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汉语语法与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汉语语法与文化

第一节语法人文性的基本特点

一、语法人文性考察的依据

一个民族的词汇和文法本身就能揭示这个民族的心理特点。

——冯特(19世纪德国心理学家)

思维和语言在某种程度上用不同于知觉的方式反映现实,两者是开启人类意识本质的钥匙,言语不仅在思维发展中起着主要作用,而且在整个意识的历史成长中也起着主要的作用。言语是人类意识的缩影。

——[苏]列维·谢苗诺维基·维果斯基著《思维与语言》,李维译

汉民族思维的特点

古代中国是一种“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它将世界看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将所有的现象变化看成是这个唯一世界的整体状态的变化,而不是将之视为各个单独事物的各自变化。

在这种宇宙观的影响下,汉民族思维会表现出整体思维、辩证思维、具象思维的特点。

整体思维将世界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这个整体中每一个部分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彼此有关联地存在着。

辩证思维就是看到这个有机的整体中,各个部分之间是相互联系而又相互渗透、互为依靠又互为因果。

具象思维讲的就是“观物取象”、“格物致知”,从很具体的表象入手,来达到对事物普遍规律的认识。

二、三级语法单位的人文映射

汉语的语法体系最早是借鉴西方语法体系构建的。最早的是清末马建忠的《马氏文通》。西方语法体系是建立在西方语言的基础之上,有关句子层级与类型的划分特别细致,语法规定性的东西特别充分,规定得特别“硬”。

这种做法开始就受到人们的怀疑,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化语言学的研究中,申小龙、张黎、萧国政、戴昭铭、邵敬敏等人做了深入的个案研究。对汉语语法的思考和分析主要集中在语法的三级单位:最小语法核、结构板块和句子的铺陈排列上。

汉语语法的基本单位具有缺乏形态、充满灵活性的特点。一个语素可以不受约束地起到不同的句法作用,实现不同的句法功能。在搭配成句时,则体现出来的大都是语义规则而非语法形式规则。人们一般都用“意合语法”来概括汉语语法的特点。所谓意合语法,就是指汉语语法的结构规律主要是靠语义的关联而不是语法形式的体现。

汉语语素的灵活性——以张先词中的“绿”为例进行考察

绿杨轻絮几条条。(《南乡子》)

残照里、平芜绿树。(《惜双双》)

绿皱小池红叠砌,花外东风起。(《百媚娘》)

绿定见花影,并照与、艳妆争秀。(《劝金船》)

秋雁南飞速。菰草绿。(《忆秦娥》)

东池始有荷新绿,尚小如钱。(《系裙腰》)

第二节汉语词法结构与民族思维特点

一、词素对称与汉民族的辩证思维

1.并列复合词。对事物对举合一,由例举到类称,由个别到一般的整体把握

的特点。

2.反义复合词。汉民族中庸之学,过犹不及,表述一个事物、一个观点、描

绘一种状态、一个动作,喜欢顾及矛盾的两端,以显示对总体的均衡把握。

3.偏义复合词

偏义复合词凸显的是追求外在形式的平等、全面、均衡的辩证思维习惯。如:

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易经·系辞》)

此其势不可以多人,多人不能无生得失。(《史记·刺客列传》)

去来江口守空船。(白居易《琵琶行》)

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孔雀东南飞》)

这个东西多少好啊。(杭州方言)

二、词素先后与汉民族道德观念

1.尊卑之分:君臣、贵贱、上下、高低、首领、将士、官兵、师徒、朝野

2.长幼之分:父子、母子、婆媳、公孙、妇孺、老幼、老少、叔侄、兄弟

3.主从之分:主次、纲目、本末、公私、城乡、妻妾

4.大小之分:都市、国家、眼睛、头脑、岁月、斤两、分秒、巨细、多少、详略、

厚薄

5.美丑之分:是非、利害、好歹、荣辱、优劣、甘苦、吉凶、善恶、真假、恩怨、

赏罚、功过、婚丧、盛衰、得失

6.先后轻重:秦汉、汉魏、古今、朝暮、昼夜、旦夕、前后、首尾、疾病、盗贼

第三节汉语句法结构与汉民族思维特点

——以汉英对比为例

一、汉英语言的差异反映出来的思维差异

英语重形合:句子结构非常严谨,注重时态变化,词形变化,句子中各个成分的结合是用关联词语来表达其相互关系的。

汉语重意合:句子结构比较简洁,少用连接手段,句子看上去松散,缺乏明显的外在逻辑联系,通过句子内在的意义将句群连在一起。如:

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

有志者,事竟成。

10头牛,牵走7头,还剩几头?

If you have 10 cows and 7 of them are taken away, how many is/are left?

Is: 只有1条

Are:排除了得数为1的可能性

1. 英:重形合---英民族重理性,重逻辑思维

汉:重意合---汉民族重悟性

回乡偶记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未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谁离家了?

谁回来了?

谁乡音未改?谁鬓毛衰?

见谁?识谁?

谁问?

On Returning Home

Young, I departed from home; old, in return,

My hair grays, but my accent does remain.

For a stranger, the children surely have taken me,

“From where do you come?” they ask in grin.

2. 汉语的主体意识与英语的客体意识

中国文化本质上是一种人本文化,强调主体意识。

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孟子:万物皆备于我矣。

汉民族主体型的思维方式:以人为中心来思考事物。注重思维形式上的主体性,认为任何行为都只可能是人这个行为主体完成的。

反映在语言上则表现为:多用人称主语;多用主动句,多用主语省略句(主体尽在不言中,故省略) 。

西方文化以物为主体,自然为本位

客体型的思维方式:把客观自然界作为观察、分析、推理和研究的中心,强调客体意识。

反映在语言上:物称主语,被动句与主动句并重,主语不能省且主谓必须一致。力求语言客观、公正、严密。

The teaching set-up filled me with fear.

我对这样的教学安排充满恐惧。

有人建议……

It was suggested that a committee of eleven be appointed to make a new constitution.

3. 汉语的直觉思维与英语的理性思维

小明看到他,一愣,然后笑了一下,转身走开了。

Xiaoming was surprised to see him, but he smiled before he turned and left.

Their argument ended when she slammed the door and left without a word.

她砰地关上门,一声不吭地走了,他们之间那场争论就此结束。

汉语的直觉思维: 侧重知觉,体验,感悟. 一种靠直观感性认识外部世界的思维方式。

体现在语言上,汉语句子一般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或逻辑推理的先后顺序,因此往往重心在后,头长尾短。

英语:西方民族对外部事物的认识是依赖抽象理性的推理,一种分析性逻辑思维模式。

体现在语言上,英语的主句为主要部分,一般放在句首,即重心在前,然后再把各种标志补齐,因此,往往头短尾长,“避免头重脚轻”。

4. 汉语的整体综合思维与英语的个体分析思维

今天是20XX年12月2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