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摘要]“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是我高等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长期发展规划,目的是培养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工程技术人才。本文从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出发, 对工程教育中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建设、产学研合作等方面的改革做了一些有益探索和研究。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工程教育培养模式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 a

大力发展工程教育,培养大批工程技术人才,是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1]。现代意义上的工程教育至今已有二百余年的历史。发达国家的工程教育普遍经历了三个转变过程,即由二战前的技术范式,到二战后的科学范式,再到如今的工程范式。技术范式强调技术应用和实践操作,科学范式强调工程科学与理论分析,工程范式则强调工程的实践性、综合性和创新性,以及工程教育的实学原则、集成原则和创新原则[2]。

我国于2010年推出重大教育改革计划“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是教育部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的纲要,该计划的实施标志着我国大规模工程教育的启动[3]。“卓越计划”的目标是培养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4]。今年本学院自动化专业获批

成为教育部“卓越计划”试点专业。学院把实施该计划作为专业发展的重要契机,在认真学习贯彻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的基础上,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一、因材施教始于招生环节

工程教育首先是应抓好招生环节。应注重招收那些既具备坚实的学科基础,又历来注重实践、积极参与科学实践活动,在小发明、小创造上展露才华的学生。本学院在新生入学自愿报名的基础上,按照“高考成绩、学院笔试和面试成绩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择优选拔,组成自动化专业卓越计划实验班。学制四年,实行“3+1”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即在校学习时间累计不超过三年,在企业学习时间累计不少于一年。培养方案与教学计划由校企双方共同制订,师资采用校内教师、外聘企业教师结合方式。在企业学习阶段,由企业提供资源场地与师资,实行学校、企业的“双导师”制,以企业导师为主。按照培养目标要求,结合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和优势潜能,注重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工程创新能力、以及终身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加大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

对未来工程人才的素质要求,最终都将落实在工程教育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上。因此必须改革课程结构,优化课程体系,构建跨学科交叉融合、加强人文素质培养、重视实践与创新能力训练、与国际接轨的课程体系;处理好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核心课程与

选修课程、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的关系;建立以学科发展为背景,以经济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课程评价为手段,以激励政策为动力的教学内容动态更新机制。

三、加强教学方法和考核形式的改革

工程教育应树立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推广启发式、讨论式和研究式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提出新问题、发现新知识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从继承性学习,走向探究发现性学习;鼓励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开发数字化教育资源;推动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案例的学习、探究式学习、发现式学习等多种教学方式。改革考核方式,引导学生从注重考试结果,向注重学习过程和实际能力转变,成绩评定采用过程考核方式,如加大平时成绩比例、增加小测验、小论文、报告和讲演等环节。考核形式可为开卷、闭卷、写论文、口试和实际动手操作等多种形式。

四、增强师资队伍的实践意识和能力

教师是工程教育诸多要素中最为关键的要素。具有学识渊博、实践经验丰富、创造力高、人文修养好的师资队伍,是实施工程教育的重要保证。工科教师目前普遍存在“重理论、重科研、轻实践”的现象,教师本身缺乏工程实践经验与能力,这不利于工程教育的质量。制定青年教师工程实践培训的分阶段培养计划,有目标地选

派无工程实践经历的教师赴企业、科研院所参加实践教育培训;组织有关专家研究、设计和制定一套适合工科特色的、可操作的评价体系,并将其毕业生优秀程度、科技贡献程度,以及产业实践程度等引入评价系统,达到增强师资队伍的实践意识和能力的目的。

五、加强产学研合作

工程实践是工程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对课堂理论教学的检验和延续,是培养学生工程实践意识和能力的重要环节。目前工科学生培养普遍存在工程实践不足,导致毕业生缺乏实践经验的情况[5]。“卓越计划”将工程人才的培养过程分为校内学习和企业学习两个阶段,旨在加强工科学生对工程一线问题的认识和体会,同时也为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提供了空间。选择一批行业内有影响力、具有良好前期合作基础、企业领导高度重视的企业为合作方。通过产学研合作,构建基础实验和专业实验相衔接、课内实践和课外实践相结合、校内实习和校外实习相配套的实践教学体系。同时积极吸收社会各界人士全面参与工程教育的指导工作,对专业设置、课程计划、培养模式提出咨询意见。

结束语

“卓越计划”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积极探索并不断完善这一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卓越工程师培养之路,达到全面提高我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我国从工程教育大国走向工程教育强国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林健.谈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引发的若干变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0,(17): 30-32.

[2]李晓强.工程教育再造的机理与路径研究[d].浙江大

学,2008.

[3]李曼丽.独辟蹊径的卓越工程师培养之道——欧林工学院的人才教育理念与实践[j].大学教育科学,2010,(2): 91- 96.

[4]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32(2): 47-55.

[5]刘建强.德国应用科学大学模式对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10,(6):50-52.

(作者单位:天津工业大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天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