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等级考·历史:上海的历史变迁(学生版)
上海等级考·历史:上海的历史变迁(学生版)
![上海等级考·历史:上海的历史变迁(学生版)](https://img.taocdn.com/s3/m/8f016fef284ac850ac024211.png)
上海高中历史·上海的历史变迁考情分析1.掌握上海自古至今的大致历史变化。
2.近代上海的市政变化、在近代史中的地位尤其重要。
3.对一些与上海有关的重大事件,如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等有所了解。
考点梳理崧泽文化1、上海地区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出现了文明的雏形,在青浦县崧泽村发现了崧泽文化。
2、文化遗存:出土了大量磨制石器、陶器(三口陶器)、玉器(装饰品:石瑝)等。
还发现了粳稻颗粒和一只陶塑小猪,可以推断当时人们已懂得了种植农作物和饲养家畜。
设县与建城(古代)1、古代行政区划的变化:上海地区,春秋属吴。
战国先后属越、楚。
至唐天宝年间(742-756)出现了第一个县级治所——华亭县。
此时,出现了青龙集镇,据江瞰海的地理位置,构成了内航海运的优越条件,使青龙镇变得非常繁盛。
(有“小杭州”之称)到南宋末年,形成上海镇。
至元代,朝廷在上海设立市舶司。
元朝至元二十八年(1291 年),朝廷正式设置上海县。
2、建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因倭寇骚扰而筑城自卫,奠定了开埠前上海城市的基本格局。
3、经济发展:棉纺织业从元代开始兴盛。
明代中晚期,上海县和整个松江府已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棉纺织业中心,得到“衣被天下”的美誉。
(有“小苏州”之称)至清嘉庆、道光年间,随着海运漕粮之路的开辟,沙船运输业空前发展,上海县城和周边城镇的规模迅速扩大,各地客商云集,会馆公所林立,被誉为“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
近代上海市政的变迁一、上海开埠与租界的市政1、上海开埠1842 年,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签订《南京条约》,上海成为条约中被迫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之一。
1843 年上海正式开埠。
2、租界的设立(1)租界:租界是指两个国家议订租地或租界章程后,在其中一国的领土上为拥有行政自治权和治外法权(领事裁判权)的另一国设立的合法的外国人居住地(土地国有化)。
在中国是指近代历史上帝国主义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强行在中国获取的租借地的简称,多位于港口城市。
精编版上海等级考历史知识点
![精编版上海等级考历史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d5f188d5376baf1ffd4fad2f.png)
上海等级考历史知识点上海等级考历史知识点第一册第一单元古代东方单元核心概念:(1)在人类历史上,古代东方是最先跨入文明社会门槛的地区。
大约从公元前3500年起,在北非的尼罗河流域、西亚的两河流域和南亚的印度河流域等地先后出现了一批早期国家。
这些地区的古代居民得益于大河流域的水利之便,发展了以灌溉农业为基础的社会经济,并取得了辉煌的文化成就。
(2)古代埃及人创造了象形文字,建造了金字塔。
古代两河流域的居民创造了楔形文字,制定了《汉穆拉比法典》。
(3)种姓制度是古代印度社会结构的特征。
佛教起源于古代印度,并逐步发展为世界性宗教。
第1课古代两河流域。
一、王国的更替: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A)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是指亚洲西部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流经的区域,基本上位于今天的伊拉克共和国境内。
古希腊人称之为“美索不达米亚”,意为“两河之间的地方”。
二、楔形文字与《吉尔伽美什》:楔形文字(A)楔形文字,古代苏美尔人创造的象形文字,又被称为“钉头文字”,是迄今为止被发现的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古代两河流域最主要的文化成就。
三、《汉穆拉比法典》(B)汉穆拉比颁布,用楔形文字写成。
1、目的:为了更有效地规范王国的社会秩序,进一步巩固王国的统治。
2、内容:全面维护统治集团的根本利益,保护社会成员的私有财产,严格规定了各个阶层的义务,严厉惩罚各种社会犯罪。
3、意义:《汉穆拉比法典》集古代两河流域各国原有法律之大成,是目前已知的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在世界法制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比较清楚地展示了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状况,是了解和研究古巴比伦王国的第一手文献。
第2课古代埃及。
一、法老专制统治:高度集权的法老专制统治(A)古代埃及国家实行高度集权的法老专制统治:法老是拥有绝对权威的专制君主,集政治、军事、经济、司法和宗教大权于一身。
他强化王权神授的观念,自奉为神或神的后裔,将自己的意识视为法律,拥有对全国土地的支配权,并控制着所有军队,掌握了从中央到地方的高级官吏的任免权。
上海历史等级考试试题答案
![上海历史等级考试试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321e57a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9c.png)
上海历史等级考试试题答案一、选择题1. 以下哪位历史人物是上海开埠后第一位外国领事?A. 马礼逊B. 赫德C. 李泰国D. 威廉·梅特兰·霍普金斯答案:D2. 上海的“租界”时期开始于哪个世纪?A. 16世纪B. 17世纪C. 18世纪D. 19世纪答案:D3. 上海的“南京路”得名于哪一年的事件?A. 1842年B. 1863年C. 1911年D. 1949年答案:C4. 上海在20世纪初期成为远东地区最重要的金融中心,以下哪项不是其原因?A. 地理位置优越B. 外国资本大量涌入C. 严格的法制环境D. 政府对外贸易的高额税收答案:D5. 以下哪个事件标志着上海解放?A. 五四运动B. 五卅运动C. 抗日战争胜利D. 上海战役答案:D二、填空题1. 上海最早的城市名称是_______。
答案:华亭2. 上海的标志性建筑东方明珠电视塔建成于_______年。
答案:19943. 上海的市花是_______。
答案:白玉兰4. 19世纪末,上海的_______是当时中国最大的工业基地。
答案:江南制造局5. 上海世博会于_______年举办。
答案:2010三、简答题1. 简述上海在近代中国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答:上海在近代中国历史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
作为中国最早的开放口岸之一,上海迅速发展成为国际贸易中心和工商业重镇,吸引了大量外国资本和侨民,形成了独特的“租界”文化。
同时,上海也是中国近代工业、金融、教育和文化的发源地,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如五四运动、五卅运动等都在上海发生,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变革。
2. 描述上海外滩的历史变迁。
答:上海外滩最初是一片泥滩,随着上海开埠,逐渐发展成为城市的金融和行政中心。
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外滩沿街建起了二十余座风格各异的大厦,被誉为“万国建筑博览”。
这些建筑见证了上海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国际大都市的过程。
改革开放后,外滩经过多次改造,既保留了历史建筑,又增添了现代元素,成为上海的著名旅游景点和象征。
上海历史变迁总结
![上海历史变迁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5795859f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8e.png)
上海历史变迁总结1. 引言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城市之一,也是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贸易港口。
自19世纪末以来,上海经历了数十年的变迁和发展,成为中国现代化的缩影。
本文将从上海历史的角度总结其变迁过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回顾上海的发展历程。
2. 开埠初期上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5世纪,但真正的发展是在19世纪初。
1843年,上海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深水港口成为中国开放的港口之一。
此后,上海迅速发展成为一个国际贸易中心。
在此期间,一些外国殖民地在上海建立起来,包括英国租界和法国租界,这对上海的贸易和经济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3. 近代化进程随着上海成为国际贸易中心的地位日益巩固,许多外国企业和机构纷纷进入上海。
他们带来了新的商业和技术理念,推动了上海的现代化进程。
此时期的上海建设了许多现代化的设施,包括新式码头、铁路和电力供应系统。
上海也成为中国最早引进西方文化和教育的城市之一,大量的西方学校和大学在上海建立起来。
4. 江南工业中心20世纪初,上海成为中国重要的工业中心之一。
许多大型工厂和企业在上海设立,为中国的工业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上海的纺织、钢铁、造船和机械制造业都蓬勃发展。
此时期,上海出现了许多工人运动和工会组织,为工人争取权益发挥了重要作用。
5. 抗日战争和解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上海成为日本侵略的重点目标。
在这段时间里,上海经历了惨烈的战争和破坏。
然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最终导致了上海的解放。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上海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基地,发展成为社会主义制度的范例之一。
6. 经济改革和开放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推行经济改革和开放政策。
上海作为中国重要的经济和金融中心,成为这一改革的试验田。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上海逐渐崛起为亚洲最重要的金融中心之一。
如今,上海是中国最发达的城市之一,拥有现代化的市区和国际化的商业氛围。
7. 现代化建设近年来,上海不断加大对现代化建设的投资。
大量高楼大厦、现代化交通系统和文化设施在城市中崛起。
2024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历史试卷(上海卷)含答案解析
![2024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历史试卷(上海卷)含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50663033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cf.png)
2024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历史试卷(上海卷)一、单选题1.瓷器的全球流动。
中国瓷器在中西方文明交流过程中,扮演着载体和象征的角色。
自新航路开辟以来,中国与欧洲的距离被极大地拉近,从前需要在东南亚、南亚、阿拉伯诸国进行转运的中国瓷器,如今与欧洲有了更直接的联系通道。
瓷器行销世界,随着制瓷技术的重大改进,瓷器远销海外,成为继丝绸之后中华文明新的文化符号。
这发生于____。
()A.秦汉时期B.魏晋时期C.隋唐时期D.宋元时期2.1784年,美国商船“中国皇后号”抵达中国港口,其与中国的瓷器贸易由官方指定机构代理,该机构是____。
()A.宣政院B.市舶司C.中书省D.广州十三行3.瓷器影响世界。
欧洲瓷器大量订货,直接促使欧洲众多城市成为专门的手工业市镇,开始进行了“流水线式生产”,生产效率不断增加,这得益于____。
()A.工厂制度的确定B.资本主义的垄断C.手工工坊的发展D.殖民活动的兴起4.资本主义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但在发展中也显露出自身的局限性。
以下选项能反映此观点的是____。
()A.世界殖民体系形成使世界连为一体B.工业革命加剧社会贫富分化C.经济全球化导致世界不确定性增加二、填空题5.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的中外交通路线为瓷器行销世界提供了便利,将下列示意图中的交通路线填入空格中。
(填涂字母)(1)有研究表明,8-10世纪中国瓷器已经由中亚的撒马尔罕传入大食国境内,该路线是。
(2)郑和出使西洋,曾将一批景德镇官窑的瓷器作为外交礼物赠与外邦。
他出使的路线是。
(3)16世纪上半叶,葡萄牙向中国订购了一批带有王室徽章的瓷器,其葡萄牙的运输路线是。
三、多选题6.结合地图及所学,分析中国的瓷器不断外传的原因有____。
(双选)()A.外部需求B.军事扩张C.技术传播D.工艺精湛7.社会结构、价值观念等一系列重大变化为资产阶级革命积蓄了力量。
有学者指出,12、13世纪以来,西欧社会新兴阶层崛起,同时,许多人成为“有地产的穷人”。
2023年上海市普通高中等级性考试历史试题真题
![2023年上海市普通高中等级性考试历史试题真题](https://img.taocdn.com/s3/m/71970f49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b6.png)
2023年上海市一般高中等级性考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共40分,每题2分。
每题只有一种对旳答案)1.史前史上限不停前移,内容不停丰富得益于A.考古资料旳发掘B.古本文献旳考订C.神话传说采用D.口述史料引入2.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伟大旳经济变革是A.采集渔猎 B.农耕生活C.青铜冶炼D.铁器牛耕3.《资治通鉴》以公元前423年为起点,这一时间可表述为A.公元前4世纪前期B.公元前4世纪后期C.公元前5世纪前期D.公元前5世纪后期4.“大楚兴,陈胜王”,对应旳历史事件是A.楚汉战争B.秦末农民起义C.牧野之战D.吴楚七国之乱5.“柔道”治天下旳中兴之主是A.汉武帝B.汉光武帝C.孝文帝D.唐玄宗6.从席地而坐到垂足而坐体现了A.民族融合旳影响B.礼乐旳规范C.经济重心旳南移D.家族制度旳强化7.“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
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
”出自A.孔子B.孟子C.董仲舒D.朱熹8.17—18世纪兼具资本主义与民族解放战争性质旳双重革命是A.英国革命 B.美国独立战争 C.法国大革命D.辛亥革命9.19世纪末德国现代高速发展旳关键得益于A.国家旳统一B.殖民地旳拓展C.内政旳改革D.移民旳刺激10.1870年代,日本兴起自由民权运动,宣传“主权在民”思想,其理论根据重要出自A.《社会契约论》B.《百科全书》C.《论法旳精神》D.《政府论》11.以“提供贷款、投资设厂、开矿筑路”为重要手段旳资本扩张方式始于A.新航路开辟B.英国工业革命C.第二次工业革命D.战后科技革命12.与右侧漫画有关旳事件是A.百年战争B.普法战争C.第一次世界大战D.第二次世界大战13.罗斯福新政“新”在A.推行民族共同体政策 B.推行自由放任政策C.实行国家宏观调控D.大力引入外国资本14.“挽世变在人才,成人才在学术,讲学术在合群。
”此语意在倡议A.引进科学技术 B.繁华报刊事业 C.开办民间社团D.改革社会习俗15.1923年蔡锷在云南起兵恢复“共和”,史称A.护国运动 B.北伐战争 C.武昌起义D.二次革命16.“创立初期旳寒伧旳‘法国区’(法租界)今天已经成为这个巨大旳上海地区中心旳一种繁华市区,……完毕这样旳业绩花了多少时间呢?还不到80年。
上海历史等级考小作文写法
![上海历史等级考小作文写法](https://img.taocdn.com/s3/m/4225bd38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25.png)
上海历史等级考小作文写法《上海历史等级考小作文之事件类写法》在上海历史等级考的小作文里,如果是写事件相关的题目,那可就像讲故事一样。
比如说题目是“上海开埠对近代上海社会的影响”。
咱就先得把这个事儿的来龙去脉搞清楚。
上海开埠那就是一个大变迁的开始。
我有一次去外滩玩,当时站在江边,看着那些风格各异的建筑,老有感觉了。
我仔细瞅着那些有着欧式风格的大楼,像什么汇丰银行旧址之类的。
我就琢磨,这就是上海开埠后的产物呀。
以前的上海可能就是个普通的小县城,开埠之后,外国人来了,带来了不一样的生活方式、贸易规则啥的。
就像我在外滩看到的那些建筑,那就是外国人按照他们自己的审美和需求来建的。
这些大楼可不仅仅是个房子,它代表着一种新的经济模式。
我走进一家老建筑改造的咖啡店,里面的布局还有那种暗暗的、很有格调的氛围,都是当年开埠后留下的风格影响。
开埠后,人口结构也变了。
不同地方的人都跑到上海来了,五湖四海的人汇聚在这。
这种人口的融合就像我在那咖啡店听到周围人的口音一样,南腔北调。
有本地上海人的吴侬软语,也有北方人的豪爽大嗓门,还有外国人叽里咕噜的外语声音。
从社会阶层来说,出现了买办这些新的阶层。
他们就像是桥梁一样,连接着国内外的贸易,赚得盆满钵满。
我想象着当年在外滩,那些穿着西装革履的买办,夹着个包,在各个洋行里进进出出的样子。
在那个小小的街区里,有着各种各样的商业活动,感觉就像是一个超级活跃的大蜂巢。
所以说呢,上海开埠就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近代上海快速发展和改变的大门,它从各个方面影响着近代上海社会,到现在外滩的那些建筑还在无声地讲述着这段历史故事呢。
《上海历史等级考小作文之人物类写法》要是遇到关于人物对上海历史影响的题目,比如说“张謇对上海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贡献”,那就得像挖宝藏一样把这个人的故事抖落出来。
张謇这老哥,那可是相当了不起的人物。
我记得我以前在上海一个老的工业博物馆看到过关于他的一些事迹介绍。
那博物馆里摆放着一些老机器,铁家伙都锈迹斑斑的了,但是感觉特别有历史厚重感。
2017年上海市普通高中等级性考试历史试卷有答案
![2017年上海市普通高中等级性考试历史试卷有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c4bb9e9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d3.png)
2017年上海市普通⾼中等级性考试历史试卷有答案历史试卷第1页(共14页)历史试卷第2页(共14页)绝密★启⽤前2017年上海市普通⾼中学业⽔平等级性考试历史⼀、选择题(共40分,每⼩题2分。
每⼩题只有⼀个正确答案)1.早期先民的集体记忆是研究远古社会的重要依据,通常被称为()A .神话传说B .考古遗存C .实物资料D .⽂字实录 2.史学家虽未发现夏朝考古的直接证据,但发现了与其时间地点最吻合的遗址,它是() A .姜寨遗址B .崧泽遗址C .⼆⾥头遗址D .殷墟遗址3.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把都城迁到洛⾢。
这⼀时间也可表述为()A .公元前7世纪前期B .公元前7世纪后期C .公元前8世纪前期D .公元前8世纪后期4.战国时期,孟⼦将儒家“仁”的观念升华为“仁政”学说,提出() A .重义轻利B .民贵君轻C .天⼈感应D .正⼼诚意5.“市舶之利,颇助国⽤”这种现象的发⽣得益于()A .张骞出使西域B .遣唐使节来华C .海上丝路繁荣D .朝贡贸易推⾏6.刘知⼏认为史家著史必须不加隐讳,如是撰写,意思就是() A .秉笔直书 B .知往鉴来 C .经世致⽤ D .祥今略古 7.“我朝罢相……以后嗣君,并不许⽴丞相。
”其中“我朝”是指() A .秦朝B .汉朝C .唐朝D .明朝8.历史学家使⽤“原始积累”“君主专制”“⼈⽂主义”等词汇来描述()A .西欧社会的演变B .早期资产阶级⾰命的爆发C .⼯业社会的来临D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9.英国⼯业⾰命时期,出现了下列那⼀重要现象?()A .⼿⼯⼯场建⽴B .城市化进程开始C .垄断组织产⽣D .资本全球扩张10.太⾃鸣钟设置于⼯部局,“报时报刻,远近咸闻”。
这种情景最先出现在() A .汉⼝B .上海C .天津D .重庆 11.开创两种社会制度竞争格局的历史事件是()A .美国独⽴战争B .法国⼤⾰命C .《共产党宣⾔》发表D .俄国⼗⽉⾰命 12.“中学为体,西学为⽤”论中,“西学为⽤”意为采⽤西⽅军事科技,“中学为体”是指()A .以中国⽂化为本位B .以中国⽂化为辅助C .以中国⽂化为⼿段D .以中国⽂化为形式 13.在⾛向现代化的道路上,各个国家路径不同。
精编版上海等级考历史知识点
![精编版上海等级考历史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d5f188d5376baf1ffd4fad2f.png)
上海等级考历史知识点上海等级考历史知识点第一册第一单元古代东方单元核心概念:(1)在人类历史上,古代东方是最先跨入文明社会门槛的地区。
大约从公元前3500年起,在北非的尼罗河流域、西亚的两河流域和南亚的印度河流域等地先后出现了一批早期国家。
这些地区的古代居民得益于大河流域的水利之便,发展了以灌溉农业为基础的社会经济,并取得了辉煌的文化成就。
(2)古代埃及人创造了象形文字,建造了金字塔。
古代两河流域的居民创造了楔形文字,制定了《汉穆拉比法典》。
(3)种姓制度是古代印度社会结构的特征。
佛教起源于古代印度,并逐步发展为世界性宗教。
第1课古代两河流域。
一、王国的更替: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A)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是指亚洲西部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流经的区域,基本上位于今天的伊拉克共和国境内。
古希腊人称之为“美索不达米亚”,意为“两河之间的地方”。
二、楔形文字与《吉尔伽美什》:楔形文字(A)楔形文字,古代苏美尔人创造的象形文字,又被称为“钉头文字”,是迄今为止被发现的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古代两河流域最主要的文化成就。
三、《汉穆拉比法典》(B)汉穆拉比颁布,用楔形文字写成。
1、目的:为了更有效地规范王国的社会秩序,进一步巩固王国的统治。
2、内容:全面维护统治集团的根本利益,保护社会成员的私有财产,严格规定了各个阶层的义务,严厉惩罚各种社会犯罪。
3、意义:《汉穆拉比法典》集古代两河流域各国原有法律之大成,是目前已知的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在世界法制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比较清楚地展示了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状况,是了解和研究古巴比伦王国的第一手文献。
第2课古代埃及。
一、法老专制统治:高度集权的法老专制统治(A)古代埃及国家实行高度集权的法老专制统治:法老是拥有绝对权威的专制君主,集政治、军事、经济、司法和宗教大权于一身。
他强化王权神授的观念,自奉为神或神的后裔,将自己的意识视为法律,拥有对全国土地的支配权,并控制着所有军队,掌握了从中央到地方的高级官吏的任免权。
上海历史的变迁
![上海历史的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0b6a7d8deefdc8d377ee3202.png)
上海历史的变迁一、选择题1、(上海·宝山一模·32)学习历史可以用想象的方法来“重建”历史场景。
假如你生活在1927年4月的上海,最有可能会看到以下哪一情形()A.《申报》刊登重订新约的消息 B.北伐军士兵在市区警戒C.学生在踊跃购买《狂人日记》 D.路边行人互相脱帽鞠躬【答案】B(3)A(1)2、(上海·虹口一模·25)下表是《1865年工部局年报统计职业人数表》,你认为当时上海职业人数职业人数职业人数职业人数职业人数水手490 工程师机械师83 代理商掮客35 制表商律师商业助理366 高级海员74 会计师面包商摄影师商人266 旅馆业主44 土木工程师潜水员警员126 印刷排字工人39 医生煤气装配工航运乘务员89 领航员36 药商乐师A 手工业经济B 垄断经济C 工业经济D 商贸经济【答案】D3、(上海·黄浦一模·22)2013年是上海开埠70周年。
下列条约与上海开埠有关的是:①《南京条约》②《虎门条约》③《上海土地章程》④《北京条约》A. ①②③B. ①③④C. ②③④D. ①②④【答案】A4、(上海·黄浦一模·32)上海纺织女工杨燕秀从1965年开始记录家庭的开支情况,事无巨细,无一遗漏,一记就是37年。
这本普通百姓的“豆腐账”却被中国革命博物馆收藏。
它的历史价值主要在于:A.记录内容是民众的日常生活 B.记录者是普通老百姓C.反映了一定时期的社会变迁 D.记录时间具有连续性【答案】C5、(上海·金山一模·33)下图是一张近代上海的老照片,从中最能体现的是()A.道路交通设施的改善反映了近代上海的城市化B.柏油路、桥梁和电车反映公共道路系统的建立C.习俗反映了国人不接受现代化的道路交通设施D.公共交通工具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新选择33 A B、D C6、(上海·静安一模·15)“当第一个法国人来这里居住时,它还是一个布满了沼泽地的荒僻的地方。
上海市16区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分类汇编中国史学的发展、上海历史的变迁
![上海市16区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分类汇编中国史学的发展、上海历史的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c5278ed84693daef5ef73dbd.png)
上海市16区2015-2016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分类汇编(中国史学的发展、上海历史的变迁)本资料收集整理了上海市浦东新区、宝山区、长宁区、奉贤区、虹口区、黄浦区、嘉定区、金山区、静安区、闵行区、普陀区、青浦区、松江区、徐汇区、杨浦区、闸北区等16个区2015-2016学年度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分类汇编而成。
【中国史学的发展】一、选择题以下每小题2分。
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2016·金山期末·1)法国史学家朗格诺娃和瑟诺波斯所著的《史学原论》一书指出:史料可分为两种,有时是过去的事件留下的实迹(碑碣及制造品),有时也是更常见的事件所留下的痕迹是心理的状态——一种文字上的描写和叙谈。
作者的意思是A.实迹和文字史料都真实反映历史B.任何文字史料都带有主观因素C.历史是心理状态的反映 D.只有实迹史料才能反映历史真实2.(2016·金山期末·2)高中新课改实施以来,我国共推出四套高中历史教材,分别是人教版、人民版、岳麓版和北师大版等。
四种版本教材虽然“以课标为中心”进行编写,但由于编者对课程标准的理解不同、史学修养不同、甚至史学观点不同,导致教材在语言表述上出入较大。
以“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一课为例,人教版用“《共产党宣言》的问世”作为小标题,而人民版却使用“沐浴全世界工人的阳光”这样的表述。
据此,你认为人民版的编者最有可能采用哪种史观编写教材A.革命史观 B.近代化史观 C.文明史观 D.全球化史观3、(2016·闵行期末·30)朱熹曾评价一部史著说:“上下若干年间,安危治乱之机,情伪吉凶之变,大者纲提领挈,细者缕析毫分。
心目了然,无适而非吾处事之方。
读此书,尤能开涤灵襟,助发神观。
”由此推断该书是A. 《史记》B. 《史通》C.《文史通议》D.《资治通鉴》4.(2016·青浦期末·30)“史料可分为两种,有时过去的事件,留下实迹(碑碣及制造品),有时,也是更常见的,事件所留下的痕迹,是心理的状态——一种文字上的描写和叙谈”。
上海等级考·历史:上海的历史变迁(学生版)
![上海等级考·历史:上海的历史变迁(学生版)](https://img.taocdn.com/s3/m/02a2fc2848d7c1c709a14511.png)
上海高中历史·上海的历史变迁1.掌握上海自古至今的大致历史变化。
2.近代上海的市政变化、在近代史中的地位尤其重要。
3.对一些与上海有关的重大事件,如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等有所了解。
崧泽文化1、上海地区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出现了文明的雏形,在青浦县崧泽村发现了崧泽文化。
2、文化遗存:出土了大量磨制石器、陶器(三口陶器)、玉器(装饰品:石瑝)等。
还发现了粳稻颗粒和一只陶塑小猪,可以推断当时人们已懂得了种植农作物和饲养家畜。
设县与建城(古代)1、古代行政区划的变化:上海地区,春秋属吴。
战国先后属越、楚。
至唐天宝年间(742-756)出现了第一个县级治所——华亭县。
此时,出现了青龙集镇,据江瞰海的地理位置,构成了内航海运的优越条件,使青龙镇变得非常繁盛。
(有“小杭州”之称)到南宋末年,形成上海镇。
至元代,朝廷在上海设立市舶司。
元朝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朝廷正式设置上海县。
2、建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因倭寇骚扰而筑城自卫,奠定了开埠前上海城市的基本格局。
3、经济发展:棉纺织业从元代开始兴盛。
明代中晚期,上海县和整个松江府已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棉纺织业中心,得到“衣被天下”的美誉。
(有“小苏州”之称)至清嘉庆、道光年间,随着海运漕粮之路的开辟,沙船运输业空前发展,上海县城和周边城镇的规模迅速扩大,各地客商云集,会馆公所林立,被誉为“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
近代上海市政的变迁一、上海开埠与租界的市政1、上海开埠1842年,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签订《南京条约》,上海成为条约中被迫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之一。
1843年上海正式开埠。
2、租界的设立(1)租界:租界是指两个国家议订租地或租界章程后,在其中一国的领土上为拥有行政自治权和治外法权(领事裁判权)的另一国设立的合法的外国人居住地(土地国有化)。
在中国是指近代历史上帝国主义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强行在中国获取的租借地的简称,多位于港口城市。
现在租界由于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及作用,被大部分历史学家认为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所特有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高中历史·上海的历史变迁考情分析1.掌握上海自古至今的大致历史变化。
2.近代上海的市政变化、在近代史中的地位尤其重要。
3.对一些与上海有关的重大事件,如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等有所了解。
考点梳理崧泽文化1、上海地区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出现了文明的雏形,在青浦县崧泽村发现了崧泽文化。
2、文化遗存:出土了大量磨制石器、陶器(三口陶器)、玉器(装饰品:石瑝)等。
还发现了粳稻颗粒和一只陶塑小猪,可以推断当时人们已懂得了种植农作物和饲养家畜。
设县与建城(古代)1、古代行政区划的变化:上海地区,春秋属吴。
战国先后属越、楚。
至唐天宝年间(742-756)出现了第一个县级治所——华亭县。
此时,出现了青龙集镇,据江瞰海的地理位置,构成了内航海运的优越条件,使青龙镇变得非常繁盛。
(有“小杭州”之称)到南宋末年,形成上海镇。
至元代,朝廷在上海设立市舶司。
元朝至元二十八年(1291 年),朝廷正式设置上海县。
2、建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因倭寇骚扰而筑城自卫,奠定了开埠前上海城市的基本格局。
3、经济发展:棉纺织业从元代开始兴盛。
明代中晚期,上海县和整个松江府已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棉纺织业中心,得到“衣被天下”的美誉。
(有“小苏州”之称)至清嘉庆、道光年间,随着海运漕粮之路的开辟,沙船运输业空前发展,上海县城和周边城镇的规模迅速扩大,各地客商云集,会馆公所林立,被誉为“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
近代上海市政的变迁一、上海开埠与租界的市政1、上海开埠1842 年,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签订《南京条约》,上海成为条约中被迫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之一。
1843 年上海正式开埠。
2、租界的设立(1)租界:租界是指两个国家议订租地或租界章程后,在其中一国的领土上为拥有行政自治权和治外法权(领事裁判权)的另一国设立的合法的外国人居住地(土地国有化)。
在中国是指近代历史上帝国主义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强行在中国获取的租借地的简称,多位于港口城市。
现在租界由于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及作用,被大部分历史学(2)设立过程:1845 年,以《虎门条约》(《南京条约》的补充条约,规定英商在上海等五口通商时或可长久居住,或不时往来,中国地方官员应根据当地情况,划给英国侨民一定的居留地)为主要依据的《上海土地章程》订立。
这个章程的颁布,宣告英租界的辟设。
而美、法两国也紧随英国之后相继辟设租界。
按照土地章程,租界作为西人居留地,实行华洋分处原则,1853年由于小刀会起义,上海县城被起义军占领,清政府为了切断居民与小刀会的联系,强令居民迁徙,逼迫难民流入租界,造成事实上的华洋杂居。
3、租界的市政1854 年,英美法三国领事抛开中国政府,成立了租界的“市政机关”。
这个机关在中文中被翻译为“工部局”并长期习用。
后英美租界合并,成为公共租界,以工部局为行政机关;法国租界另立山头,成立公董局。
工部局和公董局的建立最终导致了租界完全脱离中国政府的行政治理范围而取得了一种独立地位。
中国政府只能虚拥土地主权之名,至此租界成为了所谓的“国中之国”。
由于租界不受中国政府管辖,一些来自欧美国家的“冒险家”来到上海淘金,其中亦有不少违法分子,因此上海也被成为“冒险家的乐园”。
4、租界的大概范围:公共租界:今北黄浦、静安以及虹口、杨浦两区南部沿江地带是上海公共租界(英美租界)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分别对应公共租界中区、西区、北区与东区。
上海法租界:主要位于上海市的黄浦区和徐汇区两区内。
5、上海租界在文化交流上的意义:上海租界作为被欧风美雨吹打的前沿地域,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具有鲜明的殖民性、混合性、近代性的租界文化。
租界里的外国人把不乏先进的西方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带入租界,形成了西方文化在上海被逐渐理解、接受、模仿、采用的过程。
1853年小刀会起义前后,大批华人涌入租界避难,打破了“华洋分居”的格局,形成了“华洋杂处”、“五方杂处”的局面。
不同文化背景的移民聚集租界,为培育新型文化提供了土壤。
租界文化就是租界历史上逐渐发展出的移民之间彼此认同的共同文化。
以开放、宽容、求新、进取为主流特征的近代移民文化,100多年来深刻影响着上海的城市精神风貌。
第一幢高楼、第一盏电灯、第一辆电车、第一座欧式剧场、第一家广播电台等,中国的许多第一都产生在这里。
它既是西方列强经济掠夺的基地,同时又加速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创造了近代工商业发展的环境,使得上海逐渐成为中国近代的经济和贸易中心。
6、我国其他租界:自1845年至1905年的60年间,外国在我国共有27处租界,另有北京使馆界一处。
天津、汉口、广州、九江、厦门、镇江、苏州、杭州、重庆、上海等城市均有租界存在。
7、租界的收回:租界是中国近代史中影响中国政局的因素之一。
外国势力干涉中国内政,多在租界内策划。
比如辛亥革命时期湖北军政府和清政府的谈判就是在其内部压力下,受到外国势力的干涉而选择在上海的英国租界展开。
此外,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也是在上海法租界秘密召开(后转移到嘉兴)。
包括五卅运动在内的大量示威游行路线也多经过租界,以示对外国势力的不满。
租界在中国作为主权丧失的象征,中国历届政府都在为收回租界而与租借国展开收回租界的谈判。
1917年开始,各地的租界被中国政府陆续收回。
以下是部分租界收回的时间表:1917年,中国北洋政府参加欧战协约国,对德国和奥匈帝国宣战,收回了汉口德租界、天津德租界和天津奥租界。
1924年苏联宣布放弃原俄国在华租界。
1927年1月3日武汉国民政府在共产党的支持协助下,成功收回汉口英租界。
1927年1月10日武汉国民政府在共产党的支持协助下,成功收回收回九江英租界。
1930年9月17日国民政府收回厦门英租界。
1931年1月15日中国政府收回天津比利时租界。
1943年1月,美、英两国审时度势废除了历史上与清政府签订的有关不平等条约,与战时陪都重庆的国民政府改订新的条约,取消了治外法权和在华的租界,中国国内存在百年的租界从法理上结束了它的历史。
(1943年3月,日本曾将杭州、苏州、汉口、天津四处日本租界“交还”汪伪政府,8月,汪伪政府又象征性地“接收”了日本控制下的上海租界,以上均为日本及其控制的伪政府之间表演的闹剧)。
1945年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宣布“收回”除了香港租界外的所有的在华租界和租借地。
租界虽然名义“收回”了,但租界内的外国公产一直无法收回。
例如上海的租界虽早已取消,但法方迄未交回公产十四处。
这些产业均系过去法国帝国主义凭借不平等条约的特权取得的,公产不收回,租界就不是真正的“收回”。
真正完全的取消租界和收回外国公产,以及各种外国特权的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
二、晚清华界的市政1909 年清政府正式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城厢内外自治公所”成为整个华界由政府授权建立的地方自治总机关。
地方自治的创办,为中国传统的地方政治制度的改革开创了一个新起点,但是这样的地方自治是在清政府的监督下进行的,它不是一个真正的地方政府,其权力是受到相当限制的。
三、上海特别市:1927年国民政府成立,鉴于上海在政治、经济上的特殊地位,设上海为特别市,直属中央政府,抗战结束后收回租界,上海市区全部为上海市政府管辖。
近代上海的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一、经济的发展1、上海开埠以后,19 世纪50 年代以后,上海逐渐取代广州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直到19 世纪末,上海经济的主流还是以外贸为主导的贸易导向性经济。
2、在洋货行销的刺激下,约在19 世纪80 年代,上海诞生了仿洋机制品工业,并进一步孕育了民族工业的创建。
一大批面粉、棉纺织、火柴、卷烟、肥皂等民族资本工厂(轻工业)纷纷建立。
二、城市建设近代都市取代老城厢的诸种表现:公共道路系统、公共照明系统、城市供水网络的建立。
1929年国民政府提出“大上海计划”,是上海历史上第一个比较完整的现代城市规划,对于调整城市发展重心、解决城市住宅问题和城市合理布局均起到一定作用,但因为当时外患严重、社会动荡、成本巨大而难以为继,在1937年日本侵华后被迫中断。
三、近代上海文化的发展石库门:在中西文化交融的大背景下,上海市民独具匠心地创造了石库门建筑。
这种建筑脱胎于江南传统民居,又加入了西式建筑的元素。
石库门的出现与19 世纪50 年代上海租界的人口激增有关。
后来经过多次创新,终于在20世纪初成为一种占地少、用料省、造价低、适合单身移民和小家庭居住的独特住宅,并衍生出非常具有上海特色的石库门弄堂文化。
四、近代上海的历史地位:上海是近代中国工业的发源地,无论是轮船招商局代表的洋务运动,还是商务印书局代表的民族工业,都离不开上海的哺育。
上海也见证了近代中国西学东渐的历程,汇聚了多种先进思想,例如新文化运动即以在上海创刊的《新青年》为宣传阵地。
近代上海现代化进程也刻上半殖民地化的烙印,上海工部局发行的债券反映了租界脱离中国的行政管理,是国中之国,而淞沪会战则留下了近代中国人追求民族独立的印记。
可见,上海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缩影。
相关史实:洋务运动——1863年,在上海设立“广方言馆”。
“广方言馆”的主要目的,就是在于培养通晓外语的人才。
1865年,在上海建立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1872年,在上海建立轮船招商局。
1880年,在上海建立机器织布局,这是中国最早的机器棉纺织厂。
新文化运动——《新青年》1915年由陈独秀创刊于上海。
五四运动——后期运动中心由北京转到上海,1919年6月5日,上海工人开始大规模罢工,以响应学生。
1919年6月6日,上海各界联合会成立,反对开课、开市,并且联合其他地区,告知上海罢工主张。
通过上海的三罢运动,全国22个省150多个城市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
中国共产党——1921年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
申报——《申报》原名《申江新报》,1872年4月30日(清同治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在上海创刊,1949年经营了77年,历经晚清、北洋政府、国民政府三个时代,出版时间之长,影响之广泛,同时期其它报纸难以企及,在中国新闻史和社会史研究上都占有重要地位,被人称为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百科全书”。
发展中的新上海(建国后)一、从计划经济到改革开放1949-1956年山海完成了向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过渡,对工商业实现了改造。
在计划经济期间,上海从一个贸易主导的商业化城市转变为制造业为主的“工业基地”。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上海开始了新的转型。
1984年中央决定开发上海等14个沿海城市,1990年中央决定“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作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
二、“四个中心建设”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及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上海城市发展的战略定位也面临再一次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