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作文之读道德经的心得体会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道德经的心得体会

【篇一:读道德经有感】

读《道德经》心得体会

我一直认为古人的著作是智慧的结晶,老子在我感觉一直是很神秘

的人,他讲究道法自然,自然二字是最吸引我的,一致认为人要回

归本真。以史为镜也是我一直喜欢研究古人研究历史的原因。最近

在书市被老子的《道德经》吸引了,那洋洋五千言中的智慧身影,

让我如获至宝。随着一页一页的翻看阅读,《道德经》那智慧的灵

光在我的眼前一道道地闪现。

想起林语堂曾说过这样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

《道德经》的人最初一定会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会这样笑,最

后会觉得现在很需要这种学说。至少,这会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的

反应,我自己就是如此。”的确如此,当我掩卷沉思,《道德经》给

于了我非常深刻的印象。

老子所著的《道德经》是一部蕴藏着丰富人生哲理的经典著作。千

百年来,人们无不从这部人类文明史上的智慧宝典中汲取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髓。当今时代,“物质第一”的浪潮无情地

冲击着每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人们原有的价值观念逐步

失去了重心,大家普遍讲求效率,追求成功,其衡量的尺度变得非

常物质化和金钱化。如何去面对物质时代的各种诱惑,全心全意地

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我个人以为,就是要按照《道德经》一书中

所倡导的独特的人文精神,努力做到:守静处世,清静自省,消除

贪念,宽以待人,快乐学习、快乐工作、快乐生活。

一、致虚守静是安于本职工作的根本。

《道德经》十六章云:“致虚极,守静笃。”

我一直认为,生活中应少一些浮躁喧嚣,多一些笔墨书香。《道德经》是人类文明的精华,它集中体现了真善美的最高标准,是文化

史上一座座高耸入云的山峰。用心品读《道德经》是很美的,而恰

恰是这些文字,在失望痛楚处给人以抚慰。读书学习是我生命的自觉,阐释圣典《道德经》,让我能致虚守静、净化心灵,使自己在

教育教学的领域内尽心尽职,不断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与成长。

二、读《道德经》后,让我悟出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如文中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就告诉

我们,一个人不仅要了解别人能战胜别人,更应该了解自己有勇气

战胜自己。对待竞争,我们要敢于去迎接挑战,对待失败和不平等

我们要报以一种平常心,用合适的方法去改变或适应,而不去盲目

的争鱼死网破。这样有助于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终的成功,只有厚积

才会勃发。同样,“无为”用在当代待人处世上就是要对人宽容。“海

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所以老子提出的“无为”,不是不做任何事情,而是不做不符合自然规律的事情。当你不做违

反自然和社会规则的事情时,你所做的其它事情就是无所不为,所

以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是辩证的。“上善若水”就是这种“无

为而为”的辩证极致。

除了“无为”、“虚静”,《道德经》里还有一个朴素的辩证思想,就

是尊重宇宙和天地人的规律。在老子的眼里,规律是自然的,变化的,不为人控制的,他提出的唯“知足”,方可长久;唯“寡欲”,方

能无咎,也具有现实意义。他认为过分追求“声色货利”必定会带来

祸害,只有充分地尊重规律,坚持按“自然、无为、朴素”的和谐发

展规律办事,才能够利用规律来缓解、协调人类社会的诸多矛盾。

在第三十九章里,他有一个很鲜明的阐述,就是“天得一以清,地得

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以此类推,

天下万物若违背了它的规律,必将受到惩罚。这种辩证法虽不很健全,却具有非常强的科学前瞻性。当前,现代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和实用功利主义的过度膨胀,人们往往强调工具、手段的合理性,

看重的是物质利益的满足,认为个体的意志高于生命和自然的真,

不愿意相信自然的逻辑,而任意地改造自然,享受加工后的变质生活,长远利益受到忽视,结果被自然一次次地还之以颜色,就是一

个佐证。

三、爱护好我们的地球家园,践行低碳生活。

站在我们的角度来说,老子所处的时代是刚脱离茹毛饮血的时代,

就能对宇宙之中的规律有着如此深刻的认识:“道生一,一生二,二

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一个有

无的论述,可说把世间万物的从生到死,从出现到毁灭剖析得精辟

明了。道法自然的见解可说令我们现代人汗颜,几千年前的人就意

识到要顺应自然,回归自然,不要去刻意破坏自然。而我们现在把

自己赖以生存的地球搞得千疮百后才猛地发现提出环保的概念,要

去保护补救了,其实已起不了太大作用了,一些补救措施是不能有

多大成效的。因为失去的东西很多是无可挽回的,灭绝了的物种也

就永远的消失了!

以上是我读《道德经》的点滴感悟,《道德经》已俨然成为我的良

师益友,它给我的心灵开启了一道门,引导我如何清净处世,做一

个正直的人,一个不追求名利的人,一个健康向上的人。读《道德经》吧,它会使你精神不再贫乏,生活不再无聊,人格不再卑下,

使人高尚,使人聪慧,使人丰富,使人幸福,使人成为真正的人。

【篇二:上善若水--读老子《道德经》心得体会】

近期以来,我抽空读了老子《道德经》一书,受益匪浅。“上善若水”,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八章第一句:“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

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能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忧”。

这段话的意思是:最高境界的善应当像水那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

和万物相争,它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上

善的人居处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待人善于真诚相爱,说话善于遵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处事善于发挥所长,行动

善于掌握时机。正因为上善的人像水那样与万物无争,所以才没有

烦恼。

老子是我国先秦道家学说的创立者,他十分推崇“上善若水”。老子

以水为喻,择其善者,利者而论之,体现了老子的道德理念,更深

刻地反映了老子的处世哲学。因为这“七善”蕴含了立身处世的方方

面面,老子把他理解的天人关系、价值观念,伦理道德,处世谋略,社会管理和国家治理等一系列思想融合到一种理念当中,归结到“上

善若水”这一“水德”上。老子从水的品德出发,阐述圣人的高贵品质

和处世原则,最后总结归纳为“夫唯不争,故无忧”。这句话是老子

论述“上善若水”的根本主旨,他认为,唯有做到不争名、不争功、

不争利,才不会有任何过失和过错,也不会有任何忧患。水的特性

近于道的特性,而圣人的特性就是水的特性,圣人与世无争不主观

妄为,其结果是能获得别人得不到的东西,这是不争的好处。要做

到不争,就要顺应自然法则,只有效法自然,按客观规律办事,才

不会有过适和忧患。老子用水性来比喻上德者的人格,有道德的人,就应当效法水的柔性,温良谦让,无私奉献。那么,作为塑造人类

灵魂的园丁,我觉得确应如此。

“上善若水”启迪我们做人要光明磊落,襟怀坦荡,做一个清纯如水

的人,洁身自好,纤尘不染,永远保持健康的肌体;启迪我们即使是

处于艰苦的环境,也要安贫乐道,恪尽职守,有一份热,发一分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