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章取义误传多年的成语及俗语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断章取义误传多年的成语及俗语:
1、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出处是《佛说十善业道经》第二十四集:"人生为己,天经地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佛家的意思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不贪欲、不嗔恚、不邪见,才是“修为自己”。

不为自己制造新的恶果,不为自己造成新的灾祸,这才是“为己”。

只有这样才不会天诛地灭。

“为”乃修为之意。

2、无「奸」不商。

原为:无尖不商,是说古时候开粮行,卖谷米是用升或斗量的,商人卖谷米每次都把升和斗堆得尖尖的,尽量让利,以博得「回头客」,所以叫无尖不商。

也可解释为:商场如战场,必须有拔尖的智慧,才能成功。

如果是「奸」,那世上做生意的,没一个好人了。

3、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

原为:无度不丈夫,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有度量者,方能称为大丈夫。

「度」与毒,一字之误,谬以千里。

4、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

应该是:唯汝子与小人为难养也(就你们这帮人和小人最难对付)。

古汉语「女」通汝,故有此误,纵观孔子的思想体系,并无歧视女性之意。

5、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

由於我们对「上、下」两个认识不全。

常将它们做「及」解。

其实「上下」还有「尊卑」之意,该说原意应为「刑不尊大夫,礼不卑庶人」,不会因为大夫之尊,就可以免除刑罚,也不会因为是平民,就将他们排除於文明社会之外。

不作此解,与「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就自相矛盾了。

更简单的判断是:自从汉代「独尊儒术」至有清一朝,刑及大夫的案例并不少。

6、“以德报怨”——孔子原话是这样的:“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万万没想到原来在孔子这句“以德报怨”的后边还跟着另外一段话,子曰:“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看完以后,幡然醒悟,原来我们都被某个断章取义的孔子FANS给玩了一把!当时的真实情况是怎么样的呢?孔子的一个弟子问他说:师傅,别人打我了,我不打他,我反而要对他好,用我的道德和教养羞死他,让他悔悟,好不好?孔子就说了,“你以德报怨,那‘何以报德’,别人以德来待你的时候,你才需要以德来回报别人;可是现在别人打了你,你就应该‘以直报怨’,拿起板砖飞他!”
7、“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老子《道德经》要是以字面意思理解的话,还以为是老子在骂街,其实这句话的真正意思是说,天地不情感用事,对万物一视同仁。

有些人推崇的这句话,它的原意中根本没有他们所需要的压迫与歧视,却恰恰相反,它说的是一个公平的道理:我们所有的人,所有的众生在天地的眼中,都是平等的。

8、“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是孟子在评价舜结婚的事情时说的,完整的原话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从原文里能看出,这里的“无后”,并不是指没有后代,是没有尽到后辈的责任的意思。

翻译成现代的话,意思是“不孝有三种,以不守后代之责为大。

舜没有告知父母就结婚了,这就是无后,但君子以为,和告知了差不多(因为舜出家在外,而且是尧要把女儿嫁给他)。

”也就是说,孟子的原话里,并没含有不生孩子就是不孝的含义。

那么为什么后代人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句话曲解为现在的意思呢?“不孝有三”的另外两个是什么呢?这就要看汉代人赵歧所做的《十三经注》。

他在注释孟子上面的话时,说:“于礼有不孝者三者,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

”这里他把无
后解释为了“不娶无子”,从此开始了两千多年的误解。

但有意思的是,他认为第一不孝,是“阿意曲从,陷亲不义”,意思是第一不孝,是对父母无条件地屈从,容忍他们做不义之事。

孝的核心是子女与父母的关系。

孝道既是保证家庭团结的重要因素,也是维护社会秩序的一种治国方略。

春秋时期社会动荡,孔子追求和谐安稳的社会,为了维护家庭的和睦与稳定,他提出了以孝道为出发点。

认为只有保证父母在家庭中的权威地位,在每个家庭都稳定的前提下,国家稳定才能得到保障。

实际上就是用德行来影响社会与百姓,维持社会秩序的一种治国方略。

因此,孔子及儒家主张用孝教化百姓。

对人们“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 所以敬天下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为人君者也”。

这样社会就会稳定, 形成“民用和睦,上下无怨”的局面。

先秦儒家孝道所具有的政治功能和教化功能,使先秦儒家孝道思想在中国社会舞台中扮演了一个极其重要的角色,从汉以后“以孝治天下”的格局贯穿于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

西汉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举孝廉的政策就是有力证据
9、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孔子这句名言出自《论语秦伯》中的“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如果表述成“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则是宣扬愚民权术的名言。

《论语》主要是记载孔子的语录,上下文之间往往没有多少联系。

当时的文章,除了句断,其它标点符号还没有发明。

所以,被误读是可能发生的事。

如将这句话更正为“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则与孔子另一句名言“有教无类”一脉相承。

也使得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的形象跃然纸上。

10、“嫁鸡随鸡,嫁狗误读六:“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孔子这句话出自《论语秦伯》,原话是“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当时只有句断,还没有标点符号,所以就有人编篡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成为典型的愚民权术论。

《论语》主要是记录孔子的语录,上下文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如果把这句话读成“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那么就与孔子“有教类”的理论相符合,中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的形象就具有了他应有的历史地位。

随狗”,原为“嫁乞随乞,嫁叟随叟”意思是一个女人即使嫁给乞丐或者是年龄大的人也要随其生活一辈子。

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一俗语转音成鸡成狗了。

11、“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皮匠”实际上是“裨将”的谐音,“裨将”在古代是指“副将”,原意是指三个副将的智慧合起来能顶一个诸葛亮。

流传中,人们将“裨将”说成了“皮匠”。

12、“不见棺材不落泪”,本是“不见亲棺不落泪”,并不是见了任何棺材都落泪。

讹变为“不见棺材不落泪”,如果不管谁的棺材,只要见到就落泪,那就有点太莫名其妙了。

13、“有眼不识金镶玉”,本是“有眼不识荆山玉”。

荆,指古代楚国;“荆山玉”,是玉匠在荆山发现的玉。

14、“不到黄河心不死”,本是“不到乌江心不死”。

乌江,项羽他老人家自刎的地方。

乌江讹变成黄河,真是让人无从解释了。

15、“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本是“舍不得鞋子套不住狼”意思是要打到狼,就要不怕跑路,不怕费鞋。

不过这个我还能理解点,因为好像四川那边管鞋叫孩子。

如果真的拿活生生的孩子去套狼,也太恐怖啦!
16、“狗屁不通”,这个成语最初是“狗皮不通”。

狗的表皮没有汗腺,酷夏,狗要借助舌头来散发体内的燥热。

“狗皮不通”就是指狗的身体这个特点,“屁”是污浊的象征,对于文理不通的东西,以屁来喻,也就将就吧!
17、“王八蛋”这是民间的一句骂人话。

实际上,这句话的原来面目是“忘八端”。

古代“八端”是指“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此八端指的是做人之根本,忘记了这“八端”也就是忘了基本的做人根本,可是后来却被讹变成“王八蛋”。

18、跳进黄河也洗不清。

这又是一句常被人引用的俗语。

这句俗语原本是一句歇后语——即“跳进黄河——洗不清”。

因为黄河水十分浑浊,跳进去就很难再洗干净了。

现在讹传为“跳进黄河也洗不清”,就很令人费解:似乎跳进黄河理应洗清才对。

但是大家习惯了这样用,不必太较真,也算约定俗成吧。

19、空穴来风。

这个成语出自宋玉的《风赋》:臣闻于师:“枳句来巢,空穴来风。

”穴,是孔、洞的意思;来:招致。

有了洞穴才能招进风来。

空穴是来风的条件,既能来风,必有空穴。

空穴来风这个成语,原意为“消息和传说是有原因的”,现多用来比喻“消息和传说毫无根据”,由于词义的演变导致用法的改变。

现在,这个词既可以用来形容有根据,也可以用来形容没有根据。

到底谁是谁非,还要以后再下结论。

但在目前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上,“空穴来风”一词的意思是指原意,所以如果考试碰到这样的题,应该按原意去理解,否则要扣分的。

20、美轮美奂。

这个成语是形容建筑之美。

如今,滥用的极为普遍,甚至连于丹这样大名鼎鼎的文人也会用错,她在提到舞蹈《千手观音》时,用成语“美轮美奂”来形容其美,立即遭到网民的非议。

这个成语出自《礼记•檀弓下》:晋文子赵武家里新落成一所房屋,晋国大夫张老去祝贺说:“美哉轮焉,美哉奂焉!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轮,是古代的一种圆形高大的谷仓。

这个成语指高大的意思,专门形容房屋建筑高大华丽。

现在,连电台、电视台那些自我感觉良好的主持人和记者,往往也是张嘴就来,这个成语的乱用有点过份了。

21、不孚众望。

孚,信服的意思。

不孚众望,即不能使大家信服,未符合大家的期望。

“不孚众望”与“不负众望”,虽一字之差,其语义迥乎不同。

“不负众望”意为“不辜负大家的期望”。

这两个成语不能混用。

还有“深孚众望”,意思与“不负重望”差不多,只是“深孚众望”程度更深一些。

22、明日黄花。

明日黄花是指“过时之物”。

明日,在英语上属于“将来时”,既然明日还未到来,怎么会过时?于是有人想当然地篡改成了“昨日黄花”,看似很有创意,实质弄巧成拙。

如果知道成语的出处,或许不会再犯这样的错误:这个成语来自苏轼《九日次韵王巩》诗:“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

”黄花,也就是菊花。

原指重阳节过后逐渐萎谢的菊花。

这里的“明日”显然是指过去了的时光。

如果使用“明日黄花”这个成语,一定要记住它是比喻过时的事物或消息。

23、床笫之私。

床笫,请大家注意,这可是一个极容易迷惑人的“马甲”,很容易误看作为
“床第”。

“笫”和“第”,虽然两各个字的模样酷似,但写法毕竟不同。

笫,读音同“姊”、“子”,是指垫在床上的竹席。

“床笫”也就是床铺。

引申为夫妻之间的语言或房事。

但换上“床第”这套“马甲”,就什么也解释不通了。

24、娑婆世界。

“娑婆”是梵语的音译,是佛教的专用名词。

它有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说“娑婆世界”的众生罪业深重,必须忍受种种烦恼苦难,故“娑婆世界”又可意译为“忍土”,被称为“五浊世间”,是“极乐世界”“净土”的对立面,这里容易产生各种罪孽;另一层意思,指释迦牟尼等佛菩萨很能忍受劳累,在污浊的“娑婆世界”中不懈地教化众生,表现出大智、大悲和大勇的精神。

再广义一点解释,就是“无奇不有的大千世界”。

现在的问题是,或许是眼花的缘故,一些人常把娑婆二字颠倒过来写成“婆娑世界”,我同样到网上搜索,也同样会出现一大批“婆娑世界”的条目,如此明目张胆地乱用成语,实在让人瞠目结舌了。

善哉,善哉!佛祖也必定很生气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