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报刊的文学想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治大學文學院頂尖計畫
《重寫現代性——晚清報刊中的文學圖像與文化思想》近現代報刊與文化研究室系列講座
第一講近代傳媒與中國作家的職業化(修改稿)
郭延禮
一、近代報刊的出現與文學傳媒的變化:
中國近代報刊的出現,是由外國傳教士開始的。

1815年倫敦傳教士馬禮遜和米憐在麻六甲創辦了第一家中文報刊《察世俗每月統記傳》。

在其影響下,開始出現中國人自己的報刊。

中國人自己出資自辦的中文報刊,最早是1873年艾小梅在漢口創辦的《昭文新報》,更為完備的當以王韜1874年創刊的《循環日報》為標誌。

近代80年出版的報刊不少於2000種,文藝性報刊約277種,占近代報刊總數的八分之一。

在近代,報刊成為文學作品的主要載體。

不僅文藝報刊刊登文學作品,一般性的報刊也刊登文學作品。

文學傳媒的這一變革,不僅是文學傳播方式、傳播渠道劃時代的變化,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文學創作(特別是小說創作)的繁榮、創造主體的職業化、接受群體的平民化,並在藝術形式諸方面呈現出新的特點。

二、中國職業作家的出現:
職業作家的出現是近代文學創造主體的一大變化。

所謂職業作家,當是以固定的職業收入(主要是稿費)作為生活主要來源為前提條件的。

:報人(職業報人)的出現——報人小說家——職業小說家(作家)。

1、近代第一批職業報人:王韜、袁祖志、蔣芷湘、何桂笙、蔡爾康、高太癡、孫玉聲等。

申報館早期聘請的主筆(見附錄一)。

中國第一代職業報人的特點:①籍貫多系江浙和上海;②活動主要集中在商業大都會上海;③多出身於書香門第,家境破落,為生活計,外出謀生;
④具有較深厚的傳統文化素養,且有文采;⑤思想敏銳,有真知灼見,受刺激後覺醒較快,明智地拒絕科舉的誘惑,從傳統文士變成第一代報人。

2、以這批職業報人為基礎、又聯絡、培植了一批文學作者和報人小說家。

此可以《申報》辦的三個文藝副刊《瀛寰瑣記》(1872)、《四溟瑣記》(1875)、《寰宇瑣記》(1876)的作者隊伍為例進行分析,其中有些人就是當時和後來的小說家:宣鼎(1832-1879)、俞達(?-1884)、詹熙(字肖魯)、鄒弢(約1850-1931)、黃鈞宰(1809-1876?)、蠡勺居士(蔣其章)、韓邦慶(1856-1894,他開始曾任《申報》撰述)等。

3、19世紀九十年代之後,中國報人小說家開始登上文壇,其代表人物是李伯元、吳趼人、韓邦慶、孫玉聲、高太癡等人。

《新小說》創刊前,文藝小報的作用和貢獻。

、稿酬制度的確立為職業作家的出現奠定了基礎。

1、《新小說》的出版與稿酬制度的確立。

《新小說》的稿酬標準及其他(見附錄二)。

在《新小說》的影響下,《小說林》、《小說月報》等著名刊物也開始實行小說稿酬制。

1910年清政府頒佈了第一部《著作權律》。

2、中國古代沒有職業作家,他們的生活來源,或靠家庭,或靠“俸祿”,或靠“酬資”,沒有靠稿費為生的作家。

古代的“潤筆”和近代的稿酬是不同的。

3、近代稿酬和版稅制度的實行,為職業作家的出現提供了生活來源,有了靠稿酬生存的平民作家(古代的作家大多是達官貴人或他們的賓客幕僚)。

像李伯元、吳趼人、包天笑、周瘦鵑、徐枕亞、李涵秋、林紓、周桂笙、吳檮、伍光建,都可稱為中國第一代職業作家。

4、科舉制度的廢除(1905),也與職業作家的出現與壯大有一定的關係。

四、從表面上看,是稿酬促進了中國職業作家的出現;但從根本上說,中國作家的職業化的大前提乃是近代報刊的誕生,沒有近代報刊,便不可能有稿酬的出現。

附錄一申報館早期延清的主筆
浙江杭州舉人
吳子讓江西南豐曾國藩的幕僚
錢昕伯浙江吳興秀才
何桂笙浙江吳興秀才
蔡爾康上海秀才
姚賦秋江蘇蘇州布衣
沈毓桂江蘇震澤布衣
錢明略未詳未詳
沈飽山浙江山陰歲貢生
沈增理江蘇青浦秀才
蔡寵九山東歴城江南製造局翻譯
黃式權江蘇南匯秀才
高太癡江蘇蘇州秀才
朱逢甲江蘇華亭秀才
韓邦慶江蘇松江秀才
附錄二《新小說》創刊號刊登的《本社徵文啟》
小說為文學之上乘,於社會之風氣關係最巨,本社為提倡斯學,開發國民起見,除社員自著自譯外,茲特廣征海內名流傑作紹介於世,謹布徵文例及潤格如下:第一類:章回體小說在十數回以上者及傳奇曲本在十數出以上者。

自著本甲等每千字酬金四元;
自著本乙等每千字酬金三元;
自著本丙等每千字酬金二元;
自著本丁等每千字酬金一元五角。

譯本甲等每千字酬金二元五角;
譯本乙等每千字酬金一元六角;
本丙等每千字酬金一元二角。

有惠寄此類稿本者,若能全書見寄最妙,不能則請先寄三回或三出以上。

若本社不合用,即將原稿限五日內珍復,決不有誤。

若合用,則擬其酬金等第奉告;如投稿者或不滿意於其等第,亦請速惠函,俾將原稿珍復。

第二類:其文字種別如下:一雜記,一笑話,一遊戲文章,一雜歌謠,一燈謎酒令楹聯等類。

此類投稿恕不能遍奉酬金,惟若錄入本報某號,則將該號之報奉贈一冊,聊答雅意。

附錄三《小說林》創刊號《募集小說》
本社募集各種著譯,家庭、社會、教育、科學、理想、偵探、軍事小說,篇幅不論長短,詞句不論文言白話,格式不論章回筆記傳奇。

不當選者可原本寄還,入選者分別等差,潤筆從豐致送:甲等每千字五圓;乙等每千字三圓;丙等每千字二圓。

通信處,上海新馬路福海裏小說林編輯所。

附錄四近代非文藝性的報刊也刊登小說
《清議報》
《新民叢刊》
《浙江潮》
《江蘇》
《女子世界》
《東方雜誌》
《揚子江白話報》
《民報》
《競業旬報》
《中國女報》
《著作林》
《振華五日大事記》
《國風報》
《婦女時報》
《中華教育界》
《留美學生季報》
浙江兵事雜誌》
《娛閑錄》
《大中華雜誌》
《太平洋》
《福建政法雜誌》
《教育雜誌》(商務印書館出版)
《中國實業雜誌》
附錄五第一批職業報人(主要是江浙人)
王韜(1828-1896)蘇州人
袁祖志(1827-1900)錢塘人
董明甫
蔣芷湘(名其章)杭州人
何桂笙吳興人
黃式權(1853-1924)江蘇南匯人
錢徵(字昕伯)浙江湖州人
蔡爾康(1858-約1923)江蘇南匯人
戴譜笙
陳藹亭廣東人
高太痴(約1860-1920)蘇州人
孫玉聲(1863-1939)上海人
以上均為《循環日報》、《申報》、《上海新報》、《字林滬報》、《新聞報》等報紙的主編、主筆、助編、編輯等。

附錄六《新小說》創刊前在上海創辦的文藝小報
主編或主筆
指南報(1896)李伯元
遊戲報(1897)李伯元
消閑報(1897)高太痴
趣報(1898)鄒弢
采風報(1898)吳趼人、孫玉聲
寓言報(1901)吳趼人、李竽仙
笑林報(1901)孫玉聲
世界繁華報(1901)李伯元
附錄七中國第一代職業作家
李伯元
吳趼人
黃小配
羅孝高
包天笑
徐枕亞
李涵秋
周瘦鵑
陳景韓
林紓
伍光建
周桂笙
吳檮
附錄八相關考證
蔣其章,字芷湘,一字子讓。

張弧,字岱衫,一字戴衫,浙江人。

張祥齡,字子馥,一字芷馥,四川人。

張鵬程,字翼州,一字義舟。

辛亥革命軍人。

附錄九十九世紀末譯入中國的外國小說
《昕夕閑談》英國利頓著蠡勺居士譯1873
《安家樂》威爾通女士畫圖新報館1882
《百年一覺》美國畢拉宓著李提摩太譯1894《歇洛克呵爾唔斯筆記》四篇柯南‧道爾著1896-1897
張坤德譯
《長生術》英國解佳(哈葛德)著曾廣銓譯1898《父與子》俄國屠格涅夫著藍文海譯述1896
啟明書局出版
《佳人奇遇》日本柴四朗著梁啟超譯1898
《海國妙喻》梅侶女士譯述1898
絕島飄流記》英國狄福著跛少年(沈祖芬)譯1898
《巴黎茶花女遺事》法國小仲馬著林紓譯1899
《八十日環游記》法國儒勒‧凡爾納著薛紹徽譯1900
參考書目:
1、袁進著:《中國文學的近代變革·第一章傳播與市場》,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6月出版。

2、郭浩帆著:《中國近代四大小說雜誌研究》附錄一,當代中國出版社2003年6月出版。

3、王燕著:《晚清小說期刊史論》,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11月出版。

第二講郭延禮
中國文學由古典向現代的轉型及其文學史意義
——兼論轉型期並不等於現代文學的開端(修改稿)
一、中國文學由古代向現代的轉型是一個歷史範疇,它應是一個由新因素孕育、萌生、開始轉型到轉型基本確立的過程。

這個轉型過程也就是中國近代文學(1840-1919)的整個歷程。

它既不是古代文學的尾巴,也不是現代文學的開端,它是一個獨立的文學時期,即近代文學時期。

中國文學的轉型較之社會的轉型要緩慢一些,轉型的特徵也不太明顯。

大約19世紀70年代之後,中國文學開始轉型,到19世紀末,具體時間可定為1898年之後,中國文學由古典向現代的轉型已基本確立,此後逐步深化。

其表現有四個方面。

二、轉型基本確立的四大表現:
1、創造主體的變化:由古代的“士”向近代第一代知識份子的轉化,近代知識份子進入創造主體,並成為主力軍。

中國第一代知識份子的組成大體有三部分:
①使外人員及其在國外從事文化活動的精英;
②新式學堂(包括教會學校)培養的學生;
③留學生。

2、西學東漸進入文學層面。

3、文學語言的通俗化和現代化走向。

通俗化走向與近代白話文熱潮。

語言的現代化走向表現有三:一是雙音詞增多;二是新名詞的介入;三是語法的歐化傾向。

4、新的傳媒是促進中國文學向現代轉型的重要力量。

三、中國文學由古典向現代的全方位轉型:
1.文學觀念:除一般所提到的改變了輕視小說戲曲的傳統觀念、視小
說為文學的最上乘,由雜文學觀轉向純文學觀等等之外,還有兩點
為大家所忽略:
①.文學自我優越感的破滅。

.文學功能認識的轉變,明確提出了文學美的功能。

2.創造主體的變化,前已論述。

關於中國第一代知識分子的產生,再
補充兩點:
①.新式教育的出現與發展,為近代知識分子的產生奠定了堅實的基
礎。

②.留學生教育的發展,提高了近代文學創造主體的素質。

3.文學主題的轉型:“鼓吹新學思潮,標榜愛國主義”(馬君武語)
①.愛國主義(反殖反帝)。

②.新學思潮:A.表現新思想;B.批判封建君權和專制主義;C.書寫
新事物;D.塑造新的人物形象。

4.文體結構的轉型:由以詩文為中心,到小說戲劇由文學邊緣向中心
的轉移。

5.傳播方式的變化:更是一次革命性的變革。

①.由手抄到機器印刷;
②.報刊成為文學的主要載體。

6.接受群體的變化:由“士”向市民階層的轉移。

7.翻譯文學的影響。

①.翻譯文學對中國文學的全面衝擊;
.翻譯文學的出現,開闊了人們的生活視野和藝術視野;
③.提供了重要的參照系統。

8.文學語言的通俗化和現代化的走向(前已論述)。

文學全方位轉型的最後完成要到“五四”運動之後的二十年代。

四、轉型的文學史意義。

從1898年到“五四”運動只有短短的二十年,儘管這一轉型是不完善和不徹底的,但它具有重要的文學史意義。

它改變了中國文學的走向,揭開了中國文學現代化的序幕,也為“五四”新文學的全面現代化奠定了基礎。

附錄:
中國第一代知識分子(主要指中國近代文學家)
王韜、郭嵩燾、黎庶昌、薛福成、馬建忠、黃遵憲、曾廣銓、陳季同、辜鴻銘、嚴復、康有為、梁啓超、狄葆賢、蔣觀雲、羅普、周宏業、周瘦鵑、黃人、陳家麟、戢翼翬、吳檮、陳嘏、馬君武、蘇曼殊、李石曾、秋瑾、呂碧城
第一代知識女性
秋瑾、呂碧城、張昭漢、張漢英、燕斌、陳擷芬、何震、楊莊、湯紅紱、薛琪瑛、吳弱男、楊令茀
參考書目:
①單正平著:《晚清民族主義與文學轉型》,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出版。

②楊聯芬著:《晚清至五四:中國文學現代性的發生》,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11。

第三講郭延禮
20世紀第一個二十年中國女性文學的光輝
先講兩個小問題
1、目前大陸學界對女性文學內涵的三種界定。

我視域內的女性文學。

2、簡介中國女性文學研究的態勢。

一、幾部《中國近代文學史》中女性書寫的局限與不足。

二、20世紀第一個二十年女性文學四大創作群體的出現:
1、女性小說家群。

①性別的認定:該小說家群知名度不高,加之此前學界缺乏研究,對作家狀況(包括性別)幾乎一無所知。

我的認定方式有二:一是凡署名“某某女士”而又能識別其非男性“假借”者;二是署名雖不帶“女士”二字但可判斷其確為女性者,如曾蘭(吳虞妻)、楊令茀。

②目前已知的女性小說家有60餘人,代表作家有黃翠凝、幻影女士、黃靜英女士、潁川女士、毛秀英女士、畏塵女士、呂韻清、楊令茀、徐彬靈、曾蘭、陳翠娜等。

③據目前不完全統計,女性作家寫有長篇小說14部,短篇小說百餘篇。

、女性政論文作家群。

①這個群體是伴隨著中國女權運動和女性報刊的出現而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一支新的女性文學生力軍。

②這個群體的知名度較女性小說家群體要高,性別識別困難較小。

③此群體主要由兩部分人組成:一是女權運動的領軍人物和骨幹,如秋瑾、林宗素、唐群英、張漢英、江紉蘭、吳木蘭、張竹君;二是各婦女報刊(也包括非婦女報刊)的女主編、主筆、女編輯、記者、如陳擷芬、燕斌、張昭漢、何震、潘樸、吳弱男、楊季威、鄭毓芳等。

新式學堂的女學生是其後備軍。

④這個群體的成員多是受過新式教育的中國第一代知識女性,其中不少是留學生。

但她們不同於一般剛從新式學堂畢業或剛剛留學歸國的女學生。

這個群體的主力都有較豐富的生活閱歷和從事女權運動的工作實踐。

這個群體有百人左右,其主力有30余人。

⑤女性政論家多數出身於書香門第,自幼接受過較好的家庭教育,具有相當的古典文學素養,其中不少能寫舊體詩詞,再加上受新式教育和西學的薰陶,她們見多識廣,思想活躍,在知識女性中思想亦屬前衛。

這批政論家既能滔滔雄辯,又具生花妙筆。

她們的政論堪稱“女界新文體”。

3、女性翻譯家群。

這一群體大約有15人左右,除少數人(如薛紹徽)外,大多是留學生,也有的雖未有留學經歷、但受過新式教育(包括教會學校),如黃翠凝。

著名的有陳鴻璧、湯紅紱、陳信芳、楊季威、羅季芳、黃靜英、薛琪瑛、吳弱男、劉韻琴、鳳仙女史等。

②有的人既翻譯、又創作,如黃靜英、湯紅紱。

③在翻譯方式上,除少數人(如薛紹徽)採用林譯式外,大多是獨立進行翻譯。

4、南社女性作家群。

據柳亞子《南社紀略》統計:南社有女社員61人,著名者有徐自華、徐蘊華、呂碧城、張昭漢(默君)、王粲,湖南的陳氏三姊妹(陳家英、家傑、家慶),四川營山的張光蕙、光萱姊妹,廣東梅縣的吳其英,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三、20世紀第一個二十年女性文學的新質:
1、新的創作群體的生成,創造主體的變化:由閨秀型作家到中國第一代知識女性。

2、寫作文體的超越。

3、審美範圍的擴大與藝術風格的變化。

附錄一:
閨秀作家第一代知識女性
沈善寶秋瑾
顧太清呂碧城
吳藻張昭漢
關瑛張漢英
王采蘋燕斌
葉壁華陳擷芬
鄭淑昭何震
曾彥楊莊
曾逸湯紅紱
沈鵲應薛琪瑛
吳弱男
楊令茀附錄二:遊記
《遊歷增學識論》(蘇省女蠶校學生袁俊)
《論遊歷之益》(楊復權)
《靈岩遊記》(殷蕙珍)
《金陵遊記》(趙倩蓀)
《遊廬瑣記》(呂碧城)
《京津遊記》(楊雪瓊)
《邯鄲遊記》(范蕙英)
《如皋旅行記》(汪傑樑)
《癸卯旅行記》(單士厘)
《歸潛記》(單士厘)
《歐美漫錄》(呂碧城)
《歐遊筆記》(沈毓瑛)
楊令茀:《瓦解銀行》
幻影女士:《貧兒教育所》
秀英女士:《髯翁之遺產》
徐斌靈:《德國詩集》(詩化文本)
:《癸卯旅行記》
《歸潛記》
附錄三:20世紀初的女性報刊
《女學報》(1902)
《女子世界》(1903)
《中國新女界雜誌》(1906)
《中國女報》(1907)
《神州女報》(1907)
《天義報》(1907)
《湖北女學生日報》(1908)
《女學生雜誌》(1909)
《婦女時報》(1910)
《留日女學生雜誌》(1911)
附錄四:女性政治文舉例
秋瑾:《中國女報發刊辭》
秋瑾:《敬告中國二萬萬女同胞》
陳擷芬:《女界之可危》
陳婉衍:《女子北伐隊宣言》
莫虎飛:《哀中華》
楊季威:《男女當有平等教育》
吳弱男:《告幼年諸姊妹》
參考書目:
1、夏曉虹著:《晚清女性與近代中國》,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2、王緋著:《空前之跡,1851-1930:中國婦女思想與文學發展史論》,商務印部館2004年版。

3、薛海燕著:《近代女性文學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版。

4、郭延禮著:《中國近代文學發展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