被国民党军逮捕就义,时年36岁。

瞿秋白曾创造了六个第一,即是:他是中国第一个报道十月革命后苏俄实况的人;中国第一个用文艺体裁描写列宁风采的人;中国第一个完整译配《国际歌》词曲的人;第一首歌颂中国工农革命的歌曲《赤潮歌》出自他手;我党第一张日报《热血日报》是由他创办的;他是第一个系统地给中国读者介绍马列主义文学艺术理论的人。

瞿秋白主要作品有《赤都心史》、《俄乡纪程》、《多余的话》、译作《高尔基创作选集》、编译《现实-马克思主义文艺论文集》等。

瞿秋白有哪些作品瞿秋白不仅是一位革命家,同时也是一位文学家,说起瞿秋白作品,一个比较有名的就是他于1927年2月7日编撰的名为《瞿秋白论文集》的作品,其实在此之前,年轻的瞿秋白就是文学爱好者,还曾经远赴俄国学习先进的文学,并且还有着很多其他作品,比如说《赤都心史》,比如说《江南第一燕》等等。

瞿秋白

瞿秋白

主要作品
• 《赤都心史》 赤都心史》 • 俄乡纪程》 《俄乡纪程》 • 多余的话》 《多余的话》 • 《高尔基创作选集》 1932年 译就 高尔基创作选集》 年 • 《现实-马克思主义文艺论文集》 现实 马克思主义文艺论文集》 马克思主义文艺论文集 编译
Thanks Teacher!
•再见
瞿秋白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小组成员
瞿秋白的介绍
• 瞿秋白(1899.1-1935)原名瞿双,后改名瞿霜、瞿爽,号熊伯(或 瞿秋白( )原名瞿双,后改名瞿霜、瞿爽,号熊伯( 雄魄),江苏常州人,散文作家,文学评论家。 雄魄),江苏常州人,散文作家,文学评论家。 ),江苏常州人 作家 • 1934年2月,瞿秋白到达中央革命根据地瑞金,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年 月 瞿秋白到达中央革命根据地瑞金, 中央执委会委员、人民教育委员会委员、 中央执委会委员、人民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 教育部部长等职。中央红军长征后,他留在南方坚持游击战争, 教育部部长等职。中央红军长征后,他留在南方坚持游击战争,任中 共苏区中央分局宣传部部长。 共苏区中央分局宣传部部长。1935年2月在福建长汀县被国民党军逮 年 月在福建长汀县被国民党军逮 敌人得知他的身份后,采取各种手段利诱劝降,都被他凛然拒绝。 捕。敌人得知他的身份后,采取各种手段利诱劝降,都被他凛然拒绝。 6月18日,他坦然走向刑场,沿途唱着《国际歌》、《红军歌》,呼 月 日 他坦然走向刑场,沿途唱着《国际歌》 红军歌》 中国共产党万岁” 共产主义万岁”等口号。到达刑场后, “中国共产党万岁”、“共产主义万岁”等口号。到达刑场后,盘膝 坐在草坪上,饮弹洒血,慷慨就义,时年36岁 坐在草坪上,饮弹洒血,慷慨就义,时年 岁。
瞿秋白在中共党史上留下6个 第一” 瞿秋白在中共党史上留下 个“第一”

人民解放军称号来历

人民解放军称号来历

人民解放军称号来历沿用至今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这个称谓,究竟什么时候被第一次提出?何时被正式使用?早在抗日战争的战略反攻阶段,八路军、新四军曾一度使用“解放军”的称谓。

军事科学院研究员郭芳认为,刘少奇同志是最早提出“解放军”称谓的人。

在1944年8月2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军委高干会议上,刘少奇说:“正规军、游击队合起来叫‘解放军’,或加之为国民革命军解放军。

”这是迄今为止,所见档案资料中第一次出现“解放军”的称谓。

但在各地区,“解放军”这一称谓在使用时,多在前面冠以地名,如:“南路人民抗日解放军”“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山东解放军”等。

1945年8月29日至10月10日,在国共两党进行的重庆谈判中,焦点是人民军队整编和解放区政权存在的问题。

出于战略和政略上的考虑,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没有继续对自己领导下的人民军队提出和使用“解放军”的称谓。

真正第一次使用“中国人民解放军”这一名称,是在1946年。

1946年6月,国民党发动的全面内战爆发。

“人民解放军”的称谓被重新提出。

1946年9月12日,《解放日报》在社论中再次使用“人民解放军”的称谓。

随后,在毛泽东和新华社发表的文章中,也多次公开出现“人民解放军”的称谓。

1946年10月3日,《解放日报》在《为实现一月停战协定及政协决议而斗争》的社论中,第一次正式提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称谓。

1947年10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发表,这是全军性改称“人民解放军”的重要标志。

到1948年初,全军各部队均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

1948年11月1日,中共中央军委作出《关于统一全军组织及部队番号的规定》,团以上各部队均冠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称谓。

从此,“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称谓一直沿用至今。

人民军队名称的演变史PPT课件

人民军队名称的演变史PPT课件
工农革命军第4军:毛泽东、朱德所率部队在井冈山会师后合编。 工农革命军第6军:湖北黄冈 回龙山地区农民起义武装称。 工农革命军鄂东军(不久改称工农革命军第7军):潘忠汝、戴克敏、
吴光浩等领导黄(安)麻(城)起义武装组成的。
工农革命军第2师:南昌起义部队第24师在董朗、颜昌颐等带领下进至海
丰、陆丰地区与海陆丰起义组成的农军合编。
1927年9月9日在江西修水成立,全师共5000人枪。在前敌委员会书记毛泽东、 总指挥卢德铭、师长余洒度的领导下,发动了秋收起义,公开打出了工农革 命军的旗帜, 9月29日三湾改编时,人员由5000减到不足1000,缩编为一个 团称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
另1928年1月13日朱德、陈毅和中共湘南特委领导湘南起义,以南昌起 义军保留下来的部队也组成工农革命军第1师。
另外一种说法
最早使用红军称号的是广州起义的部队。 1927年12月11日,张太雷、叶挺、恽代英、叶剑英 等领导了广州起义,仿效苏联革命,成立了工农兵 苏维埃政府,第一次公开打出了“红军”的旗帜, 叶挺和叶剑英被任命为“工农红军”正副总指挥。 但起义军在反动军阀的疯狂进攻下很快失败,部队 撤出广州,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师,因而红军这 一称号没有继续使用。
工农革命军第4师:叶镛、袁裕(袁国平)率广州起义军余部向海陆丰地
区转进时改编。
工农革命军第3、第4、第7师:以宜章、耒阳、郴县等地农军组成。西 北工农革命军:唐澍、谢子长、刘志丹等领导清涧、渭华起义武装组成。
中国工农红军
1927年11月13日,共产党人潘忠汝、吴光浩、 戴克敏、曹学楷等领导湖北黄安(今红安)、 麻城两县农民举行起义。起义军称“农民自卫 军”。工农革命军鄂东军纪律严明,爱憎分明, 积极支持农民群众捕捉土豪劣绅,没收地主财 产,打击反动“民团”和“红枪会”,深受工 农群众的爱戴。人们在黄安县衙大门贴上一副 新对联:“痛恨绿林兵,假称青天白日,黑沉 沉埋赤子;克复黄安城,试看碧云紫气,苍生 济济拥红军。”(吴兰阶所写)这样,工农群 众第一次喊出了“红军”的称号。

党对军队领导权的确立过程

党对军队领导权的确立过程

党对军队领导权的确立过程党对军队领导权的确立过程牛保良肖居孝(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江西井冈山343600)[摘要]党对军队领导权的确立经历了一个长期过程.中共五大虽然提出了”改组国民党军队”.但并没有明确提出对军队的领导权.三湾改编解决了军队内部建党问题,加强了军队的战斗力,尚未确立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权.古田会议从理论上和实践上解决了党对军队的领导权,但仅仅局限于红四军内.直到红军改编为八路军三大主力,党(政委)对军队的领导权才得以在全部军队中贯彻确立.[关键词]领导权确立八七会议三湾改编古田会议红军改编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创建自己的军队.换句话说,要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共产党必须拥有自己的军队.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了武装斗争贯穿于中国革命的全过程,而要开展武装斗争必须有一支共产党独立领导的人民军队.没有代表人民利益的新型人民军队,武装斗争就无法进行,就不可能取得革命的胜利.列宁指出:”革命就是战争.它是历史上所有一切战争中唯一合理的,正当的,正义的,真正伟大的战争.”[1]Pg5一√七会议上毛泽东提出党掌握军队的必要性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无一不是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的.中国共产党要取得新民主主义的胜利,就必须打倒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这三个中国人民的大敌,必须坚决进行武装革命,建立一支独立领导的革命军队.同一切中外反革命势力进行坚强不屈的斗争.中国共产党转向创建并独立领导人民军队.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国民党反动派逼出来的.1927年春夏.蒋介石,汪精卫国民党新军阀相继背叛革命,发动反革命政变,实施白色恐怖,厉行”反共清党”,大肆逮捕屠杀共产党人.在中国革命历史发生转折的紧要关头.中共中央于7月4日召开常委扩大会议.会上,毛泽东针对陈独秀的右倾主张,认为”不保存武力则将来一到事变.我们即无办法”.首次提出”上山”以”造成军事势力的基础”的主张.8月1日.中国共产党发动南昌起义.进入了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新时期.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根据共产国际指示.在汉口秘密召开紧急会议.出席会议的有李维汉,瞿秋白,毛泽东等21人.参加会议的还有中共中央秘书处处长邓小平, 共产国际代表罗明纳兹和纽曼.会议主席李维汉.实际主持人瞿秋白.会议第一项议程,由毛泽东在会上批评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强调党今后的任务是:以军队来发展土地革命,更加注意与资产阶级争夺领导权.这次会议解决了以下几个主要问题:(1)确立了新的方针政策.坚决批判并纠正了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错误,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2)会议改选了新的中央领导机构,由瞿秋自主持中共中央工作;(3)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着名论断.毛泽东在发言中指出:”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强调中国共产党独立掌握武装的重要性;(4)决定举行秋收暴动.八七会议在中国革命的危急关头.总结了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并就国共两党关系,土地革命,武装斗争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着名论断.把武装斗争同党所领导的革命事业紧密联系在了一起.在此之前,中共中央和党内仅有少数同志对党对中国革命的领导权进行过初步探索,而对党直接掌握革命武装力量这一问题的探索则更少.从实践来看,虽然叶挺,贺龙,朱德掌握的国民革命军中有不少共产党员.但却并不独立掌握这支军队.这支军队无论在名义上还是在军事编制上都还是隶属于国民党或广州国民革命政府.因此,这次会题进支军次会国共[作者简介]牛保良(1965一),男.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博士. 肖居孝(1963一),男,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教学科研部办公“拥有”武装力量.并未就党与军队之间关系,以及两者关系的性质给予明确定位.二,三湾改编决定党在红军内建立系统的党组织八七会议虽然提出了党要独立拥有自己的军队.开展武装革命,但是.如何确定党与军队之间的关系,党组织与军队组织之间的关系,会议并没有做出明确定位.在北伐军中.虽有许多共产党员参加领导.但由于党的支部没有建立在连队上,中国共产党没有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掌握军队,因而在政变中就失去了大部分军队及其领导权.根据八七会议决议.1927年9月,毛泽东组织领导了湘赣边秋收起义,并率领起义部队向反动统治比较薄弱的井冈山地区进军.但是,在向井冈山进军途中,部队中发生了许多严重问题.如果不加以及时解决,则这支部队很难形成战斗力.有垮掉的危险.主要问题有:部队军阀作风十分浓重,打骂俘虏.体罚士兵等恶劣习气依然存在;秋收起义以来,经过多次战斗,兵员大减,部分官兵携枪逃跑,叛逃,部队作战失利导致严重的悲观失望情绪,人心浮动,纪律松散,思想混乱,从开始起义到三湾改编,部队由5000多人锐减到不足1000人:部队内部政治制度,领导制度很不健全;部队官多兵少,枪多人少,伤病员很多,知识分子多(黄埔军校学生),战斗力差,急待整顿.1927年9月29日.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到达永新县三湾村枫树坪,于当晚主持召开了前敌委员会扩大会议.会议总结了秋收起义失败的经验教训,分析了部队的政治思想状况.决定对部队进行改编.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建设史上,中国人民解放军建设史上着名的“三湾改编”.三湾改编的基本内容包括:(1)在全军建立系统的党组织.前委决定,支部建在连上,班排设有党小组,班有党员,营,团以上设党委,全军由前委统一领导.全军设立党的”前敌委员会”,由毛泽东担任前委书记.(2)在连队建立士兵委员制度和民主制度,红四军的军级士兵委员会主任是陈毅.士兵委员会主要有五项任务:一是参加军队管理;二是维持红军纪律;三是监督军队经济:四是作群众运动;五是做士兵政治教育工作.在军队中建立士兵委员会,让士兵群众参加军队的民主管理.在部队中确立了新型官兵关系.三湾改编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军队建设史上.首次在军队内部建立了系统的党组织,在实际上确立了党对军队的领导,改变了红军政治工作的薄弱状况,从组织上奠定了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基础.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中指出:”党代表制度.经验证明不能废除.特别是在连一级,因党的支部建在连上,党代表更为重要.”[‘在军队中建立士兵委员会.让士兵群众参加军队的民主管理,以确立新型的官兵关系.这是对建军原则的一个重要创造.井冈山斗争时期,”红军生活如此菲薄,战斗如此频繁,仍能维持不敝,除党的作用外,就是靠实行军队内的民主主义”.[23r~这是毛泽东总结井冈山斗争历史经验的一个重要认识.此外,通过改编,精简了编制,部队变得纯洁和精悍.提高了行军速度,增强了战斗力.毛泽东亲手领导进行的三湾改编,无论在人民军队建设史上,还是在军队党的建设史上都具有突破性的历史作用.但是,这次改编也存在不足.主要有:(1)这次改编虽然在全军建立了系统的党组织.加强了党对军队的组织领导,但并没做出将军队置于党领导下的明确规定.即:对党与军队之间的关系还没有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阶段,没有做出明确的界定.(21通过设立士兵委员会改善了部队民主生活状况,打击了旧作风,旧习气.发挥了很大的积极作用.士兵委员会是群众民主组织.党代表在其中仅发挥政治顾问的性质.只有在非常时期,党代表才可以解散士委,或不准其开会,另诉诸士委代表会.可见.党对士兵委员会也不具有直接的绝对领导.这样,在党与军队的关系尚未完全明确定位的情况下,全军却形成互不存在绝对领导或隶属的三个最高机构——前委,军委和士委.红二十九团就曾经不执行前委(毛泽东)指示,不服从军委(朱德)命令,不服从士兵委员会主任陈毅的领导.坚持进军湘南.这表明红军内存在多个权力重心,内部的领导关系尚未完全理顺.同时又夹杂着极端民主化,绝对平均主义等错误观念. 这就成为古田会议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三,古田会议确立了党在红四军内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权由于对党与军队之间的关系还缺乏理性认识,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党与军队谁居领导地位的问题在一定情况下就突出地摆在面前.1929年6月下旬.红四军召开了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会议围绕党对军队的领导问题发生了争论.这一争论早在井冈山斗争时期已经存在.主要问题是:”党指挥枪,还是枪指挥党”:对党支部决定连队事务持怀疑态度:如何处理党的严格纪律与个人自由之关系.实际上,朱德,毛泽东两人对一些问题早已存在分歧.在”柏露会议”上.朱德,毛泽东意见不一.毛泽东认为,主张巩固井冈山根据地,建设湘赣边区,敌来则集中对付敌人.敌去则分兵发动群众,根据地的扩大采取波浪式的发展.最后,会议决定实施”围魏救赵”之策,出兵赣南,进行外线作战.在出兵赣南的行军中,正值隆冬,部队给养成为严重问题.有人再次提出部队分兵游击.毛泽东认为,分兵活动容易被各个击破,不同意立即分兵.为应付紧张情况, 指挥便捷,毛泽东提出,军委机关改为政治部,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这样.前委书记,党代表,政治部主任都由毛泽东兼任.1929年2月7日,中央来信(“二月来信”)要求红四军将队伍分散到农村.5月上旬.中央派刘安恭到红四军工作,使红四军党内矛盾渐趋激化.5月底,毛泽东主持召开前委扩大会议.代表们对党的工作范围,组织工作原则展开激烈的争论.争论的焦点集中在前委是否”管得太宽”,”权力太集中”,”包办了下级党部工作”.前委是不是“书记专政”,有没有”家长制”的倾向.毛泽东称之为”攻击前委”,”分权主义”.有人提出要恢复正式军委,认为建立军委是健全党的组织系统.争论双方各不相让,意见未能统一.6月8日,毛泽东再次主持召开前委扩大会,讨论红四军是否设临时军委和恢复正式军委的问题.表决结果以压倒多数通过了取消临时军委的决定.但争论的问题仍未解决,情况日趋严重.6月22日.中共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在龙岩召开.会议围绕党与军队的关系(是党指挥枪,还是枪指挥党);政治部与司令部的关系(是政治部出布告,还是司令部对外.政治部隶属于司令部)等问题争论得异常激烈.代表们对毛泽东,朱德提出不少意见,有的甚至十分过火.会议决定给予毛泽东以严重警告,给予朱德以书面警告,对刘安恭,林彪也作了批评.结果,毛泽东落选前委书记,陈毅当选为前委书记.7月底,陈毅赴上海向中央汇报红四军的状况和红四军七大中的意见分歧.10月22日,陈毅从上海返回部队,带来了他根据周恩来多次谈话和中央军事会议精神所写,经周恩来审定的指示信(即九月来信).信中肯定了红四军的斗争经验,要求前委维护朱德,毛泽东的领导.明确指出,毛泽东应仍为前委书记.12月28日,红四军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即着名的”古田会议”召开.会上,毛泽东作了八个决议草案的报告,朱德作了军事报告,陈毅传达了中央九月来信.大会一致通过《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即”古田会议决议”.《决议》主要批判了如下错误思想:(1)单纯军事观点.认为军事好,政治自然会好,军事不好,政治也不会好;以为红军的任务和白军一样,只是单纯打仗.在组织上,把红军的政治工作机关隶属于军事工作机关.提出”司令部对外”的口号.(2)极端民主化.要求在红军中实行”由下而上的民主集中制”,”先交下级讨论,再由上级决议”.(3)非组织观点.少数不服从多数;红军党内的有些批评变成了攻击个人;许多党员不在党内批评而在党外去批评.还有绝对平均主义,主观主义,个人主义,流寇思想,盲动主义残余等.毛泽东批判了各种错误思想,特别指出:”红军是一个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除了打仗,还要负担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以及建立共产党的组织等重大任务.”[]P86”极端民主化的危险.在于损伤以至完全破坏党的组织,削弱以至完全毁灭党的战斗力,使党担负不起斗争的责任,由此造成革命的失败.”[]P鼯古田会议决议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行动上完全确立了党对红四军的领导,确立了人民军队建设的根本原则,奠定了红军政治工作的基础,使红四军得以肃清一切旧军队的影响而成为一支新型的人民军队.但是, 《决议》的精神还仅仅贯彻落实于红四军内,尚未广泛落实于各红军部队中.四,抗战前夕的红军改编使党对军队的领导权推广到全军《古田会议决议》在红四军内很快得以贯彻落实.这标志着红四军完全建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础上.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行动上确立了党对军队的领导权.之后,古田会议精神上报中共中央,周恩来将会议精神摘要在《军事通讯》发表并告示各军.但是,由于各地军队状况存在差异.对问题的认识也有不同.所以古田会议决议并没有在红军各部队完全深入地实施,致使部队中军阀主义等旧作风,旧习气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当时的”左”倾中央虽然强调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权.但是并没有使古田会议精神在各军制度化.更由于毛泽东的领导地位受到排挤,因此毛泽东建党建军的思想理论成就被诬称为”狭隘的经验论”,这就使古田会议精神更难得以推广和落实.在红军长征途中,张国焘拥兵自重,另立“中央”.就是党对军队的领导权还没有在红四方面军严格实施的反映.这表明党对军队的领导尚未在全军贯彻落实并明确地制度化.而比较明确地实现这一制度化则是在抗日战争前夕红军三大主力改编时期.这一时期通过建立政治委员制度,使党对军队的领导在党领导的各部队得以贯彻落实. 1937年8月25日.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签发《关于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的命令》,以“总政治部为第八路<军>政治部”,[3]蹦任弼时任主任,罗荣桓,关向应,张浩分别任115师,120师,129师政训处主任.强调”各师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后,必须加强党的领导”.[3]艘这样,从班,排到师都建立了党的制度化领导.延安整风期间,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各部队重学古田会议精神,进一步在思想上巩固了这一制度.这样,一支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的军队就逐步建立了.从此,中国共产党独立地直接地领导的军队,真正成为一支人民的军队,一支不怕牺牲,特别能战斗的军队.o参考文献:[1]列宁全集(第8卷)[M].北京[2]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版.[3]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卷版社.1991年3月版.。

瞿秋白

瞿秋白

瞿秋白一、生平瞿秋白(1899年1月29日-1935年6月18日),享年36岁。

原名双(或霜、爽),号熊伯(或雄魄),生于江苏常州,散文作家,文学评论家。

他曾两度担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1927年7月—1928年7月,1930年9月—1931年1月),为中国共产党早期领袖与缔造者。

后被国民政府逮捕并执行枪决。

目前在江苏常州建有瞿秋白纪念馆。

瞿家是一个书香门第,世代为官。

瞿秋白的父亲瞿世玮擅长绘画、剑术、医道,然而生性淡泊,不治家业,寄居叔父家中,经济上依赖在浙江做知县的大哥瞿世琥的接济。

母亲金璇,也是官宦之女,精于诗词。

由于瞿秋白头发上生有双旋,父母为其取名双(或同音字霜、爽)、小名阿双、霜。

瞿秋白是家中的长子,下面还有7个弟妹。

(5男2女)1903年,瞿家的家道开始中落。

(4岁)一家的生活日益窘迫。

1904年,5岁的瞿秋白进入私塾启蒙读书,次年转入冠英小学。

1909年春天,10岁的瞿秋白考入常州府中学堂(现江苏省常州市高级中学)。

瞿秋白的伯父瞿世琥弃官闲居杭州,将母亲也接到那里,并停止了对瞿世玮一家的资助。

于是瞿秋白家陷入经济困境,被迫搬到城西庙沿汀瞿氏宗祠居住,靠典当、借债度日。

1915年冬,因交不起学费,瞿秋白被迫辍学。

1916年2月7日(农历正月初五),母亲金璇用了半瓶虎骨酒吞服了剥好的火柴头丸自尽。

瞿母死后,瞿秋白一家人分别投亲靠友,瞿秋白到无锡城南门外杨氏小学以做乡村小学教师谋生。

1916年入北京俄文专修馆学习。

1919年在北京参加五四运动。

1920年初,参加李大钊组织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同年10月,以北京《晨报》记者身分赴苏俄采访,是最早有系统地向中国人民报道苏俄情况的新闻界先驱。

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3年任中共中央机关刊物《新青年》、《前锋》主编和《向导》编辑。

是中共三大、四大、五大、六大中央委员,四大中央局成员,五大、六大中央政治局委员,五大中央政治局常委。

1927年8月,在汉口主持召开了中共"八七"紧急会议,会后任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委,主持中央工作。

党对军队领导权的确立过程

党对军队领导权的确立过程

党对军队领导权的确立过程党对军队领导权的确立过程牛保良肖居孝(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江西井冈山343600)[摘要]党对军队领导权的确立经历了一个长期过程.中共五大虽然提出了”改组国民党军队”.但并没有明确提出对军队的领导权.三湾改编解决了军队内部建党问题,加强了军队的战斗力,尚未确立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权.古田会议从理论上和实践上解决了党对军队的领导权,但仅仅局限于红四军内.直到红军改编为八路军三大主力,党(政委)对军队的领导权才得以在全部军队中贯彻确立.[关键词]领导权确立八七会议三湾改编古田会议红军改编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创建自己的军队.换句话说,要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共产党必须拥有自己的军队.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了武装斗争贯穿于中国革命的全过程,而要开展武装斗争必须有一支共产党独立领导的人民军队.没有代表人民利益的新型人民军队,武装斗争就无法进行,就不可能取得革命的胜利.列宁指出:”革命就是战争.它是历史上所有一切战争中唯一合理的,正当的,正义的,真正伟大的战争.”[1]Pg5一√七会议上毛泽东提出党掌握军队的必要性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无一不是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的.中国共产党要取得新民主主义的胜利,就必须打倒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这三个中国人民的大敌,必须坚决进行武装革命,建立一支独立领导的革命军队.同一切中外反革命势力进行坚强不屈的斗争.中国共产党转向创建并独立领导人民军队.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国民党反动派逼出来的.1927年春夏.蒋介石,汪精卫国民党新军阀相继背叛革命,发动反革命政变,实施白色恐怖,厉行”反共清党”,大肆逮捕屠杀共产党人.在中国革命历史发生转折的紧要关头.中共中央于7月4日召开常委扩大会议.会上,毛泽东针对陈独秀的右倾主张,认为”不保存武力则将来一到事变.我们即无办法”.首次提出”上山”以”造成军事势力的基础”的主张.8月1日.中国共产党发动南昌起义.进入了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新时期.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根据共产国际指示.在汉口秘密召开紧急会议.出席会议的有李维汉,瞿秋白,毛泽东等21人.参加会议的还有中共中央秘书处处长邓小平, 共产国际代表罗明纳兹和纽曼.会议主席李维汉.实际主持人瞿秋白.会议第一项议程,由毛泽东在会上批评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强调党今后的任务是:以军队来发展土地革命,更加注意与资产阶级争夺领导权.这次会议解决了以下几个主要问题:(1)确立了新的方针政策.坚决批判并纠正了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错误,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2)会议改选了新的中央领导机构,由瞿秋自主持中共中央工作;(3)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着名论断.毛泽东在发言中指出:”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强调中国共产党独立掌握武装的重要性;(4)决定举行秋收暴动.八七会议在中国革命的危急关头.总结了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并就国共两党关系,土地革命,武装斗争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着名论断.把武装斗争同党所领导的革命事业紧密联系在了一起.在此之前,中共中央和党内仅有少数同志对党对中国革命的领导权进行过初步探索,而对党直接掌握革命武装力量这一问题的探索则更少.从实践来看,虽然叶挺,贺龙,朱德掌握的国民革命军中有不少共产党员.但却并不独立掌握这支军队.这支军队无论在名义上还是在军事编制上都还是隶属于国民党或广州国民革命政府.因此,这次会题进支军次会国共[作者简介]牛保良(1965一),男.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博士. 肖居孝(1963一),男,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教学科研部办公“拥有”武装力量.并未就党与军队之间关系,以及两者关系的性质给予明确定位.二,三湾改编决定党在红军内建立系统的党组织八七会议虽然提出了党要独立拥有自己的军队.开展武装革命,但是.如何确定党与军队之间的关系,党组织与军队组织之间的关系,会议并没有做出明确定位.在北伐军中.虽有许多共产党员参加领导.但由于党的支部没有建立在连队上,中国共产党没有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掌握军队,因而在政变中就失去了大部分军队及其领导权.根据八七会议决议.1927年9月,毛泽东组织领导了湘赣边秋收起义,并率领起义部队向反动统治比较薄弱的井冈山地区进军.但是,在向井冈山进军途中,部队中发生了许多严重问题.如果不加以及时解决,则这支部队很难形成战斗力.有垮掉的危险.主要问题有:部队军阀作风十分浓重,打骂俘虏.体罚士兵等恶劣习气依然存在;秋收起义以来,经过多次战斗,兵员大减,部分官兵携枪逃跑,叛逃,部队作战失利导致严重的悲观失望情绪,人心浮动,纪律松散,思想混乱,从开始起义到三湾改编,部队由5000多人锐减到不足1000人:部队内部政治制度,领导制度很不健全;部队官多兵少,枪多人少,伤病员很多,知识分子多(黄埔军校学生),战斗力差,急待整顿.1927年9月29日.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到达永新县三湾村枫树坪,于当晚主持召开了前敌委员会扩大会议.会议总结了秋收起义失败的经验教训,分析了部队的政治思想状况.决定对部队进行改编.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建设史上,中国人民解放军建设史上着名的“三湾改编”.三湾改编的基本内容包括:(1)在全军建立系统的党组织.前委决定,支部建在连上,班排设有党小组,班有党员,营,团以上设党委,全军由前委统一领导.全军设立党的”前敌委员会”,由毛泽东担任前委书记.(2)在连队建立士兵委员制度和民主制度,红四军的军级士兵委员会主任是陈毅.士兵委员会主要有五项任务:一是参加军队管理;二是维持红军纪律;三是监督军队经济:四是作群众运动;五是做士兵政治教育工作.在军队中建立士兵委员会,让士兵群众参加军队的民主管理.在部队中确立了新型官兵关系.三湾改编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军队建设史上.首次在军队内部建立了系统的党组织,在实际上确立了党对军队的领导,改变了红军政治工作的薄弱状况,从组织上奠定了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基础.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中指出:”党代表制度.经验证明不能废除.特别是在连一级,因党的支部建在连上,党代表更为重要.”[‘在军队中建立士兵委员会.让士兵群众参加军队的民主管理,以确立新型的官兵关系.这是对建军原则的一个重要创造.井冈山斗争时期,”红军生活如此菲薄,战斗如此频繁,仍能维持不敝,除党的作用外,就是靠实行军队内的民主主义”.[23r~这是毛泽东总结井冈山斗争历史经验的一个重要认识.此外,通过改编,精简了编制,部队变得纯洁和精悍.提高了行军速度,增强了战斗力.毛泽东亲手领导进行的三湾改编,无论在人民军队建设史上,还是在军队党的建设史上都具有突破性的历史作用.但是,这次改编也存在不足.主要有:(1)这次改编虽然在全军建立了系统的党组织.加强了党对军队的组织领导,但并没做出将军队置于党领导下的明确规定.即:对党与军队之间的关系还没有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阶段,没有做出明确的界定.(21通过设立士兵委员会改善了部队民主生活状况,打击了旧作风,旧习气.发挥了很大的积极作用.士兵委员会是群众民主组织.党代表在其中仅发挥政治顾问的性质.只有在非常时期,党代表才可以解散士委,或不准其开会,另诉诸士委代表会.可见.党对士兵委员会也不具有直接的绝对领导.这样,在党与军队的关系尚未完全明确定位的情况下,全军却形成互不存在绝对领导或隶属的三个最高机构——前委,军委和士委.红二十九团就曾经不执行前委(毛泽东)指示,不服从军委(朱德)命令,不服从士兵委员会主任陈毅的领导.坚持进军湘南.这表明红军内存在多个权力重心,内部的领导关系尚未完全理顺.同时又夹杂着极端民主化,绝对平均主义等错误观念. 这就成为古田会议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三,古田会议确立了党在红四军内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权由于对党与军队之间的关系还缺乏理性认识,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党与军队谁居领导地位的问题在一定情况下就突出地摆在面前.1929年6月下旬.红四军召开了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会议围绕党对军队的领导问题发生了争论.这一争论早在井冈山斗争时期已经存在.主要问题是:”党指挥枪,还是枪指挥党”:对党支部决定连队事务持怀疑态度:如何处理党的严格纪律与个人自由之关系.实际上,朱德,毛泽东两人对一些问题早已存在分歧.在”柏露会议”上.朱德,毛泽东意见不一.毛泽东认为,主张巩固井冈山根据地,建设湘赣边区,敌来则集中对付敌人.敌去则分兵发动群众,根据地的扩大采取波浪式的发展.最后,会议决定实施”围魏救赵”之策,出兵赣南,进行外线作战.在出兵赣南的行军中,正值隆冬,部队给养成为严重问题.有人再次提出部队分兵游击.毛泽东认为,分兵活动容易被各个击破,不同意立即分兵.为应付紧张情况, 指挥便捷,毛泽东提出,军委机关改为政治部,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这样.前委书记,党代表,政治部主任都由毛泽东兼任.1929年2月7日,中央来信(“二月来信”)要求红四军将队伍分散到农村.5月上旬.中央派刘安恭到红四军工作,使红四军党内矛盾渐趋激化.5月底,毛泽东主持召开前委扩大会议.代表们对党的工作范围,组织工作原则展开激烈的争论.争论的焦点集中在前委是否”管得太宽”,”权力太集中”,”包办了下级党部工作”.前委是不是“书记专政”,有没有”家长制”的倾向.毛泽东称之为”攻击前委”,”分权主义”.有人提出要恢复正式军委,认为建立军委是健全党的组织系统.争论双方各不相让,意见未能统一.6月8日,毛泽东再次主持召开前委扩大会,讨论红四军是否设临时军委和恢复正式军委的问题.表决结果以压倒多数通过了取消临时军委的决定.但争论的问题仍未解决,情况日趋严重.6月22日.中共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在龙岩召开.会议围绕党与军队的关系(是党指挥枪,还是枪指挥党);政治部与司令部的关系(是政治部出布告,还是司令部对外.政治部隶属于司令部)等问题争论得异常激烈.代表们对毛泽东,朱德提出不少意见,有的甚至十分过火.会议决定给予毛泽东以严重警告,给予朱德以书面警告,对刘安恭,林彪也作了批评.结果,毛泽东落选前委书记,陈毅当选为前委书记.7月底,陈毅赴上海向中央汇报红四军的状况和红四军七大中的意见分歧.10月22日,陈毅从上海返回部队,带来了他根据周恩来多次谈话和中央军事会议精神所写,经周恩来审定的指示信(即九月来信).信中肯定了红四军的斗争经验,要求前委维护朱德,毛泽东的领导.明确指出,毛泽东应仍为前委书记.12月28日,红四军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即着名的”古田会议”召开.会上,毛泽东作了八个决议草案的报告,朱德作了军事报告,陈毅传达了中央九月来信.大会一致通过《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即”古田会议决议”.《决议》主要批判了如下错误思想:(1)单纯军事观点.认为军事好,政治自然会好,军事不好,政治也不会好;以为红军的任务和白军一样,只是单纯打仗.在组织上,把红军的政治工作机关隶属于军事工作机关.提出”司令部对外”的口号.(2)极端民主化.要求在红军中实行”由下而上的民主集中制”,”先交下级讨论,再由上级决议”.(3)非组织观点.少数不服从多数;红军党内的有些批评变成了攻击个人;许多党员不在党内批评而在党外去批评.还有绝对平均主义,主观主义,个人主义,流寇思想,盲动主义残余等.毛泽东批判了各种错误思想,特别指出:”红军是一个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除了打仗,还要负担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以及建立共产党的组织等重大任务.”[]P86”极端民主化的危险.在于损伤以至完全破坏党的组织,削弱以至完全毁灭党的战斗力,使党担负不起斗争的责任,由此造成革命的失败.”[]P鼯古田会议决议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行动上完全确立了党对红四军的领导,确立了人民军队建设的根本原则,奠定了红军政治工作的基础,使红四军得以肃清一切旧军队的影响而成为一支新型的人民军队.但是, 《决议》的精神还仅仅贯彻落实于红四军内,尚未广泛落实于各红军部队中.四,抗战前夕的红军改编使党对军队的领导权推广到全军《古田会议决议》在红四军内很快得以贯彻落实.这标志着红四军完全建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础上.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行动上确立了党对军队的领导权.之后,古田会议精神上报中共中央,周恩来将会议精神摘要在《军事通讯》发表并告示各军.但是,由于各地军队状况存在差异.对问题的认识也有不同.所以古田会议决议并没有在红军各部队完全深入地实施,致使部队中军阀主义等旧作风,旧习气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当时的”左”倾中央虽然强调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权.但是并没有使古田会议精神在各军制度化.更由于毛泽东的领导地位受到排挤,因此毛泽东建党建军的思想理论成就被诬称为”狭隘的经验论”,这就使古田会议精神更难得以推广和落实.在红军长征途中,张国焘拥兵自重,另立“中央”.就是党对军队的领导权还没有在红四方面军严格实施的反映.这表明党对军队的领导尚未在全军贯彻落实并明确地制度化.而比较明确地实现这一制度化则是在抗日战争前夕红军三大主力改编时期.这一时期通过建立政治委员制度,使党对军队的领导在党领导的各部队得以贯彻落实. 1937年8月25日.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签发《关于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的命令》,以“总政治部为第八路<军>政治部”,[3]蹦任弼时任主任,罗荣桓,关向应,张浩分别任115师,120师,129师政训处主任.强调”各师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后,必须加强党的领导”.[3]艘这样,从班,排到师都建立了党的制度化领导.延安整风期间,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各部队重学古田会议精神,进一步在思想上巩固了这一制度.这样,一支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的军队就逐步建立了.从此,中国共产党独立地直接地领导的军队,真正成为一支人民的军队,一支不怕牺牲,特别能战斗的军队.o参考文献:[1]列宁全集(第8卷)[M].北京[2]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版.[3]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卷版社.1991年3月版.。

1935至1937年人民军队名称的改变

1935至1937年人民军队名称的改变

1935至1937年人民军队名称的改变
涂克明
【期刊名称】《中共党史研究》
【年(卷),期】1991()5
【摘要】过去,在1936年至1937年间的史料、史书中,人民军队的名称常常有“抗日红军”、“人民红军”、“中国人民抗日红军”、“红军”及“工农红军”、“中国工农红军”等不同称谓。

近来,仔细查阅了这一段的档案、资料,初步摸清了
这个问题。

即从1935年12月下旬中央政治局瓦窑堡会议起,到八路军、新四军编成,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红军称“抗日红军”或“人民红军”,此前称“工农红军”。

【总页数】1页(P83-83)
【关键词】红军改编;中国人民;人民军队;中国工农红军;瓦窑堡会议;名称;中国共产
党领导;八路军;新四军;中央政治局
【作者】涂克明
【作者单位】中央档案馆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23
【相关文献】
1.人民军队的名称演变脉络 [J], 刘继兴;
2.瞿秋白与人民军队早期名称的演变 [J], 翟爱东
3.人民军队名称的演变 [J],
4.人民军队名称的演变 [J],
5.瞿秋白与人民军队早期名称的演变 [J], 翟爱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第一讲人民军队建立的历史背景和我党早期的军事实践

第一讲人民军队建立的历史背景和我党早期的军事实践

第一讲人民军队建立的历史背景和我党早期的军事实践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和领导的人民军队。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我军在党的领导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紧密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进行了长达22年的革命战争。

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我军经历了艰难曲折的道路,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终于战胜了国内外强大的敌人,为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一、人民军队建立的历史背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战争,是旧中国社会矛盾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是近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斗争的继续和发展。

(一)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公元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是一个独立的封建制度的国家。

鸦片战争以后,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列强日甚一日地侵入,逐步地把中国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

从1840年至1910年这段时间,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发动了多次侵略战争,强迫腐败的清朝政府签订许多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强占或“租借”了中国大片领土,取得在中国驻军、筑路、开矿、传教等特权,控制中国的海关、外贸、财政、金融和交通运输等经济命脉,大量地向中国输出商品和掠夺原料,残酷地压迫和剥削人民群众,使中国在政治上丧失了独立,经济上濒于破产。

它们同中国的买办阶级和封建势力相勾结,并给中国反动政府提供大量军火和军事顾问,甚至直接出兵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使中国人民陷于饥寒交迫和受奴役的悲惨境地。

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的矛盾,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二)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失败为了反抗外国侵略者及其走狗的反动统治,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其中规模较大的有:反对英国侵略的鸦片战争,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战争,反对英法联军侵略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反对八国联军侵略的战争,以及戊戌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等等。

但是,因为没有新型的先进阶级的领导,这些斗争都失败了。

九、国共十年对峙

九、国共十年对峙

二、国共对峙的表现——八七会议 时间: 1927年8月7日 地点: 汉口 陈独秀的右倾错误 ①清算了 内容:
②确定
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 总方针;

③决定发动秋收起义。
意义:给处于思想紊乱、组织涣散中的中
国共产党指明了前进方向。
二、国共对峙的表现——湘赣边秋收起义
时间: 1927年9月 领导人: 毛泽东 目标: 长沙 结果: 毛泽东指出:
知识点3:
国共十年对峙的起止点
起点: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汪精卫发 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2. 止点: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国共第二次合作。此前 1936年爆发西安事变,揭开了国共由内战到和平,由分 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
国共十年对峙后期国共关系转变的根本原因是:当时中 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从一九三一年九一八开始,日 本不断侵华。中国国内的阶级矛盾逐渐下降,中日之间 的民族矛盾逐渐上升,至1935年华北事变,中日民族矛 盾开始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
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
(1)土地革命
内容:
影响:
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 使农民政治上翻身、经济上得到土地,革命积极性高涨
(2)根据地经济建设:
目的: 内容:
粉碎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巩固红色政权
经济建设,努力发展生产
影响: 不仅巩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而且及时总结革命经验,对全国 的革命形势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1930.10
1931.2 1931.7 1932.7
第五次
1933.10
100万
博古 李德
二、国共对峙的表现——红军长征

共产党军队名称演变

共产党军队名称演变

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武装,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后成立。

其名称与番号有一个演变过程。

1927年8月1日中共领导北伐战争中的国民革命军一部参加南昌起义,开始创建人民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

起义失败后留下的800多人成为人民军队的骨干。

同年9月,毛泽东主持的中共湖南省委将原武汉国民政府警卫团、安源工人纠察队和矿警队以及平江、浏阳等地的农民自卫军整编,成立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辖3个团约5000余人。

同年9月9日,按中共“八七会议”决定举行秋收起义,因久攻长沙不下,毛泽东毅然决定将这支部队向湘赣边区敌人力量薄弱的井冈山地区转移,经三湾改编,确定人民军队建军原则,部队缩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第一团,11月部队抵达井冈山;创立第一个红色根据地。

1928年4月底,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余部和湖南农民军至井冈山与毛泽东会师,在宁冈成立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

在此同时,全国各地举行武装起义后成立的部队,统称中国工农革命军;5月25日,根据共产国际决议;中国工农革命军改称红军。

1930年后称中国工农红军。

在土地革命中,工农红军发展壮大到30万人,先后组建成三个方面军:1930年8月23日,中央红军第1、3军团组成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

1930年7月5 日,红军第2军团、第6军团、第32军等组成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

1931年11月7日,鄂豫皖根据地红军第4军、第25军等在湖北黄安组成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

中国工农红军在党的领导下,创建了以江西中央根据地为中心的、拥有100多万人口的许多革命根据地,粉碎了国民党军队数次大规模的“围剿”。

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路线的错误领导,红军被迫转移,进行长征,遭到极大损失。

1935年1月遵义会议后,红军在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下,胜利到达陕北。

抗日战争爆发后,经过国共两党谈判,实行第二次国共合作。

1937年8月25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布命令,将陕甘宁边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和西北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9月11日,按战斗序列又称第18集团军,共4.6万人。

瞿秋白笔名、别名集录(上)

瞿秋白笔名、别名集录(上)

作者: 丁景唐
出版物刊名: 学术月刊
页码: 76-78页
主题词: 瞿秋白;笔名;国民党;别名;中国共产党;鲁迅;新青年;九二四;孙中山;出版
摘要: <正> 不朽的先烈、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和领导人之一——瞿秋白同志,以一八九九年一月二十九日(即清光绪二十四年十二月十八日)诞生于江苏常州市青果巷八十六号八桂堂。

一九三五年六月十八日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于福建长汀的罗汉嶺前。

今年六月十八日是瞿秋白同志英勇就义的二十二周年纪念日。

瞿秋白同志幼名楙淼,号熊伯,因头上发际有双旋,故小名叫阿双。

自改爽,亦改霜。

自题别名铁柏,继改滌梅,后改秋白与爽同用。

在“五四”前后的作。

瞿秋白对中国共产党早期军事运动的探索

瞿秋白对中国共产党早期军事运动的探索

作者: 王光银[1];谢海俊[1]
作者机构: [1]杭州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浙江杭州310026
出版物刊名: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53-55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1期
主题词: 瞿秋白;党早期;军事思想
摘要:瞿秋白同志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领导人之一,是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宣传家。

他对党的早期军事运动理论做了大量开拓性、奠基性的工作,贡献十分突出。

本文从军事角度出发,通过分析瞿秋白同志的武装斗争思想、无产阶级掌握革命领导权思想、建立军队和武装工农思想等探讨其对党的早期军事思想和实践的贡献。

瞿秋白一生中使用过多少个别名

瞿秋白一生中使用过多少个别名

瞿秋白一生中使用过多少个别名
苗体君;窦春芳
【期刊名称】《党史文苑(纪实版)》
【年(卷),期】2011(000)002
【摘要】@@ 瞿秋白,是我党继陈独秀之后的第二个高层领导人,其短暂的一生极富传奇色彩,他使用过的名字就是一个历史之谜,他有谱名、号、奶名、学名、别号,后来,为了革命工作的需要,还曾使用过许多个笔名、化名、代号.据不完全统计,瞿秋白使用过的别名就不少于107个,在这方面与大名鼎鼎的鲁迅不相上下.
【总页数】6页(P24-29)
【作者】苗体君;窦春芳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瞿秋白同志笔名别名补遗
2.一生的心路历程:"文人"瞿秋白——瞿秋白生平与思想发展综论
3.一生的心路历程:“文人”瞿秋白——纪念瞿秋白烈士英勇就义60周年
4.瞿秋白笔名、别名集录(下)
5.“瞿秋白笔名、别名集录”补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7212215作者简介:翟爱东(19512),男,江苏东海人,副教授,编辑,主要从事瞿秋白研究。

第23卷第3期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08年3月Vol.23No.3Journal of Xu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MAR 12008瞿秋白与人民军队早期名称的演变翟爱东(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编辑部, 江苏 徐州 221008) 摘 要:瞿秋白在中共领导的早期人民军队的创建和发展史上,尊重来自基层党组织的首创精神,积极贯彻共产国际关于实行土地革命和组织工农红军的决议精神,对于中共领导的早期人民军队名称的演变,起到了重要影响和推动作用。

关键词:瞿秋白;国民革命军;工农革命军;工农红军中图分类号:I210.9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0704(2008)0320086203 在中共领导的早期人民军队的创建和发展史上,曾先后用过国民革命军、工农革命军、工农红军的名称。

中共领导的早期人民军队名称的演变,凝聚了党和人民的集体智慧,是共产党人在实践中勇于创新的产物。

这其中,瞿秋白曾起到过重要影响和推动作用。

一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从广东出师北伐,到1927年春季,革命势力就由广东推进到长江流域。

此前,瞿秋白虽已是中共中央局委员,但他的具体工作主要是主编中共中央机关刊物。

随着国民革命高潮的到来,此时的瞿秋白在共产国际的支持下,开始发挥重要的作用。

1927年7月3日,他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点名批评了陈独秀的错误。

认为陈不组织讨论共产国际关于发动土地革命、组织新的革命军队等紧急指示精神,放弃对武装力量的领导权,结果是迁就了国民党右派而压制了农民运动,丧失了党在革命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

1927年8月1日,中共中央决定在南昌举行武装起义。

起义部队仍沿用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的番号,称为国民革命军,贺龙任总指挥,叶挺任前敌总指挥。

南昌起义使用国民党左派的旗帜,起义后成立了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

在筹划及领导南昌起义的过程中,瞿秋白充分显示出他的政治敏感性。

7月21日,瞿秋白被增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同日,李立三、邓中夏提出举行南昌起义的建议,得到瞿秋白的支持和赞同。

其次,瞿秋白为南昌起义作了许多具体工作。

7月25日,瞿秋白在武汉向中央常委扩大会议,传达了他在庐山与鲍罗廷商定的关于南昌暴动与秋收起义联动的提议,7月26日,共产国际代表罗明那兹、加仑也出席扩大会议,会议确立了在南昌暴动的方针。

南昌起义失败之后,国民革命军余部于11月到了湘粤赣边境。

1928年4月,朱德、陈毅挥师东进,在毛泽东亲自率领工农革命军的接应和掩护下,到达宁冈砻市,与毛泽东的湖南秋收起义部队胜利会师,成立了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

毛泽东任党代表,朱德任军长。

以瞿秋白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决定举行南昌起义,对于我党第一支革命武装力量的形成和发展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它以打响向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的革命壮举,揭开了其后以武装的革命反抗武装的反革命的中国革命史。

二1927年8月19、20日,湖南省委就讨论贯彻中央关于秋收起义的情况向中央写信报告。

信中说明了关于秋收起义的革命性质和政权问题,关于秋收起义打什么旗子的问题,等等。

8月23日,中共中央同时收到湖南省委19、20日发出的两封信件,瞿秋白随即组织召集中央常委开会,专门讨论湖南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对湖南省委关于秋收起义纲领中的有关问题作了指示。

・68・中共湖南省委在收到中央23日的指示及《中共中央关于两湖暴动计划决议案》之后,于8月30日召开了省委扩大会议和省委常委会议,会上重提8月20日《中共湖南省委给中共中央的信》中提到的关于秋收起义应打什么旗子的问题。

最后,会议批准了关于建立“湖南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的提议,这实际上就否定了中共中央于8月23日复函中提出的起义仍要用国民党的旗帜的提议。

会后,湖南省委决定立即将讨论结果书面报告中央,由省委书记彭公达亲自到中央作当面汇报。

8月30日会议结束后,湖南省委没等中央指示,而是立即行动起来。

毛泽东于当晚即动身去安源,在那里组建了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并任师长。

在彭公达9月1日到达武汉向中央汇报工作时,湖南的秋收起义计划已进入贯彻实施阶段。

中共中央接到湖南省委报告后,召开特别会议专门讨论湖南“秋暴”问题。

中共中央在9月5日的指示信中认为,湖南省委决定不再打国民党的旗子而打共产党的旗子,是错误的。

这等于否定了将起义队伍改称为工农革命军的做法。

就在湖南省委书记彭公达带着中央9月5日指示信由武汉赶回长沙之际,先期赶赴安源的毛泽东和安源行动委员会已约定18日进攻长沙。

秋收起义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于是湖南省委9月8日也发布了夺取长沙的命令。

中央9月5日的指示精神因此被搁置,秋收起义按照湖南省委8月30日的计划贯彻实施。

此前8月下旬,为了参加秋收起义,由共产党人掌握的“江西省防军暂编第一师”,已经将部队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毛泽东任前委书记,卢德铭任总指挥。

秋收起义打出的工农革命军番号与南昌起义使用国民革命军番号有着根本的区别,它标志着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9月19日,毛泽东在文家市召开了前委扩大会,决定改变攻打长沙计划,改向井冈山进军。

9月29日,部队经过三湾改编,把师编成团,公开番号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

10月27日,工农革命军上了井冈山。

显然,此时起义部队改称工农革命军,还只是革命群众和地方党的创举,并没有得到党中央的认可。

上述问题从1927年11月16日瞿秋白写就的《中国革命是什么样的革命?》(发表于1927年11月21日《布尔塞维克》第1卷第5期)中可以看得很清楚。

他说:“可以断然地说:中国的国民革命并没有完。

”“中国革命虽然现在已经是要革国民党的命,已经是工农的革命,然而他的任务仍旧首先便是国民革命———土地革命。

然而几乎同时,瞿秋白及其中共中央对“工农革命军”这一叫法的认识也发生了变化。

1927年11月间,瞿秋白主持的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的《中国现状与共产党的任务决议案》就指出,中国革命屡次失败的教训证明,“要使中国现在的雇佣军队,变成革命斗争靠得住的工具,是不可能的,因此,凡是暴动胜利而有可能组织正式的革命军队的地方,本党应当组织完全与雇佣军队不同的工农革命军,工农革命军组织上的主要原则,便是志愿兵制度,工农革命军的主要成分,应当是阶级觉悟的革命的工人和农民。

党代表政治部的制度,应当在新军队的各级组织之中建立起来。

”并说,“新军队的名称定为工农革命军。

”至此工农革命军名称,已被中央认可。

1928年初,朱德、陈毅率南昌起义军余部,在井冈山与毛泽东的工农革命军会师,编入工农革命军序列,是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毛泽东任党代表兼军委书记,朱德任军长,陈毅任政治部主任。

此后中共领导的武装力量的名称才完全统一称为工农革命军。

在短暂的时间里,以瞿秋白为首的中共中央为什么对工农革命军的看法会产生如此快地转变呢?1927年12月10日,瞿秋白写了《武装暴动问题》(发表于1927年12月19日《布尔塞维克》第1卷第10期)一文,从中可以看到原因。

文中写到:“湖北湖南广东的许多次经验之中,很明显的证明:一、如果武装斗争并非发自群众,而仅仅某一武装队(正式军队也好,土匪也好,甚至于工军农军也好)的游击战争,与群众脱离的武装队的游击,那么,这种斗争始终是要失败;二、如果游击战争是群众的,但是,不能从游击战争进入更高形式的斗争———政治的斗争与革命地域的建立和扩大,那么,这种斗争也是不能胜利。

因此对于游击战争的斗争方式,应当有明确的认识。

”这对于在秋收起义和井冈山斗争中成长起来的工农革命军的经历来说,恰好作了印证。

综上可以看出,以瞿秋白为代表的中共中央尊重来自基层党组的首创精神,适时放弃原先中央的主张,这种认同对于工农革命军和井冈山根据地的发展,应该说是极为重要的。

三在1927年11月中共中央明确表示工农革命军作为全军统一名称之后的仅仅7个月,即1928年5月,中共中央又通告全党全军,作出军队名称变动决定,全军名称更改为工农红军。

1928年5月20日・78・翟爱东:瞿秋白与人民军队早期名称的演变至22日,在中共湘赣边界召开的第一次代表会议上,毛泽东和朱德就是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代表的身份参加会议的。

毛泽东在会上作了报告,说明红军和根据地建设的现状,分析根据地继续发展的条件,并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阐述了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发展,回答了对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疑问。

这期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使中央在军队建设的指导方针上又有了这般新的变化。

事实上,由工农革命军名称变更为工农红军,并不像民间传说的那样,是因为毛泽东1927年11月率部攻克黄安县城,建立了工农民主政权,当地书法家吴兰阶即兴创作的一副对联(痛恨绿林,假称白日青天,黑夜沉沉埋赤子;光复黄安,试看碧云紫气,苍生济济拥红军。

),而触发了毛泽东决心变更部队名称的灵感。

真实的情况和经过是:1928年2月25日,共产国际执委会第九次扩大会议通过了《关于中国问题的决议案》。

该决议要求中国共产党“必须经常的、不动摇的去组织农民的发动,党应当预先便注意中国各省区的各种不同的特殊条件。

这些不同条件,首先要在共产党领导之下的苏维埃区域之内估计到。

并且,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认为苏维埃的农民区域中。

党的主要任务,是实行土地革命和组织红军部队———以备这些部队渐渐联合而成全国的中国红军。

”同年4月,中共收到这个“决议案”。

4月30日,中央便向全党发出《关于共产国际决议案的通告》,要求全党贯彻执行,指示各苏维埃区域在深入土地革命中,努力建立红军,同日,在《中央关于江西工作大纲》中,要求江西进行工农的武装训练,建立正式的红军。

5月25日,中共中央在《军事工作大纲》中指出:“在割据区域所建立的军队,可正式定名为红军,取消以前工农革命军的名义。

”稍后,中共中央还专门给毛泽东带去指示:第四军正式改称红军,毛泽东任红四军前敌委员会书记。

但是有研究认为,第一支打出工农红军名称的部队不是第四军。

理由是11月2日,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前委才收到中央写于6月4日经江西省委转送的指示,11月6日中共湘赣边界特委扩大会才进行讨论贯彻。

因此第四军落实名称变更,应该是中央命令颁布半年后的事情。

事实上,虽然中央给工农革命军第四军的信函迟来,但是,中央的大政方针通过多方传递一直在指导着井冈山的斗争,因而井冈山部队改称的事宜并没有受到影响。

Q u Jiubai and the Title Changes of the People ’s Army in E arly PeriodZHA I Ai 2dong(t he editorial depart ment of journal ,Xuzhou Instit ute of Technology ,Xuzhou ,Jiangsu 221008)Abstract :According to t he early history of t he People ’s Army led by t 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Qu Jiubai always held in respect t he initiative coming from Party organizations at a lower level ,and imple 2mented actively t he spirit of t he resolution made by t he Communist International on t he agrarian revolution and t he establishment of t he Workers ’and Peasant s ’Red Army.Moreover ,he also promoted and gave t he great impact on t he title changes of t he People ’s Army in early period.K ey w ords :Qu Jiubai ;t he National Revolutionary Army ;t he Workers ’and Peasant s ’Red Army ;title(责任编辑 梁化奎)・88・徐州工程学院学报 2008年第3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