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讲稿

刘忠科

前言

随着我国社会转型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随之,在广大农村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

近10年来,留守儿童成长问题已经成为一个社会焦点。关注这一特殊群体,关爱留守儿童也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共识。

数量巨大: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

根据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的抽样数据推断,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 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多万。

和2000年相比,2005年的农村留守儿童规模增长十分迅速。

在全部农村儿童中,留守儿童的比例达28.29%,平均每四个农村儿童中就有一个多留守儿童。

区域分布:留守幼儿为同龄儿童的三分之一,集中于中西部

0-5周岁农村留守幼儿占全国农村同龄儿童的比例为30.46%,集中分布在中西部人口大省。

据调查,农村留守幼儿数量超过100万的省份有四川、安徽、河南、湖南、江西、贵州、广东。

这7个人口流出大省学龄前留守儿童总和占全国学龄前留守儿童总数的65.9 7%。

教育问题:监护人重视不够,九年义务教育难以保证

据统计,80%以上的留守儿童是由祖父母隔代监护和亲友临时监护,年事已高、文化素质较低的祖辈监护人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学习。

农村学校受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理念的局限与制约,针对留守儿童的需求提供特殊有效的教育和关爱力不从心,学校与家庭之间缺乏沟通。家庭和学校监护不力,导致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辍学现象。

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及初中教育的在学率都低于正常家庭儿童。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显示,进入初中阶段以后,留守儿童在校率大幅度下降,14周岁留守儿童的在校率仅为88%。

健康问题:身心健康令人堪忧

一县域内的调查显示:70%的父母年均回家不足3次,有的甚至几年才回家1次;近30%的留守儿童与父母通话、通信频率月均不足1次。33%的父亲、25%的母亲外出5年以上,60-70%以上的父母在外省打工。超过半数的留守儿童不能和

父母生活在一起。

由于父母长期外出,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极大地影响了其身心健康形成人格扭曲的隐患,导致一部分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并且极易产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甚至犯罪的倾向。

一项调查显示,19.6%的留守儿童觉得自己不如人,11.4%觉得自己受歧视,9. 5%有过被遗弃的感觉。

一项调查显示,在青少年犯罪中留守儿童所占比例已高达20%。

一、农村留守儿童发展研究历程

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村留守儿童发展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基本阶段:

1.单向视角分析:留守儿童的产生源于人口流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大量流入沿海城市,造成未成年儿童滞留农村。人口学家首先觉察到这个问题。

2.多向视角分析:进入新世纪后,“三农”问题成为我国优先解决的问题,留守儿童的发展与教育受到全方位的关注。

3.多元整合分析:2007年以来,农村留守儿童与城市流动儿童问题开始整合。随着城市义务教育阶段的不断开放,流入城市的农村儿童日益增多,相应的留守儿童的绝对数在下降。同时,经过教育资源整合,农村寄宿制学校不断完善,农村留守儿童的“失控”状态基本上得到遏制。

(一)单向视角分析

2000年以前,社会学、人口学、教育学与心理学分别从各自学科的视野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成与发展状况。

其共识是农村留守儿童生活在一种处境不利条件下,包括心理发展在内的各个方面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危机。

(二)多向视角分析

2000-2006年期间,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研究从描述性分析转向解释性分析与对策性研究。

侧重研究农村留守儿童人格、自我概念、心理健康等,研究结论多认为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焦虑、自卑、懦弱、胆小等心理问题。

其共识是充分调动各种社会资源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社会支持与心理辅导,最大限度减轻儿童在留守期间承受的压力。

(三)多元整合分析

2007年以来,随着城市义务教育阶段的不断开放,流入城市的农村儿童日益增多,相应的留守儿童的绝对数在下降。其共识是留守儿童心理发展因人、因时各有不同。

在情绪和行为上,有一些留守儿童确实存在一定的问题,但从整个群体的角度来说,这种问题并非十分显著。

留守儿童在安全、学习、心理、行为上的问题,其表现复杂、多样、个体性强,儿童有无问题是因他所在的家庭情况而异的。监护人不管是祖父辈、父母还

是其他身份者,只要他有爱心,有文化,懂教育,善疏导,就能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反之,即使监护人是亲生父母,也可能会造就出问题儿童。

本质上,留守儿童的问题并非由父母外出务工直接所致。

二、农村留守儿童常见心理问题

(一)心理健康问题

躯体化问题;恐怖、敌对;偏执、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等。

(二)自我意识问题

自尊较低,较重的自卑感;自我评价较低;盲目反抗、怨恨父母。

(三)情绪与社会支持问题

孤独感;焦虑、抑郁;幸福感低。

(四)社会行为问题

违法、违纪;社交焦虑;放任、自暴自弃;受欺负;攻击、不服管教;小偷小摸,抽烟,酗酒,赌博,抢劫等。

(五)人格品质问题

内向、冷谈孤独、自卑拘谨;少年老成、抑郁;冲动、任性;紧张焦虑、自我中心主义。

(六)学业与校纪问题

学习习惯不良、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兴趣不高;辍学、逃学、厌学;纪律差、迷恋网吧。

(七)家庭与生活能力问题

与父母疏远;父母榜样缺失、生活自理能力差、依赖性强;缺少社会责任感。

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主要成因

(一)亲情缺失——丧失心理安全

亲情主要形式就是依恋,而依恋是儿童早期与父母互动而形成的一种亲密的情感联系。

如果父母能够对他们的需要作出及时、有效的反应,则能够有利于儿童建立起安全的依恋类型,从而使得他们将这种良好的人际互动泛化到与其他人的交往过程中,变得对他人更加信任。反之,如果父母不能对他们的需求及时做出反应,反而加之以虐待、忽视或遗弃等行为,则会使他们更可能建立起不安全的依恋类型,如回避型依恋、抗拒型依恋、或矛盾型依恋。

研究发现,留守儿童多属焦虑型依恋,缺乏基本的心理安全感。

(二)保教缺位——丧失成长榜样

家庭教育贯穿于日常生活之中,父母是最好的成长榜样。亲自分离意味着成长榜样的缺失,而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又往往缺乏必要的教育能力与基本榜样效能。于是,大多数儿童处在放任状态。

由于缺乏成人的有效监控,儿童成长过程必然出现严重分化。一部分养成不良习惯,甚至染上陋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