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对于痰饮的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痰饮
痰饮是指体内水液输布运化失常,停积于某些部位的一类病证。痰,古作淡,淡与澹通形
容水的淡荡流动;饮,水也,故亦有称为“淡饮”、“流饮”者早在《内经》即有“积饮”之说,
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说:“太阴所至,为积饮否隔。” 《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说:
“湿淫所盛……民病积饮莫定了痰饮的理论基础。《金匮要略》首创痰饮病名,予以专篇论述,其含义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痰饮是诸饮的总称狭义的痰饮是诸饮中的一个类型,由于水饮停积的部位不同,而分为痰饮、悬饮、溢饮、支饮四类;又以长期留而不去的为
留饮,伏而时发的为伏饮,但实际仍属四饮的范围;对脉证治疗闸发甚详,成为后世辨证
论治的主要依据。自隋唐以至金元,在痰饮病的基础上,逐渐发展了痰的病理学说,倡百
病兼痰的论点,从而有痰证与饮证之分。本篇讨论范围以《金匮要略》之痰饮病为主,包
括四饮在内的饮证,至于痰证,可参阅总论所述,这里不予重复。
病因病机
饮证的成因为感受寒湿,饮食不当,或劳欲所伤。以致肺脾肾三脏的气化功能失调,水谷
不得化为精微输布周身,津液停积,变生痰饮。
(1)外感寒湿凡气候湿冷,或冒雨涉水,经常坐卧湿地,水湿之邪侵袭卫表,卫外之阳先伤,肺气不得宣布,湿邪浸渍肌肉,由表及里,困遏脾胃之气化功能,以致水津停滞,积而成饮。《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说:“太阴之胜……独胜则湿气内郁……饮发于中。”即指此类情况。(2)饮食不当暴饮过量茶水,或夏暑及酒后,恣饮冷水,或进生冷之物,因热伤冷,冷与热结,中阳暴遏,脾不能运,湿从内生,津液停而为饮。如《金匮·痰饮咳嗽病)篇说:“夫病人
饮水多,必暴喘满,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儒门事亲·饮当去水温补转剧论》说因隆暑津
液焦涸,喜饮寒水,本欲止渴,乘快过多,逸而不动,亦为留饮。”
(3)劳欲所伤劳倦、纵欲太过,或久病体虚,伤及脾肾之阳,水液失于输化,亦能停而成饮。若体虚气弱之人,一旦伤于水湿,更易停蓄致病。如《儒门事亲·饮当去水温补转剧论》认为“人因劳役远来,乘困饮水,脾胃力衰”,亦属成为留饮的因素。
在正常生理情况下,水液的输布排泄,主要依靠三焦的作用。三焦主持全身的气化,为内脏
的外府,是运行水谷津液的道路,气化则水行。若三焦气化失宣,阳虚水液不运,必致停积
为饮。故《圣济总录·痰饮统论》说:“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三焦调适,气
脉平匀,则能宣通水液,行入于经,化而为血,灌溉周身;若三焦气塞,脉道壅闭,则水饮
停积不得宣行,聚成痰饮。” 从三焦分部与所属脏器的关系而言,肺居上焦,有通调水液的
作用;脾主中焦,有运输水谷精微的功能;肾处下焦,有蒸化水液,分清泌浊的职责。饮
食经胃腐熟后,水精通过脾的转输上行,肺的通调下降,肾的蒸化开合,共同完成水液吸收、运行、排泄的整个过程。《素经脉别论篇》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
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即指出了水液的运行与脾肺肾三脏有关,如三脏功能失调,肺之通调涩滞,脾之转输无权,肾之蒸化失职,则三者互
为影响,导致水液停积为饮。三脏之中,脾运失司,首当其要。因脾阳一虚,则上不能输
精以养肺,水谷不从正化,反为痰饮而干肺;下不能助肾以制水,水寒之气反伤肾阳。由
此必致水液内停中焦,流溢各处,波及五脏论其病理性质,则总属阳虚阴盛,输化失调,因
虚致实,水液停积为患。虽然间有因时邪与里水相搏,或饮邪久郁化热,表现饮热相杂之候,但究属少数。中阳素虚,脏气不足,实是发病的内在病理基础。因水为阴类,非阳不运,若
阳气虚衰,气不化津,则阴邪偏盛,寒饮内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