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人才培养方案

合集下载

高校人才培养方案

高校人才培养方案

高校人才培养方案高校人才培养方案是为了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具备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而设计的一项全面计划。

通过系统化地安排学科课程、实践环节以及综合素质教育等内容,高校人才培养方案旨在让学生在学术、思想和能力上都能得到全方位的提升。

一、培养目标与导向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是为了适应时代发展需求,培养能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在此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应明确,并且明确培养的导向。

首先,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基础知识,确保学生在相关领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

其次,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应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技巧。

最后,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应注重综合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内容。

针对不同专业的特点和需求,高校应制定相应的课程方案,合理安排学科课程,包括理论、实验和实践课程。

此外,高校人才培养方案还应注重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通过实践环节,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方法上,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应采用多元化、互动性强的教学方法,包括讲座、讨论、案例研究、实践操作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动性。

三、导师制度与学生指导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有效实施需要有完善的导师制度和学生指导机制。

高校应建立健全的导师制度,为每个学生指派专业的导师,负责学生的学术指导和个人发展指导。

导师应具备丰富的学术研究经验和实践经验,通过与学生的定期会谈和指导,帮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解决学习问题,并指导学生参与学术研究和实践活动。

此外,高校还应开设学生发展指导课程,帮助学生规划个人发展方向和目标,提供职业发展指导。

四、综合素质教育与实践机会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应注重综合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交往能力和领导力。

高校可以通过课程设置、社团活动和志愿服务等方式进行综合素质教育。

2024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024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024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引言: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和发展,新时代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

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高校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需要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

本文就2024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详细阐述,旨在为高校提供可行的培养方案,以培养更多的优秀专业人才。

一、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根据社会需求和产业发展趋势,我们明确2024年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这些专业人才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并能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具备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能够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

二、优化专业课程设置1. 强化基础课程:加强数理基础的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

建立科学严谨的基础课程体系,为学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2. 拓宽拔尖人才课程:设立一些开设更高难度和更深入学习领域的拔尖人才课程,以满足那些特别有能力和兴趣的学生的需求。

3. 强化实践教学:在课程中增加实践环节,提供学生实践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加强实验室建设,搭建实践平台,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到知识。

4. 强化综合素质教育:除了专业课程,还要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包括人文素养、外语能力、领导能力等。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

三、推进课程创新1. 引入新兴学科:根据社会需求和产业发展趋势,及时引入新兴学科。

例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领域的学科,让学生了解最新的技术和发展动向。

2. 融合跨学科:推进课程的跨学科融合,使学生能够全面地理解和应用知识。

例如,将计算机科学与心理学结合,培养计算机人机交互方向的专业人才。

3. 引入企业实践:与企业合作,引入企业实践,让学生了解企业的运作模式和需求,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

四、探索专业认证机制针对不同的专业,建立相应的专业认证机制。

认证过程应包括专业知识考核和实践能力评估,确保学生毕业后具备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1. 定期培训教师:通过组织定期的教师培训,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

学校培养专项人才方案

学校培养专项人才方案

一、方案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对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

为了满足社会对各类专业人才的需求,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和竞争力,我校特制定本专项人才培养方案。

二、培养目标1. 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

2. 培养学生在专业知识、实践技能、综合素质等方面达到一定水平,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3. 培养学生在国内外就业市场上具有竞争力,能够为社会创造价值的人才。

三、培养原则1. 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学生全面发展。

2.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3. 坚持产学研结合,拓宽学生就业渠道。

4. 坚持开放办学,引进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

四、培养方案1. 专业设置与调整:根据市场需求,设置与产业发展紧密相关的专业,并适时调整专业结构。

2. 课程体系改革: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3. 教学方法改革: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4. 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实验室、实训基地、实习基地等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5. 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引进和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师资力量。

6. 国际化办学: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提高学生的国际竞争力。

7. 就业指导与服务:加强就业指导,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拓宽学生就业渠道。

五、实施保障1. 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专项人才培养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各项工作。

2. 加大经费投入,确保专项人才培养工作的顺利实施。

3. 完善管理制度,建立健全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

4. 加强宣传引导,营造良好的专项人才培养氛围。

六、预期效果通过本专项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我校将培养出一批适应社会需求、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和竞争力,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2024年高校人才培养计划(三篇)

2024年高校人才培养计划(三篇)

2024年高校人才培养计划一、遵循原则1.遵循规律性。

坚持系统培养理念,整体统筹各学段,理顺各学段的功能定位与育人目标,使其依次递进、有序过渡。

2.注重整体性。

着眼完整人的成长,整体统筹各学科,加强学科间的相互配合,发挥综合育人功能。

3.体现协同性。

整体统筹各类教育阵地与教育类型,实现协同联动,构建协调一致的育人环境。

二、具体措施1.实施三段联动战略,深化落实贯通培养着眼于新的高考形势和学生的未来发展,解决各年级教学研究和实践中各自为战的.问题,在创新人才落实三段联动责任制,促进我市创新教育教学研究和实践更加科学有效。

一是根据学生在各年级的年龄特征、学习心理、学习任务的不同,将三个年级学生应养成的创新习惯、需掌握的创新技能和应形成的创新能力综合考虑,统筹安排各学段的教学任务,做到三段既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

加强学段间教学内容衔接的研究,协调三个学段的工作步调,实现学段教学和研究力量的优势互补和各种教育资源的共享,发挥学段统筹协作的整体集成效益。

二是确定具体任务。

根据学科教学的特点,统一制定提高创新能力的战略规划。

跟踪最新教改成果,提出具有前瞻性的学科教学发展意见。

开展三个学段学科贯通培养等重大课题研究。

统一组织有关的创新教育活动,为课堂教学提供正确的导向。

发现与解决影响创新教育发展的问题,确定重点研究课题。

三是落实段联动措施。

建立由三个年级教研员组成的学科创新教育研究小组,实行首席教研员制。

组长在学科教研工作中要起核心作用,发现问题、设计活动,组织领导本学科其他各学段教研员和教师进行教研教改。

分学科制定三段联动工作计划,有针对性地设计活动开展研究工作。

创新教育研究中心和教研室对学科创新教育教学联动的情况每半年考评一次,主要是对学科组提出的研究问题、开展的研究活动、研究的成果进行综合评价。

评价结果学科组内实行捆绑式考核,纳入教研员学科负责制。

2.建立创新潜质学生数据库,联动跟踪培养创新潜质学生是创新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具有浓厚兴趣、创新思维和动手实能力的学生,对于潜质学生加强跟踪管理有利于他们的良好的后续发展,同时能够发挥积极的榜样作用,使创新学生群体不断壮大。

高校人才培养方案

高校人才培养方案
-通识教育课程: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培养跨学科思维能力。
-专业基础课程:奠定学生专业理论基础,为专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专业核心课程:深化专业理论知识,强化专业技能训练。
-实践与创新课程:增强学生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创新潜能。
2.教学方法改革:
-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主动学习能力。
三、培养原则
1.以人为本: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尊重学生成长规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化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创新驱动:鼓励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4.开放包容:拓宽国际视野,吸收世界优秀教育成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四、培养路径
1.课程体系建设:构建涵盖通识教育、专业基础、专业核心、实践与创新四大模块的课程体系。
高校人才培养方案
第1篇
高校人才培养方案
一、背景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进步,高等教育在我国人才培养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为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依据国家教育方针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特制定本方案。
二、目标定位
本方案旨在培养具有良好思想品质、专业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级专门人才,使学生具备以下几方面的能力:2.政策支持:制定相关政来自措施,为人才培养提供有力保障。
3.宣传与推广:加强宣传与推广,提高人才培养方案的社会认可度。
4.持续改进:定期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评估与调整,确保方案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实用性。
本方案自发布之日起实施,未尽事宜,可根据实际情况予以调整。本方案最终解释权归高校所有。
第2篇
高校人才培养方案

高校人才培养计划大全

高校人才培养计划大全

高校人才培养计划大全高校人才培养计划是现代高等教育系统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旨在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高校人才培养计划,包括学科建设计划、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师发展计划等。

一、学科建设计划学科建设计划是高校进行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重要依据,通过对学科方向、重点领域和发展目标等进行规划,为高校提供科学、系统的发展方向。

学科建设计划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学科发展目标:指明学科的长远发展目标,包括发展水平、学科影响力、科研创新等方面。

2. 重点领域:确定学科的重点研究方向和领域,提出重点发展方向和目标。

3. 学科队伍建设:强调培养和引进学术带头人和青年才俊,推动学科队伍的稳定发展。

4. 科研平台建设:加强科研平台建设,提供良好的科研条件和环境,促进学科研究的进步。

二、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在特定学科领域内培养学生的具体计划和指南。

人才培养方案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课程设置:明确培养目标和要求,制定相应的课程设置,将理论学习和实践环节有机结合。

2. 实践教学: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鼓励学生参加实习、实训、科研等活动,提升实践能力。

3. 学术训练:培养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推动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和学术交流。

4. 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际工作能力。

三、教师发展计划教师发展计划是高校为教师个人发展提供的指导和支持。

教师发展计划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职称评定:建立完善的职称评定机制,为教师的晋升提供科学的依据和程序。

2. 岗位培训:提供岗位培训机会,帮助教师不断提升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

3. 学术交流:鼓励教师参加学术研讨会、国际合作交流等活动,拓宽教师的学术视野。

4. 科研支持:为教师提供科研经费和实验设备等支持,推动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

总结:高校人才培养计划是推动高等教育发展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

学科建设计划为高校提供了发展方向和目标,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了学生培养的目标和要求,而教师发展计划则关注教师个人发展。

大学本科“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实施方案全文编辑修改

大学本科“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实施方案全文编辑修改

精选全文完整版可编辑修改本科“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改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努力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提高人才社会竞争力,推进我校“国际知名、国内一流高水平大学”建设,学校决定从XXXX级本科生起,结合我校在学科方面所具有的优势和特色,启动XX大学本科“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树立全面发展和多样化的人才观念,主动服务国家战略要求和行业企业需求,改个人才培养模式,创立与社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着力培养学生服务国家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意识、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二、培养目标通过实施“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培养造就基础宽厚,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在专业及相关领域具有国际视野和持久竞争力的研究型创新人才、行业领军人才和高素质专门人才。

其中,在基础文理科专业重在培养“厚基础、强研究、重创新”的学术研究类人才;在应用文理科专业重在培养“宽口径、强实践、高素质”,能够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行业领军人才;在工科专业(包括传统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专业)贯彻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精神,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以工程师能力培养为主线,依托学校、企业两个支撑,通过学校培养、企业培养、自身培养三个维度,培养造就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

三、组织实施1.成立学校“卓越人才培养计划”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组长由校长担任,副组长由分管教学副校长担任,成员包括教务处、学生处、科技处、文科处、国际合作与交流处、校团委等职能部门负责人,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教务处,办公室主任由教务处处长兼任。

领导小组负责指导和规范“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的组织实施与管理工作,制定卓越人才培养的有关政策,协调解决培养和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2.成立院系“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工作小组。

人才培养计划实施方案(精选11篇)

人才培养计划实施方案(精选11篇)

人才培养计划实施方案(精选11篇)人才培养计划实施方案篇1财经学院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实施方案为切实提升财经学院专业建设内涵,提高财经学院人才培养质量,经学院教职员工充分讨论,特制定财经学院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实施方案。

一、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的组织管理在学院党政领导下,根据归口管理的基本原则,以办公室、实验室、教学系为实施单元,制定相应实施细则。

学院党政领导班子负责总体计划研究、任务分解、过程控制与总结。

二、卓越人才培养计划总体目标以“特立交通,经济天下”为办学特色,以“深化教学改革,推动学科发展,建设教学研究型学院”为主题,以培养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强烈的创新意识、宽广的国际视野、扎实的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

三、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实施方案(一)专业提升计划1、专业提升计划目标“专业提升计划”以促进财经学院所有本科专业内涵提升为根本目标,各专业通过5年建设,建成在市内有较强竞争力、在校内拥有比较优势与特色的专业,使我院人才培养质量再上一个新台阶。

(1)会计学专业进一步强化专业优势与特色,人才培养质量、专业综合实力和社会知名度达到市内同类院校先进水平,校内专业评估达到“优秀”,并争取通过国家专业评估与认证。

(2)市场营销专业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明确专业特色与优势,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加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质量、专业综合实力和社会知名度达到市内同类院校前列,校内专业评估达到“良好”,并积极争取成为市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3)经济学专业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培育专业特色与优势,人才培养质量、专业综合实力和社会知名度达到校内先进水平,校内专业评估达到“合格”,并积极争取成为校级特色专业。

(4)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健全人才培养体系,培育专业特色与优势,人才培养质量、专业综合实力达到校内中上水平,校内专业评估达到“合格”,并积极争取成为校级特色专业。

2、专业提升计划基本思路(1)研究专业发展战略、人才培养定位,明确专业建设目标与建设思路,确定专业特色和优势建设方向。

高校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高校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高校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一、前言高校本科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关键环节。

本文将从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内容等方面进行阐述,力求构建科学合理的高校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二、培养目标高校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具备扎实的学理基础和专业知识、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国际视野和敬业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学问修养:培养学生对本专业学科的全面理解和系统掌握,具备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能够独立进行学术研究和技术创新。

3. 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具备实际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团队合作: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协调能力,能够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

5. 国际视野:培养学生具备国际化的视野和交流能力,能够适应全球化的环境。

三、培养模式高校本科人才培养需要采用多元化的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课堂教学: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通过案例分析、讨论、实验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

2. 实践教学:开展实践课程和实践活动,提供学生实际操作和实践经验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3. 实习实训:组织学生到相关企事业单位进行实习实训,提供学生接触实际工作环境和职业能力培养的机会。

4. 科研训练:加强学生的科研训练,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5. 学科竞赛:组织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四、培养内容高校本科人才培养的内容需要注重学科基础知识的教育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学科基础知识:注重学生对本学科的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理解,掌握学科的基础理论和相关技术。

2. 实践技能培养: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包括实验技能、实践操作和实践项目的能力。

大学人才培育工作计划方案

大学人才培育工作计划方案

一、前言为响应国家关于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提升大学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特制定本人才培育工作计划方案。

二、培养目标1. 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品质、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2. 专业素养:使学生系统掌握所学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实践技能,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综合素质:提升学生的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领导力,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国际视野。

4. 终身学习:培养学生具备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

三、实施策略1. 课程体系改革:- 优化课程结构,强化通识教育,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

- 优化专业课程设置,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 引入跨学科课程,培养学生跨学科思维和创新能力。

2. 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师资培训,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

- 引进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 鼓励教师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拓宽学术视野。

3. 实践教育:- 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加强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

- 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 开展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4. 国际化教育:- 鼓励学生参加国际交流项目,提升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 邀请国际知名学者来校讲学,为学生提供国际化的学术资源。

- 加强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合作,共同培养高素质人才。

5. 评价体系改革:- 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

- 实施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

- 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

四、保障措施1. 组织保障:成立人才培育工作领导小组,统筹规划、协调推进人才培育工作。

2. 政策保障:制定相关政策,为人才培育工作提供制度保障。

高校人才培养方案

高校人才培养方案

高校人才培养方案
高校人才培养方案是指高校针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和需求,制定的一
系列教学和学习计划。

高校人才培养方案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课程设置:通过制定和调整课程设置,确保学生能够获得全面、
系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课程设置应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科发展状况
进行调整,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2. 教学方法: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例如讲授、研讨、实验、
实践等,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学习、培养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能力。

3. 实践教学:强调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如实习、实训、实验等,
让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培养实践能力和解决问
题的能力。

4. 评价体系:建立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估。

评价应注重综合能力的考察,包括知识掌握、技能运用、思维
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

5. 学生发展支持: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学生发展支持,如职业咨询、创业指导、社团活动等,帮助学生在学术、职业和个人发展方面取
得进步。

6. 国际化教育: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开展国际化的课程和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综上所述,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应注重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的改进,
强调实践教学与评价体系的完善,同时提供学生发展支持和国际化
教育,以培养具备全面素质和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级专门人才。

大学人才培养方案

大学人才培养方案
5.劳动教育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尊敬劳动的思想观念,增强学生的劳动技能和实践能力。
三、培养措施
1.优化课程设置
(1)构建多元化、模块化课程体系,涵盖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实践教育。
(2)加强课程内涵建设,提升课程教学质量。
(3)推进课程信息化建设,提高课程资源利用率。
2.强化实践教学
(1)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二、培养目标
1.德育方面: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和职业道德。
2.智育方面:使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宽广的知识面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3.体育方面: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
4.美育方面:提高学生审美素养,培养学生艺术欣赏和创作能力。
5.劳动教育方面: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尊敬劳动的思想观念,增强学生的劳动技能和实践能力。
三、培养措施
1.优化课程体系
(1)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实现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实践教育的有机结合。
(2)加强课程内涵建设,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3)推进课程信息化建设,提高课程资源利用率。
2.强化实践教学
(1)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实践教学质量。(Leabharlann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3)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5.优化师资队伍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2)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3)加强教师培训与交流,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四、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成立人才培养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全校人才培养工作。

高校人才培养方案模板

高校人才培养方案模板

人才培养方案模板一、培养目标本人才培养方案旨在培养具有以下目标的人才:1.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具备从事本专业工作的综合素质;2.具备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不断发展和适应行业变化;3.具备良好的沟通和团队合作能力,能够与他人协作完成任务;4.具备职业道德和责任感,能够为企业和社会做出贡献。

二、培养内容1.专业知识: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包括但不限于学科基础、核心技术、行业趋势等。

2.专业技能:具备本专业的基本技能,包括但不限于实践操作、数据分析、项目管理等。

3.综合素质: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等。

4.创新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但不限于创新设计、技术改进、业务拓展等。

5.团队合作能力:培养良好的沟通和团队合作能力,包括但不限于团队协作、沟通表达、领导能力等。

6.职业道德和责任感: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责任感,包括但不限于诚信守法、责任担当、环保意识等。

三、培养方式1.理论学习:通过课堂教学、课外阅读、专题讲座等方式,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专业知识和理论。

2.实践操作:通过实验、实习、项目等形式,让学生掌握实际操作技能,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3.综合素质培养:通过课程设计、社会实践、文化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4.团队合作能力培养:通过小组作业、团队项目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5.职业道德和责任感培养:通过课程设计、社会实践、企业文化教育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责任感。

四、培养计划1.第一学期:开设专业基础课程,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和理论。

2.第二学期:开设专业核心课程,让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基本技能和综合素质要求。

3.第三学期:开设专业选修课程,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进行学习。

4.第四学期:开设实践课程,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和项目设计,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5.第五学期:开设综合素质课程,让学生了解社会和文化知识,提高综合素质。

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2024

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2024

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2024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是高等教育机构制定的针对本科生的培养计划,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本文将介绍一个2024年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参考内容。

1. 课程设置与专业发展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在于合理的课程设置和专业发展规划。

2024年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应该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科发展趋势,科学规划各个专业的必修课、选修课和实践环节,确保本科生能获得全面的知识结构和专业能力。

2. 学科交叉与跨学科能力培养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的日益复杂,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应该注重学科的交叉融合和跨学科能力的培养。

提供学科交叉的选修课程,鼓励学生跨学科学习,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本科生是高等教育中最重要的人才培养对象之一,他们需要通过实践教学来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

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应该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包括实习、实验、实训等,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

4. 学术研究与科学素养培养作为本科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学术研究和科学素养培养是2024年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应该重视的内容。

通过科研训练和学术交流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研究能力,让他们具备持续学习和创新的能力。

5. 个性化拓展与全人教育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应该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全人教育。

通过开设选修课程和社团活动,满足学生不同的兴趣和需求,培养他们的领导能力、团队合作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6. 国际化视野与国际交流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本科人才培养方案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和国际交流能力。

促进学生参加海外交流项目、外语学习和国际课程设置,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和国际视野。

7. 素质评价与终身学习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应该采用多元化的素质评价方式,包括考试、项目评估、作业报告等。

同时,鼓励学生进行终身学习,提供继续教育和职业发展支持,使他们能够适应社会的变化和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

高校人才培养方案

高校人才培养方案

高校人才培养方案高校人才培养方案是指高校为学生提供的一系列教育培养计划,包括教育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等。

高校人才培养方案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提高高等教育教育质量、提高人才素质和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措施。

一、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意义高校人才培养方案是高等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基础,是高学历人才的重要来源。

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一方面需要围绕学科建设和专业设置进行,提高人才培养与实际生产、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加强职业导向,提高社会竞争力;另一方面,高校人才培养方案需要关注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精神。

二、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内容1.教育目标教育目标是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它是教育教学活动的总目的、总方向和总要求,是人才培养的根本依据。

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教育目标应根据学科特点和社会需求不断调整和更新。

2.课程设置课程设置是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专业基础和实用技能。

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应根据学科特点和社会需求不断调整和更新。

3.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手段,它直接关系到学生成长的速度和成效。

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教学方法应多样化、灵活、符合学生需要,根据学科特点和实际情况加强实践教学和案例教学,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和手段。

4.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学生提高能力和素质的重要途径。

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实践教学应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注重将学生的学科知识和实践技能结合起来,不断改进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丰富实践教学的资源和手段。

三、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加速,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1.课程改革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应根据社会发展和行业需求来调整,尤其是加强跨学科和综合能力培养。

高校人才培养方案

高校人才培养方案

高校人才培养方案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一)一、专业培养目标及基本要求培养目标: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体育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受到体育科学研究基本训练的体育学科专门人才,为体育学及其相关体育专业研究生教育的合格生源。

基本要求: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热爱体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较强的事业心、责任感和艰苦务实、团结合作的精神。

系统地掌握体育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体育科研能力。

掌握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具有较宽的知识面。

具有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有所专长,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性。

初步掌握一门外国语,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

具备健康的体魄、健全的心理和良好的卫生习惯,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

二、学制学制为四年,弹性学习年限为3―6年。

三、课程体系(详见教学计划)本专业课程体系包括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等学科领域,以及田径、体操、篮球、排球、足球、武术、游泳等运动实践类课程组成。

(一)体育人文社会学类学科领域的核心知识单元为:学校体育学、体育心理学、体育学概论、体育社会学、体育教学论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教学和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提高体育人文素养,培养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

具体目标是:1、掌握学校体育学、体育心理学、体育学概论、体育社会学、体育教学论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方法,了解学校体育实践涉及的哲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历史学问题。

2、具有综合运用体育人文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解决体育,尤其是学校体育所涉及问题的意识,形成将所学的理论和方法运用于解决实践问题的基本能力。

3、培养对体育人文社会学类课程学习的兴趣,初步形成对学校体育工作和体育教师职业的正确态度。

学院人才培养方案

学院人才培养方案
3.拓宽知识领域,加强通识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4.强化创新能力培养,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竞赛、实践活动,提升实践能力。
5.紧密结合社会需求,优化课程设置,注重学生职业发展。
四、课程设置
1.公共基础课程: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体育等,旨在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符合学位授予条件的学生,授予相应学位。
七、实施方案
1.制定详细的课程教学大纲,明确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
2.加强教材建设,选用优质教材,确保教材质量。
3.优化教学手段,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学效果。
4.强化实践教学,完善实验室、实习基地建设,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5.加强校企合作,开展产学研结合,拓宽学生实践渠道。
2.专业基础课程:根据专业特点,设置相应的专业基础课程,为学生深入学习专业知识打下基础。
3.专业核心课程:根据专业发展方向,设置专业核心课程,强化学生专业能力培养。
4.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占总学分比例不低于40%。
5.选修课程:设置一定比例的选修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
学院人才培养方案
第1篇
学院人才培养方案
一、背景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进步,对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为满足社会对各类专业人才的需求,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学院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需秉持先进的教育理念,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培育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二、培养目标
3.个性化原则: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4.动态调整原则:根据社会需求和发展趋势,适时调整培养方案。

优秀人才培养工作方案(通用7篇)

优秀人才培养工作方案(通用7篇)

优秀人才培养工作方案(通用7篇)优秀人才培养工作方案篇1为进一步深化我校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设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学校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全面修订。

此项工作于11月启动,前后历时十个多月,现已修订完成并发布,将于-2021学年第一学期在级开始实施。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实施人才培养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是组织教学活动、实施教学管理和审核学生毕业资格的主要依据。

在全面总结版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新版人才培养方案主要体现如下特点:一是突出专业分类建设。

根据我校专业特点,新版方案在人才培养总体分为教师教育类和非教师教育类的基础上,进一步将专业类型细分为基础类、应用类和艺体类,为各专业明确办学定位,利用好现有办学资源,设计好人才培养路径,服务好人才培养奠定基础;二是明确专业核心课程。

针对08方案对学生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不足、专业核心课程界定模糊的弊端,新版方案修订要求各专业综合考虑学校人才培养总体目标、社会需要、学科专业发展特点等因素,明确本专业培养人才的核心能力,进而确定本专业的核心课程;明确专业核心课程,加强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为学生今后专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知识与能力基础。

三是加强实践创新能力培养。

本次的方案修订中,明确要求各专业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的学分比重,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把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此外,还允许各专业根据本专业教育教学特点增设创新学分,鼓励学生通过科学研究等方式获得该学分。

据了解,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总体设计和实施蓝图,是学校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集中体现。

学校高度重视此次方案修订工作,校党委书记顾家山、校长王伦多次提出具体要求和指导意见,分管副校长李进华全程参与、直接指导,相关部门、各学院积极组织开展修订工作,期间召开相关会议10余次,其中包括为期两天的新版方案集体评审论证会。

方案修订遵循“系统设计、分类指导、强化实践、突出能力”的总体要求,充分体现了我校加强专业内涵建设、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深化人文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人才培养目标。

高校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高校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高校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为了适应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创新的需要,高校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应当以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本文将从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和实践教学等方面探讨高校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内容。

一、培养目标高校本科人才培养应当立足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和素质,培养学生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

1. 知识能力。

学生应当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学习能力,能够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和方法,并能灵活运用于实践中。

2. 创新能力。

学生应当具备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能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能够提出新的创新理念和构思。

3. 团队合作能力。

学生应当具备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能够在团队中协调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4. 实践能力。

学生应当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解决实际问题,并具备一定的项目管理和实践指导能力。

二、培养模式高校本科人才培养应当采用多元化、开放式的培养模式,培养学生多样化的能力和素质。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培养模式。

1. 课堂教学模式。

以教师为中心,学生为主体,通过讲授、实验和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和理论能力。

2. 实践教学模式。

通过实践活动,如实习、社会调查和实验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 项目教学模式。

通过开展科研项目或实践项目,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4. 辅导教学模式。

通过个别辅导和小组辅导等方式,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上的问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课程设置高校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应当注重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结合,突出实践和创新的要求。

以下是几个重要的课程设置。

1. 基础课程。

包括数学、物理、化学、英语、思想政治等基础课程,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和科学研究能力。

2. 专业课程。

根据学生的专业方向,设置相应的专业课程,包括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

3. 选修课程。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发展需要选择一定数量的选修课程,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和技能。

学校“人才培养”实施方案

学校“人才培养”实施方案

学校“人才培养”实施方案1. 引言本文档旨在制定学校“人才培养”实施方案,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提高学校培养优秀人才的能力。

2. 目标和原则- 目标:通过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具有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 原则:坚持质量第一、全面发展、个性定制、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

3. 实施方案3.1 课程设置- 设计灵活多样的课程,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和发展方向。

- 引入前沿科技和实践案例,提升教学质量和实际应用能力。

3.2 实践活动- 提供多样化的实践机会,如实、实训和社会实践等。

- 引导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能力。

3.3 导师制度- 实施导师制度,建立学生与导师的良好互动和指导关系。

- 导师提供学术指导和职业规划建议,辅助学生发现个人优势和发展方向。

3.4 团队合作- 鼓励学生进行团队合作项目,提高协作和沟通能力。

- 在课程和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领导能力。

3.5 多元评价- 建立多元化的评价制度,综合考量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 包括课程考核、实践评价和终期评估等多个方面。

4. 资源保障4.1 师资建设-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供高水平的教师团队。

- 组织教师培训,提高教学水平和方法。

4.2 教学设施- 更新和提升教学设施,创造良好的研究环境。

- 提供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和实验室条件。

4.3 学术资源- 拓展学术资源渠道,引进并推广优秀教材和学术资料。

- 营造学术交流和研究氛围。

5. 实施和监督5.1 实施阶段划分- 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明确每个阶段的目标和任务。

- 分阶段推进“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和落实。

5.2 监督和评估- 建立监督评估机制,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定期评估。

- 收集学生和教师的反馈意见,不断完善方案内容。

结论本学校将通过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全面提升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水平,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

同时,学校将保障实施方案所需的各种资源,并不断完善方案内容与实施效果的监督评估机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一)一、专业培养目标及基本要求培养目标: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体育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受到体育科学研究基本训练的体育学科专门人才,为体育学及其相关体育专业研究生教育的合格生源。

基本要求: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热爱体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较强的事业心、责任感和艰苦务实、团结合作的精神。

系统地掌握体育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体育科研能力。

掌握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具有较宽的知识面。

具有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有所专长,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性。

初步掌握一门外国语,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

具备健康的体魄、健全的心理和良好的卫生习惯,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

二、学制学制为四年,弹性学习年限为3―6年。

三、课程体系(详见教学计划)本专业课程体系包括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等学科领域,以及田径、体操、篮球、排球、足球、武术、游泳等运动实践类课程组成。

(一)体育人文社会学类学科领域的核心知识单元为:学校体育学、体育心理学、体育学概论、体育社会学、体育教学论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教学和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提高体育人文素养,培养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

具体目标是:1、掌握学校体育学、体育心理学、体育学概论、体育社会学、体育教学论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方法,了解学校体育实践涉及的哲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历史学问题。

2、具有综合运用体育人文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解决体育,尤其是学校体育所涉及问题的意识,形成将所学的理论和方法运用于解决实践问题的基本能力。

3、培养对体育人文社会学类课程学习的兴趣,初步形成对学校体育工作和体育教师职业的正确态度。

4、在掌握体育人文社会学科知识的基础上,提高体育人文素养,培养体育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

(二)运动人体科学学科领域的核心知识单元为:人体形态结构与运动、人体生理功能与运动、人体运动与适应的生化基础和体育保健与健康;选修知识单元为: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运动与营养、体育康复等。

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了解运动过程中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能量代谢变化规律及其适应机制,掌握体育保健康复的知识技能,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提高科学素养。

具体目标是:1、掌握人体各器官系统形态结构的基本特征和运动器官的基本工作原理;熟悉动作的形态学分析方法、人体形态测试方法及二者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了解人体生长发育一般规律。

2、掌握人体生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及运动中人体生理功能的变化规律和机制,熟悉常用运动生理功能检测与评价方法及其在体育教学、大众健身、运动训练及体育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3、掌握人体的化学组成以及运动过程中物质和能量代谢的规律与特点;理解运动过程中人体适应性变化的规律与分子机制;学会常用生化指标检测方法及其在体育教学、大众健身、运动训练及体育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4、树立现代健康观,了解影响健康的因素,掌握体育卫生、医务监督及运动性病症的基本知识,具备运动损伤的简易处理和预防、急救、按摩及运动疗法的基本技能。

(三)运动实践领域核心知识单元为:田径、体操、篮球、排球、足球、武术等;选修知识单元为:健美操、乒乓球、球、羽毛球、跆拳道、体育舞蹈等。

运动实践领域的学习目标是:使学生了解运动实践领域核心知识单元项目的基本规律,掌握其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技术。

通过选修知识单元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若干项运动实践类课程,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1、体育设施资源的开发发挥体育器材的多种功能。

体育器材一般都具有多种功能,例如:栏架可以用来跨栏,也可以用作投射门,还可以用作钻越的障碍等;利用跳绳可以做绳操、斗智拉绳等。

只要转换视角和思维方式,就可以开发出常用器材的许多新功能。

制作简易器材,改善教学条件。

例如:用废旧的铁锨杆、锄把等制作接力棒,用废旧的竹竿和橡皮筋制作栏架,用废旧足球、棉纱和沙子等制作实心球,用废旧的棕垫、帆布制作沙袋,用木块制作起跑器,用树桩制作“山羊”,用砖头水泥或石块砌成乒乓球台,用砖头、木板、竹竿代替球等。

改造场地器材,提高场地利用价值。

可以把学校成人化的场地器材改造成适合中小学学生活动的场地器材,例如:降低篮球架高度,降低排球高度,缩小足球门,缩小足球、排球、篮球的场地等。

合理布局学校场地器材。

学校场地器材的布局,应当既要满足教学的需要,还要满足课外体育活动和校内比赛的需要;既要方便组织,又要方便教学活动;既要确保安全,又要保证学生有地方活动;要形成相互依托、互为补充的多功能活动区。

合理使用场地器材。

应当根据本校和周边环境,合理规划、充分利用空地,使学生能进行安全、适宜的体育活动。

学校要加强场地器材和周边环境的协调、管理工作,安全地、最大限度地提高场地器材使用率,同时要加强场地器材的保养工作,合理地使用有限的财力、物力,使每一件设施都能起到尽可能大的作用。

例如:在课余时间对学生开放体育场地,安装多向篮球架,因地制宜设计自然地形跑道等。

2、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现有运动项目的改造。

现有运动项目资源十分丰富,要大力开发,以适应和满足中小学学生的实际需要。

各地学校和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身心发展情况加强对运动项目的改造工作,这是课程设计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重要方面。

这里所说的运动项目的改造,主要是指简化规则、简化技战术、降低难度要求、改造器材等。

新兴运动项目的引用。

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适当选用健美、攀岩、现代舞等新兴运动项目。

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资源的开发。

体育专业课程应当大力开发和利用宝贵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资源。

3、课外和校外体育资源的开发课外体育资源的开发。

这里所说的课外泛指锻炼和课外体育锻炼时间等。

增加防治脊柱侧弯操、眼保健操、跑步、球类活动、民间体育、游戏活动等内容。

锻炼内容可以由锻炼小组或班级确定,学生也可以自选锻炼内容。

4、校外体育资源的开发社区体育活动和竞赛;区县镇的体育活动和竞赛;体育俱乐部活动;节假日体育活动和竞赛。

5、自然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空气,可以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有氧操等。

利用阳光,可以进行日光浴。

利用水,可以进行游泳、温泉浴等。

春季可以开展春游、远足,夏季可以开展游泳、沙滩排球,秋季可以开展爬山、越野跑,冬季可以开展滑冰、滑雪。

6、体育信息资源的开发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如广播、电视、络,获取体育信息,不断充实和更新课程内容。

由于地区的差异性极大,在条件相对较差的学校,也可以利用教学挂图、黑板绘制简图等提高教学效果。

四、能力培养(一)专业教学能力本专业的教学能力,包括备课、课前准备以及在课堂教学中的讲解示范、喊口令、调动队形、纠正错误动作、保护与帮助、体育绘图等方面能力。

1、示范能力(1)训练内容包括完整示范、分解示范、示范点、示范面、示范时机等。

(2)训练要求示范动作准确,示范点恰当,示范面适宜,示范时机合理,完整示范与分解示范的使用科学。

掌握了示范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能使学生感知动作,以形成正确的动作概念。

(3)训练途径各门教师术课教学中,应说明每一次示范为什么要做完整示范?为什么要分解示范?为什么要站在这样的位置?为什么要给他们进行正误对比?以加强学生对所有示范动作的理解与记忆。

每一门术课教学中,教师应经常让学生出列做示范动作。

每次示范后教师除了应当说明动作正确与否外,还应说明示范的点与面是否合理。

(4)训练测评术课考核中的技评。

教育实习过程中,学校指导教师把实习生示范能力作为教育实习成绩的一个部分。

测评标准:优:示范动作正确,示范点与面结合得好,示范时机合理,灵活运用完整示范与分解示范。

良:示范动作较正确,示范点与面结合得较好,示范时机较合理,运用完整示范与分解示范。

中:示范动作正确,示范点、示范面合理合格:示范动作欠正确,示范点、示范面欠合理。

不合格:以上内容掌握较差或个别方面有错误。

2、口令、调动队形能力(1)训练内容与要求口令的发音部位要正确,音长、音量要合理分配,呼喊出的口令正确、清楚、宏亮、有节奏。

队形调动与指挥位置的选择要合理。

(2)训练途径体操课中,把口令与队形调动作为一个重要内容列入教学计划,通过教师的课堂讲解、分组练习和学生轮流实习来培养这一能力。

其他术课教学,特别是专项课中,教师应经常有计划地安排学生与指导学生领做准备活动。

(3)训练测评体操课应对每一个学生喊口令、调动队形能力进行考核,作为体操成绩的一个部分。

教育实习中,学生喊口令及调动队形的能力应作为教育实习的一个部分来打分。

测评标准:优:口令正确、清楚、宏亮、有节奏、队形调动、指挥位置合理,掌握熟练。

良:以上内容掌握较好。

中:以上内容掌握一般。

及格:以上内容掌握欠缺。

不及格:口令不正确,不够清楚宏亮,节奏感不强,队形调动欠合理。

3、保护与帮助能力(1)训练内容运动技能的形成,一般要经历泛化、分化和自动化三个阶段。

在这三个阶段,保护与帮助应采用不同的方法:泛化价段一般是采用助力、信号、标志物、器材等方法保护帮助;分化阶段一般采用直接、间接的帮助,利用器材自我保护;自动化的阶段主要是利用器材和自我保护。

(2)训练要求掌握保护与自我保护的位置、部位;(2)掌握保护与帮助的各种方法及脱保时机。

(2)训练途径体操课中,应详细地讲解保护帮助的方法与要求。

在体操课以及其它课中,教师应注意安排学生之间的相互保护、帮助。

(3)训练测评学生保护、帮助的能力应作为体操课成绩的一个部分来进行考核(包括理论和实际能力考核)。

学生保护、帮助的能力作为评定教育实习成绩的内容之一。

测评标准:优:能熟练地掌握保护、帮助的方法。

良:能较好地掌握保护、帮助的方法。

中:基本掌握保护、帮助的方法。

及格:基本掌握保护、帮助的方法。

不及格:运用保护、帮助的方法不够熟练。

4、纠正错误动作的能力(1)训练内容与要求能及时地发现学生的错误动作,正确分析出现错误动作的原因,采取合理,有效的方法纠正错误动作。

(2)训练途径在术课教学中,教师对学生中出现的错误动作,应进行原因分析,讲清纠正错误动作应采取的方法。

在术课教学中,对出现错误动作的学生,教师应经常让他们自己分析原因,采取措施,纠正错误动作。

(3)训练测评在各门术课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学生之间相互纠正错误动作的训练。

在各门术课考核中增加这一内容。

测评标准:优:发现错误动作及时,原因分析正确,纠正错误动作方法合理。

良:能较准确地发现错误动作,并能较好进行原因分析以及采取措施纠正错误动作。

中:能发现错误动作,原因分析及纠正错误动作的能力―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