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卫生学教案第二章

合集下载

第一学期幼儿卫生(第二版)教案

第一学期幼儿卫生(第二版)教案

《幼儿卫生学》教案第1---2课时[课题] 绪论[目的要求] 1、了解幼儿卫生学的基本概念及基本任务。

2、引导提高学生对学习本学科的兴趣。

[重点难点] 幼儿卫生学研究的主要内容[知识结构] 了解幼儿卫生学的主要内容,掌握学习它的重要意义。

[授课时数] 1节[授课方式] 讲授、讨论[教学过程] 绪论一、概念:幼儿卫生学是研究婴幼儿生理解剖特点、生长发育规律、营养和身心保健的一门科学。

二、主要内容:婴幼儿的身体特点;婴幼儿营养;婴幼儿身心保健;集体儿童保健等。

三、主要任务:研究婴幼儿机体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探寻影响婴幼儿健康的多种因素,提出相应的卫生要求和措施,为婴幼儿创造良好的环境,促进婴幼儿健康成长。

四、为什么要学习《幼儿卫生学》?婴幼儿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机体各部分组织器官发育不完善,对疾病抵抗力弱,对环境适应能力差,因此要做好保健工作,就要求托幼员每一位工作人员尤其是幼师须具备幼儿卫生学基本知识和技能,树立现代保育观念。

五、如何学好《幼儿卫生学》?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养成良好个人习惯,为将来从事幼儿教育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业:第一章幼儿的解剖生理特点与卫生[教学目的] 了解幼儿八大系统生理解剖特点及卫生常识;掌握保育的基本知识,为做好保健工作打下基础。

[重点难点] 幼儿八大系统卫生常识幼儿八大系统生理解剖特点[知识结构] 人体八大系统的结构功能,婴幼儿八大系统的结构特点;婴幼儿八大系统的卫生常识,每一系统以初中人体生理为基础,重点学习儿童解剖生理特点及卫生常识。

第一章幼儿解剖生理特点及卫生第一节婴幼儿生理解剖特点细胞----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上皮组织、结缔组织)-----器官----系统(八大系统)[课题] 运动系统[目的要求] 了解人体运动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了解骨、关节、骨骼肌的结构。

[重点难点] 骨和关节的结构[授课方式] 讨论[教具] 挂图[教学过程] 运动系统一、组成:骨、骨连结、骨骼肌1、骨:形态:长骨、短骨、扁骨、不规则骨结构:骨膜(营养、生长、再生作用)、骨质、骨髓(幼年红骨髓有造血作用,成年黄骨髓失去造血作用)。

幼儿健康教育《学前卫生学》教案

幼儿健康教育《学前卫生学》教案

幼儿健康教育《学前卫生学》教案第一章:幼儿生理发展1.1 教学目标让幼儿了解自己身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引导幼儿关注自己的生理变化。

1.2 教学内容人体基本器官和功能介绍。

幼儿生理发展特点。

个人卫生习惯的重要性。

1.3 教学方法图画展示人体器官。

故事讲解生理变化。

互动游戏培养卫生习惯。

1.4 教学评价观察幼儿对人体的认知程度。

评估幼儿卫生习惯的养成情况。

第二章:幼儿营养与饮食2.1 教学目标使幼儿了解基本营养知识。

教育幼儿合理膳食的重要性。

2.2 教学内容食物中的基本营养素。

幼儿饮食的注意事项。

健康食谱的示范。

2.3 教学方法实物和图卡展示食物营养。

角色扮演讲解饮食注意事项。

制作简单健康食谱的实践活动。

2.4 教学评价检查幼儿对基本营养知识的掌握。

观察幼儿饮食习惯的改进。

第三章:幼儿心理健康3.1 教学目标帮助幼儿认识和表达自己的情绪。

增强幼儿的自我认知和自信心。

3.2 教学内容幼儿情绪的认识和管理。

同伴间的情感交流技巧。

提升自信心的活动和方法。

3.3 教学方法情绪脸谱游戏。

角色扮演学习情感交流。

自我介绍和才艺展示活动。

3.4 教学评价观察幼儿情绪管理的进步。

评估幼儿情感交流能力的提升。

第四章:幼儿安全教育4.1 教学目标使幼儿掌握基本的安全知识。

教育幼儿遇到危险时的自我保护方法。

培养幼儿遵守安全规则的意识。

4.2 教学内容日常生活中的安全规则。

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的应对方法。

陌生人防范和自我保护技巧。

4.3 教学方法安全情景剧。

安全海报制作。

紧急疏散演练。

4.4 教学评价检验幼儿对安全知识的记忆。

观察幼儿在实际情境中的自我保护能力。

第五章:幼儿疾病预防与保健5.1 教学目标帮助幼儿了解简单的疾病预防知识。

教育幼儿正确的日常保健方法。

培养幼儿的健康监测意识。

5.2 教学内容常见儿童疾病的预防。

个人卫生习惯的养成。

健康监测和就医常识。

5.3 教学方法疾病角色扮演。

健康监测工具的使用介绍。

制作健康日记。

幼儿卫生学第二章PPT课件可编辑全文

幼儿卫生学第二章PPT课件可编辑全文

(三)人体各系统的生长发育也是不均衡
1、神经系统优先发育 2、淋巴系统在早期高速发育 3、生殖系统迟发育 4、肌肉、骨骼和内脏器官 发育呈波浪式。
身体各系统器官的发育不是孤立的,人体 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因此,人体各个器 官、系统的发育是彼此相互关联、相互影 响的。
身体和心理的发育也是彼此相互关联、相互影 响。体格上有缺陷或残疾的儿童可以引起心理不 正常。常会表现出自卑、悲观、退缩、人际交往 或行为障碍;生理上的疲劳、饥饿和营养不平衡 会影响到人的情绪和行为。
演讲人:XXXXXX 时 间:XX年XX月XX日
内分泌疾病常引起骨骼生长和神经系统发育迟 缓。
良好的生活和居住环境,如阳光充足、空 气新鲜、水源清洁等能促进儿童生长发育。 反之,环境污染则带来不良影响,如儿童 铅中毒,可导致智力低下。
社会因素的影响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是多方面 的,主要取决于父母的职业,文化水平和家庭经 济状况。如南斯拉夫对7~19岁儿童发育状况调 查的结果表明:生活比较优裕的儿童,身高增长 较快,其中影响最大的因素是父母的职业和文化 水平。有资料表明,居住在贫民窟的儿童,恶劣 环境同样会造成生长发育的严重障碍,当他们做 复杂的协调运动试验时,注意力不集中,缺乏自 我保护能力,常出事故;遇到困难时,不愿去做; 缺乏学习的能力,对书和故事不感兴趣;与别人 交谈很困难,语言发育落后,掌握词汇量也少。 良好和睦的家庭气氛,正确的教养方法,符合年 龄特点的玩具,都直接影响着儿童的身心发展。
第二章 幼儿身体生长发育
第一节 身体生长发育的规律
一、生长发育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二、生长发育的不均衡性 三、生长发育的相互关联性 四、生长发育的个体差异性
人体的生长发育从卵细胞受精到发育成熟, 是一个长达20年左右的连续发展的过程,同 时又体现出一定的阶段性。

幼儿健康教育《学前卫生学》教案

幼儿健康教育《学前卫生学》教案

幼儿健康教育《学前卫生学》教案第一章:幼儿生理发展1.1 教学目标:让幼儿了解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的生理变化,培养幼儿正确的生理观念。

1.2 教学内容:幼儿身体各部位的功能与发展,幼儿生理发育的特点。

1.3 教学方法:图片展示、故事讲解、互动游戏。

1.4 教学活动:1.4.1 展示幼儿成长的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并讲述。

1.4.2 讲解幼儿身体各部位的功能与发展,通过故事形式让幼儿理解。

1.4.3 开展互动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了解自己的生理变化。

第二章:幼儿心理健康2.2 教学内容:幼儿心理健康的基本要求,如何维护幼儿心理健康。

2.3 教学方法:故事讲解、情景模拟、心理游戏。

2.4 教学活动:2.4.1 讲解幼儿心理健康的基本要求,通过故事让幼儿理解。

2.4.2 创设情景,让幼儿体验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第三章:幼儿生活卫生3.2 教学内容:个人卫生、饮食卫生、环境卫生。

3.3 教学方法:讲解示范、互动问答、实践操作。

3.4 教学活动:3.4.1 讲解个人卫生、饮食卫生、环境卫生的重要性,示范正确的方法。

3.4.2 通过互动问答,让幼儿巩固生活卫生的知识。

3.4.3 组织幼儿进行实践操作,培养幼儿的生活卫生习惯。

第四章:幼儿安全常识4.1 教学目标:让幼儿了解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安全隐患,提高幼儿的安全意识。

4.2 教学内容:家庭安全、校园安全、交通安全。

4.3 教学方法:图片展示、故事讲解、情景模拟。

4.4 教学活动:4.4.1 展示家庭、校园、交通安全的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并讲述。

4.4.2 讲解家庭、校园、交通安全的基本知识,通过故事让幼儿理解。

4.4.3 创设情景,让幼儿体验交通安全的重要性。

第五章:幼儿营养与饮食5.2 教学内容:幼儿营养需求,健康饮食的原则。

5.3 教学方法:讲解示范、互动问答、实践操作。

5.4 教学活动:5.4.1 讲解幼儿营养需求,示范健康饮食的原则。

5.4.2 通过互动问答,让幼儿巩固营养与饮食的知识。

幼儿卫生学第二章2

幼儿卫生学第二章2

第二章婴幼儿营养教学内容:第一节营养基础知识(二)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婴幼儿营养基础知识,明确课程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对学前教育专业和学好婴幼儿卫生保健课程意义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热情。

教学重点:各种营养素的功能和食物来源;教学难点:各种营养素的功能和食物来源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4课时教学过程:课程引入: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婴幼儿营养基础知识中的蛋白质、脂肪的功能和食物来源,今天学习其它各种营养素的功能和食物来源。

新课讲授:(三)、碳水化合物1、生理功能:1、构成机体的重要物质;2、储存和提供热能;3、节约蛋白质;4、解毒;5、提供膳食纤维;增强肠道功能;2、碳水化合物的组成: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分为单糖、双糖、多糖.单糖是碳水化合物的最简单形式,在进入人体消化道后不必经过消化液的作用即可被消化道吸收。

如葡萄糖、果糖、半乳糖、甘露糖等。

双糖食物中的双糖是由两个分子的单糖经缩合后形成的,当进入人体消化道后,在酸性环境及消化酶作用下可分解成两个单糖分子。

如蔗糖、麦芽糖、乳糖等。

多糖是由多个葡萄糖分子组成、可被人体消化吸收的多糖有淀粉、糊精。

不被小肠消化吸收的多糖有纤维素、半纤维素及果胶等。

3、碳水化合物的需要量和食物来源一般说来,对碳水化合物没有特定的饮食要求。

主要是应该从碳水化合物中获得合理比例的热量摄入。

另外,每天应至少摄入50~100克可消化的碳水化合物以预防碳水化合物缺乏症。

碳水化合物的主要食物来源有:糖类、谷物(如水稻、小麦、玉米、大麦、燕麦、高粱等)、水果(如甘蔗、甜瓜、西瓜、香蕉、葡萄等)、干果类、干豆类、根茎蔬菜类(如胡萝卜、番薯等)等。

(四)、无机盐1、什么叫无机盐?存在于人体中的各种元素,除C、H、O、N主要以有机物的形式出现外,其余各种元素统称为无机盐,又叫矿物质。

人体已发现有20余种必需的无机盐,约占人体重量的4~5%。

常量元素:每天膳食需要量都在100mg以上,称为常量元素,含量较多的(>5g)为钙、磷、钾、钠、氯、镁、硫七种;。

学前卫生学 教案(第二章) Microsoft Word 文档

学前卫生学 教案(第二章) Microsoft Word 文档
3、社会因素:家庭、托幼机构、社会。
(二)气质类型
(1)美国学者托马斯依据九个特点来判断气质
活动水平、规律性、趋避性、适应性、反应强度、心情、坚持性、注意分散度、反应阈。
(2)从养育的角度,将气质分为三种类型:难养型、兴奋缓慢型、易养型。
(三)促进心理健康的主要措施
1、改善环境;
2、开展心理咨询;
3、加强保健措施,促进健康;
(1)查找诱因,彻底治疗;
(2)转移兴奋;
(3)成人不要用恐吓、打骂等方法对幼儿施加压力;
(4)不要让幼儿过早卧床,或醒后不起床,衣着勿过暖,内裤勿太紧;
(5)讲究卫生,经常清洗外阴;
(6)幼儿园要组织幼儿参加各种游戏、活动
五、学前儿童心理疾患:智力落后、婴儿孤独症
(一)智力落后
1、智力落后的定义
在发育期间表现出来的智力功能显著低于平均水平,并同时伴随着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的缺陷。发育期间(18岁以前)平均水平(70)社会适应方面(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2)预防:生活有规律,使儿童体内的生物钟正常运转;培养开朗的性格;化解心理冲突。
第三节学前儿童常见问题行为及其矫治
小儿常见品行障碍:攻击性行为;说谎;拒绝上幼儿园。
1、有意说谎的原因(案例分析)
原因:趋利、避害。
2、有意说谎的对策:
(1)教育孩子诚实是一种美德;(2)营造一种宽容的气氛;(3)成人言传身教;(4)及时揭穿孩子的谎言。
1、学会调整自己的情绪:
(1)懂得哪些要求合理,哪些要求不合理;
(2)学会合理发泄不良情绪。
2、学习社会交往技能:
(1)移情教育;
(2)多给幼儿创造一些合作的机会;
(3)恰当的自我评价。

幼儿卫生学 辅导教案 学生版

幼儿卫生学 辅导教案  学生版

幼儿卫生学辅导教案学生版第一章:幼儿生理特点与卫生保健1.1 教学目标:了解幼儿生理发展的基本特点。

掌握幼儿卫生保健的基本原则。

1.2 教学内容:幼儿生理发展的特点。

幼儿卫生保健的原则和方法。

1.3 教学活动:讲解幼儿生理发展的特点。

讨论幼儿卫生保健的重要性和方法。

第二章:幼儿营养与饮食卫生2.1 教学目标:了解幼儿营养需求的基本知识。

掌握幼儿饮食卫生的原则。

2.2 教学内容:幼儿营养需求的特点。

幼儿饮食卫生的原则和方法。

2.3 教学活动:讲解幼儿营养需求的基本知识。

讨论幼儿饮食卫生的原则和方法。

第三章:幼儿睡眠与休息卫生3.1 教学目标:了解幼儿睡眠与休息的重要性。

掌握幼儿睡眠与休息卫生的原则。

3.2 教学内容:幼儿睡眠与休息的重要性。

幼儿睡眠与休息卫生的原则和方法。

3.3 教学活动:讲解幼儿睡眠与休息的重要性。

讨论幼儿睡眠与休息卫生的原则和方法。

第四章:幼儿身体锻炼与运动卫生4.1 教学目标:了解幼儿身体锻炼的重要性。

掌握幼儿运动卫生的原则。

4.2 教学内容:幼儿身体锻炼的重要性。

幼儿运动卫生的原则和方法。

4.3 教学活动:讲解幼儿身体锻炼的重要性。

讨论幼儿运动卫生的原则和方法。

第五章:幼儿个人卫生与习惯培养5.1 教学目标:了解幼儿个人卫生的重要性。

掌握幼儿个人卫生习惯培养的方法。

5.2 教学内容:幼儿个人卫生的重要性。

幼儿个人卫生习惯培养的方法。

5.3 教学活动:讲解幼儿个人卫生的重要性。

讨论幼儿个人卫生习惯培养的方法。

第六章:幼儿常见疾病与预防6.1 教学目标:了解幼儿常见疾病的类型及症状。

掌握预防幼儿常见疾病的基本方法。

6.2 教学内容:幼儿常见疾病的类型、症状及预防措施。

幼儿常见疾病的识别和处理。

6.3 教学活动:讲解幼儿常见疾病的类型、症状及预防措施。

讨论幼儿常见疾病的识别和处理方法。

第七章:幼儿意外伤害与急救7.1 教学目标:了解幼儿常见意外伤害的类型。

掌握幼儿意外伤害的急救方法。

幼儿卫生学全套精品教案

幼儿卫生学全套精品教案

幼儿卫生学全套精品教案绪论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学前卫生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内容和方法。

教学重点:学前卫生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教学难点:学前卫生学的研究对象。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教学内容:一、什么是学前卫生学学前儿童卫生学是研究保护和增进学前儿童健康的一门学科。

什么是健康?健康是指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健全状态。

二、学什么——学前卫生学的研究内容1.研究影响健康的因素2.研究促进健康的措施3.研究评价健康的方法三、怎么学——学前卫生学的学习方法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四、为什么要学——本学科的重要性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也是非常实用的一门课程。

作业:谈谈对幼儿健康的理解。

要求: 1.谈出自己的想法。

2.不少于 500字。

课堂随笔:5※<第一章>第一章学前儿童的生理基础第一节学前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一、学前儿童运动系统的特点与保健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人体运动系统的解剖生理结构及各部分的功能,掌握学前儿童运动系统的生长发育特点和规律,明确相应的保教要点。

教学重点:学前儿童运动系统的生长发育特点和规律以及如何根据学前儿童运动系统的生长发育特点和规律开展保教工作。

教学难点:人体运动系统的解剖生理结构。

教具:人体骨骼标本、挂图、幻灯片教学内容:1.什么是运动系统运动系统由骨、骨连结和骨胳肌三部分组成,是人们从事劳动和运动的主要器官。

骨骼还有保护内脏的作用。

人体内有206块骨骼。

一块骨骼就是一个器官,有自我修复和再生能力。

根据其形状和功能可以分为长骨、短骨、扁骨和不规则骨。

骨与骨的连结叫骨连结。

有的骨连结为不动连结,例如颅骨;有的骨连结为微动连结,例如脊椎骨;有的骨连结可以活动,叫关节,例如,下颌关节、肩关节、肘关节等等。

骨骼肌可以受意识支配,附着在骨骼上,但如肠道等上的平滑肌则不受意识控制.这是骨骼肌的一个特点。

2.学前儿童运动系统的生长发育特点(1)婴幼儿骨骼发育的特点①骨骼在生长:骨骼在不断加长、加粗。

幼儿卫生学教案(潍坊)

幼儿卫生学教案(潍坊)

幼儿卫生学教案(潍坊)第一章:幼儿生理特点与卫生保健1.1 教学目标了解幼儿生理发展的基本特点掌握幼儿卫生保健的基本原则学会幼儿日常生活中的卫生习惯培养1.2 教学内容幼儿生理发展的特点幼儿卫生保健的原则幼儿卫生习惯的培养方法1.3 教学活动讲解幼儿生理发展的特点分析幼儿卫生保健的案例讨论如何培养幼儿的卫生习惯第二章:幼儿营养与饮食卫生2.1 教学目标理解幼儿营养需求的基本规律掌握幼儿饮食卫生的重要性和方法学会制定科学的幼儿饮食计划2.2 教学内容幼儿营养需求的基本规律幼儿饮食卫生的重要性和方法科学幼儿饮食计划的制定2.3 教学活动讲解幼儿营养需求的基本规律展示幼儿饮食卫生的实例学习制定科学的幼儿饮食计划第三章:幼儿睡眠与个人卫生3.1 教学目标了解幼儿睡眠的重要性和质量要求掌握幼儿个人卫生的基本知识和方法3.2 教学内容幼儿睡眠的重要性和质量要求幼儿个人卫生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幼儿良好睡眠和个人卫生习惯的培养3.3 教学活动讲解幼儿睡眠的重要性和质量要求演示幼儿个人卫生的基本方法第四章:幼儿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4.1 教学目标理解幼儿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学会幼儿体育锻炼的基本方法掌握幼儿心理健康的维护和促进方法4.2 教学内容幼儿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幼儿体育锻炼的基本方法幼儿心理健康的维护和促进方法4.3 教学活动讲解幼儿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学习幼儿体育锻炼的基本方法探讨幼儿心理健康的维护和促进方法第五章:幼儿园环境与卫生管理5.1 教学目标了解幼儿园环境卫生的重要性掌握幼儿园环境卫生的基本管理方法学会评估和改进幼儿园环境卫生的策略5.2 教学内容幼儿园环境卫生的重要性幼儿园环境卫生的基本管理方法幼儿园环境卫生的评估和改进策略5.3 教学活动讲解幼儿园环境卫生的重要性展示幼儿园环境卫生的管理实例学习评估和改进幼儿园环境卫生的策略第六章:幼儿常见疾病与预防6.1 教学目标认识幼儿常见疾病的症状和预防措施理解幼儿保健的基本方法学会幼儿突发疾病的简单处理6.2 教学内容幼儿常见疾病的症状和预防措施幼儿保健的基本方法幼儿突发疾病的简单处理6.3 教学活动讲解幼儿常见疾病的症状和预防措施学习幼儿保健的基本方法讨论幼儿突发疾病的简单处理第七章:幼儿安全教育与防护7.1 教学目标理解幼儿安全教育的必要性掌握幼儿安全防护的基本方法学会幼儿意外伤害的紧急处理7.2 教学内容幼儿安全教育的必要性幼儿安全防护的基本方法幼儿意外伤害的紧急处理7.3 教学活动讲解幼儿安全教育的必要性演示幼儿安全防护的基本方法学习幼儿意外伤害的紧急处理第八章: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8.1 教学目标认识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理解幼儿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掌握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方法8.2 教学内容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幼儿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方法8.3 教学活动讲解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学习幼儿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讨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方法第九章:幼儿卫生与保健法规政策9.1 教学目标了解幼儿卫生与保健的法规政策掌握幼儿卫生与保健的实施方法学会幼儿卫生与保健的监督与评估9.2 教学内容幼儿卫生与保健的法规政策幼儿卫生与保健的实施方法幼儿卫生与保健的监督与评估9.3 教学活动讲解幼儿卫生与保健的法规政策学习幼儿卫生与保健的实施方法讨论幼儿卫生与保健的监督与评估第十章:幼儿卫生与保健实践活动10.1 教学目标培养幼儿卫生与保健的实践能力增强幼儿卫生与保健的意识提升幼儿卫生与保健的综合素养10.2 教学内容幼儿卫生与保健的实践能力培养幼儿卫生与保健的意识增强幼儿卫生与保健的综合素养提升10.3 教学活动进行幼儿卫生与保健的实际操作参与幼儿卫生与保健的主题活动完成幼儿卫生与保健的实践任务重点解析幼儿生理特点与卫生保健:掌握幼儿生理发展的基本特点,了解幼儿卫生保健的基本原则,学会幼儿日常生活中的卫生习惯培养。

幼儿卫生学教案第二章

幼儿卫生学教案第二章

课时教学计划年月日节数第周四、学蓠儿童运动系统的保育要点(一)培养儿童各种正确的姿势,防止脊柱和胸廓畸形正确的姿势不仅有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骨架,达到形体美,还可以减少肌肉疲劳,提高肌肉的工作效率。

(二)合理组织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经常到户外活动,接受空气的温度、湿度和气流的刺激,可增强机体的抵抗力。

阳光中的红外线,能使人体血管扩张,促进新陈代谢;紫外线照射在人体皮肤上,可使皮肤内的7一脱氢胆固醇转化成活性维生素D,有利于防止佝偻病。

组织活动时应注意的问题如下。

1.全面发展动作学前儿童的动作正处于迅速的发生和发展阶段,在组织活动时要注意多样化,还应选择适宜的运动项目和运动量,来发展小儿的动作。

在活动中应让孩子的两臂交替使用,上下肢均参与活动。

避免经常单一地使用某些肌肉、骨骼,如让幼儿长时间站立等。

幼儿园不宜开展拔河、长跑、长时间的踢球等剧烈运动。

(如各种游戏活动、模仿等)2、保证安全,防止伤害事故要做好运动前的准备活动和运动后的整趣运动。

牵拉小儿的手臂时避免用力过猛,防止脱臼和肌肉损伤。

小儿应避免从高处跳到硬的地面上,以免使组成髋骨的各骨移位,影响正常愈合,甚至对女孩成年后的生育造成不良影响.(三)供给足够的营养小儿应多摄取含钙、磷、维生素D、蛋白质等丰富的食品,如小虾皮、蛋黄、牛奶、鱼肝油、动物肝脏、豆制品等,以利促进骨的钙化和肌肉的发育。

(四)衣服、鞋帽应宽松适度小儿不要穿戴过小过紧的衣服、鞋帽,以免影响骨骼、肌肉的发育。

反之,过肥、过大、过长的衣服、鞋帽,不仅造成活动不便,还会影响动作的发展。

思考与练习1.4、如何保护学前儿童的运动系统?循环系统在人体的生理活动中,各组织要不断地得到氧气和营养物质,同时又要把体内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废物不断地排出体外,这个过程主要由循环系统完成。

孽至多荽鱼娥贩戮巴系统。

血液循环系统起主要的作用,由心脏和血管组成一个遍布全身的封闭式的管道系统,血液、一/、∥—、,、——/~“~—、—~在这个封闭的管道系统里循环流动。

幼儿卫生学整本书教学教程电子教案

幼儿卫生学整本书教学教程电子教案

幼儿卫生学整本书教学教程电子教案目录1.课程概述................................................2 1.1 课程背景与意义.........................................2 1.2 教学目标与要求.........................................31.3 教学内容及安排.........................................42.幼儿卫生学基础知识......................................4 2.1 卫生学基本概念.........................................5 2.2 幼儿的生理特点.........................................7 2.3 幼儿的营养需求与膳食安排...............................82.4 幼儿的生长发育与评估...................................93.幼儿常见疾病预防与控制.................................11 3.1 常见疾病的预防........................................11 3.2 常见疾病的识别与处理..................................11 3.3 疾病预防的卫生措施....................................133.4 疫情防控政策与法规....................................144.幼儿心理卫生与健康促进.................................15 4.1 心理卫生概述..........................................16 4.2 幼儿的情感与情绪管理..................................19 4.3 幼儿的心理健康评估与干预..............................194.4 家庭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合作..........................215.幼儿日常卫生习惯培养与实践.............................225.1 日常卫生习惯的重要性..................................245.2 日常卫生习惯的培养方法................................255.3 实践操作指导..........................................265.4 家长指导策略与家园共育................................276.教学评价与反馈.........................................286.1 课堂教学评价..........................................296.2 学习成果展示与评价....................................306.3 教学反馈与改进建议....................................327.教学资源与支持.........................................337.1 教材与教辅资源推荐....................................347.2 网络教学资源推荐与使用指南............................357.3 校园环境与设施支持介绍与利用方法说明..................361. 课程概述幼儿卫生学整本书教学教程是一套专为幼儿园教师和家长设计的教材,旨在帮助他们了解和掌握幼儿的生长发育特点、常见疾病预防、健康饮食、个人卫生习惯以及安全保护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幼儿园卫生健康教育教案(通用

幼儿园卫生健康教育教案(通用

幼儿园卫生健康教育教案(通用教案名称:幼儿园卫生健康教育一、教学内容本教案的教学内容选自幼儿园卫生健康教育教材,具体章节为第二单元“个人卫生”,第四章“口腔卫生”。

本章主要向幼儿介绍保护牙齿的重要性,正确的刷牙方法以及如何预防口腔疾病。

二、教学目标1. 使幼儿认识到保持口腔卫生的重要性。

2. 教会幼儿正确的刷牙方法。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的刷牙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牙齿模型、牙刷模型。

学具:每位幼儿准备一把小牙刷、一杯清水。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幼儿展示一张图片,图片内容为一个小朋友因为没有刷牙,牙齿上长了龋齿。

引导幼儿讨论:为什么牙齿会变坏?怎样才能保护牙齿?2. 知识讲解(10分钟)教师利用PPT向幼儿讲解牙齿的结构,以及保护牙齿的重要性。

同时,展示正确的刷牙方法,并示范操作。

3. 刷牙实践(10分钟)教师邀请几位幼儿上讲台,使用牙齿模型和牙刷模型演示正确的刷牙方法。

然后,让全体幼儿自行练习刷牙。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不正确的刷牙方法。

4. 随堂练习(5分钟)教师设计一个简单的刷牙口诀,让幼儿跟随节奏朗读。

口诀内容如下:早上起来刷刷牙,晚上睡觉刷刷牙,饭后漱口好习惯,牙齿健康人人夸。

5. 作业设计(5分钟)作业题目:请幼儿回家后,向家长讲述正确的刷牙方法,并说明保护牙齿的重要性。

答案:正确的刷牙方法为:将牙刷放在牙齿表面,轻轻刷动,刷牙力度要适中,避免损伤牙齿。

刷牙顺序为:先刷左边牙齿的外侧面,再刷内侧面,然后刷右边牙齿的外侧面和内侧面。

刷咬合面。

每天至少刷牙两次,每次刷牙时间不少于2分钟。

保护牙齿的重要性:保持口腔卫生,预防龋齿和口腔疾病,使牙齿更加健康。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正确的刷牙方法1. 外侧面2. 内侧面3. 咬合面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了幼儿的兴趣。

在知识讲解环节,幼儿掌握了牙齿的结构和保护牙齿的重要性。

幼儿卫生学 辅导教案 - 学生版

幼儿卫生学 辅导教案 - 学生版

幼儿卫生学辅导教案学生版第一章:幼儿卫生学概述1.1 幼儿卫生学的定义1.2 幼儿卫生学的重要性1.3 幼儿卫生学的研究内容1.4 幼儿卫生学的学习目标第二章:幼儿生长发育与健康管理2.1 幼儿生长发育的特点2.2 幼儿健康管理的原则2.3 幼儿营养需求与膳食搭配2.4 幼儿身体锻炼的建议第三章:幼儿日常生活卫生3.1 幼儿个人卫生的重要性3.2 幼儿饮食卫生与安全3.3 幼儿睡眠与休息的卫生3.4 幼儿排泄与洗澡的卫生第四章:幼儿疾病预防与护理4.1 幼儿常见疾病的预防4.2 幼儿意外伤害的预防与处理4.3 幼儿药物使用与护理4.4 幼儿健康教育与心理辅导第五章:幼儿园环境卫生与管理5.1 幼儿园室内环境的卫生要求5.2 幼儿园户外环境的卫生要求5.3 幼儿园卫生设施与用品的配置与管理5.4 幼儿园卫生与安全管理的规定与实践第六章:幼儿心理卫生与情感关怀6.1 幼儿心理卫生的重要性6.2 幼儿情感发展的特点6.3 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策略6.4 幼儿情感关怀的实践方法第七章:幼儿安全教育与自我保护7.1 幼儿安全教育的必要性7.2 幼儿常见安全问题的预防与处理7.3 培养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途径7.4 幼儿园安全环境的创设与维护第八章:幼儿营养卫生与健康促进8.1 幼儿营养需求的特点与指南8.2 幼儿健康饮食的推广策略8.3 幼儿营养问题的预防与干预8.4 幼儿园营养卫生工作的实施要点第九章:幼儿身体锻炼与运动卫生9.1 幼儿身体锻炼的重要性9.2 幼儿运动卫生的注意事项9.3 幼儿适宜的运动项目与活动设计9.4 幼儿运动卫生与安全的实践指导第十章:幼儿卫生学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应用10.1 幼儿卫生学教育资源的重要性10.2 幼儿卫生学教育资源的类型与来源10.3 幼儿卫生学教育资源的整合策略10.4 幼儿卫生学教育资源的创新与应用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幼儿卫生学概述补充和说明:幼儿卫生学对于保障幼儿身心健康、预防疾病、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幼儿卫生学教案

幼儿卫生学教案

幼儿卫生学教案《幼儿卫生学》教案第1章婴幼儿的身体特点教学内容: 第一节婴幼儿生理解剖特点教学任务:1、能力目标:能根据婴幼儿血液循环系统解剖特点,在幼儿园工作中采取相应的卫生保健措施。

2、知识目标:掌握婴幼儿血液循环系统解剖特点和相应的保健措施,明确课程教学内容。

3、素质目标:提高学生对学前教育专业和学好婴幼儿卫生保健课程意义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热情。

重点及难点:婴幼儿血液循环系统解剖生理特点及保健。

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课程引入:人体有八大系统,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呼吸系统,这节课我们开始学习血液循环系统新课讲授:三、循环不已的运输流――――血液循环系统(一)、什么是血液循环系统血液循环系统是血液在体内流动的通道,分为心血管系统和淋巴系统两部分。

淋巴系统是静脉系统的辅助装置。

而一般所说的循环系统指的是心血管系统。

血液循环系统由血液、血管和心脏组成。

人体的循环系统由体循环和肺循环两部分组成。

体循环体循环开始于左心室。

血液从左心室搏出后,流经主动脉及其派生的若干动脉分支,将血液送入相应的器官。

动脉再经多次分支,管径逐渐变细,血管数目逐渐增多,最终到达毛细血管,在此处通过细胞间液同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

血液中的氧和营养物质被组织吸收,而组织中的二氧化碳和其他代谢产物进入血液中,变动脉血为静脉血。

此间静脉管径逐渐变粗,数目逐渐减少,直到最后所有静脉均汇集到上腔静脉和下腔静脉,血液即由此回到右心房,从右心房再到右心室,从而完成了体循环过程。

体循环:1《幼儿卫生学》教案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全身毛细血管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肺循环肺循环自右心室开始。

静脉血被右心室搏出,经肺动脉到达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网,在此排出二氧化碳,吸收新鲜氧气,变静脉血为动脉血,然后再经肺静脉流回左心房。

左心房的血再入左心室,又经大循环遍布全身。

这样血液通过体循环和肺循环不断地运转,完成了血液循环的重要任务。

幼儿卫生学教案第二章循环系统的特点及保育要点

幼儿卫生学教案第二章循环系统的特点及保育要点
四、学前儿童循环系统的保育要点
(一)防止贫血
(二)服装宽松适度
(三)一日活动要做到动静交替、劳逸结合
(四)科学组织体育熬炼与户外活动
1、活动量要适当
2、活动程序要符合生理要求
3、猛烈运动后不宜立刻喝大量的开水。
4、多在阳光下活动或睡眠



分:
总结:总之,学前儿童他具有与年龄相符的生理特点,我们作为幼儿教化工作者只要驾驭这些特点,才能科学对待幼儿身体发生的各种生理现象。
2.学前儿童心脏的特点
1)心脏相对大与成认。
2)心排血量较少。
3)心率快
3.学前儿童血管的特点
1)管径粗,毛细血管丰富。
2)血管比成认短。
3)血管的管壁薄,弹性小。
4)血压低(少儿的年龄越小,血压越低。)
(二)淋巴系统的特点
淋巴系统尚未发育成熟,因此屏障作用较差,感染易于扩散,部分稍微感染就可使淋巴结发言、肿大、甚至化脓。
板书:三、学前儿童循环系统的特点
(一)学前儿童血液循环的系统的特点:
1.学前儿童血液的特点
1)雪亮相比照成认多,年龄越小,比例越大。
2)血浆含水较多,含凝血物质较少。因此,少儿出血时血液凝固较慢。新生儿出血,须要8——10分钟凝固,幼儿须要4——6分钟凝固。
3)红细胞数目与血红蛋白量不稳定。
4)白细胞中中性粒细胞比例比拟小,集体反抗里相对较差。
德育目的
教会关切、操劳、细心。
教学手段课堂ຫໍສະໝຸດ 课堂方法与学习方式引导法、激励法、提问法、谈话法、讲解法
直观教学法
教学重点
学前儿童循环系统的特点及保育要点
教学难点
保育要点
教学过程
开场部分:

幼儿卫生学绪论教案

幼儿卫生学绪论教案

幼儿卫生学绪论教案第一章:幼儿卫生学的基本概念1. 了解幼儿卫生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2. 掌握幼儿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3. 理解幼儿卫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第二章:幼儿生长发育与卫生1. 掌握幼儿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和指标2. 了解幼儿生长发育的差异性和个体差异3. 掌握促进幼儿生长发育的卫生措施第三章:幼儿营养与卫生1. 了解幼儿营养需求的特点和基本原则2. 掌握幼儿膳食结构和营养搭配3. 了解幼儿营养不良和肥胖的预防和处理方法第四章:幼儿生活与卫生1. 掌握幼儿日常生活的基本规律和卫生要求2. 了解幼儿睡眠、饮食、排泄等方面的卫生问题及其处理方法3. 掌握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方法和技巧第五章:幼儿卫生教育1. 了解幼儿卫生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2. 掌握幼儿卫生教育的内容和要点3. 了解幼儿卫生教育实践中常见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第六章:幼儿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1. 理解幼儿心理卫生的重要性2. 掌握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基本特点3. 学习幼儿心理辅导的方法和技巧第七章:幼儿环境卫生与健康1. 了解幼儿环境卫生的基本要求2. 掌握幼儿生活环境的布置与设计3. 学习幼儿环境保护的教育方法和实践第八章:幼儿疾病预防与护理1. 了解幼儿常见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法2. 掌握幼儿意外伤害的预防和处理方法3. 学习幼儿护理的基本技能和注意事项第九章:幼儿卫生法规与政策1. 理解幼儿卫生法规和政策的重要性2. 学习幼儿卫生法规和政策的主要内容3. 掌握幼儿卫生法规和政策的实施和监督方法第十章:幼儿卫生学研究与方法1. 了解幼儿卫生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步骤2. 学习幼儿卫生学研究的设计和实施3. 掌握幼儿卫生学研究的分析方法和结果解释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幼儿卫生学的基本概念难点解析:理解幼儿卫生学与其他学科的区别,以及幼儿卫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幼儿生长发育与卫生难点解析:掌握促进幼儿生长发育的卫生措施,以及如何根据幼儿个体差异制定合适的卫生计划。

幼儿卫生学 辅导教案 学生版

幼儿卫生学 辅导教案  学生版

幼儿卫生学辅导教案学生版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幼儿卫生的基本知识和实践方法,培养学生对幼儿卫生的关注和责任感。

通过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幼儿生理、心理、营养、运动、安全等方面的卫生保健知识,并为今后从事幼儿教育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幼儿生理、心理、营养、运动、安全等方面的基本卫生知识。

2. 掌握幼儿卫生保健的实践方法。

3. 培养关爱幼儿、关注幼儿卫生的责任感。

三、教学内容第一章:幼儿生理卫生1. 幼儿生理发育特点2. 幼儿生理卫生保健实践第二章:幼儿心理健康1. 幼儿心理发展特点2.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与保健第三章:幼儿营养卫生1. 幼儿营养需求与膳食搭配2. 幼儿营养卫生保健实践第四章:幼儿运动卫生1. 幼儿运动生理特点2. 幼儿运动卫生保健实践第五章:幼儿安全教育1. 幼儿安全意识培养2. 幼儿安全卫生保健实践四、教学方法1. 讲授:讲解幼儿卫生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

2. 案例分析:分析幼儿卫生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幼儿卫生保健实践方法。

4. 实地考察:参观幼儿园或相关机构,了解幼儿卫生保健工作的实际情况。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

2. 考试成绩:包括理论知识测试和实务操作测试。

六、第六章:幼儿日常卫生习惯培养1. 幼儿日常卫生习惯的重要性2. 培养幼儿良好卫生习惯的方法与实践七、第七章:幼儿环境卫生1. 幼儿园环境卫生的标准与要求2. 幼儿园环境布置与卫生管理八、第八章:幼儿饮食卫生1. 幼儿园食堂管理与食品安全2. 幼儿饮食卫生习惯的培养九、第九章:幼儿个人卫生1. 幼儿个人卫生的重要性2. 幼儿个人卫生保健实践十、第十章:幼儿常见疾病防护1. 幼儿常见疾病的预防与护理2. 幼儿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六、教学方法1. 讲授:讲解幼儿日常卫生习惯培养的基本知识和理论。

2.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培养幼儿良好卫生习惯。

幼儿卫生学教案优选全文

幼儿卫生学教案优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幼儿卫生学教案《幼儿卫生学》教案第1章婴幼儿的身体特点教学内容:第一节婴幼儿生理解剖特点教学任务:1、能力目标:能根据婴幼儿消化系统解剖特点,在幼儿园工作中采取相应的卫生保健措施。

2、知识目标:掌握婴幼儿消化系统解剖特点和相应的保健措施,明确课程教学内容。

3、素质目标:提高学生对学前教育专业和学好婴幼儿卫生保健课程意义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热情。

重点及难点:婴幼儿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及保健。

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课程引入:人体有八大系统,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循环系统,这节课我们开始学习消化系统新课讲授:四、食品加工管道――――消化系统、什么是消化系统1、消化的概念:是指食物通过消化管道的运动和消化液的作用,被分解为可吸收成分的过程。

2、消化系统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消化系统消化管和消化腺两大部分组成。

消化管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和大肠等部。

临床上常把口腔到十二指肠的这一段称上消化道,空肠以下的部分称下消化道。

消化腺有小消化腺和大消化腺两种。

小消化腺散在于消化管各部的管壁内,大消化腺有三对唾液腺、肝和胰消化道的构成: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消化腺的构成:1《幼儿卫生学》教案唾液腺。

胃腺、肠腺肝脏、胰腺、3、消化系统的基本生理功能摄取、转运、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排泄废物。

婴幼儿消化系统的特点 1、牙齿乳牙萌出什么是乳牙?人萌生的第一组牙,共20个,上、下颌各10 乳牙个。

乳牙的萌生和脱落时间表牙萌出时间脱落时间乳中切牙 6 - 8个月7岁乳侧切牙 6 -10个月8岁乳尖牙16-20个月12岁第1乳磨牙12-16个月10岁第2乳磨牙20-30个月11-12岁人的一生总共有两副牙列,第一副牙列称为乳牙列,是20颗乳牙排列而成。

从出生6个月左右开始萌出第一颗乳牙,到2岁半左右20颗乳牙萌出完毕。

自6-7岁至12-13岁,乳牙逐渐脱落而被恒牙所替代。

幼儿卫生学全套教案

幼儿卫生学全套教案
提问导课
讲授新课
本节课讲述三个问题:
一、保育的概念及全面的保育观;
二、如何做好幼儿保育工作的实施?
三、如何理解保教结合?
保育的概念
保育,是指成人为幼儿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必需的、良好的环境和条件,给予幼儿静精心的照顾和养育,以保护和促进幼儿正常发育和良好发展。它包括对幼儿的身体保育和心理保育两个方面。
幼儿的身体与心理之间是相互关联的,在对幼儿进行保育的过程中,还应该考虑身体保育和心理保育的有机结合,不能顾此失彼。只有将这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有效地维护和增进幼儿的健康。
一、视觉器官——眼睛概述
眼球是由眼球壁和眼球内折光物质组成。
眼球壁的最外层是巩膜和角膜。虹膜含色素,决定“眼球”的颜色;虹膜中央是圆形的瞳孔,随着光线的强弱,瞳孔调节进入人眼内光线的强弱。眼球壁最内侧是视网膜,能将光刺激转化为神经信号,传到大脑皮层,形成视觉形象。视网膜上有两种感光细胞,一种是视锥细胞,能感觉强光和有色光;另一种是视杆细胞,使人们在较黑暗的环境中仍能看清物体的轮廓。
《幼儿卫生保育教程》教案
第一章幼儿的健康与保育
第一节幼儿的健康
第一节幼儿的健康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正确的健康观
能力目标:知道怎样的幼儿才算是一个健康的幼儿
情感目标:热爱幼儿,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教学重点
健康的概念;幼儿健康的标志;幼儿保育工作的基本内容;幼儿健康教育的内容
教学难点
生活方式对幼儿健康的影响作用;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幼儿所具备的主要特征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预习问题
1、保育的概念;全面的保育观
2、结合实例谈谈如何理解保教结合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组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教学计划年月日节数第周四、学蓠儿童运动系统的保育要点(一)培养儿童各种正确的姿势,防止脊柱和胸廓畸形正确的姿势不仅有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骨架,达到形体美,还可以减少肌肉疲劳,提高肌肉的工作效率。

(二)合理组织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经常到户外活动,接受空气的温度、湿度和气流的刺激,可增强机体的抵抗力。

阳光中的红外线,能使人体血管扩张,促进新陈代谢;紫外线照射在人体皮肤上,可使皮肤内的7一脱氢胆固醇转化成活性维生素D,有利于防止佝偻病。

组织活动时应注意的问题如下。

1.全面发展动作学前儿童的动作正处于迅速的发生和发展阶段,在组织活动时要注意多样化,还应选择适宜的运动项目和运动量,来发展小儿的动作。

在活动中应让孩子的两臂交替使用,上下肢均参与活动。

避免经常单一地使用某些肌肉、骨骼,如让幼儿长时间站立等。

幼儿园不宜开展拔河、长跑、长时间的踢球等剧烈运动。

(如各种游戏活动、模仿等)2、保证安全,防止伤害事故要做好运动前的准备活动和运动后的整趣运动。

牵拉小儿的手臂时避免用力过猛,防止脱臼和肌肉损伤。

小儿应避免从高处跳到硬的地面上,以免使组成髋骨的各骨移位,影响正常愈合,甚至对女孩成年后的生育造成不良影响.(三)供给足够的营养小儿应多摄取含钙、磷、维生素D、蛋白质等丰富的食品,如小虾皮、蛋黄、牛奶、鱼肝油、动物肝脏、豆制品等,以利促进骨的钙化和肌肉的发育。

(四)衣服、鞋帽应宽松适度小儿不要穿戴过小过紧的衣服、鞋帽,以免影响骨骼、肌肉的发育。

反之,过肥、过大、过长的衣服、鞋帽,不仅造成活动不便,还会影响动作的发展。

思考与练习1.4、如何保护学前儿童的运动系统?循环系统在人体的生理活动中,各组织要不断地得到氧气和营养物质,同时又要把体内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废物不断地排出体外,这个过程主要由循环系统完成。

孽至多荽鱼娥贩戮巴系统。

血液循环系统起主要的作用,由心脏和血管组成一个遍布全身的封闭式的管道系统,血液、一/、∥—、,、——/~“~—、—~在这个封闭的管道系统里循环流动。

淋巴循环是血液循环的辅助装置。

一、血液循环系统(一)血液的成分及主要功能√啵孽堡塑粤芝曼量必史她缎蹙靼感。

血细胞是血液的有形成分,包括冬三叁懊?宴、细胞、血小板。

正常人血液总量约占体重的7%~8%。

1.血浆血浆中含有90%~92%的水分,8%~l0%的溶质。

在溶质中以血浆蛋白质含量最多,还有少量葡萄糖、无机盐等,主要机能是运输血细胞、营养物质和废物。

、、∥,—、一r…一“一…一m.~.一。

、b…~h一∥7。

、—”~一…—、.2.红细胞红细胞(又称红血球)为无核的双面凹陷圆饼状细胞,因含有血红蛋白而呈红色,其主要成分是血红蛋白。

红细胞的喜戮萝逗搏粤绝骐、为坦惨运输氧篡塑三氢傻碳。

红细胞的平均寿\/—、∥7。

、、~,4~、∥一、、一/~/、一一\一一一、—、~命约为120丢。

人体内红细胞的数量因性别、年龄、地域和机体状态而不同。

正常成年人含有红细胞的数量:男性为(4.o~5.5)×1012/i。

,血红蛋白为1409/I。

;女性为(3.5~5.o)×l012/L左右,血红蛋白为l209/L。

新生儿的红细胞较成人多;高原地区的人,红细胞数目较多;剧烈运动时比安静时要多。

正常人血红蛋白的浓度与红细胞的数目有密切关系,血液中红细胞数目多,血红蛋白的浓度也高。

贫血时,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的浓度常同时减少,但两者不一定平行下降。

某些情况下,红细胞数量可减少较多,而血红蛋白的浓度并不降低;反之,也有红细胞数量减少不多,而血红蛋白浓度则降低比较显著。

/\/≮电红.i瞻堕持点是典壁皇氯怎筻盒圣宴!鼻三蓼鹪硪结俞,哆赋文—囊焦碧基冬猃?由于血红蛋白与一氧化碳的亲和力比与氧的亲和力约大200倍,空气中只要有少量的一氧化碳,体内就可能有较多的血红蛋白与之结合,这时能与氧结合的血红蛋白将减少,从而出现缺氧症状或窒息,例如煤气中毒的发生。

\一一、一\r“一、一3.白细胞白细胞(又称白血球)无色有核,比红细胞稍大。

正常成人在安静时,血液中所含白细胞总数为(4~10)×109/L,平均7X109/L左右,它的平均寿命为几天到十几天。

白细胞分5种: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以及嗜醛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吒。

.中-瞧粒!堑堕塑蓑篓!熙茗堡喽作思,能吞噬侵入体蜜.煦徼勒塑厶体杰身坯延:裹煮熟受掾…一一F‘”。

~^一删~”’%“~.““~___H___^,——…u-…”…一~……一一’’q%№M目m帆+*_i……、f+孓z‘’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的功能尚不十分清楚,淋巴细胞具有免疫功能。

4.血小板的细胞,血小板无色、无核,形状不规则,血液中含血小板总数为(100~300)×109/L。

血小板的主要功能是促进止血和加速血凝。

它的平均寿命是3~5天。

、一一~—一“(二).心脏的结构及主要功能心脏是人体的“生命之泵”。

它通过自身节律性的活动——按自身特有的规律收缩、舒张,来实现血液在全身循环往复的流动。

心脏位于胸腔内,两肺之间,膈肌上方;大小相当于自己的拳头;形状似桃,心尖朝向左前下方,心底朝上偏向右方,是血管出入处(图2—7)。

心脏为一中空的肌性器官。

后上部为左心房、右心房,两者之间以房间膈分开;前下部为左心室、右心室,两者之间以室间膈分开。

左心房、室间有二尖瓣,右心房、室间有三尖瓣。

此外,主动脉、肺动脉与心室之间也有瓣膜。

瓣膜的作用是阻止血液倒流(图2—8)。

1之霎然蛾慰当堕粤量叫每搏输审量,成人霉静状鸯每搏输出量约为70ml,如果心率按。

每分钟75次计算,则每分输出量约为5250ml。

’\声血管的分类及主要特点X管遍布撤除角膜、毛发、指(趾)甲等处外。

零负羞盂瑟向及基筻譬篁童型型!堕-坌塑脉、墼黪塑毛缎媳布篇嚣然鬻器布在身体较深啦部位鲁在体表个别郡位,叟口朊鄙朗瘸动脉、颈部的颈总动脉等也能摸到动脉的搏动。

动脉管壁较厚,富有弹性,血流速度快。

、~—7、一/1-一/7一、~一——、-一管漂黧鬻籍菘淼孟篁壁较量萋避。

骘红堡货塑竖较少堂墅塑黑苎型∑墨癍蘧度较燃蠢量姒。

较大的静脉具有由内膜3.毛细血管:毛细血管是连接动脉和静脉的网状结构,人体内毛细血管分布最广,其管壁极薄,由一层扁平矗五斋赢磊瀛嘉磊藩薇:i{漉蕊“至i孬薮液之间物质、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

平上皮细胞构成,血流速度极慢,是血液与组织液之间物质、气体又抉明王妥物所。

(四)血液循环一一麴嚣莹蓑懋鬣、称总血液循邪一。

握擐蜷餮翻≥同,思皿憋僚黝、义万为体循环和肺循环(图2—9)。

’I’~……。

一1.体循环血液由左心室排出一主动脉及各级动脉一全身各部组织的毛细血管网(实现物质、气体交换)一各级静脉一上、下腔静脉一右心房。

2.肺循环血液由右心室排出一肺动脉一肺泡壁毛细血管(释放二氧化碳,携带氧气)一肺静脉一左心房。

’心脏本身由冠状动脉供给营养,在主动脉根部左右两侧,发出两条动脉,即冠状动脉,其分支形成毛细血管网。

冠状动脉病变时,粤影响心脏的血液供应,导致心脏的病变。

昝。

;毋驽血液在血管中流动时对血管壁的压力称血压。

血压是促进血液循环的重要因素,心脏收缩时,血液流动对血管壁的最高压力称收缩压。

心脏舒张时,血液流动对血管壁的最低压力称舒张压。

血压的数值随年龄、性别和生理状态的变化而变化。

成人正常收缩压为12·o~18·7kPa(90~140mmHg),舒张压为6.67~12.0kPa(50~90mmHg)。

二、游巴系统未被毛细血管所吸收的、可流动的少量组织液可以进入毛细淋巴管成为淋巴液,淋巴液在淋巴系统中运行称为淋巴循环。

则系箕是亩琳巴戗淋巴结、脾、扁桃体组成。

其主要功能是运煎全身港虽液厶静脉w“此外,淋巴结j扁桃体和脾还有生成淋巴细胞、清除体内微生物等有害物一i“……~“~ulM“‘…、~,,——~—,p~∥”~”~—、~、一一’,rm~质和生成抗体等免疫作用。

“。

+1.淋巴管淋巴管是淋巴液流经的管道。

全身各组织的细胞之问,分布着许多细小的盲管,叫毛细淋巴管,毛细淋巴管逐渐汇合成越来越大的淋巴管。

2.淋巴液组织液进入毛细淋巴管即为淋巴液。

3.淋巴结淋巴结为圆形或椭圆形结构,大小不一,存在于淋巴管经过的地方。

其主要功能是产生淋巴细胞、抗体以及过滤淋巴液。

淋巴细胞在淋巴结内成熟后,被淋巴液带入血液循环。

当细菌、异物随淋巴液进入淋巴结时可被吞噬细胞吞噬,如果入侵细菌等数量大或毒性强时,可引起淋巴管炎、淋巴结炎。

人体各处的淋巴结群,分别接受身体一定区域或一定器官的淋巴回流。

某处淋巴结肿大,往往是由于它所属的区域或器官出现了一定的病变,如炎症等。

因此,观察淋巴结肿大情况,可作为诊断疾病的参考。

如颌骨下方的颌下淋巴结肿大时,即表示口腔或鼻腔、面部有病变。

4.扁桃体扁桃体位于口腔后上壁,腭垂(悬雍垂)的两侧,能产生淋巴细胞,具有防御功能。

扁桃体本身也可能受到病菌的感染而发炎,即扁桃体炎。

5.脾脏}、脾脏是八馇量大的淋巴器官,位于腹腔左上部,前面为肋骨所遮盖,正常大小的脾脏在腹部不能触及,脾有造血、储血及滤血的功能。

脾脏质地软而脆,在暴力打击下,易破裂引起大出血。

造血:胚胎时期脾可产生各种血细胞,出生后仅产生淋巴细胞。

储血:脾是人体的血库。

急需时,脾被膜收缩,将储存的血液压出,补充和调节血循环中的血量。

过滤血液:脾内有巨噬细胞消除血液内异物和细菌.也吞噬衰老的血细胞。

故有“血液的清洁工”之称。

~、…‘”。

、一…’三、学蓠儿童循环系统的特点、、~一u一‰…~H,I、,‘h。

4~……,一4日,”一”一、一wⅣ(一)学前儿童血液循环系统的特点1.学前扎童血液的特点~、、。

n一妒血量相对比成人多.年龄越小,比例越大(表2-2)。

≮≯恤浆含水分较多,含凝血物质较少。

学前儿童血液中血浆含水分较多,含凝血物质如纤维蛋白原和无机盐类较少,因此,尘樊时螋固较慢。

新生儿出血,需8~10分钟凝固,幼儿需4~6分钟凝固,成人仅需3----4分钟凝圄。

…~一≮沪细胞的数目和血红蛋白量不稳定。

学前儿童血液内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含量随年龄的增长而稍有变动。

出生时,红细胞数可高达(6.o~7.o)×1012/L,血红蛋白达l80~1909/L。

由于学前儿童生长发育迅速,血容量增加较快,红细胞生成素相对不足,使骨髓造红细胞的功能下降,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逐渐减少,至出生后2~3个月达最低水平,出现生理性贫血。

此后,由于贫血对造血器官的刺激,红细胞生成素增加,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又逐渐增加。

在整个婴儿期,红细胞维持在(5·2~7·o)×l012/L,血红蛋白在1109/L左右,在出生后第2~4年又逐渐增加。

至l2岁时达到成人的水平。

因此,判断儿童贫血的程度必须参照不同年龄儿童血象的正常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