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培兰《组织行为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个体行为规律)【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个体行为规律

3.1 复习笔记

一、关于个体行为的几种解释

1.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

美国现代心理学主要流派之一,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华生1913年著有《行为主义观点的心理学》,到1928年,他的观点发展成为完整的行为主义思想体系。

(1)心理学是研究动物和人类行为的自然科学。意识是无法观察到的,不能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因此,心理学不是意识的科学,而是行为的科学。华生反对内省法,提倡客观观察法,主张心理学应该有两种基本效用:①准确预测人的活动;②凭借各种规律和原则,组织控制社会生活中人的行为。

(2)行为受客观刺激的影响,一定的刺激必然引起一定的反应。其公式为S—R(刺激一反应)。华生强调,行为主义者感兴趣的主要是整个人的行为,感兴趣的是对于“他在做什么”和“他为什么这样做”这类问题的一般常识性答案。

华生的这些观点对于研究行为产生的原因,研究如何改变和调节人的行为,提高其工作效率具有重要意义。但因为这个理论没有全面地说明人的行为的全过程,把人看做对外界刺激起反应的机器人,因而招致了后来新行为主义者的批评。

2.新华生主义

新华生主义又称新行为主义,以托尔曼、赫尔、斯金纳等为主要代表。新华生主义者提出,在刺激、反应之间还应加上一个因素O,即个体。个体里面包含需要变因,人的行为

因时、因地以及环境与个体的身心情况不同,表现出不同的反应。所以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人的行为模式S-O-R,即刺激—心理加工—行为,如果把人脑看成一个加工系统,则输入的是刺激,输出的是行为:

这个思维加工系统即心理加工过程是行为科学研究的重点。

(1)托尔曼

托尔曼在借鉴华生行为主义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目的性的行为主义”的主张,他试图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引进认识、期望、目的这些被华生称为意识的“主观主义的东西”的中间变量(以刺激为自变量,反应为因变量)。

托尔曼认为,某些“内含的”目的是任何行为所固有的,这些变量是客观的,起着决定行为的作用,是行为的最后的最直接的原因,托尔曼称它们为“固有的决定因素”。这些固有的决定因素是由环境刺激和一些初始状态所引起的。这些环境刺激和有机的状态被称为行为的最终原因或初始原因,固有的决定因素是在初始原因和最后的结果行为中间起中介作用的。

(2)斯金纳

斯金纳倾向于实证主义,认为科学只要描述可观察的变量及这些变量间的函数关系,而不要用不可观察的概念去解释可观察的事物和关系。他坚持不要中间变量,反对任何形式的内因论,认为强化行为、改变行为的主要动力是有机体“操作”环境的效果。

他指出在意识经验问题上,行为主义者立场的核心可以这样来总括:看并不是指有什么东西被看见。在实际物体刺激下,我们获得看的行为,但是在其他变量控制下,没有这些物体,看的行为也可发生(就皮肤里面的世界而论,看总是在没有这类物体时发生的)。

(3)赫尔

赫尔从方法着手,抛弃“观察一归纳”法,采用“假设一演绎”法,以期把心理学改造成近似几何学的演绎科学。他认为,一种合乎要求的科学理论必须从一整套表述方式清晰的假设(公理)出发,并对所采用的重要术语下具体明确的定义。从这些假设出发,必须在可能做到的情况下,用最严格的逻辑,演绎出一系列互相联系的,包括有关领域的主要具体现象的定理。这些定理的表述必须在细节上与所考虑的学科所观察到的已知事实一致。

赫尔提出了6条假设并依据这些假设提出了11条定理。

6条假设是:

①某种感官的适当刺激在有机体内部引起神经反应,这种神经反应在刺激停止作用之后仍然持续一段时间。它的绝对强度逐渐减弱到零。但是这种减弱是缓慢进行的。

②当某个反应与某段刺激同时发生,而且这一重合是在内驱力(SO)起作用的过程中发生时,在时间上又与一种强化事态接近,则这段较强的刺激渐渐倾向于获得激发反应的能量,因而所得的联系的强度,随着联系与强化事态(正联系)距离的增大而表现一种负的加速减退。

③一种特定的刺激—反应联结(SG—RG)往往标志着强化事态。在特殊内驱力的事例中标志强化事态的特殊的刺激一反应联结是在经验上确定的。也就是说,是由观察和实验确定的(强化事态的标志)。

④当一个刺激激发一个条件的反应,同时这一事件不发生在强化事态的范围之内,或者,当一个行为序列的激励趋势遇到使某一动作不可能执行的情境时,这个相关激励趋势的强度就减少到反应阀限以下某一极限。这种减少相当广泛地扩大到其他同时可以起作用的或以后一段时间内可以起作用的激励趋势方面(负联系或实验性消退)。

⑤正的或负的联系的任何特定增量的强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弱,而剩下的部分则表示自从这些联系形成后,对联系解体的阻力与时俱增,每种联系的增量中都有一定比例是恒定不变的(负保持或遗忘)。

⑥有机体的每一反应引起或多或少的特定的内部刺激(内部刺激作用)。

由这6条假设推出以下11条定理:

①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和桑代克的联想反应乃是同样一些学习原则的特殊操作事例。

②正确的和不正确的反应都可以由条件的(联系的)过程建立。

③可能出现简单的尝试错误的情境,有机体在这种情境中会重复地作出不正确的反应。

④在客观情境保持恒定的情况下,有机体在简单的尝试错误情境中可能表现反应的自发的变异性。

⑤有机体在以错误反应开始的简单情境中,经过足够数量的试探之后,最终会作出无限的长系列相连的正确反应。

⑥以反复的错误反应所产生的消退将会问接地引起一种非优势的但却是正确的反应趋势的明显减弱。

⑦学习过的反应在学会之后,倾向于在它们形成条件反应过程中原先出现顺序之前就出现。

⑧在要求逃遁的情境中,这种提前反应对那些已经逼近但尚未成为现实的情境具有生物学的适应性。

⑨通过纯粹的联系活动,部分预期反应在以后的场合中倾向于自动地产生某种事态,并在最初构成反应强化动因。

⑩当动物在预期得到某种食物时,如果偷偷地换上本来是它们可以接受的其他种类的食物,它们会表现出拒绝接受的倾向。

⑪一种具有适应性但却是自动习得的反应是针对那些从外部特点看来与原先形成习惯时的情境毫无共同之处的情境而发的。

赫尔的“刺激一反应”公式中演绎出生物迫力(冲动)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动机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