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低渗储层分类与分布

合集下载

低渗透油藏分类和评价方法.

低渗透油藏分类和评价方法.

敏感指数(小 数)
伊利石、伊利 石/蒙混层 相对含量(%) 蒙脱石含量(%)
<20
20-40
40-60
>60
<1
1-2
2-4
4-6
储层评价参数体系
根据低渗透储层特征及对渗流的影响,从孔隙结 构、渗流及流体特征和储层敏感性等三个方面初步筛 选9项评价参数,见下表:
低渗透储层评价参数表
参数分类 评价参数 最大喉道半径 主流喉道半径 平均喉道半径 喉道均质系数 可动流体饱和度 流体及渗流特征 参数 敏感性参数 启动压力梯度 物理意义 反映排驱压力大小 对渗流起主要作用的喉道半径平均值 岩石总体喉道大小 喉道均一程度 流体流动有效空间大小 体现渗流非线性程度和渗流能力
低渗透油藏分类 和评价方法
2009.3.
1、 问题的提出
原来 我们把渗透率为(0.1~50)×10-3μm2的储层统称为低 渗透油层。 根据实际生产特征,按照油层平均渗透率可以进一步把低渗透 油层分为三类: 第一类为一般低渗透油层,油层平均渗透率为(50~10)×103μm2。
第二类为特低渗透油层,油层平均渗透率为(10~1)×10-3μm2。 第三类为超低渗透油层,其油层平均渗透率为(1~0.1)×103μm2。
孔隙结构参数
原油粘度
粘土含量 伊蒙混层含量
流体性质
对储层有效渗流能力影响较大的因素 影响储集层水敏特性的参数
对9项参数逐一进行统计归纳分析,进一 步精选出5项参数作为评价分类的依据,各项 参数分界标准如下:
分类参数界限汇总表
参数 一类 二类 界限 三类 四类
主流喉道半径(微米) 可动流体饱和度(%)
孔隙结构参数分类表
界限

《典型低渗碳酸盐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与储层分类研究》

《典型低渗碳酸盐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与储层分类研究》

《典型低渗碳酸盐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与储层分类研究》篇一一、引言在石油勘探与开发领域,低渗碳酸盐岩储层因其独特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以典型低渗碳酸盐岩储层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进行深入分析,探讨了储层的分类方法,旨在为相关领域的科研与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二、研究区域与材料方法本文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低渗碳酸盐岩储层为研究对象,运用先进的地球物理和地质技术手段,对储层进行详细的地质调查和取样。

通过扫描电镜、压汞实验、核磁共振等实验手段,对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进行系统分析。

同时,结合测井数据、地震资料等地质信息,对储层进行分类研究。

三、典型低渗碳酸盐岩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一)孔隙类型与分布低渗碳酸盐岩储层的孔隙类型多样,主要包括粒间孔、晶间孔、溶蚀孔等。

这些孔隙在储层中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通常受沉积环境、成岩作用等因素影响。

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发现孔隙大小、形状及连通性存在明显差异。

(二)孔喉特征低渗碳酸盐岩储层的孔喉特征是影响储层渗透性的关键因素。

研究表明,储层的孔喉大小、分布及连通性对储层的渗透性能具有重要影响。

在压汞实验中,可以发现储层的孔喉特征具有一定的分选性和连续性。

(三)孔隙度与渗透率低渗碳酸盐岩储层的孔隙度和渗透率是评价储层性能的重要参数。

通过核磁共振等实验手段,可以得出储层的孔隙度分布范围。

同时,结合现场测井数据,可以计算得到储层的渗透率。

研究表明,低渗碳酸盐岩储层的孔隙度和渗透率通常较低,且具有较大的空间变异性。

四、储层分类研究(一)分类依据根据低渗碳酸盐岩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及地质信息,本文提出了以孔隙类型、孔喉特征、渗透率等为主要依据的储层分类方法。

通过综合分析这些因素,将储层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二)分类结果根据上述分类方法,将低渗碳酸盐岩储层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粒间孔型储层、晶间孔型储层、溶蚀孔型储层等。

不同类型的储层在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及地质信息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因此需要采取不同的开发策略和措施。

《典型低渗碳酸盐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与储层分类研究》范文

《典型低渗碳酸盐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与储层分类研究》范文

《典型低渗碳酸盐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与储层分类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油气勘探开发的深入,低渗碳酸盐岩储层逐渐成为国内外石油地质研究的重要对象。

典型低渗碳酸盐岩储层的孔隙结构对油气的储集和渗流具有重要的影响。

本文以某地区典型低渗碳酸盐岩储层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了其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并对其储层进行了分类研究。

二、研究区域概况本文以某地区低渗碳酸盐岩储层为研究对象,该地区地处XXX盆地,地质构造复杂,低渗碳酸盐岩储层发育广泛。

该地区低渗碳酸盐岩储层具有低孔、低渗、非均质性强等特点,是典型的低渗储层。

三、微观孔隙结构特征(一)孔隙类型该地区低渗碳酸盐岩储层的孔隙类型主要包括粒间孔、溶蚀孔、裂隙孔等。

粒间孔是主要的储集空间,溶蚀孔对储层的渗透率有重要影响,而裂隙孔则对油气的渗流具有重要作用。

(二)孔隙结构特征通过扫描电镜、压汞实验等手段,发现该地区低渗碳酸盐岩储层的孔隙结构具有以下特征:1. 孔隙度较低,平均孔隙度在5%~10%之间;2. 孔喉半径小,主要以微米级孔喉为主;3. 孔喉分选性差,非均质性强;4. 存在一定数量的连通性较好的大孔喉,有利于油气的渗流。

(三)微观非均质性该地区低渗碳酸盐岩储层的微观非均质性主要表现为孔隙类型、孔喉大小、连通性等方面的差异。

这种非均质性对油气的储集和渗流产生了重要影响。

四、储层分类研究根据该地区低渗碳酸盐岩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将其分为以下几类:1. 高孔低渗型储层:这类储层孔隙度较高,但渗透率较低,主要受制于岩石的刚性结构和微米级孔喉的发育;2. 低孔低渗型储层:这类储层孔隙度和渗透率均较低,主要受制于岩石的致密性和非均质性;3. 裂缝型储层:这类储层以裂隙孔为主,具有较高的渗透率,对油气的渗流具有重要作用;4. 混合型储层:这类储层兼具上述几种类型的特征,具有复杂的孔隙结构和较高的非均质性。

五、结论本文系统分析了典型低渗碳酸盐岩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并将其分为高孔低渗型、低孔低渗型、裂缝型和混合型四种储层。

川中低渗气藏中的储层流动单元划分研究

川中低渗气藏中的储层流动单元划分研究
袁龙 鞠君举
1 . 西南石油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2 . 吉林油 田扶余采油厂
摘 要 : 对低 渗 气藏 开发 中所 面 临的难 题 , 针 以及 流动 单 元划 分 中存 在 的 问题 , 出了一种 比较 有 提
效的储层流动单元划分新方法。本文以川中低渗气藏为例 , 结合取心物性资料、 测井资料 , 选用流 动层 带指数 F I Z 划分 方 法将取 心 井储层 流动 单 元划 分成 I、 Ⅲ类 , 建 立流动 单 元 的识 别和 划 Ⅱ、 并
IR I I z l g Q = g +g
() 6
由( ) 可知 , R I 6式 在 Q 与 。 对 数坐 标 图上 , 的双
具有近 F I 的样 品将落在 同一直线上 , Z值 具有不同 F I 的样 品落 在 一 组 平 行 直 线 上 , Z值 同一 直 线 上 的 样 品具 有相似 的孔 喉特征 , 从而构成 一个流 动单
分 析对 一 些 异 常 F I 进 行 了 删 除 ( 较 差 物性 对 Z值 如 应 相对较高的 F I Z 值的样 品点 ) 。由于 I 类流动单 元到 Ⅳ类 流动 单元 其储 层 品质逐 渐 变差 。图 2 以 可
1 m , 0 属于典型的低孔、 低渗储层 。从理论上讲 , 由于 储 层 的非 均质 性 以及 测 量 的误 差 , 同一 类 流 动 单元啊 的各种参数应该服从正态分布 ; 各样品具有相 同的 F I , Z 值 即其储层 品质 因子 R I Q 与标准化孔 隙 度指标 z 的双对数交会图呈现斜率为 1 的直线。 由于本段 储 层 的低 孔 低渗 特 性 , 成此 段 储层 造 的F I Z 值明显较常规储层低 , 由图 1 知其主峰值分布
给 隐含 层各 节 点 , 过激 励 函数 作 用后 传 递 给输 出 经 层 , 成一 次学 习 的正 向传 播 , 完 由输 出层 向外 界输 出

低渗储层分类与分布

低渗储层分类与分布

研究意义
对低渗储层进行分类与分布研究有助于提高石油和天然气的采收率,满足能源需 求,缓解能源危机。
通过研究低渗储层的形成机理和分布规律,可以为石油和天然气的勘探和开发提 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促进石油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02
低渗储层分类
按成因分类
01
02
03
沉积成因
由于沉积环境的不同,形 成的低渗储层具有不同的 孔隙结构和矿物组成。
06
实例分析
某地区低渗储层分类与分布实例
总结词:复杂多样
详细描述:该地区低渗储层分布广泛,类型多样,包括砂岩、泥岩、灰岩等。这些储层在厚度、孔隙度、渗透率和含油饱和 度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给勘探和开发带来一定难度。
某地区低渗储层分类与分布实例
总结词:储层特征
详细描述:该地区低渗储层具有低孔、低渗、低含油饱和度的特点,孔隙度一般小于10%,渗透率小于1 毫达西,含油饱和度小于40%。这些特征使得油藏开发难度较大,需要采取特殊的开发技术。
裂缝的开启和闭合受 多种因素影响,如地 层压力、温度、时间 等。
裂缝发育的层位和密 度对低渗储层的分布 和特征有重要影响。
05
低渗储层评价方法与技术
储层评价方法
储层物性评价
通过分析孔隙度、渗透率等物性 参数,评估储层的储集能力和渗 透能力。
流体性质评价
对储层内的流体进行取样分析, 了解其类型、密度、粘度等性质, 判断其对开发效果的影响。
某地区低渗储层分类与分布实例
总结词:开发技术
VS
详细描述:针对该地区低渗储层的特 征,采用注水开发、压裂改造、水平 井钻井等开发技术。其中,注水开发 可以有效补充地层能量,提高采收率; 压裂改造可以改善储层渗透性,提高 单井产量;水平井钻井可以大幅度提 高油藏的泄油面积和采收率。

中国低渗储层分类与分布培训资料

中国低渗储层分类与分布培训资料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
中国低渗储层分类与分布
2.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标准(1998年) ① 砂岩油藏按照渗透率划分标准
分类
特高渗
高渗
中渗
低渗 特低渗 超低渗 非渗
K(×10- K≥2000 500≤K<2000 50≤K<500 10≤K<50 1≤K<10 0.1≤K<1 K<0.1 3μm2)
② 砂岩气藏按照孔隙度渗透率划分标准
Hale Waihona Puke 分类 K(×10-3μm2)
孔隙度(%)
高渗 500≤K
≥25
中渗 10≤K<500
25~15
低渗 0.1≤K<10
15~10
特低渗 K<0.1 <10
3.中国陆上低渗透油田的分布
我国低渗透油气藏含油气层系 多,涵盖古生界、中生界、新生 界。低渗透油气藏类型多,包括 砂岩、碳酸盐岩、火山岩。低渗 透油气藏分布区域广,主要盆地 都有分布,东部有松辽、渤海湾、 二连、海拉尔、苏北、江汉盆地 砂岩油藏,松辽、渤海湾盆地火 山岩油气藏;中部有鄂尔多斯、 四川盆地砂岩油气藏和海相碳酸 盐岩气藏;西部有准噶尔、柴达 木、塔里木、三塘湖盆地砂砾岩 油气藏、火山岩油气藏和海相碳 酸盐岩油气藏。

致密砂岩储层分类

致密砂岩储层分类

致密砂岩储层分类
致密砂岩储层主要可分为以下三种:
1. 原生低渗透储层:主要由沉积作用形成,特点是颗粒杂基支撑、分选差,泥质含量高,岩石孔隙度较低,以次生孔隙为主。

在孔隙度和渗透率上表现出较弱的低渗透性,主要分布在沉积体系的起始端或末端。

2. 成岩型低渗透储层:是由沉积成岩转化而来,表现出显著的低渗透性,一般在地下
岩石埋藏深度较大的地区出现。

其主要形成过程包括压实作用、胶结作用、黏土矿物
结晶与定向排列、微裂缝发育等。

3. 裂缝性低渗透储层:主要是由原生孔隙被压裂产生裂缝而成,一般裂缝性低渗透储
层的渗透性较差,裂缝的发育程度和分布形式受岩性、压实作用和构造运动的影响。

02-低渗透储层地质特征(28)PPT课件

02-低渗透储层地质特征(28)PPT课件

类别 对比层
渗透率 10-3m2
>100
平均喉道 半径 μm
4.491
比表面 积 m3/g
0.48
排驱压力 MPa
0.076
中低 渗透层
一般低 渗透层
特低 渗透层
100-50 50-10 10-1
1.725 1.051 0.112
1.36 3.23 14.26
0.112 0.236 0.375
1.3 低渗透储层孔隙结构分类
人工裂缝主要起导流作用,能大 幅度提高低渗透油田的注水量和产液 量。
3.2 裂缝系统在低渗透油田开发中 的作用
裂缝系统对低渗透油田开发的影响 具有两重性。
3.2.1 提高储层渗流能力
低渗透储层,尤其是特低渗透储层,仅 依靠岩石基质的渗流能力不可能形成工 业油流。
主要为沉积过程中形成的沉积缝,和成岩 过程中出现的收缩缝。
这类裂缝很细小,在储层中分布比较均 匀,没有明显的方向性。
微裂缝系统起连通孔隙作用,能提高储层 渗透率,对低渗透油田开发起重要作用。
3.1.3 人工裂缝
人工水力压裂产生的裂缝。人工 裂缝方位也受地应力控制,与天然构 造裂缝方向一致,都是沿最大主应力 方向。
构造裂缝 微裂缝 人工裂缝
3.1.1 构造裂缝
构造裂缝是由于构造应力作用而形成的裂 缝系统。
裂缝方位受地应力分布状况的控制,具有 明显的方向性,常与主断层方向平行。
有时也可能有两组裂缝互相共轭出现。
如果构造裂缝发育,则油井产能高。
注水开发时油井见效快,也容易造成油井 见水快、水淹快。
3.1.2 微裂缝
2.4 储层非均质性对油田注水 开发的影响
高渗层吸水状况较好,低渗层吸水较 差,甚至不吸水。

《2024年典型低渗碳酸盐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与储层分类研究》范文

《2024年典型低渗碳酸盐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与储层分类研究》范文

《典型低渗碳酸盐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与储层分类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油气勘探的深入,低渗碳酸盐岩储层逐渐成为重要的油气资源之一。

其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对于储层的评价与开发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旨在研究典型低渗碳酸盐岩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以及基于这些特征的储层分类,以期为低渗碳酸盐岩储层的评价与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区域与样品本研究选取了某地区典型低渗碳酸盐岩储层作为研究对象,采集了具有代表性的岩心样品。

通过对样品的观察与分析,揭示了该地区低渗碳酸盐岩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

三、低渗碳酸盐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1. 孔隙类型与分布低渗碳酸盐岩储层的孔隙类型主要包括粒间孔、溶洞孔、裂缝孔等。

其中,粒间孔是主要的储集空间,溶洞孔和裂缝孔对提高储层渗透率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图像处理技术和孔隙度测量,我们发现在不同尺度下,各类型孔隙的分布和比例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2. 孔喉特征低渗碳酸盐岩储层的孔喉特征是影响流体在储层中运移的关键因素。

本研究通过扫描电镜和压汞实验,揭示了该地区低渗碳酸盐岩储层的孔喉大小、形态及连通性。

结果表明,该地区低渗碳酸盐岩储层具有较小的孔喉半径和复杂的孔喉结构,导致流体在储层中的运移受到限制。

四、储层分类研究基于低渗碳酸盐岩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我们进行了储层分类研究。

根据孔隙类型、孔喉特征及储层渗透率等因素,将该地区低渗碳酸盐岩储层分为以下几类:1. 高孔隙度、高渗透率储层:这类储层具有较好的储集和运移能力,是油气开发的主要目标。

2. 低孔隙度、高渗透率储层:这类储层虽然孔隙度较低,但具有较高的渗透率,对流体的运移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3. 高孔隙度、低渗透率储层:这类储层具有较好的储集能力,但渗透率较低,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提高其渗透率。

4. 复杂结构型储层:这类储层具有复杂的孔喉结构和连通性,需要结合地质、地球物理等多方面信息进行综合评价。

五、结论通过对典型低渗碳酸盐岩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进行研究,我们揭示了该地区低渗碳酸盐岩储层的孔隙类型、分布及孔喉特征。

特低渗

特低渗

特低渗透油藏开发基本特征0 引言鄂尔多斯盆地是我国第二大沉积盆地,低渗透及特低渗透油气资源十分丰富。

为了研究特低渗透油藏开发基本特征,以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长6油藏为例,展开对特低渗透油藏的开发及地质特征分析。

1 储层的分类及特低渗储层的特征1.1 储层的分类不同国家和地区对储层的划分标准并统一。

我国一般将渗透率在50mD以下的油藏称为低渗透油藏。

按照不同的标准,油藏有以下几种分类方法【1~2】。

按渗透率按渗透率为标准划分低渗透率储层是目前国内外较为常用而且比让认同的方法。

以渗透率为基本标准,结合微观结构参数、驱动压差、排驱压力、储集层比表面积、相对分选系数、变异系数,将低渗透储层划分以下6类。

○1类(一般低渗透):油层渗透率为10~50mD,这类储层的主要特点是,主流吼道半径较小,孔喉配位低,属中孔、中细组合型的油层,驱动压力低,流动能力较差,开采较容易。

○2类(特低渗透):油层渗透率为1~10mD,这类储层的平均主流吼道半径小,孔隙几何结构较前者为差,相对分选系数好,孔喉配位低,属中孔微喉、细喉组合型的油层。

驱动压力大,难度指数大,比表面积大,储层参数低,不易开采。

○3类(超低渗透):油层渗透率为0.1~1mD,这类储层的平均主流吼道半径小,孔隙几何结构差,相对分选系数好,孔喉配位低,属小孔微喉组合型的油层。

驱动压力大,流动能力差,比表面积大,吸附滞留多,水驱油效率低,开采难度大。

○4类(致密层):油层渗透率为0.01~0.1mD,油层表面性质属亲水,驱油效率低。

○5类(非常致密层):油层渗透率为0.0001~0.01mD,这类储层的显著特点是中值压力高,是非常差的储层。

○6类(裂缝-孔隙):储层特征是在测试样品上肉眼是看不出裂缝的,岩石非常致密。

按启动压力分类基于启动压力梯度对低渗透砂岩储层进行分类的方法,是为了全面反映低渗透储层的渗透特征。

通过室内岩心实验表明,启动压力梯度与渗透率的变化有明显的相关性,不同储层渗透率的启动压力梯度变化熟料级别不同,具体划分如下:○1类:启动压力梯度变化率的数量级是10-4,渗透率范围是8~30mD。

低渗透储层特征及评价方法研究

低渗透储层特征及评价方法研究

1.0
透 率
0.8

0.6

滨425 189号 滨425 82号 滨425 83号 滨425 174号 史102 4号
0.4
史102 59号
史102 167号
0.2
史102 19号
0.0 0
5
10
15
20
25
地层压力下降幅度,MPa
普通薄片,单偏光,10×20。牛104井,3055.5m。
覆压下渗透率(空气渗透率)/地面渗透率与 上覆压力的关系曲线
0 0
12
24 时间
36 mon
48
盐22块平均单井日产量曲线
月递减20%
y = 73.59x-0.3899 R2 = 0.8168
60
液量 油量
50
100
150
200
250
300
350
400
450
时间 天
汇报提纲
一、低渗透油藏勘探概况及主要特点 二、低渗透储层成因分类及分布规律 三、低渗透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研究 四、低渗透储层综合评价思路及方法 五、勘探效果及下步工作展望
低孔
≥10~ < 15
特低孔
<10
渗透率(mD)
特高渗
≥1000
高渗 ≥500~ < 1000
中渗
≥50~ < 500
低渗
≥5~ < 50
特低渗
<5
《石油天然气储量计算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DZ/T 0217-2005
勘探的重要领域!
70000 60000 50000 40000 30000 20000 10000

《典型低渗碳酸盐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与储层分类研究》

《典型低渗碳酸盐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与储层分类研究》

《典型低渗碳酸盐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与储层分类研究》篇一一、引言在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勘探与开发过程中,低渗碳酸盐岩储层因其独特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而备受关注。

这类储层通常具有复杂的孔隙系统,其储集性能和流动性能的差异直接影响到油气田的开采效果和产能预测。

因此,研究典型低渗碳酸盐岩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及其储层分类,对于优化开采策略和提高采收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对典型低渗碳酸盐岩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储层分类方法,为相关领域的科研和工程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二、典型低渗碳酸盐岩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1. 孔隙类型与分布低渗碳酸盐岩储层的孔隙主要包括粒间孔、溶蚀孔、裂隙孔等类型。

这些孔隙的分布和形态受到沉积环境和成岩作用的共同影响,具有显著的复杂性和不均匀性。

在扫描电镜(SEM)观察下,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些孔隙的形态和大小。

2. 孔喉关系与连通性低渗碳酸盐岩储层的孔喉关系复杂,孔喉连通性差。

这导致流体在储层中的流动受阻,影响了油气的采收率。

通过对铸体薄片的研究,可以发现储层中的主要流体通道和渗透屏障,进一步揭示了储层的流动性能。

3. 矿物组成与胶结类型低渗碳酸盐岩储层的矿物组成和胶结类型对孔隙结构具有重要影响。

常见的矿物包括石灰岩、白云岩等,而胶结类型则决定了孔隙的形态和大小。

通过X射线衍射(XRD)等手段,可以分析储层的矿物组成和胶结类型,从而进一步了解其孔隙结构特征。

三、储层分类方法基于上述微观孔隙结构特征,本文提出以下储层分类方法:1. 孔隙度与渗透率分类法根据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大小,将储层分为高、中、低三类。

其中,高孔隙度、高渗透率的储层具有较好的储集和流动性能;而低孔隙度、低渗透率的储层则相对较差。

这种分类方法可以直观地反映储层的储集和流动性能。

2. 孔隙类型与分布分类法根据孔隙的类型、大小及分布情况,将储层分为溶蚀型、粒间型、裂隙型等类型。

这种分类方法可以更详细地描述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储层的成因和演化过程。

中国低渗储层分类与分布ppt课件

中国低渗储层分类与分布ppt课件
998年) ① 砂岩油藏按照渗透率划分标准
分类
特高渗
高渗
中渗
低渗 特低渗 超低渗 非渗
K(×10- K≥2000 500≤K<2000 50≤K<500 10≤K<50 1≤K<10 0.1≤K<1 K<0.1 3μm2)
② 砂岩气藏按照孔隙度渗透率划分标准
分类 K(×10-3μm2)
低渗透油气藏分布区域广主要盆地都有分布东部有松辽渤海湾二连海拉尔苏北江汉盆地砂岩油藏松辽渤海湾盆地火山岩油气藏
中国低渗储层分类与分布
.
1.国外低渗透油田划分标准 • 前苏联学者将渗透率小于(50~100)
×10- 3μm2的油田算作低渗透油田。 • 美国联邦能源管理委员会对低渗透储层
进行了界定,其中把渗透率小于 0.1×10- 3μm2的储层称为致密储层。
孔隙度(%)
高渗 500≤K
≥25
中渗 10≤K<500
25~15
低渗 0.1≤K<10
15~10
特低渗 K<0.1 <10
3.中国陆上低渗透油田的分布
我国低渗透油气藏含油气层系 多,涵盖古生界、中生界、新生 界。低渗透油气藏类型多,包括 砂岩、碳酸盐岩、火山岩。低渗 透油气藏分布区域广,主要盆地 都有分布,东部有松辽、渤海湾、 二连、海拉尔、苏北、江汉盆地 砂岩油藏,松辽、渤海湾盆地火 山岩油气藏;中部有鄂尔多斯、 四川盆地砂岩油气藏和海相碳酸 盐岩气藏;西部有准噶尔、柴达 木、塔里木、三塘湖盆地砂砾岩 油气藏、火山岩油气藏和海相碳 酸盐岩油气藏。
.

论低渗透储层的分类与评价标准——以鄂尔多斯盆地为例

论低渗透储层的分类与评价标准——以鄂尔多斯盆地为例
Among t m xt a l w e me bi t e e v i n up r l w r a lt e e v i r h i e e v r he e r -o p r a l y r s r o r a d s e -o pe me biiy r s r o r a e t e ma n r s r oi i
wee dvd d it o rt p sa d f u u —y e . Th o r t p s icu e lw e m e bl y rs r or ( ) r iie n o f u y e n o rs b t p s e f u y e n l d o p r a i t e e v i I , i e talw e me b l y r sr or (I , s p rlw e m e b l y r s r or ( I) a d tg t r s r or ( V ) x r-o p r a i t e e v i I) u e -o p r a it e e v i II i i n ih e e v i I .
根据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储层300余决压汞样品260余块铸体及100余块图像孔隙分析结果参考前人关于碎屑岩储层特别是低渗透储层的划分标准文章将低渗透砂岩储集层分为4类4个亚类4类即低渗透层i类特低渗透层类超低渗透层类致密层类其中特低渗透层和超低渗透层是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的主要储层类型故又根据孔隙结构特征物性特征以及油层厚度的常用划分标准等将二者各细分为2个亚类
结果 , 考前 人 关 于碎 屑岩储 层 特别是 低 渗透储 层 的划 分标 准 , 参 文章将 低 渗透砂 岩储 集 层分 为 4类
4个亚类 , 即低 渗 透层 ( 4类 工类 ) 特低 渗 透层 ( 、 Ⅱ类) 超低 渗透层 ( 、 Ⅲ类) 致 密层 ( 、 Ⅳ类 ) 其 中特低 , 渗 透层 和超低 渗 透层是 鄂 尔多斯盆地 三 叠 系延 长组 的 主要 储 层 类型 , 又根 据 孔 隙结构 特征 、 故 物性 特征 以及 油层 厚度 的 常 用划 分标 准等将 二 者各 细分 为 2个 亚类 。 关键 词 : 渗 透 ; 层 ; 低 储 分类 ; 准 ; 尔多斯 盆地 标 鄂

《长庆超低渗储层特征及渗流规律实验研究》范文

《长庆超低渗储层特征及渗流规律实验研究》范文

《长庆超低渗储层特征及渗流规律实验研究》篇一一、引言长庆油田是我国重要的油气产区之一,而其中的超低渗储层是长庆油田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其具有非常特殊的储层性质和渗流规律,因此对其实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对长庆超低渗储层的特征及渗流规律进行实验研究,为油气开采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二、长庆超低渗储层特征1. 储层岩石类型及结构长庆超低渗储层主要由砂岩、泥岩和碳酸盐岩等岩石类型组成。

其中,砂岩占据了绝大部分的比例。

储层岩石颗粒大小不均,分布不规律,而且多数呈非均质结构,这也为油气储集和渗流带来了较大的难度。

2. 储层物性特征长庆超低渗储层的孔隙度较小,渗透率极低,这给油气开采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同时,储层的含油饱和度较高,油品性质也较为特殊,这也是该储层的一个重要特征。

3. 储层地质特征长庆超低渗储层地质构造复杂,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和沉积作用,导致其内部构造错综复杂。

同时,由于地质条件的影响,储层内可能存在一些断裂和裂缝等特殊结构,这也为油气的开采带来了困难。

三、渗流规律实验研究为了更深入地了解长庆超低渗储层的渗流规律,我们进行了以下实验研究:1. 实验方法与步骤我们采用了高压物理模拟实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长庆超低渗储层的渗流规律进行了研究。

首先,我们通过高压物理模拟实验来模拟储层内部的实际情况,然后利用数值模拟技术对实验结果进行验证和补充。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主要关注了不同压力条件下的流体流动情况以及流体在储层中的分布情况。

2. 实验结果分析通过实验,我们发现长庆超低渗储层的渗流规律具有以下特点:首先,由于储层孔隙度较小,渗透率极低,因此流体在储层中的流动速度较慢;其次,由于储层内部存在许多微小裂缝和孔隙结构,因此流体在储层中的分布也较为复杂;最后,随着压力的增加,流体的流动速度会有所增加,但当压力达到一定程度时,流体的流动速度将趋于稳定。

四、结论与建议通过对长庆超低渗储层的特征及渗流规律进行实验研究,我们得出以下结论:首先,该类储层的孔隙度和渗透率较小,但含油饱和度较高;其次,由于储层内部构造复杂且存在许多微小裂缝和孔隙结构,因此流体的分布和流动规律较为复杂;最后,在适当的压力条件下,可以通过优化开采方案和技术手段来提高油气的开采效率。

《长庆超低渗储层特征及渗流规律实验研究》范文

《长庆超低渗储层特征及渗流规律实验研究》范文

《长庆超低渗储层特征及渗流规律实验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国油气资源的不断开发,长庆油田作为我国重要的油气产区之一,其超低渗透储层的研究与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实验研究,深入探讨长庆超低渗储层的特征及渗流规律,为油气田的高效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二、长庆超低渗储层特征1. 地质特征长庆超低渗储层主要分布在鄂尔多斯盆地,其地质特征主要表现为低孔、低渗、非均质性强。

储层岩石类型主要为砂岩、泥岩等,其中砂岩是主要的储集空间。

储层孔隙度较低,渗透率极低,导致油气开采难度较大。

2. 物理特征长庆超低渗储层的物理特征主要表现为储层内流体的非达西流动现象。

在超低渗透储层中,流体的流动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岩石的孔隙结构、流体的粘度、温度等。

这些因素导致流体的流动规律与常规储层有所不同,表现为非达西流动。

三、渗流规律实验研究为了深入探讨长庆超低渗储层的渗流规律,本文设计了一系列实验研究。

1. 实验方法与步骤(1)样品准备:选取长庆油田具有代表性的超低渗透储层岩心样品。

(2)实验装置:搭建渗流实验装置,包括高压驱替系统、压力传感器、流量计等。

(3)实验过程:在恒定温度和压力条件下,通过改变流体流速和性质,观察流体在岩心样品中的流动情况,并记录相关数据。

2. 实验结果分析通过实验研究,我们得到了以下结论:(1)在超低渗透储层中,流体的流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岩石的孔隙结构、流体的粘度、温度等。

这些因素共同决定了流体的流动规律。

(2)在恒定温度和压力条件下,随着流体流速的增加,流体在岩心样品中的渗透能力逐渐增强。

但是,当流速达到一定程度时,流体将不再遵循达西定律,而是表现出非达西流动特征。

这表明在超低渗透储层中,流体的流动规律与常规储层有所不同。

(3)流体的粘度对超低渗透储层的渗流规律具有重要影响。

粘度较低的流体在岩心样品中的渗透能力较强,而粘度较高的流体则表现出较弱的渗透能力。

此外,温度对流体的粘度产生影响,从而影响流体的渗透能力。

《长庆超低渗储层特征及渗流规律实验研究》范文

《长庆超低渗储层特征及渗流规律实验研究》范文

《长庆超低渗储层特征及渗流规律实验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油气资源的日益紧缺,超低渗透储层成为了国内外油气勘探与开发的重要领域。

长庆油田作为我国重要的油气产区之一,其超低渗储层的特征及渗流规律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通过实验研究的方式,深入探讨长庆超低渗储层的特征及其渗流规律,以期为油气田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

二、长庆超低渗储层特征1. 储层岩性特征长庆超低渗储层主要由砂岩、泥岩等组成,其中砂岩是主要的储集层。

砂岩的粒度分布范围广,以细粒砂岩为主,其次为中粒砂岩。

储层中常含有一定量的粘土矿物和碳酸盐矿物,这些矿物对储层的物性产生影响。

2. 储层物性特征长庆超低渗储层的孔隙度和渗透率较低,属于典型的低孔、低渗储层。

孔隙结构复杂,以微孔、纳米孔为主。

此外,储层的非均质性较强,各小层之间物性差异较大。

3. 储层含油特征长庆超低渗储层的含油类型以轻质油为主,部分地区含有重质油。

油藏类型多样,包括构造油藏、岩性油藏等。

油藏的分布受多种因素影响,如沉积环境、构造作用等。

三、渗流规律实验研究为了深入研究长庆超低渗储层的渗流规律,我们进行了系列实验研究。

实验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渗流实验装置及方法采用自主设计的渗流实验装置,通过改变流体压力、温度等条件,模拟储层实际渗流过程。

实验过程中,采用高精度测量仪器对渗流参数进行实时监测和记录。

2. 渗流规律分析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长庆超低渗储层的渗流规律具有非线性、复杂性和多变性等特点。

在低渗透区域内,流体的渗流受粘度、界面张力等因素影响较大。

此外,随着流体压力的增加,储层的渗透性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然而,由于储层的非均质性较强,各小层之间的渗流性能存在较大差异。

四、结论及建议通过本文的实验研究,我们深入了解了长庆超低渗储层的特征及渗流规律。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长庆超低渗储层具有低孔、低渗、非均质性强等特点,其渗流规律具有非线性、复杂性和多变性等特点。

海上L区低渗储层分类评价及有利区优选

海上L区低渗储层分类评价及有利区优选

海上L区低渗储层分类评价及有利区优选
张学敏;但玲玲;魏莉;许靖康;朱建英
【期刊名称】《复杂油气藏》
【年(卷),期】2024(17)1
【摘要】海上L区目标层属于海上特低渗储层,为准确进行储层分类评价、指导储层有利区的优选,在统计借鉴已有低渗储层分类评价成果基础上,结合目标区低渗储层特征,厘定低渗储层分类评价参数,采用综合分类系数法完成低渗储层分类评价及有利区优选。

研究认为L区目标层主要发育Ⅲ类储层,其次是Ⅳ和Ⅴ类储层,Ⅰ、Ⅱ类储层不发育,Ⅲ类储层连片分布的区域为储层有利区。

研究结果可以较好地指导储层开发有利区的优选。

【总页数】6页(P44-49)
【作者】张学敏;但玲玲;魏莉;许靖康;朱建英
【作者单位】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工程技术分公司;延边大学工学院【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122.2
【相关文献】
1.低孔低渗裂缝-孔隙型砂岩储层的分类评价--以川中公山庙油田沙一储层为例
2.孔隙-裂缝双孔介质储层预测技术及其应用效果——以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目标区特低孔特低渗储层为例
3.苏里格气田盒8段储层低孔低渗储层成因分析与储层优选
4.九龙山气田珍珠冲组砂砾岩储层评价及有利区优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类
特高渗
高渗
中渗
低渗 特低渗 超低渗 非渗
K(×10- K≥2000 500≤K<2000 50≤K<500 10≤K<50 1≤K<10 0.1≤K<1 K<0.1 3μm2)
② 砂岩气藏按照孔隙度渗透率划分标准
分类 K(×10-3μm2)
孔隙度(%)
高渗 500≤K
≥25Hale Waihona Puke 中渗 10≤K<500
25~15
低渗 0.1≤K<10
15~10
特低渗 K<0.1 <10
3.中国陆上低渗透油田的分布
我国低渗透油气藏含油气层系 多,涵盖古生界、中生界、新生 界。低渗透油气藏类型多,包括 砂岩、碳酸盐岩、火山岩。低渗 透油气藏分布区域广,主要盆地 都有分布,东部有松辽、渤海湾、 二连、海拉尔、苏北、江汉盆地 砂岩油藏,松辽、渤海湾盆地火 山岩油气藏;中部有鄂尔多斯、 四川盆地砂岩油气藏和海相碳酸 盐岩气藏;西部有准噶尔、柴达 木、塔里木、三塘湖盆地砂砾岩 油气藏、火山岩油气藏和海相碳 酸盐岩油气藏。
中国低渗储层分类与分布
-
1.国外低渗透油田划分标准 • 前苏联学者将渗透率小于(50~100)
×10- 3μm2的油田算作低渗透油田。 • 美国联邦能源管理委员会对低渗透储层
进行了界定,其中把渗透率小于 0.1×10- 3μm2的储层称为致密储层。
-
2.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标准(1998年) ① 砂岩油藏按照渗透率划分标准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