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台建筑之六甲集合住宅

合集下载

集合住宅案例分析--国外设计

集合住宅案例分析--国外设计
它很小,却让人感到大;它是封闭的,但与其他空 间相连;它是室内,但却像室外。 以上是来自日 本的ALTS Design Office设计安土住宅的理念。 从入口玄关向室内看。一层主要是餐厅起居室,二 层有“封闭的盒子”和开放的儿童房。 建筑师希
望创造出各种各样的丰富并有冲突的空间。他们在 房子中建造房子。在房子中安 置包含隐私功能的
北立面1、2、3号楼
南立面 1、2、3号楼
北立面7、8、9号楼
南立面7、8、9号楼
夹层平面图
二层平面图
面对中庭的跃层
三层平面图
四层平面图
带有露台的跃层
五层平面图
六层平面图
花园洋房跃层
七层平面图
面向街道的斜向套型
套型
D
B A
B A
B
C 端头套型
D
C
B
A
C
E
三层平面图
平层
D
E
四层平面图
剖面图
剖面图
M住宅
• 这座社会性集合住宅位于西班牙伊比沙岛(Ibiza),由当地设计公司 Castell-Pons Arquitectes设计。建筑有两座锯齿形的公寓围合出一个中心庭 院。
公共空间和套型空间构成,它区别于别墅等一些
独立住宅的形式。此外,它属于住宅,又区别于
宿舍等非家庭集体居住的居住建筑。
独立式住宅

集合住宅

香港“公屋”

新加坡“组屋
集合住宅
• 集合住宅是目前适合我国普通家庭的主要居 住形式,这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美国、 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较高,相对地广 人稀,独立式住宅是主要的住宅类型。而在我 国建造大量的独立式住宅是不现实的,它只能 作为住宅的一种类型,起到丰富市场的作用, 不会也不可能成为住宅的主流。

大仓山集合住宅

大仓山集合住宅

万汇楼以土楼为原型,把聚落生活的特点运用到当代建筑中,以迎合现 代租赁房得现状。
模型推敲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3 BUWOG集合住宅
项目名称: BUWOG集合住宅 设 计 人: Gert M.Mayr—Keber 建造地点: kaiserebersdorferstrabe 35—37 ,1100 viema 项目类别: 住宅 施工时间:2002年-2005年
《舞蹈》画作的主要内容为五个拉着手跳舞的人
空中连廊: 建筑之间的空中连廊会所为社区创造了更多的邻里交往的空间。在16至
18层的高空将8栋建筑环连成一个整体,除了视觉冲击外,还具有丰富的使 用功能包括游泳馆、健身房、咖啡厅、酒吧、画廊、图书馆、小型社区聚会 场所等,为社区居民提供便利服务。
当代MOMA通过环状的空中连廊将8栋建筑连接在一期,加之一栋艺术酒 庖和一座多功能水上影院,构成一个立体的建筑空间。外立面材料采用磨砂氧 化铝板,以轻盈的形式来减轻高密度、大体量建筑的压迫感,所有开窗均为标 准尺寸,用于抗震的斜撑的应用使立面更具丰富性和个性感。
住宅除了公共绿地外,还有自己觉得花 园,不同的树木创造出不同的屋顶,覆盖了 整个基地。
为了申请到政府补贴,公寓必须符合小 户型的面积要求,都控制在80平方米以下。 于是设置了一个可供小型聚餐的空间,有公 寓住户共享,同时他们还有一个”共享汽车 “的计划,又几户轮流使用一辆汽车。
这不仅是一个能够彰显住户个性的返利, 也是一个将政府补贴租|售房与私宅混合的 范例。
模型推敲
02 广州土楼公寓万汇楼 ·都市实践
项目名称:土楼公寓万汇楼 设 计 人:都市实践建筑事务所 建造地点:广州金沙洲,广佛交界处 项目类别: 社会住房 占地面积: 9000平方米 建筑面积: 12200平方米 施工时间: 2006年11月-2008年7月

六甲集合住宅设计分析

六甲集合住宅设计分析

六甲集合住宅设计分析一、最初的构思六甲山原来是一座岩石山,滑坡现象经常发生,安藤的业主委托的建设用地前面有一小块平地,后面是树木茂盛的陡峭斜坡,坡度有六十度。

关于如何处理这个坡度,业主的回答是必须做一面坚实的护崖墙。

于是安藤便在这是来了灵感,想利用靠在六十度斜面上的护崖墙设计一座集合住宅。

这就是浩大工程的开始。

二、必须越过的墙最初的想法是设计成将帆船埋在绿丛林的建筑。

但城市规划的高度限制为六米,所以就放弃了。

安藤有好些建筑就是因为有经济性、社会性、法律法规等问题上有这些或那些的不如易,因此有很多设计没有建成。

在设计六甲集合住宅时安藤总结了经验,使其变成了现实。

三、方案与施工在设计方案定下来之前,他们考虑了很多方案。

最初的方案是将市区中常见的连这个盒子式的住宅错一下位,住宅横着一排,是一个乏味的建筑。

住在后面一栋建筑的人只能看到前栋建筑的后壁。

由于施工危险,大的建筑公司不给施工,找了个小的建筑公司,最后安藤和他们一起在那个很危险的随时可能塌方的斜坡上施工。

最后六甲集合住宅用了五年的时间在1983年圆满竣工。

但是安藤希望每户都能体会到外部空间生活的乐趣,但是通过这个设计他明白了日本人大部分并不愿意在室外生活。

他们在上六七点离家上班,回到家已经是夜里十点以后了,对于无法享受生活乐趣的日本人来说,设计中的大阳台是没有意义的。

从断面图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住宅分成两个部分(平地部分、坡地部分)。

平地部分为六层建筑,在四层的地方与坡地部分相连接。

坡地部分每两层为一个单元沿山坡呈台阶而上,上面的单元依托下面的单元支撑,最下面的单元完全接地,这样就使得上面的荷载有序得传递到最下面一个单元的地基,这个办法最大限度的减少了建筑接地的面积,使60度的山地建筑成为可能。

其中最关键的就是最下面那个完全接地的单元,只要有了这个单元山地的坡度就不会对建筑建造造成任何影响。

四、建筑与安全第二期是一座不到六米的网格互相重叠着的14层集合住宅,50户的平面全部都是不同的。

世界建筑大师作品赏析

世界建筑大师作品赏析




1988年 任哥伦比亚大学访问教授、吉田五十八赏〈城 户崎邸〉 1989年 获法国建筑学院颁发的建筑金奖 1990年 任哈沸大学访问教授、大阪艺术赏 1991年 成为美国建筑家学会荣誉会员、美国科学院和文 学艺术研究所颁发 Arnold W. Brunner纪念奖,丹麦 Carlsberg建筑奖 1992年 获丹麦卡尔斯堡建筑奖 1993年 获日本艺术学院颁发的奖励,成为英国皇家建筑 学学会的荣誉会员


他成功地完成了强加给自己的使命,即恢复房屋与自然的 统一,通过最基本的几何形式,他用不断变幻的光图成功 地营造了个人的微观世界。除了获得一些抽象的设计概念, 他的建筑更多是充分反映一种“安逸之居”的意念。 安藤的建筑是空间和形式在艺术上的惊奇组合,透过他的 建筑没有人可预测这个时刻将会到来,他不愿意受传统的 来缚。创新是他的手段,个人世界观是他灵感的源泉。将 普雷兹克建筑奖授书安藤忠雄,不仅因为他完成了某项作 品,更是为了他将来的项目能够进一步丰富建筑艺术。安 藤所有的项目几乎都是用水泥作为主要建筑材料的,其实 他当过一段时间的木工学徒,掌握了日本传统木结构手艺。
3

庭 院
安藤忠雄的现代建筑有着独特的韵味,简洁抽象的几何 形体组合中竟蕴含了如此丰富的感官效果。这也许是由他 的世界观、哲学观决定的。安藤的建筑是被作为小宇宙设 计的,建筑中的庭院则是人工小宇宙的自然部分,也是城 市生活的自然部分,所以安藤建筑中的庭是一种复合空间。

安藤的建筑中庭院与传统的庭有着密切的联系,其建筑中 庭院的两种构成手法:天井式与自然式显然与日本传统的 枯山水和回游式庭院有着明显的传承关系。由于安藤有反 都市的建筑理念,因此他的建筑在城市中对外以一种自闭 的姿态出现,对内则另是一番天地:丰富开敞,庭( 或天 井、中庭)成了建筑的核心,不仅从功能上是整个建筑的 采光口,而且在空间组织上也是建筑精华所在。在庭院的 构成要素上,安藤继承了日本传统枯山水庭院构成要素的 纯粹性,只用灰色的混凝土墙面制造出均质的表面,在这 种表面所围合的空间中,光影成为组织空间的重要因素, 变幻莫测的光影从庭院投入室内、地下,产生出幽静的美。

大仓山集合住宅课件

大仓山集合住宅课件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05
项目管理与实施
项目组织架构
建筑设计团队
负责集合住宅的建筑设计,包 括建筑外观、内部布局等。
采购团队
负责采购建筑材料、设备等, 确保供应及时、质量可靠。
项目总监
负责项目的整体规划、协调和 决策。
工程技术团队
负责施工过程中的技术支持和 监督,确保施工符合设计要求。
营销团队
负责项目的宣传、销售和客户 关系管理。
有效降低能源消耗。
环保材料
在建筑材料方面,优先选择可再 生、可回收的环保材料,减少对 自然资源的消耗,并降低建筑废
弃物对环境的影响。
绿化景观
集合住宅区内布置丰富的绿化景 观,增加绿地面积,提高空气质 量,为居民创造宜居、健康的生
活环境。
社区导向型设计
共享空间
大仓山集合住宅注重社区建设,提供宽敞的共享空间,如社区中 心、儿童游乐场等,促进居民间的互动与交流。
大仓山地区拥有较为丰富的土地资 源,适合进行集合住宅项目的开发, 以充分利用土地资源。
政策支持
政府对于集合住宅项目给予了一定 的政策支持和优惠,为项目的顺利 实施提供了保障。
项目目标
01
02
03
提供优质住房
通过大仓山集合住宅项目 的实施,提供具有一定品 质和舒适度的住房,满足 人们的居住需求。
推动区域发展
项目进度管理
01
制定详细施工计 划
根据项目整体规划和设计 要求,制定详细的施工计 划,包括各阶段的任务、 时间节点和负责人。
02
监控项目进度
03
及时调整计划
通过定期检查和评估,确 保项目按照施工计划顺利 进行。

安藤忠雄档案

安藤忠雄档案

安藤忠雄档案安藤忠雄(1941年9月13日—),日本大阪人,日本建筑师。

安藤忠雄简历:1941年出生于日本大阪,1957年左右,开始练习职业拳击,1959~1961年,考察日本传统建筑,1962~1969年,游学于美国、欧洲和非洲,1969年,创办“安藤忠雄建筑研究所”,1969年在大阪成立安藤忠雄建筑研究所,设计了许多个人住宅。

其中位在大阪的“住吉的长屋(住吉の长屋)”获得很高的评价,大规模的公共建筑到小型的个人住宅作品,多次得到日本建筑学会奖的肯定。

此后安藤确立了自己以清水混凝土和几何形状为主的个人风格,也得到世界的良好评价。

1980年代在关西周边(特别是神戸?北野町、大阪心斎桥一带)设计了许多商业设施、寺庙、教会等。

1987年- 担任耶鲁大学的客座教授。

1988年- 担任哥伦比亚大学的客座教授1990年代之后公共建筑、美术馆,以及海外的建筑设计案开始增加。

1989年- 担任哈佛大学的客座教授1995年,获得普利策建筑奖,1997年,执教于日本东京大学建筑系。

并担任东京大学工学部教授1997年- 2003年- 从东京大学退休,转任名誉教授2005年- 获得东京大学的终身特别荣誉教授【传奇经历】安藤忠雄并未受过正规的建筑教育,仅在建筑公司工作过一小段时间。

在高中毕业后,参加了Semi Mode研究班(Semi Mode Seminar,Seminar 是一种由大学教授创立的研究班,属于大学教育的一种),Semi Mode研究班是由已故的长泽节所创立,被称作是“传说中的美术学校”,毕业生包括饭野和好、金子功、寺门孝之、山本耀司等人,毕业生大多都是目前都在业界第一线活跃的创意工作者。

之后独自利用各种管道学习了室内设计和制图等技巧。

在成为建筑师之前,曾经担任过以关西为中心,许多茶馆或咖啡厅的室内设计。

安藤忠雄甚有传奇性,在成为建筑师前,曾任货车司机及职业拳手(成绩:23战13胜3败7平手),其后在没有经过正统训练下成为专业的建筑师。

安藤忠雄

安藤忠雄

年表
1976年 住吉的长屋,大阪市住吉区 1978—1985年 六甲集合住宅一期 1981年 小筱宅,兵库县芦屋市 1983年 六甲的集合住宅Ⅰ,兵库县神户市 1984年 Time’sⅠ,京都府 1985—1989年 六甲集合住宅二期 1995年普利策奖 1989年 光的教会,大阪府茨木市 1990—1991年 现代美术馆、建筑美术馆,瑞典斯德哥尔摩 1990—1991年 JR京都车站改建,日本京都 1991年 姬路文学馆,兵库县姬路市;真言宗本福寺水 御堂,兵库县东浦市 1992年 奈良市民会堂,日本奈良 1992年 塞维利亚万国博览会日本馆,西班牙;贝乐思 之家,香川县直岛;芝加哥美术馆日本屏风展 廊,美国 1993年 六甲的集合住宅Ⅱ,兵库县神户市 1994年 大阪府立近飞鸟博物馆,大阪府河南町;三得 利博物馆,日本大阪府 1994—1995年 泰特现代美术展览馆,英国伦敦
小筱邸住宅(Koshino House)位于日本兵库县芦屋市。住宅内最有代表性的地方是起居室。 安藤忠雄用其标志性的混凝土网格修建了两层高的空间。墙壁采用清水混凝土,刻意保留了 施工模板的孔洞痕迹。由于先进的施工工艺,混凝土表面质量非常好。有人看到这样的混凝 土表面,感觉有“纤柔若丝”的肌理效果和轻质优雅的印象。白天,阳光照射在光滑平整的 混凝土墙壁上,产生丰富的光影变化;夜晚,光洁细腻的表面在柔和的漫射光作用下,仿佛 被罩上了一层朦朦胧胧的光晕,弱化了人们印象中混凝土墙面的冰冷僵硬,使人产生想要触 摸它的冲动。
建筑理念
① ② ③
东西方的融合 对于现代机能主义进行批判 封闭-开放的都市观
建筑构成三要素
第一要素是可靠的材料,就是真材实料;这真材实料可以 是如纯粹朴实的水泥,或未刷漆的木头等物质。
第二因素是正宗完全的几何形式,这种形式为建筑提供基 础和框架,使建筑展现于世人面前;它可能是一个主观设 想的物体,也常常是一个三度空间结构的物体。 最后一个因素是“自然”;在这儿所指的自然并非是原始 的自然,而是人所安排过的一种无序的自然或从自然中概 括而来的有序的自然—人工化自然!

艺术大师 安藤忠雄

艺术大师  安藤忠雄

总结
無論傳統建築型式為何,安藤忠雄皆能抽象解 析成幾何性,發覺存在於空間的自然-光、風、水、 綠等元素,他也知道建築的技術與材料有其時代性, 要不拘泥形式,唯有找尋原形,才能讓建築有生命 力。 我們可以從中學習安藤重新詮釋了傳統建築上 恒久卻基本的特點,如:光影的效果、簡約的材料 運用、以及人與自然的關係,當然我們也可以對他 提出質疑,從學習臨摹的過程中加入屬於自己的見 解,創造出更生活化更人性化的空間。
3.滲透的自然:從建築物外開的半透明牆或幕牆所 滲透進來的光,具有和諧的自然特質;換一種方 式來說,即在這種情況下,自然被建築化了。而 這種被建築化了的自然,再也不是處於自然狀態 的自然了,而是為人類所控制的自然。正是這種 被建築化了的自然,在其形式不斷變化之時,被 投射到牆上和幕牆上,既可見又不可見。案例: 石原邸(玻璃磚住宅)、天王寺博覽會展覽館。
重要作品
1976 住吉長屋(日本‧大阪) 1982~1990 岩佐邸(日本‧蘆屋/) 1983 六甲集合住宅(日本‧肥後縣) 1986~1990 RAIKA總部辦公大廈(日本‧大阪) 1987~1989 夏川紀念會館(日本‧滋賀縣) 1987~1989 兵庫縣立兒童博物館(日本‧兵庫縣) 1988~1990 伊東邸(日本‧東京) 1988~1990 姬路文學館(日本‧兵庫縣) 1988~1992 直島現代美術館(日本‧岡山縣) 1989 Collezione商業中心大廈(日本‧東京) 1989~1992 宮下邸(日本‧神戶) 1989~1992 1992萬國博覽會日本館(西班牙‧塞維雅) 1989~1992 熊本縣立裝飾古墳館(日本‧熊本) 1990~1991 真言宗本福寺水禦堂(水上佛寺)(日本‧兵庫縣) 1990~1992 姬路市立青少年之家(日本‧兵庫縣) 1991~1993 李邸(日本‧千葉)

安藤忠雄 六甲集合住宅

安藤忠雄 六甲集合住宅

六甲集合住宅安藤忠雄100345陆垚建筑由一系列单元构成,每个单元长5.8米,宽4.8米,其剖面顺着山势而设计,平面对称,建筑物之间空隙泽设计了上下交通的阶梯,他们使整个建筑物统一起来,同时,它们也可作为小广场。

各个单元在斜坡上组合在一起形成阶梯状,于是每个单元都有开阔的视野,设计的意图就是想让生活在单元里的人们走到跌落的屋顶上去与自然交流。

1983年六甲集合住宅一期完工时,安腾又开始着手设计位于它附近的第二组住宅集合体。

如果说安藤在一期工程中试图创造纯粹的居住环境,那么,在二期工程中则引入了公共空间。

刘家几个住宅二期与六甲一期一样建于60°的斜坡上。

六甲一期占地仅1900平方米,配置20户。

整个项目设计建立在5.2×5.2平方米的网格上,其中的每一组建筑为一个正方形平面,每边长为网格边长的5倍。

整个项目就由两组遮阳的建筑组合在一起。

地表式 跌落布局目的:一、每个单元都有面向山下的开阔视野二、使跌落的屋顶成为人们与自然环境交流、人们之间相互交流的室外空间山体呈60 度的倾斜,从上往下看,住宅楼与其说是建在山坡上,不如说是建在几乎垂直的陡壁上,这在建筑学上无疑是一个挑战。

安藤采取把斜面削平之后深挖、将建筑“栽”在地下的方法。

如此一来,限高和遮蔽率的问题迎刃而解,六甲山集合住宅成了一个地上2 层、地下1 层、加起来共10 层的标准小户型模范住宅社区.中央楼梯沿坡地笔直而上,穿过整栋建筑,成为整个建筑的轴线。

住宅单元不止在轴线两侧,有很强的秩序感,无论是坡度还是体量上都与环境十分和谐,融入了整个山体。

小型建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相对较小,而大型建筑或建筑群则会大面积覆盖或使用山地,如何协调建筑与山体的关系是一个主要问题。

六甲集合住宅是一个颇为成功的例子。

安滕忠雄觉得之前日本的山地建筑对山地的破坏和影响较大,他希望用一种新的方式使建筑融入山体。

保持着城市的密度与特性,从1981年开始的六甲集合住宅工程沿着山势向下一直延伸到大阪海峡的水边。

六甲住宅_I_II_III期_神户市_兵库县_日本

六甲住宅_I_II_III期_神户市_兵库县_日本

六甲住宅(I , II, III期),神户市,兵库县,日本ROKKO HOUSING I , II, III, KOBE, HYOGO, JAPAN, 1999日本的中央山脉在神户附近,离海最近。

该项目位于的陡坡上。

在基地上能看到自大阪湾到神户港的全景。

在日本,我们曾因铲平有坡度的建设基地而对自然造成严重伤害,所以我决定在这块基地上采用一种新方法,设计一座与自然相关联的建筑。

为了使建筑融入周围绿色的环境之中,必须使建筑顺着山体的坡度扎入基地之中,同时还要限制建筑的高度。

整个建筑由一组5.4mx4.8m的单元构成。

从剖面看,建筑顺应地形的坡度,而在平面上它是对称的。

在沿着山坡阶梯式向上发展中,故意在建筑之间留出一些空地。

这些空地连成一体,可为各个居住单元服务,同时它们也具有广场的职能。

建筑边缘的房基空地用作设备空间,有利于通风和隔热。

堆积在山坡表面上的20个住宅单元各具不同的形式和尺度。

每个单元都有屋顶平台,能看到许多不同的景观。

不规则的基地形态导致建筑中出现的不对称性为住宅带来许多变化。

在此项工程中,我为集合住宅中的生活赋予了一种新的特征;每一单元都直接与外部道路相连。

在建筑内部穿行的外部道路变成了组织居住单元的轴线。

周围绿色的植物融入建筑之中,而混凝土建筑的几何形态强化了它的人工性,使自然更为突出,自然之美变得更加强烈。

□(安藤忠雄 文 显荣 译)31 一、二、三期工程全景鸟瞰/Aerial view I、II、III2 第三期工程东南侧外观/Southeast view III3 构思草图/SketchVariety is introduced among the dwellingsby the asymmetry occurring in the structureas a result of the irregular topography of theland. In this project I have also proposed anew feature for housing complex life ; eachunit's direct access to the outer road. Runningwithin the building itself, the outer roadbecomes the axis around which the dwellingare assembled.The surrounding green plants interact withthe architecture, whose concrete geometricforms emphasize artificial being and rendernature more conspicuous, its beauty moreintense.□(摄影/Photo:松冈满男/MitsuoMatsuoka)4 第二期工程南侧外观/South view II5 二期的公共空间/Public space II6 二、三期剖面/Section II、III 1:1 5007 二期住宅室内/Interior view of the house II8 一、二、三期总平面/Site plan I、II、III 1:2 0009 二期游泳馆/Natatorium II10 轴侧图/Aonometric基地位置/location: 日本兵库县神户市滩区/Nada, Kobe,Hyogo, Japan设计时间/Term of planning: I .1978/10-1985/08, II. 1985/08-1989/05, III. 1992/09-1997/10施工时间/Term of construction work: I .1981/12-1983/05,II. 1989/06-1993/05, III. 1997/11-1999/02基地面积/Site area: I .1 852 m2, II. 5 998.1 m2, III. 11 717.22 m2占地面积/Building area: I . 668 m2, II. 2 964.7 m2,III. 6 550.55 m2总建筑面积/Total floor area: I .1 779 m2, II. 9 043.6 m2,III. 24 115.46 m2。

住宅建筑分类

住宅建筑分类

按天井的形式 分类
院落式
按剖面组合的 形式分类
台阶花园式
按剖面组合的 形式分类
台阶花园式
按剖面组合的 形式分类
跃层式
按剖面组合的形式分类
复式:指在住宅层高为3.3~3.5M情况下, 在内部空间中巧妙地布置夹层,形成空 间的重复利用。
按剖面组合的形式分类
变层高式:利用不同性质的空间层高不同 进行搭配,取得经济实用的效果。
关于TOWNHOUSE
“TOWNHOUSE”是美国叫法,英国叫 “Terrace House”。这是一个家庭使用的住 宅,与它的一边或者两边类似住宅共有一道 墙相连。由于每个住宅之间的侧边没有空地, 因此节约了土地,适合于市场开发。同时又 保持了独立小住宅的特点,即独门、独户、 独院,居住质量要比集合住宅高。
在欧美一些国家,一般规定4层起应设电梯。 我国目前有的住宅甚至建到8、9层还不设电 梯,是违反规定的。
单元组合方式
平直组合 错位组合 转角组合 多向组合
交通组织方式
按交通廊形式分类的平面类型
梯间式: 一梯二户 一梯三户 一梯四户
按交通廊形式分 类的平面类型
外廊式: 长外廊 短外廊
现代城
现代城
庭院小品
立面细部
现代城
住宅门厅
住宅电梯厅
空中院落
关于TOWNHOUSE
1902年,英国人霍华德出版了“Garden Cities of Tomorrow”《明日的花园城市》。 “花园城市”成为了美好家园的代名词。 “TOWNHOUSE”是象征美好生活的一种住 宅形式,指一种既节约土地又能够给每家一 个花园的小康“花园住宅”。
按交通廊形式 分类的平面类 型
内廊式:
长内廊

安藤忠雄

安藤忠雄

安藤忠雄“住吉的长屋”使安藤一举成名,这个住宅集中体现了安藤建筑的某些特色: 苦心创造精美的混凝土墙面,严格的几何构成,尊重地方文化特色,将自然融入抽象的空间中,为日常生活提供了一种新的模式.随着安藤的作品不断问世,不仅在日本,而且在国际建筑界中他也成为引人注目的一员,当时国际建筑界占主导地位的两大流派------晚期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按詹克斯的说法)都试图把安藤拉到自己的阵营.两流派都按自己的思路赋予现代主义建筑以意义,从而消除他单调乏味的弊端.后现代主义声称他们的建筑根植于场所和历史,试图找会被现代主义抛弃的”意义”,重新使用了建筑表现的全部内容: 如装饰,象征,幽默,和城市问脉.他们以现代的建造手法,历史的纪念性,高雅和通俗的意义为依据,具有双重译码.晚期现代主义建筑则蔑视任何历史的联想,而将创作集中于建筑物抽象的永恒----空间,集合性与光.安藤应用了现代主义抽象的几何构成的手法,却不让人觉得单调,枯燥.他仿佛具有电石成金的本领,普扑通通的混凝土在他手下散发出柔和,神秘的光彩.不论基地多么狭窄,他从不忘记为自然留下一席之地,与现代人久违的风,雨.光,雾等自然现象作为抽象的自然元素重新回到日常生活之中.安藤建筑外表简单至极,内部看见却总有不期的惊喜.在他利用混凝土和光营造的几何空间中,你可以体会到许多: 日本人含而不露的气质,数寄屋的氛围,奥的内涵,禅宗美学的意境.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安藤的建筑,那就是以现代主义抽象的手法表达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一空间原型的探求安藤作品中最有特点的地方在于表现出强烈的还原主义姿态,他说: 对我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找到根源. 他相信,原型的事物具有一种震撼人心灵的力量.当他置身于万神庙巨大的穹顶撒下的强烈阳光之中时,被那宏伟的空间震撼了. “在这里我体会到的不是概念上的空间和照明,这是自然界所没有的.只有在建筑中,人们才能目睹这样的景观.”另一个使安藤无法忘记的西方建筑空间原型是18世纪意大利建筑师Giambattistapiranesi(1720—1778)想象的建筑空间G认为真实的美存在于简单的,合乎功能的结构中,存在于自然中.传统的日本建筑是横向水平发展的,空间不规则性是它的特征.从某中意义上说,日本建筑空间没有限定的形态,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空间变的随心所欲.安藤说,万神庙的内部空间与日本建筑完全不同,它向我展示了西方的建筑空间概念,对我来说,长期以来,我的工作目标就是将西方和日本两种对立的空间概念结合起来.对空间原型的探求使安藤发现了令建筑产生紧张感的秘密----简单的形式和材料,在加上自然的成分.这里的自然是加工过的抽象化的自然.无独有偶,我们可以从本世纪许多的建筑大师的作品中发现追求原型的事例,柯布1915年的多米诺住宅,康1954年建造的屈灵顿游泳池更衣室等,但比较而言,安藤对空间原型的追求更执著,作品表达更加连贯.光线的射如打破了几何空间的沉默感.在主吉的长屋中,我们从石板开始,经过水泥,木头,钢材,玻璃,最后妙不可言的变成雾,雨,风,和阳光的存在.数寄屋,町家和农舍都是日本传统建筑形式.从安藤的建筑中,可以体会出数寄屋的美学意识,也可以找到传统的农舍整体性,向心性及其框架结构的变体,安藤惯用的高窗采光来自他对城镇町家光源的体察和感受,安藤在为其建筑寻求原型时,并不局限于东方或西方,他的目的是将两种不同的建筑文化结合起来.1992年竣工的塞尔维亚世界博览会日本馆是安藤对于传统木结构的重新阐释,向现代人展示了一个具有浓郁的日本特色的大空间,在宽60米,进深40米,高25米的建筑内部,是由薄木板制成的梁拄框架.屋顶是半透明的特氟隆膜,强烈的阳光穿过屋顶薄膜成了明亮尔均匀的漫射光,使框架结构变的非常清晰,木材散发出柔和美丽的光泽.在这个木的殿堂里,人们可以找到万神庙的痕迹,只是木质的纹理和柔和的光线让人多了一分亲切,少了一分神秘.这是东西建筑精神结合的一个优秀典范.从80年代开始,国际建筑界进入一个多元化的时代.在安藤的建筑里人们躁动的心绪渐渐平静下来,在那里重新找到了物外世界娴静的生活情趣.二建筑与都市空间刚起步时,安藤的创作多在大阪旧时遗留下的连排式低标准木构住宅中.面对喧嚣的都市环境,建筑采取了对抗的姿态,一冷峻单纯的混凝土墙面将都市的一切拒之门外,但这并不说明安藤希望将都市人的生活封闭起来,相反,他在建筑中表达了对交往的渴望,极力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的交流,在面积有限的小住宅中,这目的是通过庭院(中庭)实现的,而在集合住宅和公共建筑中,安藤将都市空间—街道和广场引入其中,大大提高了建筑空间品位.六甲住宅位于六甲山南面60度倾角的斜坡上,看似一座高层建筑,实际上只是有一些三层的独户住宅错落而成,建筑的集合形体与周围的自然景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时又相互融合.六甲的工程分三个阶段,分属于不同的业主,但建筑形式是一致的.在第一阶段,安藤努力解决各种技术问题并试图通过与周围景观的相互影响创造一种与自然结合的建筑.在第二阶段,他将自然引入内部,活化人也自然的交流.在第三阶段,主要采取一种都市空间的尺度,坚持其基本的结构概念,并积极创造超越自然的因素.三个阶段轴线交角分别为26度和15度.一与二之间的空地作为缓冲地带将自然保留不动,而二与三之间的地区是一人造花园,有大的阶状广场,植被和水池组成,都市广场的概念得到了发展,阶状广场既是垂直交通工具,也是人们聚会交流的地方.这个地方就想日本以前的公共空间路地或寺庙一样.在六甲的住宅中,东方的街与西方的广场这两种城市空间反复出现.对此,安藤解释说: 在日本的传统建筑中,人们是从一个既不属于私人又不属于共有的通道进入房间的……在六甲的工程中,街道作为一个轴可以把其他部件安装上去,每户住宅都能与公共空间相连,同时使住宅之间形成一中连续性…我的目的是通过一种新的方式,创造以街道,广场等公共空间为媒介的新型建筑.六甲住宅中,人们无法通过一部楼梯直达顶层.而必须在中间的广场换另一部楼梯或电梯,从而使人的活动渗透到空中的广场中来.街道和广场作为空间的连接体,具有一种体验和精神上的意义,而不仅是两个不同城市空间概念的拼凑.除了集合住宅,安藤的其他许多公共建筑中也有都市空间的概念.他认为公共建筑概念与住宅无甚区别.他希望建筑成为都市人的避风港,使人们远离嘈杂和喧嚣,过着田园诗般的生活.建筑中体现的自然和材料的联系使人再次意识到住所的含义,唤醒了人们内心深处对生活的原初感受.当你走进安藤设计的商业大厦时,会发现销售区很有限,但拥有不少城市的空间---街道和广场---促进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交流,既满足了购物的需求,又满足了交往的需要.丰富了购物活动,使人们留恋忘返.安藤的商业建筑犹如一座开放的小城市,各家商店均可通过街道和广场两种方式进入,店中热闹气氛则通过玻璃门窗传递给公共空间,人们的相互交往和购物活动表达了富有生气的都市生活 .在整个人类定居生活的历史中,街道和广场都是城市中心和聚会场所,它们强调了各阶层人们的联系和交流,是个人和社会共同发展的空间,同时又是具有方向性和指示性的空间.换言之,他们是日常生活及人与自然之间象征性关系的基础上得以升华的.但随着功能主义的到来,街道和广场被认为是多余的东西而消失了,于是人们的户外活动随之减少,城市变的死气沉沉,安藤则力求在建筑中引入街道和广场等都市空间,使人们的生活重新变的丰富多彩,而人们的活动也赋予建筑生命的动感,使其生机勃勃,充满活力.三非连续的连续性空间的连续性是现代建筑的一大特点,框架体系的出现使空间的联系性成为可能.这是曾经使现代主义的先驱者激动不已的事情---空间终于从厚重的墙体中解放出来了.赖特的流水别墅,密斯的巴塞罗纳博览会德国馆,柯布的萨伏伊别墅,都对空间的联系性做了深刻的阐述和诠释.安藤忠实的继承了现代主义关于结构与形式统一的手法,在结构上,他的建筑严格限制在均衡的框架和承重墙之间,或独立使用,或组合使用,但安藤将连续变成非连续,着重创造连接环节,室外庭院或室内中庭成为建筑师的笔墨所在,而且其中常常会出现一个充满戏剧性的天桥或楼梯.住吉的长屋的光庭与一般住宅内的庭院不同,普通的庭院是从外部直接进入的,一旦走进室内,生活行为完全可以得到满足.而在住吉的内部的起居室,到餐厅,厨房和浴室必须通过一个室外小庭院.在建筑内部出现了室外空间,这与一般人的认识是相背的,自然通过光庭被引入住宅内部,新的生活形式也由此承担了严峻的一面,”在这种情况先,我认为与自然接触比生活便利更为重要”,庭院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军人们在进出之中,重新找回了久违的对自然的体验.在设计大坂西区的井筒邸时,安藤进一步阐述了自己的想法.他说: 战后大多数的日本人为自己设想的住宅是便利而舒适的….但从本质上说,随着这种现象的出现,人们失去了过去那种生活方式的宁静…为了追求更高级的舒适,较为希望重新捕捉和检验日本住宅中真正持久而基本的因素,许多东西在经济迅速发展中已经失去了….当基地很小时,利用1/3的地方作为室外空间仍然很必要,我希望与自然保持密切的联系.当然,安藤以庭院打断居住功能连续性的做法被业主接受是有一定客观原因的.直到最近,在大阪许多地区,仍然有许多住户没有自己的浴室,到公共浴室要走一段距离,雨天还要打伞.自家有浴室的人也常回去公共浴室.日本人有强烈的群体观念,去公共浴室归是为有计划与他人交流;有这种传统生活方式作为基础,安藤利用自己的建筑哲学为住吉的住户创造了一种看似有些严峻的生活方式,但对于崇尚自然的日本人来说,是可以接受的.由于安藤的不断努力,这种居住形式如今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安藤不连续的空间为建筑平添了许多生机和乐趣,给参观者以以外的惊喜,但非连续的空间在功能和人的情感效应上是连续的,并不使人感到突兀,在住宅中,室外庭院是内部起居室的延续,它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是比不可少的环节.在著名的水的教堂中,十字架出人意料的浮现于教堂外部的水面上,室内和室外之间是一面若无若有的透明玻璃割断,于是外部的水面及周围的自然景色都成为圣坛的一部分,空间的非连续并没有造成功能及心理上的障碍,十字架依然是教徒视线的焦点,一池静水涤荡着人的心灵,周围山林也一片肃穆,这种借景的手法体现了基督教受到日本崇尚自然的神道教的同化,是安藤将东西文化相结合的又一范例.在六甲住宅的公共建中,空间的不连续性多表现在路线的安排上.在安藤设计的多层建筑中,人很少有机会沿一部楼梯从首层走到顶层,在建筑师可以不止的流线中,垂直运动与水平运动相互交替,同质空间与异质空间互相切换,不连续的流线安排给人以更丰富的空间体验.安藤揭示他的空间结构中,连续性和非连续性所起的不同作用以及这种有意识的非连续性与日语中间的概念是这样联系的,世阿弥在<风姿花坛>中所阐述的间的概念对安藤很重要,因为并非所以的空间都要连续的起作用,如果它们能处于一种不连续的状态中回好的多……他希望在连续性中引入一种不连续的运动.也就是说让非连续性在建筑和空间组合中扮演重要角色.人民应该有这样的印象,即房间彼此是分离的,但由于间这种非连续性,它们实际连续的更紧密了.安藤建筑中的非连续性固然使住户的生活承担了严峻的一面,但由于他的这种做法从生活出发,建立在对地方的风俗习惯及居住文化的观察和思考的基础上,因此能为业主所接受. 相对于现代主义的连续的流动空间来说, 安藤的非连续性的空间充分反映了他对生活敏锐的洞察力和天才的创造才能, 说明他的建筑艺术达到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境界,同时提高了现代主义建筑的空间品质.四含而不露的空间构成美国侦探小说<旭日东升>中, 作者似乎对建筑很有研究,有一段是这样写的: 我们通过一扇小门,沿铺着地毯的走廊朝前走,这公寓外部虽然平常,里面却十分雅致, 典型的日本风格, 康那说着笑了笑,我心想,就这么一座年久失修的韦斯特伍底时期的公寓,能酸典型的日本风格?这是因为我们从外观看不出它的内部是什么, 康那结实说,这是日本人思维的基本原则,要含而不露----建筑风格如此,面部表情如此,任何事情都是如此,而且历来如此. 的确,隐藏的丰富性是日本的传统.有趣的是, 起源于西方的现代建筑与日本建筑在这一点上极为相似.柯布的萨伏伊别墅, 立面简洁,几根柱子支撑着一个开着带形窗的方盒子,而内部空间却丰富多变.安藤的建筑严格的符合几何构图的原则,材料应用也极其克制,建筑的外表面通常是没有任何装饰的混凝土墙面,但一走进建筑内部,顺着精心布置的流线, 人们在运动中会体验到安藤建筑空间变化的魅力.例如,JUN PORT ISLAND的检讨流线安排.在安藤的建筑内部,流线虽然多样, 但决不使人迷路. 每一个转折点都在精心设计下变的自然而连贯,你只会从心底发出赞叹, 想不到外表如此见解的建筑,内部空间却这般色彩.安藤的建筑被认为是体验的建筑,复杂的内部空间只有亲身经历才能体会到空间的魅力. 为了获取生活的丰富,我追求一种简洁的美学, 我的建筑也具有几何的简洁性,但我通过引入不同因素追求复杂性,这种混合正是人与自然从子的真实状态. 几何形体构成的建筑与运动中体验的建筑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双生观的茶室外表是简洁的混凝土,平面上墙体以一种螺旋上升的方式布置着.延长了通向内部的道路,按安藤的话说是表达了一种蓄意安排的建筑手法.安藤在严格的几何形体围和成的空间中安排出复杂流线,各种建筑元素和自然元素的精心组合使人们在运动中时刻都有新的发现,但他建筑中迷宫般的空间形式与他所强调的清晰的逻辑性构成并不矛盾,因为他所谓的清晰的逻辑并不是指空间形式. 安藤试图通过嵌入迷宫样的分割体去寻找抽象与具体在建筑中的双重体现.在这里它的意义是努力将将平常的空间提高到象征性水准上,通过抽象诱导我们去体会安静,震颤与扩展的感觉,进而呼唤我们进入一个多氧化的自由境界,这种自由境界表现为丰富的真实与出其不意的幻觉.生活的边缘在真实性确定后获得安宁,在洞察了生活的虚幻后促进了对生活的反思.简单事物的含蓄表达是日本传统文化的特征,简单的建筑形态蕴涵着变幻莫测的空间同样是一种含蓄的表达,体现了日本人在精神情感上的表达方式.第二章材料的应用与表达在安藤的建筑观念中,材料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 他认为一个设计概念只有在提供了某中能表现出材料真正特性的方式,并由此产生相应的空间结构,它才是正确的.无论是天然材料还是人工材料, 安藤都极力保留其纯净完整的形态, 很少进行加工.瓷砖,混凝土板,玻璃等一般不进行加工,使用原来的尺寸.每种材料都作为一种独立的构成要素,即使它们共同构成一个空间结构,安藤喜欢由单一材料构成的大面积的墙面或地板.他常用的材料是预制混凝土板,有时也用玻璃砖,混凝土砖或原木材料.他极力探究各种材料的结构可能性及出现出的肌理感,以得知它们能在多大程度上扩展而有保留自身的完善性.他在材料运用上坚持极少主义原则.他认为材料使用要尽可能简练又严格,记载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如何使用普通而常见的材料创造出底蕴丰富的建筑空间.一轻盈的混凝土墙在安藤的建筑中,结合能土出现出一种富有力度感的肌理和蕴藏着潜在能量的质感,与作者追求的宁静庄重而稍显冷漠的空间气氛十分吻合,天棚,墙面,地面都采用同一种材料,淡化材料的质感,从而强调空间的感染力,使空间成为建筑的主角. 为了消除混凝土沉重,粗糙和冰冷的感觉,他独巨匠心的使其转变成为一种轻盈,细腻,温暖的材料.混凝土以其特有的沉静表情给人以一种依托感,但有往往令人觉得凝重有余.安藤说: 我所用的混凝土不是僵硬厚重的,而是轻盈的,能体现表面的质感.当它们与我的美学意识一致时,墙变成抽象的,无效的,达到了空间的终极限度,墙面的显示性消失了.只有其围和的空间给人以真实的存在感.在这种情况下,光线溢满了建筑内部,成为空间设计的线索.在安藤的建筑中,天窗通常位于墙与屋顶的结合处,采取一种不引人注目的缝隙形式,光线从缝隙中通过,照亮了墙面,显示了墙的独立性.还有一些窗位置很底,从低处进入的光线照亮了地板,使墙面失去了支撑的意义,转换一种围合空间的符号,从而稀释了墙壁的存在感.安藤手中的混凝土细腻温和,墙面非常光滑,这主要得益于材料制造和浇铸时极度的精确性和一丝不苟的细腻处理.安藤不仅依赖自身的知识和掌握的科学规律,也借鉴了木匠构造框架的传统工艺.浇铸混凝土的摸板是由熟练的木工制作的,承袭了古老的木工手艺,所以真正的细节是由板材表面绝对的.摸板为900MM*1800*12MM的普通胶合板,外覆聚氨脂涂层,根据环境条件不同,可使用两三次.施工中也没有采取特殊的安装技术. 也不需要特殊技能的工人. 但是建筑师要对承包商进行指导,对每个工人的工作有简要的说明.注浆成型后的养护也很重要.移动摸板要很小心以防表面受损,为了防水,防尘的需要,表面每隔两三年要涂新的保护层.此外,安藤对混凝土墙面的西部处理也令人称道.通常混凝土给人以冰冷的感觉,安藤采用混凝土辐射板作为地面材料,踩上去温暖宜人,十分舒服. 对于墙面来说,由于其表面非常光洁细腻, 在柔和的漫射光作用下, 仿佛罩上了一层朦胧的光晕,使人产生触摸它的冲动. 对安藤而言, 一方面大面积的混凝土墙面充分衬托出光与影的魅力, 另一方面温暖的光线软化了僵硬的混凝土墙面,增加了墙的无重量感.安藤的作品所用的混凝土的技术指标是: 混凝土强度270KG/CM水泥质量333KG/CM 水与水泥混合比52/100 细沙与总骨料的比47/100安藤的混凝土之所以可以打动日本人不仅是它的精美, 更因为是它符合了日本人朴素的灰色美学, 灰在日本人眼中是最美, 最深刻的色彩.而且日本人对材料的原质,原色的偏爱也是原因之一..另外,安藤利用玻璃砖取得了以下的效果:获得一种类似数寄屋的半透明空间氛围使刚性的混凝土结构变的轻盈在建筑与都市之间获得了某中联系三自然的抽象与表达自然应该是与人日常生活很接近的一种自发的存在, 它应成为日常生活中最好的伴侣, 我希望将自然重新引入都市之中与日常经历相联系. 安藤真诚的希望为与自然失去联系的都市人提供一处建筑空间, 使其感受到自然的存在.但他不简单的在建筑中经营一处人工自然, 而是对自然采取抽象的表达, 他认为合适的抽象手法对待自然, 便可以显示其固有的力量.他说他的认为并非与自然按其本来面目交谈, 而是试图用建筑改变自然的含义,这便是利用建筑使自然抽象化的过程.一光安藤从小长大的故居又长又窄,光线从东西两面的缝隙进入,中间的房子只能靠天井采光,从屋顶和墙之间的狭长开口处射入柔和的光线,把后院变成了一个舒适的空间.其生长环境对作品有特殊的影响力.这种缝隙采光的方式在安藤的建筑中经常出现.生活的住所培养了他对光线的敏感性, 在游览欧洲时, 他发现西方的建筑空间在光的应用上与日本传统有完全不同的表情, 在赖特的约翰逊万住宅中, 从黑暗的楼梯天井突然被引入一个玻璃拱廊中,在他面前出现了一片光的海洋, 这些经历使他对光的本质有了新的认识.在番匠邸中,安藤希望完成在脑海中存留的对光的原初形象的视觉化, 这里, 光线成了生活空间的趣味中心. 住宅由一长方体和一立方体组成,在两者交接的天窗南部有唯一的开口. 这里,安藤把生活层面置于有光线指引的向心性空间中, 直射光进入未分化的空间, 光线强度和性质的变化起到了分化空间的作用. 而在上田邸恰好相反, 光线把有一面墙分开的两个空间联系起来.在安藤的建筑中,光线除了能联系和分化空间外, 还可以使他的混凝土变的轻盈, 此外,还是表达时间流逝和渲染空间的气氛的元素.在住吉的长屋中,小小的光庭是一家人与自然接触的唯一场所. 随季节变化和一天中时刻的变化,光线的性质和角度也不同. 在黎明的曙光和傍晚的夕阳交替中, 人们感受到时间的流逝, 光线为三维空间引入第四维----时间.安藤应用光线最令人称道的地方在于创造充满诗意的空间氛围. 傍晚的真言宗本福寺永御堂, 夕阳染红了佛堂内部, 在一片神秘的光晕中你可以感受到强烈的东方文化气息, 而在大阪府立近代古坟博物馆中,对光线的应用则十分吝啬, 从建筑昏暗的内部出来, 好象真的走过了一个从冥界到人间的历程.光的教会是他应用光线的一个典型. 建筑位于大阪市郊人口不太密集的地区,为与街道和现有建筑相结合,光的教会采取一简洁的长方形平面.整个建筑重。

集合住宅及中式建筑风格介绍

集合住宅及中式建筑风格介绍

中式风格项目实例解析
北京CBD里的中式居住社区——禧福汇
禧福汇国际 社区位于北京朝 阳区紧邻CBD核 心区.交通便利、 地理位置优越。 项目总占地5.45 万平米,总建筑 面积16.7万平方 米,容积率仅为 2.5 左 右 , 小 区 绿化率达30%。 小区由7栋总高 60 米 、 20 层 的 住宅公寓和部分 公建商业组成。 是一个富有中国 风情的国际化社 区。
优点:
1.南北通透,便于采光通风 2.板楼均好性强 3.管理成本不高 4.面积使用率很高
缺点:
1.建筑密度低,房价高
(多属低层低密度,容积率较低)
2.户型格局不宜改造
板式住宅
平面的形式分类
集合住宅
住宅的分类 板式住宅 点式住宅
塔楼一般是指高层建筑.平面图特点是:若干户,一般多于四五户共同围绕或者环绕 一组公共竖向交通形成的楼房平面,平面的长度和宽度大致相同,这种楼房的高 度从12层以上到35层,超过35层是超高层,塔楼一般是一梯四户到一梯12户
5.异形拼联
板式住宅
长走廊式 单元拼接式
为了打破条式拼联的单调行列式布局,可采用蝶形的 或楔形的单元拼联成多变的组合体.
异形的设计可以为争取良好的朝向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用在纬度较低的地区,对朝向的要求不是太高, 可能自由拼联,形成丰富的建筑形态.
点式集合住宅
数户围绕一个交通核进行布置,四面皆可采光 通风,分户灵活,每户常能获得两个朝向,且 有转角通风;
▪入户门相互干扰,私密性差,走廊较暗,房间通风不好. ▪楼梯的间距要考虑防火疏散的要求。
长内廊的改进方案
a. 错位开门 b. 增加走廊采光 c. 增加内天井
d. 放大内天井
板式集合住宅

六甲集合住宅设计分析

六甲集合住宅设计分析


2012-5-16
六甲集合住宅设计分析
6
建筑与安全
• 第二期是一座不到6m的网格互相 重叠着的14层集合住宅,50户的平面全 部都是不同的。从原理上讲,集合在一 起居住,就是为了设计出很宽松的公共 空间。但是日本的集合住宅没有公共空 间的概念。即使有,也是设在不见阳光 的北侧,所以人们都不愿意到这里来。 建筑师把公共空间设在面南的最好位置, 在能够眺望的屋顶花园设计了游泳池和 会所。游泳池设在了9层,可以边游泳 边看大海,眺望到淡路岛和关西国际机 场。
最初的构思六甲山原来是一座岩石山滑坡现象经常发生安腾的业主委托的建设用地前面有一小块平地后面是树木茂盛的陡峭斜坡坡度有六十度
六甲集合住宅 设计过程分析
2012-5-16 六甲集合住宅设计分析 1
小组成员: 小组成员:
最初的构思
• 六甲山原来是一座岩石山,滑坡现 象经常发生,安腾的业主委托的建 设用地前面有一小块平地,后面是 树木茂盛的陡峭斜坡,坡度有六十 度。关于如何处理这个斜坡,业主 的回答是必须做一面坚实的护崖墙。 于是安腾便在这时来了灵感,想利 用靠在六十度斜面上的护崖墙设计 一座集合住宅。 这就是这个浩大工程的开始。
2012-5-16
六甲集合住宅设计分析
5
方案与施工
• 由于施工危险,大的建筑公司不给施工, 找了个小的建筑公司,最后安腾和他们 一起在那个很危险的随时可能塌方的斜 坡上施工。最后六甲集合住宅用了五年 的时间在1983年圆满竣工。 但是安腾希望每个用户都能体会到外部 空间生活的乐趣,但是通过这个设计他 明白了,日本人大部分并不愿在室外生 活。他们在上六七点离家上班,回到家 已经是夜里十点以后了,对于无法享受 生活乐趣的日本人来说,设计中的大阳 台是没有意义的。

安藤忠雄——小筱邸

安藤忠雄——小筱邸

与用地的对话
在倾斜的坡地上平行 埋入了两个体块,力求创 造出融入自然的生活场所 。 为了不破换周围的环 境,采用了减小建筑体量 的设计手法,将一层设计 在底下,巧妙地解决了地 基的高差关系,并且把地 面的起伏直接表现在墙面 上,尊重了地基的特性, 遵循着自然环境的条件。
建筑构思创作
从草图中可以看出小筱邸最初的构思创作过程和体块 的由来。
书房 (二层)
起居室 (一层)
餐厅 (一层)
工作室
卫生间 试衣间
建筑功能分区
建筑功能分区
交通流线分析
交通流线分析
主人日常生活流线 客人来访流线
入口1
主人日常生活流线 客人来访流线
入口1
入口2
主人日常生活流线 客人来访流线
主人日常生活流线 客人来访流线
交通流线分析
安藤的建筑风格和大多数日本建筑师一样,都强调 “无”,通过最简单的改造,完成建筑与自然的互 动交流,让建筑充满情感。

我们清晰的看出,在制造 人工环境的同时,建筑师也考 虑到对原始环境的保护,并没 有大量的砍伐树木,还依旧保 存了原始风貌。 两个柱形体块之间是个跌 落式庭院,喻指建筑物在斜坡 上,并在这里被安腾设计成人 工化的抽象的自然。 枯山水首先表达了对自然 的热爱和尊敬,从材料上说, 用材料本身的质感来表达情感 ,从内容上枯山水反映大自然 ,尽管并不具象。
一种情感交流,而通过对房
子的外部环境和业主对房子
装修布局,我们就可以找出
一些东西。
首先看看它的 外部环境,不难看 出,房子四周绿树 成荫,恬静优美, 远离市井,是居住 休息的良好之地。 业主对它的外部环 境应该非常满意。 小筱住宅不经 具有良好自然环境 。交通也是非常方 便的,这也是业主 看好他的地方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根据景观和建筑之间的相对关系,三栋 房子朝不同的方向退台,为居住者提供 一系列共享的屋顶平台,既可观山也可 望海。 交通流线设置在内院,并与所有共享平 台相连。 居民可以在这些风景优美的平台上共同
户 型 分 析
整个设计由墙体的放置分三种户型,拐角处基本是户型改变的地方。 户型面积基本一样大,主要考虑了员工生活的公平性。 房间功能较为单一,基本起到卧室的作用。像筒子楼的形式,两端 开口通风。
III. 在山体内有立体停车场用以解决 住户停车问题。
IV. 每层用户的视线基本无遮挡,便 于观看神户市区和大阪湾景色
局部分析
I. 上面的单元依托下面的单元支撑,最下面的单元 完全接地。
户型分析
客厅 卧室 厨房
案例小结
I. 开放庭院,公共空间 II. 单元设计思路 III. 水平交通和竖直交通结合 IV. 结构下层支撑上层
小社区、开放空间
草图思路
单元设计法:
整个项目设计建立在5.2 x5.2平方米 的网格上,其中的每一组建筑为一 个正方形平面,每边长为网格边长 的5倍。
建筑物由一系列单元构成,每个单 元长5.8米,宽4.8米,其剖面顺着 山势而设计,平面对称,建筑物之 间空隙则设计了上下交通的阶梯, 它们使整个建筑物统一起来。
学习要点
I. 开放庭院 II. 单元设计思路 III. 形态设计参考 IV. 剖面功能分析
退台 方院
设计师:李虎、黄文菁 设计方:OPEN 建筑事务所 位置:福建 福州 设计年份: 2011-2014 设计理念: 创造一种内向的、相对独立的 “集体公社”,来形成强烈的社区 意识。 环境特征: 基地位于距海边不远的一片未 开发的处女地,既没太多的周 边环境,也没有明确的边界
最后说几句
退台建筑的设计感觉难在退的面积和下面户型的处理上,管线、下方的采 光问题等。(单元设计)
交通流线和户型的分配上,如何较有效的减少黑房间。 还有建筑如何对称,户型如何标准化。
Thank you
End
案例分析第二阶段
by---张政 2016/09/15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六甲集合住宅
建筑师:安腾忠雄 面积户数:第一期1900平,20户 建造时间: 六甲集合住宅第一期工程始于1978年
设计意图: 让生活在单元里的人们走到跌落的屋顶上去交流。
地形: 六甲山集合住宅背倚六甲山,前方俯瞰神户市区和大阪湾,整个住宅 沿山而上呈阶梯状嵌在山坡谷地上,其基地坡度达到了60度。 地形处理: 为了与周边乡村环境相呼应,建筑物为低层并顺应山势而建。其中, 一部分还掩埋在山里面。
总图分析
大致介绍
I. 由于此类山地建筑难以安置电梯,因此台 阶、楼梯较多
II. 整体建筑可分为两部分,南北各一部分, 中间有水平交通和小广场分割
III. 平面框架布置简单,皆为正方形,但房间 布置则有所不同
立面分析
I. 一条笔直的阶梯贯穿建筑整体, 起到沟通作用。
II. 在一些难利用的狭小三角空间用 作设备室(如电气室等)。
住宅分成两个部分(平地部分、 坡地部分)。
平地部分为六层建筑,在四层 的地方与坡地部分相连接。
坡地部分每两层为一个单元沿 山坡呈台阶而上,上面的单元依 托下面的单元支撑,最下面的单 元完全接地。(日本法律,山地 建筑不得高于两层)
短评: 六甲集合住宅是一座平凡而 又奇特的建筑。平凡的是那 些方方正正的盒子,灰白的 混凝土。奇特是因为不大的 建筑竟然拥有十处以上的室 外庭院,面向宁静美丽的神 户港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