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式太极拳85式详细教学图解
杨式太极拳八十五式图解(5)
![杨式太极拳八十五式图解(5)](https://img.taocdn.com/s3/m/5f69e4c5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d171f57.png)
杨式太极拳八十五式图解(5)第十二式进步搬拦捶动作一:左脚尖外撇45度,身体渐渐左转,随即重心渐渐向前移于左腿,右脚跟离地(开始上步)。
随转体,右掌弧形向左下(低与胯齐)移,随移随变拳并随着臂内旋使拳心朝下;左掌也随转体向左后移。
眼神关及右手下移,但不可低头。
(图44)动作二: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左腿,右脚向前提起。
同时,右拳自右前向左下绕;左掌向左而上划弧,高不超过耳部,随划弧随着臂内旋使掌心翻朝右面下方。
眼稍关右拳向左下绕,即渐渐转向右平视。
(图45,反面参看图99)动作三:右脚向右前(东南)斜方迈出一步,先以脚跟着地,随即脚尖外撇踏实,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右腿,左脚提起;身体同时渐渐右转。
随转体,右拳自左而上经胸前向前搬出,随搬随着臂外旋使拳心渐渐翻朝里面上方,随即渐渐向下弧形抽回;左掌也同时随转体弧形向右经右臂里侧前拦,掌心朝右。
眼神关顾左掌前拦。
(图46—47,反面参看图100-101)动作四:左脚前上一步,先以脚跟着地;同时身体继续右转;随转体,左掌继续向前探出,右拳弧形收回于腰际,拳心朝上;眼向前平视,眼神要关及左掌前探。
(图48,反面参看图102)动作五:随即重心渐渐移于左腿,左脚渐渐全脚踏实,弓左腿,蹬右腿,成左弓步;同时身体渐渐左转。
随转体,右拳向前打出,虎口渐渐转朝上;左掌微里收,坐腕,指尖斜向上前,附于右小臂里侧。
眼向前平视,眼神要关及右拳打出。
(图49,反面参看图103) 要点1.在连续进步时,要求“迈步如猫行”,并要求速度均匀,上下相随;上身要正直,不可歪斜和仰俯;右脚前上一步时要比一般步型更开得阔一些,并要避免上体随右脚上步而向右倾斜。
2.步法和手法要随腰转动;右拳搬出时不可离身体太远,并注意不可抬肘;右拳打出时要随腰转动,并随打随着臂微内旋,使虎口转朝上;右拳打出时中间经由心口向前打出,这叫做“拳从心发”。
3.练该拳套时,拳要自然握实,不可用力握紧。
第十三式如封似闭动作一:右腿弯屈,重心渐渐向后移到右腿。
传统85式杨式太极拳套路分解动作详解
![传统85式杨式太极拳套路分解动作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c0db56ad84868762caaed5cd.png)
传统85式杨式太极拳套路分解动作详解,第一式预备式:两足左右开立,距离同肩宽,脚尖皆朝前;身体自然直立;两臂自然下垂;眼向前平视。
要点:1、要求“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尾闾中正”、“含胸拔背”。
在这几个主要要求下,放松全身,做到“立身中正安舒”,并贯串於整套动作之中。
这几点要求,为太极拳所有动作的共同要点,锻炼时须刻刻记住,在後文的要点中不再一一重述,而仅提醒某一动作容易反其中某一要求。
例如,揽雀尾中的挤式和按式,初学者往往身体容易前俯或後仰,因此就在要点中及时提出,而其他共同要点虽未提及,但仍然要注意。
2、两臂下垂,肩关节要放松;手指自然微屈。
3、精神要自然提起;心要静,不要有丝毫杂念。
4、预备势中的要点大都是整套动作的要点,所以该式是一切动作的基础,初学者尤当注意。
第二式起势要点:1、在两臂未举之前,应仔细检查一下预备式是否合乎要求,然後开始做起势动作。
这时,思想要领先,要集中在每个动作的动向上,也就是要做到《十三势行功心解》所要求的“先在心,後在身”。
例如在做骸式两臂平举时,先要意识到怎样举,然後随着徐徐举起;即使是重复的或已成熟练的动作,也必须这样做,否则,内外动作容易散乱。
2、练习太极拳时,自起势至收势,每个动作都要求“沉肩坠肘”(详见《太极拳十要》一文)。
如该式两臂前举和两掌下按时,两肩不可耸起、紧张或用力,必须松开下沉。
两臂前举时两肘不可挺直,须有微屈下坠之意。
两肘下沉带动两掌下按时,“坠肘”固然很明显,即使在两掌已下按到两胯前时,仍然要求“坠肘”。
在这点上,初学者往往较难理解,认为肘部既已垂在下面,终不能把肘“坠”於两掌的下面去。
其实,在这种姿势上(後面动作中也有类似情况,如搂膝拗步中搂膝之手等),对“坠肘”应该这样来理解:就是两肘须微屈,使小臂向前微弯,这样,肘尖露出,与地面成垂直线,仍然可达到“坠肘”的要求;而如果两小臂也垂直,就失掉“坠肘”之意了。
3、要做到坐腕。
所为坐腕,就是把掌根下沉,手指节微微上翘,但不可用力翘起,必须自然,这样才能把劲贯至掌根,手指也有所感觉。
杨氏85式太极拳(带方向)
![杨氏85式太极拳(带方向)](https://img.taocdn.com/s3/m/df01044a0912a216147929dc.png)
杨氏85式太极拳一预备势(南)二起势(南)三揽雀尾(西)四单鞭(东)五提手上势(南)六白鹤亮翅(东)七左搂膝拗步(东)八手挥琵琶(东)九左右搂膝拗步 3个(东)十手挥琵琶(东)十一左搂膝拗步(东)十二进步搬拦捶(东)十三如封似闭(东)十四十字手(南)十五抱虎归山(西北)十六肘底看捶(东)十七左右倒撵猴5个(东)十八斜飞势(西南)十九提手上势(南)二十白鹤亮翅(东)二十一左搂膝拗步(东)二十二海底针(东)二十三扇通背(东)二十四撇身捶(西)二十五进步搬拦捶(西)二十六上步揽雀尾(西)二十七单鞭(东)二十八云手 5个(南)二十九单鞭(东)三十高探马(东)三十一右分脚(东南)左分脚(东北)三十二转身左蹬脚(西)三十三左右搂膝拗步(西)三十四进步栽捶(西)三十五翻身撇身捶(东)三十六进步搬拦捶(东)三十七右蹬脚(东)三十八左打虎势(西北)三十九右打虎势(东南)四十回身右蹬脚(东)四十一双峰贯耳(东南)四十二左蹬脚(东)四十三转身右蹬脚(东)四十四进步搬拦捶(东)四十五如封似闭(东)四十六十字手(南)四十七抱虎归山(西北)四十八斜单鞭(东南)四十九野马分鬃5个(西)五十揽雀尾(西)五十一单鞭(东)五十二玉女穿梭4个(西南、东南、东北、西北)五十三揽雀尾(西)五十四单鞭(东)五十五云手5个(南)五十六单鞭(东)五十七下势(东南)五十八金鸡独立(东)五十九左右倒撵猴5个(东)六十斜飞势(西南)六十一提手上势(南)六十二白鹤亮翅(东)六十三左搂膝拗步(东)六十四海底针(东)六十五扇通背(东)六十六转身白蛇吐信(西)六十七搬拦捶(西)六十八揽雀尾(西)六十九单鞭(东)七十云手5个(南)七十一单鞭(东)七十二高探马带穿掌(东)七十三十字腿(西)七十四进步指裆捶(西)七十五上步揽雀尾(西)七十六单鞭(东)七十七下势(东)七十八上步七星(东)七十九退步跨虎(东)八十转身摆莲(东南)八十一弯弓射虎(东北)八十二进步搬拦捶(东)八十三如封似闭(东)八十四十字手(南)八十五收势(南)。
85式杨氏太极拳图解及各动作要领
![85式杨氏太极拳图解及各动作要领](https://img.taocdn.com/s3/m/8aebe1519b6648d7c1c74675.png)
八十五式杨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是太极拳的一个流派。
这派太极拳是由河北永年人杨碌禅(1799-1872)及其子杨健侯(1839-1917)、其孙杨澄甫(1883-1936)等人在陈式老架太极拳的基础上发展创编的。
杨式太极拳拳架舒展简洁,结构严谨,身法中正,动作和顺,轻灵沉着兼而有之;练法上由松入柔,刚柔相济,形成独特的风格。
由于杨式太极拳姿势开展,平正朴实,练法简易,因此它深受广大群众热爱,开展得最为广泛。
杨式太极拳的拳架有高;中、低之分,初学者可根据不同年龄、性别、体力条件,以及不同的要求,采用高低不同的拳架适当调整运动量。
因此,它既适于体力较好者用来增强体质,又适用于体弱者作为疗病和保健的手段。
杨式太极拳的特点(1)虚灵顶劲(2)含胸拔背(3)松腰(4)分虚实(5)沉肩坠肘(6)用意不用力(7)上下相随(8)内外结合(9)相连不断(10)动中求静八十五式杨式太极拳拳谱第一式预备式第二式起势第三式揽雀尾第四式单鞭第五式提手上势第六式白鹤亮翅第七式左搂膝拗步第八式手挥琵琶第九式左右搂膝拗步第十式手挥琵琶第十一式左搂膝拗步第十二式进步搬拦捶第十三式如封似闭第十四式十字手第十五式抱虎归山第十六式肘底看捶第十七式左右倒撵猴第十八式斜飞式第十九式提手上势第二十式白鹤亮翅第二十一式左搂膝拗步第二十二式海底针第二十三式扇通背第二十四式撇身捶第二十五式进步搬拦捶第二十六式上步揽雀尾第二十七式单鞭第二十八式云手第二十九式单鞭第三十式高探马第三十一式左右分脚第三十二式转身蹬脚第三十三式左右搂膝拗步第三十四式进步栽捶第三十五式翻身撇身捶第三十六式进步搬拦捶第三十七式右蹬脚第三十八式左打虎式第三十九式右打虎式第四十式回身右蹬脚第四十一式双峰贯耳第四十二式左蹬脚第四十三式转身右蹬脚第四十四式进步搬拦捶第四十五式如封似闭第四十六式十字手第四十七式抱虎归山第四十八式斜单鞭第四十九式野马分鬃第五十式揽雀尾第五十—式单鞭第五十二式玉女穿梭第五十三式揽雀尾第五十四式单鞭第五十五式云手第五十六式单鞭第五十七式下势第五十八式金鸡独立第五十九式左右倒撵猴第六十式斜飞式第六十一式提手上势第六十二式白鹤亮翅第六十三式左搂膝拗步第六十四式海底针第六十五式扇通背第六十六式转身白蛇吐信第六十七式搬拦捶第六十八式揽雀尾第六十九式单鞭第七十式云手第七十一式单鞭第七十二式高探马带穿掌第七十三式十字腿第七十四式进步指裆捶第七十五式上步揽雀尾第七十六式单鞭第七十七式下势第七十八式上步七星第七十九式退步跨虎第八十式转身摆莲第八十一式弯弓射虎第八十二式进步搬拦捶第八十三式如封似闭第八十四式十字手第八十五式收势八十五式杨式太极拳图解与动作要领第一式预备式两足左右开立,距离同肩宽,脚尖皆朝前;身体自然直立;两臂自然下垂;眼向前平视。
杨式太极拳图解(85式完整版)(32~61)
![杨式太极拳图解(85式完整版)(32~61)](https://img.taocdn.com/s3/m/9a5bf01f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79.png)
杨式太极拳图解(85式完整版)(32~61)第三十二式转身蹬脚动作一:左脚落下,左膝微提,以右脚跟为轴,身体迅速向左后转;同时两掌向胸前合拢交叉,左掌在外,两掌心皆朝里;眼随转体平视转移。
(图131-132)动作二:两掌向左右分开;同时左脚以脚跟慢慢向左蹬出,脚尖朝上,右腿随着左脚蹬出渐渐起立,右膝仍微屈;眼关左掌分出,并通过左掌向左平视。
(图133)要点1.同前右分脚要点3、4。
2.左腿须随转身收回,不可着地;要“含胸拔背”,不可后仰。
3.左脚蹬出时要以脚跟为着力点。
注:杨澄甫老师原来的分脚、蹬脚,都是提膝后迅速踢出,劲透脚尖或脚跟,踢出时都有风声,后来他改为缓缓踢出或蹬出。
第三十三式左右搂膝拗步(一)左搂膝拗步动作一:左脚收回,右腿渐渐下蹲。
同时,左掌向右经:左胸前向左下弧形下搂;右掌弧形移至右耳侧,随移随着臂外旋、沉肘使掌心斜朝面部。
眼神稍关左掌下搂,即转向左视。
(图134)动作二:左脚向前落下,先以脚跟着地,随着重心渐渐移向左腿而至全脚踏实,身体同时渐渐左转,弓左腿,蹬右腿,成左弓步;同时,左掌随转体向下经左膝前搂至左胯旁,右掌也随重心前移和身体左转而向前(西)推出;眼向前平视.眼神要关及右掌前推。
(图135)(二)右搂膝拗步动作与第九式“左右搂膝拗步”(2)右搂膝拗步动作相同,惟方向相反,第九式是面朝东进行动作,此式是面朝西。
(图136—139,反面参看图38—41)要点与前第九式“左右搂膝拗步”要点相同。
第三十四式进步栽捶动作一:右脚尖外撇踏实,身体渐渐右转,重心随着渐渐移于右腿,左脚(脚跟先离地)向前提起;同时,左掌随转体自前向右弧形下搂,右掌自右胯侧向右向后向前(变拳)划弧置于右.腰侧;眼神关顾左掌下搂。
(图140-141)动作二:左脚向前迈出一步,先以脚跟着地,随着重心渐渐移向左腿而至全脚踏实,弓左腿,蹬右腿,成左弓步;身体同时渐渐左转.沉腰落胯。
随转体,左掌继续弧形而下经左膝前搂至左膝旁;右拳向前面下方打出,低过于膝。
杨式85式太极拳图解(完整版)
![杨式85式太极拳图解(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51d0fbc68bd63186bcebbc1c.png)
1.由单鞭过渡到图24的两手动作是合劲,脚和手的动作要协调一致。
2.做图24的姿势时,两肩和腰胯要放松,臀部不可凸出,身体应保持正直,胸部不可正对前方。脚跟虚点地面,脚尖微微抬起,不要翘得太高,右膝要微弓,不可挺直。要坐腕。重心应全部坐于左腿上。
3.由图24开始向图27过渡时,由于左胯根内收,左腿要有继续微微下蹲的现象。在挤的同时须有靠的意思,但不可耸肩;身要正直,不可前俯。
动作二:右腿继续渐渐下蹲,左脚向左前迈出一步,先以脚跟着地,随着重心渐渐移向左腿而至全脚踏实,脚尖斜朝西南,弓左腿,蹬右腿,成左弓步。当左脚前迈时,身体稍向左转,当左脚跟一经着地,身体即渐渐右转。同时,左肘稍屈,以左小臂向左上弧形掤出,左掌高与肩平,腕微里屈,掌心斜朝右面上方;右掌向前而右弧形下采至高与胯齐,掌心朝下,手指朝前,坐腕,指节微向上翻。眼向前平视,眼神要关及两掌左右分开(图6)。动作一、二为左掤,动作三、四为右掤。
动作二:腰微左转,左胯根(股骨头关节)微内收,右脚提起;同时,左肘向左后撤,随撤随着臂内旋使掌心翻朝下;右掌也同时随转体自前而下向左前弧形移于左手下侧,随移随着臂外旋使掌心翻朝上;眼神稍顾左肘后撤,即转向前平视。(图25、26)
动作三:右脚向前仍于原地落下,先以脚跟着地,腰渐左转,右脚尖以脚跟为轴渐渐里扣踏实,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右腿,右腿屈膝下蹲坐实;在上步转腰的同时,右臂向前挤出,随挤随带肩靠,左掌附于右小臂里侧随右臂前挤。眼先随右臂前挤,即渐渐移视右掌。(图27)
2.练习太极拳时。自起势至收势,每个动作都要求“沉肩坠肘”(详见《太极拳十要》一文)。如该式两臂前举和两掌下按时,两肩不可耸起、紧张或用力.必须松开下沉。两臂前举时两肘不可挺直,须有微屈下坠之意。两肘下沉带动两掌下按时,“坠肘”固然很明显,即使在两掌已下按到两胯前时,仍然要求“坠肘”。在这点上,初学者往往较难理解:认为肘部既已垂在下面,终不能把肘“坠”于两掌的下面去。其实,在这种姿势上(后面动作中也有类似情况,如搂膝拗步中搂膝之手等),对“坠肘”应该这样来理解:就是两肘须微屈,使小臂向前微弯.这样,肘尖露出,与地面成垂直线,仍然可达到“坠肘”的要求;而如果两小臂也垂直,就失掉“坠肘”之意了。
杨氏85式太极拳图解-第一式:预备势
![杨氏85式太极拳图解-第一式:预备势](https://img.taocdn.com/s3/m/e4d7f636647d27284b735179.png)
杨氏85式太极拳图解-第一式:预备势三:动作图解第一式:预备势谱诀:聚精会神守中气,平心和气意绵绵;阴阳合德任自然,动静未分混沌体。
动作过程面朝南,自然站立,两足平行,其距离以肩的宽度为准。
两臂自然分垂两腿外侧,头正项竖。
双目平视,精神内固,气沉丹田,澄心自滤,身心无为,气脉内和,松静自然(图1)。
技术要领1.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沉肩垂肘,松腰落胯,尾闾中正o2.精神内敛,思想集中,气息平和,心中无杂念。
3.体松涵虚,身桩端正,立身中正安舒,全身重量平均垂落在两足上。
恭然而立,心静意定,身静无为。
注释说明预备势即预备姿势。
较早的太极拳老谱不立这一式名,后有立名为“无极势"或“太极势”的,其内容主要包括:1.调身松体。
身体各部位忘情放松,调身可摆正身体各部分的姿势,使各种机能得到平衡,强化各种腺体的分泌作用,从而达到对精神的有效控制。
2.调息自然。
呼吸吐纳自然匀畅,调息以驾驭呼吸,使植物神经系统的机能起到有效的调节作用,增加肺活量,使血液中的含氧量增加,促进胃肠的蠕动,改善消化吸收的功能,同时提高全身各器官系统的机能。
3.调神人静。
思想宁静,摈除杂念,物我两忘。
调神是控制人的意识活动,使身体内部的器官臣服自己的意志和身体免出起因于机体紊乱的多种疾病。
调身、调息和调神三者相因互果,而人静为三者之关键。
太极修炼者,在“无极势”的静态下做好演拳前的准备,其目的在于使演练者避免突然进人太极的行功状态,而出现精神上一时难以集中、心神不宁和心猿意马等现象。
收势也以“无极势”结束,就不至于草草收功,影响锻炼的效果。
“无极势"的加盟克服了始乱终弃的弊病,从而使太极拳的锻炼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王宗岳《太极拳论》说:“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概括地说明了太极拳的全部功夫不外乎“无极”和“太极”。
“无极”也者,天地未分,混沌一体,无形无象,无始无终,无相对绝对之可言,无始终对待之可名。
85式杨氏太极拳图解及各动作详解
![85式杨氏太极拳图解及各动作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edcdd04d1a37f111f0855b93.png)
八十五式杨氏太极拳一、简介:杨式太极拳是太极拳的一个流派。
这派太极拳是由河北永年人杨碌禅(1799-1872)及其子杨健侯(1839-1917)、其孙杨澄甫(1883-1936)等人在陈式老架太极拳的基础上发展创编的。
杨式太极拳拳架舒展简洁,结构严谨,身法中正,动作和顺,轻灵沉着兼而有之;练法上由松入柔,刚柔相济,形成独特的风格。
由于杨式太极拳姿势开展,平正朴实,练法简易,因此它深受广大群众热爱,开展得最为广泛。
杨式太极拳的拳架有高;中、低之分,初学者可根据不同年龄、性别、体力条件,以及不同的要求,采用高低不同的拳架适当调整运动量。
因此,它既适于体力较好者用来增强体质,又适用于体弱者作为疗病和保健的手段。
二、拳谱第一式预备式第二式起势第三式揽雀尾第四式单鞭第五式提手上势第六式白鹤亮翅第七式左搂膝拗步第八式手挥琵琶第九式左右搂膝拗步第十式手挥琵琶第十一式左搂膝拗步第十二式进步搬拦捶第十三式如封似闭第十四式十字手第十五式抱虎归山第十六式肘底看捶第十七式左右倒撵猴第十八式斜飞式第十九式提手上势第二十式白鹤亮翅第二十一式左搂膝拗步第二十二式海底针第二十三式扇通背第二十四式撇身捶第二十五式进步搬拦捶第二十六式上步揽雀尾第二十七式单鞭第二十八式云手第二十九式单鞭第三十式高探马第三十一式左右分脚第三十二式转身蹬脚第三十三式左右搂膝拗步第三十四式进步栽捶第三十五式翻身撇身捶第三十六式进步搬拦捶第三十七式右蹬脚第三十八式左打虎式第三十九式右打虎式第四十式回身右蹬脚第四十一式双峰贯耳第四十二式左蹬脚第四十三式转身右蹬脚第四十四式进步搬拦捶第四十五式如封似闭第四十六式十字手第四十七式抱虎归山第四十八式斜单鞭第四十九式野马分鬃第五十式揽雀尾第五十—式单鞭第五十二式玉女穿梭第五十三式揽雀尾第五十四式单鞭第五十五式云手第五十六式单鞭第五十七式下势第五十八式金鸡独立第五十九式左右倒撵猴第六十式斜飞式第六十一式提手上势第六十二式白鹤亮翅第六十三式左搂膝拗步第六十四式海底针第六十五式扇通背第六十六式转身白蛇吐信第六十七式搬拦捶第六十八式揽雀尾第六十九式单鞭第七十式云手第七十一式单鞭第七十二式高探马带穿掌第七十三式十字腿第七十四式进步指裆捶第七十五式上步揽雀尾第七十六式单鞭第七十七式下势第七十八式上步七星第七十九式退步跨虎第八十式转身摆莲第八十一式弯弓射虎第八十二式进步搬拦捶第八十三式如封似闭第八十四式十字手第八十五式收势三、八十五式杨式太极拳图解与动作要领第一式预备式两足左右开立,距离同肩宽,脚尖皆朝前;身体自然直立;两臂自然下垂;眼向前平视。
杨式85式太极拳图解(完整版-杨澄甫示范)
![杨式85式太极拳图解(完整版-杨澄甫示范)](https://img.taocdn.com/s3/m/ff71c462a98271fe910ef983.png)
杨式太极拳图解(85式完整版,杨澄甫示范)第一式预备式两足左右开立,距离同肩宽,脚尖皆朝前;身体自然直立;两臂自然下垂;眼向前平视。
(图1)要点1.要求“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尾闾中正”、“含胸拔背”。
在这几个主要要求下,放松全身,做到“立身中正安舒”,并贯串于整套动作之中。
这几点要求,为太极拳所有动作的共同要点,锻炼时须刻刻记住,在后文的要点中不再一一重述,而仅提醒某一动作容易违反其中某一要求。
例如,揽雀尾中的挤式和按式,初学者往往身体容易前俯或后仰,因此就在要点中及时提出,而其他共同要点虽未提及,但仍然要注意。
2.两臂下垂,肩关节要放松;手指自然微屈。
3.精神要自然提起;心要静,不要有丝毫杂念。
4.预备式中的要点大都是整套动作的要点,所以该式是一切动作的基础,初学者尤当注意。
第二式起势动作一:两臂徐徐向前平举至高与肩平,两掌相距同肩宽,掌心皆朝下。
(图2)动作二:两肘下沉,自然地带动两掌徐徐向下按至胯前,手指仍朝前,掌心仍朝下;眼向前平视。
(图3)要点1.在两臂未举之前.应仔细检查一下预备式是否合乎要求,然后开始做起势动作。
这时,思想要领先.要集中在每个动作的动向上,也就是要做到《十三势行功心解》所要求的“先在心,后在身”。
例如在做该式两臂前平举时,先要意识到怎样举,然后随着徐徐举起;即使是重复的或已很熟练的动作,也必须这样做,否则,内外动作容易散乱。
2.练习太极拳时。
自起势至收势,每个动作都要求“沉肩坠肘”(详见《太极拳十要》一文)。
如该式两臂前举和两掌下按时,两肩不可耸起、紧张或用力.必须松开下沉。
两臂前举时两肘不可挺直,须有微屈下坠之意。
两肘下沉带动两掌下按时,“坠肘”固然很明显,即使在两掌已下按到两胯前时,仍然要求“坠肘”。
在这点上,初学者往往较难理解:认为肘部既已垂在下面,终不能把肘“坠”于两掌的下面去。
其实,在这种姿势上(后面动作中也有类似情况,如搂膝拗步中搂膝之手等),对“坠肘”应该这样来理解:就是两肘须微屈,使小臂向前微弯.这样,肘尖露出,与地面成垂直线,仍然可达到“坠肘”的要求;而如果两小臂也垂直,就失掉“坠肘”之意了。
杨氏85式太极拳教学第八十五式收势
![杨氏85式太极拳教学第八十五式收势](https://img.taocdn.com/s3/m/d41f07e0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a9.png)
杨氏85式太极拳教学第八十五式收势第八十五式收势谱诀:大道全凭静中得,阳动以浑阴静成;法法经必有化无,神气相抱归天根。
动作过程1.两臂前伸,随伸内旋,两掌心朝下,左手在上,右手在下,略成十字交叉(图280)。
2.两臂继续分开,两手距离同肩宽,随即两肘下沉,自然带动两掌渐渐向下按至胯旁,掌心仍朝前下。
眼向前平视(图281、282)。
3.最后两肩与两手指自然下垂,分垂两腿外侧,凝神静息,归于无极势(图283)。
技术要领1.此势是杨式太极拳终了之势,收势仍要回归原处,即预备势、起势在那里,一套拳练完,收势仍须回到那里,方向要正,站立位置要对。
2.参阅第一式预备势及第二式起势。
,注释说明收势,如《体用大全诀》说的“太极合手势完成”,即套路结束时的收拳还原势。
故88式太极拳作“收势还原”,吴式作“合太极",杨式亦有称“合太极”的。
阳动以浑,阴静以成,有物浑成,太极也。
动之则分,分阴阳也;静之则合,合太极也。
合太极者,合两仪、四象、八卦、六十四卦。
由动归静,知止有定,收敛心意气息全归于根;凝神固精,定心静息,而复归于无极穆穆皇皇之浑沌景象。
太极之学,本尚自然,师法自然,始亦自然,终亦自然,始终自然,是为太极拳道。
老子日:“归根日静,是谓复命。
”能够静到极点,“致虚极,守静笃”,才能找到生命的根源,回归生命的根本。
所以,傅钟文老师说:“太极收势是很重要的,行拳走架好比种稻谷,‘收势'是收获的时候,千忌马虎,草草了事,要定心静意,注意‘颗粒还仓'。
”此乃金玉良言也。
无为自然,是太极修炼的基本原则。
太极拳道本无生有,故乃有必归于无,方不失天道之和,合于自然而成其大道。
前往第一式:3536/3536.html。
杨式85式太极拳图解第三式揽雀尾
![杨式85式太极拳图解第三式揽雀尾](https://img.taocdn.com/s3/m/bb6af7f4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f1.png)
杨式85式太极拳图解第三式揽雀尾第三式揽雀尾第三式揽雀尾谱诀:拥捋挤按揽雀尾,粘黏连随敌难近;引进落空合即出,牵动四两拨千斤.动作过程一掤1.左掤(1)右足尖外撇约45。
重心渐移至右足,右腿屈膝微蹲,身体右转约45 o,左腿屈膝提起。
同时,两手俯掌随体转右摆,右手经右腹前向上、向右、向外至右胸前,再由胸前向里磨转一小圈,肘沉垂略低于腕;左手随前臂外旋渐成仰掌,经腹前下抄至右掌下,两臂弧形环合。
眼随体转平移视左臂前方(图5)。
(2)右腿下蹲坐实,身体微左转,左胯根松沉,左脚向正前方(向南)迈出一步,足跟着地,随着右腿蹬、左腿弓,重心渐前移,左足尖里扣约450,身体渐右转成左弓步坐实。
同时,左前臂向左上弧形掤出,左掌略斜仰,高与肩平,腕略内屈;右掌向前、向右弧形下采至右胯前,略高于胯,坐腕俯掌、手指朝前。
眼向前(西方)平视而顾及两掌(图6)。
2.石掤(1)身体稍左转,左胯稍内收,重心渐移于左腿;右足随势弧形向前提起。
同时,左臂内旋,左肘向后微撤沉,带引左掌至左胸前,坐腕竖掌,掌心朝前;右臂外旋,向左弧形抄至腹前,掌心朝里斜上方,两臂弧环相合。
眼神先略顾及左臂后撤,后渐盼右臂,终转向前(西南)平视(图7)n(2)身体微右转至面向西,右足向前迈出,脚跟着地,随之重心右移,成右弓步。
同时,右臂向前上掤出,掌心朝里稍仰,肘沉垂,略低于腕;左掌掌心朝外,衬于右腕关节下,随右臂向前推出(左右手腕的距离是手臂腕肘间的距离,即相当于尺骨长度)。
眼向前平视,眼神顾及右前臂前掤(图8、9)。
技术要领1.此势之左掤为单手掤,劲点在左前臂桡骨近腕处,右手是开劲,劲点在右腕侧的腕根处,即左手以掤为主,暗含捌劲,右手采用“采”势;此势之右掤为双手掤,即右手掤向前,劲点在右臂桡骨侧的腕部,左手辅以衬劲,符合“一手莫单行”原则。
但无论左掤或右掤,都要求肩松沉,肩关节不可前探,手臂切莫过于前掤,手臂既极为轻灵圆活,又极为柔软沉重,两臂如松非松、刚柔内含和如棉裹铁,如坚韧的强弓或藤条那样富有弹性和韧性。
杨式85式太极拳图解(完整版)
![杨式85式太极拳图解(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96be9eeb998fcc22bcd10d98.png)
杨式太极拳图解(85式完整版)第一式预备式两足左右开立,距离同肩宽,脚尖皆朝前;身体自然直立;两臂自然下垂;眼向前平视。
(图1)要点1.要求“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尾闾中正”、“含胸拔背”。
在这几个主要要求下,放松全身,做到“立身中正安舒”,并贯串于整套动作之中。
这几点要求,为太极拳所有动作的共同要点,锻炼时须刻刻记住,在后文的要点中不再一一重述,而仅提醒某一动作容易违反其中某一要求。
例如,揽雀尾中的挤式和按式,初学者往往身体容易前俯或后仰,因此就在要点中及时提出,而其他共同要点虽未提及,但仍然要注意。
2.两臂下垂,肩关节要放松;手指自然微屈。
3.精神要自然提起;心要静,不要有丝毫杂念。
4.预备式中的要点大都是整套动作的要点,所以该式是一切动作的基础,初学者尤当注意。
第二式起势动作一:两臂徐徐向前平举至高与肩平,两掌相距同肩宽,掌心皆朝下。
(图2)动作二:两肘下沉,自然地带动两掌徐徐向下按至胯前,手指仍朝前,掌心仍朝下;眼向前平视。
(图3)要点1.在两臂未举之前.应仔细检查一下预备式是否合乎要求,然后开始做起势动作。
这时,思想要领先.要集中在每个动作的动向上,也就是要做到《十三势行功心解》所要求的“先在心,后在身”。
例如在做该式两臂前平举时,先要意识到怎样举,然后随着徐徐举起;即使是重复的或已很熟练的动作,也必须这样做,否则,内外动作容易散乱。
2.练习太极拳时。
自起势至收势,每个动作都要求“沉肩坠肘”(详见《太极拳十要》一文)。
如该式两臂前举和两掌下按时,两肩不可耸起、紧张或用力.必须松开下沉。
两臂前举时两肘不可挺直,须有微屈下坠之意。
两肘下沉带动两掌下按时,“坠肘”固然很明显,即使在两掌已下按到两胯前时,仍然要求“坠肘”。
在这点上,初学者往往较难理解:认为肘部既已垂在下面,终不能把肘“坠”于两掌的下面去。
其实,在这种姿势上(后面动作中也有类似情况,如搂膝拗步中搂膝之手等),对“坠肘”应该这样来理解:就是两肘须微屈,使小臂向前微弯.这样,肘尖露出,与地面成垂直线,仍然可达到“坠肘”的要求;而如果两小臂也垂直,就失掉“坠肘”之意了。
杨式85式太极拳图解和技术要领
![杨式85式太极拳图解和技术要领](https://img.taocdn.com/s3/m/5f4069ea5ef7ba0d4a733bdd.png)
杨式85式太极拳动作名称第一式预备势第二式起势第三式揽雀尾第四式单鞭第五式提手上势第六式白鹤亮翅第七式左搂膝拗步第八式手挥琵琶第九式左右搂膝拗步第十式手挥琵琶第十一式左搂膝拗步第十二式进步搬拦捶第十三式如封似闭第十四式十字手第十五式抱虎归山第十六式肘底看捶第十七式左右倒撵猴第十八式斜飞势第十九式提手上势第二十式白鹤亮翅第二十一式左搂膝拗步第二十二式海底针第二十三式扇通背第二十四式转身撇身捶第二十五式进步搬拦捶第二十六式上步揽雀尾第二十七式单鞭第二十八式云手第二十九式单鞭第三十式高探马第三十一式左右分脚第三十二式转身蹬脚第三十三式左右搂膝拗步第三十四式进步栽捶第三十五式翻身撇身捶第三十六式进步搬拦捶第三十七式右蹬脚第三十八式左打虎势第三十九式右打虎势第四十式回身右蹬脚第四十一式双峰贯耳第四十二式左蹬脚第四十三式转身右蹬脚第四十四式进步搬拦捶第四十五式如封似闭第四十六式十字手第四十七式抱虎归山第四十八式斜单鞭第四十九式左右野马分鬃第五十式揽雀尾第五十一式单鞭第五十二式玉女穿梭第五十三式揽雀尾第五十四式单鞭第五十五式云手第五十六式单鞭第五十七式下势第五十八式金鸡独立第五十九式左右倒撵猴第六十式斜飞势第六十一式提手上势第六十二式白鹤亮翅第六十三式左搂膝拗步第六十四式海底针第六十五式扇通背第六十六式转身白蛇吐芯第六十七式进步搬拦捶第六十八式上步揽雀尾第六十九式单鞭第七十式云手第七十一式单鞭第七十二式高探马带穿掌第七十三式十字腿第七十四式进步指裆捶第七十五式上步揽雀尾第七十六式单鞭第七十七式下势第七十八式上步七星第七十九式退步跨虎第八十式转身摆莲第八十一式弯弓射虎第八十二式进步搬拦捶第八十三式如封似闭第八十四式十字手第八十五式收势三:动作图解第一式:预备势谱诀:聚精会神守中气,平心和气意绵绵;阴阳合德任自然,动静未分混沌体。
动作过程面朝南,自然站立,两足平行,其距离以肩的宽度为准。
两臂自然分垂两腿外侧,头正项竖。
杨式太极拳85式用法全集,所有的诀窍都在这了(附视频)
![杨式太极拳85式用法全集,所有的诀窍都在这了(附视频)](https://img.taocdn.com/s3/m/c10f9eea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1e.png)
杨式太极拳85式用法全集,所有的诀窍都在这了(附视频)传统杨氏太极拳85式动作歌诀第1式:预备势混沌未开太极前,摄得真精顶内煎。
提神顶劲精神注,平腕坠肘势自然。
第2式:起势沉气举手腕须平,黏缠双臂肩宜松。
按下松腹归元侯,吐尽浊气清气升。
第3式:揽雀尾左掤势:初运鸿濛阴阳现,起落开合太极圈。
转身左掤出左步,右采横掤任自然。
右掤势:架御敌手需用掤,意欲黏回勿近胸。
最忌板滞与偏抗,活泼全在转腰功。
捋势:顺取肘腕捋勿空,不抗不匾见真功。
本有舍己从人意,原为引人从己行。
挤势:捋势变挤顺手缠,得机发劲莫迟延。
预防敌拳又钻来,变成双掌推向前。
按势:挤若落空变按柔,自是从人无他求。
伸腰攻步为助势,左按腕节右按肘。
揽雀尾总诀:太极拳法妙无穷,掤捋挤按雀尾生。
掤势劲点在两臂,捋势劲点在掌中。
挤势劲点在小臂,按势劲点在腰攻。
欲知此中玄妙处,勤练推手功乃成。
第4式:单鞭追魂钢鞭当胸甩,左像箭来右似弓。
近得身来劲变挒,靠肘掤按任君行。
第5式:提手上势遇敌扑来胸前吼,左截右断掀彼肘。
顺引合出挤肘靠,伸腰发力敌便走。
第6式:白鹤亮翅白鹤展翅立鸡群,左采右挒敌力分,敞开门户引敌进,开中寓合须用心。
第7式、左搂膝拗步起肩过胯膝外搂,肘外预防敌暗手。
连环接打斜中找,掌按侧肋并肩头。
第8式:手挥琵琶双手如抱一琵琶,折肘剪腕用不差。
里外圈儿由我划,左挒右采破擒拿。
第12式:进步搬拦捶太极五捶此为先,搬拦左右顾盼间。
护中反打进步捶,化后即打非等闲。
第13式:如封似闭扬掌格肘十字封,化开合手闭含攻。
推按顺防刹不住,哼哈之间腰腿功。
第14式:十字手扣脚即寓裆中击,转身掤开敌两臂。
缠拿裹封开合手,相机变化莫迟疑。
第15式:抱虎归山十字手开采挒上,抱虎全凭力臂长。
盼前顾后搂按打,趁势捋挤也难防。
第16式:肘底看捶左掤右粘护中打,捶居肘下叶底花。
缠托折叠掌劈面,肘底相机破擒拿。
第17式:左右倒撵猴轻灵撤步似水流,引而后发倒卷肱。
走化闪战扳挽劲,惊走猴王佛心留。
传统杨氏太极拳85式-高云演示(带拳谱)
![传统杨氏太极拳85式-高云演示(带拳谱)](https://img.taocdn.com/s3/m/6dc68968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8e.png)
传统杨氏太极拳85式-高云演示(带拳谱)传统杨氏太极拳85式拳谱01预备式02起势03揽雀尾04单鞭05提手上势06白鹤亮翅07左搂膝拗步08手挥琵琶09左右搂膝拗步10手挥琵琶11左搂膝拗步12进步搬拦捶13如封似闭14十字手15抱虎归山16肘底看捶17左右倒撵猴18斜飞式19提手上势20白鹤亮翅21左搂膝拗步22海底针23扇通背24撇身捶25进步搬拦捶26上步揽雀尾27单鞭28云手29单鞭30高探马31左右分脚32转身蹬脚33左右搂膝拗步34进步栽捶35翻身撇身捶36进步搬拦捶37右蹬脚38左打虎式39右打虎式40回身右蹬脚41双峰贯耳42左蹬脚43转身右蹬脚44进步搬拦捶45如封似闭46十字手47抱虎归山48斜单鞭49野马分鬃50揽雀尾51单鞭52玉女穿梭53揽雀尾54单鞭55云手56单鞭57下势58金鸡独立59左右倒撵猴60斜飞势61提手上式62白鹤亮翅63左搂膝拗步64海底针65扇通背66转身白蛇吐芯67搬拦捶68揽雀尾69单鞭70云手71单鞭72高探马带穿掌73十字腿74进步指裆捶75上步揽雀尾76单鞭77下势78上步七星79退步跨虎80转身摆莲81弯弓射虎82进步搬拦捶83如封似闭84十字手85收势。
杨式太极拳图解(85式完整版)(47~85)
![杨式太极拳图解(85式完整版)(47~85)](https://img.taocdn.com/s3/m/deca390c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4087a43.png)
杨式太极拳图解(85式完整版)(47~85)第四十七式抱虎归山动作和要点皆与第十五式“抱虎归山”相同。
(接图57— 67)第四十八式斜单鞭动作和要点皆与第四式“单鞭”相同,惟方向正斜不同。
(接图68,再接图177—179)第四十九式野马分鬃(一)右分鬃动作一:左脚尖里扣踏实,身微左转,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左腿,左腿坐实,右脚收回经左踝侧向前提起。
同时,左掌屈肘弧形移于左胸前;右吊手变掌自右而下向左弧形抄至腹前,随抄随着臂外旋使掌心翻朝左面上方,与左手成抱球状;两臂皆呈弧形。
眼神关顾左掌。
(图180)动作二:右脚向右(西稍偏北)迈出,身体渐渐右转,先以脚跟着地,随着重心渐渐移向右腿而至全脚踏实,弓右腿,蹬左腿,成右弓步。
同时,右掌随转体向右上方以大拇指一侧弧形例出,高与眉齐;左掌向左弧形下采于左胯旁。
眼神关顾右掌(扌列)出,稍先于右掌到达右方。
(图181)(二)左分鬃动作一:右脚尖外撇踏实,身微右转,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右腿,右腿坐实,左脚经右踝侧向前提起。
同时,右掌随转体屈肘移于右胸前,随移随着臂内旋使掌心渐渐翻朝下;左掌向右弧形抄至腹前,随抄随着臂外旋使掌心翻朝右面上方,与右掌成抱球状;两臂均呈弧形。
眼随转体平视转移.眼神要关及右掌。
(图182-183)动作二:左脚向左(西稍偏南)迈出,身体渐渐左转,先以脚跟着地,随着重心渐渐移向左腿而至全脚踏实,弓左腿,蹬右腿,成左弓步。
同时,左掌随转体向左上方以大拇指一侧弧形例出,高与眉齐;右掌向右弧形下采于右胯旁。
眼神关顾左掌(扌列)出,稍先于左掌到达左方。
(图184)(三)右分鬃动作与前(二)左分鬃动作相同,惟左右相反。
(图185-187)要点1.野马分鬃的弓步比一般弓步稍微开一些,但不到45度斜角;脚尖要与膝盖方向一致。
2.两掌成抱球状时,注意不可抬肘。
3.右或左手例出时要随腰转动,并要由肩到肘、由肘到手节节贯串地向外(扌列)出。
同时例出与转体、变弓步要协调一致。
杨式85式太极拳现用图解(完整版)
![杨式85式太极拳现用图解(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412c62c5102de2bd96058847.png)
杨式太极拳图解(85式完整版)第一式预备式两足左右开立,距离同肩宽,脚尖皆朝前;身体自然直立;两臂自然下垂;眼向前平视。
(图1)要点1.要求“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尾闾中正”、“含胸拔背”。
在这几个主要要求下,放松全身,做到“立身中正安舒”,并贯串于整套动作之中。
这几点要求,为太极拳所有动作的共同要点,锻炼时须刻刻记住,在后文的要点中不再一一重述,而仅提醒某一动作容易违反其中某一要求。
例如,揽雀尾中的挤式和按式,初学者往往身体容易前俯或后仰,因此就在要点中及时提出,而其他共同要点虽未提及,但仍然要注意。
2.两臂下垂,肩关节要放松;手指自然微屈。
3.精神要自然提起;心要静,不要有丝毫杂念。
4.预备式中的要点大都是整套动作的要点,所以该式是一切动作的基础,初学者尤当注意。
第二式起势动作一:两臂徐徐向前平举至高与肩平,两掌相距同肩宽,掌心皆朝下。
(图2)动作二:两肘下沉,自然地带动两掌徐徐向下按至胯前,手指仍朝前,掌心仍朝下;眼向前平视。
(图3)要点1.在两臂未举之前.应仔细检查一下预备式是否合乎要求,然后开始做起势动作。
这时,思想要领先.要集中在每个动作的动向上,也就是要做到《十三势行功心解》所要求的“先在心,后在身”。
例如在做该式两臂前平举时,先要意识到怎样举,然后随着徐徐举起;即使是重复的或已很熟练的动作,也必须这样做,否则,内外动作容易散乱。
2.练习太极拳时。
自起势至收势,每个动作都要求“沉肩坠肘”(详见《太极拳十要》一文)。
如该式两臂前举和两掌下按时,两肩不可耸起、紧张或用力.必须松开下沉。
两臂前举时两肘不可挺直,须有微屈下坠之意。
两肘下沉带动两掌下按时,“坠肘”固然很明显,即使在两掌已下按到两胯前时,仍然要求“坠肘”。
在这点上,初学者往往较难理解:认为肘部既已垂在下面,终不能把肘“坠”于两掌的下面去。
其实,在这种姿势上(后面动作中也有类似情况,如搂膝拗步中搂膝之手等),对“坠肘”应该这样来理解:就是两肘须微屈,使小臂向前微弯.这样,肘尖露出,与地面成垂直线,仍然可达到“坠肘”的要求;而如果两小臂也垂直,就失掉“坠肘”之意了。
杨式太极拳85式拳谱(改后稿)
![杨式太极拳85式拳谱(改后稿)](https://img.taocdn.com/s3/m/74ffb11ef18583d0496459d2.png)
名称 单鞭 高探马 右左分脚 转身左蹬脚 搂膝拗步 进步栽捶 翻身撇身捶 进步搬拦捶 右蹬脚 左打虎势 右打虎势
方向 序
东 东 五 57 58 59 转西 60 西 61 西 62 转东 63 东 64 东 65 西北 66 东南 67
名称 下势 金鸡独立 左右倒撵猴 斜飞势 提手上势 白鹤亮势 左搂膝拗步 海底针 闪通背 白蛇吐芯 进步搬拦捶
方向
东 东 西退 南 南 转东 东 东 东 西 西 西 转东 东 东 东北 西 西 西 东 东 东 东
12 进步搬拦捶
40 回身右蹬脚 东
68 上步揽雀尾
东 41 双峰贯耳 东南 69 如封似闭 转南 42 左蹬脚 东南 六 70 十字手 西北 43 转身右蹬脚 东南 71 抱虎归山 转东 44 进步搬拦捶 东 72 肘底看捶 73 左右倒撵猴5 西退 45 如封似闭 东 转南 46 十字手 南 74 斜飞势 南 四 47抱虎归山 西北 75 提手上势 转东 48 斜单鞭 东南 76 白鹤亮势 49 野马分鬃 77 左搂膝拗步1 东 东 50 揽雀尾 南西 78 海底针 东 51 单鞭 转东 79 闪通背 转西 52 玉女穿梭 80 撇身捶 53 揽雀尾 南西 81 进步搬拦捶 西 54 单鞭 转东 82 上步揽雀尾 西 转东 55 云手(3或5) 东 83 单鞭 56 单鞭 东 84 云手(3或5) 东
弯弓射虎左拳拳面东北,拳心向下高与胸平;右拳置于右额前,拳心向外拳眼朝下。 单鞭的方向都是东偏北;
单鞭 云手(3或5) 单鞭 高探马带穿掌 十字腿单摆莲 进步指裆捶 上步揽雀尾 单鞭 下势 上步七星 退步跨虎 转身摆莲 弯弓射虎 进步搬拦捶 如封似闭 十字手 85 收势
东 东 南 南
31式:右分脚是东北上步东南分脚;左分脚是东南上步东北分脚。 49式:右左野马分鬃:西北、西南方向依次转换。 52式:玉女穿梭 共四个,方向是四个斜角:依次为西南、东南、东北、西北 西南、东北方向为左穿梭;东南、西北方向为右穿梭 80-81式:转身摆莲-弯弓射虎:左脚是西北方向,右脚是东南方向3 4 5 6 7 8 9 10 11 13 14 二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传统杨氏108(85式)式太极拳拳谱
![传统杨氏108(85式)式太极拳拳谱](https://img.taocdn.com/s3/m/a9f409a6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00.png)
传统杨氏108(85式)式太极拳拳谱太极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结合易学的阴阳五行之变化,中医经络学,古代的导引术和吐纳术形成的一种内外兼修、柔和、缓慢、轻灵、刚柔相济的传统拳术。
传统太极拳门派众多,常见的太极拳流派有陈式、杨式、武式、吴式、孙式、和式等派别,各派既有传承关系,相互借鉴,也各有自己的特点,呈百花齐放之态。
由于太极拳是近代形成的拳种,流派众多,群众基础广泛,因此是中国武术拳种中非常具有生命力的一支。
杨氏太极拳是中国太极拳主要流派之一。
她是杨氏太极拳奠基人杨福魁所创。
杨福魁字露蝉(1797--1872) 河北永年县人。
年少从师陈长兴受业列入门墙。
约1850年返回永年县以授拳为生。
传其子杨班候(1837--1892),杨健侯(1839--1917)。
杨键侯又传其子兆熊(少侯),兆元,兆清(澄甫)。
经过杨氏祖孙三代人的努力,在陈长兴的太极拳基础上逐渐演变为杨氏太极拳。
杨兆清字澄甫(1883--1936),幼承家学,历经数十年寒暑苦功终于成为太极拳的一代宗师,成为杨氏太极拳(大架)的创始人。
杨澄甫从学者众,其著名弟子有崔毅士、阎月川、牛春明、李雅轩、傅钟文、董英杰、郑曼青等。
杨氏太极拳源远流长传四方。
自杨露蝉传入北京后长胜不衰。
杨氏太极拳继承之士不负太极名家之美称。
世传一套108式或后来衍生出来的传统88式、85式和83式养生拳架。
在杨氏子弟内部传承却另有一套体系,这个内传太极拳体系有三套拳,第一套108式、第二套加(家)手、第三套小快式。
这三套拳的风格各异,招式、手法变化颇多,动作新颖别致,内容极为丰富。
三套拳架,层层进阶,各练一层功效。
此篇经由杏坛风整理,图文均来自网络,所有内容均参照原本,以供同好共学,同谋进步,以发扬杨式太极拳,实现老宗师“付诸梨生,以全于世”的初心。
本文旨在公益分享,如有错误敬请指正。
20160324杨氏太极拳85式图示
![20160324杨氏太极拳85式图示](https://img.taocdn.com/s3/m/5695f1ba0029bd64783e2c5a.png)
杨式传统太极拳八十五式杨式太极拳是太极拳的一个流派。
这派太极拳是由河北永年人杨碌禅(1799-1872)及其子杨健侯(1839-1917)、其孙杨澄甫(1883-1936)等人在陈式老架太极拳的基础上发展创编的。
杨式太极拳拳架舒展简洁,结构严谨,身法中正,动作和顺,轻灵沉着兼而有之;练法上由松入柔,刚柔相济,形成独特的风格。
由于杨式太极拳姿势开展,平正朴实,练法简易,因此它深受广大群众热爱,开展得最为广泛。
杨式太极拳的拳架有高;中、低之分,初学者可根据不同年龄、性别、体力条件,以及不同的要求,采用高低不同的拳架适当调整运动量。
因此,它既适于体力较好者用来增强体质,又适用于体弱者作为疗病和保健的手段。
关于图谱的几点说明1.杨式太极拳图解有动作分解图244幅和附图7幅.共计251幅,其中有76幅是按照杨澄甫生前拳照摹绘的.其余是根据需要而添绘成杨澄甫体型的。
今将按杨澄甫原照所描之图的图号列出.以便读者参考:3、6、9、1l、14、17、22;24、28、33、35、37、41、43、49、53、56、60、74、78、81、82、85的侧面图,87、90、92、93、96、103、105、109、111、112,115、118、121、124的侧面图,127、130、133、135、139、142、143、146、153、156,160的侧面图,163的侧面图,169的正面图,172、175、179、181、184、187、189、195、199、202、206、207、209、212、214、217、218、220、223、227、228、230、232、238、241、244。
2.为了便利读者查对拳式的方向,把图照中姿势的方向约定为:面向读者等于向南,背向读者等于向北,面向读者右面等于向东,面向读者的左面等于向西。
当读者练习纯熟后,可以根据场地形状任选方向,不—定要把预备式从面南站立开始。
3.图中所有带有实线或虚线的箭头,均表示手或脚的动作趋向,所有图中的箭头,均表示由本图过渡到下一图的动作趋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杨式太极拳85式详细教学图解
时间:2011-10-23 10:30来源:未知作者:admin 点击: 74 次
复制本页网址和标题,发送给你E-mail/QQ/Msn的好友一起分享
杨式太极拳85式简介杨式太极拳85式是太极拳的一个流派。
这派太极拳是由河北永年人杨碌禅(1799-1872)及其子杨健侯(1839-1917)、其孙杨澄甫(1883-1936)等人在陈式老架太极拳的基础上发展创编的。
杨式太极拳85式拳架舒展简洁,结构严谨,身法中正,动作和
杨式太极拳85式简介
杨式太极拳85式是太极拳的一个流派。
这派太极拳是由河北永年人杨碌禅(1799-1872)及其子杨健侯(1839-1917)、其孙杨澄甫(1883-1936)等人在陈式老架太极拳的基础上发展创编的。
杨式太极拳85式拳架舒展简洁,结构严谨,身法中正,动作和顺,轻灵沉着兼而有之;练法上由松入柔,刚柔相济,形成独特的风格。
由于杨式太极拳85式姿势开展,平正朴实,练法简易,因此它深受广大群众热爱,开展得最为广泛。
杨式太极拳85式的拳架有高;中、低之分,初学者可根据不同年龄、性别、体力条件,以及不同的要求,采用高低不同的拳架适当调整运动量。
因此,它既适于体力较好者用来增强体质,又适用于体弱者作为疗病和保健的手段。
关于图照的几点说明
1.杨式太极拳85式图解有动作分解图244幅和附图7幅.共计251幅,其中有76幅是按照杨澄甫生前拳照摹绘的.其余是根据需要而添绘成杨澄甫体型的。
今将按杨澄甫原照所描之图的图号列出.以便读者参考:3、6、9、1l、14、17、22; 24、28、33、35、37、41、43、49、53、56、60、74、78、81、 82、85的侧面图,87、90、92、93、96、103、105、109、111、 112,115、118、121、124的侧面图,127、130、133、135、 139、142、143、146、153、156,160的侧面图,163的侧面图,169的正面图,172、175、179、181、184、187、 189、195、 199、202、206、207、209、212、214、217、218、220、223、 227、228、230、232、238、241、244。
2.为了便利读者查对拳式的方向,把图照中姿势的方向约定为:面向读者等于向南,背向读者等于向北,面向读者右面等于向东,面向读者的左面等于向西。
当读者练习纯熟后,可以根据场地形状任选方向,不—定要把预备式从面南站立开始。
3.图中所有带有实线或虚线的箭头,均表示手或脚的动作趋向,所有图中的箭头,均表示由本图过渡到下一图的动作趋向。
凡动作较简单、用文字即可能说明的,即不再在图中表示其动作趋向和绘箭头,可参看文字和后一图就可明了。
4.带有实线的箭头表示右手或右脚的动作趋向,带有虚线的箭头表示左手或左脚的动作趋向。
5.为了表示动作趋向的空间,带有虚实线的箭头大致上按透视原理绘制:近读者的一面为粗、大,远读者的一面为细、小。
6.由于太极拳中脚的动作也较细致,为了表明脚与地面的关系,在脚旁绘上阴影,以资区别。
(参阅下图,第一表示全脚着地,第二脚旁无阴影者表示全脚离地,第三表示脚跟着地,第四表示脚尖着地)
85式杨式太极拳名称顺序
第一式预备式第十五式抱虎归山
第二式起势第十六式肘底看捶
第三式揽雀尾第十七式左右倒撵猴
第四式单鞭第十八式斜飞式
第五式提手上势第十九式提手上势
第六式白鹤亮翅第二十式白鹤亮翅
第七式左搂膝拗步第二十一式左搂膝拗步
第八式手挥琵琶第二十二式’海底针
第九式左右搂膝拗步第二十三式扇通背
第十式手挥琵琶第二十四式撇身捶
第十一式左搂膝拗步第二十五式进步搬拦捶
第十二式进步搬拦捶第二十六式上步揽雀尾
第十三式如封似闭第二十七式单鞭
第十四式十字手第二十八式云手————————————————————————
第二十九式单鞭第五十六式单鞭
第三十式高探马第五十七式下势
第三十一式左右分脚第五十八式金鸡独立
第三十二式转身蹬脚第五十九式左右倒撵猴
第三十三式左右搂膝拗步第六十式斜飞式
第三十四式进步栽捶第六十一式提手上势
第三十五式翻身撇身捶第六十二式白鹤亮翅,
第三十六式进步搬拦捶第六十三式左搂膝拗步
第三十七式右蹬脚第六十四式海底针
第三十八式左打虎式第六十五式扇通背
第三十九式右打虎式第六十六式转身白蛇吐信
第四十式回身右蹬脚第六十七式搬拦捶
第四十一式双峰贯耳第六十八式揽雀尾
第四十二式左蹬脚第六十九式单鞭
第四十三式转身右蹬脚第七十式云手
第四十四式进步搬拦捶第七十一式单鞭
第四十五式如封似闭第七十二式高探马带穿掌
第四十六式十字手第七十三式十字腿
第四十七式抱虎归山第七十四式进步指裆捶
第四十八式斜单鞭第七十五式上步揽雀尾
第四十九式野马分鬃第七十六式单鞭
第五十式揽雀尾第七十七式下势
第五十—式单鞭第七十八式上步七星
第五十二式玉女穿梭第七十九式退步跨虎
第五十三式揽雀尾第八十式转身摆莲
第五十四式单鞭第八十一式弯弓射虎
第五十五式云手第八十二式进步搬拦捶—————————————————————————
第八十三式如封似闭第八十五式收势
第八十四式十字手
(责任编辑:admin)
想了解更多关于杨式太极拳85式详细教学图解的文章可以直接上百度一下。
也可以谷歌一下杨式太极拳85式详细教学图解
•共7页:
•上一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