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大学生就业形势调查分析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州大学生就业形势调查报告
————————————————————————————————作者:————————————————————————————————日期:
2
广州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
高一九班黄书豪
2008年大学生就业形势and背景
2003年以后,大学生就业就开始遭遇寒冬了。这年是我国高校扩招后本科生毕业的第一年,全国共有高校毕业生2122000余人,比2002年增加了67万人,增幅达46.2%。从此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突出的摆在了社会面前。
2004年我国大学毕业生280余万人,比2003年增加了68万人;200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338万人,比2004年增加58万,增幅达20.71%,这是我国自扩招之后毕业生最多的一年,毕业生遭遇最强寒流;2006年大学毕业生总量413万,比2005年增加75万人,增幅在20%以上,如按照70%的初次就业率来计算,约有124万人无法实现当期就业;2007年的高校毕业生总数达495万,比2006年增加82万,同比增幅依旧近20%,无法实现当期就业的人数将近150万,再那么2007年涌入就业市场的毕业生总量则高达600万人,再加上2006年无法当期就业的120多万人,毕业生总数将多达600万,而与此同时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有效需求仅占新增岗位的22%,但社会对毕业生的总需求却要下降近22%。
2006年,广州市市容环卫局下属事业单位首次向社会公开招聘13名环卫工,286名本科生、研究生踊跃报名。其中一个终日与病死畜禽打交道的职位,居然引来19名本科生和7名研究生激烈角逐。最终,应聘者中的1名博士、4名硕士和6名本科生获得录用。
2007年,南京市六城区拟招聘460多个中小学、幼儿园教师,4 500余人报名参加竞争,其中研究生1 000余名,大部分竞聘中小学教师岗位。按照报名人数来计算,录取比例将达到1︰10。
2007年3月的一场校园招聘会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一家打着大学生创业园旗号的足疗健康公司向大学生伸出了橄榄枝,吸引许多学生驻足,该公司开具的工资单上,普通员工如文秘、收银等月薪1 300元起,足疗、刮痧等技师、学徒月薪2 000元起,招聘当天公司就收到了不同专业大学生投递的简历300余份。
2007年4月,北京权金城集团旗下13家企业面向北京在校大学生招聘百余工种、千余个跨行业岗位,招聘搓澡工要求本科以上学历。招聘信息发出不久便收到5 000多名大学生的应聘材料,其中四成左右即2 000名大学生应聘搓澡工。
西方各国的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
从意大利的萨勒诺大学和波洛尼亚大学等中世纪大学的创立历经近千年的发展,世界高等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二战前,欧美各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已经达到较高的程度,但高等学校的大门并非向全体民众而敞开,其高等教育仍然处于尖子教育阶段,或称精英教育阶段。二战后,世界进入了科技革命新时代,高等教育也随即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这主要是因为战后各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迫切需要大量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才,而中等教育的普及化又为高等教育的扩张解决了生源问题,同时随着大众民主意识的提高,其要求受教育机会均等的呼声也日益强烈。这些因素的结合,决定了世界高等教育向大众化迈出了坚实的一步。[1]1973年美国学者马丁•特罗(Matin • Trow)提出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他根据一个国家的高等学校能够容纳适龄人口的比例,把高等教育发展划为三个阶段:适龄人口高等教育入学率大约在15%以内的为英才(即精英)教育阶段;大约在15%—50%为大众化教育阶段;在50%以上为普及教育阶段。根据这一理论,美国早在1940年就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而二战以后,高等教育大众化在西方国家逐渐成为一场持久的运动,到60—70年代,西方各国都陆续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2]至此,高等教育大众化在西方各国得到了实现,它代表了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与潮流。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然性
我国的高等教育起步晚且发展缓慢,直至晚清洋务运动以后才出现了首批新式学堂,即近现代高等学校。但我国的高等教育在解放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八十年代我国普通高校招生年平均增长率为7.5%。九十年代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1999年6月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确定了高等教育大发展的新思路,当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总数达153万人,比上年增加45万人,增幅达42%。因此1999年的高校扩招,如同1977年恢复高考一样,成为振奋全民族教育精神的重大事件,为新一轮的教育改革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在此基础上,2000年高校再次大幅度扩招,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1%。按照这样的发展速度,到2005年,我国适龄人口的毛入学率将达到15%,从而达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下限。由此可见,我国的高等教育虽然起步较晚,但在解放后,尤其是80年代以后取得了高速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目标不久就可在我国得到实现。
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是我国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选择,“人力资源的开发”所带来的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已经为历史所明证,如今的发达国家如美国、德国、日本、法国无不从中受益,正如日本文部省调查局在它的报告书中所说的:“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科学的创见、技术的熟练、生产者的才能等重要因素,对于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不亚于增加物的资本和劳动力的数量。”“大力开发人的能力,是促进将来的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而人的能力的开发,则依赖教育的普及和提高。”面对知识经济大潮的汹涌而来,我国只有加速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才能为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提供大量的高素质人才。
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也是满足民众不断增长的教育需求的一种必然选择。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和知识经济对我国各个层面的渗透,民众对高等教育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激情,充分意识到了教育对人本身发展的价值。教育消费作为
一种人力资本投资已经被普遍接受。因此,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已经是势所必然,也必定能够实现。
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的大学生“就业难”
高等教育大众化已经成为一种必然,但一些问题也由此而带来。教育大众化要求我国普通高校进行大规模扩招,而扩招的直接结果之一就是高校毕业生人数的快速增加。有数据显示,2002年我国大学毕业生人数为145万,其中本科生63.6万,研究生8.8万,专科生72.7万,而接下去两年又将分别达到212
万和250万,这既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的可喜成果,但在社会总体需求与往年基本持平的情况下,毕业生供给的大幅度增加,尤其是专科生的增加,又使供需矛盾日显突出,从而给我们的大学毕业生们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就业难”。但另据数据显示,我国每百人中大学生所占比例又远远低于世界发达国家,甚至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2000年,我国劳动者中大学和大专及以上学历者所占比例仅为3.81%,因此我们的大学毕业生不是多了,而是太少了,所以说目前出现的大学生就业难只是一种暂时性的“假性”现象。正是针对这一现象,2002年3月国家教育部、公安部、人事部、劳动保障部联合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有关问题的意见》,该《意见》指出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向大众化阶段的发展,高校毕业生迅速增加,毕业生就业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一些地方毕业生就业出现困难,但从总体上说目前高校毕业生数量与各行各业的需求量相比还远远不足,毕业生在地区的分布和结构上也不平衡,就业困难只是地区性的和结构性的。所以导致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不是我国正在努力实现的高等教育大众化,这种就业难完全是传统的就业观念、就业制度得不到更新,高校部分学科专业与社会实际需求相脱节所造成的。
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要求
资料显示,进入21世纪,美国雇主接受大学毕业生所考虑的因素主要包括:态度、以前的工作经历、现任雇主的推荐、前任雇主的推荐、基于行业的专业技能证书、上学年限、面试时的分数、学校学习成绩、求职人学校的声望和教师的推荐等。当然,基本的计算机技能、高度合作技能、基本的性格因素如勤奋、守时、负责、值得信赖等,也是必须具备的。同时,自我导向的快速学习能力、处理抽象概念的能力及轻易解决广泛范围问题的能力,也不可忽视。英国32家企业认定大学生必须具备承诺、胜任能力、信心、创造力、奉献、热情等15种素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内用人单位的择才理念也越来越趋近外国雇主。不久前,由团中央学校部和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联合发布的《2006年大学生求职与就业状况的调查报告》显示,企业对大学生基本能力要求依次为:环境适应能力占65.9%,人际交往能力占56.8%,自我表达能力占54.5%,专业能力占47.7%,外语能力占47.7%。
中外雇主的择才标准告诉我们,社会在选择大学毕业生时,他们不仅看重专业因素,也看重非专业因素,而且对某些非专业的东西更加看重。综观中外雇主的择才标准可以看出,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非专业因素集中表现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