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七单元天理人欲经典原文朱子语类三则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子语类》三则

一、基础考查

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

正确的一项是( ) A .欲别.

求书看 别:另外 B .只恁.

昏塞不通 恁:这般,如此 C .明知合.

行大路 合:应该 D .试自睹当.自家 当:理当

解析:选D 。D 项,当:副词,相当于“本”“此”。

2.下列语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略晓其义即厌之.②天理所在,用之.

则愈明 B.⎩⎪⎨⎪⎧①则是于.此一卷书犹未得趣也②若贤人资质次于.

圣人者 C.⎩⎪⎨⎪⎧①乃为.人欲引去②古之学者为.

己 D.⎩⎪⎨⎪⎧①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②此须明理以.

先之 解析:选D 。A 项,“之”,①代词,书;②代词,人心。B 项,“于”,①表对象;②表比较。C 项,“为”,①表被动;②介词,为了。D 项,“以”,都是介词,把。 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极要与他埽除..

打叠 B .寻常..

遇事时 C .只是先也用分别..

教是而后行之 D .若是已认得..

这个了,里面煞有工夫 解析:选B 。此题考查古今异义词。A 项,“埽除”在文中的意思是“洒扫”,引申为“开导,教育”。B 项,“寻常”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C 项,“分别”在文中的意思是“不同的方式”。D 项,“认得”在文中的意思是“懂得,明白”。

4.下列句子中,与“乃为人欲引去”句式一致的一项是( )

A .盖人心之灵,天理所在

B .若贤人资质次于圣人者

C .其所乘马为他所夺

D .传之子孙

解析:选C 。C 项与例句均为被动句。A 项,判断句;B 项,定语后置句;D 项,省略句。

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所以此类句子翻译时必须注意关键词,翻译成“被”的意思的被动句。主要有以下形式:

被动句的类型例句

“于”字句:谓语+于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师说》)

“见”字句:见+谓语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受”字句:受+谓语+于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为”字句:为+动词①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②既自以心为形役。(《归去来兮辞并序》)

“为……所”“为所”句①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被”字句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无标志句①感斯人言。(《琵琶行并序》)

②而刘夙婴疾病。(《陈情表》)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5~9题。

问:“寻常遇事时,也知此为.天理,彼为人欲。及到做时,乃为.人欲引.去,事已却悔,如何?”曰:“此便是无克.己工夫。这样处,极要与他埽除打叠,方得。如一条大路,又有一条小路。明知合行大路,然小路面前有个物引著,自家不知不觉行从小路去;及至前面荆棘芜秽,又却生悔。此便是天理人欲交战之.机。须是遇事之时,便与克下,不得苟且放过。此须明理以先之,勇猛以行之。若是上智圣人底资质,不用著力,自然存.天理而行,不流于人欲。若贤人资质次于.圣人者,到遇事时固不会错,只是先也用分别教是而.后行之。若是中人之.资质,须大段著力,无一时一刻不照管克治,始得。曾子曰:‘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又曰:‘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直是恁地用功,方得。”

5.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乃为人欲引.去引:引拉

B.此便是无克.己工夫克:约束

C.自然存.天理而行存:保留

D.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免:避免

解析:选A。A项,“引”的本义是“拉”,这里为引诱之意。

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也知此为.天理

乃为.人欲引去

B.此便是天理人欲交战之.机

若是中人之.资质

C.若贤人资质次于.圣人者

则是于.此一卷书犹未得趣也

D.只是先也用分别教是而.后行之

而.今而后,吾知免夫

解析:选B。B.两个“之”都是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翻译为“的”。A.前一个“为”是判断词,是;后一个“为”表被动,被。C.前一个“于”,介词,比;后一个“于”,介词,对于。D.前一个“而”,连词,表顺承关系;后一个“而”是助词,无义。

7.下列语句不.能体现朱熹“存天理、灭人欲”方法的一项是( )

A.须是遇事之时,便与克下,不得苟且放过

B.须明理以先之,勇猛以行之

C.不用著力,自然存天理而行,不流于人欲

D.先也用分别教是而后行之

解析:选C。C项,仅是对具有“上智圣人”资质的人而言的,不具有普遍的意义。

8.下列有关本则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则中的“理”与“欲”的问题,就是道德规范与人的物质欲望之间的关系。

B.朱熹认为在生活中经常被人欲引诱而丢失了天理是“克己工夫”没有做好。

C.圣人在理欲问题上不需要任何用力,自然就会顺天理而行,而不流于人欲。

D.朱熹引用曾子之言,是为了说明对于理欲之辨的问题,要认真谨慎地对待。

解析:选A。A项,“就是”一词过于绝对,“人欲”既指物质方面的追求,也指其他一些不合道德规范的妄念。

9.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这样处,极要与他埽除打叠,方得。

译文:

(2)须是遇事之时,便与克下,不得苟且放过。

译文:

解析:所给的两句话中均包含当时的口语词(宋元口语),其中的“处”“极”“打叠”“克下”等,是翻译的重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