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必修一电解质与非电解质教案
高一化学教案,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电解质与非电解质一、考点突破1. 知道电解质和非电解质,能通过实验现象,探求电解质溶液导电的本质原因;2. 能够从微观角度理解化学物质的存在状态,初步学会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二、重难点提示重点:理解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
难点: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1. 概念(1)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2)非电解质:无论在水溶液中还是在熔融状态下均不能导电的化合物。
如蔗糖、酒精。
2. 电离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
注:电离与是否通电无关。
3. 电离方程式的书写(1)电解质溶于水后,生成水合离子,但为了书写方便,常写成简单离子的形式。
例如:NaOH:NaOH=Na++OH-。
(2)书写电离方程式时,要注意电荷守恒和质量守恒,原子团、离子一般不能拆开。
例如:KClO3=K++ClO-3。
(3)不同酸式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形式不同。
例如:NaHSO4=Na++H++SO2-4NaHCO3=Na++HCO-34. 从电离的角度理解酸、碱、盐(1)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H+的化合物。
(2)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OH-的化合物。
(3)盐:电离出金属阳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阴离子的化合物。
【随堂练习】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液态HCl、固态NaCl均不导电,所以HCl、NaCl均是非电解质B. NH3、CO2的水溶液均能导电,所以NH3、CO2均是电解质C. 蔗糖、酒精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时均不导电,所以它们是非电解质D. 铜、石墨均导电,所以它们是电解质思路分析:该题主要考查电解质、非电解质的判断标准。
判断某化合物是否为电解质,应从其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否导电判断;另外从物质分类来看,酸、碱、盐均为电解质。
答案:C例题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硫酸钡不溶于水,所以硫酸钡是非电解质B. 二氧化碳溶于水可以导电,所以,二氧化碳是电解质C. 固态磷酸是电解质,所以磷酸在熔化时或溶于水时都能导电D. 液态氯化氢不能导电,但氯化氢是电解质思路分析:硫酸钡不溶于水,并不代表它绝对不溶,只要溶解的那部分硫酸钡能电离出离子,就应为电解质,A不正确;H2CO3在水中有微弱的电离,而不是CO2的电离,B不正确;磷酸在熔融状态下不能电离,当然也不能导电,C不正确。
高中化学教案

高中化学教案教案标题: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区别教学目标:1. 理解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基本概念2. 掌握区分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实验方法3. 理解电解质与非电解质在溶液中的离子和分子状态的差异4. 了解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难点:1. 区分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和方法2. 理解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离子和分子状态的差异教学准备:实验器材:盛水杯、玻璃棒、导线、灯泡、盐、糖、纯净水教学过程及内容:一、引入(5分钟)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回顾物质的物态变化和溶解的基本概念,并了解物质在溶液中的状态。
二、内容讲解(10分钟)1. 电解质的概念:- 电解质指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物质。
- 电解质在溶液中以离子的形式存在。
2. 非电解质的概念:- 非电解质指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不能导电的物质。
- 非电解质在溶液中以分子的形式存在。
三、实验操作(15分钟)1. 实验操作步骤:a.取盛水杯,加入适量的纯净水。
b.向纯净水中加入一小勺盐,搅拌均匀。
c.将导线的两端插入水中。
d.将水杯连接到灯泡上。
2. 观察现象:- 灯泡发亮。
四、教师分析(10分钟)1. 实验结果分析:- 盐在水中溶解时,产生两种离子:钠离子(Na+)和氯离子(Cl-)。
- 溶液中的离子带电,能够导电。
2. 结论:- 盐是电解质,其水溶液能够导电。
五、实验操作(15分钟)1. 实验操作步骤:a.重复前面的实验操作步骤。
b.将导线的两端插入水中。
2. 观察现象:- 灯泡不亮。
六、教师分析(10分钟)1. 实验结果分析:- 糖在水中溶解时,没有产生离子。
- 溶液中没有带电粒子,无法导电。
2. 结论:- 糖是非电解质,其水溶液不能导电。
七、总结(5分钟)回顾本节课的内容,总结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基本概念和区别,并与学生就其他物质进行讨论。
八、拓展应用(10分钟)介绍电解质在生活中的应用:1. 电解质在电池中的应用。
2. 食盐在食物调味和防腐中的应用。
电解质与非电解质教案

电解质与非电解质教案一、引言本教案致力于通过教学活动,帮助学生理解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概念、特性和区别。
通过实验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提高他们的实验操作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定义和特征;2. 掌握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常见示例;3. 能够区分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三、教学内容及活动安排1. 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介绍(10分钟)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向学生介绍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定义和基本特征。
2. 实验一: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判断(30分钟)实验步骤:(1)准备若干小瓶子,并标注编号;(2)将盐酸、葡萄糖、水、酒精等不同物质分别装入不同的小瓶子中;(3)让学生根据物质特性,预测每个小瓶子中的物质是电解质还是非电解质;(4)逐一对每个小瓶子进行测试,使用电流表或万用表测试电导率,根据测试结果判断物质的性质。
3. 案例分析:真实生活中的电解质和非电解质(20分钟)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哪些物质是电解质,哪些物质是非电解质,并解释原因。
4. 实验二: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电离程度(30分钟)实验步骤:(1)准备电导仪、滴定管等实验器材;(2)将酒精和盐酸分别装入两个容器中;(3)将电导仪的两端分别插入两个容器中的溶液,并记录电导表的数值;(4)逐渐加入水,观察电导表的数值变化;(5)根据电导表数值的变化,说明酒精和盐酸的电离程度。
5. 总结与拓展(20分钟)总结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定义、特征以及在实验中的表现。
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出更多相关问题供学生思考和拓展。
鼓励学生进行进一步阅读和实践,深化对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理解。
四、教学评估1. 实验操作评估:根据学生在实验中的实际操作情况,评估他们的实验技能和实验仪器的使用能力。
2. 讨论参与评估:结合案例分析和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概念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3. 问题解决评估:根据学生在拓展环节提出的问题,评估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思维拓展。
化学实验教案电解质与非电解质实验

化学实验教案电解质与非电解质实验化学实验教案:电解质与非电解质实验实验目的:通过观察不同物质在水中的导电性,探究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性质。
实验器材:1. 电解质溶液:盐酸、硫酸、氢氯酸等。
2. 非电解质溶液:蔗糖溶液、无水乙醇、纯净水等。
3. 导电仪器:电导仪或者是简单的电灯泡与导线组成的电路。
实验步骤:1. 实验前准备:a. 将所需的电解质溶液和非电解质溶液准备好。
b. 确保导电仪器正确连接并处于工作状态。
2. 实验过程:a. 将电解质溶液和非电解质溶液分别倒入不同的试管中。
b. 将导电仪器的两个电极分别插入不同试管中的溶液。
c. 观察和记录导电仪器的变化,例如灯泡是否亮起或者电导仪的读数。
实验结果与讨论:1. 对于电解质溶液:a. 导电仪器显示导电性,灯泡亮起或电导仪读数明显。
b. 说明电解质在水中能够产生离子,并使溶液具有导电性。
2. 对于非电解质溶液:a. 导电仪器不显示导电性,灯泡不亮或电导仪读数接近零。
b. 说明非电解质在水中无法产生离子,溶液不具有导电性。
3. 实验现象的解释:a. 电解质是可以在溶液中离解成离子的溶质,能够导电。
b. 非电解质是不能在溶液中离解成离子的溶质,不具有导电性。
c. 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区别在于其分子内部化学键的强弱,决定了其在水中的溶解性和导电性。
4. 应用与展开:a. 可以进一步讨论不同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特性及应用领域。
b. 可以与日常生活中的实例相联系,如盐水、果汁的导电性等。
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应注意安全,避免溶液的飞溅或误触电线。
2. 实验后应清洗实验器材,保持实验台的整洁。
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验证了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不同性质。
电解质在水中能够产生离子,具有导电性;而非电解质无法产生离子,不具有导电性。
这个结果对于化学理论的学习和实际应用具有一定的意义。
以上是关于化学实验教案:电解质与非电解质实验的详细描述。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以直观地认识和理解电解质与非电解质,培养他们的实验观察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高一化学下册《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教案、教学设计

-例如,通过讨论食盐在水中的溶解、电离过程,引导学生理解电解质在调味、防腐等方面的作用。
4.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心得,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接着,我会列举一些常见的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如酸、碱、盐和有机物等,并通过表格对比它们的特点,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认识。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这一环节,我会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以下问题:
1.如何判断一个化合物是电解质还是非电解质?
2.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
3.电解质的电离过程是如何影响其导电性的?
每个小组可以分享他们的观点和发现,其他小组可以补充或提出疑问。通过这种互动式的学习,学生能够加深对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理解,并学会如何应用这些知识。
(四)课堂练习
在这一环节,我会提供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这些题目将涵盖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判断、电离过程的描述等。我会巡回指导,为学生提供即时的反馈和帮助。
4.分组进行调查研究,了解电解质在工农业生产、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形成一份调查报告,报告内容包括:电解质的应用实例、作用原理、对环境的影响等。
5.结合课堂实验,思考以下问题并完成实验报告:
-实验中观察到的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导电性现象有哪些?
-通过实验,如何判断一个溶液是否为电解质溶液?
-分析实验结果,总结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导电性的差异及其原因。
高一化学下册《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掌握两者非电解质;
高一年级化学 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概念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姓名
微课名称
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概念
知识点来源
□学科:化学□年级:高一□教材版本:人教版
□所属章节: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
录制工具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方法
CamtasiaStudio
设计思路
1、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概念
2、有关概念的正误辨析
3、归纳总结
4、练习巩固
教学设计
内容
教学目的
掌握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概念
四:练习巩固
判断下列物质中哪些是电解质?哪些是非电解质?
①NaOH溶液②氯化钠固体③金属钠④SO3⑤BaSO4⑥乙醇⑦熔融的NaCl⑧Na2O
电解质:② ⑤ ⑦ ⑧
非电解质:④ ⑥
4、SO3溶于水能导电,是不是可以说SO3是电解质?提示:SO3+H2O =H2SO4
三、小结电解质判断的注意事项:
(1)电解质所指的对象化合物。
(2)导电的条件:水溶液或熔融状态
(3)电解质应是自身电离而导电的化合物 。SO3、SO2、CO2、NH3等的水溶液虽然能导电,但它们属于非电解质。
(4)我们学过的酸、碱、盐、H2O都是电解质。难溶于水的盐属于难溶电解质。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概念并应用
教学过程
一、给出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概念
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
二、难点探讨:
1、能不能说NaCl溶液是电解质?
2、铜能导电,铜是电解质吗?铜是非电解质吗?
3、 BaSO4是难溶的, BaSO4是不是电解质?
《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教案设计

《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教案设计《《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教案设计》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作业内容教学目的2:1.巩固学习离子反应及离子共存等相关知识,强化训练。
2.重点学习离子共存。
教学课时:2.5课时知识体系21.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B)⑴.电离、电离方程式①电离:酸、碱、盐等溶于水或受热熔化时,离解成能够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
②电离方程式:表示电解质电离的化学方程式。
⑵.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区别电解质非电解质定义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化合物类型离子化合物(强碱、盐),强极性共价化合物非极性共价化合物、弱极性共价化合物、大多数有机物能否直接电离溶于水或熔融时,直接能电离溶于水或熔融时,不能直接导电通电时的现象溶于水或熔融时能导电溶于水或熔融时不能导电实例H2SO4、HF、CaO等SO3、NH3、CH4等⑶.强弱电解质的区别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相同点都是电解质,在水溶液中都能电离,都能导电,与溶解度无关不同点电离程度完全电离部分电离电离过程不可逆过程可逆过程,存在电离平衡表示方法电离方程式用“==”电离方程式用“”水溶液中微粒存在形式电离出的阴、阳离子,不存在电解质分子既有电离出的阴、阳离子,又有电解质分子实例绝大多数盐:NaCl、BaSO4等。
强酸:H2SO4、HCl、HClO4等。
强碱:Ba(OH)2、Ca(OH)2等。
弱酸:H2CO3、CH3COOH等。
弱碱:NH3·H2O、Cu(OH)2等。
极少数盐。
2.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B)⑴.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反应的实质多种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发生电离,产生能够自由移动的离子,不同离子之间发生反应生成沉淀、气体、水等。
①离子反应:在溶液中或熔融状态时自由移动的离子之间的反应。
②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离子不能大量共存的规律)——物质之间能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难溶物或微溶物:如Ba2+与CO32-、Ag+与Br-、Ca2+与SO42-、Ca2+与OH-、Mg2+与CO32-、OH-等之间发生离子反应。
第5讲电解质与非电解质、强弱电解质及电离方程式书写_教案

教学过程一、复习预习物质的分类以及胶体的特征。
二、知识讲解课程引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物质的分类,知道化合物可以分为很多种类;其实我们我们是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对物质进行分类的;化合物在水溶液中有些是可以导电,有些是不可以导电的,那么我们如何来认识区分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进行讨论。
1、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如酸、碱、盐等。
2、非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如甲烷、蔗糖、酒精等。
3、酸、碱、盐的定义酸:水溶液中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为氢离子的化合物碱:水溶液中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为氢氧根的化合物盐:水溶液中电离出的阳离子为金属阳离子或铵根离子,阴离子为酸根阴离子的化合物。
1、强电解质: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完全电离的电解质2、弱电解质: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部分电离的电解质强电解质类型:强酸:H2SO4、HCl、HNO3、HClO4、HBr、HI强碱:NaOH、KOH、Ca(OH)2、Ba(OH)2大多数盐弱电解质类型:弱酸、弱碱、水、少部分盐考点3:电离方程式的书写1、书写下列物质的电离方程式:KCl、Na2SO4、AgNO3、BaCl2、NaHSO4、NaHCO3注意事项:①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是对化合物的分类,单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电解质应是化合物(属于纯净物)。
而Cu则是单质(能导电的物质不一定是电解质,如石墨或金属),K2SO4与 NaCl溶液都是混合物。
②电解质应是一定条件下本身电离而导电的化合物。
有些化合物的水溶液能导电,但溶液中离子不是它本身电离出来的,而是与水反应后生成的,因此也不是电解质。
例如CO2能导电是因CO2与H2O反应生成了H2CO3,H2CO3能够电离而非CO2本身电离。
所以CO2不是电解质,是非电解质(如氨气、二氧化硫、三氧化硫)。
H2CO3 H2SO3 NH3. H2O是电解质。
③酸、碱、盐、金属氧化物、水是电解质,蔗糖、酒精为非电解质。
高中化学第14节课教案

高中化学第14节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区别。
2. 了解电解质溶液中电离生成的离子及其导电性。
3. 了解伏打定律及其应用。
4. 能够解释电解质溶液中的电子传递过程。
5. 掌握电极、电解槽、电解反应等基本概念。
二、教学重点:1. 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区别。
2. 电解质溶液中的电离及导电性。
3. 伏打定律及其应用。
三、教学难点:1. 解释电解质溶液中的电子传递过程。
2. 解题过程中的应用能力提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验展示电解质溶液与非电解质溶液的电导率实验结果,引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区别。
2. 讲解电解质的概念及其分类,电解质溶液中电离生成的离子及其导电性。
3. 讲解伏打定律:伏打定律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电极上发生的电荷量与电解质中溶解电子的浓度成正比,通过实例演示伏打定律的应用。
4. 解释电解质溶液中的电子传递过程,包括阳极和阴极反应过程。
5. 引导学生进行相关习题训练,巩固和提升知识应用能力。
六、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电化学相关知识,包括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区别、电解质溶液中的电离及导电性、伏打定律等内容。
通过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电解质溶液中的电子传递过程,提升解题应用能力。
七、作业布置:1. 阅读相关教材,复习本节课内容。
2. 完成相关习题,巩固知识点。
3. 准备下节课的学习内容。
八、板书设计:电化学1. 电解质与非电解质2. 电解质溶液中的电离及导电性3. 伏打定律及应用九、教学反思:本节课设计了导入、讲解、实例演示、习题训练等环节,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电化学知识。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加强实验教学环节,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高中化学必修一教案讲义:电解质的电离——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强弱电解质(教师版)

电解质的电离——电解质与非电解质强弱电解质1.认识酸、碱、盐等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发生电离。
2.知道电解质与非电解质是化合物的一种分类方法,理解其分类的依据是化合物能否电离。
3.知道根据电解质的电离程度将其分为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4.能用电离方程式表示某些酸、碱、盐的电离,根据电离出的离子理解酸、碱、盐的通性。
自主梳理试验物质的导电性实验装置烧杯中物质现象NaCl固体灯泡不亮KNO3固体蒸馏水NaCl溶液灯泡亮KNO3溶液熔融NaCl灯泡亮熔融KNO31.导电原因分析:物质导电必须具有能__________、_______的粒子。
2.NaCl固体、KNO3固体不导电的原因是固体中含有阴、阳离子,但这些离子不能__________。
3.NaCl固体加入水中时,在__________的作用下,Na+和Cl-脱离固体的表面,进入水中,形成能够__________的水合钠离子和水合氯离子;NaCl溶液中插入电极,水合钠离子和水合氯离子分别向与电源_____极、_____极相连的电极移动。
4.NaCl固体受热熔化时,因温度升高,离子的运动加快,克服了离子间的相互作用,产生了能够__________的Na+与Cl-,所以熔融状态的NaCl可以导电。
5.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_________叫做电解质。
6.化合物_________或___________时,形成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叫做______。
1.自由移动带电荷2.自由移动3.水分子自由移动负正4.自由移动5.化合物6.溶于水受热熔化电离预习检测1.(2023年福建省宁德市上学期期中)在下图所示的装置里,若灯泡亮,广口瓶内的物质A可以是A.干燥的氯化钠晶体B.蔗糖晶体C.酒精D.氯化钠溶液【答案】D【解析】图示的装置里,若灯泡亮,则说明物质A导电,有自由移动的离子或电子的物质可导电,据此分析解答。
A项,干燥的氯化钠晶体虽由离子构成,但离子不能自由移动,所以不导电,不符合题意;B项,蔗糖晶体属于有机物,由分子构成,不能导电,不符合题意;C项,酒精属于有机物,由分子构成,不能导电,不符合题意;D项,氯化钠溶液中有自由移动的钠离子和氯离子,能导电,符合题意。
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教案(亲们,我的心血啊)

《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初步学会书写电离方程式。
2、过程与方法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运用观察、实验、交流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激发学生积极自主学习的热情,赞赏化学科学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
(2)培养学生观察、全面思考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2)电解质的电离。
三、教学重点电解质的判断及其电离方程式的正确书写。
四、教学难点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区分。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绎法情境教学自主学习法六、教学过程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导入】同学们,我们每天喝汤、喝饮料,这些小动作,其实是在无形地补充我们人体内的电解质。
电解质与我们的生命息息相关,我们剧烈运动或天气炎热会引起大量出汗,出汗流失了大量的电解质,比如Na+、K+、Cl-等,因此,特别是在高温环境中工作或从事剧烈运动的人们,一定要及时补充水分和盐分,以维持体内的水、电解质平衡。
【讲述】电解质与物质的导电能力有关。
在初中我们学过很多化合物可以溶解于水中,形成溶液。
这些溶液有的能够导电,有的不可以导电。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溶液的导电实验这个视频。
请同学们,边看边找出哪些物质可以导电,哪些物质不可以导电。
【播放视频】溶液的导电实验【讲解】通过视频我们知道稀盐酸、稀硫酸、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钙溶液能够导电,蒸馏水、乙醇不能够导电。
【设问】那么,同学们,为什么有些物质可以导电,有些物质不可以导电呢?【思考回答】可能会回答:导电是因为产生了自由移动的离子。
【讲述】溶液可以导电是因为溶液中自由移动存在的离子.稀盐酸、稀硫酸、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钙溶液溶于水之后,在水分子作用下能够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使溶液可以导电,而乙醇溶于水不能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因此不能导电。
【设问】我们知道电解质与物质的导电能力有关。
那么,什么是电解质呢?2、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板书】一、电解质【讲述】电解质是指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
电解质与非电解质教案

电解质与非电解质教案教案标题:电解质与非电解质教案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定义和区别。
2. 学生能够识别常见的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3. 学生能够解释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在水中的离解和溶解过程。
4. 学生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与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相关的问题。
教学资源:1. 幻灯片或白板和马克笔2. 实验室材料:盐、糖、水、酒精、导电实验仪器等3. 练习题和答案教学步骤:引入:1. 使用幻灯片或白板,呈现“电解质与非电解质”这个标题,并与学生一起讨论他们对这两个概念的了解和认识。
2. 通过提问和引导,引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定义,并强调它们之间的区别。
知识讲解:1. 解释电解质的定义:能在水中离解成离子并能导电的物质。
2. 解释非电解质的定义:不能在水中离解成离子,因此不能导电的物质。
3. 列举常见的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例子,并解释它们的特点和应用。
实验演示:1. 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以展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在水中的离解和溶解过程。
2. 将一小段盐放入一杯水中,观察并记录水的变化,解释盐在水中的离解过程。
3. 将一小段糖放入另一杯水中,观察并记录水的变化,解释糖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4. 引导学生思考实验结果,总结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在水中的离解和溶解特点。
知识巩固:1. 分发练习题给学生,让他们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与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相关的问题。
2. 收集学生的答案,并进行讨论和解释。
拓展活动:1. 鼓励学生进行更多的实验,探索其他物质的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特性。
2. 提供更多的练习题和案例,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
课堂总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强调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定义和区别。
2. 概括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收获,并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1. 教案的步骤是否清晰明确,能够顺利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
2. 实验设计是否能够有效演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在水中的离解和溶解过程。
电解质与非电解质备课教案

电解质与非电解质备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定义和特点;2. 掌握电解质的分类以及其在水溶液中的离解过程;3. 了解非电解质的常见类型和溶解特性;4. 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实验数据分析来区分电解质和非电解质;5. 发展学生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电解质的分类和离解过程;2. 非电解质的类型和溶解特性;3. 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的能力培养。
三、教学过程导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物质的分类,并简要介绍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
1. 理论讲解a) 定义和特点:- 电解质:在溶液中能够导电的物质,其分子或离子能够离解。
- 非电解质:在溶液中不能导电的物质,其分子不能离解。
b) 电解质的分类:- 强电解质:在溶液中完全离解,生成大量离子。
- 弱电解质:在溶液中只有一部分分子能够离解,生成少量离子。
c) 电解质的离解过程:- 强电解质的离解过程是完全的,如NaCl溶解为Na+和Cl-离子。
- 弱电解质的离解过程是部分的,如CH3COOH溶解为CH3COO-和H+离子。
d) 非电解质的类型:- 分子非电解质:溶解时分子不离解,如蔗糖。
- 极性分子非电解质:溶解时分子发生极性化,如醇类。
- 非极性分子非电解质:分子间没有极性键,如油类。
2. 实验设计及操作a) 实验材料:盐酸、醋酸、蔗糖、水、电导仪、电极等。
b) 实验步骤:- 步骤1:将适量盐酸溶液倒入一个容器中。
- 步骤2:使用电导仪测试盐酸溶液的电导性。
- 步骤3:重复步骤1和步骤2,但使用醋酸代替盐酸。
- 步骤4:重复步骤1和步骤2,但使用蔗糖溶液代替盐酸。
3. 实验数据分析a) 针对盐酸、醋酸和蔗糖的电导性进行比较和分析。
b) 提出观察和实验结果的解释,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c)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盐酸可导电,而醋酸和蔗糖不能导电。
4. 拓展应用a) 引导学生思考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b) 提供更多实例,让学生进一步探讨相关现象。
电解质与非电解质教学设计

一. 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的第一课时的内容。
本节是学生认识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起始课。
从教材的体系看,它是初中学习溶液导电性实验、酸碱盐电离知识的延续和深化,又是学习电解质溶液理论知识的基础,所以从体系看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从研究方法看,它是研究化学反应分类方法的补充以及从本质分析化学反应的必备技能,是中学生现在及至以后学习化学、从事化学专业的知识和能力的重点。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判断;2、理解电离的定义,并掌握电离方程式的书写;3、从电离的角度重新定义酸、碱、盐,提高归纳和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导电实验引出电解质、非电解质。
2、解释电离,让学生掌握电解质导电是发生到了电离。
3、从电离的角度引导学生概括出酸的定义,并让学生讨论思考碱、盐的定义。
情感与态度1、能发现学习化学的乐趣,乐于主动探究化学中的问题;2、学会通过现象看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3、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电解质的概念,教学难点:1、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判断,2、从电离的角度探究酸、碱、盐的定义,根据学生现在的学情,归纳和分析能力还不是很高所以它是一个难点。
二、说学情在知识上,初中化学已经了解氯化钠溶液可以导电,蔗糖溶液不导电,但是对于还有什么物质可以导电以及溶液导电的本质并不清楚。
在能力上具备自主实验、积极思考和在相互讨论中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心理上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实验中去探索,用理论丰富自己的头脑。
总之刚刚进入高中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不是很强,乐于机械接受,要避免这情况发生,要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使学生应具备积极性、主动性的学习,养成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习惯。
三.说教法1、实验演示2、问题引导3、借助多媒体动画模拟演示4、类比总结四、说学法1、实验探究2、问题讨论探究3、类比归纳五、说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四环节(一)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用电安全规范》中要求:不要用湿手去接触电源开关、插座或其他电器设备。
高中化学必修一电解质与非电解质教案

一、课题:电解质与非电解质二、教学目的:1.使学生理解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
2.让学生能用电离方程式表达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并从电离理论的角度认识酸、碱、盐。
3.让学生体验从更深的层面研究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意义。
4.有意识让学生通过酸、碱、盐的本质探究感悟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三、教学内容1.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概念引入及易错理解点辨析。
2.强电解质在水中的电离过程及如何用电离方程式表达。
四、课型:讲授课。
五、教学辅导材料:导电性视频材料、电离过程示意视频材料六、教学参考资料: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教材、教师用书、《五年高考三年模拟》七、教学重难点:1.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概念的易错点(电解质与非电解质只是在化合物的范畴内)2.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八、高考涉及考点:电离过程的理解、电解质与非电解质分类九、教学程序(一)复习旧课: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物质的分类,知道了物质可以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纯净物又可以分为单质和化合物,单质可以分为金属和非金属,化合物可以分为氧化物、酸、碱、盐和其他化合物。
那么化合物的分类方法是不是只有这一种呢?答案很明显不是这样的。
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化合物的另一种分类法——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二)讲授新知:首先老师想问问大家看到“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先想到什么,或者说觉得这两个概念和什么有关?(“电”)对,这两个概念确实与电有关系。
那么老师现在就给出一组物质,请大家根据生活经验判断其中哪些能够导电。
1.[实验与探究]根据生活经验,判断下面哪些物质能够导电。
铜片、石墨、氯化钠固体、氯化钠溶液、无水酒精、蔗糖固体、氢氧化钠固体、硫酸溶液。
(请学生回答,在学生作答之后播放导电性实验视频)答:铜片、石墨、氯化钠固体(熔融)、氯化钠溶液、氢氧化钠固体(熔融)、硫酸溶液。
2.[思考与交流]那么现在请大家思考,这些能够导电的物质是不是电解质?(不全是)上述哪些物质是电解质?(氯化钠固体、氢氧化钠固体)哪些是非电解质?(无水酒精、蔗糖固体)。
高中化学-高一电解质教案

高中化学-高一电解质教案电解质教学设计目标:1. 了解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和区别;2. 了解电解质的分类和典型代表;3. 掌握电解液的电离和电导性质。
教学重点:1. 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和区别;2. 电解液的电离和电导性质。
教学难点:1. 如何对电离程度进行定量研究;2. 如何掌握电导性质的测量和分析方法。
教学方法:1. 课堂讲解法;2. 实验探究法;3. 讨论互动法。
教学过程:1. 导入:请学生说出平时使用的化学品有哪些是能导电的,哪些不能导电的,引入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
2. 课堂讲解:讲解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和区别,并介绍电解液的电离和电导性质。
3. 实验探究:利用稀盐酸、稀氢氧化钠溶液和蒸馏水,在电解池中进行电导试验,并记录结果,让学生对电解质的分类和典型代表有直观的认识。
4. 讨论互动:根据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对电解质的电解程度和电离程度进行定量研究,并掌握电导性质的测量和分析方法。
5. 总结回顾:综合讨论学生对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认识,并强调学生掌握电解液的电离和电导性质的重要性。
教学资源:1. 电解池;2. 稀盐酸、稀氢氧化钠溶液和蒸馏水;3. 电导计和电极。
评估方法:1. 实验报告;2. 课堂提问;3. 小测验。
教学反思:本课程通过实验探究和讨论互动的方式,使学生对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对电解液的电离和电导性质有了更为全面的掌握。
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并及时予以纠正和帮助,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但教学内容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完善评估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教学教案

添加标题
化合物类型:电解质一般为酸、碱、盐、金属氧化物和水等;非电解质一般为有机 物、非金属氧化物、氨气等。
添加标题
导电原因: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离子能自由 移动并传递电荷;非电解质在水溶液和熔融状态下均不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
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应用
电解质的分类和性质
学生是否掌握 了电解质与非 电解质的概念
和区分方法
学生是否能够 运用所学知识 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对电解质 与非电解质的 理解程度和掌
握程度
学生对教学评 价的反馈和建
议
感谢观看
汇报人:XX
电解质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非电解质在化学反应中的存 在形式
电解质的实际应用和案例分 析
04
教学方法
讲解法
定义:通过语言描述、解释和阐 述,使学生理解电解质与非电解 质的概念、性质和区别。
实施步骤:讲解概念、举例说明、 分析区别、巩固练习。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适用范围:适用于基础概念教学, 帮助学生建立基本认知。
评价结果:及时 反馈,指导学生 改进学习方法
课后作业评价
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是否按时完成作业,以及作业的完整性和正确性。
知识应用能力:评价学生是否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及作业中的创新性和独 特性。
思维能力:评价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作业中的思考深 度和广度。
03
教学内容
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概念
电解质:在水溶 液或熔融状态下 能导电的化合物
非电解质:在水 溶液和熔融状态 下都不能导电的 化合物
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区别
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教案

《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初步学会判断电解质与非电解质2.过程与方法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运用观察、实验、交流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激发学生积极自主学习的热情,赞赏化学科学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
(2)培养学生观察、全面思考的能力。
教学重点:电解质的判断教学难点:电解质的概念教学过程:【导入】运动员剧烈运动后或中间休息时经常会喝一些运动型饮料,这些饮料大多是电解质饮料,能够补充身体流失的水分和电解质,使体液达到平衡状态。
【讲述】电解质与物质的导电能力有关。
在初中我们学过很多化合物可以溶解于水中,形成溶液。
这些溶液有的能够导电,有的不可以导电。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溶液的导电实验这个视频。
请同学们,边看边找出哪些物质可以导电,哪些物质不可以导电。
【播放视频】溶液的导电实验【讲解】通过视频我们知道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钠溶液能够导电,蒸馏水、酒精不能够导电。
【设问】那么,同学们,为什么有些物质可以导电,有些物质不可以导电呢?【思考回答】可能会回答:导电是因为产生了自由移动的离子。
【讲述】溶液可以导电是因为溶液中自由移动存在的离子。
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钠溶液溶于水之后,在水分子作用下能够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使溶液可以导电,而乙醇溶于水不能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因此不能导电。
【设问】我们知道电解质与物质的导电能力有关。
那么,什么是电解质呢?【板书】一、电解质是指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
(一般来说,酸、碱、盐属于电解质)【设问】说到这,可能有些同学就会问了:“老师,什么是熔融状态呢?熔融状态是怎样的?”【讲解】熔融状态是指常温下是固体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的物质而不是混合物)在一定温度下达到熔点变成液态的物质。
同学们,注意了,这里是纯净物在一定温度下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课题: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二、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
2.让学生能用电离方程式表达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并从电离理
论的角度认识酸、碱、盐。
3.让学生体验从更深的层面研究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意义。
4.有意识让学生通过酸、碱、盐的本质探究感悟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三、教学内容
1.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概念引入及易错理解点辨析。
2.强电解质在水中的电离过程及如何用电离方程式表达。
四、课型:讲授课。
五、教学辅导材料:导电性视频材料、电离过程示意视频材料
六、教学参考资料: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教材、教师用书、《五年高考三年
模拟》
七、教学重难点:
1.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概念的易错点(电解质与非电解质只是在化合物
的范畴内)
2.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八、高考涉及考点:电离过程的理解、电解质与非电解质分类
九、教学程序
(一)复习旧课:
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物质的分类,知道了物质可以分为纯净物和混
合物,纯净物又可以分为单质和化合物,单质可以分为金属和非金
属,化合物可以分为氧化物、酸、碱、盐和其他化合物。
那么化合物
的分类方法是不是只有这一种呢?答案很明显不是这样的。
那么这
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化合物的另一种分类法——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二)讲授新知:
首先老师想问问大家看到“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先想到什么,或者
说觉得这两个概念和什么有关?(“电”)对,这两个概念确实与电有关
系。
那么老师现在就给出一组物质,请大家根据生活经验判断其中哪些
能够导电。
1.[实验与探究]
根据生活经验,判断下面哪些物质能够导电。
铜片、石墨、氯化钠固体、氯化钠溶液、无水酒精、蔗糖固体、氢氧化
钠固体、硫酸溶液。
(请学生回答,在学生作答之后播放导电性实验视频)答:铜片、石墨、氯化钠固体(熔融)、氯化钠溶液、氢氧化钠固体(熔
融)、硫酸溶液。
2.[思考与交流]
那么现在请大家思考,这些能够导电的物质是不是电解质?(不全是)
上述哪些物质是电解质?(氯化钠固体、氢氧化钠固体)哪些是非电解质?(无水酒精、蔗糖固体)。
电解质在什么情况下导电?
(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
3.[归纳与整理]
(1)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
A.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叫做电解质
在水溶液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叫做非电解质
B.酸、碱、盐是电解质
4.[思考与交流]
A.那么现在大家能说说为什么铜片、石墨能导电却不是电解质么?(是
单质,不属于电解质非电解质划分范畴)氯化钠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硫酸溶液(是混合物,不属于电解质非电解质划分范畴)呢?
B.SO3的水溶液能导电,SO3是电解质吗?
(不是,它是在水中生成了新物质。
)
5.[归纳与整理]
①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研究的是化合物,单质和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
是非电解质。
②电解质导电是有条件的,即电解质必须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才能导
电。
③能导电的物质不一定是电解质。
④酸、碱、盐和部分金属氧化物是电解质。
⑤非金属氧化物、大部分有机物为非电解质。
6.[思考与交流]
经过刚才的学习,相信大家对于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有了一定的认识。
那么大家有没有很好奇,为什么电解质的溶液或者熔融状态的电解质就可以导电呢?
大家想想,尝试以自己的语言解释,以NaCl溶液为例说明为什么有些电解质溶液能导电?
(由于水分子的作用减弱了氯化钠晶体中钠离子和氯离子之间的静电作用力,使得氯化钠晶体电离并形成了能够自由移动的水合钠离子和水合氯离子。
此处学生可能由于知识所限制不能答出“水合”的知识点,
只要答出“电离”、“自由移动”、“离子”即可。
可由教师进行少量提示
语引导。
然后播放电离过程示意视频帮助学生理解记忆。
)
7.[归纳与整理]
事实上,电解质溶液和熔融状态电解质能够导电的原因,恰恰就是因为这两种状态的电解质可以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带电的离子定向移动可以形成电流,因此可以导电。
因此我们可以归纳出:
电离就是电解质离解成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
8.[思考与探究]而在化学中,我们还可以用一种简明的方式表述这个电离的过程,那就是电离方程式。
以NaCl在水中电离为例:
NaCl = Na+ + Cl -
(在书写离子反应过程中教师同时加以语言诱导:
既然表示的是一个过程,我们可以类比化学反应方程式用等号表述这个过程。
等号的右端自然写的是由氯化钠电离出的物质。
大家想想氯化钠会电离出什么呢?想想氯化钠是由什么离子构成的?它电离出的离子自然就应该是构成它的离子对吧?因此就应该是氯离子和钠离子,再用加号相连表示最后电离出来的是这两种离子。
)
8.[实践与探究]
用电离方程式表示下列物质的电离
HCl
HNO3
H2SO4
NaOH
Ba(OH)2
NaCl
KNO3
MgCl2
(此处请学生上黑板板演。
如果出现典型错误可以再请学生来纠正。
再集中就错误进行讲评。
)
9.[思考与交流]
大家在刚才的书写的物质里应该看到了许多熟面孔。
大家看看这里面酸有哪些?(HCl、HNO3、H2SO4)碱有哪些?(NaOH、Ba(OH)2)盐有哪些?(NaCl、KNO3、MgCl2)
我们现在先不看碱和盐。
我们所写的酸的电离方程式有什么共同点?(都电离出了氢离子)
那么根据HCl、HNO3、H2SO4的电离,我们对酸的本质有什么新的认识?
(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H+的化合物叫做酸)
那么同样的,我们能从电离的角度概括出碱和盐的本质吗?
(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OH-的化合物叫做碱
电离时能生成金属阳离子和酸根阴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盐)
(学生的语言表述可能不规范,需要教师对照前面所写的电离方程式进行提示)
10.[归纳与整理]
酸、碱、盐:
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H+的化合物叫做酸
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OH-的化合物叫做碱
电离时能生成金属阳离子和酸根阴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盐
11.[课后思考题]
1.NaHSO4溶液能电离出H+和Na+,NaHSO4属于酸吗?
2.怎样认识水溶液中的氢离子?怎么表示?
12.[回顾与总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探讨了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电解质溶液导电的原因以及从电离的角度理解酸、碱、盐的本质。
(三)预习新课
学了本节的知识,大家是否仍然有所疑问:我们在书写电离方程式的时候全部书写的是强酸强碱和盐的电离方程式,那么弱酸弱碱有自己的电离方程式吗?这两种电离方程式有什么区别呢?这些疑问,请大家自己下课后进行思考和资料收集,我们下节课再来为大家一一揭开疑惑。
十、作业处理
《五年高考·三年模拟》离子反应A组
本部分是虽然不是历年高考重点,但却是离子反应的基础,需要进行相
应习题练习。
十一、教学反思
(教学完成后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