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时间的设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标准时间的设定
一﹑标准时间概要
1﹑标准时间(简称ST)的定义
标准工时是在正常的操作条件下,以标准的作业方法及合理的劳动强度和速度完成符合质量要求的工作所需的作业时间。
它具有以下五项主要因素:
(1)正常的操作条件:工具条件及环境条件都符合作业内容要求并且不易引起疲劳,如女子搬运重量
不超过4.5公斤。
(2)熟练程度:大多数中等偏上水平作业者的熟练度,作业员要了解流程,懂得机器和工具的操作与
使用。
(3)作业方法:作业标准规定的方法。
(4)劳动强度与速度;适合大多数普通作业者的强度与速度。
(5)质量标准:以产品的质量标准为准,基本原则是操作者通过自检及互检完成。
由上述的定义可知标准时间是衡量一切工作的标准,它具有相当高的客观性与公平性。IE的全部方法与手段都是为了保证所制定的标准时间公平合理,因为它是衡量效率的基准,同时也是进行科学的效率管理的基础,并最终被应用到销售﹑设计﹑采购﹑成本管理等相关领域。
特别要强调的是标准时间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作业方法及产品工艺的改进,标准时间也是在不断更新与提高的。
2﹑标准时间的意义与用途
制定合理的标准时间是科学管理的最基本工作,也是最重要的工作。无标准时间就无管理的第一步。通过标准时间的应用使参与工作的全部人都可以客观准确地计划﹑实施并评价工作结果。标准时间的应用非常广泛,是制造业必不可少的作业管理基准。标准时间的应用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2.1能效管理:效率是对标准时间达成程度的指数,标准时间设定之后,管理人员必须督导作业员在标准时间内完成作业。
2.2日程管理:制造部门依据标准时间计算出应生产的产品数量、安排人员设备的配置、日程计划、生产管理等工作,以达成要求的数量。
2.3人员成本计算:标准时间是计算人员成本的基本数据。
2.4评价参数:评价不同作业者的工作表现、不同的供货商的效率成本、不同的作业方法的优劣的参数。
2.5设备能力:机器设备具有多少能力,必须依据标准工时来计算分析,以作为设备购买之依据,及采取适当之应变措施。
2.6人员及负荷计算:生产计划拟定后,可依据标准时间计算所需之人员工时及所需人员,而目前机器设备具有多少能力。其负荷的情况都需依据标准工时来计算。
2.7人机配合的计算:依据标准时间,方可适当安排人员及机器的配置以减少人力的浪费。
2.8生产线平衡的计算:生产线上各工作站若配置不当,会造成瓶颈及过多闲置时间而造成浪费,需赖标准时间适当安排工作。
2.9新产品的开发:新产品的开发,可依据旧有产品单元标准时间来估算所需的成本。
2.10工作方法的改善:将各单元的标准时间予以计算出来,作为改善的参数依据,同时可作为改善前后的比较。
2.11外包价格的决定;依据标准时间所计算的人工成本,加上材料成本及制造费用,作外包成本的决定因素。
2.12订定产品价格的参数。标准工时可将产品一部分的成本计算出来,再加上其它因素,可作为产品
价格的参数。
2.13作业指导训练的标准:现场生产单的作业指导训练中,标准工时是其各作业单元效率的依据。
2.14标准产能计算的依据;依据各产品的标准工时,将每天的工作时间来计算各产品的标准产能。
2.15人员计划:将标准工时所计算出的产能来安排人员,再将全厂的人员来排定计划。
2.16设备计划:透过标准工时及设备的产能,将整厂的设备作最佳的安排。
2.17生产计划进度安排:依据标准工时来安排各产品的生产进度。
3﹑标准时间的构成
标准时间是由正常时间和宽放时间构成。如下图
标准时间=正常作业时间+宽放时间=正常作业时间*(1+宽放率)
正常时间 = 观测时间×(1+评比系数)
(1)观测时间……测试数据(异常值除外)的平均值,就是观测时间。
正常作业时间……正常速度完成工作所需纯作业时间
(2)宽放时间……如果观测操作者的生活,就会发现在其实际的作业时间之外,还需要有一定的时间空白,可以与他人协商、去洗手间、累了休息一下等。这些空出的时间叫做宽余时间。
4﹑标准时间的设定方法
4.1直接法:对作业直接测定的方法,具体有:
①秒表测时法②工作抽样法
4.2合成法:利用已有资料进行推断的方法,具体有:
①预定时间标准法(PTS)②标准资料法
二﹑标准时间的设定-秒表测时法
1.工作准备
1.1确定操作方法。
在测定之前,要先了解规范标准的作业方法,只有方法是标准作业手法,设定的时间才是标准作业时间。这样一来,标准时间可作为推进生产的管理计划,且作为控制和评价的基本尺度而得以应用。
1.2确定被观测者的素质
时间研究人员要慎重挑选被观测的对象。一般应挑选“平均工人”作为观测对象。所谓平均工人是指该工作人员在智力、体力、技术熟练程度均为同类工人的平均程度。
1.3记录工作的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照明、噪声程度等。
另外,在得到相关人员(观测对象部门的负责人、操作者等)理解其目的之前,要进行充分协商,让他们理解是为自己好、而非强加於人,需要创立大家章齐心协力的体制。因此,没有相互信任关系就不会得到准确的观测结果。
2.划分操作单元
为了便于分析研究,常将操作划分为细小的单元。为秒表测时方便起见,常将操作划分为适当的单元。
2.1划分理由:
(1)明确作业方法细部以利检讨改善。
(2)作业方法,条件改善或其它改变时,不必全部重测。
(3)可方便用到相同其它作业单元
(4)便于生产线平衡分析
(5)可将有效与无效时间分开
(6)将特单元个别处理
(7)使观测时间更加精确
(8)便于评比。一个作业所包括的动作,不但数量多,且性质亦很复杂,很难评比其快慢。
2.2划分原则:
①在不影响精确观测记录前提下,每一操作单元的时间越短越佳。但每单元的时间必须在0.04分钟
(2.4秒)以上(太短无法记录)。
②将人操作时间和机器工作时间分开。机器时间一般不必加以评比,人员操作时间需要评比。
③单元与单元之间的界限要明确。每一单元的起、终点要易于辨别,最好在单元的终点有明显的声音
④应明确划分不变单元与可变单元。不变单元是指在各种情况下,其操作时间基本相等。可变单元的操作时间,系指因加工时对象的尺寸、大小、重量等的不同而不同。
如焊接操作,手拿焊枪应视为不变单元,而焊接焊缝所需时间则随焊缝的长短而变化,因此焊接单元应视为可变单元。
⑤规则单元与间歇性单元要划分清楚。规则单元是加工每个工作件都有规则地出现的单元。间歇单元是在加工过程中偶尔出现的单元。由于间歇单元可能偶尔出现在规则单元之内,也可能偶尔不在规则单元之内,故在观察记录时,如不将其划分清楚将会引起混乱。
⑥材料搬运时间应与其它单元分开。因为材料搬运时间受工地布置的影响大,故应单独研究。
3.测试时间
3.1测时方法
(1)归零法:在第一单元的始点启动秒表,于第一单元的终点按停秒表,读取表上读数,然后使表针回复到零位。次一单元开始,再开动秒表,如此不断记录每一单元时间,这一方法的优点是不必进行减法运算,缺点是因要归零,所以费时,易漏记。
(2)连续测时法:为了避免秒表指针归零时产生的时间累计误差,连续测时法在启动秒表后,持续不停的进行测定,即在每个单元的始末处,从转动的指针位置读取并记录时间值,各个要素的时间值待观测值终止后,用减法求之。
3.2测试次数
(1)参考次数
(2)次数修正
在测时时,确定观测次数是关键。次数过多,则造成浪费;次数太少,则不足以求其平均数与标准差,代表该单元的时间。
下面介绍用误差界限法来求观测次数。
所谓误差界限法,是对某一操作单元先试行观测若干次数,再依容许的误差界限,求出其观测的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