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上册品德教案-3《我认识您了》 人教新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认识您了》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全面认识学校老师、学会寻求老师的帮助、知道尊敬老师的行为。
2、正确处理在学校遇到突发事件寻找老师帮助,掌握尊敬老师的方式和方法。
3、热爱、尊敬老师,消除与教师交往的陌生感和恐惧感,养成尊敬老师的习惯。
二、教学重难
教学重点:认识老师和学校的其他工作人员、感受老师的关爱,培养尊敬老师的习惯。
教学难点:全面认识我的老师、知道怎样尊敬老师。
三、学情分析
小学生刚入学10天,对学校和老师还不熟悉,只知道自己的任课老师,对于学校其他老师,他们不知道与自己生活的关系。
特别是与老师的交往与幼儿园有很多不同,由过去的常态化变为制度化,还没有适应;遇到自己不能够处理的事情不知道怎么办,往往“无知无畏”,不会“放弃”,没有安全意识,不知道怎样求助于老师;知道应该尊敬老师,但不知道怎样尊重老师。
四、教学方法
教法:创设情境法、情境辨析法。
学法:小组学习法、讨论交流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师准备:提前录制好视频资料、制作好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选取自己喜欢的方式或画画或唱歌等给教师节献礼,表达对教师的感谢。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导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拉拉手,交朋友》找到了许多小朋友,今天我们一起认识大朋友,他们是谁呢?播放视频。
(板书:我认识您了)【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初步感知老师的作用。
情感地位。
】
(二)观察了解,认识我的老师
环节一我的任课老师
活动一想一想、猜一猜
1、想一想:这是我班课程表,你认识哪些老师呢?(出示课程表)
2、猜一猜:我们来做一个游戏“猜老师”:请你说出老师的特征,同学们猜猜是哪位老师,好吗?
【设计意图:初步认识自己的任课教师。
】
活动二看一看,说一说、听一听
1、看一看:看视频,她们是谁?教我们什么课程?她们在哪办公呢?
2、说一说:刚才我们猜的老师和看的老师都是教我们课程的老师,他们被称为“任课老师”。
(板书:任课老师)你最喜欢哪位任课老师呢?请说说你和他(她)之间的故事,好吗?
3、听一听:现在有一位特别想和你们交朋友的老师,你们想认识她吗?
【设计意图: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老师工作,特别是师生的互动,认识老师工作的性质,拉近了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
】
环节二我还想认识。
活动一学校里,除我们的任课老师外,你还想认识谁呢?
活动二看视频,他们是谁?他们的工作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他们是我们的老师吗?(板书:其他老师)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全面了解学校老师,知道还有许多虽然不是我们的任课老师,但每天默默的为我们服务的工作人员,他们也是我们的老师,我们也应该感谢他们。
】
(三)讨论交流,理解老师的关爱
环节一该请谁来帮帮我
活动一遇问题,想办法
1、看视频,他怎么了?同学们在干什么?
2、讨论交流: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到第12页,看一看遇到这三种情况,该请谁来帮忙呢?(第一种情况:右腿受伤,可以请老师帮忙;第二种情况:他们下课闹着玩,可以自己解决;第三种情况:我们要爱护树木,可以找老师帮助,如果当时没有老师在,我们可以暂时放弃。
)
3、你在什么情况下想寻求老师的帮助?(比如突发疾病、遇到被欺负、遇见认为不对的事情……)
环节二还原生活常态,学会正确处理问题
1、辨一辨:看视频,他们谁做的对吗?
2、他是怎么处理遭欺负的事情呢?
3、小结:每当我们遇到困难时,首先想到的是老师,因为老师时刻关爱着我们,所以我们应该尊敬他们(板书:→尊敬)。
【设计意图:寻找生活中的困惑,还原生活,分析引导,学会正确处理问题。
感知:老师能够帮助我们。
解决为什么要尊重老师的原因。
】
(四)辨析判断,学会尊敬老师
环节一怎样和老师交流
活动一交流体会,掌握方法
1、你怎样寻求老师的帮助?看视频,她做的对吗?(举手报告、叙述问题、对老师说谢谢等等。
)
2、小组讨论:我们应该怎样与老师交往呢?(比如:和老师见面,我们怎么说?下课和放学了怎么和老师说?老师帮助了我们,我们该怎么说?)
3、我们现在是小学生了,应该遵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设计意图:探寻与老师交往的方式和方法,从讲礼貌开始,引导学生掌握和老师交流的方法,巧妙引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强化下一环节怎样尊重老师做铺垫。
】
环节二明确怎样尊敬老师
活动一辨一辨,谁对谁错?
1、看课本第13页,他们做的对吗?
2、考考你,看课件图片,你向谁学习呢?
活动二课堂小结,我们该怎样尊重老师呢?
【设计意图:拓宽学生生活层面,抓住学生生活中的共性问题比如只想表扬,不愿接受老师的批评;只听任课老师的话,不愿意听其他老师的教导,多角度培养学生尊敬老师的行为习惯】
(五)情感升华,总结归纳
环节一尊敬老师既是传统美德又是法律规定
活动一听尊敬老师的故事:《程门立雪》
活动二教师节的认识
活动三才艺展示,表达感谢
1、同学们,再过几天就是教师节了,你知道是什么时间吗?
2、教师节到了,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3、请用你们最喜欢的方式表达对老师的感谢。
(学生才艺展示)
4、现在请同学们起立,一起唱首歌,献给所有关心我们的老师。
【设计意图:拓展延伸,让学生知道尊敬老师既是我国的传统美德,又是我国法律规定,我们应该而且必须尊敬老师。
通过具体的行动表达,提升对老师尊敬的感情,使情感得到升华。
】
环节二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谁?(看板书)
2、这节课上到这里,放学后,把你认识的老师告诉你的家人;找一些尊敬老师的故事,教师节那天,我们开一个故事会,好吗?
【设计意图:归纳总结,拓展学习空间。
】
板书设计
3、我认识您了
任课老师领导、门卫……
关爱尊敬
【设计意图:提纲挈领,一目了然】
作业设计
1、你认识了哪些老师?【答:我的任课老师和学校领导、门卫、校工和值日老师。
】
2、讲一个自己与老师之间的故事给爸爸妈妈听。
【答:略】
3、我们为什么要尊敬老师呢?【答:因为老师不仅教我们知识,还时时刻刻的保护着我们。
尊敬老师既是我国传统美德也是我国法律规定的,并且《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里也有要求,所以我们要尊敬老师。
】
4、你认为怎样才是尊敬老师呢?【答:对老师有礼貌;听从老师的教导;不打扰老师等等。
】
5、找一些尊敬老师的故事。
【答:比如毛泽东向教师敬酒;周恩来向老师赠
款;朱德给老师敬礼;彭德怀穿便服会见教师;曾子避席等等】
【设计意图:复习巩固,强化尊敬老师的感情。
】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采用学生喜爱的教学方式,按照他们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认识老师、理解老师,并且层层深入,推而广之认识学校领导、其他老师和校工,让他们知道到学校所有老师的工作都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进而进行道德引导:老师是我们学习、生活的帮助者,我们应该感谢、尊敬老师的目的;通过学生行为习惯的辨析,让学生知道应该怎样尊重老师。
从设计教学过程到制作课件,一直到授课结束,每个教学环节,我始终秉承的教学理念是:立足儿童生活,提升德育的实效性。
一、读懂儿童,掌握他们的身心特征是提升实效性的前提
以儿童为本,把孩子看做一个正常成长的人,不是家长和老师的作品及成功标志。
麻省大学乔治•福门教授说“我们要创造一个适合儿童的教育,而不是推选适合教育的儿童”。
依据这一时期儿童的心理发展一般特征而言,他们还没有成形道德观念。
他们感知事物的特点比较笼统,不精确,往往只注意到一些孤立的现象,看不出事物之间的联系和特点,他们知道的老师仅仅是自己的任课老师,对于其他老师与自己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并不了解;知道应该尊敬老师,但并不知道为什么、怎么尊敬老师。
作为课堂教学起主导作用的我,紧紧关注此时孩子的身心特征,成为他们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进者、催化剂。
通过课堂教学这一德育主阵地,进行积极的价值观的引导,遵循他们的认识规律:关注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由浅入深,比如这一课重点就是“尊敬老师”,我按照“认识老师——为什么尊敬老师——怎样尊敬老师”三个环节,层层推进,完成教学目标;上第一个话题“我的老师”时,先从学生熟悉的任课教师入手,再延伸到学校领导、门卫、校工以及值日老师。
小学低年级是养成教育的关键时期,也是他们成为一个真正社会化人的开始,引导他们由初步感知,到感悟、领悟,最后达到习惯养成是这节课的终极目标。
二、遵循儿童道德形成规律,以活动为载体是提升实效的关键
儿童道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必须通过他们自己的主体性活动才能够完成,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活动型”的课程,活动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主要形式。
凡是生动、具体、形象的事物,形式新颖、色彩鲜艳的对象,都比较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吸引他们的注意。
所以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我紧扣课程特点,以教材为依托,拓展和超越课本,以活动为主线,比如:我设计了“猜老师”游戏,让学生回忆自己认识的老师特征;“辨一辨”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对别人行为的判断,达到内化自己情感的目的;师生互动的活动,拉近师生情感交流的距离;听故事《程门立雪》活动,引领学生以此为榜样,激励自己;唱一唱、跳一跳。
“儿童对活动的需求往往比食物更强烈”,学生在活动中动脑、动手、动嘴,在活动中学会观察、学会沟通、学会判断。
以活动为载体,从根本上改变以往道德教学知识化、静止化的局面,让学生在自由自主的活动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三、吃透文本,多角度开发课程资源是提升实效的重点
当我每每翻看道德与法治课本时,看着一张张简单的图片、一行行简练的提示语、一个个短小而简单的思考题以及一些课本留白,我就在思考:到底怎样才能够紧扣课本而又能拓展课本,进而上成一堂堂高效的课呢?
首先必须吃透文本。
每一课的教材编写,凝聚了编者的意图,呈现着编写线索,作为执教的老师必须把握住文本的显性线索,才能够挖掘出文本的隐形目的。
我在教学设计前,认真研读了课本设计、呈现的12种情境展示,理解了编制的设计意图:认识哪些老师——为什么要尊敬老师——怎样尊敬老师。
形成三个层面,层层推进,达到本课教学目标。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针对现行教材的具体情况,我灵活运用教材,敢于跳出教材,大胆创新,多角度开发课程资源,既有学生生活又有教师生活;既有传统文化又有《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教师节的引入。
开发的所有资源都立足儿童实际生活,调动儿童已有经历,从熟悉的事物和场景入手,使呈现的内容能够触及学生内心,进而引起共鸣,触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这节课里共精选了八个生活场景,比如:任课老师上课的情境、班主任工作情况的介绍、学校其他老师工作的状况、学生遇到困难的情境,让课程资源丰富
多彩,对教材进行二度创作。
四、内化情感,让教学内容外化成习惯是实效的落实
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是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的核心理念。
比如教学第四步时,我着力引导学生与老师交往的方式和方法,培养尊敬老师的行为习惯。
德育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和道德辨析能力水平的提高。
在执教第三个话题“该请谁来帮帮我”时,课本第十二页的第二、三两个情境出现时,我从实际出发,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让他们遇事自己动脑筋,学会自己解决或者放弃等。
德育课程不仅要学生明白道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把道理自觉的应用到生活的行为习惯之中,也就是由“理教”转化为“事教”才能够体现课程目标的落实。
习惯的形成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强化的过程。
我们只有让所有教学内容内化成学生的行为习惯,成为他们生活的必须,有“他律”成为“自律”,才是教育成功之日。
我布置课后作业时关注了课堂内容的课外延伸。
如:1、把你认识的老师告诉家人;2、收集尊敬老师的故事。
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
”,教而不研则浅,教师只有在不断的研究、反思的过程中,才能够不断提升自己,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作为一个真正关注儿童生命的教师,更应怀着一颗充满柔情的爱心,满怀信心和期待地迎接那些稚嫩、纯洁的生命体,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上引领他们茁壮成长,也才能够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重要他人和领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