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西部发展差异的理论分析与经验验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东西部发展差异的理论分析与经验验证

杨锦英/郑欢/方行明

2013-02-07 16:22:52 来源:《经济学动态》(京)2012年8期

【内容提要】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西部地区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东西部差距并未缩小。本文选取1978-2010年的数据,并用时间序列方法来分析东西部差距演变趋势,以验证倒U型曲线在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中是否存在。结果显示,截至西部大开发前10年(2000-2010年),我国东西部地区绝对差距处于倒U型曲线的前半段(近乎于一条向上倾斜的曲线),这说明虽然西部地区经济增长从2006年开始高于东部地区,但由于西部地区经济总量基数偏低,二者之间的绝对差距仍在不断拉大;相对差距处于倒U型曲线的后半段(近乎于一条向下倾斜的曲线),说明在国家政策及其他各种有利因素的作用下,我国东西部相对差距有所缩小。第二产业,特别是其中的工业差距最为明显,工业对第三产业的带动力量较弱。要推动西部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缩小东西部差距,关键是加快西部工业化进程,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增强工业对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带动作用。同时,国家应调整对西部政策支持方式,大力扶持西部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培育和支持西部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西部大开发/东西部发展差异/倒U型理论/区域不平衡

西部大开发战略自2000年实施以来成效显著,西部地区基础设施获得空前

改善,经济增长速度也得到提升,那么地区协调发展的战略是否实现,东西部差距是否缩小?从理论上来说,中国区域之间是否实现了所谓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即区域之间的差距随着经济发展先拉大、后缩小)?这是人们十分关心和期待的问题。因此,当前有必要从理论上对西部大开发实施10年情况进行验证和总结,为“十二五”时期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提供政策依据。而2000-2010年正好是西部大开发政策实施整10年时间,本文就以上问题进行验证和分析。

一、相关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区域经济学理论中涉及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演变规律的一个著名的理论,就是所谓“倒U型理论”,这一理论的渊源可追溯到西蒙•库兹涅茨(Simon Kuznets)于1955年在美国经济协会的演讲中首次提出的收入分配的“倒U假设”,即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收入分配差距的变化轨迹是先扩大后缩小,形成倒U型曲线。美国经济学家威廉姆逊于1965年把库兹涅茨倒U型理论应用到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研究,并提出了区域差异倒U型假说。他对24个国家1949-1961年有关统计资料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是,随着经济增长和收入水平的提高,区域之间的不平衡状况大体上呈现出先扩大后缩小的趋势,表现为倒U型曲线。也就是说,在经济发展初期,出现非均衡过程,即区域之间发展差距处于扩大趋势;而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转向均衡趋势,即区域发展差距趋于缩小;从长期看,区域经济增长和人均收入水平倾向于均衡趋势。

(二)国内研究现状

对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是否存在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现象,也已有相当数量的研究。我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东中西部经济发展差距方面。杨伟民(1992)通过分析1978-1992年人均GNP洛仑兹曲线,发现1989年的洛仑兹曲线与对角斜线相间的面积要小于1978年的洛仑兹曲线与对角线相间的面积,因而据此推断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区域之间的差距不是扩大而是缩小。刘树成等(1994)使用加权变异系数计算区域间人均国民收入的相对差别,认为东、中、西三大地区间的差异表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杨开忠(1994)采用人均国民收入的变异系数和加权变异系数指标,计算出东、中、西三大地区相对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认为20世纪60年代前,我国的区域收入差距呈现缩小的趋势,与之后的扩大趋势构成“V”字型变化。魏后凯(1996)使用锡尔系数计算了1985-1995年间东、中、西部三大地区间的居民人均收入差距,得出的结论是区域之间差距出现不断扩大的趋势。魏后凯、刘楷(1997)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中、西部三大地区的经济增长越来越趋于不平衡,东部与中西部地区间差距正在不断扩大。周玉翠等(2005)以人均GDP为测度指标,研究发现,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沿海省份与内陆省份之间的经济发展差异扩大,而沿海各省市之间经济发展的差异有缩小的趋势。李会宁、叶民强(2006)的研究则认为,自第九个五年规划以来,中国东中西部三大地区的GDP增长率、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等经济指标间的差距正在扩大。国家统计局课题组(2007)利用2004年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和相关的历史数据,全面分析了我国东、中、西和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和特点,发

现各地区之间GDP总量和人均GDP的差距在拉大,三次产业结构变化较大,可支配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李文陆等(2007)将时点指标和时期指标结合起来,通过计算GDP、人均GDP、人均GDP加权变异系数,分析了1978-2004年间东、中、西部的经济差距形成的原因,发现中国三大经济区域的差距并非西蒙•库兹涅茨的倒“U”型而是“S”型的变化态势。

还有学者对东西部差距的产生原因进行了分析。蔡昉和都阳(2001)认为,东西部地区经济绝对差距扩大的原因是东西部地区的人均收入水平、城市化水平、工业化水平、人力资本禀赋差距不断扩大。郭金龙和王宏伟(2003)将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原因归结为资本流动。王小鲁、樊纲(2004)认为,除了资本流动以外,要素生产率、城市化程度、科技成果市场化等因素也是中国东部与中西部经济发展差距扩大的原因。杨文举(2006)运用动态偏离—份额分析法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在1997-2002年间的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区域间产业结构差异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重要原因。王晓鸿和王崇光(2008)通过对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现状和历史的分析,从要素禀赋和政策视角对东西部差距原因进行解析,其结论是,东西部要素禀赋各有自己的优势,因此认为东西部差距的根源不在于要素禀赋的差异。

从上述的文献可以看出,学者们通过多个角度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是否呈现倒U型曲线趋势进行了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多为东西部差距在拉大,没有出现倒U型曲线。他们所使用的数据大多为2004年以前的数据。由于从2000年开始,我国实行了西部大开发战略政策,这个政策对于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