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环境与生态学第一章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课前清点人数,课间汇报考勤情况
课程目录
第一章 环境概论 第二章 生态学基础 第三章 城市环境生态学 第四章 城市生态规划与建设 第五章 城市人口 第六章 城市环境概要 第七章 城市大气污染与控制
第八章 城市水污染与控制 第九章 城市固体污染与控制 第十章 城市物理污染与控制 第十一章 城市气候 第十二章 城市灾害及预防 第十三章 城市植被 第十四章 城市景观 第十五章 城市环境质量评价
日本水俣病事件:20世纪50年代初期,日本水俣湾附 近发现了一种奇怪的病。这种病最初出现在猫身上,被称 为“猫舞蹈症”。病猫步态不稳,抽搐、麻痹,有些甚至 跳河死去。随后不久,此地也发现了患这种病症的人。患 者口齿不清、步履蹒跚、面部痴呆、手足麻痹、视觉丧失、 震颤、手足变形,重者神经失常,或酣睡,或兴奋,身体 弯弓高叫,直至死亡。这个镇有4万居民,几年中先后有1 万人不同程度的患有此种病状,其后附近其他地方也发现 此类症状。经数年调查研究发现,这是由于居民长期食用 了水俣湾中含有汞的海产品所致。
起先对环境以利用为主,环境问题表现在因人口自 然增长滥用资源造成生活资料缺乏;
随后开始培育、驯化动植物,形成农业和畜牧业, 对环境的改造力度增大。如大肆破坏森林、草原,导 致水土流失、沙漠化、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等。
2. 发展恶化阶段(工业革命至20世纪50年代前)
工业革命增强了人类利用和改造环境的能力,工业 废弃物的排放不断引发污染事件:如英国伦敦多次发 生有毒烟雾事件,造成数以千计的人口死亡,泰晤士 河水生生物绝迹,许多河流成为臭水沟;
二 分类(按引起根源分)
原生环境问题(自然灾害) 火山、地震、台风、海啸、洪水、旱灾、地方病等。
次生环境问题(人类活动引起) 毁林开荒导致水土流失;工业“三废”大量排放导
致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人为捕捞、引入外来种等行 为导致的生物多样性下降等 。
三 环境问题的由来和发展
人与环境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环境问题随人类 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1. 萌芽阶段(工业革命以前)
例如德国鲁尔区出现的严重环境污染问题 。
3. 第一次高峰(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
公害事件不断发生,如1952 年12月4日,伦敦发生 严重的“烟雾”事件:工厂和住户排出的烟尘和气体 大量在低空聚积,整个城市连续近一周为浓雾所笼罩, 陷入一片灰暗之中。期间4700多人因呼吸道疾病死亡; 雾散以后又有8000多人陆续死亡。
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四 当前存在的环境问题
1. 人口问题 人口增长后果:资源(土地、食物、水源、能源等)
需求量增大;废弃物排放量增加、环境污染加剧。 2. 资源问题
土地资源减少;森林资源锐减;能源、水资源危机。 3. 大气环境污染
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与全球变暖;酸沉降加剧。
4. 海洋环境污染 5. 固体废料和有毒化学品污染 6. 生态系统简化
一 环境的功能
1 空间功能 提供人类和其他生物栖息、生长、繁衍的场所。
2 营养功能 提供营养物质及各类资源、能源(针对人类而言)。
3 调节功能 水体、森林可调节气候;大气、水体、土壤、植被 等具一定吸收、净化污染物的能力。
二 环境的特性
1 自身的特性 动态、开放的系统,与外界存在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4. 第二次高峰( 80年代以后)
全球性大气污染导致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酸雨; 森林破坏、草场退化、土壤侵蚀和沙漠化;突发性严 重污染事件(墨西哥油库破坏爆炸事件、切尔诺贝利 核电站泄漏事故、莱茵河污染事故等)。
两次环境问题高峰的对比: ①影响范围:前者局部性、小范围,后者全球性; ②危害后果:前者只是引起人们对局部地区人体健康
五 中国的环境问题
1. 资源相对贫乏、分布不均 ① 水资源不仅总量缺乏,而且分布极不均匀(空间上
南多北少;时间上长江以南60%的降水集中于3至6 月、长江以北全年80%的降水集中在 6至9月); ② 土地、耕地资源(人均土地和耕地分别为世界人均 水平的1/3和40%)
③ 森林资源(覆盖率为世界平均水平的61%,居全球 第130位;且地区分布不均)
二 环境的构成
环境
自然环境
物质(大气、水、岩石、 土壤、动植物、微生物)
能量(内能如地震、火山; 外能如太阳能、潮汐力)
政治(政治制度及政治状况 )
社会环境
经济(经济制度及经济状况 )
文化(教育、科技、文艺、道德、 宗教、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 ) 讯息(讯息来源和传输情况 )
第二节 环境的功能与特性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学
参考书籍:
❖ 《城市环境生态学》,戴天兴,2002,中国 建筑工业出版社;
❖ 《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姜云,王连元, 苗日民,2005,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
❖ 《城市生态环境学》,杨士弘等,2003,科 学出版社
课程学习要求:
❖ 按时上、下课; ❖ 勤思考,积极回答问题
班长职责:
第一章 环境概论
第一节 环境及其构成 第二节 环境的功能与特性 第三节 环境问题 第四节 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环境及其构成
一 环境的概念
1 本义:(某一中心或主体)周围的境况; 如:以生物为主体,大气、水、土壤、岩石等;
以人为主体,除以上自然环境外,还有生物圈和社 会经济因素等。 2 环境科学中的定义:环境指的是人类的生存环境, 即作用于人的一切外界事物和力量的总和。
2 对于干扰所具有的特性 整体性(组份、局部与全局) 有限性(空间、资源、自净力) 不可逆性(能量流动)
对干扰的特性 隐显性 持续性 灾害放大性
第三节 环境问题
一 概念
狭义:由于人类的社会生产活动导致生态系统失去 平衡,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问题。 广义:自然力或人力引起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 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问题。
的关注,后者危害严重、经济损失巨大,甚至威胁 到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③污染源:前者污染源尚不复杂,后者污染源分布广、 来源杂,需要全人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共同努力才能解决。
环境问题的由来与发展与人类社会生产力和科技的 发展进步紧密相关,生产力、科技越发达,对环境的 开发、利用范围和力度越大,对环境的影响也就越大, 而思想观念的发展变化则使得人们逐步认识到保护环
课程目录
第一章 环境概论 第二章 生态学基础 第三章 城市环境生态学 第四章 城市生态规划与建设 第五章 城市人口 第六章 城市环境概要 第七章 城市大气污染与控制
第八章 城市水污染与控制 第九章 城市固体污染与控制 第十章 城市物理污染与控制 第十一章 城市气候 第十二章 城市灾害及预防 第十三章 城市植被 第十四章 城市景观 第十五章 城市环境质量评价
日本水俣病事件:20世纪50年代初期,日本水俣湾附 近发现了一种奇怪的病。这种病最初出现在猫身上,被称 为“猫舞蹈症”。病猫步态不稳,抽搐、麻痹,有些甚至 跳河死去。随后不久,此地也发现了患这种病症的人。患 者口齿不清、步履蹒跚、面部痴呆、手足麻痹、视觉丧失、 震颤、手足变形,重者神经失常,或酣睡,或兴奋,身体 弯弓高叫,直至死亡。这个镇有4万居民,几年中先后有1 万人不同程度的患有此种病状,其后附近其他地方也发现 此类症状。经数年调查研究发现,这是由于居民长期食用 了水俣湾中含有汞的海产品所致。
起先对环境以利用为主,环境问题表现在因人口自 然增长滥用资源造成生活资料缺乏;
随后开始培育、驯化动植物,形成农业和畜牧业, 对环境的改造力度增大。如大肆破坏森林、草原,导 致水土流失、沙漠化、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等。
2. 发展恶化阶段(工业革命至20世纪50年代前)
工业革命增强了人类利用和改造环境的能力,工业 废弃物的排放不断引发污染事件:如英国伦敦多次发 生有毒烟雾事件,造成数以千计的人口死亡,泰晤士 河水生生物绝迹,许多河流成为臭水沟;
二 分类(按引起根源分)
原生环境问题(自然灾害) 火山、地震、台风、海啸、洪水、旱灾、地方病等。
次生环境问题(人类活动引起) 毁林开荒导致水土流失;工业“三废”大量排放导
致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人为捕捞、引入外来种等行 为导致的生物多样性下降等 。
三 环境问题的由来和发展
人与环境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环境问题随人类 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1. 萌芽阶段(工业革命以前)
例如德国鲁尔区出现的严重环境污染问题 。
3. 第一次高峰(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
公害事件不断发生,如1952 年12月4日,伦敦发生 严重的“烟雾”事件:工厂和住户排出的烟尘和气体 大量在低空聚积,整个城市连续近一周为浓雾所笼罩, 陷入一片灰暗之中。期间4700多人因呼吸道疾病死亡; 雾散以后又有8000多人陆续死亡。
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四 当前存在的环境问题
1. 人口问题 人口增长后果:资源(土地、食物、水源、能源等)
需求量增大;废弃物排放量增加、环境污染加剧。 2. 资源问题
土地资源减少;森林资源锐减;能源、水资源危机。 3. 大气环境污染
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与全球变暖;酸沉降加剧。
4. 海洋环境污染 5. 固体废料和有毒化学品污染 6. 生态系统简化
一 环境的功能
1 空间功能 提供人类和其他生物栖息、生长、繁衍的场所。
2 营养功能 提供营养物质及各类资源、能源(针对人类而言)。
3 调节功能 水体、森林可调节气候;大气、水体、土壤、植被 等具一定吸收、净化污染物的能力。
二 环境的特性
1 自身的特性 动态、开放的系统,与外界存在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4. 第二次高峰( 80年代以后)
全球性大气污染导致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酸雨; 森林破坏、草场退化、土壤侵蚀和沙漠化;突发性严 重污染事件(墨西哥油库破坏爆炸事件、切尔诺贝利 核电站泄漏事故、莱茵河污染事故等)。
两次环境问题高峰的对比: ①影响范围:前者局部性、小范围,后者全球性; ②危害后果:前者只是引起人们对局部地区人体健康
五 中国的环境问题
1. 资源相对贫乏、分布不均 ① 水资源不仅总量缺乏,而且分布极不均匀(空间上
南多北少;时间上长江以南60%的降水集中于3至6 月、长江以北全年80%的降水集中在 6至9月); ② 土地、耕地资源(人均土地和耕地分别为世界人均 水平的1/3和40%)
③ 森林资源(覆盖率为世界平均水平的61%,居全球 第130位;且地区分布不均)
二 环境的构成
环境
自然环境
物质(大气、水、岩石、 土壤、动植物、微生物)
能量(内能如地震、火山; 外能如太阳能、潮汐力)
政治(政治制度及政治状况 )
社会环境
经济(经济制度及经济状况 )
文化(教育、科技、文艺、道德、 宗教、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 ) 讯息(讯息来源和传输情况 )
第二节 环境的功能与特性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学
参考书籍:
❖ 《城市环境生态学》,戴天兴,2002,中国 建筑工业出版社;
❖ 《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姜云,王连元, 苗日民,2005,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
❖ 《城市生态环境学》,杨士弘等,2003,科 学出版社
课程学习要求:
❖ 按时上、下课; ❖ 勤思考,积极回答问题
班长职责:
第一章 环境概论
第一节 环境及其构成 第二节 环境的功能与特性 第三节 环境问题 第四节 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环境及其构成
一 环境的概念
1 本义:(某一中心或主体)周围的境况; 如:以生物为主体,大气、水、土壤、岩石等;
以人为主体,除以上自然环境外,还有生物圈和社 会经济因素等。 2 环境科学中的定义:环境指的是人类的生存环境, 即作用于人的一切外界事物和力量的总和。
2 对于干扰所具有的特性 整体性(组份、局部与全局) 有限性(空间、资源、自净力) 不可逆性(能量流动)
对干扰的特性 隐显性 持续性 灾害放大性
第三节 环境问题
一 概念
狭义:由于人类的社会生产活动导致生态系统失去 平衡,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问题。 广义:自然力或人力引起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 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问题。
的关注,后者危害严重、经济损失巨大,甚至威胁 到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③污染源:前者污染源尚不复杂,后者污染源分布广、 来源杂,需要全人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共同努力才能解决。
环境问题的由来与发展与人类社会生产力和科技的 发展进步紧密相关,生产力、科技越发达,对环境的 开发、利用范围和力度越大,对环境的影响也就越大, 而思想观念的发展变化则使得人们逐步认识到保护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