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导向性训练对脑瘫高危儿运动功能的疗效研究

合集下载

任务导向性训练应用于脑性瘫痪患儿运动功能康复的研究进展

任务导向性训练应用于脑性瘫痪患儿运动功能康复的研究进展

任务导向性训练应用于脑性瘫痪患儿运动功能康复的研究进展【摘要】任务导向性训练是一种新型的运动控制理论,任务导向性训练可以有效促进患儿的运动功能,其不只是单一的康复训练而是以功能性训练为主要任务,通过不同的训练方式和辅助器械改善患儿的功能活动,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

本文主要阐述任务导向性功能训练对脑瘫患儿的康复效果,现报道如下。

【关键词】任务导向性训练;脑瘫患儿;运动功能康复1.研究背景脑瘫患儿是指患儿的中枢系统受损而导致发育受阻和行动受限。

其主要原因是脑部非进行性损伤,脑瘫患儿常表现为认知,感知,行为和交流水平存在缺陷障碍,部分患儿会出现癫痫症状。

这类疾病给患儿的身体和生活带来了十分严重的影响,极大程度的影响了患儿的生活质量,也给患儿的家庭带来了严重的负担。

临床上脑瘫患儿的诊断标准分为三个层面,分别是:身体功能与结构损伤,环境因素和活动与参与。

身体功能与结构损伤主要指患儿的脑部,骨骼,肌肉,认知水平和活动能力功能受损,其主要诊断标准为肢体异常,交流障碍,感知认知水平出现差错,中枢神经存在障碍等[1]。

对于该类患儿临床上着重通过言语支持和心理疏导为患儿进行运动康复训练对其进行治疗。

活动与参与方面包括:社会参与和生活相关活动,活动性认知,体育活动等。

其主要表现为患儿活动受限或参与受限,对于该类患儿需要提供个体化的服务,为患儿提供社会康复训练和体育活动训练。

环境因素包括家庭,社会,学校等外界环境对患儿产生的影响,对于该类患儿主要通过辅助器械和社会支持服务,政策服务等进行治疗[2]。

研究表明,通过体育活动可以对患儿的运动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提高患儿的认知水平,使其更好地接触外界环境。

任务导向性功能训练可以促进患儿的认知水平,改善患儿肌肉骨骼异常同时增加患儿的活动参与度,使其身体活动能力提高,还可以促进患儿的交流水平。

通过任务导向性功能训练能够改善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在通过跪,爬,走,战,跑等训练后患儿的运动功能大幅提高,同时其能够提高患儿的兴趣和参与度。

任务导向性训练对学龄期脑瘫儿童平衡和移动能力的影响

任务导向性训练对学龄期脑瘫儿童平衡和移动能力的影响

在线投稿网址:http:// [专题研究]任务导向性训练对学龄期脑瘫儿童平衡和移动能力的影响范桃林I,杨艳文I,王春华I,陈冬冬I,张娜[,赵倩I,何小平2(1.湘雅博爱康复医院儿童康复中心;2.骨科,湖南长沙410151)[摘要]目的探讨基于现实生活的任务导向性训练对学龄期脑瘫儿童平衡和移动能力的澎响。

方法对湘雅博爱康复医院,在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收治的脑瘫儿童中随机抽取45例采用数字随机法分为两组(实验组22例,对照组23例),对照组行常规康复治疗,实验组行常规康复和基于现实生活泊任务导向性训练,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MFM)、儿童残疾评定量表(PEDI)来比较治疗前后(120d)的疗效差异。

结果治疗120d后,对照组和实验组BBS.GMFM-E 区.PEDI-移动能力部分评分均较治疗前增高(对照组:r值分别为15.906、18.250、23.332,实验组:r值分别为25.592.29.693, 37.932,均P<0.001),实验组各项评分指标均优于对照组(F值分别为6.552,1.927,2.227,均FC0.05)。

结论基于现实生活的任务导向性训练可有效提高学龄期脑瘫儿童在现实生活中的平衡和移动能力。

[关键词]学龄期脑瘫;现实生活;任务导向性训练;平衡;移动能力doi:10.3969力.issn.1673—5293.2019.05.003[中图分类号]R7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5293(2019)05—0542—05Effect of task-oriented training on balance and mobility of school-age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FAN Taolin1,YANG Yanwen1,WANG Chunhua1,CHEN Dongdong1,ZHANG Na1,ZHAO Qian1,HE Xiaoping2(1.Children's Rehabilitation Center; 2.Department of Orthopaedics;Xiangya Boai Rehabilitation Hospital,Hunan Changsha410151,China)[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task-oriented training based on real life on balance and mobility of school-age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Methods In Xiangya Boai Rehabilitation Hospital from September2017to September2018,45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 were randomly chosen and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by using digital random method(22cases in experimental group, 23cases in control group).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routine rehabilitation therapy,and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ccepted routine rehabilitation and task-oriented training based on real life.Berg balance scale(BBS),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GMFM), Pediatric evaluation of disability inventory(PEDI)were used to compare the therapeutic efficacy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120d). Results After120d treatment,the scores of BBS,GMFM-E area and PEDI-mobility were increased in both groups(Zcontrol group value was15.906,1&250and23.332,experimental group value was25.592,29.693and37.932,all PV0.001),and the scores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bett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F value was6.552, 1.927and2.227,respectively,all PV0.05). Conclusion Task-oriented training based on real life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balance and movement ability of school-age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Key words]school-age cerebral palsy;real life;task-oriented training;balance;mobility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简称脑瘫,是一组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活动受限的症候群。

任务导向性训练对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上肢功能及功能独立性的效果研究

任务导向性训练对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上肢功能及功能独立性的效果研究

·论著·任务导向性训练对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上肢功能及功能独立性的效果研究李欣欣 时庆红 栾玲玲 贾飞勇 李洪华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 发育行为儿科,吉林 长春 130021)【摘要】 目的 探讨任务导向性训练对改善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上肢功能及功能独立性的效果。

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发育行为儿科治疗的40例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为研究对象。

入组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

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

研究组给予以儿童兴趣为主导的,贴近日常生活活动的任务导向性训练。

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均采用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第2版(Peabody motor development scale,PDMS-2)及儿童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the functional independence measure for children,WeeFIM)评估患儿上肢功能及功能独立性。

采用t检验、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疾病类型、手功能分级及脑性瘫痪危险因素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3个月后,对照组和研究组患儿的抓握能力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提高(t=-20.125,P<0.05;t=-12.910,P<0.05)。

治疗后研究组患儿的抓握能力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51±7)与(41±5)分,P<0.05]。

两组患儿的视觉-运动整合能力的治疗后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提高(t=-14.795,P<0.05;t=-8.486,P<0.05), 治疗后研究组患儿的视觉-运动整合能力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90±21)与(77±12)分,P<0.05]。

两组患儿的WeeFIM评分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显著提高(t=-23.120,P<0.05;t=-16.643,P<0.05), 治疗后研究组的WeeFIM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80±11)与(68±6)分,P<0.05]。

功能性电刺激结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对偏瘫型脑瘫患儿手和上肢功能的影响

功能性电刺激结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对偏瘫型脑瘫患儿手和上肢功能的影响

功能性电刺激结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对偏瘫型脑瘫患儿手和上肢功能的影响摘要】目的:探讨功能性电刺激结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对偏瘫型脑瘫患儿手和上肢功能的影响。

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偏瘫型脑瘫患儿40例,按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功能性电刺激结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共治疗1个月。

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采用FMFM量表对上肢及手功能进行评定,使用量角器对腕背伸和拇指伸展主动活动度进行评定。

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的FMFM评分,腕背伸和拇指背伸的主动活动度均高于训练前(P<0.05);实验组治疗后的FMFM评分,腕背伸和拇指背伸的主动活动度均优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

结论:功能性电刺激结合任务导向性训练能改善偏瘫型脑瘫患儿手和上肢功能。

【关键词】偏瘫型脑瘫;功能性电刺激;任务导向性训练;手功能;上肢功能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是由于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幼儿脑部非进行性损伤所致的症候群,主要表现为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活动受限。

偏瘫型CP患儿上肢肌力,肌张力,感觉,协调及精细动作方面有不同程度的异常,使用患侧上肢减少,甚至不使用,形成“习得性废用”,从而影响患儿认知及运动能力的发育。

针对偏瘫型CP患儿上肢功能的治疗,经循证证实的较有效的方法有限制性疗法,任务导向性治疗(task—oriented training,TOT),功能性电刺激(functional electrical simulation,FES )[1]等。

目前国内应用于上肢的FES疗法多为被动性应用,患者没有进行功能性活动[2,3],其成效不显著。

本研究旨在探讨FES结合TOT对偏瘫型CP患儿上肢功能的影响。

1 对象与方法1.1研究对象及分组入选标准:①符合小儿脑瘫诊断及分型标准;②年龄2.5—6岁;③屈腕,屈指肌存在不同程度痉挛,改良Ashworth评级(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2;④患侧伸腕,伸指肌力<3级,但可完成或部分完成主动抓握;⑤具有一定认知能力,能理解简单指令;⑥愿意参与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任务导向性训练对脑瘫患儿智力影响的研究

任务导向性训练对脑瘫患儿智力影响的研究

任务导向性训练对脑瘫患儿智力影响的研究发表时间:2018-03-22T13:48:53.960Z 来源:《医药前沿》2017年12月第36期作者:陈才廖晓宇周远京黄月艳洪芳芳[导读] 探讨任务导向性训练(task oriented training,TOT)对脑瘫患儿智力的影响。

(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广西桂林 541001)【摘要】目的:探讨任务导向性训练(task oriented training,TOT)对脑瘫患儿智力的影响。

方法:将71例脑瘫患儿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35例,观察组 36例。

2组均进行相同的基础治疗(营养神经药物、物理治疗、作业治疗和语言治疗)。

对照组:采用推拿按摩;观察组:采用TOT。

采用中国-韦氏幼儿智力量表,测评2组患儿的智商。

结果:治疗3个月及6个月后的智商评分比较,观察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

结论:TOT能有效地提高脑瘫患儿的智力水平,治疗6个月后效果更明显。

【关键词】任务导向性训练;脑性瘫痪;智力【中图分类号】R7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36-0388-02 由食品添加剂和激素等的不合理使用,以及辐射源增多,造成早产儿增多,导致脑瘫的发病率呈上升的趋势[1]。

脑瘫患儿常伴有智力障碍[2],严重影响其将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因此,如何有效地提高脑瘫患儿的智力水平至关重要。

在我国,有关TOT技术在脑瘫领域的研究,仅见运动功能方面的研究报道,而对智力方面的研究尚未见报道。

本研究采用随机分组设计,对71例脑瘫患儿实施不同的治疗措施,探讨TOT对脑瘫患儿智力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纳入标准:(1)诊断符合2006年全国小儿脑性瘫痪研讨会制定的标准;(2)合并智力低下(IQ≤69);(3)年龄4~7岁。

排除标准:(1)合并有其他严重疾病不宜进行康复训练者;(2)合并有视听觉障碍等不能配合康复训练者。

引导式健康教育联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对脑瘫患儿运动功能以及步行功

引导式健康教育联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对脑瘫患儿运动功能以及步行功
2结果
1.3 观察指标 1.3.1运动功能、起立行走时间及移动功能干预 前、干预3个月后,分别采用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 (GMFM)评估两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患儿得分越高
2.1 两组患儿干预前后GMFM评分、TUG时间、 PEDI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儿的GMFM评分、 TUG时间、PE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o干预3个月后,两组患儿的GMFM评
距离;比较两组患儿的儿童功能独立评定量表(WeeFIM)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ADL)评分。结果干预 3个月后,观察组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MFM)评分、儿童残疾评定量表(PEDI)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计
时起立行走测试% TUG)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的10 m步行时间短于对照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6年9月至2018年9月我 院收治的脑瘫患儿110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 (1 )符合全国小儿脑瘫会议中制定的脑瘫诊断标 准[5],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MFCS)评级超过 !级,年龄$10岁;(2)患儿家属对干预研究知情同 意。排除标准:(1)心、肝、肾等功能严重障碍患儿;
606
Intenal Medicine, Oct. 2019, W. 14,0o. 5
-经验交流•
引导式健康教育联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对脑瘫 患儿运动功能以及步行功能的影响
刘西君
(郑外I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儿童康复科,河南省郑外I市450052)
【摘要】 目的 探讨引导式健康教育联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对脑瘫儿童运动功能、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
607
务导向性训练。(1)计划和目标+观察分析患儿运 动表现,寻找异常及缺失,制定任务导向性训练计划 和目标,确定适宜的训练强度和训练频率。(2 )训 练。坐位到站位训练10次(3组);站立位训练10次 (3组);迈步训练10次(3组);步行训练5 min;站立 步行训练10次(3组);上下斜坡及楼梯训练5 mV, 室外步行及上下楼梯训练5 mino上述训练可选择性 完成,40 min/次,1次/d,每周训练5 do ( 3 )鼓励。 在训练过程中,观察患儿完成动作的数量及质量,给 予患儿适当鼓励,帮助患儿建立治愈疾病的信心。 (4)调整。根据患儿训练完成情况,每个月调整训练 强度1次,保证患儿按计划不断进步。连续干预3个

探讨生物反馈联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对脑瘫患儿运动功能的影响

探讨生物反馈联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对脑瘫患儿运动功能的影响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al 2019 年第 6 卷第 7 期2019 Vol.6 No.766探讨生物反馈联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对脑瘫患儿运动功能的影响王靖(濮阳市妇幼保健院,河南濮阳 457000)【摘要】目的 分析生物反馈联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对脑瘫患儿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选取58例脑瘫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9例,全部应用生物反馈疗法;另予以观察组任务导向性训练,比较两组患儿的运动功能评分。

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评分(70.31±9.84)分、对照组(63.29±10.52)分(P<0.05);运动前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

结论 对脑瘫患儿采取生物反馈与任务导向性训练联合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患儿的运动能力,提高其生活质量,值得采纳。

【关键词】脑瘫;生物反馈;任务导向性训练;运动功能;影响【中图分类号】R7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8242.2019.07.66.01当低体重儿、危重症新生儿、早产儿经过先进的医疗技术的救治,成功挽救生命后,往往会成为脑瘫患儿,这也是近年来脑瘫发病率有所提高的原因之一[1]。

脑瘫患儿最典型的临床症状便是运动功能障碍,以至于患儿在语言、行为、姿态上异于常人,给患儿的日常学习、娱乐、社交造成严重影响。

临床治疗脑瘫患儿的重点是提高其运动功能,让患儿获得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我科将生物反馈与任务导向性训练联合应用于脑瘫患儿的临床治疗中,并进行了分组对照比较,现将治疗效果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研究58例脑瘫患儿均选自2017年3月~2018年3月,患儿符合2004年全国小儿脑性瘫痪专题研讨会提出的诊断标准与分型标准[2]。

排除认知障碍、听觉和视觉障碍、合并癫痫、先天性心脏病等不适合接受康复治疗者。

对照组29例,16例男患儿、13例女患儿;年龄最小3岁,最大7岁,平均年龄(4.54±0.37)岁;分型:19例痉挛型、5例肌张力低下型、3例不随意运动型、2例共济失调型。

任务导向性训练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任务导向性训练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任务导向性训练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摘要】目的探讨任务导向性训练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74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37例给予脑卒中常规康复干预,观察组37例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任务导向性训练干预,干预8周后比较两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和身体移动能力.结果干预后,观察组上肢FMA 评分、下肢FMA 评分、BI评分及EMS评分均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任务导向性训练,能够显著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身体移动能力,值得临床重视. 【关键词】脑卒中;偏瘫;任务导向性训练;运动功能【中图分类号】R45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0-0402-01脑卒中是临床当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由于引起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或者坏死,导致患者出现感觉、运动等神经功能障碍[1].脑卒中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而且易复发,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一直以来,脑卒中造成的神经系统损伤修复备受关注.临床研究证实[2],给予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训练干预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整体功能,促进感觉、运动等神经功能障碍恢复.本研究中,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笔者将任务导向性训练应用到了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3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74例脑卒中偏瘫作为研究对象,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学术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3],并经MRI或头颅CT确诊.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研究同意,并与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74例脑梗死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7例,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见表1.1.2方法2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神经内科基础治疗和常规康复锻炼,处于恢复期后给予体位摆放,肢体主动、被动训练,肌力练习,站立、坐、站、行走以及站立重心转移训练拧毛巾、刷牙、如厕、进餐、穿脱衣服等照日常生活能力练习等.观察组在对照组康复干预的基础上加用任务导向性训练干预,具体措施如下:(1)上肢任务导向性训练:在治疗师协助下进行任务导向性训练,上肢训练:患者取卧位,治疗师指导患者用患侧手去触摸前额部、口部及健侧肩部,嘱患者尽量伸直上肢上举,然后去触摸治疗师的手;患者取坐位,将患侧上肢放在桌面上,指导患者用拇指、前臂、手背等部位将积木推至提前设定的位置,然后用手抓住积木放在另一个提前设定的位置,在练习过程中,逐渐增加移动距离、抓握力度及物品重量,以患者能耐受为主.(2)下肢任务导向性训练:患者取仰卧位,分别进行动态桥式运动、单桥运动及双桥运动,患病下肢进行俯卧屈膝、侧卧屈膝、骨盆运动、直腿抬高、下肢内收及下肢外展等运动.根据患者病情设定运动的目标点,指导患者尽量达到所设定的目标点.(3)身体平衡任务导向性训练:身体平衡任务导向性训练:坐位平衡练习:患者取坐位,进行躯干侧屈、躯干前倾、坐位触摸、拾物、接球等活动;进行蹲起训练、低凳起坐、坐下训练、站起训练、双足交替踏板、抛接球训练、向不同方向伸手够物等练习;根据患者恢复情况逐渐增加手部可触摸到的距离、物体重量,并指导患者病肢与健肢同时进行训练.2组患者康复治疗每天进行1-2次,每次30-45min,每周训练5d,练习训练8周.1.3评价标准日常生活能力采用采用Barthel指数法(BI)进行评价[4],总分为100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越好;运动功能采用Fugl-Meyer(FMA)评分标准进行评价[5],FMA 由17个项目组成,采取3级(0~2分)评分法,总分为34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越好;身体移动能力采用老年人移动量表(EMS)进行评价[6],满分为20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身体移动能力越好. 1.4观察指标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应用平均值±标准差(X±s),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 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2.12组患者患侧上、下肢运动功能比较干预8周后,2组患者患侧上肢、下肢FMA 评分均较干预前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干预后上肢、下肢FMA 评分升高更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2.22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身体移动能力比较干预8周后,2组患者BI、EMS评分均明显升高(P<0.05),观察组干预后BI、EMS评分升高更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22组患者上、下肢运动功能比较(X±s,分)3讨论脑卒中有较高的致残率,对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造成极大制约.尽管目前在脑卒中临床治疗方面取得较大进展,但由于神经细胞再生等神经功能改善方面治疗难度较大,部分患者经积极治疗后临床效果欠佳,严重者日常生活能力几乎完全丧失,无法行走站立,大小便失禁,给患者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 既往研究显示[7],脑卒中偏瘫患者受损的脑部神经组织具有一定的可塑性. 一项动物实验研究发现[8],反复多次的强化主动训练可促进脑梗死大鼠脑皮质重组,有助于运动功能恢复.因此,对于脑卒中偏瘫患者要尽快使其脑部神经组织改善或恢复,而恰当的康复治疗手段则是关键环节.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研究学者发现,虽然下肢肌力对偏瘫患者移动动作能力有明显影响,但对偏瘫患者移动动作能力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为机体平衡功能,平衡功能越好,其移动动作能力越高[9].因此,本研究中对患者进行了坐位及站位平衡功能的任务导向性训练,首先进行躯干侧屈、躯干前倾等训练, 随着患者恢复逐渐开展抛接球训练、向不同方向伸手够物等训练,对患者平衡功能进行重点训练.同时,随着患者恢复并通过弹力带、沙袋等进行不同程度的阻力运动,增加患者小腿胫前肌、屈膝肌、伸髋肌、伸膝肌、屈髋肌等肌群肌力,在增强肌力的过程中,改善了肌群之间整体协调控制力,有助于患者运动功能改善.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8周后,观察组上肢FMA 评分、下肢FMA 评分、BI 评分及EMS评分均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果表明,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任务导向性训练,能够显著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身体移动能力. 参考文献[1]巩天玲,于红燕,吴树辉,等.三级康复训练对改善脑卒中患者运动和认知功能障碍的效果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9C):12-14. [2]DeguchiI,HoriuchiY,HayashiT,etal.Effectsofrosuvastatinonserumlipidsandarterioscler osisindyslipidemicpatientswithcerebralinG[ farction[J].JStrokeCerebrovascDis,2014,23(8):2007-2011.3]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4]任惠明,袁海,王小同,等.脑的可塑性与卒中后运动功能康复相关研究的[ Meta分析[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1,26(2):182-184.5]王灵芝,符雅屏,田瑛.分期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华全科医学,2014,12(2):297-299. [6]李瑞,王翔,顾则娟,等.基于功能状态的护理方案在恢复期偏瘫患者中的应用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4,29(3):72-75. [7]朱美红,顾旭东,时美芳,等.运动想象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2,34(7):[ 525-527.8]王艳,唐强,朱路文,等.任务导向性训练对局灶性脑梗死大鼠前肢运动功能及缺血区突触素和生长相关蛋白-43表达的影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2,18(4):319-323. [9]陈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生活能力和负性情绪的影响[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4,11(5):702-704。

浅谈任务导向性训练在脑瘫康复中的运用资料

浅谈任务导向性训练在脑瘫康复中的运用资料

TOT的训练模式
TOT 训练强调个体化治疗。 找到问题的所在,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 制定任务时选择难度要适当. 制定 TOT 训练计划应增强任务的功能性及日常性
TOT的训练模式
分析整个活动,有针对性地设计相关任务并给予 适当帮助 指导家长辅助患儿每天进行多次训练 脑瘫患儿应进行有趣和有效的运动训练 任务的设计应符合患儿的认知和理解水平
传播康复正能量 分享治疗新技术
脑性瘫痪定义
脑性瘫痪是一组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 育障碍、活动受限症候群,这种症候群是由于发 育中的胎儿或婴幼儿脑部非进行性损伤所致。脑 性瘫痪的运动障碍常伴随感觉、知觉、认知、交 流和行为障碍,以及癫痫和继发性肌肉、骨骼问 题
摘自《中国脑性瘫痪康复指南(2015)》
案例介绍
• 姓名:刘xx
• •
年龄 6 男孩 Ⅱ级:孩子可以在双手玩东西的时候在椅 子上坐稳,可以从地板上或者椅子上站起来,但是经常需要一个稳定 的平面供他们的双手拉着或者推着。可以在室内没有任何助行器的帮 助下行走,在室外的水平地面上也可以走上一小段距离。他可以扶着 扶手爬楼梯,但是不能跑和跳
• 运动障碍的类型 痉挛型 双瘫
体现“全人”的康复理念
什么是任务导向性训练
任务导向性训练(Task-oriented training,TOT)是 以运动控制和运动学习为基础的较新的康复治疗 方法之一;
什么是任务导向性训练
TOT是以个体、任务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为基础 而制定的功能性任务,患者可通过主动尝试在适 应环境的改变的同时,解决功能性任务中所遇到 的问题,并帮助患者学到解决目标任务的方法。
• 粗大运动评级
案例介绍
• 过去的治疗及疗效 • 2岁时诊断为脑性瘫痪(痉挛型 双瘫),予作业疗法、运动疗法、电 疗、水疗、普通针刺等康复治疗8个月后,患儿目前会爬,能扶住物 品从四点位转换到站立位,能独立行走,但行走距离很短,速度慢, 姿势异常,容易摔跤。 • • 2014年2月做了“FPSR”手术

任务导向性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移动功能疗效研究

任务导向性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移动功能疗效研究
d i a t r i c E v a l u a t i o n o f Di s a b i l i t y I n v e n t o r y , P E D 1 ) 进 行 评 定 。 结 果 两 组 治 疗 后 G MF M 的 D 区和 E 区 评 分 、 T UG 时 间 及
LI Xi n, PANG We i , FAN Y a n — pi n g, ZHA0 Y a n — b o . ( T h e T h i r d Af f i l i a t e d Ho s p i t a l o f J i a mu s i Un i v e r s i t y, J i a mu s i , He i -
5 5 6
中 国儿 童 保 健 杂 志 2 0 1 5年 0 5月 第 2 3卷 第 5期
C J CHC MAY 2 0 1 5 , Vo l 2 3 , No . 5

适 宜技 术 ・
任务导向性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移动功能疗效研究
李鑫 , 庞伟 , 范艳 萍 , 赵 彦 博
Ef f e c t s o f t a s k - o r i e nt e d t r a i ni ng me t h od a s a r e h a bi l i t a t i o n s t r a t e g y f o r mo bi l e mo t o r f un c t i o n o f s p a s t i c c e r e b r a l pa l s y c hi l dr e n.
I o n g J i a n g 1 5 4 0 0 2, C h i n a ) C0 r r P s 户 。 g a u t h o r : PANG We i , E ma i l : p a n g we i 7 6@a l i y u n . c o m

任务导向性训练结合强制性运动疗法对痉挛型偏瘫脑瘫患儿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任务导向性训练结合强制性运动疗法对痉挛型偏瘫脑瘫患儿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任务导向性训练结合强制性运动疗法对痉挛型偏瘫脑瘫患儿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摘要】目的:探讨强制性运动疗法结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对痉挛型偏瘫脑瘫患儿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对在我康复中心的40例伴有上肢功能障碍的痉挛型偏瘫脑瘫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2组均应用常规康复治疗及任务导向性训练疗法,治疗组加用强制性运动疗法。

在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改良Ashworth 量表(MAS)评定上肢痉挛改善情况,应用脑瘫儿童精细运动功能测试评估量表(FMFM量表)对患儿上肢运动功能进行评估。

结果:治疗4周后,2组MAS及FMFM评分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且治疗组FMFM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

结论:CIMT结合TOT可提高偏瘫型脑瘫患儿的上肢运动功能。

【关键词】任务导向性训练;强制性运动疗法;脑瘫;上肢功能脑瘫是一组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活动受限症候群,该症候群是由于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幼儿脑部非进行性损伤所致[1]。

痉挛型偏瘫是常见脑瘫类型之一,约36%,一般具有良好的步行能力,主要的后遗症为单侧上肢功能障碍。

偏瘫型脑瘫的上肢功能障碍可严重影响患儿的日常活动、学习及成年后职业的选择,从而给患儿、家庭和社会造成严重负担[2]。

因此,对于偏瘫型脑瘫患儿上肢功能障碍的治疗一直是临床研究的热点[3]。

本研究采用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 (constraint—induced movement therapy,CIMT)与任务导向性训练(task-oriented training,TOT)对痉挛型偏瘫型脑瘫患儿的上肢功能障碍进行治疗,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3月至2017年6月于广东三九脑科医院康复训练中心进行治疗的痉挛偏瘫型脑瘫患儿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龄1-6岁,平均(3.52±0.44) 岁;左侧偏瘫28例,右侧偏瘫12例。

头部低频电刺激联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在脑瘫患儿中的应用

头部低频电刺激联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在脑瘫患儿中的应用
常规组采用任务导向性训练治疗ꎬ研究组采用头部低频电刺激 + 任务导向性训练治疗ꎬ统计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 1 个月后粗
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 GMFM) 评分、脑血流[ 大脑中动脉( MCA) 、大脑后动脉( PCA) ] 速度及临床疗效ꎮ 结果:研究组治疗总
有效率 91. 43% ( 32 / 35 ) 高 于 常 规 组 71. 43% ( 25 / 35 ) ( P < 0. 05) ꎻ 治 疗 4 周 后 研 究 组 GMFM 总 百 分 比 高 于 常 规 组

训练计划ꎬ并引导患儿完成任务ꎬ以提高患儿运动功
能ꎮ 具体内容如下:(1) 观察、分析患儿运动表现ꎬ
与正常活动成分相比较ꎬ明确患儿异常表现及缺失
成分ꎮ (2) 针对患儿异常表现及缺失成分ꎬ并依照
实际生活所需功能ꎬ为患儿设定具体训练目标及任
务ꎬ以任务为导向引导患儿主动参与功能锻炼ꎬ完成
难度以患儿稍加努力即可达成为宜ꎮ (3) 指导患儿
家属参与训练过程ꎬ帮助患儿反复强化 TOT 作业练
习ꎬ30 min / 次ꎬ2 次 / dꎮ
1. 3. 2 研究组:于常规组基础上采用头部低频电刺
激治疗ꎬ选用上海 CVFT - 011M 型脑循环功能治疗
仪ꎬ于患儿耳后乳突处放置刺激电极并固定ꎬ设置刺
激参数:频率主谱线范围为 1 ~ 2kHz、频谱范围为 0
为 5 个功能区ꎬ共 88 项ꎬ各项内容均按照 4 级评分:
任务全部完成为 3 分ꎻ任务完成 10% ~ 100% 为 2
分ꎻ任务完成 < 10% 为 1 分ꎻ不能完成任务为 0 分ꎮ
总百分比为 5 个功能区原始分所占各自总分百分比
之和除以 5ꎮ (3) 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 4 周后脑血

任务导向性训练对痉挛脑瘫患儿精细运动功能及生存质量疗效研究

任务导向性训练对痉挛脑瘫患儿精细运动功能及生存质量疗效研究

任务导向性训练对痉挛脑瘫患儿精细运动功能及生存质量疗效研究【摘要】目的:探究任务导向性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的临床效果。

方法:将6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平均分2组,分别实施常规康复训练和任务导向性训练,比较两组训练效果。

结果:两组FMFM评分相比,观察组评分显著提高(P<0.05)。

两组WeeFIM评分差异较大,观察组WeeFIM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任务导向性训练能提高痉挛型脑瘫患儿上肢运动能力与日常生活能力。

【关键词】痉挛脑瘫患儿;任务导向性训练;精细运动功能;生存质量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task-oriented training on children with spastic cerebral palsy. Methods The 60 children with spastic cerebral palsy were pided into two groups on average, and the two groups were respectively given routinerehabilitation training and task-oriented training to compare the training effect. Results The FMFM scor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P < 0.05). The WeeFIM scores of the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Conclusion The Task-oriented training can improvethe upper limb movement ability and daily living ability of children with spastic cerebral palsy.Key Words: Cerebral palsy; Task-oriented training;Fine motor function; Quality of life运动控制是临床实践的重要课题。

功能性电刺激联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对脑瘫儿童上肢功能及ADL的影响

功能性电刺激联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对脑瘫儿童上肢功能及ADL的影响

黑龙江医药科学2018年4月第41卷第2期功能性电刺激联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对脑瘫儿童上肢功能及A D L的影响①谭丽萍,姜雨微,许洪伟,徐磊,孔祥颖,姜志梅(佳木斯大学康复医学院,黑龙江佳木斯154〇〇3)摘要:目的:观察功能性电刺激(F E S)联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对痉挛型脑瘫儿童上肢运动功能和A D L的影响。

方法:选取 痉挛型脑瘫儿童60例,随机分为任务导向性训练组(n= 30)和FES +任务导向性训练组(n= 30),任务导向性训练组采用伸 手取物、前臂旋转、对指运动、对指+前臂旋转训练和家庭训练,FES+任务导向性训练组在任务导向性训练及家庭训练的基 础上,同时应用F E S训练。

两组儿童分别于治疗前、治疗8周、12周后后,采用P e a b o d y运动发育量表(PD M S)中的抓握项目、精细运动能力评定表(FM FM)及改良B a rth e l指数(M B I)分别对精细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估和比较分析。

结果:周康复治疗后,两组儿童与治疗前评分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 0.05),而F E S+任务导向性训练组评分明显高于 任务导向性训练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 0.05) ; 12周康复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两组儿童差异更具显著性(P< 0.01),而F E S+任务导向性训练组评分明显高于任务导向性训练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 0.01)。

结论:F E S联合任务导向性的长期 训练可有效提高痉挛型脑瘫儿童上肢运动功能和A D L能力。

关键词:F E S;脑瘫儿童;痉挛型;任务导向性训练;上肢功能;ADL中图分类号:R742. 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 -0104 (2018)02 -0008 -03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简称脑瘫,其表 现的运动障碍常伴有感觉、知觉、认知、交流和行为 障碍、癫痫及继发性肌肉骨骼问题,其持续存在的姿 势发育障碍和中枢性运动受限症候群,是由于胎儿 期或婴幼儿期脑部的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1],目前 尚无特效性治疗方法。

浅谈任务导向性训练在脑瘫康复中的运用课件

浅谈任务导向性训练在脑瘫康复中的运用课件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TOT的训练模式
TOT 训练强调个体化治疗。 找到问题的所在,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 制定任务时选择难度要适当. 制定 TOT 训练计划应增强任务的功能性及日常性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什么是任务导向性训练
TOT是以个体、任务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为基础 而制定的功能性任务,患者可通过主动尝试在适 应环境的改变的同时,解决功能性任务中所遇到 的问题,并帮助患者学到解决目标任务的方法。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TOT的理论研究
英国国家卫生和临床示范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Clinical Excellence,NICE )于2012年非进行性脑损伤儿童痉挛处理的临床 指南中建议:应用主动的任务性训练来改善脑损 伤儿童的运动功能。
TOT治疗脑瘫患儿运动功能的疗效
可改善运动功能及平衡功能 改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可改善运动协调性、运动功能性 可改善心肺功能 可改善上肢精细运动功能 可提高功能独立性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ICF概述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对于在ICF框架指导下康复的理解
家长或照顾者可能会对患儿过度照顾 需要孩子主动参与,而不是被动执行 家庭是脑瘫儿童康复的自然环境 儿童是在一个相对隔离的环境中成长 基于现代生物-心理-社会模式 从个体、任务和环境相结合的角度进行整体性康复

浅谈任务导向性训练在脑瘫康复中的运用课件

浅谈任务导向性训练在脑瘫康复中的运用课件
• 大鼠的运动功能实验显示,反复的TOT训练可影响其中枢神经系 统的适应性,促进脑功能重组
浅谈任务导向性训练在脑瘫康复中的运用
10
TOT的理论基础
• TOT 训练主要针对神经功能的缺失成分及其异常表现 • TOT 训练强调主动参与有控制性的运动训练,并进行反复的强化,
训练不仅要具有功能性,还要有一定且的积累,这样才能促进中 枢神经系统的功能重建。
浅谈任务导向性训练在脑瘫康复中的运用
主管治疗师 成都市康复协会儿童康复专委会委员
成都芒果儿童健康中心康复主管
浅谈任务导向性训练在脑瘫康复中的运用
此处添加节日的问候
脑瘫的定义 什么是任务导向性训练 任务导向性训练的方法 任务导向性训练的疗效
浅谈任务导向性训练在脑瘫康复中的运用
2
脑瘫的定义
•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简称脑瘫
• 语言提示
在完成任务中,治疗师充当“伙伴”的角色,给予患儿任务完成 的提示,不断跟踪动作的数量及质量,刺激和鼓励患儿做到最好。 强调训练过程中的主动性,鼓励孩子的勇气并且以积极的奖励开 始建立自我支持、自我激励和自我满足
浅谈任务导向性训练在脑瘫康复中的运用
25
疗效观察
粗大运动功能评定
足印分析法
10m步行测试 1min步行测试
浅谈任务导向性训练在脑瘫康复中的运用
11
TOT的训练模式
• 制定TOT训练计划 • (1)了解正常活动,分析运动表现; • (2)制定具体的任务和活动,以实现功能性目标; • (3)任务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 (4)强调任务的趣味性; • (5)制定详细的治疗计划。
浅谈任务导向性训练在脑瘫康复中的运用
浅谈任务导向性训练在脑瘫康复中的运用

家属参与联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在痉挛性脑瘫患儿中的应用

家属参与联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在痉挛性脑瘫患儿中的应用
任务导向性训练围绕行为目标展开,强调个体、 任务及环境的相互作用,帮助患者提升运动技能并 用于日常生活,实用性强[6~7]。任务导向性训练通过为 患儿制定阶段性目标任务,鼓励患儿主动解决任务, 增强主观能动性,同时此过程联合家属参与,可进一 步增强患儿康复信心,有助于任务完成。任务导向性 训练重点在于提高患儿参与适应性、增强主动解决 问题的能力,并非简单的刺激肌肉功能恢复[8~9]。本研 究结果显示,训练后两组社会适应能力、GMFM-88、 ADL 评分均高于训练前,且研究组高于参照组( < 0.05),表明家属参与联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应用于痉 挛性脑瘫患儿可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改善运动功能, 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0.484 28.26± 3.55* 19.68± 2.79*
11.867 <0.001
61.47± 11.04 62.89± 10.58
0.580
0.564 184.29± 36.33* 102.46± 27.62*
11.198 <0.001
21.04± 4.65 20.19± 4.24
0.844
任务导向性训练强调个体治疗,具有较强针对 性,通过制定训练计划,评估痉挛性脑瘫患儿缺失成 分、异常表现,并选择适合难度进行针对性训练,同 时在家属参与下提升训练趣味性,增强患儿训练积 极性,有助于促进患儿肌肉功能恢复[10]。本研究结果 显示,训练后两组 1 min 步行距离均增加,10 m 步 行时间均缩短,且研究组 1 min 步行距离长于参照 组,10 m 步行时间短于参照组( <0.05)。表明家属 参与联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可明显改善患儿肌肉运动 功能,促进患儿生活自理。综上所述,家属参与联合 任务导向性训练应用于痉挛性脑瘫患儿可增强社会 适应能力,改善运动功能,促进肌肉功能恢复,提高 日常生活能力。

基于目标导向性训练对重度脑性瘫痪儿童运动功能的影响

基于目标导向性训练对重度脑性瘫痪儿童运动功能的影响

基于目标导向性训练对重度脑性瘫痪儿童运动功能的影响吴德萍;刘智程;高劼;徐晨烨;唐久来;赵凯;吴德【期刊名称】《中国康复医学杂志》【年(卷),期】2024(39)3【摘要】目的:探讨基于目标导向性训练(goal directed training,GDT)对重度脑性瘫痪儿童运动功能的影响,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方法: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纳入重度脑性瘫痪儿童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研究组采用目标导向性运动训练,对照组采用神经发育学疗法(neurodevelopment therapy,NDT)。

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12个月时对两组患儿进行粗大运动功能量表88项(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GMFM-88)中的仰卧位与俯卧位(A区)、坐位(B区),精细功能评估(fine motor function measure,FMFM)中视觉追踪(A 区)、上肢关节活动能力(B区)、坐位分级测试(level of sitting scale,LSS)和日常生活能力(activity daily living scale,ADL)评估。

结果:治疗6个月后,研究组与对照组在GMFM-88中A区与B区评分、LSS评分、FMFM中A区与B区评分及ADL评分的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12个月后,研究组的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

随治疗时间延长,两组各项评分均升高。

组别、时间及时间与组别的交互效应对GMFM-A、GMFM-B、LSS及FMFM-B评分有显著影响(P<0.05),时间和时间与组别的交互效应对FMFM-A评分和ADL评分有显著影响(P<0.05)。

结论:基于目标导向性训练可以提高重度脑性瘫痪儿童的粗大运动功能、坐位能力及精细运动功能,改善重度脑性瘫痪儿童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总页数】7页(P334-339)【作者】吴德萍;刘智程;高劼;徐晨烨;唐久来;赵凯;吴德【作者单位】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2.3;R493【相关文献】1.任务导向性训练对痉挛型脑性瘫痪儿童粗大运动功能及步行功能的影响2.任务导向性训练对痉挛型脑性瘫痪儿童粗大运动功能及步行功能的疗效3.探析任务导向性训练对痉挛型脑性瘫痪儿童粗大运动功能及步行功能的效果4.基于悬吊运动系统的骨盆稳定性训练法对痉挛型脑性瘫痪儿童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任务导向性训练对脑瘫高危儿运动功能的疗效研究发表时间:2019-10-25T14:25:27.233Z 来源:《航空军医》2019年10期作者:吕智海寻冰冰繆文静高艺文张宇[导读] 目的研究任务导向性训练(task-oriented training,TOT)对脑瘫高危儿运动功能的影响。

(哈尔滨市儿童医院康复科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150010)摘要:目的研究任务导向性训练(task-oriented training,TOT)对脑瘫高危儿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选取6~12月脑瘫高危儿患儿80例,单双号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均早期干预治疗均采用常规康复治疗,研究组增加任务导向性训练,每次40分钟,每日一次。

采用GMFM、FMFM、PDMS-2的GMQ、FMQ评定进行疗效评估。

结果治疗后两组粗大运动功能、精细运动功能与治疗前相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均P<0.05),治疗后研究组与对照组相比较GMFM、FMFM、GMQ、FMQ得分均有显著性差异(均P<0.05)。

结论任务导向性训练能够提高脑瘫高危儿的运动功能,可以在临床工作中推广使用。

关键词:脑瘫高危儿;任务导向性训练;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精细运动功能评定量表;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Effect of task-oriented training on motor function in high-risk infants with cerebral palsy LU Zhi-hai,XUN Bing-bing,MIAO Wen-jing,GAO Yi-wen,ZHANG Yu.The Harbin Children Hospital,Harbin 150010,ChinaAbstractObjective:To study the effect of task-oriented training(TOT)on motor function of high-risk infants with cerebralpalsy.Methods:Recruited 80 high-risk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 from June to December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ith 40 cases in each group. Both groups were given routine rehabilitation treatment for early intervention. The research group increased TOT for 40 minutes each time,once a day. The efficacy was evaluated by GMFM,FMFM,PDMS-2 GMQ and FMQ.Results: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gross motor function and fine motor func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all P < 0.05).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GMFM,FMFM,GMQ and FMQ scores between the study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after treatment(all P < 0.05).Conclusion:TOT can improve the motor function of high-risk infants with cerebral palsy and can be widely used in clinical work..Keywords:High-risk infants with cerebral palsy;TOT;GMFM;FMFM;PDMS-2.脑瘫高危儿是指患儿运动发育迟缓和运动质量下降,颅脑核磁显示在孕产期存在脑白质损伤、颅内出血、髓鞘化落后等脑损伤和脑发育缓慢,大多存在早产、多胎、宫内窘迫、宫内感染、产时窒息、病理性黄疸以及辅助生殖技术等高危因素[1、2]。

脑性瘫痪是终生致残性疾病,对家庭、社会都有着沉重的负担,因此对脑瘫高危儿进行早期筛查和早期干预是残疾预防的重点工作[3]。

本文研究任务导向性训练(task-oriented training,TOT)对脑瘫高危儿运动功能的影响,为其应用于脑瘫高危儿早期干预和康复训练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3月~2018年12月哈尔滨市儿童医院住院康复治疗的脑瘫高危儿患儿80例,按单双号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40例,治疗3个月后进行疗效对比。

观察组中男27例,女13例,月龄6~12月;对照组中男25例,女15例,月龄6~12月。

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GMFM)、精细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ine Motor Function Measure scale,FMFM)、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Peabody Developmental Motor Scale 2,PDMS-2)评分,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脑瘫高危儿的诊断标准参考2017年在 JAMA Pediatrics刊发的最新国际标准[1、2]。

1.3纳入标准Alberta婴儿运动量表(Alberta infant motor scale,AlMS)评估结果百分位全部在<5%之内;无其他重大疾患;家长能够配合进行家庭治疗。

1.4排除标准不能坚持治疗或疗程内连续休息15天以上;除外遗传代谢性疾病;除外合并癫痫、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等疾患。

1.5治疗方法1.5.1两组早期干预方法均采用常规康复治疗:①运动治疗:采用悬吊运动训练设备进行腹肌、腰背肌、髋关节周围肌群等核心肌群的控制训练,小圆滚、排球等设备给予辅助;神经发育学疗法促进运动功能发育,每次40分钟,每天一次。

②作业治疗:促进手-眼协调、双手正中线、双手协调性、抓握等功能训练,每次30分钟,每天一次[4、5]。

1.5.2研究组采用任务导向性训练,根据粗大运动和精细运动发育的规律进行分析,制定近期和远期功能性目标。

根据提高活动和参与能力的理念,通过游戏的方式诱导进行翻身、手支撑、四点支撑、坐位、四爬以及双手协调、抓握等功能性训练,患儿母亲在旁给予辅助和诱导进行,每次40分钟,每天一次[6]。

1.6观察指标采用GMFM、FMFM、PDMS-2量表分别于治疗前、后3个月进行评定。

GMFM、FMFM记录各能区原始分[7、8];PDMS-2由原始分查附表得出标准分,再分别得出粗大运动商(Gross Motor Quotients,GMQ)、精细运动商(Fine Motor Quotients,FMQ)[9、10]。

1.7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分析。

2 结果2.1两组患儿治疗前后GMFM评分比较治疗前两组患儿GMFM、FMFM评分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精细运动功能均有显著性改善,且研究组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治疗3个月前后GMFM、FMFM评分比较(,n=80)注:a、c对照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较P<0.05;b、d研究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较P<0.05。

3讨论现代儿童康复完全是在《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儿童和青少年版)》(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Functioning,disability and health:Children and Youth version,ICF-CY)理论框架指导下,ICF-CY以提高功能为目标,以不断提高活动和参与能力为核心[11]。

既往完全是被动手法的上田法、Vojta法基本不在临床上应用,任务导向性训练正是在ICF-CY理论框架下,以功能性活动为目标,通过诱导和功能性游戏等为手段[12]。

本研究结果显示,无论是研究组还是对照组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精细运动功能均有提高,研究组粗大运动功能、精细运动功能的提高值明显高于对照组。

任务导向性训练应用在脑瘫高危儿早期干预中,对提高粗大运动功能、精细运动功能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

本文将AlMS评估结果百分位<5%作为研究对象的基本要求,是因为这部分患儿是同年龄组人群中发育最差的,也有国家和地区将AlMS评估结果百分位<10%作为早期干预的重点人群[13、14]。

儿童保健科、儿童康复科等联合建立的高危儿门诊,通过随访、观察、指导、随访可以有效的促进早产儿的智能发育和生长发育[15]。

在社区和家庭中进行脑瘫高危儿的神经行为发育监测、早期干预和随访,对于早产儿等脑瘫高危儿的结局产生积极的影响,可以提高运动、智能等功能发育[16]。

社区-家庭-医院多方联动的高危儿早期干预模式也是证明有效的,与经济发达国家的脑瘫高危儿模式接近[17]。

任务导向性训练是在ICF-CY框架下基于运动控制理论的康复治疗方法,在成人脑卒中、脊髓损伤等康复训练中已应用较多,并可显著提高精细功能、步行功能,但在儿童脑瘫的康复中应用较少[18、19]。

在ICF-CY理论指导下,任务导向性训练认识到个体、任务和执行任务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动作是围绕行为目标组织的,并受到环境因素的限制[20]。

在本研究中强调制定适合患儿功能的功能性任务,通过诱导患儿通过主动的功能性活动来解决功能性任务的问题,并且适应环境的改变。

在任务导向性训练中,帮助患儿学到各种解决目标任务的方法,强调康复治疗的参与及适应,这也是与ICF-CY不断提高活动和参与为核心是一致的[21]。

本文通过应用任务导向性训练治疗脑瘫高危儿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因此建议在脑瘫高危儿早期干预领域中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1]张婷,李海峰,肖农.2017年JAMA Pediatrics《脑性瘫痪早期精准诊断与早期干预治疗进展》中国专家解读[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8,33(10):743-749.[2]Novak I,Morgan C,Adde L,et al. Early,accurate diagnosis and early intervention in cerebral palsy:advances i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J].JAMA Pediatr,2017,171(9):897-907.[3]李晓捷,唐久来.以循证医学为依据的脑性瘫痪早期诊断与早期干预[J].华西医学,2018,33(10):1213-1218.[4]吕智海,范艳萍,赵彦博,等.应用Alberta婴儿运动量表指导脑性瘫痪患儿康复的初步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5,7(06):546-548.[5]吕智海,张震,李莹莹,等.踝足矫形器提高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运动功能的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2,4(1):25-27.[6]庞伟,李鑫,范艳萍,等.任务导向性训练对痉挛型脑性瘫痪儿童粗大运动功能及步行功能的疗效[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6,31(01):30-34.[7]孙垚,朱欢,朱敏,等.两种评估量表对脑性瘫痪儿童粗大运动功能评定的相关性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8,37(03):436-440.[8]刘晓莉,郝青英,郑樱.对小儿脑性瘫痪精细运动功能评估量表的应用评价[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14,22(05):138-139.[9]朱春,芮洪新,张光宝,等.Peabody运动量表与Gesell发育量表在2岁早产儿运动功能评估中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19,34(10):2259-2260.[10]谭丽萍,吕智海,谭丽艳,等.功能性电刺激对痉挛型脑瘫儿童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国康复,2017,32(05):370-372.[11]梁玉琼,李晓捷,陈美慧.《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儿童和青少年版)》在儿童康复中的应用[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9,34(02):224-228.[12]杨桃,王国祥,邱卓英,等.脑性瘫痪儿童功能特点分析与个别化康复策略设计——基于ICF-CY理论与方法[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7,23(10):1117-1122.[13]黄真,杨红,陈翔,等.中国脑性瘫痪康复指南(2015):第二部分[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5,30(08):858-866.[14]王翠,李一芳,黄真,等.Alberta婴儿运动量表与Peabody粗大运动发育量表在高危儿中的预测能力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9,34(03):293-296.[15]张阳,王兰英,杜文冉,等.高危儿联合门诊随访对早产儿智能和生长发育的影响[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9,22(01):35-40.[16]黄亚深,何彩霞,黄友旗,等.以社区为基础的早产儿神经行为发育干预效果评价研究[J].中国妇幼卫生杂志,2016,7(05):30-32.[17]刘世佳.基于家庭—社区—医院三方联动的高危儿早期干预模式效果评价研究[D].山东大学,2018.[18]刘进,蔡倩,徐亮,等.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任务导向性镜像疗法对脑梗死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8,24(11):1320-1323.[19]王月丽,曾明,姚云海,等.振动结合上肢任务导向性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8,33(04):447-450.[20]陈才,范育静,李宗健,等.Bobath疗法结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对脑瘫患儿智力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018,33(20):4653-4655.[21]黄珂,杨桃,胡乔,等.功能导向的脑性瘫痪儿童个别化体育活动与运动康复研究——基于ICF-CY的分析[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7,23(10):1130-1136.作者简介:吕智海(1978-),男,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为儿童康复、康复评定和康复辅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