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环境保护及景观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章环境保护与景观设计

一、公路工程设施与沿线自然环境的协调情况及采取的措施

本项目涉及环境保护与景观设计的内容主要有:水土保持、噪声治理、边坡绿化、路侧绿化美化等设计。

环境问题是关系我国未来发展的重要因素,必须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在公路环境保护中贯彻以防护为主、以治为辅、综合治理的原则,以不破坏为最大的保护为宗旨,结合工程设计开发利用环境,改善和提高公路及周边环境状况。

设计中我们坚持“不破坏就是最大的保护”的环保理念。在纵面设计上尽量减少高填深挖,避免诱发新的地质灾害。减少占用良田,减低对原生植被的破坏。对工程开挖的裸露面随着坡面的开挖整修,及时予以支挡加固和绿化栽植,促进植被尽快恢复。这样,不但美化了路基,还改善了自然生态环境,建立起一个新的生态环境。

二、环保设计的原则及依据

(一)设计原则

1、生态性原则

坚持生态优先,建设高标准的公路道路绿化体系,构成兼顾景观与生态功能的绿色长廊。

坚持生物多样性,采用丰富的植物品种,实现优化配置。

2、安全性原则

道路交叉口处,鉴于驾驶员安全视距的要求,合理栽植H<0.8m的低矮灌木或地被。

3、协调性原则

协调生态、社会、经济效益的关系,保证生态效益的充分发挥。

协调保护与开发、景观与生态、投入与产出、建设与养护的多重关系,保证道路绿化体系的可持续发展。

协调道路沿线各功能地块的总体景观建设,保证城市绿化体系结构得以良性的整体发展。

(二)设计依据

1、国发[2000]31号《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全国绿色通道建设的通知》

2、《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设计文件编制办法》(交公路发[2007]358号)

3、《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JTJ B03-2006)

4、《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JTG B04-2010)

5、GBMZ工程绿化指南

6、《环境保护法》、《文物保护法》、《土地法》等法律中的有关法规

7、国内外公路绿化建设经验

(三)设计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以环境保护、水土保持为基本出发点,以植物自然景观为主体,集地形、地貌、农田、村庄于一体,以实现保持水土、美化环境、减少大气、噪声及水源污染、充分体现道路设计的景观特色。

1、设计指导思想

通过对路线沿线现状进行实地调查,在满足道路交通功能需要的前提下,使绿化设计同自然景观彼此协调,充分发挥植物的造景功能和点缀功能,体现人与自然相和谐,创造出最佳的社会

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2、设计原则

公路环境保护设计综合公路建设期及运营期对沿线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的保护问题,在环境保护测设中贯彻“预防为主,以治为辅、综合治理”的原则。针对工程设计及工程实施各环节对环境的影响及路上车辆行驶产生的污染对周边环境影响,环境和景观设计必须全盘考虑,统一规划,协调一致;对各专项设计要充分考虑环境的地域差别,体现本项目的景观艺术特点。

三、工程地域气候水文条件与植物配置

(一)工程地域气候水文条件

项目区域属于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尚足、四季分明。春季气温回暖早,不稳定,春末夏初降水集中有洪涝,夏季有伏旱,秋季降温快,常有秋绵雨。年平均气温为15.4℃,年平均降水量为1426.9毫米,全年无霜期226天。气候资源垂直差异显著,山区小气候独特。

路线沿线河流主要为西津河和排灌水渠,水位、流量随降雨和泄洪、灌溉的变化而变化。建设工程所遇水系采取桥涵跨越措施,港口湾水库蓄水时,花林畈附近低地被水淹没,本项目K3+446至终点的路基和桥梁施工受到较显著的影响。

(二)植物选择原则

1、紧密结合宁国市地区的气候与生态特点,因地制宜地选择植物,使得植物在该地区气候条件下,植株不会落叶死亡,能正常生长。

2、抗病、虫害能力较强,耐瘠薄和耐修剪。

3、枝繁叶茂,没有季节性落叶,叶青绿色或多彩,花季较长。

4、根系发达,抗雨水冲刷能力强,具有较强的固土能力,根系不会对路基路面造成破坏。

5、适应于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和土壤环境。

本项目植物多用于路基边坡防护、取土场,根据道路的土壤、气候环境条件和合肥地区公路曾采用绿化苗木及多年的种植经验,对植物选定如下:

1、灌木类:杜鹃、女贞、黄杨、火棘球、海桐球、紫叶小檗、紫薇等。

2、地被和草坪:狗牙根、三叶草、麦冬、马尼拉、葱兰等。

四、各项环境保护与景观设计

(一)水土保持

1、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项目区地处皖南山地丘陵区,农业耕作历史悠久,以农业植被为主,林业植被有小面积人工林,近几年通过发展林业生产,建立农田防护林体系,发展绿化和绿色长廊等一系列具有水土保持功能措施的实施。

路基填筑、取土场的开挖、结构物基础开挖施工中不可避免会产生一定的水土流失。随着工程的进展,应及时对基坑开挖边坡进行防护和绿化,以免雨季来临时遭严重破坏。

2、保护措施

本项目分为填方和挖方、路基边坡坡顶、坡脚取消折角,采用贴切自然的曲线自然过渡,在设计中边坡防护全部采用生态防护,保持与周围自然环境的协调。从而达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环境保护。

(1) 排水:做好路基、路面排水,通过路面横坡、边沟与排水沟等设施排除路基、路面范围内的水。

(2) 防护:填方段路基边坡绿化设计主要功能是防止边坡冲刷,增加绿地面积,改善自然环境。其数量计入相应防护设计数量表中。通过以上措施不仅保护公路路基边坡稳定性,同时可减

少雨水对坡面冲刷,起到水土保持作用。

取土场在取土过程中,注意开挖边坡的稳定性。取土同时设置一定的排水防护措施,在取土前先沿征地界限开挖周边排水沟,排水沟采用内坡比1:1的梯形断面,底宽50cm,高50cm,内壁夯实,排水沟与附近已有沟渠相通,边剥离表土边取土并注意表土的收集和防护。施工结束后,应进行整治,复垦或复渔,提高和重建土地功能。

临时用地、施工场地等在施工结束后除改做居民生活用地外,需加以整治,改造并进行复垦。

在整个施工过程中,任何时期都要做好相应工作,全面考虑做好水土保持工作。

(二)空气污染

本项目路线主要位于田野以及乡村地区,野外环境空气保持自然状况,沿线无大型固定污染源,空气质量好。

1、设计中充分注意了这个问题,采取了一些相应措施。路线布置对途经的村庄等尽量远离,减少影响。

2、稳定土和沥青拌和站等应远离居民区或设置在下风向,距居民区等敏感点300米以外的地方。拌和机应有良好的密封性、减振性和除尘装置。对劳动人员加强保护。加强施工便道维修,减少扬尘。

3、运营期加强对营运车辆的管理,加强对汽车尾气排放的监测与净化。

(三)噪声治理

1、声环境现状

本项目路线大部分在农耕区,但仍有穿越村庄段的,本项目新建后,沿线大部分敏感点噪声较现状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因此需要针对敏感点采取一定的噪声防治措施。

2、降噪措施

结合本项目的特点,采取工程措施和生物防治相结合的措施:

(1)设计期

a、改善路面结构,采用低噪音的沥青混凝土路面,加强公路通车后的养护工作,维持公路平整度,避免因路况不佳造成车辆颠簸等引起交通噪声增大;

b、对于离公路稍远的环境敏感点就采用加密种植行道树的方式,既能达到降噪的效果,又能起到美化的作用。

(2)施工期

a、尽量采用低噪声机械设备,施工过程中应经常对设备进行维修保养,避免由于设备性能差导致噪声增强的现象发生;

b、根据《建筑施工场地噪声限值》确定合理的工程施工场界,建议施工场界据敏感点至少保持200米的距离。

(3)运营期

对营运近期噪声轻微超标但没有采取措施的敏感点,在营运中、远期加强噪声监测,如果监测结果噪声超标,则采取安装隔声窗或设置声屏障等工程降噪措施。

(四)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措施

本项目在施工过程中必然产生大量的固体废物,主要是拆迁安置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垃圾以及施工区的生活垃圾和废弃建材等。针对固体废物应采取以下措施:

1、加强施工管理,生活垃圾、废弃建材、包装材料及时清运;

2、不得随意堆放在农田、乡村道路或河道中;

3、建议将可利用的固体废物再利用于施工中,如可将路面翻挖废物中的水泥、渣土、混凝土废渣等作为路基填充物,既合理处置了多余的固体废物,又减少了工程取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