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十年工作岗位感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离开十年工作岗位感言
篇一:十年工作感悟
十年工作感悟(20XX.3.8)
时光飞逝,转眼之间踏上中信的工作岗位已经十年了。这里有工作的艰辛与压力,也有收获的喜悦与欣慰,有求索的痛苦,也有成长的快乐。这里既有领导的关心、同事的帮助,也有自己的刻苦努力。以下是我的成长中的两点感悟。
1.对待工作,时刻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教师是一份平静的职业,教师的工作是平平常常的,心态决定教师的素质和教育教学工作业绩。要以良好的心态勇敢地面对挑战。工作中有很多事情需要我们主动去做,这样不但会锻炼自己,也提高了自身的素质,同时也为自己争取到更多的机会。记得两年前学校刚刚配置多媒体帝的数码板的时候,校长曾找来老师为我们培训多媒体课件制作,之后一次在学校组织大公开课的时候,正愁安排大公开的人选,我主动配合学校的工作,提出由自己来担起那次的大公开,也利用这个机会使用课件来上一次多媒体课,当时制作PPT其实不是什么新鲜事,但对于我们当时的百分之九十的老师来讲都是一个新生事物,记得当时花了近一个月的闲暇时间边学边精心制作,不断修改,结果很欣慰的是受到了校长和老师们的好评。那次制作PPT的经历也使后来在制作六环七步教学系统过程少走了不少弯路。只有不断学习,去吸收时代的、科学的、优
秀的东西。学会学习,就会成功。
2.对待学生,有爱心、耐心、责任心,认真对待每一个孩子。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坚持10年似乎更不容易,但是我自认为我做到了这一点,之所以有这样的毅力和耐心,一是受咱们这支优
秀团队的影响,二是我觉得为人师表,应该有这个毅力和决心,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感受到和孩子们交朋友,认真对待每一个孩子是非常重要的。在带原剑桥103班学习三级的时候,(三级教材的特点是内容多,杂,同一课出现几种语法现象,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内容较深)孩子们学了三年多的英语,仍然坚持留在班里的学生都是很有毅力的,但也普遍存在假疲劳状态,针对这种情况,利用一次机会,诚恳地请学生们写出对我的教学的建议与意见,一一仔细地看过后,精心挑选了带有漂亮图案的信纸,在第一时间尽快给30多个孩子进行了分批的推心置腹的回复,首先对每个学生进行了整体评价,及对目前的学习状况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帮助他们找到英语学习的发展方向。由于是分批回复,没有收到信的学生也特别期待,“谁表现的好下次课就会收到老师的的回信哦”,因此也及时调动了孩子们的积极性,之后根据孩子们提出的建议进行了合理的应用,孩子们收到信后起到了良好的效果,这次书信联系极大地增进了我们的师生之间的友谊。
怀着无比感恩的心情进入第二个十年的工作历程,为了赢得学生和家长们的继续支持与信任,为了不愧对领导对我的殷切期望,为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得以更好的体现,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更严格的要求自
己,完善自己,提高个人素养,提高工作能力,每逢大事必做于细,争取在中信的第二个十二年的成长历程中,更有意义!
篇二:超级牛人在华为工作十年的感悟——徐家骏
超级牛人在华为工作十年的感悟
(:离开十年工作岗位感言)作者背景:徐家骏是华为数据中心的头,技术超级牛人,一级部门总监,华为副总裁,年收入过千万。从一个应届毕业生,到年薪千万的华为副总裁,再到离开华为转战百度,徐家骏的十年从业经历和经验对于今年的应届毕业生来说绝对可资借鉴,我们从中也可以一窥华为公司的运作过程和徐的职业规划。世界上本没有好工作,下的功夫够了,好工作自会找上门的。
上周,我正式提交了离职报告,准备给自己的职业生涯一个很大的转折,这是我长时间的思考最后所做的决定。但真的提出离职后,回想在公司的十年,还是百感交集。
1997年7月16日,我只身提着一个包从深圳宝安机场下飞机,走出机场,天是那么蓝、白云那么低、空气那么潮,仰头望天,对这个城市,对公司、对即将开展的工作和生活、对自己的前途一片茫然。到了科技园,发现是个荒凉而偏僻的地方,不过倒很安静,上学的几年中,一连串的打击,使得我似乎有点喜欢这种安静、荒凉、在他乡的感觉。现在想想,经过十年的工作,自己的心灵真是麻木得可以了。那时候的心里,好像时时有些什么没有着落的东西在激荡,但又说不出来,只有在听德沃夏克的《自新大陆交响曲》时,才发现多有深处的共鸣以至落泪。
由于没赶上大批应届生的接待,我是自己一个人来到科技园1号楼的,干净整洁的大楼,很帅很靓的保安和前台,进进出出精神饱满的员工,让人的心情为之一振。象没头苍蝇一样乱走了一会后,一位人力资源的大姐,很职业、热情、耐心的告诉了我入职手续如何办理,并安排我当晚在粤海门华为之家临时居住,又安排之后的宿舍事宜,在举目无亲的异乡让人倍感亲切,至今记得。
来深圳、来华为当时确实是一种机缘,96年华为名气并不响,特别是在行业之外,偶尔一次我在同学家里看到一张华为人报,有几片文章印象至今很深:一篇是周劲写的欧洲考察心得,讲欧洲一个20-30人的小公司,所具有的那种全球化运作战略、能力和气度。一篇是唐东风写的被评为杰出员工受表彰后的感想。还有一篇名头很大“中央研究部知识产权处”,当时被这个名头吓了一跳。文中讲到华为当年研发累计投入1.8亿人民币,更让我吓一个跟斗。我想当时清华大学一年科研经费也就1亿多点,这家公司什么来头,花的科研投入比清华还多?当时就有了兴趣。
快毕业的时候,连连受挫,找工作跟当年大部分同学一样,希望留北京,但连续被联想、方正、科海、卫通等当时大名鼎鼎的公司录取后又告知要交几万块钱才能解决户口问题之后,想到了还有华为这样一家公司,给人力资源部寄了一份简历。没几天,一个深圳的电话,说某年某月某日有个副总裁来北京,面试一下。
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跑过去了,是公司原副总胡红卫,他基本上没有问我什么问题,到是介绍了一下华为的情况,然后把人力资源经理田景
琦叫了过来,当场就给了我一个“录取通知函”和入职操作指导。我一肚子犯嘀咕,这是不是一家骗子公司?怎么这样就算面试通过了?连工资有多少都没有机会问。之后一直到报到前,都有点怀疑,幸好有个本科的同学,在华为工作过,在向他咨询后了解到公司还是实实在在有的,才下了决心过来。总的说来,就是被一张华为人报“骗”来的。就这样懵懵懂懂到了华为,一开始新员工培训,纪律严明、严格,班车不会多等半分钟,之后是部门培训,大量的信息扑面而来。之后到了工作岗位上,给我分配的工作是ERP系统管理员兼dBa,虽然以前也搞过一些大系统,如兼职做过印度人的大型银行软件客户化开发,但见到我们的aLPHa8200和我们的软件oRacLE,心里还是激动不已。iT的发展一日千里,10年前的技术与今天比,很多人可能没有体会了。
那时比较落后,很多人也没有机会接触这种当时很先进的系统。我见到我们居然有2G巨大内存的“超级服务器”当时实在是佩服不已,为自己能做它的管理员而自豪,又为自己将来能不能玩转它而焦虑。我师傅王忠宁见到我就撂给我一本书《oRaLcEadminiSTRaToRGUidE》,一寸半厚的英文书,愣是一周之内从头到尾看完并写了厚厚的读书笔记和一大堆不懂的问题,自此再也不怕厚厚的英文书。
当时正好是公司ERP上线没多久,业务正在推行,系统极不稳定,每天的并发程序有一半是跑错的,系统还会动不动cRaSH。我看完一本书后,在刚刚成为oneBookman时,问题单就来了,有一个重要的××引入程序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