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曲霉毒素的传统去毒方法和生物降解研究进展_关舒

合集下载

黄曲霉毒素生物降解的研究进展

黄曲霉毒素生物降解的研究进展

w∞added
to
aflatoxin—contaminated poultry
radons.VetHumToxieol,1999Aug,41(4):213—21
[2]V
Rohil。NK
Kaushik,AK Prasad.Comparison of the Prevention of Aflatoxin B1一Induced Genotoxicity by Quercetin and Quercetin Pentance.
THE REASERCH PROGRESS oF THE
DEGRADATIoN oF AFLA’roX卫N
SUN Ling—yu,CHAI (Animal
Science and
Tong-jie’
271038,China)
Technology,and
the College of Veterinary Medicine,Shandong Agricultural Uniyersity,Tai・tln
白单一组分,同时对活性组分进行基因克隆及序列测定,并转化到载体中进行高效表达以提高黄曲霉毒素解毒酶产量,开
发出高纯度、高活性的新型解毒酶饲料添加剂,这是饲料工业新的研究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Madden
UA,Stahr HM,Stino FK.The effect
on
performance and biochemical parameters when soil
收稿日期:2012—05—28 作者简介:孙玲玉,(1988一),女,汉族,山东泰安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黄曲霉毒素方面研究. +通讯作者:Author for correspondence.E—mail:tjchaill7@163.com

黄曲霉毒素脱毒方法研究进展

黄曲霉毒素脱毒方法研究进展
能够避 免 毒素 的重 新产 生等优 势.
关 键词 : 黄 曲 霉毒素 ( AF T);脱毒 ;生物 防 治技 术
中图分类号 : S 8 1 6 . 3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章编号 : 2 0 9 5 — 3 7 9 8 ( 2 0 1 3 ) 0 5 — 0 0 6 3 — 0 7
们 关 注. 传 统常 用的理 化 脱毒 法存在 着破 坏饲 料 营养成 分 、 对 动物 体造 成毒 害 、 脱毒 效 应不 高、 成本
昂贵 、 给环 境 带来二 次 污染等 问题 . 相 对而 言 , 生物技 术脱毒 法 主要是 通过破 坏 、 修饰 或吸 附真 菌毒
素, 从 而达 到减 少或 消 除毒素 的 目的 , 具 有 高度 的专 一性 、 对 饲料 和 环 境 无 污 染、 不 造成 营养损 失、
1 黄 曲霉 毒 素 理 化 特 性
AF T 目前 已分 离鉴定 出 1 2种包 括 B , B 。 , G , G , M , M , P , Q, H , GM , B 和 毒醇 . AF T 的基 本 结构
为二 呋 喃环 和香 豆素. AF B 是 二氢 呋 喃氧 杂 萘邻 酮 的 衍 生物 , 即含 有一 个 双 呋 喃环 和一 个 氧 杂萘 邻 酮 ( 香 豆素) , 前者 为基本 毒 性结构 , 后 者与 致癌 有关 .最 常见 四种 黄 曲霉 毒 素为 AF B 、AF B 。 、 AF G 、 AF G ( 结构
2 0 1 3年 1 O月
黄 曲霉 毒 素 脱 毒 方法 研 究进 展
佘 婷 婷
( 广 东第 二师 范学 院 生物 系 ,广东 广 州 5 1 0 3 0 3 )
摘要 : 黄 曲霉毒 素( Af l a t o x i n , AF T) 是 一种 毒性 极 强的剧 毒 物 质. 黄 曲霉毒 素 污 染的 问题 已是 食 品卫 生工作 中的 一个世 界 性 的 重要 课题 , 2 O世 纪 6 O年 代 以 来黄 曲霉 毒 素 的防 治与 脱毒 备 受人

一种筛选降解黄曲霉毒素B1细菌的方法[发明专利]

一种筛选降解黄曲霉毒素B1细菌的方法[发明专利]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公布说明书[11]公开号CN 101580810A [43]公开日2009年11月18日[21]申请号200910087595.8[22]申请日2009.06.24[21]申请号200910087595.8[71]申请人中国农业大学地址100083北京市海淀区清华东路17号[72]发明人计成 关舒 马秋刚 赵丽红 王宁 牛天贵 梁志宏 李俊霞 [74]专利代理机构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代理人王朋飞[51]Int.CI.C12N 1/20 (2006.01)C12Q 1/04 (2006.01)权利要求书 2 页 说明书 12 页 附图 2 页[54]发明名称一种筛选降解黄曲霉毒素B1细菌的方法[57]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筛选降解黄曲霉毒素B1细菌的方法,该方法使用香豆素作为筛选培养基的唯一碳源,培养样品,最后筛选得到能降解黄曲霉毒素B1细菌。

本发明筛选方法不用接触黄曲霉毒素剧毒物质,就能筛选出能降解毒素的细菌,特异性强,筛选效率高,价格低廉,准确性强,适用于大规模筛选降解黄曲霉毒素B1细菌。

200910087595.8权 利 要 求 书第1/2页1、香豆素在筛选降解黄曲霉毒素B 1细菌中的应用。

2、一种筛选降解黄曲霉毒素B 1细菌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使用香豆素作为筛选培养基的唯一碳源,培养样品,最后筛选得到能降解黄曲霉毒素B1细菌。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筛选降解黄曲霉毒素B1细菌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筛选培养基是以香豆素为唯一碳源,添加硝酸铵,氯化钙,琼脂,制成的贫瘠培养基,pH调整为中性。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筛选降解黄曲霉毒素B1细菌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贫瘠培养基配方为:0.1-0.5g KH2PO4,0.2-2g NH4NO3,0.1-1g CaCl2,15-20g琼脂,0.1-2g香豆素。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细菌降解黄曲霉毒素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贫瘠培养基配方为:0.25g KH2PO4,1.0g NH4NO3,0.25g CaCl2,17g琼脂,1.0g香豆素。

微生物降解黄曲霉毒素的研究进展

微生物降解黄曲霉毒素的研究进展

动物体 内黄 曲霉 毒素 主要 通过肝 脏 的羟化 、 脱 甲基 、环氧化反应来降解 ,因此黄 曲霉毒素主
要 影 响 动 物 的肝 功 能 ,引 起 肝 脏 肿 大 、病 变 甚 至
癌变 ,同时 ,动物食入被污染 的饲料后 ,黄 曲霉
毒 素 在 肝 脏 、肾脏 和 肌 肉组 织 中蓄 积 ,降 低 动 物 免 疫 力 ,引 发 一 系列 疾 病 ,从 而 降低 动 物 的生 产
p l i c a t i o n s t a t us o f a la f t o x i n s we r e r e v i e we d i n t hi s p a p e r . Ke y wor d s :mi c r o o r g a ni s m; de g r a d a t i o n ; a la f t o x i ns
(1 . Z h e j i a n g A& F U n i v e r s i t y , H a n g z h o u 3 1 1 3 0 0 , C h i n a ; 2 . Z h e j i a n g Wa n f a n g B i o t e c h n o l o g y C o . , L t d . , A n j i 3 1 3 3 0 0 , Z h e j i a n g C h i n a )
1霉毒 素 ( A F T ) 是一组 由黄 曲霉 、寄生 曲 霉 、特 异 曲霉 等 多 种 真 菌 产 生 的 次 级 代 谢 产 物 , 具有相似 的化学结构 和理化性质 ,其基本结构 为
双 呋 喃 环 和 香 豆 素 。根 据 紫 外 线 照射 下 发 出 的荧
Re s e ar c h Pr o gr e s s o n t h e Mi c r o b i a l

黄曲霉毒素脱除方法研究进展

黄曲霉毒素脱除方法研究进展

第3卷 第5期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Vol. 3No. 52012年10月Journal of Food Safety and QualityOct. , 2012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271963)*通讯作者: 王世清, 教授, 博士, 研究方向为食品安全保藏。

E-mail: wangshiqing@黄曲霉毒素脱除方法研究进展肖军霞, 张 岩, 黄国清, 姜文利, 王世清*(青岛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 青岛 266109)摘 要:黄曲霉毒素污染是影响花生、玉米、小麦等农作物安全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根据黄曲霉毒素的理化特性可用物理、化学或者生物方法进行脱除。

本文对黄曲霉毒素的主要脱除方法进行了综述, 以期为保障农作物及其制品的安全性提供参考。

关键词:黄曲霉毒素; 脱除; 安全性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removal of aflatoxinsXIAO Jun-Xia, ZHANG Yan, HUANG Guo-Qing, JIANG Wen-Li, WANG Shi-Qing *(College of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 Qingdao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 Qingdao 266109, China )ABSTRACT: Aflatoxins contamination is a major reason that threatens the safety of peanut, corn, wheat andtheir products. According to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aflatoxins can be removed by physical, chemical, or biological methods. This paper reviewed the major methods of removing aflatoxins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ensuring the safety of crops and their products.KEY WORDS: aflatoxins; removal; safety黄曲霉毒素(aflatoxin, AFT)是由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 )和寄生曲霉(Aspergillus parasiticus )等真菌产生的一类带有香豆素和双呋喃环的毒性代谢产物。

微生物降解黄曲霉毒素的研究进展

微生物降解黄曲霉毒素的研究进展

微生物降解黄曲霉毒素的研究进展张玲玲;杨彩梅;张旭;刘金松;曾新福【摘要】黄曲霉毒素是一组由黄曲霉、寄生曲霉等多种真菌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具有强烈的毒性,可以引起动物肝脏肿大、病变甚至癌变,对人和家畜的健康产生极大的威胁.运用安全、高效的微生物方法降解黄曲霉毒素是目前黄曲霉毒素研究的热点.文章对黄曲霉毒素的一般特性、污染现状以及微生物方法降解黄曲霉毒素的机理和应用现状等进行综述.【期刊名称】《饲料博览》【年(卷),期】2015(000)007【总页数】4页(P18-21)【关键词】微生物;降解;黄曲霉毒素【作者】张玲玲;杨彩梅;张旭;刘金松;曾新福【作者单位】浙江农林大学,杭州311300;浙江万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浙江安吉313300;浙江万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浙江安吉313300;浙江万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浙江安吉313300;浙江万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浙江安吉3133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39.94;S861.3黄曲霉毒素(AFT)是一组由黄曲霉、寄生曲霉、特异曲霉等多种真菌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具有相似的化学结构和理化性质,其基本结构为双呋喃环和香豆素。

根据紫外线照射下发出的荧光颜色不同,黄曲霉毒素主要可以分为两类:蓝色荧光的B类和绿色荧光的G类,B类包括B1、B2、B2α,G类包括G1、G2;还包括一些衍生物如黄曲霉毒素M1、M2、P1、Q、H1、GM、毒醇等。

其中,黄曲霉毒素B1(AFB1)被认为是毒性最强、危害最大、分布最广的一种。

动物体内黄曲霉毒素主要通过肝脏的羟化、脱甲基、环氧化反应来降解,因此黄曲霉毒素主要影响动物的肝功能,引起肝脏肿大、病变甚至癌变,同时,动物食入被污染的饲料后,黄曲霉毒素在肝脏、肾脏和肌肉组织中蓄积,降低动物免疫力,引发一系列疾病,从而降低动物的生产性能,甚至通过食物链的传递进入人体,使人产生急性或慢性中毒的症状,影响人体健康。

黄曲霉毒素的污染及其程度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粮食的种类和数量、地理位置、季节气候、粮食收割后的储藏条件等。

黄曲霉毒素降解技术及其降解产物研究进展

黄曲霉毒素降解技术及其降解产物研究进展

人工(清洗);光电:紫外光;温度:热处理;射 线:微波、60Co、137Cs 产生的 酌 射线、电子束;吸
附:防霉剂、霉菌毒素吸附剂、蒙脱土等
通过碱处理、氧化处理、酸处理等方法,使生物毒素分子结构中的内酯环被打 酸处理:硫酸氢钠;碱处理:氨化法、氢氧化钠
开形成盐,分子结构发生变化,或者改变生物毒素的功能基团,或者与生物毒 法、石灰碱化湿磨法;氧化剂处理:二氧化氯、
目前,黄曲霉毒素降解脱毒主要有物理法、化学 法和生物技术法,本文对黄曲霉毒素的降解技术以及 降解产物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该领域进一步研 究提出看法,为推动黄曲霉毒素降解应用,寻求建立 一种高效、快捷、安全处理黄曲霉毒素的新方法提供 参考。
1 黄曲霉毒素的降解技术与降解产物解析 黄曲霉毒素的脱毒途径是将毒素降解为无毒的
(Guangxi-ASEAN Center for Food and Drug Safety Control,Nanning 530021,Guangxi,China) 粤遭泽贼则葬糟贼:The detoxification methods and degradation products of aflatoxins were briefly introduced,and the opinion of the further study in this field were put forward,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technology application in aflatoxins. 运藻赠 憎燥则凿泽:aflatoxin;degradation;degradation products;detoxification mechanism;safety evaluation

黄曲霉毒素的生物降解研究进展

黄曲霉毒素的生物降解研究进展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6.20.002
栽澡藻 砸藻泽藻葬则糟澡 孕则燥早则藻泽泽 燥枣 粤枣造葬贼燥曾蚤灶泽 月蚤燥凿藻早则葬凿葬贼蚤燥灶
在匀粤韵 悦澡怎灶原曾蚤葬员袁圆袁宰粤晕郧 再蚤圆袁蕴譈 再怎原糟葬蚤员袁悦匀耘晕郧 宰藻蚤圆袁郧哉韵 孕藻灶早圆袁悦哉陨 在燥灶早原躁怎灶猿 渊员援悦燥造造藻早藻 燥枣 月蚤燥造燥早赠 葬灶凿 孕澡葬则皂葬糟赠袁 悦澡蚤灶葬 栽澡则藻藻 郧燥则早藻泽 哉灶蚤增藻则泽蚤贼赠袁再蚤糟澡葬灶早 源源猿园园圆袁匀怎遭藻蚤袁悦澡蚤灶葬曰圆援陨灶泽贼蚤贼怎贼藻 燥枣 粤早则蚤糟怎造贼怎则葬造 孕则燥凿怎糟贼泽
级代谢产物袁具有高毒性和致癌性袁是饲料中主要的污染物之一遥 近年来黄曲霉毒素的降解成为研究热
点袁对黄曲霉毒素的特性尧脱毒方式尤其是生物降解及其机理和降解产物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遥
关键词院黄曲霉毒素曰生物降解曰微生物曰脱毒方式
中图分类号院匝怨猿远
文献标识码院A
文章编号院0439原愿114渊圆园16冤20原5172-05
扎澡葬燥糟澡怎灶曾蚤葬员怨怨员岳赠藻葬澡援灶藻贼曰通信作者袁郭 鹏渊员怨愿员原冤袁男袁湖北黄冈人袁副研究员袁博士袁主要从事应用微生物学研究袁 渊电话冤员缘园园苑员怨缘愿远猿渊电子信箱冤早责藻灶早赃圆园园愿岳员远猿援糟燥皂解研究进展
5173
产物等方面进行了综述遥
孕则燥糟藻泽泽蚤灶早 葬灶凿 晕怎糟造藻葬则 粤早则蚤糟怎造贼怎则藻 栽藻糟澡灶燥造燥早赠 砸藻泽藻葬则糟澡袁匀怎遭藻蚤 粤糟葬凿藻皂赠 燥枣 粤早则蚤糟怎造贼怎则葬造 杂糟蚤藻灶糟藻泽袁宰怎澡葬灶 源猿园园远源袁悦澡蚤灶葬曰 猿援悦燥造造藻早藻 燥枣 粤早则燥灶燥皂赠 葬灶凿 月蚤燥贼藻糟澡灶燥造燥早赠袁悦澡蚤灶葬 粤早则蚤糟怎造贼怎则葬造 哉灶蚤增藻则泽蚤贼赠袁月藻蚤躁蚤灶早 员园园员怨猿袁悦澡蚤灶葬冤

黄曲霉毒素B1_检测与脱毒方法最新研究进展

黄曲霉毒素B1_检测与脱毒方法最新研究进展

江苏农业学报(JiangsuJ.ofAgr.Sci.)ꎬ2021ꎬ37(3):789 ̄799http://jsnyxb.jaas.ac.cn孙统政ꎬ王㊀娜ꎬ田㊀俊ꎬ等.黄曲霉毒素B1检测与脱毒方法最新研究进展[J].江苏农业学报ꎬ2021ꎬ37(3):789 ̄799.doi:10.3969/j.issn.1000 ̄4440.2021.03.031黄曲霉毒素B1检测与脱毒方法最新研究进展孙统政ꎬ㊀王㊀娜ꎬ㊀田㊀俊ꎬ㊀杨坤龙(江苏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ꎬ江苏徐州221116)收稿日期:2020 ̄08 ̄28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900036)ꎻ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BK20190994)ꎻ江苏省高等学校自然科学研究面上项目(19KJB180016)ꎻ江苏师范大学自然科学研究基金项目(18XLRX029)作者简介:孙统政(1999-)ꎬ男ꎬ江苏徐州人ꎬ本科生ꎬ主要从事病原真菌黄曲霉菌的形态发生㊁次级代谢产物合成和致病调控分子机制研究ꎮ(E ̄mail)1756648259@qq.comꎮ王娜为共同第一作者ꎮ通讯作者:杨坤龙ꎬ(E ̄mail)ykl_long@yeah.net㊀㊀摘要:㊀食品和谷物中的黄曲霉毒素污染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和健康问题ꎮ黄曲霉毒素B1(AFB1)具有极强的致突变性和毒性ꎬ并且对人类和牲畜均具有强致癌性ꎮ有关毒素的脱毒技术一直是国内外的一个研究热点ꎬ其中物理法㊁化学法和生物法脱毒是主要的脱毒方法ꎮ本文结合最新的研究成果ꎬ详细介绍了黄曲霉毒素B1的毒性及主要的检测方法ꎬ对黄曲霉毒素物理㊁化学㊁生物脱毒方法进行了概述ꎮ关键词:㊀黄曲霉毒素B1ꎻ检测方法ꎻ脱毒方法中图分类号:㊀TS201.3㊀㊀㊀文献标识码:㊀A㊀㊀㊀文章编号:㊀1000 ̄4440(2021)03 ̄0789 ̄11ResearchprogressofaflatoxinB1detectionanddetoxificationmethodsSUNTong ̄zhengꎬ㊀WANGNaꎬ㊀TIANJunꎬ㊀YANGKun ̄long(SchoolofLifeSciencesꎬJiangsuNormalUniversityꎬXuzhou221116ꎬChina)㊀㊀Abstract:㊀Aflatoxincontaminationinfoodsandgrainsposesseriouseconomicandhealthproblemsworldwide.Afla ̄toxinB1(AFB1)isextremelymutagenicandtoxicꎬandishighlycarcinogenictohumansandlivestock.Thedetoxificationtechnologyfortoxinshasalwaysbeenaresearchhotspotathomeandabroad.Amongthemꎬphysicalꎬchemicalandbiologi ̄caldetoxificationaremaindetoxificationmethods.BasedonthelatestresearchresultsꎬthisarticleintroducedthetoxicityandmaindetectionmethodsofaflatoxinB1indetailandsummarizedphysicalꎬchemicalandbiologicaldetoxificationmeth ̄odsforaflatoxin.Keywords:㊀aflatoxinB1ꎻdetectionmethodꎻdetoxificationmethod㊀㊀黄曲霉菌(Aspergillusflauvs)是一种世界范围常见的许多重要农作物以及动物的共同致病菌ꎮ黄曲霉菌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黄曲霉毒素B1(AFB1)是目前发现毒性和致癌性最强的天然化合物之一[1]ꎮ黄曲霉菌能够感染许多重要的农作物ꎬ例如ꎬ花生㊁玉米㊁棉花等ꎬ均可对收获前后的农作物进行污染ꎬ给世界各地的农业生产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ꎮ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ꎬ每年约有25%的谷物被真菌毒素污染ꎬ其中最主要的就是黄曲霉毒素ꎬ给农业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2]ꎮ中国同样是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重灾区ꎬ多个省份储存的玉米和花生中都检测到了黄曲霉毒素的污染[3 ̄4]ꎬ此外ꎬ在多个抽样的酱油以及水产饲料等加工产品中都检出AFB1[5 ̄6]ꎮ由于黄曲霉毒素B1具有较稳定的理化性质ꎬ很难被降解ꎬ一旦污染的饲料被禽畜食用ꎬAFB1将在动物体内经羟基化代谢形成和AFB1毒性和致癌性基本相似的衍生物AFM1ꎬ一部分的AFB1的衍生物会随尿液和乳汁排出ꎬ而很大一部分会出现在奶制品和肉制品中ꎮ黄曲霉毒素具有较强的毒性㊁诱变性及致癌987性[7]ꎮAFB1是二氢呋喃氧杂萘邻酮的衍生物ꎬ含有一个双呋喃环和一个氧杂萘邻酮[8]ꎬ见图1ꎮAFB1结构中存在3个毒性位点:①呋喃环上的8㊁9位双键ꎬ是毒素与蛋白质和核酸形成复合物的作用位点ꎬ为基因突变以及致癌致畸的主要功能基团ꎻ②内酯环部分的10㊁11㊁15号位点ꎬ易受到水解作用ꎬ因此是较活跃的毒素降解位点ꎻ③环戊烯酮环上的1㊁2㊁3㊁14号位ꎬ该位点易被取代基团取代ꎬ从而也决定了黄曲霉毒素的毒性ꎮ黄曲霉毒素的污染给农牧业生产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ꎬ并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食品安全ꎬ目前世界卫生组织已将其认定为1A类致癌物ꎬ2017年中国农业农村部也将农产品中黄曲霉毒素的控制技术作为农业主推技术之一ꎮ因此ꎬ研究AFB1的脱毒技术变得尤为重要ꎮ图1㊀黄曲霉毒素B1的化学结构Fig.1㊀ChemicalstructureofaflatoxinB11㊀黄曲霉毒素B1毒性概述1.1㊀AFB1对人类和动物的毒性作用AFB1对人类和几种动物有剧毒ꎬ并具有3个主要特征:亲有机性㊁遗传毒性和致癌性ꎮ它主要对有机体的肝脏亲和并产生损害ꎬ例如肝出血和肝细胞坏死[9]ꎮ遗传毒性主要是诱导AFB1 ̄DNA加合物的形成和代谢形成ABF1环氧化物(ABFO)引起p53基因的热点突变ꎮ虽然部分AFBO会在谷氨酰胺转移酶作用下生成AFB1谷胱氨肽结合物或生成AFB1二氢二醇进一步在醛还原酶作用下生成AFB1二羟醇经肾脏排泄出机体ꎬ但是剩下的大部分AFB1仍然会损害机体ꎬ例如诱导DNA损伤进而引起肝细胞癌变[7]ꎮ临床调查发现ꎬAFB1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患肝癌的主要原因ꎮ它是一种遗传毒性肝癌ꎬAFB1通过诱导形成DNA加合物引起癌症ꎬ从而导致靶细胞发生遗传变化ꎬ诱导DNA链断裂和DNA碱基损伤ꎮ氧化损伤最终会导致癌症ꎮAFB1主要通过肝脏代谢ꎬ从食物中摄取的AFB1主要通过细胞色素P450酶代谢为最终致癌物AFB1 ̄8 ̄9 ̄环氧化合物(AFBO)ꎮ当AFBO与DNA反应时ꎬ它通过与鸟嘌呤碱基相互作用而抑制p53(外显子249的热点编码区)中的基因突变ꎬ这可能会导致肝细胞癌变ꎮAFB1通过P450系统代谢为许多羟基化产物ꎬ包括AFM1㊁AFQ1㊁AFP1㊁AFB2a[7]ꎮ黄曲霉毒素被摄入人体后ꎬ主要的中毒表现为急性中毒和慢性中毒ꎬ急性中毒发作通常由于高浓度的黄曲霉毒素摄入ꎮAFB1在人体中的转化途径如图2所示ꎮ1.2㊀AFB1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生长障碍或发育迟缓是一个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ꎬ影响到全世界数以百万计的儿童ꎬ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ꎮ一项对125名肯尼亚孕妇的调查结果表明ꎬ有53%的孕妇血液中黄曲霉毒素生物标志物为阳性ꎬ而脐带血中标志物阳性率为37%ꎬ研究还发现黄曲霉毒素阳性的孕妇生产的新生儿体质量明显降低ꎬ另外ꎬ研究期间发生的2个死胎仅来自AFB1阳性孕妇[10]ꎮGong等[11]发现研究地区的479名儿童中有99%的儿童为AFB1 ̄白蛋白阳性ꎬ断奶后儿童阳性水平更高ꎬ此外ꎬ发育不良的儿童的AFB1 ̄白蛋白水平与身高和体质量之间呈显著负相关ꎬ断奶的儿童中AFB1 ̄白蛋白水平高于仍在接受母乳的孩子(断奶后饮食主要以玉米为主)ꎬAFB1 ̄白蛋白水平较高的儿童身高平均下降了1 7cmꎮ这些研究结果表明ꎬ胎儿和新生儿暴露于AFB1会对身体生长有显著影响ꎬ尤其在断奶后阶段ꎮ1.3㊀免疫抑制动物中的研究结果显示AFB1具有诱导免疫抑制的作用ꎮ例如ꎬ在暴露于AFB1的动物模型中发现ꎬB细胞和T细胞的活性降低了ꎬT细胞对AFB1毒性更敏感[12]ꎮ在黄曲霉菌引起的曲霉病中ꎬ鸡的吞噬细胞受到严重破坏ꎬ从循环中清除异物的能力下降ꎬ这可能会降低加工抗原成分的能力[13]ꎮ同样在暴露于AFB1的猪体内ꎬAFB1会降低淋巴细胞对有丝分裂原的反应ꎬ抑制大噬菌体迁移并延迟皮肤过敏反应[13]ꎮ尽管从动物研究中获得了许多有关AFB1影响免疫作用的数据ꎬ但是关于长期食用被097江苏农业学报㊀2021年第37卷第3期图2㊀黄曲霉毒素B1的生物转移途径Fig.2㊀BiotransformationpathwaysofaflatoxinB1AFB1污染的食物对人体免疫系统影响的数据很少ꎮ冈比亚儿童唾液中sIgA水平降低ꎬ可能是由于饮食中黄曲霉毒素的暴露水平较高[14]ꎮ在对64位加纳人的研究中ꎬ发现AFB1暴露可能导致淋巴细胞亚群的主要成分T细胞和B细胞减少ꎬ与低水平的AFB1白蛋白加合物相比ꎬ高水平的AFB1白蛋白加合物能显著降低CD8+细胞毒性T细胞中穿孔素和颗粒酶a水平[15]ꎮ在AFB1水平高的受试者中ꎬ这些免疫参数的改变可能导致细胞免疫功能受损ꎬ从而降低宿主对感染的抵抗力ꎮ2㊀黄曲霉毒素B1检测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法㊁薄层色谱法和液相色谱质谱法是过去几十年测定AFB1含量的常规分析方法[16]ꎬ这些分析方法具有很高的灵敏度和良好的重复性ꎬ但样品处理繁琐ꎬ需要昂贵的仪器和专业人员ꎬ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在AFB1快速检测和现场筛选中的应用[17]ꎮ近年来以适配体和新型纳米材料为基础的检测传感器因具备灵敏度高㊁检出限低㊁成本低和操作简单等优势ꎬ在AFB1等毒素检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ꎮ此外ꎬ目前也开发出通过引入基于适配子的不同技术ꎬ例如电化学[18]㊁表面等离子体共振[19]和比色法[20]来检测AFB1ꎮ2.1㊀双真菌毒素比色生物传感器比色生物传感器基于浓度信息转换为颜色变化的比色ꎬ可用肉眼进行分辨而达到检测目的ꎬ具有低成本㊁便携性㊁易操作性等优点ꎬ已广泛应用于霉菌毒素检测ꎮ目前比色测定多集中应用在单一霉菌毒素的检测[21]ꎬ关于同时检测多种霉菌毒素的报道较少ꎮZhu等[22]开发了一种同时检测双霉菌毒素的生物传感器ꎬ首次实现了针对AFB1和赭曲霉毒素(OTA)2种霉菌毒素的双重目标检测ꎮ该双霉菌毒素检测的工作原理为:将Fe3O4/GO和TP ̄GO(TP为百里酚酞ꎬGO为氧化石墨烯)分别与不同的AFB1的半互补链结合ꎬ然后加入AFB1适体并组装形成AFB1检测复合体(图3A)ꎻ同样ꎬFe3O4@Au和AuNPs(金纳米颗粒)也与OTA的半互补链和适体结合形成OTA检测复合体(图3B)ꎻ当AFB1和OTA存在时ꎬ因适体和靶标之间的亲和力强于半互补链ꎬ两个检测复合体都将解离ꎬ磁超螺旋离心分离后ꎬ提取上清液进行反应ꎬ并根据相应溶液在不同pH值下的颜色变化确定AFB1和OTA的量(图3C)ꎮ由于反应条件的不同ꎬ两种传感方法互不干扰ꎬ甚至可以提供更高的检测效率ꎮ双真菌毒素比色生物传感器具有良好的检测性能ꎬ线性范围为AFB15~250ng/ml和OTA0.5~80 0ng/mlꎬ具有良好的重现性和选择性ꎬ在微生物和环境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ꎮ2.2㊀刺激响应型水凝胶生物传感器由于适配体具有稳定性好㊁便携性㊁易于存储和高特异性等特点ꎬDNA/适体交联的DNA聚合物杂197孙统政等:黄曲霉毒素B1检测与脱毒方法最新研究进展A:TP ̄DNA1 ̄GO ̄AFB1适体 ̄DNA2 ̄Fe3O4/GO的组装ꎻB:AuNPs ̄OTA适体 ̄Fe3O4@Au ̄COTA适体纳米颗粒组装ꎮ图片参考自文献[22]ꎮ图3㊀基于比色生物传感器的黄曲霉素B1(AFB1)和赭曲霉毒素(OTA)检测的工作原理Fig.3㊀WorkingprincipleforaflatoxinB1(AFB1)andochratoxin(OTA)detectionbasedoncolorimetricbiosensor化刺激响应水凝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23]ꎮTang等[24]在一项研究中ꎬ设计了一种简单的AFB1检测方法ꎬ结合了基于适体的靶标刺激反应水凝胶系统的多功能性以及使用电子天平作为读数的便利性ꎬ以线性透明质酸接枝的单链DNA复合物作为主链ꎬAFB1适体和聚乙烯亚胺作为交联剂ꎬ构建了AFB1靶标响应性双交联水凝胶ꎮ铂纳米颗粒(PtNPs)首先被嵌入水凝胶中ꎬAFB1的存在可以提高亲和力与适体结合ꎬ并导致适体从水凝胶中释放ꎮ通过添加DNA外切酶I(ExoI)可特异性识别并切割AFB1中的适体 ̄适体复合物ꎬ导致AFB1释放ꎻAFB1再次与水凝胶反应ꎬ导致水凝胶适体再次释放ꎬ从而实现目标循环ꎮ通过这种方式ꎬ水凝胶将崩溃ꎬ并使大量的PtNP释放ꎮ释放的PtNP与排水装置中的H2O2反应ꎬ在内部和外部之间产生压力差ꎬ从而排出水ꎬ并且水的质量可以通过简单的电子天平准确称量ꎮ该方法已用于花生样品中AFB1的检测[24]ꎬ在新鲜花生样品中未检测到AFB1ꎬ但在发霉的花生样品中检测到约33 16μg/kgAFB1ꎬAFB1的回收率在91 5%至98 1%之间ꎬ结果与AFB1酶联免疫分297江苏农业学报㊀2021年第37卷第3期析试剂盒的检测结果[92 8%至97 7%(LOD:1μg/kg)]基本一致ꎬ证明了使用该传感器检测食品样品中AFB1的可行性ꎮ2.3㊀新型荧光适配体传感器近年来ꎬ金纳米星(AuNSs)因具有特殊的多支化纳米结构ꎬ且有一个易于修饰和固定材料的中心核ꎬ应用范围广泛ꎮZheng等[18]成功地开发了一种新型的适体传感器ꎬ用于基于量子点和AuNSs的荧光定量猝灭剂纳米和智能手机光谱读取器的多农药实时定量ꎮWei等[25]以AuNSs作为荧光猝灭材料ꎬ制造了用于AFB1检测的简单新颖的FRET系统ꎮ由于适体的荧光标记会影响适体与其靶标的结合亲和力[25 ̄26]ꎬ因此ꎬ将合成羧基荧光素(FAM)标记的具有发夹结构的互补DNA设计为信号探针ꎮAuN ̄Ss不仅固定了大量的信号探针ꎬ而且由于其特殊的结构和出色的光学性能ꎬ还可以用作淬灭材料ꎮFAM标记的发夹结构(HP)与AFB1杂交适体形成双链DNAꎬ发夹结构被打开ꎮ当通过Bio ̄SA特异性结合在AuNSs的表面修饰双链DNA时ꎬFAM离AuNSs很远ꎬ导致淬灭效率低和荧光强度强ꎮ当AFB1存在时ꎬAFB1优先结合适体ꎬ导致双链DNA的崩解ꎮFAM标记的HP恢复发夹结构ꎬ使FAM接近AuNSsꎬ并降低荧光强度(图4)ꎮ新型荧光适配体传感器对玉米样品中AFB1的最低检出限为21 3pg/mlꎬ证明新型荧光适配体传感器的AFB1检测试验获得满意结果ꎬ并且在存在其他高浓度毒素的情况下也表现出良好的选择性ꎮ图片参考自文献[25]ꎮ图4㊀基于金纳米星/羧荧光素标记发夹/适体的AFB1荧光检测示意图Fig.4㊀SchematicdiagramforfluorescentdetectionofAFB1basedonAuNSs/carboxyfluorescein ̄labeledhairpin/aptamer3㊀黄曲霉毒素B1脱毒方法由于食品中黄曲霉毒素的污染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ꎬ并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ꎬ因此开发高效㊁安全的AFB1脱毒方法具有重要意义ꎮ目前对真菌毒素的脱毒主要有2种策略:(1)防止霉菌污染和生长ꎻ(2)污染产品脱毒ꎮ常用的脱毒方法包括物理方法㊁化学方法和生物方法ꎮ3.1㊀物理方法3.1.1㊀加热脱毒㊀从食品中去除AFB1的物理方法最常见的是加热ꎮ众所周知ꎬ黄曲霉毒素在高温下稳定ꎬ因此需要苛刻的加热才能有效地去除黄曲霉毒素ꎮ最近的研究结果表明ꎬ在150~200ħ的温度下可以去除大量的AFB1(平均降低79%)ꎬ同时在高湿度下最为有效[27 ̄28]ꎮ该方法的问题是在加热和烘烤完成之后难以确保产品的完整性ꎬ从而会限制可以使用的最高温度ꎬ可能仅导致部分的AFB1分解ꎮ然而ꎬ该技术可以容易地以低成本实施ꎬ并且可以在2h或更短时间内实施ꎬ从而具有物流优势ꎮ3.1.2㊀γ射线脱毒㊀另一种最常用的物理净化方法是γ射线脱毒ꎬ可用于花生㊁谷物和动物饲料等多种食品基质ꎮ该技术为用γ射线源(例如60Co)辐照食品ꎬ直到获得一定量的电离辐射为止ꎬ电离辐射的范围为6~60kGyꎮAFB1含量平均降低65%[29]ꎮ使用强辐射存397孙统政等:黄曲霉毒素B1检测与脱毒方法最新研究进展在安全问题ꎬ可能使实施这项技术变得困难ꎮ3.1.3㊀吸附剂脱毒㊀在食品中添加吸附剂也可有效去除AFB1污染ꎮ此方法与降解方法不同ꎬ它不破坏㊁不减少食品中AFB1的量ꎮ吸附剂与AFB1结合可防止摄入后AFB1被肠道吸收ꎬ从而防止AFB1的肝毒性作用ꎮ(1)叶绿素对AFB1的吸附ꎮSimonich等[30]报道了在向受AFB1污染的饲料中添加叶绿素后ꎬ大鼠的AFB1 ̄DNA加合物减少了42%ꎬAFB1 ̄白蛋白减少了65%ꎬ肿瘤发生率降低了77%ꎮ一项使用人类志愿者的研究中也发现ꎬ叶绿素可将尿中AFM1水平降低28%ꎬ尿中AFB1水平降低41%[31]ꎮ这些数据表明ꎬ在高风险地区的饮食中添加吸附剂可能有助于减轻AFB1的毒性作用ꎮ(2)氧化磁性石墨烯(MGO)和磁性石墨烯(Mr ̄GO)的纳米材料对AFB1的吸附ꎮ磁性复合材料的孔径分布均匀ꎬ孔连通性好ꎬ表面积大ꎬ是吸附有机污染物的优秀吸附剂ꎮJi等[32]研究结果显示ꎬMGO和MrGO都能够在40min内移除AFB1ꎬ对于受污染的油样ꎬMGO将AFB1从16 1μg/L降低至2 2μg/Lꎬ去除率为86 33%ꎬ当吸附剂量为20mg/ml时最大去除率达到96 4%ꎮ磁性复合吸附剂在AFB1脱毒中的应用ꎬ可能为食用油工业开发新型复合吸附剂开辟一条新道路ꎮ(3)黏土对AFB1的吸附ꎮ与叶绿素相似ꎬ黏土可在消化道中结合AFB1并防止肠道吸收AFB1ꎮ钙蒙脱土(NovaSil)是目前被证明有效的吸附剂黏土ꎬ它可以显著减少AFB1生物标志物的毒性作用[33]ꎮAfriyie ̄Gyawu等进行了一项长期研究ꎬ发现在28周内给大鼠喂食NovaSil含量高达2 0%的饮食后ꎬ未观察到NovaSil具有明显的毒性[34]ꎮ此外ꎬ临床试验也证实ꎬNovaSil不仅能够明显降低参与者的尿AFM1和血清AFB1含量ꎬ而且具有较小的副作用[35]ꎮ这些结果表明ꎬ在饮食中添加NovaSil是降低AFB1毒性的安全有效方法ꎮ3.2 化学方法3.2.1㊀山梨酸钾㊁水合铝硅酸钠钙㊁L ̄蛋氨酸组合法㊀山梨酸钾(Sor)是一种有效的食品防腐剂ꎬ用于控制各种加工食品中霉菌的生长[36]ꎮ蛋氨酸(LM)是一种必需氨基酸ꎬ作为谷胱甘肽前体ꎬ可消除活性氧和DNA甲基化反应[37]ꎮ目前研究发现蛋氨酸有助于抗体的产生并改善血清中IgG水平[38]ꎮ因此ꎬ在AFB1污染的饮食中添加蛋氨酸可降低AFB1对动物的危害[39]ꎮ水合硅铝酸钠钙(Hsc)是一种化学吸附性物质ꎬ可以与AFB1形成稳定而牢固的复合物ꎬ以减少动物在消化和利用饲料过程中AFB1造成的不良影响ꎬ并且复合物还可以减弱AFB1对身体器官的毒性[40]ꎮReda等[41]发现在饲料中添加山梨酸钾(Sor)㊁水合铝硅酸钠钙(Hsc)和L ̄蛋氨酸(LM)的混合物能够有效提高兔抗AFB1毒性的能力ꎮ3.2.2㊀ClO2熏蒸法㊀二氧化氯(ClO2)是一种具有广泛且稳定的杀生物活性的强氧化剂和消毒剂ꎬ被用作水㊁水果和蔬菜的消毒剂ꎬ已经被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分类为的食品添加剂ꎮClO2能够作用于AFB1毒性和致癌活性的关键活性位点 AFB1呋喃环的C8 ̄C9双键ꎮClO2将AFB1分解为4种物质:C17H13O8㊁C16H15O10㊁C17H15O10和C16H11O7ꎮ如图5所示ꎬ这4个降解产物的C8 ̄C9双键已被ClO2破坏ꎬ从而使经过修饰的AFB1降解产物的毒性大大降低甚至消失[42]ꎮYu等研究发现ꎬClO2气体可以抑制黄曲霉菌菌丝生长㊁孢子萌发和产生AFB1ꎮ随着ClO2浓度的增加ꎬAFB1的降解率也随之提高ꎬ而且AFB1的降解明显加快[42]ꎮ之前的研究者发现氯和次氯酸钠的氯化消毒剂能有效降解食品中的AFB1[43]ꎬ但是氯处理产生的化学残留物限制了其应用ꎬ并且作为液体消毒剂ꎬ次氯酸钠不适用于干物质(如谷物)脱毒ꎮ3.2.3㊀壳聚糖包被α ̄松油醇法㊀壳聚糖广泛用于包被生物材料ꎬ将某些化合物封装在壳聚糖纳米基质中可以增强其在保护食品中免受微生物污染的功效和稳定性ꎬ从而延长其货架寿命[44]ꎮα ̄松油醇是一种单萜醇ꎬ已在食品工业中广泛用作调味剂和熏蒸剂ꎬ用来保护食品免受微生物和昆虫的污染ꎮ此外它还具有广泛的药理特性ꎬ例如抗癌㊁抗炎和抗氧化[45]ꎮ将α ̄松油醇包被在壳聚糖中制成一种壳聚糖纳米乳液(α ̄TCsNe)ꎬ可用作新型抗真菌防腐剂增强α ̄松油醇的杀菌作用从而抑制AFB1的形成ꎮα ̄TCsNe的活性增强可能是由于α ̄松油醇的抗微生物活性与壳聚糖之间的协同作用所致ꎮ此外ꎬ纳米封装后的小粒径大表面积很容易穿透处理过的细胞ꎬ并干扰真菌细胞利用必需化合物ꎬ从而致其死亡[46]ꎮ该方法经济㊁方便㊁无毒㊁可控㊁无溶剂ꎬ这种方法对操作条件要求低ꎬ适用于亲水性和亲脂性化合物ꎬ用于配制稳定的纳米乳液[47]ꎮ497江苏农业学报㊀2021年第37卷第3期图片参考自文献[42]ꎮ图5㊀AFB1的4种降解产物结构Fig.5㊀StructureoffourdegradationproductsofAFB13.3㊀生物方法3.3.1㊀植物提取物降解㊀植物精油(EOs)具有显著的抗菌功效ꎬ因此作为健康危害性合成防腐剂的替代品具有巨大潜力ꎬ但其尚未被食品工业广泛使用ꎮ研究发现鸭嘴花和柠檬桉的提取物均有超过95%的AFB1降解率[48]ꎮYadav等[49 ̄50]发现0 3μl/ml壳聚糖包被的黑孜然精油可完全抑制黄曲霉菌生长和AFB1产生ꎬ壳聚糖包被的肉豆蔻精油在1 25μl/ml时便可以完全抑制AFB1产生ꎬ都具有很强的自由基清除活性ꎮPrakash等对马郁兰㊁芫荽㊁草果药㊁没药和香水树5种植物提取精油的抑菌㊁杀菌和对粮食的菌染防护率进行了研究ꎬ结果见表1[51]ꎮ表1㊀植物精油对黄曲霉产毒菌株的最低抑菌浓度㊁最低杀真菌浓度和对粮食的菌染防护率Table1㊀Minimuminhibitoryconcentrationꎬminimumfungicidalconcentrationofplantessentialoilagainsttoxin ̄produ ̄cingstrainsofAspergillusflavusandtheprotectionrateofgrainsagainstbacterialcontamination精油样品最小抑菌体积分数(μl/ml)最小杀菌体积分数(μl/ml)菌染防护率(%)香水树2.05.077.38芫荽3.0未知65.48草果药2.56.072.02马郁兰2.5-67.86没药3.07.055.363.3.2㊀益生菌抑制㊀利用微生物ꎬ特别是具有益生菌性质的微生物用于AFB1脱毒ꎬ是一种绿色高效㊁环保㊁廉价和安全的策略ꎮ不同类型的益生菌脱毒方式不同ꎬ有的将AFB1改造成其他无毒或低毒的次级产物或异构体ꎬ以达到消除食品和饲料中AFB1的目的ꎮ最新的益生菌脱毒研究成果如表2所示ꎮYang等[52]近期研究发现ꎬ利用米曲霉菌或者不产黄曲霉毒素的黄曲霉菌突变体可以抑制黄曲霉菌的生长和毒素的合成ꎮXing等早期也运用黑曲霉菌来拮抗黄曲霉菌ꎬ从花生中分离到20株黑曲霉菌ꎬ20个黄曲霉毒素生物合成基因中有19个被黑曲霉菌下调[53]ꎮ因此ꎬ利用不产毒的黄曲霉菌或者安全的曲霉工业用菌可以有效地对产毒黄曲霉菌进行生物防治ꎬ可减少产毒黄曲霉菌对许多农产品的侵染及合成毒素ꎬ达到提前防控并减少经济损失的作用[54]ꎮ3.3.3㊀基因水平调控㊀基因水平调控是指在基因转录或翻译水平上ꎬ利用一些综合性方法处理黄曲霉菌ꎬ使黄曲霉菌的某些产毒基因被抑制甚至阻断或下调黄曲霉菌生命活动的必须基因ꎬ从而限制AFB1合成所必需的蛋白质㊁酶和化学物质的形成ꎬ甚至杀死黄曲霉菌ꎮ黄曲霉毒素合成基因簇如图6所示ꎮDhanamjayulu等[55]使用苯并咪唑及其衍生物下调黄曲霉菌的AFB1合成基因中的调控基因aflR597孙统政等:黄曲霉毒素B1检测与脱毒方法最新研究进展和结构基因aflB表达ꎬ有效抑制AFB1的生物合成ꎬ仅10μg/ml的质量浓度抑制效率便达到了98%ꎬ但是并不影响黄曲霉菌的正常生长ꎮCasquete等[56]利用pH㊁水分活度和温度对2个调节基因(aflR和aflS)和1个结构基因(aflP)表达的进行了研究ꎬ结果表明在pH5 5㊁水分活度0 95和20~25ħ时基因具有最高表达水平和AFB1积累量ꎮXing等[53]利用黑曲霉菌拮抗黄曲霉菌ꎬ发现aflS的表达显著下调ꎬ导致aflS/AflR比值降低ꎬ表明黑曲霉菌可通过降低aflS的丰度而直接抑制AFB1的生物合成ꎮ近期ꎬChen等[57]从Bacillusmegaterium中分离出的短肽L ̄Asp ̄L ̄Asn(DN)可以有效抑制黄曲霉菌的生长ꎮ表2㊀益生菌对黄曲霉毒素的生物脱毒Table2㊀Biologicaldetoxificationofprobioticstoaflatoxin益生菌㊀㊀㊀㊀㊀排毒机理最小杀菌体积分数(μl/ml)生物脱毒率(%)参考文献枯草芽孢杆菌UTBSP1降解未知90.2ʃ5.2[58]嗜酸链球菌CW117降解591.2[59]植物乳杆菌MON03结合5054.3ʃ7.3㊁82.3ʃ8.3㊁39.8ʃ0.4[60]植物乳杆菌C88结合257.6ꎻ59.4[61]克氏乳杆菌KFLM382%吸附182.0[62]啤酒酵母KFGY718%生物转化74.0糖醋杆菌KFGM165.0嗜酸乳杆菌结合50.0[63]短乳杆菌28.0鼠李糖乳杆菌2012结合183.5[64]植物唇形LOCK0862结合10065.0[65]短杆菌LOCK109360.0鼠李糖鼠李LOCK108759.0罗伊氏杆菌LOCK109659.0干酪杆菌LOCK091149.0链霉菌亚种AsoensisK234降解188.3[66]黄褐链霉菌K144rimosus95.6金丝链霉菌K14579.9地衣芽孢杆菌CFR1降解94.7ʃ1.1[67]图6㊀黄曲霉毒素合成基因簇Fig.6㊀Biosynthesisgeneclusterofaflatoxin4㊀结语黄曲霉毒素B1是目前发现毒性和致癌性最强的天然污染物之一ꎬ对人类和动物健康安全存在潜在威胁ꎮ因此对黄曲霉菌和黄曲霉毒素的研究也成为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同行研究的热点ꎮ本文主要综697江苏农业学报㊀2021年第37卷第3期述了AFB1的毒性ꎬ以及近年来AFB1检测和脱毒方法ꎮ由于AFB1的低剂量㊁高毒特性ꎬ开发出更灵敏㊁更快速㊁更经济的检测手段是新的趋势和挑战ꎮ尽管目前已有多种AFB1脱毒方法ꎬ但是每种方法都有各自的优点和缺陷ꎬ很难做到既能保障脱毒食品的风味品质ꎬ又能确保食品安全ꎮ对于黄曲霉毒素的防范应早发现ꎬAFB1一旦进入后期的食品加工链ꎬ即使脱毒技术再成熟也会带来健康威胁ꎮ因此对黄曲霉毒素的早期检测以及消除其在农作物收获前后的污染对黄曲霉毒素的预防具有重要意义ꎮ参考文献:[1]㊀刘㊀畅ꎬ刘㊀阳ꎬ邢福国.黄曲霉毒素生物学脱毒方法研究进展[J].食品科技ꎬ2010ꎬ35(5):290 ̄293.[2]㊀AMAIKESꎬKELLERNP.Aspergillusflavus[J].AnnuRevPhy ̄topatholꎬ2011ꎬ49:107 ̄133.[3]㊀DINGNꎬXINGFꎬLIUXꎬetal.Variationinfungalmicrobiome(mycobiome)andaflatoxininstoredin ̄shellpeanutsatfourdif ̄ferentareasofChina[J].FrontMicrobiolꎬ2015ꎬ6:1055. [4]㊀ZHANGSꎬWANGHꎬYANGMꎬetal.VersicolorinAisapoten ̄tialindicatorofaflatoxincontaminationinthegranary ̄storedcorn[J].FoodAdditives&Contaminants:PartAꎬ2018ꎬ35(5):972 ̄984.[5]㊀张自强ꎬ柏㊀凡ꎬ张克英ꎬ等.我国饲料中黄曲霉毒素B1污染的分布规律研究[J].中国畜牧杂志ꎬ2009ꎬ45(12):27 ̄30. [6]㊀李㊀江ꎬ李晓明ꎬ綦㊀艳ꎬ等.酶联免疫法检测酱油中的黄曲霉毒素B1[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ꎬ2016ꎬ7(12):4735 ̄4739.[7]㊀ABRARMꎬANJUMFMꎬBUTTMSꎬetal.Aflatoxins:biosyn ̄thesisꎬoccurrenceꎬtoxicityꎬandremedies[J].CritRevFoodSciNutrꎬ2013ꎬ53(8):862 ̄874.[8]㊀宋承钢ꎬ王彦多ꎬ杨㊀健ꎬ等.黄曲霉毒素脱毒研究进展[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报ꎬ2020ꎬ11(12):3945 ̄3957. [9]㊀MAGNUSSENAꎬPARSIMA.Aflatoxinsꎬhepatocellularcarcino ̄maandpublichealth[J].WorldJGastroenterol.2013ꎬ19(10):1508 ̄1512.[10]WALKERAꎬHALLINGERP.Schoolleadershipforlearningandchange:Progressofanasianagenda[M]//JOHNSONGꎬDEMP ̄STERN.LeadershipinDiverseLearningContexts.Cham:Spring ̄erInternationalPublishingꎬ2016:145 ̄171.[11]GONGYꎬHOUNSAAꎬEGALSꎬetal.Postweaningexposuretoaflatoxinresultsinimpairedchildgrowth:alongitudinalstudyinBeninꎬWestAfrica[J].EnvironHealthPerspectꎬ2004ꎬ112(13):1334 ̄1338.[12]WANGFꎬZUOZꎬCHENKꎬetal.SeleniumrescuesaflatoxinB1 ̄inhibitedTcellsubsetsandcytokinelevelsincecaltonsilofchickens[J].BiolTraceElemResꎬ2019ꎬ188(2):461 ̄467. [13]PENGXꎬZHANGKꎬBAISꎬetal.Histologicallesionsꎬcellcy ̄clearrestꎬapoptosisandTcellsubsetschangesofspleeninchick ̄enfedaflatoxin ̄contaminatedcorn[J].IntJEnvironResPublicHealthꎬ2014ꎬ11(8):8567 ̄8580.[14]TURNERPCꎬMOORESEꎬHALLAJꎬetal.ModificationofimmunefunctionthroughexposuretodietaryaflatoxininGambianchildren[J].EnvironHealthPerspectꎬ2003ꎬ111(2):217 ̄220. [15]SUQY.ThetoxificationanddetoxificationmechanismsofaflatoxinB1inhuman:Anupdate[M]//XIDL.AflatoxinB1occur ̄renceꎬdetectionandtoxicologicaleffects.Rijeka:IntechOpenꎬ2020:89221.[16]LIZBꎬXUENꎬMAHYꎬetal.Anultrasensitiveandswitch ̄onplatformforaflatoxinB1detectioninpeanutbasedonthefluores ̄cencequenchingofgrapheneoxide ̄goldnanocomposites[J].Ta ̄lantaꎬ2018ꎬ181:346 ̄351.[17]ABNOUSAKꎬDANESHNMꎬALIBOLANDIMꎬetal.Anewamplifiedπ ̄shapeelectrochemicalaptasensorforultrasensitivede ̄tectionofaflatoxinB1[J].BiosensBioelectronꎬ2017ꎬ94:374 ̄379.[18]ZHENGWLꎬTENGJꎬCHENGLꎬetal.Hetero ̄enzyme ̄basedtwo ̄roundsignalamplificationstrategyfortracedetectionofafla ̄toxinB1usinganelectrochemicalaptasensor[J].BiosensBioelec ̄tronꎬ2016ꎬ80:574 ̄581.[19]YANGMXꎬLIUGKꎬCHENHMꎬetal.AuniversalSERSaptasensorbasedonDTNBlabeledGNTs/Agcore ̄shellnanotrian ̄gleandCS ̄Fe3O4magnetic ̄beadtracedetectionofAflatoxinB1[J].AnalChimActaꎬ2017ꎬ986:122 ̄130.[20]CHENJꎬWENJꎬZHUANGL.Anenzyme ̄freecatalyticDNAcir ̄cuitforamplifieddetectionofaflatoxinB1usinggoldnanoparticlesascolorimetricindicators[J].Nanoscaleꎬ2016ꎬ8(18):9791 ̄9797.[21]WANGCꎬQIANJꎬWANGKꎬetal.ColorimetricaptasensingofochratoxinAusingAu@Fe3O4nanoparticlesassignalindicatorandmagneticseparator[J].BiosensorsandBioelectronicsꎬ2016ꎬ77:1183 ̄1191.[22]ZHUWꎬLILBꎬZHOUZꎬetal.Acolorimetricbiosensorforsim ̄ultaneousochratoxinAandaflatoxinsB1detectioninagriculturalproducts[J].FoodChemistryꎬ2020ꎬ319:126544.[23]VERMONDENTꎬCENSIRꎬHENNINKWE.Hydrogelsforpro ̄teindelivery[J].ChemRevꎬ2012ꎬ112(5):2853 ̄2888. [24]TANGLꎬHUANGYꎬLINCꎬetal.HighlysensitiveandselectiveaflatoxinB1biosensorbasedonExonucleaseI ̄catalyzedtargetre ̄cyclingamplificationandtargetedresponseaptamer ̄crosslinkedhy ̄drogelusingelectronicbalancesasareadout[J].Talantaꎬ2020ꎬ214:120862.[25]WEIMꎬZHAOFꎬXIEY.Anovelgoldnanostars ̄basedfluores ̄centaptasensorforaflatoxinB1detection[J].Talantaꎬ2020ꎬ209:120599.[26]LVLꎬLIDꎬLIURꎬetal.Label ̄freeaptasensorforochratoxinAdetectionusingSYBRGoldasaprobe[J].SensActuatorsBChemꎬ2017ꎬ246:647 ̄652.797孙统政等:黄曲霉毒素B1检测与脱毒方法最新研究进展[27]ARZANDEHSꎬJINAPS.Effectofinitialaflatoxinconcentrationꎬheatingtimeandroastingtemperatureonaflatoxinreductionincon ̄taminatedpeanutsandprocessoptimisationusingresponsesurfacemodelling[J].IntJFoodSciTechnolꎬ2011ꎬ46:485 ̄491. [28]ZHENGHꎬWEISꎬXUYꎬetal.ReductionofaflatoxinB1inpeanutmealbyextrusioncooking[J].LWT ̄FoodScienceandTechnologyꎬ2015ꎬ64(2):515 ̄519.[29]MOHAMEDNFꎬEL ̄DINERSSꎬKOTBMAMꎬetal.Assess ̄ingthepossibleeffectofgammairradiationonthereductionofafla ̄toxinB1ꎬandonthemoisturecontentinsomecerealgrains[J].AmericanJournalofBiomedicalSciencesꎬ2015(7):33 ̄39. [30]SIMONICHMTꎬEGNERPAꎬROEBUCKBDꎬetal.NaturalchlorophyllinhibitsaflatoxinB1 ̄inducedmulti ̄organcarcinogen ̄esisintherat[J].Carcinogenesisꎬ2007ꎬ28(6):1294 ̄1302. [31]RUSHINGBRꎬSELIMMI.AflatoxinB1:Areviewonmetabo ̄lismꎬtoxicityꎬoccurrenceinfoodꎬoccupationalexposureꎬandde ̄toxificationmethods[J].FoodandChemicalToxicologyꎬ2019ꎬ124:81 ̄100.[32]JIJꎬXIEW.DetoxificationofaflatoxinB1bymagneticgraphenecompositeadsorbentsfromcontaminatedoils[J].JournalofHaz ̄ardousMaterialsꎬ2020ꎬ381:120915.[33]PHILLIPSTDꎬAFRIYIE ̄GYAWUEꎬWILLIAMSJꎬetal.Re ̄ducinghumanexposuretoaflatoxinthroughtheuseofclay:Are ̄view[J].FoodAdditives&Contaminants:PartAꎬ2008ꎬ25(2):134 ̄145.[34]AFRIYIE ̄GYAWUEꎬMACKIEJꎬDASHBꎬetal.Chronictoxi ̄cologicalevaluationofdietaryNovaSilClayinSprague ̄Dawleyrats[J].FoodAdditives&Contaminantsꎬ2005ꎬ22(3):259 ̄269. [35]WANGPꎬAFRIYIE ̄GYAWUEꎬTANGYꎬetal.NovaSilclayinterventioninGhanaiansathighriskforaflatoxicosis:II.Reduc ̄tioninbiomarkersofaflatoxinexposureinbloodandurine[J].FoodAdditives&Contaminants:PartAꎬ2008ꎬ25(5):622 ̄634. [36]FERRANDCꎬMARCFꎬFRITSCHPꎬetal.Genotoxicitystudyofreactionproductsofsorbicacid[J].JournalofAgricultureandFoodChemistryꎬ2000ꎬ48(8):3605 ̄3610.[37]ALAGAWANYMꎬABDEMꎬARIFMꎬetal.Individualandcombinedeffectsofcrudeproteinꎬmethionineꎬandprobioticlevelsonlayinghenproductiveperformanceandnitrogenpollutioninthemanure[J].EnvironmentalScienceandPollutionResearchꎬ2016ꎬ23(22):22906 ̄22913.[38]SWAINBKꎬJOHRITS.Effectofsupplementalmethionineꎬcho ̄lineandtheircombinationsontheperformanceandimmunere ̄sponseofbroilers[J].BritishPoultryScienceꎬ2000ꎬ41(1):83 ̄88.[39]ELNESRSSꎬELWANHAMꎬXUQQꎬetal.Effectsofinovoinjectionofsulfur‐containingaminoacidsonheatshockprotein70ꎬcorticosteronehormoneꎬantioxidantindicesꎬandlipidprofileofnewlyhatchedbroilerchicksexposedtoheatstressduringincu ̄bation[J].PoultryScienceꎬ2019ꎬ98(5):2290 ̄2298. [40]SCHEIDELERSE.EffectsofvarioustypesofaluminosilicatesandaflatoxinB1onaflatoxintoxicityꎬchickperformanceꎬandmineralstatus[J].PoultryScienceꎬ1993ꎬ72(2):282 ̄288.[41]REDAFMꎬISMAILIEꎬELMEKKAWYMMꎬetal.Dietarysupplementationofpotassiumsorbateꎬhydratedsodiumcalciumal ̄muniosilicateandmethionineenhancesgrowthꎬantioxidantstatusandimmunityingrowingrabbitsexposedtoaflatoxinB1inthediet[J].JournalofAnimalPhysiologyandAnimalNutritionꎬ2019ꎬ104(1):196 ̄203.[42]YUYꎬSHIJꎬXIEBꎬetal.DetoxificationofaflatoxinB1incornbychlorinedioxidegas[J].FoodChemistryꎬ2020ꎬ328:127121. [43]SHIHUꎬSTROSHINERLꎬILELEJIK.Determinationoftherel ̄ativeeffectivenessoffourfoodadditivesindegradingaflatoxinindistillerswetgrainsandcondenseddistillerssolubles[J].JournalofFoodProtectionꎬ2017ꎬ80(1):90 ̄95.[44]KUMARCAꎬSINGHAꎬKUMARSVꎬetal.Assessmentofchi ̄tosanbiopolymerencapsulatedα ̄Terpineolagainstfungalꎬaflatox ̄inB1(AFB1)andfreeradicalsmediateddeteriorationofstoredmaizeandpossiblemodeofaction[J].FoodChemistryꎬ2020ꎬ311:126010.[45]KHALEELCꎬTABANCANꎬBUCHBAUERG.α ̄Terpineolꎬanaturalmonoterpene:Areviewofitsbiologicalproperties[J].OpenChemistryꎬ2018ꎬ16(1):349 ̄361.[46]MARTÍNEZ ̄ABADAꎬSÁNCHEZGꎬOCIOMJꎬetal.CHAP ̄TER11polymericmaterialscontainingnaturalcompoundswithan ̄tibacterialandvirucideproperties[M]//ALEXANDRAMBꎬMARíACꎬMARTAFG.Polymericmaterialswithantimicrobialactivity:Fromsynthesistoapplications.Cambridge:TheRoyalSo ̄cietyofChemistryꎬ2014:310 ̄326.[47]HASHEMINEJADNꎬKHODAIYANFꎬSAFARIM.Improvingtheantifungalactivityofcloveessentialoilencapsulatedbychitosannanoparticles[J].FoodChemistryꎬ2019ꎬ275:113 ̄122. [48]VIJAYANANDRAJSꎬBRINDARꎬKANNANKꎬetal.Detoxifi ̄cationofaflatoxinB1byanaqueousextractfromleavesofAdhato ̄davasicaNees[J].MicrobiologicalResearchꎬ2014ꎬ169(4):294 ̄300.[49]YADAVAꎬKUJURAꎬKUMARAꎬetal.EncapsulationofBuni ̄umpersicumessentialoilusingchitosannanopolymer:Preparationꎬcharacterizationꎬantifungalassessmentꎬandthermalstability[J].InternationalJournalofBiologicalMacromoleculesꎬ2020ꎬ142:172 ̄180.[50]YADAVAꎬKUJURAꎬKUMARAꎬetal.Assessingthepreserva ̄tiveefficacyofnanoencapsulatedmaceessentialoilagainstfoodbornemoldsꎬaflatoxinB1contaminationꎬandfreeradicalgenera ̄tion[J].LWT ̄FoodScienceandTechnologyꎬ2019ꎬ108:429 ̄436.[51]PRAKASHBꎬSINGHPꎬKEDIAAꎬetal.Assessmentofsomeessentialoilsasfoodpreservativesbasedonantifungalꎬantiaflatox ̄inꎬantioxidantactivitiesandinvivoefficacyinfoodsystem[J].FoodResearchInternationalꎬ2012ꎬ49(1):201 ̄208.[52]YANGKLꎬGENGQRꎬSONGFQꎬetal.Transcriptomese ̄897江苏农业学报㊀2021年第37卷第3期。

黄曲霉毒素生物降解的研究及前景展望

黄曲霉毒素生物降解的研究及前景展望

菌丝体提 取 物 I 1- 能 够 降 解 花 生 油 中 的 黄 曲 % *# 3 霉毒 素 & 这 种 活 性 物 质 的 解 毒 作 用 效 率 高 ! 温度 " % # % 水分以及时间等对其解毒 H" $ &$ * N# +. M 降 解 过 程 是 酶 促 反 应& 考 虑 到 酶 反应的效应表 明 ! 促反应必须在水的 存 在 下 发 生 反 应 ! 该研究小组选 择了谷壳培养法将 解 毒 酶 固 定 化 ! 从而解决了酶制 剂在含水量低的环境下难以作用的难题 & 上述 ! 种 真菌的解毒作用源于细胞内提取物 ! 一般情况下 ! 微 生物胞内物质产量 极 低 ! 且由于操作过程需要破碎 真菌细胞或菌丝 体 ! 程 序 繁 琐! 容 易 破 坏 酶 的 活 性! 因此限制了其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 & !, " 细菌生物降解黄曲霉毒素的研究 中国 农 业 大 学 动 物 营 养 学 国 家 重 点 实 验 室 对细菌 ! " " + 年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 目 的 资 助 下 ! 生物降解黄曲霉毒 素 及 其 降 解 机 理 进 行 了 研 究 ! 并 取得很大进展 & 首先是创建了香豆素培养基初步筛选微生物的 方法 ! 利用香豆素 与 黄 曲 霉 毒 素 化 学 结 构 上 的 相 似 性! 假设能够降解 香 豆 素 的 菌 有 可 能 降 解 黄 曲 霉 毒 素 & 该方法 可 以 减 少 操 作 人 员 与 黄 曲 霉 毒 素 的 接 触! 操作过程安全 ! 准 确 性 高! 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
黄曲霉毒素生物降解的研究及前景展望
计 成 赵丽红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营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 # " " # ' ( 摘 要 黄曲霉毒素的强毒性和强致癌性严重威胁动物的生产性能和人类健康 每年给食品工业 饲料工业和畜牧 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由于物理和化学方法去除黄曲霉毒素存在种种应用缺 陷 目前生物降解黄曲霉毒素成为 安全 高效且环保的解毒方法而备受关注 本文就国 内 外 黄 曲 霉 毒 素 生 物 降 解 的 研 究 作 一 综 述 同时对生物降解 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关键词 黄曲霉毒素 生物降解 微生物 中图分类号 ) * # +, (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黄曲霉毒素生物防治的研究进展

黄曲霉毒素生物防治的研究进展
酰 C A 生成 己酰 C A, o o 经过 一系列 反应 产生 杂色 曲
有 多种 微生 物可 以降低 黄 曲霉毒 素 的产生或 分 解与 吸收 黄 曲霉 毒素 , 包括 细菌 、 真菌 、 放线 菌等 等 。 常用 的微 生物菌 种 有 乳 酸菌 、 酸菌 、 曲霉 、 酒 醋 黑 酿 酵母 、 根霉 、 孢杆 菌等 等 。 米 芽
I 粮安与质制 目宝品控
z …
. ¨
0托拽 AL 拽 FE E E l "嚣1 ND 。
— 摹‘。
黄 曲霉 毒 素 生 物 防治 的研 究 进 展
郝 莹 , 小 明 , 宫 董 静 , 孙 军
( 坊 出入 境 检验 检 疫 局 , 东 潍 坊 潍 山 20 0 ) 6 1 0
为一类 致癌 物 。世界各 国国家标 准 中对 黄 曲霉 毒 ] 素 的限量 标准都 有严 格 的规定 。
1 黄 曲霉毒 素的产 生
寄生 曲霉 在我 国 比较 罕 见 , 黄 曲霉 广 泛分 布 而 于 自然界 中l 。黄 曲霉 毒 素生物合 成 的初级 阶段 与 _ 4 ]
脂 肪酸 的合成 类 似 , 以乙 酰 C A 为起 始 单 位 , 二 o 丙
影 响人体健 康 。另 外 , 究 人员 改 良抗 黄 曲霉 毒 素 研 的作 物 品种 , 进 种植 技 术 、 获 以及 储 藏 方 法 , 改 收 应 用 防霉剂 等等 , 以求 预防 黄 曲霉 毒素 的产 生_ , 缺 6但 ]
乏较 高 的效率 与 良好 的效 果 。而应 用微 生物 或其产 生 的代谢 产物 及其 制剂 来抑制 黄 曲霉毒 素产 生或脱 毒 的生 物 防治 技术 处 理 条 件 比较 温 和 , 产 品 质量 对
影 响较小 , 有利 于环 境保 护及人 体 健康 , 因此 黄 曲霉 毒 素 的生物 防治 是 近 年来 真菌 毒 素 防 治 研 究 的热

黄曲霉毒素检测及其生物防治方法的研究进展

黄曲霉毒素检测及其生物防治方法的研究进展

黄曲霉毒素检测及其生物防治方法的研究进展安徽农业科学,JournalofAnhuiA.Sci.2007,35(32):10210—10212,10228责任编辑姜丽责任校对王淼黄曲霉毒素检测及其生物防治方法的研究进展许艳丽L2,鲍蕾2,梁成珠2,雷质文:,林修光2,汪东风1(1.中国海洋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青岛266003;2.山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山东青岛266002)摘要介绍了黄曲霉毒素的危害,检测方法,并利用微生物之间的竞争作用筛选出能抑制产毒黄曲霉生长的菌株,由此来降低黄曲霉毒素的污染,从根源上解决黄曲霉毒素污染问题.关键词黄曲霉毒素;竞争;生物防治中图分类号TS20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07)32—10210~03 Researchl~-ogrcssonDetectionandBiologicalPreventionofAnatoxinsXUY an-lietal(CollegeofFoodScienceandEngineering,OceanUniversityofChina,Qingda o,Shandong266003) AbstractTheharmanddetectionofAflatoxinandthewaybasedonthecompetitivebetweenm icroorganismstosievingakindofstrainwhich CanrestrainthegrowthoftoxingenicAspergillu~areintroduced.Thismethodmayreducethe contaminationofaftatoxin,andsolvethe problemofaflatoxincontaminationfromthesource:KeywordsAftatoxin;Competitive;Biologicalpreventio1黄曲霉毒素及其危害黄曲霉毒素(Aflatoxins)是真菌的次级代谢产物,主要是由黄曲霉(A.flarus),寄生曲霉(A.parasiticus),集蜂曲霉(A.加n)和溜曲霉(A.tamarii)产生的l1_.国外黄曲霉毒素污染主要是由寄生曲霉产生的,而国内主要是由黄曲霉产生的,黄曲霉的产毒能力由于菌株的不同而差异甚大;寄生曲霉的所有菌株都能产生黄曲霉毒素但在我国寄生曲霉罕见121.黄曲霉毒素是一种毒性很强的肝毒素,可引起肝脏的急性或慢性损害,除损害机体的肝脏以外,黄曲霉毒素对肾脏等其他多种组织器官也能造成严重损害,更为严重的是黄曲霉毒素已被证实具有致癌,致畸,致细胞突变的"三致"作用嘲.黄曲霉毒素广泛存在于花生,玉米,麦类,稻谷等农产品中,严重危害人,畜,禽类健康.黄曲霉毒素B被公认为目前致癌力最强的天然物质,1993年黄曲霉毒素被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癌症研究机构划定为I类致癌物.研究发现,黄曲霉是粮食和食品中最常见的真菌,但并非所有黄曲霉菌株都能产生毒素[6-8].根据Marles等人报道, 从自然界中分离的黄曲霉菌株中,只有10%能产毒素;产黄曲霉毒素的真菌能够侵染多种农作物并在其中生长,农作物收获前炎热,干旱的气候条件能够刺激产黄曲霉毒素的真菌生长,因此当生产地大面积出现这种气候时,就会导致农作物明显的感染黄曲霉毒素的现象;如果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遭遇病虫危害,土壤贫瘠,早霜,倒伏以及潮湿多雨等对作物生长不利的条件,也会促使黄曲霉毒素的产生;收获后黄曲霉毒素的污染主要是由于储存条件不当造成的,如仓储温度高,湿度大,通风透气条件不良等.据FAO报道,全球每年约有25%的农作物遭受霉菌及其毒素的污染,约有2%的农作物因污染严重而失去营养和经济价值.由此估计,全球每年因霉菌毒素污染而造成的直接或间接经济损失达数百亿美元.中国是世界花生生产大国,花生总产量和出口量均占世界第一,是我国为数不多的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出口创汇农产品.近年来,花生黄曲霉毒素的问基金项目作者简介收稿日期国家检验检疫质量监督总局(2O06ik105).许艳丽(1981一),女,山东单县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食品微生物.2OO7—07—13题影响了我国花生的卫生质量,制约了我国花生的出口.随着各国政府对食品安全的高度重视,国际上对农产品安全卫生的要求也日趋严格,基于上述种种危害,世界各国对真菌毒素的污染问题日益关注和重视,黄曲霉毒素的危害和检测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广泛关注.各国先后制订了各种真菌毒素的限量标准,以保护国民的身体健康及农业,畜牧业的经济利益.随着全球经济自由化的进程,真菌毒素的限量标准被一些发达国家进一步利用为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手段之一,美国和欧盟国家的有关法律对人类消费食品和奶牛饲料中的黄曲霉毒素含量都做出了严格规定. 食品检测中往往以AFB.为指标,我国的食品限量标准为5.0~20.0;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也将鲜牛奶中黄曲霉毒素M的限量定为0.5lig/kg;1995年世界卫生组织制订的食品中AFB最高允许浓度为15.0lig/kg,婴儿食品中不得检出㈣.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最新调查显示,截至1995年,全球已知有77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针对真菌毒素的限量法令,在各国现有的真菌毒素法令中,黄曲霉毒素限量倍受关注.事实上,在所有的77个国家和地区所设立的限量法令中均包含至少一种针对黄曲霉毒素的限量.尽管这些限量水平参差不齐,涉及的毒素类型也不尽相同,但足以反映世界各国对黄曲霉毒素的重视程度.2黄曲霉毒素检测方法黄曲霉毒素经提纯后为无色结晶体,难溶于水,易溶于氯仿,甲醇,丙酮等,在紫外线下可发出蓝紫色或黄绿色荧光ll1J,紫外线对黄曲霉毒素有破坏作用,但费时较长;黄曲霉毒素对热较稳定,280oC以上才裂解破坏,但可被强碱和氧化剂分解㈦;黄曲霉毒素是一组化学结构类似的化合物,目前已经分离鉴定出20多种,包括B,B,G,,M,M和毒醇等,黄曲霉毒素的基本结构为二呋喃香豆素衍生物;在紫外灯下,黄曲霉毒素B,B发蓝紫色荧光,G,G2发黄绿色荧tq.黄曲霉毒素分析法主要有:薄层层析法(TLC),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放射免疫测定法(RIA),免疫层析(Ic)等检测方法【13】.TLC法是最早应用于黄曲霉毒素检测中的方法之一.其操作简单,成本低,灵敏度可达1.0~5.0t~g/ks~"l,低于大多数国家制定的黄曲霉毒35卷32期许艳丽等黄曲霉毒素检测及其生物防治方法的研究进展素标准限量.TLC法针对不同的样品,用适宜展开剂在薄层板上展开,分离,利用AFB.的荧光性,根据荧光斑点的强弱与标准品比较测定其含量.但由于TLC法对人和环境污染系数较大,而且操作繁冗,所以逐渐被ELISA法和HPLC法取代.ELISA法是在免疫学和细胞工程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微量检测技术.该方法快速,灵敏,特异性强,成本较低,特别适合于对AFB.污染检测控制中大量样品的筛查旧.HPLC法的检测方法是:样品经提取,净化后,选择适宜的流动相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柱,使多种黄曲霉毒素同时分离出来,用荧光检测器检测.HPLC法灵敏度较高,能同时检测多种毒素,但要求样品纯度高061.RIA法与ELISA方法的原理相同,但标记物不同,前者标记物为放射性元素,后者标记物为酶.由于其标记物为放射性元素,因此存在放射性污染,故近几年用该法的报道较少㈣.Ic法是20世纪后期发展起来的一种快速免疫分析技术.它的原理是:借助毛细作用样品在条状纤维制成的膜上泳动,其中的待测物与膜上一定区域的配体结合,通过酶促显色反应或直接使用着色标记物,5~10min便可得列直观的结果.其操作简单,快速, 人员不用培训,且不需特殊的仪器设备,非常适用于现场测试和进行大量样品的初筛㈣.另外,李佐卿等人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采用亲和柱高效液相色谱法(IAC-HPLC)快速测定牛奶和奶粉中的黄曲霉毒素M.,B.,B:,G,,G2的含量.该方法的原理是利用抗原抗体的一一对应的特异性吸附特性,亲和柱只能特异性,选择性地吸附黄曲霉毒素而其他杂质则顺利通过柱子,然后再利用洗脱液将黄曲霉毒素洗脱下来.该方法大大简化了样品的前处理过程,同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进行定量和定性,可以同时测出黄曲霉毒素的总量和M.,B.,B,G.,G各自的量.该方法具有快速,高效,灵敏,准确,方便,安全,易于推广等优点,因此是目前最为先进的一种分析方法,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已将IAC—HPLC法列为国际标准方法(IS014501:1998)t2ol.3黄曲霉毒素污染的生物防治方法目前,农业上防治真菌及其毒素对食品污染的主要途径是遵守良好的农业生产操作规范,选择抗真菌的优良品种,但由于黄曲霉毒素是一种次级代谢产物,其产生量受环境影响十分严重,所以田间的预防措施也不能完全避免黄曲霉毒素的污染.收获后储藏过程中采取措施,如化学防霉等可抑制或延缓微生物的生长,但防霉效果不是很理想,而且化学防霉剂对人和动物有诸多潜在的危害.由于黄曲霉毒素对热不敏感,100cc20h下黄曲霉毒素都不会被破坏,巴氏消毒也不能去除毒素的污染,因此对付黄曲霉毒素的最佳办法就是预防l2】I.但目前还缺少真正有效,经济,操作性强的防霉去毒措施,因此从安全的角度出发,考虑利用微生物之间的拮抗作用,探索生物控制方法以预防真菌的生长与产毒具有重要意义.据报道,许多微生物包括细菌,酵母菌,霉菌,放线菌和藻类都能去除或降解食品和饲料中的黄曲霉毒素199].早在1992年,Domer就已经提出了将不产毒的寄生曲霉菌株播撒在花生生长的土壤中能够使可食用花生中的黄曲霉毒素含量降低83%~98%;Cottv在1994年报道,在土壤中引入不产毒的黄曲霉菌株也可以降低棉花种子中的黄曲霉毒素的含量㈣.在上述研究中都是引入了黄曲霉和寄生曲霉来控制土壤中的微生物菌群,并且这些引入的菌株在农作物生长过程中优先替代了土壤中原有的产毒菌株,这种利用生物竞争因素来达到生物控制目的的方法对于降低收获前黄曲霉毒素的污染是很有效的.cole在1986年获得一株变异的产毒寄生曲霉菌(NRRL 6111),并且证实其在土壤中具有很高的竞争性,该菌株经紫外线诱变后可产生不产毒的变异菌株㈣.Dorner等人在1998年将诱变后不产毒的黄曲霉和寄生曲霉突变株在花生种植后的一段时间内以不同的接种量接种在土壤中,在花生生长过程中控制试验田的条件以适合于黄曲霉毒素的产生,花生收获后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发现:较高的接种量对抑制收获前花生黄曲霉毒素的污染有较高的作用,并且在接种后2年都有显着的抑制作用,但该方法要求的接种量较大[261.另外还有研究发现,食品中常用的几种微生物,如乳酸菌,醋酸菌,面包酵母,酿酒酵母,米曲霉和枯草杆菌对黄曲霉毒素都有一定的降解作用,其中枯草杆菌,乳酸菌和醋酸菌具有较强的降解黄曲霉毒素的能力t27".coallier等人在研究乳酸乳球菌和黄曲霉产毒之间相互关系时发现:将二者同时培养,在孢子萌发的初期,乳酸乳球菌在消耗葡萄糖时并无黄曲霉毒素的产生.Karunaratne等人将乳酸菌在一定条件下发酵后通过离心去除乳酸菌活细胞,发现只有含乳酸菌细胞的培养液才能抑制黄曲霉的生长,而不含乳酸菌细胞的培养液可抑制黄曲霉毒素的合成,但不抑制黄曲霉的生长【33】.徐进等人在乳杆菌培养液,乳杆菌培养液的上清液和乳杆菌的细胞悬浮液中接种一定量的黄曲霉孢子,每隔一定时间取少量液体在PDA培养基上进行培养,28cc培养72h后计数萌发的霉菌孢子,发现只有乳杆菌培养液对黄曲霉孢子萌发有显着的抑制作用t_a4l.这说明乳杆菌抑制黄曲霉孢子萌发的机制可能是低DH值,乳杆菌的代谢产物与微生物间竞争多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李志刚等人将乳酸菌细胞与黄曲霉毒素B.在生理盐水中相混合,在37cc振荡培养60,120min后检测生理盐水中黄曲霉毒素B.的含量,同时利用Ames试验检测被吸附的黄曲霉毒素B.的致突变性.结果表明,在使用的8株乳酸菌中,乳酸菌结合黄曲霉毒素B.的强度在4%~50%,其中干酪乳杆菌干酪亚种CGMCC11539吸附黄曲霉毒素B能力最强; Ames试验表明,被结合的黄曲霉毒素B仍有较强的致突变性.朱新贵等人从民间发酵豆制品中分离出一株具有较高蛋白质水解活性的枯草杆菌,在添加一定量的黄曲霉毒素培养基上,经不同时间培养后,在紫外光下观察到菌落周围产生不同于AflB典型荧光颜色的变色圈.这种变色圈的产生是由于AflB.分子被转化或菌种产生的代谢物释放到菌落周围而影响AflB的荧光反应所致,该试验发现枯草杆菌具有较强的去除黄曲霉毒素的能力.由此可见,许多微生物对黄曲霉毒素的产生都有抑制作用或可降解黄曲霉毒素的作用,因此可以考虑利用微生物之间的竞争机制,在我国土壤或花生样品中筛选出对产毒黄曲霉生长有抑制作用的乳酸菌,细菌,霉菌或其他抑制活性较高的微生物作为拈抗菌,通过优化培养使其能够达到最佳的抑制效果.但从实际应用考虑,乳酸菌是厌氧菌,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在最易感染黄曲霉毒素的花生收获期间的田间根本无法保证厌氧的环境,所以乳酸菌很难作为拮抗菌在田间应用.据Dorner报道,将不产毒的寄生曲霉接种在花生土壤中对黄曲霉毒素的产生有很好的抑制作用,但在我国诸多花生黄曲霉毒素的研究报道中,很少有寄生曲霉产生黄曲霉毒素的报道,这有可能是与我国的土壤和气候环境不适合寄生曲霉的生长和产毒有关.因此可以考虑从我国花生生长土壤中筛选出一株黄曲霉产毒优势种,经过诱变使其转化为不产毒菌株,这样它就会具有很多亲代菌株的形态学和生理生化特性,在土壤中就会有很强的竞争优势来抑制其他产毒黄曲霉的生长从而替代土壤中的产毒菌群,将这株菌再进行优化培养使其达到最佳的抑制效果;或者筛选出一株可产生降解黄曲霉毒素的活性物质的细菌,经过诱变后使其产生这种活性物质的能力大大提高,从而可以抑制或降低黄曲霉毒素的污染.这种利用微生物之间的竞争机制来达到抑制有害菌株的生长,毒素的产生的方法是一种经济,有效的方法,并且不会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有望从源头上对黄曲霉毒素污染加以控制,从根本上解决问题.4黄曲霉毒素控制的发展趋势近些年,人们通过不断地研究和探索,已经从各个学科领域获得了关于黄曲霉及黄曲霉毒素的信息.目前,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研究有关黄曲霉毒素合成的分子生物学.现在已经有多个黄曲霉毒素合成必须基因被克隆,如nor.1,,ver.1,ord.1,ord-2和omt-A等pq,其中R是最重要的一个调节基因,它编码一个分子量为47kDa的蛋白翻咖.二是改造传统农作物的基因.通过转基因技术将具有抗AFT特性的植物的抗毒基因转入到农作物中使其也表达出抗性,从而减少黄曲霉毒素的污染.三是修饰产毒菌株的基因.通过改变其产毒基因的结构或者利用基因敲除技术将产毒相关基因敲除,使其丧失产毒能力转化为不产毒的菌株.四是利用微生物之间的拮抗作用.从土壤中筛选出可抑制产毒黄曲霉生长的菌株.优化培养使其具有较强的竞争性,将该株菌引入农作物生长的土壤中,使其与产毒黄曲霉菌竞争性生长,从而减少黄曲霉毒素的分泌,降低黄曲霉毒素的污染.利用生物防治方法来降低黄曲霉毒素污染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它为真菌毒素污染的防治提出了一种非常有前景的生物学策略,因为通过生物学方法降低黄曲霉毒素的污染,不会对产品品质有影响也不会有不良的副产物出现.但相对于其他化学方法而言,利用生物防控法去毒的成本较高,其实际应用价值可能会有所限制.故寻找高效,廉价微生物及其制剂,是生物防治法获得广泛应用的关键.参考文献『11KURTZMANCP,HORNBW,皿SSELTINECWAspergiUusnomius, anewaflatoxin-producingspeciesrelatedtoAspergiUusandAspergiUust~i[J1.AntonievallLeeuwenhoek.1987,53:147—158.【2】郁庆福.现代卫生微生物M: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241—247..【3】廖伯涛.中国种植业优质高产技术丛书——花生【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f4】IARCW.Somenaturallyoccurringsubstances:Fooditemsand constituents,heterocyclicaromaticamines,andmyeotoxirtsfJ1.IARC MonographsontheEvaluationofCarcinogenicRiskstoHumails,1993,56:245-362.f5】EUSABETEYs,MARIOA,FABIAY,eta1.Evaluationoffumonisin-aflatoxinco-occurrenceinBraziliancornhybridsbyELISA『J1. FoodAdditContam,2001,18(8):7192729.[6】6吴丹.黄曲霉毒素在粮食和食品中的危害及防治啪.粮食加工,2007 (3):28.【7】SQUIRERL~Rankinganimalcarcinoger~s:Aproposedregulatory approach[J1.Scinece,1981,214:877.【8】SMITHOS,Similaritiesamongagroupofelitemaizeinbreds measuredbypedigree叫.TheorApplGenet,1990,80:833-840.f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276t..8I.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1允许量标准【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81.【10】TRUCKSESSMW,DOMBRINK-KURTZMANMA,TOURNASV H,etal,OccurrenceofaflatoxinsandfumonisinsinIncaparina formguatemala[J].FoodAdditContarn,2002,19(7):671—675.【11】熊友明.去除食品中黄曲留毒素的方法啪.武汉粮食工业学院学报,1992(2):55—58.?[12】杨晓泉,卞华伟.食品毒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 【13】李佐卿,章再婷,谢东华,等巍疫亲和柱高效液相色谱法快速测定牛奶和奶粉中黄曲霉毒素M1,B1,B2,G1,G2啪.理化检测:4E-~-分册,2005,41(6):406-408.【14】V ARGASE丸Co-occurrenceofaflatoxinsB1,B2,G1,G2,zearalenone andfumonisinB1inBraziliancorn叨Y oedAdditContarn,2001,11:98l_【15】MARYW,TRuCKSESS,MICHAELE,eta12Enzyme4inkedimmuno—sorbentassayofAflatoxinsB1,B2andGIincorn,cottonseed,peanuts,peanutbutter,andpoultryfeed:Collaborafivestudy[JlJAOACInt,1989,72(6):957.【16】TARTEREJ.Improvedliquidchromatographicmethodforde—terminationofaflatoxinsinpeanutbutterandothercommodities[J]. AOACInt,1984,67(3):597.【17】RAUCHP,FUKALL,BREZINAP,eta1.1nterferencessinra一' dioimmunoassayofaflatoxinsinfoedandfoddersamplesofplantoff—ginEJ『J1.AOACInt,1988,71(3):491.【18】王中民.免疫层析技术研究进展田.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2001(2):96—97.【19】李佐卿,谢东华,孙大为,等.免疫亲和柱HPLC荧光检测酒中黄曲霉毒素B1,B2,G1,G2[J].光谱实验室,2001,18(1):28.【kandmilkpowder-determinationofaflatoxinMI content-clean-upbyimmunoaffiniychromatographyandbyhig}l—performanceliquidchromatography[S].1998.[21】潘崴,庞广昌,章昀.黄曲霉毒素与食品安全册.食品研究与开发, 2004,25(6):11-13.『221HA0Y,BRACKE1TRE.RemovalofaflatoxinB1frompeanut milkinocu]atedwithFlavobacteriumaurantiacum[J1.JournalofFood Science,1998,53:1384-1386.【231D0RNERJW,C0LERJ,BLANKENSHIPPD,U8eofa biocompetitiveagenttocontrolpreharvestnflatoxinindrought stressedpeanuts.fJ1.F00dProt,1992,55:888—892.【24】C0nYPJ.Influenceoffieldapplicationofanatoxigenicstrain ofAspergillusonthepopulationsofA.flayusinfoctiIlg cottonhollsandontheaflatoxincontentofcottonseedm. Phytopathology,1994,84:1270-1277.『251C0LERJ,HILLRA,BLANKENSHIPPD,eta1.Colormutantsof AspergiUus伽7andAspergiUusparasiticusinastudy0f preharvestinvasionofpeanuts[J1.ApplEnvironMicrobiol,1986,52:1128-1131.『261D0RNERJW,C0IRJ,BLANKENSHIPPD.E珏ctofinoculum rateofbiologicalcontrolagentsonpreharvestaflatoxin contaminationofpeanuts[J].BiologlcalControl,1998.12:171-17【27】朱新贵,林捷.几种食品微生物降解黄曲霉毒素作用的研究啪.营养卫生,20o1(22):65—68.f281IsMAILYS,RUSTON.Allinfoodandfeed:Occurrence,legislation andinachtivationbyphysicalmethods[J1.FoodChem,1997,59(1): 375—382.『291JUNG4LCH0,H0NGKW ANG-W0N,KANGl(IL-JIN.Controlofafl, productionofAflavusbyinhibitoryactionofautagonisticbacteria[J1.Microbiol&biotechnol,2000,10(2):154_1【301SHANTHA T.Fungaldegradation0fanB[J1.NaturalToWns,1999,7(5): 175-178.[31】SMILEYRD,DRAUGHONFA.Prelimentevidencethatdegradationof aflblbyFlv~urantiacumisenzymetic[flYoodPro,2000,63(3):415—418.(下转第10228页)安徽农业科学2007生降.所以选择95℃作为多糖提取的最适温度.提取温度∥℃圈2提取温度对多糖得率的影响2.1.3提取时间对多糖得率的影响.由图3可知,在2~4h,随着时间的延长,宽叶十万错多糖得率迅速上升;但当时间延长至4~6h,多糖得率呈现平缓趋势,并略有下降.由此可见,提取适宜时间为4h.'54s煮z1提取时间∥h图3提取时间对多糖得率的影响2.1.4醇沉浓度对多糖得率的影响.由图4可知,醇沉浓度对多糖得率的影响很大,醇沉浓度为80%时多糖得率最高.浓度为9o%时多糖得率反而有所降低,所以,最佳醇沉浓度为80%.2.2常规法提取多糖的正交试验综合上述试验结果,可在单因子试验的基础上进行正交试验,优化提取工艺.以液固比(A),提取温度(B),提取时间(C)和醇沉浓度(D)为直接因素,按L.(44)正交设计表,以多糖得率为指标进行正交试验.试验结果见表2.从表2可以看出,4个因素中A因素(液固比)的极差最大,D因素(醇沉浓度)次之,B因素(提取温度)对多糖得率的影响最小,影响宽叶十万错多糖得率因素的大小分别是:A>D>C>B,即固液比>乙醇浓度>提取时19>提取温度, (上接第10212页)【32]C0ALuER-ASCAHJ,IDZIAKEEInteractionbetweenstreptococcus lactisandAspergilluswonproductionofaflatoxin[J].Applied andEnvironmentalMicrobiology,1985,49:163-167.【33】KARUNARATNEA,WEZENBERGE,BULLERMANLB.Inhibition 0,growthandaflatoxinproductionbyLactobacillusspp.叨.FoodPlot,1991,53:230--236.【34】徐进,冉陆,杨宝兰,等.乳杆菌抑制黄曲霉孢子萌发的研究『J】.卫生研究,2002,31(3):47—49.【35】李志刚,杨宝兰.乳酸菌对黄曲霉毒素B.吸附作用的研究[J】.中国5060708090醇沉浓度∥℃圈4醇沉浓度对多糖得率的影响常规法提取宽叶十万错多糖的最佳工艺组合为A3B4C3】)4,即:液固比25:1,提取温度95℃,提取时间4h,醇沉终浓度为80%,宽叶十万错多糖的提取率为4.7l%.表2常规法提取宽叶十万错多糖的L(4|)正交试验结果3结论宽叶十万错多糖提取工艺研究表明,通过常规水提醇沉法单因子试验和正交试验,可初步确定宽叶十万错多糖的最佳提取条件为:固液比25:1,提取温度95℃,提取时间4h,醇沉浓度80%.参考文献Ⅲ1郑虎占,董泽宏,佘靖-中药现代研究与应用【M】.北京:学苑出版社, l997:597-625.【2】马鸿雁,~jlJ,彬.附子粗多糖提取工艺的优化[J】.时珍国医国药,20o5(1):22—23.『313李巧云,居红芳,翟春.五味子粗多糖提取工艺的研究[J】.食品科学, 2oo4(5):105—109.『4】杨林莎,李玉贤.百合多糖提取,纯化工艺优选[J】.中医研究,2005 (1):25—27.食品卫生杂志,20o3(15):212—215.『361ⅪMIKOY,NAKAMURAM,HAMASAⅪT.EnzymaticformationofG-groupaflatoxinandbiosyntheticelationshipbetweenG—andB-groupaflatoxin[J1.ApplEnviIonMiciobio,1999,65:3867-3872.『371MATSUSHIMAK,CHAIGPK,YUJ,eta1.Pre-terminationin anRofAspergillussofaeinhibitsaflatoxlnbiosynthesis[J】.Appl MicrobiolBiotechmo1.20()1.55:585—589.『381CARYJW,EHRUCHKC,WIuGHTM,eta1.GenerationofallR disruptionmutantsofAlspergillusp'w【J】.ApplM~mbiolBiotechnol,2002,155:10.O5O5O5O5O5●如"如=2. .计啦爨拇。

黄曲霉毒素的传统去毒方法和生物降解

黄曲霉毒素的传统去毒方法和生物降解

黄曲霉毒素的传统去毒方法和生物降解作者:徐东来源:《现代畜牧科技》 2016年第4期徐东(新疆福海县齐干吉迭乡畜牧兽医站,新疆阿勒泰836409)摘要:霉菌毒素中毒性最强的是黄曲霉毒素,是黄曲霉和寄生曲霉真菌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其中毒性最强的是黄曲霉毒素B1,家禽对黄曲霉毒素最敏感,其次是仔猪和母猪。

会给饲养者造成经济损失。

所以应该对黄曲霉毒素的解毒展开全方面的研究。

关键词:黄曲霉毒素;去毒;生物降解中图分类号:S81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9737(2016)04-0076-01收稿日期:2015-12-03作者简介:徐东(1971-)男,湖北人,本科,高级畜牧师,从事畜牧技术服务与推广工作。

黄曲霉毒素在自然界中广泛的存在着,主要可见食品原料及产品、动物饲料的原料中,具有比较稳定的性质。

黄曲霉毒素的存在,会给粮食工业和畜牧业造成严重的影响,而且带来的损失还是比较大的。

被污染的原料加工成饲料之后仍然会存在大量的黄曲霉毒素,是在实际的生产中,如果饲料被污染,就不能给动物食用,否则中毒比较轻的动物会体重降低,诱发肿瘤和癌症,而中毒比较严重的就会出现死亡,黄曲霉毒素同样具有传染给人体的能力,从而进一步诱发更多的疾病。

1去毒方法碱处理:分为氨化法和氢氧化钠法两种。

氨化法适用于青绿或青贮饲料并且含水量比较高,会有高达98%的去毒有效率,但是籽实、饼粕等低水分的原料不适合采用此种方法,而且经过处理之后原料会有大量氨残留。

氧化处理法:次氯酸钠、臭氧、过氧化氢及氯气等是氧化处理法的常用氧化试剂。

此外,紫外光法是利用紫外线的强氧化作用。

该方法在实际的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处理的效果稳定性差,饲料中的营养成分,如维生素等出现比较严重的损失,生产中若能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处理会收到良好的效果,但会产生比较高的成本消耗。

高温法:如果温度在268℃以上的时候会将黄曲霉毒素破坏,消耗的能量很高,饲料中的营养成分会遭到很严重的破坏,在实际的临床生产中几乎不采用此种方法。

黄曲霉毒素去除方法研究报告进展

黄曲霉毒素去除方法研究报告进展

黄曲霉毒素去除方法研究进展黄曲霉毒素(aflatoxin, AFT)是由真菌属的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和寄生曲霉〔Aspergillus parasiticus〕等产生的一类带有香豆素和双呋喃环的毒性代产物。

已经鉴定的黄曲霉毒素有20多种,常见的主要有AFB1, AFB2, AFG1和AFG2(构造见图1),在污染的农产品和食物中最常见的是AFB1。

另外,AFB1的代产物黄曲霉毒素M1也是人们关注较多的一类黄曲霉毒素,但黄曲霉毒素M1通常存在于动物组织和体液中〔如牛奶和尿液〕。

图1 四种黄曲霉毒素的构造式1黄曲霉毒素的理化性质黄曲霉毒素易溶于乙腈、甲醇、氯仿、二甲基亚砜有机溶剂,微溶于水,不溶于乙醚、石油醚和正己烷等[1]。

黄曲霉毒素在酸性条件下比拟稳定,在碱性条件下,可以破坏黄曲霉毒素的酯环,生成易溶于水的香豆素盐而失去毒性。

黄曲霉毒素对热稳定,在100℃下,20h也不被破坏,只有在268℃以上的高温下才裂解,故一般的烹调过程对黄曲霉毒素没有任何影响[2]。

黄曲霉毒素广泛存在于花生、玉米、小麦、大米等农产品中,尤其是在开展中地区,在高热高湿环境下由于贮存方式不当,这些农产品容易累积黄曲霉毒素。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于1993年将黄曲霉毒素划定为I类致癌物,其中AFB1是被公认的到目前为止致癌力最强的物质。

黄曲霉毒素在体主要分布在肝脏,人体长期摄入含有黄曲霉毒素的食物容易患肝癌[3]。

最短在24周就可以出现肝脏坏死、癌变、结肠癌、胃癌等,严重时可导致死亡,同时,黄曲霉毒素对其他多种组织器官也能造成严重损害,如肾脏,黄曲霉毒素的致癌、致畸、致细胞突变作用己被证实[4]。

AFB1的毒性是氰化钾的10倍,砒霜的68倍,三聚氰胺的416倍。

此外,黄曲霉毒素的致癌力是二甲基业硝胺的70倍,苯并芘〔BHC〕的10000倍[5-6]。

3黄曲霉毒素的限量标准每年世界上约有25%的食物受黄曲霉毒素的污染,特别是花生、坚果、香料和谷物更易受黄曲霉毒素的污染。

饲料中黄曲霉毒素脱毒方法的研究进展

饲料中黄曲霉毒素脱毒方法的研究进展

饲料中黄曲霉毒素脱毒方法的研究进展黄曲霉污染饲料的现象十分普遍,黄曲霉产生的黄曲霉毒素具有高毒性、强致畸性、强致癌性和强致突变性,因此需去除黄曲霉毒素。

本文综述了黄曲霉毒素的毒性、产毒因素及脱毒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黄曲霉毒素脱毒进行了展望。

标签:黄曲霉毒素;脱毒方法;动物饲料1.黄曲霉毒素的毒性黄曲霉毒素对动物及人体危害极大,AFB1进入机体后主要在肝微粒体进行代谢[1],经CYP450s作用后转化为黄曲霉毒素B1-环氧化物,后者可以导致基因损伤,产生不可逆的影响。

2.黄曲霉毒素的影响因素2.1温度黄曲霉毒素的形成受温度影响较大。

寄生曲霉的温度范围是6~44℃。

黄曲霉毒素在12~34℃的温度时产生,但当温度达到36℃时停止产毒,最适宜的产毒温度为28~30℃。

2.2水分活度经研究发现水分活度是影响黄曲霉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当水分活度低于0.90黄曲霉不能生长,水分活度越高越有利于霉菌的生长和毒素的合成[2]。

但有研究者发现,玉米中黄曲霉毒素的多在炎热、干燥的条件下产生,可能的原因有以下几点:①在水分的胁迫情况下,植物的防御机制减弱;②昆虫侵食和相关的植物组织损伤为真菌入侵提供了机会;③真菌孢子在干燥气候中更容易四处散布。

2.3 pH值黄曲霉毒素的生物合成发生在酸性介质中,在碱性介质中被抑制。

黄曲霉毒素最佳的合成pH值在3.4~3.5范围内。

2.4发育阶段产孢和菌核的形成与次生代谢有关。

一些缺乏孢子的突变体不能产生黄曲霉毒素,抑制寄生曲霉产孢的一些化合物也可以抑制黄曲霉毒素的生产。

经过一系列传代培养后产黄曲霉毒素能力逐渐降低。

黄曲霉毒素的生成变化伴随着显著的形态学变化。

2.5氧化胁迫寄生曲霉中氧化胁迫和黄曲霉毒素生物合成是相关的的。

氧化胁迫诱导寄生曲霉中黃曲霉毒素的形成。

对黄曲霉用叔丁基过氧化氢或没食子酸处理,黄曲霉毒素显著增加。

对寄生曲霉同样处理也会诱导黄曲霉毒素的生成。

某些酚类或抗氧化剂,例如抗坏血酸,加到氧化胁迫的黄曲霉中,黄曲霉毒素产生水平明显下降。

黄曲霉毒素脱毒方法的研究进展

黄曲霉毒素脱毒方法的研究进展

综述文摘黄曲霉毒素脱毒方法的研究进展杨丰利,汤蕾妍,何宝祥3(广西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广西南宁530005)中图分类号:S856.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5235(2006)05-0233-03 黄曲霉毒素(Aflatoxin简称AF T)是一类结构相似的衍生物的总称。

目前已发现的AF T及其衍生物有20多种,除了AF T B1、B2、G1、G2是天然产生的毒素外,其余的都为它们的衍生物。

在上述4种天然毒素中,以B1的毒性最强,在食品和动物饲料的AF T检测中,一般以B1作为主要检测指标。

黄曲霉是粮食和饲料中最常见的真菌,其中以花生、玉米污染的最为严重,AF T污染粮食的防治原则是以防为主,污染严重的粮食和饲料,应该废弃,对于轻度污染的粮食和饲料,则必须认真地进行脱毒处理。

1 AF T的常规脱毒方法1.1 物理去毒法1.1.1 挑选法。

针对AF T主要集中在霉败和破损的粮食颗粒中的特点,将其从粮食中挑出,减少毒素含量。

适合于被AF T污染的颗粒状饲料的处理。

1.1.2 暴晒法。

此法适用于秸秆饲料的去毒。

先将发霉饲料置于阳光下晒干,然后进行通风抖松,以除去霉菌芽胞,达到去毒的目的。

1.1.3 加热法。

AF T虽然对热稳定,但在高温下也能部分分解。

如将含有7000μg/kg AF T 的潮湿花生粉在120℃、0.103MPa高压处理4 h,其含量可下降到340μg/kg。

1.1.4 加工法。

针对玉米和稻谷中的AF T大部分都集中在其胚部、皮层以及糊粉层的特点,可采用机械脱皮、脱胚等方法将其去除。

通常在稻谷加工后,原糙米中60%~80%的AF T 有将留存在米糠中。

3通讯作者:hebaox@ 1.1.5 吸附法。

水合铝硅酸钠钙、沸石、膨润土、活性碳等可以吸附饲料中大部分的霉菌毒素,甚至接近不含霉菌毒素饲料的水平。

在畜禽饲粮中添加015%~1%水合铝硅酸钠钙即可消除或减轻AF T对畜禽的不利影响[1]。

黄曲霉毒素的生物降解研究进展

黄曲霉毒素的生物降解研究进展

黄曲霉毒素的生物降解研究进展赵春霞;王轶;吕育财;程薇;郭鹏;崔宗均【摘要】黄曲霉毒素(Aflatoxins)是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寄生曲霉(Aspergills parasiticus)等真菌的次级代谢产物,具有高毒性和致癌性,是饲料中主要的污染物之一.近年来黄曲霉毒素的降解成为研究热点,对黄曲霉毒素的特性、脱毒方式尤其是生物降解及其机理和降解产物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期刊名称】《湖北农业科学》【年(卷),期】2016(055)020【总页数】5页(P5172-5176)【关键词】黄曲霉毒素;生物降解;微生物;脱毒方式【作者】赵春霞;王轶;吕育财;程薇;郭鹏;崔宗均【作者单位】三峡大学生物与制药学院,湖北宜昌443002;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与核农技术研究所,武汉430064;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与核农技术研究所,武汉430064;三峡大学生物与制药学院,湖北宜昌443002;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与核农技术研究所,武汉430064;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与核农技术研究所,武汉430064;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北京10019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36黄曲霉毒素(Aflatoxins)最早发现于1960年,当时在英国,大量火鸡因喂食发霉的花生饼粕而死亡,1961年科学家从花生饼粕中培养分离出一种霉菌,经鉴定其为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后来证实是该菌产生的黄曲霉毒素导致了火鸡突发性死亡[1]。

自此,科学家们开始了对黄曲霉毒素的深入研究。

黄曲霉毒素主要是由黄曲霉和寄生曲霉(Aspergillus parasiticus)等真菌产生的一类高毒性的次生代谢物[2]。

1993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将黄曲霉毒素划定为1级致癌物质。

黄曲霉毒素广泛存在于谷物与饲料原料中。

畜禽食用被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饲料会引发疾病,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的毒素仍然具有高致癌性,严重威胁人类健康。

黄曲霉毒素的传统去毒方法和生物降解研究进展

黄曲霉毒素的传统去毒方法和生物降解研究进展

黄曲霉毒素的传统去毒方法和生物降解研究进展
王宁;马秋刚;张建云;胡新旭;计成
【期刊名称】《饲料与畜牧·新饲料》
【年(卷),期】2008(000)007
【摘要】黄曲霉毒素对农作物的污染给饲料工业、畜牧业生产带来了严重的问题.目前,饲料工业中黄曲霉毒素的去除有物理吸附、化学、生物等多种方法.该文对生物降解黄曲霉毒素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总页数】3页(P17-19)
【作者】王宁;马秋刚;张建云;胡新旭;计成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8
【相关文献】
1.黄曲霉毒素去毒方法研究进展 [J], 王波;杨琳;张宇昊;马良
2.黄曲霉毒素的传统去毒方法和生物降解 [J], 徐东;
3.黄曲霉毒素的生物降解研究进展 [J], 赵春霞;王轶;吕育财;程薇;郭鹏;崔宗均
4.微生物降解黄曲霉毒素的研究进展 [J], 张玲玲;杨彩梅;张旭;刘金松;曾新福
5.黄曲霉毒素的传统去毒方法和生物降解 [J], 徐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bstract Aflatoxin B1(AFB1), one of the most hazardous mycotoxins, is extremely toxic, mutagenic and carcinogenic. It poses severe threat to both livestock productivity and human health and thus, brings huge worldwide economic losses each year. A safe, effective and environmentally sound detoxification method is urgently needed for controlling this toxin. Researches on aflatoxin detoxification by traditional methods, as well as biological strategies are reviewed in this study. Key words aflatoxin;detoxification;biological technology
致饲料中的营养损失,影响饲料的感官品质,有些方 法所需要的设备价格昂贵等等,从而限制了其在实际
cor ambiguous)以及少数其它真菌对 AFB1 也有很好的 降解能力,但其中的一些菌株在条件改变的情况下有
生产中的应用(Piva 等,1995)。 3 黄曲霉毒素生物降解
可能产生 AFB1。 Marisa 等(2003)从白腐真菌和褐腐真 菌的代谢产物中分离出了胞外解毒酶,研究了该酶解
目前有很多描述物理和 化学 方 法去 除 黄曲 霉 毒 报 道 ,黑 曲 霉(Aspergillus niger)、寄 生 曲 霉(Aspergillus
素的报道。 但是以上每种方法都存在一些问题,如导 parasiticus)、绿 色 木 霉(Trichoderm viride)、毛 霉 菌(Mu-
次级代谢产物,具有极强的毒性。 其中,黄曲霉毒素 B1 进而对哺乳仔猪产生影响。 研究表明,日粮中 AFB1 浓
(AFB1) 毒性 最强 ,具 有致 癌 、致畸 和引 起 肝脏 损 伤的 度为 20~200 μg/kg 可引起母猪采食量和生 产 性能 下
作用(Guengerich 等,1996)。
降,1 000~5 000 μg/kg 时可致中毒。 家畜对黄曲霉毒
曲霉毒素完全灭活。 此外紫外光照射法也是利用紫外 有新的毒素产生;饲料应该保持它原有的营养水平和
线的强氧化作用去毒。 但是该方法主要问题在于处理 风味;原料的物理性状不应被明显改变;去毒加工应
效果不稳定, 饲料中维生素等营养成分损失严重,处 该经济可行。
理成本较高(Rustom,1997;Albores 等,2005)。
等。 Patel 等(1989)报道,若同时使用过氧化氢和 γ-射
57
专题论述
关舒等:黄曲霉毒素的传统去毒方法和生物降解研究进展
线照射则可以更有效地降低黄曲霉毒素的毒性,如 满足以下几点要求:毒素应该被破坏或者被转化成无
4 000 Gy 的 γ-射线和 5%过氧化氢可使 100 pg 的黄 毒 化 合物 ;真 菌孢 子和 菌 丝 体 应 被 破 坏,这 样 就 不 会
利用微生物或其代谢产物进行解毒具备高效率、
2.3 吸附剂脱毒
特异性强,以及对饲料和环境没有污染的优势,代表
常用吸附剂包括酵母细胞壁、硅铝酸盐、活性炭 了生物解毒的新方向。 研究发现,生物酶解毒具有对
等。 国外有报道称以硅藻土作吸附剂除去花生油中的 饲料无污染、有高度的专一性,不影响饲料的营养价
黄曲霉毒素比较有效。 Phillips 等(1995)报道了使用偶 值,而 且 能 够 避 免 毒 素 的 重 新 产 生 等 优 点 (Mishra 等,
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西路 2 号。
料原料,而且处理后原料残留有大量氨。 由于该方法
胡新旭、马秋刚、王宁、计成(通讯作者),单位及通讯地址 使用的设备投资大,成本高,已逐渐被淘汰。
同第一作者。
2.2 氧化处理法
收稿日期:2008-11-03
常用氧化试剂有次氯酸钠、臭氧、过氧化氢、氯气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571353)
联有 化学 配 基的 硅 藻土 选择 性 吸 附 黄 曲 霉 毒 素 并 进 2003)。 于是近些年生物酶解毒法成了研究的热点。
一步进行化学解毒的方法,效果良好。 但是使 用吸 附 3.1 微生物吸附黄曲霉毒素
剂不能解除黄曲霉毒素的毒性,它可能同时吸附饲料
许多微生物,包括细菌、放线菌、酵母菌、霉菌菌
增强大鼠抗 AFB1 的能力, 这类抗氧化剂包括 2-叔丁 基对甲酚(BHA)、2,6-二叔丁基对甲酚(BHT)、异硫氰酸
菌、米曲霉和枯草芽孢杆菌均对黄曲霉毒素有去除作 用,但由于是用带有活菌的发酵液进行实验,所以其
苄酯、2,2,4-三甲基-6-乙氧喹啉等。 其机理是抗氧化 作用机制很可能是菌体的吸附作用。 在以上这些微生
AFB1 广泛存在于饲料原料中,如花生粉、豆粕、棉 素的易感性其顺序是: 小鸭>鸡>小猪>犊牛>肥育猪>
籽粕、玉米、高粱等。 到目前为止,黄曲霉毒素仍是对 成年牛>绵羊。 有研究发现,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的黄
畜牧业威胁最大的霉菌毒素之一,各种动物对黄曲霉 曲霉毒素具有极强的致癌作用,严重威胁人类健康。
中的营养成分而降低营养物质的利用率,而且被吸附 丝体都能吸附真菌毒素。 乳酸菌属的许多菌株,包括
的毒素有可能在动物胃肠道中重新释放。 饲料行业目 Lactobacillus(El-Nezami 等,1998;Gratz 等,2005)、Bifi-
前采用这种方法较多, 也有许多新型的吸附剂问世, dobacterium(Peltonen 等 ,2000;2001)、Propionibacterium
Bata 等(1999)提出有效的霉菌毒素去毒方法应该 毒反应的最佳 pH 值和温度,并将其纯化。近年来,很多
58
关舒等:黄曲霉毒素的传统去毒方法和生物降解研究进展
专题论述
研究发现真菌的代谢产物能够降解黄曲霉毒素, 这些 发现可以降解 80.5% 的 AFB1, 而蛋白酶 K 处理后降 真菌包括 Trametes versicolor(Zjalic 等,2006)、Rhizopus 解率降低到 34.5%,这表明橙色黄杆菌对黄曲霉毒素
romyces cerevisiae(Shetty 等,2006)和 Trichoderma 属的 菌株(Shantha 等,1999)。
国内刘大岭研究小组开展了比较多的工作,并取
溶液中可以降解 AFB1,并推测是酶促反应。 Teniola 等(2005)报道了 4 株具有 降 解 AFB1 活 性
《饲料工业》·2008 年第 29 卷第 24 期
专题论述
黄曲霉毒素的传统去毒方法和生物降解研究进展
关 舒 胡新旭 马秋刚 王 宁 计 成
摘 要 黄曲霉毒素 B1 具有高毒性、高致畸性和高致突变性,是危害最大的真菌毒素之一。黄曲 霉毒素污染严重威胁动物的生产性能和人类健康,每年给饲料工业和畜牧业生产带来巨大的经济损 失。对黄曲霉毒素污染的控制急需一种安全、高效而且环保的解毒方法。文章对传统去毒方法和新型 生物技术降解黄曲霉毒素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0.34,鸭比鸡更敏感,特别是雏鸭。 对于生长禽日粮中 醛)对黄曲霉毒素污染的花生粉的去毒作用,并研究了
这些化学试剂对花生粉的理化性质的影响。 碱处理法
适合应用于含水量较高的青绿、青贮饲料以及液态粮
关舒,中国农业大学动物营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100193, 油,去毒效率高,但不适合籽实、饼粕等大部分固体饲
1 黄曲霉毒素的危害
的 AFB1 的安全值,一般认为不应超过 20 μg/kg。 猪对
黄 曲 霉 毒 素 是 一 类 主 要 由 黄 曲 霉 (Aspergillus AFB1 也很敏感,尤其是哺乳母猪和仔猪。 母猪采食受
flavus)和 寄 生曲 霉(Aspergillus parasiticus)真 菌 产 生 的 AFB1 严重污染的饲料, 母乳中会出现高水平的 AFB1,
毒素均具有很高的敏感性。Madden 等(1999)报道,日粮 2 黄曲霉毒素常规去毒方法
中含 0.2 mg/kg 黄曲霉毒素即可引起家禽采食量和增 2.1 碱处理法
重降低,降低程度与黄曲霉毒素浓度有关。 AFB1 可引
碱处理法包括氨化法和氢氧化钠法。 Mukendi 等
起鸡细胞免疫抑制,外周血液中 T 淋巴细胞数量减少, (1991)报道了使用亚硫酸钠、硫酸氢钠、氢氧化钠、氨
中毒症, 而且 BHT 等抗氧化剂浓度均超过常规使用 重新释放到培养基质中。 所以,微生物吸附去毒并不
量的 30 倍以上才显示较好的去毒效果, 这样对动物 是很理想的解毒方法。
具有一定毒害作用(Fanelli 等,2003)。
3.2 微生物代谢产物降解黄曲研究报道了微生物或其代
的 菌 。 其中 ,红 串红 球 菌(Rhodococcus erythropolis)和
sp., Mucor sp.(Varga 等,2005) 以 及一 些 酵 母 菌, 包 括 的解毒作用可能是酶促反应。 Smiley 等(2000)也发现
Trichosporon mycotoxinivorans(Molnar 等,2004)、Saccha- 一株橙色黄杆菌(F. aurantiacum)的粗蛋白提取物在水
关键词 黄曲霉毒素;解毒;生物技术 中图分类号 S816.33
Aflatoxin detoxification by traditional methods and biological technology Guan Shu, Hu Xinxu, Ma Qiugang, Wang Ning, Ji Cheng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