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重心性质定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角形重心性质定理
1、配方法:所谓配方,就是把一个解析式利用恒等变形的方法,把其中的某些项配成一个或几个多项式正整数次幂的和形式。
通过配方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叫配方法。
其中,用的最多的是配成完全平方式。
配方法是数学中一种重要的恒等变形的方法,它的应用非常广泛,在因式分解、化简根式、解方程、证明等式和不等式、求函数的极值和解析式等方面都经常用到它。
2、因式分解法:因式分解,就是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乘积的形式。
因式分解是恒等变形的基础,它作为数学的一个有力工具、一种数学方法在代数、几何、三角函数等的解题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式分解的方法有许多,除中学课本上介绍的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分组分解法、十字相乘法等外,还有如利用拆项添项、求根分解、换元、待定系数等等。
3、换元法:换元法是数学中一个非常重要而且应用十分广泛的解题方法。
我们通常把未知数或变数称为元,所谓换元法,就是在一个比较复杂的数学式子中,用新的变元去代替原式的一个部分或改造原来的式子,使它简化,使问题易于解决。
4、判别式法与韦达定理: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b、c∈R,a≠0)根的判别式△=b2-4ac,不仅用来判定根的性质,而且作为一种解
题方法,在代数式变形,解方程(组),解不等式,研究函数乃至解析几何、三角函数运算中都有非常广泛的应用。
韦达定理除了已知一元二次方程的一个根,求另一根;已知两个数的和与积,求这两个数等简单应用外,还可以求根的对称函数,计论二次方程根的符号,解对称方程组,以及解一些有关二次曲线的问题等,都有非常广泛的应用。
5、待定系数法:在解数学问题时,若先判断所求的结果具有某种确定的形式,其中含有某些待定的系数,而后根据题设条件列出关于待定系数的等式,最后解出这些待定系数的值或找到这些待定系数间的某种关系,从而解答数学问题,这种解题方法称为待定系数法。
它是中学数学中常用的重要方法之一。
6、构造法:在解题时,我们常常会采用这样的方法,通过对条件和结论的分析,构造辅助元素,它可以是一个图形、一个方程(组)、一个等式、一个函数、一个等价命题等,架起一座连接条件和结论的桥梁,从而使问题得以解决,这种解题的数学方法,我们称为构造法。
运用构造法解题,可以使代数、三角、几何等各种数学知识互相渗透,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7、反证法:反证法是一种间接证法,它是先提出一个与命题的结
论相反的假设,然后,从这个假设出发,经过正确的推理,导致矛盾,从而否定相反的假设,达到肯定原命题正确的一种方法。
反证法可以分为归谬反证法(结论的反面只有一种)与穷举反证法(结论的反面不只一种)。
用反证法证明一个命题的步骤,大体上分为:(1)反设;(2)归谬;
(3)结论。
反设是反证法的基础,为了正确地作出反设,掌握一些常用的互为否定的表述形式是有必要的,例如:是/不是;存在/不存在;平行于/不平行于;垂直于/不垂直于;等于/不等于;大(小)于/不大(小)于;都是/不都是;至少有一个/一个也没有;至少有n个/至多有(n一1)个;至多有一个/至少有两个;唯一/至少有两个。
归谬是反证法的关键,导出矛盾的过程没有固定的模式,但必须从反设出发,否则推导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推理必须严谨。
导出的矛盾有如下几种类型:与已知条件矛盾;与已知的公理、定义、定理、公式矛盾;与反设矛盾;自相矛盾。
8、等(面或体)积法:平面(立体)几何中讲的面积(体积)公式以及由面积(体积)公式推出的与面积(体积)计算有关的性质定理,不仅可用于计算面积(体积),而且用它来证明(计算)几何题有时会收到事半功倍的
效果。
运用面积(体积)关系来证明或计算几何题的方法,称为等(面或体)积法,它是几何中的一种常用方法。
用归纳法或分析法证明几何题,其困难在添置辅助线。
等(面或体)积法的特点是把已知和未知各量用面积(体积)公式联系起来,通过运算达到求证的结果。
所以用等(面或体)积法来解几何题,几何元素之间关系变成数量之间的关系,只需要计算,有时可以不添置补助线,即使需要添置辅助线,也很容易考虑到。
9、几何变换法:在数学问题的研究中,常常运用变换法,把复杂性问题转化为简单性的问题而得到解决。
所谓变换是一个集合的任一元素到同一集合的元素的一个一一映射。
中学数学中所涉及的变换主要是初等变换。
有一些看来很难甚至于无法下手的习题,可以借助几何变换法,化繁为简,化难为易。
另一方面,也可将变换的观点渗透到中学数学教学中。
将图形从相等静止条件下的研究和运动中的研究结合起来,有利于对图形本质的认识。
几何变换包括:(1)平移;(2)旋转;(3)对称。
10.客观性题的解题方法:选择题是给出条件和结论,要求根据一定的关系找出正确答案的一类题型。
选择题的题型构思精巧,形式灵活,可以比较全面地考察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增大了试卷的容
量和知识覆盖面。
填空题是标准化考试的重要题型之一,它同选择题一样具有考查目标明确,知识复盖面广,评卷准确迅速,有利于考查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和计算能力等优点,不同的是填空题未给出答案,可以防止学生猜估答案的情况。
要想迅速、正确地解选择题、填空题,除了具有准确的计算、严密的推理外,还要有解选择题、填空题的方法与技巧。
下面通过实例介绍常用方法。
(1)直接推演法:直接从命题给出的条件出发,运用概念、公式、定理等进行推理或运算,得出结论,选择正确答案,这就是传统的解题方法,这种解法叫直接推演法。
(2)验证法:由题设找出合适的验证条件,再通过验证,找出正确答案,亦可将供选择的答案代入条件中去验证,找出正确答案,此法称为验证法(也称代入法)。
当遇到定量命题时,常用此法。
(3)特殊元素法:用合适的特殊元素(如数或图形)代入题设条件或结论中去,从而获得解答。
这种方法叫特殊元素法。
(4)排除、筛选法:对于正确答案有且只有一个的选择题,根据数学知识或推理、演算,把不正确的结论排除,余下的结论再经筛选,从
而作出正确的结论的解法叫排除、筛选法。
(5)图解法:借助于符合题设条件的图形或图象的性质、特点来判断,作出正确的选择称为图解法。
图解法是解选择题常用方法之一。
(6)分析法:直接通过对选择题的条件和结论,作详尽的分析、归纳和判断,从而选出正确的结果,称为分析法。
湖北省黄石市下陆中学宋毓彬
1.三角形重心性质定理
课本原题(人教八年级《数学》下册习题19.2第16题)
在△ABC中,BD、CE是边AC、AB上的中线,BD与CE相交于O。
BO与OD的长度有什么关系?BC边上的中线是否一定过点O?为什么?
(提示:作BO中点M,CO的中点N。
连接ED、EM、MN、ND)
分析:三角形三条中线的交点是三角形的重心(第十九章课题学习《重心》)。
这道习题要证明的结论是三角形重心的一个重要数学性质:三角形的重心将三角形的每条中线都分成1∶2两部分,其中重心到三角形某一顶点的距离是到该顶点对边中点距离的2倍。
证法1:(根据课本上的提示证明)
取GA、GB中点M、N,连接MN、ND、DE、EM。
(如图1)
∵MN是△GAB的中位线,∴MN∥AB,MN=AB
又ED是△ACB的中位线,∴DE∥AB,DE=AB
∴DE∥MN,DE=MN,四边形MNDE是平行四边形
∴GM=GD,又AM=MG,则AG=2GD
同理可证:CG=2GF,BG=2GE
点评:证法1是利用中点构造三角形中位线,从而得到平行四边形,再利用平行四边形性质得到中线上三个线段之间的相等关系。
证法2:延长BE至F,使GF=GB,连接FC。
∵G是BF的中点,D是BC的中点
∴GD是△BFC的中位线,GD∥FC,GD=FC
由GD∥FC,AE=CE,易证△AEG≌△CEF
∴AG=FC,即GD=AG
点评:利用线段中点,还可以将与线段中点有关的线段倍长,构造全等,从而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及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证明结论。
证法3:取EC中点M,连DM,利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及E是AC中点可证得相同的结论。
(证明过程略)
2.三角形重心性质定理的应用
⑴求线段长
例1如图3所示,在Rt△ABC中,∠A=30°,点D是斜边AB的中点,当G是Rt △ABC的重心,GE⊥AC于点E,若BC=6cm,则GE= cm。
解:Rt△ABC中,∠A=30°,BC=6 ∴AB=BC=12,
D是斜边AB的中点,∴CD=AB=6
G是Rt△ABC的重心,∴CG=CD=4
由CD=AD,∠A=30°,∠GCE=30°
Rt△GCE中,∠GCE=30°,CG=4,∴GE=CG=2(cm)
⑵求面积
例2在△ABC中,中线AD、BE相交于点O,若△BOD的面积等于5,求△ABC的面积。
解:∵O是△ABC的重心,
∴AO∶OD=2∶1
∴S△AOB∶S△BOD=2∶1 即S△AOB=2 S△BOD=10
∴S△ABD= S△AOB+ S△BOD=10+5=15
又AD是△ABC的中线
S△ABC=2 S△ABD=30。
练习:1.如图5,△ABC中,AD是BC边上的中线,G是重心,如果AG=6,那么线段DG= 。
2.如图6,在△ABC中,G是重心,点D是BC的中点,若△ABC的面积为6cm2,则△CGD的面积为。
倍角三角形中的一个结论
湖北省黄石市下陆中学宋毓彬
例1(天津市中考题)在△ABC中,∠A、∠B、∠C所对应的边分别用a、b、c表示。
⑴如图1,在△ABC中,∠A=2∠B,且∠A=60°。
求证:a2=b(b+c)
⑵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一个内角等于另一个内角的2倍,我们称这样的三角形为“倍角三角形”。
本题第一问中的三角形是一个特殊的倍角三角形,那么对于任意的倍角△ABC,如图2,∠A=2∠B,关系式a2=b(b+c)是否仍然成立?并证明你的结论。
分析:⑴在△ABC中,∠A=2∠B,且∠A=60°,△ABC为Rt△,∠C=90°。
证法1:Rt△ACB中a=c,b=c,
所以a2=(c)2=,b(b+c)=c(c+c)=,
所以a2=b(b+c)。
⑵对于任意的倍角△ABC,∠A=2∠B,关系式a2=b(b+c)仍然成立。
如图2,延长BA至D,使AD=AC=b,连CD。
则∠CAB=2∠D,∴∠B=∠D,BC=CD=a,
由△ADC∽△CDB ,即。
所以a2=b(b+c)。
由以上的证明,可以得到关于倍角三角形的一个结论:一个三角形中有一个角等于另一个角的两倍,2倍角所对边的平方等于一倍角所对边乘该边与第三边的和。
(例2中另外两种证法同样可证得a2=b(b+c)。
)
例2(2009年全国初中数学联赛)在△ABC中,最大角∠A是最小角∠C的2倍,且AB=7,AC=8。
则BC=()
(A)7(B)10 (C)(D)7
分析:此题由例1中的结论,则BC2=7(7+8)=105,所以BC=。
以下还可以提供几种解法供参考。
解法一:分割法。
如图1,作∠CAB的平分线AD交BC于D。
△ABC∽△DBA,==,
∴解得∴x+y=。
评析:解法一的思路是常规思路,平分倍角构造相似三角形,通过相似比得到方程组求出线段长,进而求出BC的长。
但这种方法中,二元二次方程组的计算较为复杂。
解法二:构造法。
如图2,延长CA至点D,使AD=AB。
则∠D=∠ABD=∠CAB=∠C,
△CBD∽△DAB,=,
∴BD2=AB·CD=7×(8+7)=105,BD=,
又∠C=∠D,∴BC=BD=。
评析:利用二倍角为外角构造等腰三角形也是常见的作辅助线的技巧。
BD为相似三角形比例中项,与方法一相比,计算相对简单。
解法三:综合法
作∠CAB的平分线AD交BC于D。
作BE∥AD。
△ADC∽△BAE,=,①
△ADC∽△EBC,=,②
①×②,=,(x+y)2=7×15,x+y=。
解析:由△ADC∽△BAE,BE∥AD,方法三事实上已将方法一、方法二统一了起来。
所反映的本质是相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