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奇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像奇观就是借用各种技术手段,展现各种被想象和幻想放大的、日常难得一见的场景,并且这些场景合理地融入叙事之中,成为构成电影的重要因素。数字技术与电影的深度结合使得奇观呈现最终成为可能。奇观影像的盛行是视觉文化流行的直接见证,市场商业化程度的加强以及媒介逐步成为商业手段,再加上较为宽容的社会空间共同构成奇观影像生存的“温床”,而数字影像技术的高度发展正如催化剂一般,催生了奇观影像的浪潮。
自乔治·卢卡斯《星球大战》开始,电影在三十余年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而其中最为重要的变化莫过于数字技术介入电影制作流程所引起的系列变化。在这次变革中,电影凭借其神奇的魅力在牢牢地吸引传统受众的同时,又培养出新一代的受众,他们更加注重于视觉的享受,更向往奇观化的影像。大量的外星生命个体、恐龙、深海沉船以及震撼的战争、速度等炫目的影像奇观不断出现,在像子弹一样持续冲击受众的眼球时,电影制作观念也在逐步变化着,奇观影像的视觉冲击成为更多电影的追求目标,成为电影制作的规则之一。从电影发展趋势来看,电影制作将越来越倾向于对电影奇观影像效果的发掘。电影中呈现的奇观影像已经成为一种现象,在人类社会整体步入图像时代的当下,这种状况的出现既是电影本身发展的需求,更是整个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对于某个导演来说选择奇观影像或许有其偶然性,然而对于这种文化现象来说我们更应该找寻其内在的逻辑性。
电影逐步倾向于视觉享受,表面上看直接源于影像制作技术的发展,是技术的进步让我们有了领略影像奇观的机会。然而,电影本身就是一种以看为主的艺术形式,这种视觉化走向从根本上说是电影本性的凸显。当更加形象直观的图片和图像成为更受欢迎的交流方式,传统的人际交往的技术性障碍逐渐弱化,“看”的重要性再次被凸显。因而在这样的环境之下。追求视觉享受是理所当然的,这也是电影奇观现象的社会文化必然要求。

一、技术本性:奇观影像的前奏

作为后工业时代的产物,电影无法摆脱其技术属性。罗伯特·C·艾伦在《电影史:理论与实践》一书中指出:“一切艺术形式和传播媒介都有自己的技术史……比较而言,电影创作者则不可能逃避相对较高的技术复杂性,因为它是任何一部电影得以生产的前提条件。”¨一雷蒙德·菲尔丁进一步地强调了技术在电影发展中的决定作用。他说:“至少在近几年中,我作为历史学家所做的工作都产生于


下述前提:电影——作为艺术形式,
作为传播媒介,作为工业的历史基本上是由技术革新及其报偿来决定的……”
在对技术依赖程度方面,电影不同于其他艺术形式。“印刷术的发明对书写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但是并没有改变散文与诗歌的性质;新的乐器对音乐的影响比较复杂,但工艺方面的变化并没有产生关于音乐艺术的全新概念;留声机让千百万人听到了录制下来的声音,但演奏还是老样子。”但对于电影来说,在技术创新领域不能参考以前的艺术经验。因为电影制作技术的更新必然引起拍摄对象和艺术表现力的变化。对于电影发明来说,先有发明家。然后才有设法利用他们的发明的艺术家。
巡检电影发展史,无论是光影前的照相术发明、电影胶片的发明,还是放映技术的出现,无一不是技术革新的产物。电影史上每一次技术变革都极大地促进了电影事业的发展,带来电影观念和电影美学上的变更。1927年第一部有声片《爵上歌王》产生;1935年出现第一部彩色故事片《浮华世界》;1953年第一部宽银幕故事片《礼服》诞生;1977年以立体音响技术制作的影片《星球大战》亮相;1995年完全使用计算机成像技术制作的大型动画片《玩具总动员》横空出世……从无声片到有声片,再到彩色影片,到宽银幕,到立体声,一直到计算机虚拟成像技术,电影的制作技术和观念一直在变化,这一切都在告诉我们“一部电影史也是一部电影技术史。”
毫无疑问,声音和色彩技术的介入都为电影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带来了巨大变化。然而这些变化都是建立在电影以胶片为载体的基础之上,从根本上说对电影影像存在方式、表现形态并没有带来根本性的变化,其审美界域仍在同质(复现)于现实世界的范围内。然而,伴随数字技术介入电影创作领域,电影正在经历其发展史上最大的一次技术革命。在这次革命中,电影正经历着形态和美学观念的双重变革。在这次变革过程中电影的表现功能、技术本性得到极大的发挥,大量不同于现实世界的或者是完全虚拟的影像强势冲击电影银幕,这些影像都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难以得见或者是根本不可能看见的。正是这些特殊的影像带给观众极大的视觉冲击,构成了电影的奇观世界。由此可见,电影技术的发展是电影奇观影像展现的前提,从某种程度上说奇观影像正是电影和电脑影像制作技术深度结合的产物。

二、数字电影奇观及其商业体制的强化

上世纪70年代中期,在《星球大战》的拍摄过程中,为造成全新的效果,获得电


前所未有的视听体验,卢卡斯开始运用当时发展仅十余年的电脑技术来操控摄
影机运动。当时卢卡斯只是采用了一些简单的电脑图像合成技术,剧情中三维电脑绘图的应用和运动控制使电影中出现了一些具有创新意义的特效技术,从而打破传统特技和影像合成的限制,创造出惊心动魄的星战场面。《星球大战》因此获得了包括最佳视觉效果奖在内的7项奥斯卡(1977)大奖和4亿美元的票房收入。《星球大战》的成功和先进的电影手段的运用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影片拍摄过程中,卢卡斯聘请了电脑特技专家担任高级顾问。有900人参加了摄制工作,影片采用了360种不同的特技,制作费用高达1000万美元。一年之后,卢卡斯在1日金山的桑·昂塞莫创立卢卡斯独立制片厂,设立特技摄影ILM工作室,后发展为著名的“工业光魔公司”。卢卡斯的《星球大战》和一系列开发实验活动加快了全面更新电影制作技术的进程,使电影与最新的电脑科技开发产生了直接深入的联系,电影从此步入和电脑“联姻”的时代,电影的数字化进程也由此拉开序幕。
20世纪90年代,数字影像技术更大面积地渗入各种类型的影片制作。令人惊叹不已的银幕奇观频频出现:《魔鬼终结者II》熔化又聚拢恢复原型的超级智能机器人;《侏罗纪公园》有血有肉奔跑撕咬着的各种恐龙;《真实的谎言》用导弹发射真人;《生死时速》的车飞断桥;《阿甘正传》的“超时空握手”;《龙卷风》的“风眼镜头”;《后天》中铺天盖地的毁灭……这些用传统电影摄制手段根本无法表现的各种奇观镜头和场面,在电影中以“高潮戏”形式出现,让人大开眼界。然而这种点缀性奇观镜头,很快就被更加汹涌的数字浪潮所淹没。1998年,风靡全球的灾难爱情片《泰坦尼克号》特效镜头已多达500个,正是依赖这些镜头,詹姆斯·卡梅隆把人类航海史上最大一次沉船灾难演绎得既惊心动魄又凄美哀婉,并创下逾10亿美元之巨的票房收入。片中的沉船奇观和跌落的人群更让人记忆犹新。时至今日,电脑特技所带来的各种影像奇观现象屡见不鲜,好莱坞各种类型的电影中都可以看到奇观的印迹。无论是《哈利·波特》系列,还是《蜘蛛侠》,以及大量的卡通系列,都是数字技术的直接产物。在这种状况下,影像奇观成为一种电影现象也就非常正常了,对电影界来说好莱坞的就是世界的。当今数字技术的应用所形成的电影奇观,已经成为电影创作的潮流,好莱坞电影业由此进入数字奇观化阶段。
伴随电影技术的发展和电影人的追求,奇观也越来越多地


入叙事,并成为各类型的看点和亮点。《真实的谎言》《生死时速》《炮弹专家》《假面》《泰坦尼克号》《狂蟒之灾
》《活火熔城》《黑客帝国》《哈利·波特》《指环王》《纳尼亚传奇》都将奇观呈现作为不二的法宝,共同营造出好莱坞举世空前的奇观化浪潮。
当然,选择这种制作方,是因为它带来了巨大的商业利润。正如迈克尔·贝所言:“一部影片成功了,电影公司才有更大的信心投资给你进行新的创作,电影制作实际上就是商业操作。”电影发展至此,既是电影艺术表现的需求,更和奇观现象所带来的巨额利润密切相关。作为商业和艺术的结合,电影的各种艺术表现最终是要和商业利益挂钩的。数字技术营造的奇观化效果在丰富电影表现能力的同时,还要获取更大的商业利益。上世纪80年代以前的中国,人们很少从经济效益的角度来认识和读解电影及其电影产业的社会本质,而今任何可能产生巨大经济效益的文化事业必然被裹挟进商品化的潮流之中,电影生产也不例外。一直以来观众和票房是衡量电影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把观众吸引进电影院,获得巨大的投资回报,几乎成为所有不甘寂寞的电影导演和制片人的目标,甚至是惟一的目标。上世纪90年代,虽然全球的电影市场一片低迷,但是广泛应用了数字技术的美国电影却风靡全球,票房最高纪录一再被打破。自《星球大战》开始的具有奇观化影像特征的电影,一次次证明了奇观是带来商业效益的至关重要因素。无论是《侏罗纪公园》,还是《指环王》《哈利·波特》,以及上面所提及的众多电影,都靠影像奇观获取了巨大的商业利润,甚至是年度票房冠军,特别是《泰坦尼克号》超10亿美元的收入怎能不说是影像奇观的功劳呢。据统计,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票房收入超过一亿美元的影片基本上是运用数字技术制作的。当然,这并不是说数字技术是一部影片成功的必然因素,但它确确实实在许多影片的成功道路上起到过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影像奇观化已经成为电影产业盈利的另一种基本模式,这同电影商业性的本质要求是一致的。

三、社会的视觉化倾向

1 社会的消费特征
经济全球化浪潮早已将我们卷入消费社会的潮流之中,消费社会带来的“不仅是社会经济结构和经济形势的转变,同时也是一种整体性的文化转变。”这种整体性的文化转变指的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消费社会理论流行。消费社会的理论突出了社会形态从以生产为中心的模式,向以消费为中心模式的转变。在这个转变

过程
中,视觉因素作为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被呈现出来,文化领域消费更是如此,包装显得异常重要。
消费社会的理论范式强调的是欲望的文化、享乐主义的
意识形态和都市的生活方式。消费社会的一个突出的特征是娱乐至上特性的凸显,而大众娱乐又总是视觉为主的。当代社会有两个特别点必须强调视觉因素。“首先,现代世界是一个都市世界。大城市生活和限定刺激与社交能力的方式,为人们看与想看见事物提供了大量优越的机会。其次,就是当代倾向的性质,它渴望行动,追求新奇,贪图轰动。而最能满足这些迫切愿望的莫过于艺术中的视觉成分了。”而电影艺术作为视觉媒介,在满足人们娱乐需求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正是电影首先满足了人们观看的欲望。伴随社会的极大发展,消费需求的增长稳步提高,同时社会节奏的加快使得人们需要获得更多的休闲生活或在工作之外的生活空间,人们对消费的需求日益凸显。正是在此基础上,消费社会与形象主导文化的关系显露出来。形象与商品的内在联系使得消费社会必然趋向于视觉文化。

2 视觉文化及多种媒体竞争
消费社会下人们的日常生活状态和文化消费方式越来越依赖于视觉元素,形形色色的视觉符号构成了人们生活的空间;视觉传播成为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传播方式,并逐渐成为人们生存环境不可或缺的部分。在消费社会,图像、影像等视觉内容与形式日益成为我们文化中的最主要内容和存在形式。在现代传播科技的作用下,以“看”为主要特征的社会生活方式成为人们生活和消费的主导方向。正如一些学者所言:“现代文化正在脱离以语言为中心的理性主义形态,转向以视觉为中心的感性主义形态”,人类进人了视觉文化时代。在这个时代,图像文化比印刷文化更受欢迎,从而成为视觉文化的主要特征。图配文这种传播方式的流行似乎表明,以图像为主体的传播模式将成为主要的传播类型,影像志正在成为新的纪录方式。面对电影、电视艺术的飞速发展,“不读小说”似乎成为一种流行趋势,虽然这可能不是我们最需要的文化方式。但是在影视作品的巨大诱惑面前,文学读物面临着空前的挑战,文学名著不断被拍成影视作品,文字普遍呈现出视觉化状态,在图像面前开始处于从属地位。与此同时,“电影化…‘电视化”歪打正着地提高了文学作品的影响力,小说家期待着电影、电视导演青睐自己的作品。电影、电视也由此实现了逆转,早些年电影向文学借势的状况已不复存在,人们更多的是通过

影视作
品来认识文学作品。而在整个社会的视觉化倾向中,青少年的文字理解、运用能力在衰退,图像成为他们更爱接受的文化范式,大量热衷于卡通读物的各类人即是明证。我们现实的生活世界,视觉图像
僭越文字的霸权地位的现象几乎无处不在。
也许可以夸大地说,我们正面临一场“图像对语言的战争”。其实,图像思维和文字思维交锋的忠告早已发出。匈牙利电影理论家巴拉兹在世纪之初就预言,“随着电影的出现。一种新的视觉文化将取代印刷文化。”同样,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表述的“世界图像时代”,指出了世界作为图像被把握和理解。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语言学的转向”似已渐趋消沉,越来越多的学者迷恋于“视觉的转向”,或“图像的转向”,或“视觉文化的转向”。毫无疑问,当今社会现实说明这些论说正在逐步实现,视觉奇观趋势已不可避免,而在所有的媒介中电影似乎承担了主要的任务。
视觉化倾向已成必然趋势,各种视觉奇观经由电影、电视、广告、网络等视听媒介,不断渗透和冲击着我们的日常生活,我们身不由己地被卷入视觉文化大潮的漩涡之中。几乎所有的形象都是经过精心策划过的,人们正在竭力把所有的东西变得可见。视觉文化的日常性和通俗性,使得稍微具有视觉感知能力的芸芸众生都能参与到审美活动中。无须受到文化水平和艺术修养的严格限制,这在很大程度上扩展了审美主体的范围。视觉文化的发展趋势,就是不断强化图像的作用,满足人们“看”的欲望,追求以视觉理解并表达一切的目的,追求视觉快感的极限。因此,现代传媒的口号是:“抓住了受众的眼睛,就抓住了受众的心。”这一口号直接促成当今社会多种媒体竞争的格局,视觉优势早已不再是电影的专利,每一种产品、每一种媒体都试图首先以外在的形象吸引人,对视觉效果的重视日渐加强。杂志的封面和插图日益精美、电视节目越来越丰富,网络视像传播更加普遍,手机正在成为视像传播的新贵……它们向电影影像表达展开一轮又一轮的冲击。这种严酷的竞争环境下,电影要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变革势在必行。这种观念的变革直接导致了电影影像形态的明显变化——电影影像的奇观化转向,这也是电影的优势所在。
在被称为“视觉文化”的今天,受众的视觉信息处理能力和经验被拓展到全新的高度,视觉和思维能力越来越倾向于高质量的影像冲击。电视、电脑和广告及DV等使得视觉动像完全为观众所熟知。电影在便捷性方面远远赶不上这些日常媒介,

而这些
媒介形式虽然便捷,但也有较大的局限。例如电视、电脑的屏幕也限制了自身在画面质量方面的进一步发展。而电影依然有其神秘感,再加上它在视觉和听觉上的独特享受,使得营造视觉冲击成为电影的一大特征。在很多电影中,一旦画面对
观众的刺激强度不够,就会有被忽略的危险。当今电影画面里包含多种视听奇观因素,观众日益习惯于“CGI”(计算机生成画面)的影像刺激,视听因素越来越成为电影吸引新一代观众的有效招数。电影的这一特性在近十几年里得到了充分展现,奇观是电影发展的一个重要现象。也是电影和多种视听媒体竞争的必然结果。
奇观影像的盛行是视觉文化流行的直接见证,市场商业化程度的加强以及媒介逐步成为商业手段,再加上较为宽容的社会空间共同构成奇观影像生存的温床,而数字影像技术的快速发展正如催化剂一般,催生了奇观影像的浪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