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
营销突破的本质思维在于是“公司的高管决定产品的好卖,一线营销人员负责将之卖好!”
前者是指公司的高管要决定:公司产品良好的制造质量与创新的设计与研发、营销策略的局部发力点与单项突破点确定,目标竞争对手的分析与己方比较优势选择,营销战术的设计与经理人选用、广告宣传的针对性与客户心智资源的占领等方面的取势、设势、造势。
后者是指营销工程师要做到:灵活且不折不扣地将公司的战略战术执行到位,以达到将公司销量的快速提升。
孙子在《势篇》中讲道:“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善于指挥打仗的将帅,他的主导思想应放在依靠、运用、把握和创造有利于自己取胜的形势上,而不是去苛求手下的将吏,因此他就能从全局态势的发展变化出发,选择适于担当重任的人才,从而使自己取得决定全局胜利的主动权。
这是孙子对领导艺术所做的一个高度精辟的概括和论述。
深入领略孙子“择人任势”的思想,对今天企业的领导者和企业家而言,其中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和教益。
孙子所讲的“势”,是指由一方向另一方发起军事挑战或进攻,由此形成的使双方或多方面临的军事“战势”。
把它引用到企业经营中,企业谋划的某一重大经营战略行动决策或是经营者在市场竞争中所展现的某种(如科技进步、新产品开发、营销策划等)竞争态势,由此会形成各种使经营者面临的“商势”。
但不论是“战势”或是“商势”,都有一个作为“求之于势”的问题。
按着孙子的思想,求势的根本出发点是“取势”,即在充分利用把握势态的发展变化中,以势酿势,实现克敌制胜的战略目的,这从《势篇》的其它论述中可以看出。
而要能够“取势”,则必须先做到“识势”。
所谓“识势”,有两层内含,一方面是对形势的发展和趋向变化,要有超前认识的目光和谋断能力;另一方面,是对自己是否具有取势的条件和实力(主要是是否拥有可以委任并能担当重任的核心能力人才),要有清醒的认识。
不能“识之于势”,也就难以“取之于势”,因此,“识势”是“求势”的前提条件。
正因为如此,世人把识时务者称为俊杰之才。
但是,一个统帅者他虽有“识势”的战略远见,身边也有能够担任重任的人才,他却不能充分使用,最后还会落入“失势”的惨败境地。
这也是在今天的市场竞
争中,企业经营胜败的一个关键问题。
汉相诸葛亮对街亭战略地位的卓识和在抢占天时地利方面都胜过司马懿,只因在最关键处错用了马谡为将,造成了全军溃败,幸亏诸葛亮事先采取了一些保护措施,才避免了全军的灭顶之灾。
由此可见,在对形势的利用和把握中,“任势”(择人而任)又是决定事业成败的关键因素。
因为择人任势不仅本质地体现了成事在人、人可创造时势的治业思想,同时也本质的体现了不同人才的能级只有当其价值得到充分的尊重,并处在最适合于充分发挥的位置时,就能产生出最大创造能量的用人法则。
卓越的统帅者由于对人才善于因势而用、量能而使、大胆委任、放手使用,因而能够依势造势、保证战略意图的贯彻实施,以奇胜取势,牢牢把握决胜权。
这样的事例很多。
孙刘联合破曹之后,诸葛亮料定曹操必败走华容道。
派谁去担当此路要任,事关重大。
因为诸葛亮从大局考虑,若此时把曹操杀掉,局势将会更加混乱,变得难以收拾,不利于“三分天下”战略方针的实现,于是定下“捉而放之”战略意图,但又不能明言。
关羽是“忠义”之杰,诸葛亮派他去守关,收到了“一举两得”之效,若换上张飞,就会坏了大事。
由此可见,善于择人任势的一举之妙,可以造势——创造决定未来全局战略的时势。
公元215年,孙权统兵攻曹,曹操派张辽、乐进、李典固守合肥与之抗衡。
曹守军仅7000余人,而吴军则有10万之众,但张辽等依据曹操“若孙权至者,张、李将军出战,乐将军护军,勿得与战”的指示,便取得了反围城的胜利,这其中的秘诀就在于曹操善于用人。
据《三国志》载:张辽“武力过人”,李典“有雄气”,善于与人协同作战,“不与诸将争攻”;而乐进虽然“容貌短小”,但有胆略,他与张辽、李典“统御师旅,抚众则合,奉令无犯,当敌制决,靡有遗失。
”曹操根据他们各自的长处授以任务,对谁应出战,谁应守城进行了合理的安排,因而,在力量对比如此悬殊的情况下,曹军守将不仅能够使合肥固若金汤,而且取得了反围城的胜利。
在两个战例所体现的核心思想是知人善任,随才器使,适时委任。
一个人往往在某一方面有突出的才干,而最适于某项特定的工作,扬其所长,用其所能,可成人才;抑其所长,用其所短,则成庸才。
一个统帅者倘若埋没了一个人最有价值的长处,就是对人才的催残和毁灭,同时也是对国家事业的摧残和毁灭,是最大的不仁、不道。
由此可见,善于识才用才者,他本身就是一个大德大才者;反之,他就是一个缺德缺才者。
在领导者的实际用人中,不能量才使用、择人任势者除其品德素质因素之外,则常常因为在人才的效益思维上存在盲点。
由于人的才能愈大,特长愈突出,其显露的缺点也往往越多、越明显,领导
者常常对引人注目的缺点看得多,听得多,乃至将其缺点与优势的个数相加减,用他的缺点去打擅长点,结果得出人才价值的负值。
殊不知,一个人的最大的长处在数量上可能只有一个,但其产生的价值效益却可大得无可估量。
三国时刘备出于为关羽、张飞之死雪恨,起70万大军伐吴,吴国的形势岌岌可危。
由于孙权力排众议,大胆起用了一胸怀雄才大略的“书生”陆逊,火烧蜀军连营700里,使吴国转危为安。
美国南北战争时期,林肯曾选用过三四位将领,标准是无重大过错,结果都被南方将领击败。
他接受这一教训后,决意起用嗜酒贪杯却能运筹帷幄的格兰特担任总司令,当时有人极力劝阻。
林肯却说:“如果我知道他喜欢什么酒,我倒应该送他几桶,让大家共享。
”后来的事实证明,正是对格兰特的任命,使南北战争发生了根本的转折。
管理学家德鲁克有一句名言:“人的长处,才是一种真正的机会。
”大凡高明的领导者无不深明其意:要以人的长处的运用为机会——善于识察人的长处,择人任势,就能不失时机地赢得事业的成功。
这正是今天企业的领导者需要学习汲取的用人之道。
(欧阳冠平2010-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