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古时只有中国懂得养蚕生丝
中国是世界上养蚕织帛最早的国家
中国是世界上养蚕织帛最早的国家中国是一个伟大的文明古国,又是养蚕织帛最早的国家。
由于我国丝绸闻名于世,所以被誉为“丝绸之国”。
据史学家考证,我国养蚕早在六千年前就有了。
在四千年前,不仅能养蚕,还能缫丝并能织出最原始的帛。
到商代作为手工业的蚕丝业已较发达,在织帛技术和品种上均有很大的改进与提高。
到西汉以后,我国的丝绸不但能供给国内皇宫和贵族的需要,而且能大量地通过甘肃、新疆,越过葱岭,从众所周知的“丝绸之路”输往西亚和欧州各国。
此外,在唐宋时,为了适应各国交往的需要,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的南移,造船和航海事业的发展,又开辟了海上丝绸通道,大大促进了东西方的友好往来。
从西汉到隋唐的一千多年中,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经过“丝绸之路”进行了大量广泛的经济和文化交流,使我国与亚、非、欧各国建立了悠久的历史友谊,这是我国人民对世界各国人民的一个贡献。
蚕有桑蚕、柞蚕之分。
桑蚕食桑树叶,故名桑蚕;柞蚕食柞树叶,故称柞蚕。
所谓蚕丝就是由蚕体内一对排丝腺分泌出来的胶状凝固物。
主要有两种:一为桑蚕丝;一为柞蚕丝。
桑蚕丝指桑蚕在化桶前结茧时吐的丝,大都呈白色,光泽良好,手感柔软,供纺织丝绸用;柞蚕丝是指柞蚕吐的丝,原为褐色,缫成丝后呈淡黄色。
柞蚕丝较桑蚕丝粗,不易漂染,常用于织柞蚕丝绸,是我国的特产之一。
蚕丝经过缫丝和纺织等工序便成为人们日常使用的各种绸缎。
唐代诗人白居易有一首赞美一种优良的丝织品的诗。
诗曰:“缭绫缭绫何所似?不似罗绡与纨绮。
应视天台山上月明前,四十五尺瀑布泉。
中有文章又奇绝,地铺白烟花簇雪。
”诗所赞的是一种精细的丝织品,是用青、白二色细丝织成的,产于浙江。
这种珍品,为数很少,多用于皇宫内使用。
然而产量较多,使用面较广的是绢和绵。
绢是用生丝织成的一种平纹织品。
主要产于唐代北方各州,按其质量优劣又分为若干等级,最好的要数宋州(今河南商丘)和亳州(今安徽亳县)的产品,其特点是质轻。
据古书记载,当时有一种轻绢,一匹四丈,只有半刃重。
蚕的养殖历史
蚕的养殖历史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植桑、缫丝纺织的国家,一直到汉朝,中国都是世界上惟一出产丝绸的地方。
从种桑养蚕、收茧缫丝到经营丝绸、贸易出口,“丝绸之路”成为一条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路上商业贸易路线。
今天小编就来和大家聊一聊中国养蚕业的历史发展。
据记载,夏代以前已存在蚕的家养,从桑树害虫中选育出家蚕,创造了养蚕技术。
而商代设有“女蚕”,为典蚕之官。
甲骨卜辞中以蚕神与上甲微同祭,对蚕事极为尊崇。
当时有杯蚕(臭椿蚕)、棘蚕、栗蚕、蚊蚕四种,家蚕亦称螺蚕。
野蚕和家蚕都是多化性,逐步演变而成二化性和一化性,并以三眠蚕为主。
周代有“亲蚕”制度,天子和诸侯都有“公桑蚕室”,夏历二月浴种,三月初一开始养蚕,对浴种、出蚁、蚕眠、化蛹、结茧、化蛾等蚕的生长形态,已有一定认识。
对养蚕工具曲(箔)、植(蚕架)、筐(蚕匾)、蓬(芦席)等都有记载。
从西周到春秋时期主要养一化性蚕(春蚕),而禁养夏蚕(原蚕),一年只养一茬,以免桑叶采伐过度而残桑。
周代养蚕方法已较成熟,浴种是清除蚕卵上杂菌,以白篙煮汁,浸泡蚕种,促其发蚁。
蚕室内注意排水干燥及温度调节。
战国时期对蚕的习性认识加深,已认识到蚕无雌雄,蛾有雌雄,怕高温,喜一定湿度,恶雨。
三眠蚕龄期为21日。
北方地区有一化性、二化性(原蚕)和多化性,可连续孵化至秋末。
在大批鲜茧因来不及缫丝而化蛾破坏茧层时,则用曝茧、震蛹两种杀蛹方法来处理。
秦汉以来对野蚕仍继续采集利用。
魏晋南北朝时选种、制种技术有很大进步,己发明低溢控制家蚕制种孵化时间的方法。
永嘉有八辈蚕:螺珍蚕三月绩、拓蚕和螺蚕四月初绩、爱珍五月绩、爱蚕六月末绩、寒珍七月末绩、四出蚕九月初绩、寒蚕十月绩。
北方常用蚕种有三卧一生蚕(三眠一化性)和四卧再生蚕(四眠二化性)两类。
以体色和斑纹为主,蚕品种分为白头蚕、领石蚕、楚蚕、里蚕、儿蚕、灰儿蚕等。
按饲育和繁殖时间分为秋母蚕、秋中蚕、老秋儿蚕、秋末老懈儿蚕(指南方多化性蚕)等。
蚕桑文化的历史地位
蚕桑文化的历史地位中国是蚕桑文化的起源地,栽桑养蚕制丝织绸是我国古代对世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一项重大贡献。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中国蚕桑文化已深深地渗透到历代社会的诸多方面,对政治经济、社会组织、哲学宗教、文化艺术、生产生活等产生过重大影响,从而形成独具风格的蚕桑文化成为中华浩瀚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
一、蚕桑文化的历史地位蚕桑文化是汉文化的主体文化,与稻田文化一起标志着东亚农耕文明的成熟。
而汉文化的主体文化丝绸文化、瓷器文化则标志着中原文明进入鼎盛阶段。
蚕丝是丝绸的基本原料,丝绸文化实际上就是蚕桑文化的高度发展成熟阶段。
中国古代诗歌经典中有非常多对养蚕种桑的描画,从中可以看出蚕桑文化对中原文化以及东亚文化的影响。
二、蚕桑文化是我国农耕文明的重要基础蚕桑文化的发展,使中原文明的纺织业领先于世界数千年,形成了中国人峨冠博带、宽袍大袖的服饰习俗。
同时对软笔(毛笔)、刺绣、纸张的发明等都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嫘祖养蚕缫丝,始有绫罗衣锦及世。
从此人类就结束了“茹毛饮血,衣其羽毛”的原始衣着,进入了锦衣绣服的文明社会。
……一根真丝来之不易,注定了丝绸的华贵和神秘。
在唐朝,丝绸之路上的驼铃将以“丝”为主的中国服饰文化传送到了遥远的西方。
世界也由一根莹亮的蚕丝,一匹柔美的丝稠知道了古老而神秘的中国。
蚕桑文化是中华农耕文明的半壁江山,夏鼐先生认为:“中国是全世界第一个最早饲养家蚕和缫丝制绢的国家,长期以来曾是从事这种手工业的唯一国家。
有人认为丝绸或许是中国对于世界物质文化最大的一项贡献。
”蚕桑文化是中国农耕文化的重要标志,对于中国的农业发展以及农耕观念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蚕桑文化形成的地理环境是东亚大陆得天独厚的地理生态条件;蚕桑文化植根的经济环境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模式;蚕桑文化根植的社会结构形态是以家庭为基本细胞的宗法制社会。
在这样的环境中,先民遵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百姓“衣食为先”,农桑、田蚕、耕织并重,“耕读传家”,世世代代繁衍在东亚这块大地。
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的国家
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的国家越来越多的人对蚕丝产业充满了惊叹,它既是象征着传统的缝制文化,也是中国的精细工艺技术的卓越发展实例,但你知道,最早养蚕缫丝的国家是哪个呢?早在公元前11世纪左右,中国就已经开始养殖蚕、织丝。
其中,有一个最重要的技术叫“引米”,即是今天所说的金线制作。
当时,汉朝人民不仅有填补此空白的智慧,而且还在发明采购方面投入了大量专长和精力,开创了中国传统金线工艺的先河。
隋代时,蚕丝技术更进一步:蚕食加湿停止,丝绒梳毛,蚕米精制等技能的出现,更是让中国人成功地掌握了丝织技术。
蚕丝品质的进一步提升,也使中国注意力更加集中于应用蚕米精制出来的细腻柔滑的纤维,为中国古代细腻的服装礼服提供了精致的新亮点,丰富的服饰种类也拉开了中国织锦的序幕,获得了世界的掌声和赞誉。
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的蚕缫术,在中国拥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
它品质上乘,精緻,度和柔软,保持持久,编织精美,不仅被品尝“贵质之服”,还被赋予了“四大宝贝”,彰显着技艺,形成了明清特有的时尚风格。
今天,蚕缫术也仍然受到人们极大的重视和喜爱,成为一个重要的民间工艺美术品种。
据记载,最早养蚕缫丝的国家,便是位于中国的文明古国——夏朝,它的年代由公元前2100年左右,到公元前1600年之间。
夏禹黄帝因其著名的金刚伐木行动,使天下人民蠢蠢欲动,从而发展非常繁荣的工业。
在这之中,就包括蚕缫技术,抓住了这些技术,不仅使夏朝的网纱生產技艺取得了飞速的发展,而且也开创了中国蚕丝技术的先河,奠定了中国蚕丝属于世界第一的地位。
中国的文明古国时期,就有着大量的蚕丝文化遗迹,今天的蚕丝产业的发展,也深深的承袭着属于这段历史的珍贵财富,该等优质材料,配以精湛的。
3我们来抽丝
抽丝的最佳时机:
蛹体已发育比较成熟,不 会流出血液,而且距羽化 还有两三天的时间。这时 候抽丝,丝的色泽好,品
位高。
我们来抽丝
先猜一猜,一个蚕茧的蚕丝有多长? 再抽丝,看谁抽的丝最长。
把蚕茧表面的乱丝摘掉。
把蚕茧放在开水中浸泡。
我们来抽丝
先猜一猜,一个蚕茧的蚕丝有多长? 再抽丝,看谁抽的丝最长。
小历史
公元前四五世纪,即春秋战国之 间,我国的蚕丝已经闻名欧洲。古罗 马帝国的凯撒大帝第一次穿上中国的 丝袍,使欧洲的贵族看了非常惊羡, 认为是无比的华丽,把丝绸视为宝物。 当时的希腊人称我国为“丝国”。
谢谢
用竹丝刷搅动,把蚕丝的 头儿找到。
量一量一根丝的长度。
我们来抽丝
先猜一猜,一个蚕茧的蚕丝有多长? 再抽丝,看谁抽的丝最长。
一个蚕茧的蚕丝约为1500米长, 最长的可达3000米。
蚕丝的用途
养蚕之所以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主要是由 于蚕丝具有优良的特性和很高的经济价值,它是 最长的天然动物性蛋白纤维,具有纤长匀净(一 根丝最长达3000米),柔韧轻软,耐热绝缘,通 气吸湿,弹力适中,光泽柔和(具有珍珠光泽), 染色优良等特点,是高级的纺织原料,被称为 “纤维皇后”,“第二肌肤”,可制作高级服装, 装饰品和美术品。它的丝织品美观大方,华丽高 贵,具有轻,软,通气,吸湿,保温的特性,穿 着有冬暖夏凉之感,而且对皮肤有保健作用,有 利于人体健康。
姑娘后来被西陵王赐名“嫘祖”。嫘祖辅助黄帝战胜了南方的蚩 尤和西方的炎帝,协调好各部落的关系,完成了统一中华的大业。同 时她还奏请黄帝诏令天下,把栽桑养蚕织锦的技术推广到全国。嫘祖 死后,黄帝把她葬于落村山,后世尊称其为“天蚕娘娘”。
古代的养蚕抽丝
最先养蚕缫丝的国家
最先养蚕缫丝的国家
世界上最先养蚕巢丝的国家是中国。
中国古史上就有伏義化蚕、螺祖教民养蚕的传说。
在古代,丝绸就是用蚕丝织造而成的纺织品,也是中国的特产,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并且大规模的生产丝绸制品,并将中国的丝绸运往国外。
世界上最先养蚕巢丝的国家是哪个国家大家都知道,丝绸是一种比较昂贵的纺织品,其主要原材料就是桑蚕丝。
在我国古代,丝绸就是蚕丝织造的纺织品,而现在经过不断的扩展,丝绸的原料增多,一般只要是经线采用了人造或者天然长丝纤维织造的纺织品都被称为丝绸。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植桑、养蚕、巢丝的国家,丝绸在我国历史上有着五千年的历史。
丝绸最早出现在史前时代的黄河流域,直至商周时期丝绸业开始发达,并随着后期的发展,丝绸生产达到了一个高峰,并在西汉时期起通过丝绸之路销往世界各地。
丝绸之路的发展丝绸之路一般有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两种说法,陆上丝绸之路起源于西汉时期,其以长安为起点,经过甘肃、新疆,到达中亚、西亚,然后连接地中海各国。
丝绸之路最初是为了运输丝绸,后来在明朝时期称为综合贸易的通道。
丝绸在古代有何地位?
丝绸在古代有何地位?1. 丝绸的历史渊源:在中国,丝绸被誉为“华夏之衣”,源远流长,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
中国是丝绸的故乡,早在公元前3000多年前,中国就已经开始养蚕纺丝,制作丝绸。
丝绸是中国文明的象征之一,也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一直以来被视为珍贵的财富。
1.1 丝绸的起源: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桑树、养蚕、织布的国家之一,丝绸的制作技艺始于中国。
传说黄帝的妃子西施是丝绸的发明者,为人们提供了用桑蚕纺织的最早衣料。
后来,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丝绸传播到了西方,成为东西方文明交流的纽带。
1.2 丝绸在古代的重要性:丝绸在古代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不仅是贵族统治阶层的象征,还是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
丝绸之路的开通,将中国的丝绸带到了中东、欧洲等地区,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促进了世界各国的经济繁荣和文化交流。
2. 丝绸在经济中的作用:丝绸在古代经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是一种贸易商品,还是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动力。
丝绸织造业的繁荣促进了桑蚕养殖、丝绸加工等产业的发展,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
2.1 丝绸的贸易地位:中国的丝绸出口曾经是古代贸易的主要组成部分,中国的丝绸被远销到西方,成为丝绸之路上的畅销货品。
丝绸的出口不仅带动了中国经济的增长,也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2.2 丝绸产业的促进作用:丝绸产业的发展促进了桑蚕养殖、织造技术、出口贸易等方面的进步。
桑蚕养蚕技术的改进使丝绸的产量和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织造技术的不断创新使丝绸服饰更具魅力,丝绸产业的繁荣也为当时的社会带来了繁荣和活力。
3. 丝绸在文化中的意义:丝绸不仅是经济财富,也是文化遗产,承载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审美情怀。
丝绸服饰、绸缎文物等在古代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
3.1 丝绸服饰的地位:古代丝绸服饰是标志着社会地位和身份的象征,贵族和达官显贵常常身着华丽的丝绸服装,展示他们的权势和财富。
同时,丝绸的细腻柔软、光泽华丽也为古代服饰增添了一份奢华和雅致。
嫘祖养蚕缫丝故事
嫘祖养蚕缫丝故事一、嫘祖养蚕缫丝的历史背景二、嫘祖养蚕缫丝的传说故事2.1 嫘祖的起源2.2 嫘祖养蚕的背景2.3 嫘祖发现蚕丝的奇妙之处2.4 嫘祖的缫丝技术突破三、蚕丝的制作过程3.1 种桑养蚕3.2 蚕茧的收获与处理3.3 缫丝的步骤和工艺3.4 蚕丝的运用和重要性四、嫘祖养蚕缫丝的意义和影响4.1 嫘祖养蚕缫丝的经济意义4.2 嫘祖养蚕缫丝的文化意义4.3 嫘祖养蚕缫丝的社会影响五、嫘祖养蚕缫丝在今天的传承与发展5.1 嫘祖养蚕缫丝的传承问题5.2 嫘祖养蚕缫丝的现代应用5.3 嫘祖养蚕缫丝的保护和发展政策六、结语在古代中国的历史故事中,有一段关于嫘祖养蚕缫丝的传说非常有名。
嫘祖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个女性人物,据说她发现了蚕丝的奇妙之处,并发明了缫丝技术。
这个故事不仅讲述了嫘祖的成就,也展示了中国古代文明的智慧和创造力。
一、嫘祖养蚕缫丝的历史背景在远古时代,中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社会。
而嫘祖养蚕缫丝的故事正发生在这个时期。
当时的人们需要以农耕为生,而农业的发展又需要纺织业的支持。
因此,人们开始研究丝绸的制作方法,以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需求。
二、嫘祖养蚕缫丝的传说故事2.1 嫘祖的起源据传说,嫘祖是中国古代帝皇神农氏的后裔。
她聪明伶俐,充满智慧,而且温和善良。
因此,她很受人们的喜爱和尊敬。
2.2 嫘祖养蚕的背景在那个时代,人们尚未发现蚕丝的制作方法,只能依靠采集野生植物的纤维来编织衣物。
这样的材料不仅粗糙,而且制作过程繁琐。
人们渴望找到一种更好的纤维材料。
2.3 嫘祖发现蚕丝的奇妙之处故事中,嫘祖在一个春天的早晨,发现了一种秘密的昆虫——蚕的存在。
她观察到蚕吃桑叶后吐出的丝线,十分细腻而坚韧。
嫘祖决定研究这种丝线,并尝试将其用于纺织。
2.4 嫘祖的缫丝技术突破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和实践,嫘祖成功地研发出了缫丝技术。
她用一个特殊的工具,将蚕茧中的丝线缠绕在一起,形成了一根根精细的丝线。
嫘祖的这一发明对于古代纺织业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最全面)一目了然-2
科学复习大纲1、人全身的骨骼分为四个部分,它们分别是头、躯干、手臂和腿脚。
2、人体的骨骼共有206 块。
它们共同组成了人体的支架──骨骼。
(骨骼是空心的)骨骼占了人身体重量的 20% 即占五分之一。
3、和其他动物骨头相同,人的骨骼也是又坚硬又结实,(大腿骨比花岗石还硬)它是空心的,但有生命,它能够生长。
4、骨头中间的软物质叫骨髓。
它能制造血细胞。
(即:骨头里有骨髓和血管)5、骨骼有哪些作用?(骨骼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拥有支撑人的身体,支持运动,保护内脏器官等作用)6、一只手上的骨骼共有 27块。
7、头骨保护人的大脑,脊柱、肋骨和胸骨保护人的内脏器官1、骨头与骨头相连接的地方叫关节。
2、四种常有的自由活动关节分别为铰链关节、旋转关节、球状关节、鞍状关节。
3、人体的关节依照可否活动分为固定关节和活动关节(固定连接和活动连接)。
4、人体的六大关节是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
5、大腿和小腿之间的自由活动关节膝关节。
6、最灵便的自由活动关节是球状关节,位于身体的肩部和髋部。
7、膝的波折和挺直是典型的铰链关节的功能。
8、拇指关节属于鞍状关节。
9、肘部的旋转关节赞同前臂运动。
10、、关节有什么作用?(有固定、连接小骨、运动和缓冲的作用。
)11、关节为什么能够自由转动?(是由于我们身体里有旋转关节,如:手段关节和踝关节。
能够自由转动就是旋转关节所起的作用。
)1、人体有 600 多块肌肉,占到了人身体重量的40% 即占五分之二,骨骼占了 20% 即占五分之一。
2、肌肉也能够分为三部分:头颅肌、躯干肌、四肢肌。
3、人体的各样动作都是由肌肉的缩短和舒张带动骨骼、关节运动而实现的。
4、骨头上的肌肉总是成对的在一起工作,一个缩短,另一个就舒张(放松)。
缩短后的肌肉摸上去又紧又硬,还会变短。
若是肌肉连接着两块骨头,那么当肌肉缩短时,两块骨头就会相互凑近。
5、肌肉是人体活动的重要枢纽,它是由肌凝蛋白和肌动蛋白组成的。
蚕丝文化——中国古代丝绸文化的灿烂历史
蚕丝文化——中国古代丝绸文化的灿烂历史在世界上的纺织史上,中国蚕丝文化是一道夺目的风景线。
蚕丝文化源远流长,传承至今,是中国文化瑰宝之一。
蚕丝作为世界纺织业的重要产品,最早的记载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
而在中国,蚕丝业的始祖是黄帝轩辕。
相传蚕丝的发现,是因为黄帝的妃子嫘祖捡到一只受伤的蚕,抚养它愈后,这只蚕便吐出丝线。
从此我们有了得自天然的纽带——蚕丝。
蚕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量的史书和文物都反映了在中国古代蚕丝业的发展是怎样的辉煌。
汉武帝时期曾派使者到西域学习蚕丝生产技术,并且在全国推广种植桑树,并命令各地生产蚕丝。
唐宋时期蚕丝业达到了高峰,到了明清时期更是达到了巅峰时期。
在中国的经典文献中,曾有“物以稀为贵,中国之宝,莫如丝”等言语,足以反映出中国古代对蚕丝文化的重视程度。
蚕丝文化的传承,离不开众多能干勤劳的农民。
我们的祖先养蚕的技艺和经验,一代一代的传承至今。
除此之外,蚕丝的生产过程也成为中国人的一种文化和生活方式。
蚕茧的收获、纺丝、染色、编织都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内容。
所以蚕丝不仅仅是中国的产品,而且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符号。
在中国的各种文化和艺术中,蚕丝也是一种重要的材料。
在宫廷中,下至百姓,都有使用蚕丝的习惯。
特别是在一些与贵族有关的用品上,如华衣、锦衣、旗帜等等。
蚕丝也是中国绘画中经常用到的材料之一,可以为中国画作品注入与众不同的雅致。
蚕丝文化也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用途。
在宗教实践中,蚕丝常被视为崇高祷告中的祭品。
在艺术领域中,独特的质感和悠久的历史悠然成为艺术家创作中的主题。
到了现代社会,使用蚕丝制品也已经成为时尚,服装、被褥等都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着时代的演进,蚕丝文化依然不断的传承和发展着。
中国以自己承担了其蚕丝文化的传承工作,成就了全球蚕丝文化传承的独特性。
为了传承和发扬蚕丝文化,中国政府也开始了很多的行动。
例如成立了丝绸博物馆、蚕桑科技节、蚕业文化节等,每年还会选举和表彰蚕业的先进集体和个人。
蚕桑文化文档
蚕桑文化引言蚕桑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它涵盖了蚕的养殖、桑叶的种植、丝绸的生产等各个环节,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
蚕桑文化贯穿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对中国社会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蚕桑文化的起源、发展和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蚕桑文化的起源蚕桑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传说故事。
相传,中国古代有一个叫做“蚕娘”的女神,她教人们养蚕种桑,并从蚕茧中得到丝线,织出美丽的丝绸。
这个神话故事使得蚕桑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一部分。
实际上,中国的蚕桑文化起源于西周时期,当时人们已经开始养蚕种桑并生产丝绸。
蚕桑文化的发展自蚕桑文化的起源以来,它在中国不断发展壮大。
蚕桑文化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蚕桑养殖技术的创新在蚕桑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人们不断探索和创新蚕桑养殖技术,提高了蚕的养殖效率和丝线的质量。
古代的养蚕技术主要依赖于人工喂养和人工采摘蚕茧,但随着科技的进步,养蚕过程得到了一定的自动化,同时培育了适应性更强的蚕种,使得蚕桑文化得以更加广泛地传播和发展。
丝绸生产的规模化发展蚕桑文化的发展也带动了丝绸生产的规模化发展。
古代中国的丝绸生产主要采用家庭手工生产的方式,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蚕房和织布机械。
随着蚕桑养殖技术的不断提高和丝绸需求的增加,丝绸生产逐渐规模化,并形成了专业化的丝绸产业,为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蚕桑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蚕桑文化还在艺术领域得到了广泛的表现。
中国的古代丝绸绘画以及刺绣等艺术形式中,常常可以看到与蚕桑文化有关的元素。
蚕桑文化还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学,如《蚕棚诗》以及其它一些描述蚕桑的诗歌,都成为了中国文学珍品之一。
蚕桑文化的影响蚕桑文化对中国社会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
首先,蚕桑文化促进了中国的农业经济发展。
丝绸是中国古代的重要出口商品,通过与西方和东南亚的贸易,中国的丝绸产业逐渐发展成为了国家的支柱产业之一,起到了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
其次,蚕桑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桑蚕丝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桑蚕丝的历史和文化意义桑蚕丝是一种经过人类长期培育和利用的天然纤维,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中国。
桑蚕丝是蚕宝宝在茧中吐丝而成的,经过加工后成为柔软、光滑的丝绸。
在中国古代,丝绸被视为珍贵的贸易商品,被广泛用于制作服饰、艺术品和宫廷用品。
桑蚕丝不仅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勤劳,也传递着丰富的文化意义。
首先,桑蚕丝代表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勤劳。
养蚕、脱丝、织布的整个生产过程需要耗费大量人力和时间。
中国古代农民耕田之余,还要同时养蚕,这对于他们的生活和经济收入至关重要。
通过培育和利用桑蚕丝,中国古代人民创造并传承了丰富的技术和手艺,使中国的丝绸工艺达到了独特的高度。
桑蚕丝的历史也见证了中国人民的勤劳和智慧,而且这种智慧和勤劳一直延续至今,丝绸一直是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其次,桑蚕丝凝聚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独特审美观。
丝绸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在宫廷中被用作贵族的服饰和礼物,也广泛流行于平民百姓中。
丝绸被视为高雅、华贵的象征,而且纯洁细致的质感使它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古代文人雅士常常将丝绸作为灵感的源泉,他们通过织绣创作了许多珍贵的丝绸艺术品,如织锦、刺绣、丝绒等。
这些艺术品不仅具有极高的技术含量,更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审美观。
此外,桑蚕丝还与中国古代社会的阶级制度和交流贸易密切相关。
古代中国的丝绸产业曾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商业贸易,东方丝绸之路使中国的丝绸出口到世界各地。
丝绸的高价值使其成为了贵族和外国贸易商的追逐对象,从而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丝绸的流通也推动了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不仅为中国的国内市场提供了经济支撑,还带动了沿途传统文化的繁荣和交流。
因此,桑蚕丝成为了中国古代社会阶级制度和国际交往中具有重要意义的文化符号。
在当代社会,桑蚕丝作为一种独特而珍贵的天然纤维,仍然受到人们的推崇和喜爱。
桑蚕丝的柔软光滑和保湿性质使其成为了高级时装、床上用品和护肤品的理想选择。
丝绸 一丝一缕皆中国
文/孙杰 By Sun JieSilk: Chinese thread丝绸丝绸是中国的特产,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也是世界上唯一出产和使用丝绸的国家。
养蚕说起丝绸要先从养蚕的历史开始。
人类养蚕的历史非常悠久。
在山西距今5000多年的夏县西阴村新石器时代遗址中,考古人员发现了半个切割过的蚕茧;浙江吴兴钱山漾新石器时期遗址中也出土过4700年前的丝带,宽度0.5厘米,由16根粗细丝线交织而成,尽管已经碳化,但仍能分辨其中经纬;1959年江苏吴江梅堰遗址中出土的公元前2500多年前的黑陶作品上已有蚕形纹饰,具体而真实,反映出人们对蚕的熟悉程度;3000多年前,商代甲骨文中不仅有蚕、桑、丝、帛等象形文字,而且有祭祀桑神和派人察看蚕事的卜辞。
养蚕技术在历代的探索中日臻完善。
夏代以前已能从桑树害虫中选育家蚕。
周代二月浴种,三月开始养蚕,对蚕的生长形态和养蚕工具已有一定认识。
从西周到春秋时期倡导一年只养一茬,以免桑叶采伐过度而残桑,到战国时期认识到蚕无雌雄,蛾有雌雄,怕高温,喜一定湿度。
当时的思想家荀况在《蚕赋》一文中极有见地地指出“三俯三起,子乃大矣”,即蚕经过三眠即可结茧的规律。
魏晋南北朝时选种、制种技术有很大进步。
明代对蚕种选择和品种改良都很重视,利用石灰水、盐卤水等浴法留取好种,淘汰低劣蚕卵,而且发现了杂交蚕种的优势并加以利用。
世界上所有养蚕的国家,其蚕种和养蚕方法都是直接或间接从中国传去的:3000年前传到朝鲜,2000年前传到日本和越南,1600年前传到中亚诸国,1400年前传到欧洲,400年前又传到南美洲……纺织养蚕事业直接促进了纺织术的发展,形成了中国独一无二的丝绸纺织技术。
蚕茧放于热水中,会变软并慢慢成浆状,之后表层脱落并最终露出蚕丝的一端。
人们把丝由蚕茧中抽出作为织绸的原料。
一颗蚕茧可抽出约1000米到3000米长的茧丝。
把蚕丝纺织,则成丝绸。
大多数丝绸生产是先纺织再染色,也有将蚕丝先染色后纺织的方法用于高级丝织物的生产。
蚕丝的历史故事
蚕丝的历史故事蚕丝,是世界上最古老、最珍贵、最具特色的纺织品之一,它有着悠久的历史。
下面就为大家讲述一些关于蚕丝的历史故事。
1. 蚕丝起源于中国蚕丝起源于中国,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700年左右。
这时,中国的黄河流域地区出现了农业和手工业的早期文明。
饲养蚕丝的技术也开始得到发展,蚕丝成为了贵族阶层的奢侈品。
2. 蚕丝在古代中国的重要性在古代中国,蚕丝不仅是贵族阶层的奢侈品,还是产业的基础。
中国古代有许多经典著作都涉及到蚕丝的制作,比如《庄子》中就有“黄帝以蚕始机,嬴政以绸缪天下”这句著名的话。
3. 蚕丝在丝绸之路上的交流丝绸之路上的贸易往来,让蚕丝从中国传播到了其他国家。
蚕丝成为了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物资。
在这条路线上,中东和欧洲商人竞相购买蚕丝,最终追溯到了地中海贸易路线和野牛公路。
4. 蚕丝与经济的紧密联系蚕丝不仅仅是一种产品,更是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的产业。
在中国的历史漫长的过程中,许多统治者都非常重视蚕丝产业的发展,这也促使了中国的农民为此而知苦得明,甚至有“上房揭瓦,下房捉鸡”这样的古话来形容蚕丝产业的重要性。
5. 蚕丝的文化价值除了经济价值,蚕丝还有着极高的文化价值。
中国古代许多文人墨客都写过有关蚕丝的诗歌、歌颂或歌咏,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此外,在欧洲和日本等国家,蚕丝也被视为一种高雅的时尚品,成为了当地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蚕丝之所以成为如此珍贵、受人瞩目的物品,正是因为它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文化归属感。
在未来的日子里,蚕丝仍将继续为人们所青睐。
初中历史知识 养蚕的历史起源素材
养蚕的历史起源“秦地罗敷女,采桑绿水边。
素手青条上,红妆白日鲜。
蚕饥妾欲去,五马莫流连。
”多么绝妙的风景!蚕,自从人们发现她的那一刻起,生活就多了一份美丽。
姑娘们喜欢她,是因为她能织出绚丽。
孩子们軎欢她,是因为她能带来安谧。
华夏儿女喜欢她,是囚为她有“春蚕到死丝方尽”的拼搏精神……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的国家,并且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是惟一一个养蚕的国家。
从古代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到关于养蚕的直接记载。
如《夏小正》中的二月“妾子始蚕”、“执养宫事”等。
“宫”字南北朝时候的解释即指蚕室;再如《诗经?幽风?七月》写道广春日载阳,有鸣仓庚。
女执較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
另外,在商代的甲骨文中与“桑'“蚕'“丝”、“帛”等字有关的字多达一百零五个,可见养蚕和丝织在当时的社会中占有重要地位。
养蚕技术起源于中国,这一点是毫无疑义的。
至于,养蚕技术究竟起于何时,说法就不同了。
一说“嫘祖始蚕”。
嫘祖是传说中的北方部落首领黄帝轩辕氏(前2550年)的元妃。
据《隋书?礼仪志》记载,北周(557—581年)尊嫘祖为“先蚕'《通鉴外纪》记载:“西陵氏之女媒祖为帝之妃,始教民育蚕,治丝蚕以供衣服”。
《路史》则称:“伏轆化蚕,西陵氏始养蚕,故《淮南蚕经》云‘西陵氏劝蚕稼,亲蚕始此’”。
这种说法在宋元以后开始盛行,许多中外义献也都赞同此观点并加以引述。
但是,也有人认为,这只是民间传说,既没有科学考证,也不符合生产实践,因为如此伟大的发明,只能是广大劳动人民不断积累经验的结果,单靠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可能的。
不过,这一传说也说明了我国养蚕技术的确是有非常悠久的历史。
二说养蚕始于六七千年前。
1926年,考古工作者在山西夏县西阴村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过一个被切割过的蚕茧,据分析是家茧的蚕茧。
如果成立的话,这应当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家茧蚕茧。
不过,有一些著名考古学家对这切割得很平整的半只蚕茧提出质疑人为这个发现是靠不住的孤证.大概是后世混人的东西曼鼎还椹出:“新石器时代又有什么锋利的刃器可以剪割或切割蚕茧.并且使之有“极平直”的边缘呢?“对此.日本学者祐目顺郎却宣称.自己曾用薄的石片和骨片(模拟当时人们的生产工具)进行试验,结果切割的蚕茧确实边缘平直。
中国养蚕缫丝是如何传向世界的?
中国养蚕缫丝是如何传向世界的?汉代鎏金铜蚕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植桑、缫丝纺织的国家,一直到汉朝,中国都是世界上唯一出产丝绸的地方。
随“一带一路,昂扬在途”寻访之旅一路向西,发现目前世界上所有国家和地区的养蚕缫丝技术无不源于中国。
那么,中国人养蚕缫丝的技术是怎么传出去的?仅就古丝绸之路传播而言,大致分为三步:第一步从中国内地传至西域,第二步从西域传至波斯,第三步从波斯传至罗马……但具体外传过程迄今仍然是一个难解之谜!距今5000年前中国人已开始养蚕和用蚕丝纺织《资治通鉴外纪》:“黄帝之妃,始教民养蚕”《农桑之光——中华农业文明拾英》中的插图《古人祀蚕神》古人是如何发现能吐丝的蚕,又是如何掌握缫丝技术的?一直是世界蚕业一大谜团。
早在唐朝时,民间就曾流传有“嫘祖教民育蚕”的说法。
嫘祖是中华人文始祖黄帝的正妃,有一次她在桑树林里喝水,刚好树上落下了野蚕结的茧,嫘祖用树枝将丝挑了出来,谁想丝越挑越长……于是发明了缫丝纺织技术。
上世纪曾在四川盐亭县境内的嫘祖山上发现了一块立于唐开元二十一年的“嫘祖圣地碑”,碑文称:“生前首创种桑养蚕之法,抽丝编绢之术;谏诤黄帝,旨定农桑,法制衣裳……”北宋刘恕在编撰《资治通鉴外纪》时采信了这一传说,写道:“西陵氏之女嫘祖,为黄帝正妃,始教民养蚕,治丝茧以供衣服,后世祀为先蚕。
”但真的是这样吗?如果说真是嫘祖发现了蚕,并教民纺织,那西汉史学家司马迁为什么没有载入《史记》?司马迁仅称:“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
嫘祖为黄帝正妃。
”从史料上看,将养蚕缫丝的发现与发明人定为嫘祖,应该是一种附会,时间在南北朝时期。
有学者考证,北齐最先将这一功劳附会给黄帝,但黄帝是中华男性始祖,而养蚕纺织是女性做的事情,也许觉得不合理吧,北周时将之转嫁到了黄帝正妃嫘祖身上。
据《隋书·礼志二》:北周祭蚕神由皇后主祭,“以一太牢亲祭,进奠先蚕西陵氏神。
”有意思的是,将蚕神附会给黄帝,进而又附会给黄帝妃嫘祖的并不是汉人,而是鲜卑人,北齐、北周都是鲜卑人建立的政权。
(蚕业史话)一、我国蚕桑生产历史悠久
(蚕业史话)一、我国蚕桑生产历史悠久展开全文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
古代希腊人、罗马人就称我国为“塞里斯”,意即“丝国”。
罗马的大奴隶主们把我国运去的丝绸视为无上珍品,可是直到五世纪,他们还不s知道丝是从蚕儿嘴里吐出来的呢。
据古代传说,我国养蚕、缫丝、织绸是黄帝①的妻子嫘〔lé i雷〕祖发明的,也是她首先向人民传播的。
但是我们知道,从养蚕、缫丝到织成绢帛,中间要经过许多程序,象这样复杂的生产过程,哪能由一两个人独创得出来!它必然是聚集了无数劳动人民的智慧,积累了多少代的实践经验才形成的。
古代的种种传说,都不过表明蚕桑生产在我国很早很早就已开始罢了。
1926 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山西夏县西阴村新石器时代②遗址中,曾发现过一个被刀子切过的蚕茧。
解放以后,又在山东益都等地的殷代奴隶主的坟墓中,发掘到一些玉饰,其中有一种是玉蚕,形态逼真。
殷代黄河流域的奴隶主,把玉石雕凿成蚕形,作为自己的饰物,这就说明蚕儿已是当时人们非常熟悉的了。
考古工作者还在河南殷墟一座奴隶主的坟墓中,发掘到一些由于粘附于铜器、受铜锈渗透而保存下来的丝绸残片,这些残片可确证殷代黄河流域已利用蚕丝织成有花纹的绸绢。
长江流域又是如何呢?考古工作者曾在江苏吴江县的梅堰发掘到印有蚕纹的黑陶①,又在浙江吴兴县钱山漾发掘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绢片、丝带、丝线等。
据考证,这些都是距今四千多年前的遗物。
可见,长江流域的一些地方也很早就开始养蚕织绸了。
在殷代的甲骨文②中已有“蚕”、“桑”、“丝”、“帛”等字,在一片甲骨上还刻有“用三头牛祭蚕神”的内容。
当时如果不养蚕,哪用得着祭祀蚕神呢?所以,根据出土的实物和甲骨文的记载,都说明无论是黄河流域还是长江流域,早在距今三、四千年前就都已养蚕,并利用蚕丝织绸了。
不过在人们知道养蚕之前,可以推想,必然还有一段相当长的时间是利用野蚕所结的茧子。
野蚕在树林里自生自灭,由于自然情况的变化,每年野茧的产量很不稳定,有的年头能采收得很多;有的年头要找几个可能都不很容易。
中国古代的蚕桑养蚕与丝绸产业
中国古代的蚕桑养蚕与丝绸产业中国古代是世界上最早开始养蚕与发展丝绸产业的国家之一。
蚕桑养蚕与丝绸产业在中国的发展历史悠久,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庞大而繁荣的产业体系。
这一产业的兴衰史,不仅代表了中国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也体现了中国古代文明的独特魅力。
中国古代蚕桑养蚕起初并非为了丝绸产业,而是因为养蚕与制丝技术的传播、桑树的引进等原因。
蚕桑养蚕最早出现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这里气候温暖而湿润,适合桑树的生长。
桑树的叶子是蚕的主要食物,所以桑树成为养蚕的必需品。
随着蚕桑养蚕技术的传播,中国的养蚕业开始向北方蔓延,逐渐形成了全国范围的产业。
蚕桑养蚕的发展不仅仅是农业的一个方面,它还与手工业和商业紧密结合在一起。
蚕桑养蚕的成功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和技术。
在中国古代,女性多从事养蚕工作,因为这项工作需要细心和耐心,女性更适合。
同时,蚕桑养蚕的一系列工序也成为了手工业的一部分。
从桑叶的采摘,到蚕茧的收获,再到丝绸的织造和染色,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精细的手工操作。
这使得丝绸成为了一种高质量的产品,颇受贵族和富商的喜爱。
中国古代的丝绸产业也为国家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丝绸不仅是一种高质量的产品,还是中国的重要出口商品。
丝绸的出口带动了商业的发展,使中国成为了古代丝绸之路的一部分。
丝绸之路连接了东方和西方,促进了亚洲和欧洲的贸易和文化交流。
与此同时,丝绸的出口也为中国带来了巨大的财富。
丝绸之路的繁荣时期,使得中国成为了丝绸的制造中心和贸易中心。
丝绸产业的发展也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丝绸的需求推动了农业的改进。
为了满足丝绸产业对桑叶和蚕茧的需求,人们开始大规模种植桑树,发展蚕桑养蚕。
这不仅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还提高了农业的效率。
其次,丝绸的制造技术传播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
为了满足对丝绸的需求,人们开始研究丝绸的制造工艺,发展了许多与丝绸相关的手工业,如染色、织造等。
这些手工业不仅提高了工人的技术水平,也为社会带来了繁荣。
唐朝的养蚕业丝绸之路上的经济支柱
唐朝的养蚕业丝绸之路上的经济支柱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灿烂的时期,而养蚕业在唐朝发展得非常兴旺。
养蚕业不仅为唐朝的丝绸之路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益,也对国内农业和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养蚕业在唐朝的发展在唐朝,养蚕业蓬勃发展,成为当时重要的农业产业之一。
唐朝统治者重视蚕桑的种植和丝绸的生产,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来促进养蚕业的发展。
官方设立了专门的蚕丝监,负责统一管理和监督养蚕业,推广种植桑树和饲养蚕的技术。
同时,唐朝政府也鼓励民间投资养蚕,加大对养蚕业的支持力度。
养蚕业从南方逐渐向北方发展,唐朝各地的丝绸产量显著增加。
尤其是蜀地和江南地区,因其气候温暖湿润、土地肥沃,成为养蚕和丝绸产业的重要基地。
由于养蚕业的迅速发展,唐朝的丝绸出口量逐年攀升,成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商品。
二、养蚕业对丝绸之路的影响唐朝的养蚕业对丝绸之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丝绸之路是连接东方与西方的重要贸易通道,而丝绸作为中国的特产,在这条贸易路线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养蚕业的发展使得唐朝的丝绸产量大幅度增加,丝绸之路上的丝绸供应量也得到了保障。
丝绸作为唐代最重要的出口商品之一,远销东南亚、南亚、中亚和西亚等地,对唐朝的国际贸易和外交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丝绸之路的不断繁荣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三、养蚕业对国内经济的影响唐朝的养蚕业不仅对丝绸之路上的贸易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对国内经济和农业生产产生了重要影响。
首先,养蚕业的发展推动了桑树种植的普及。
为了满足蚕的吃食需求,唐朝广泛种植桑树,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来源。
同时,桑叶的茧叶面也成为了农民的重要经济作物之一,提升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其次,养蚕业的发展带动了纺织业的兴盛。
丝绸作为高级纺织品,需要经过复杂的加工工序,养蚕业的繁荣为纺织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
纺织工艺也逐渐发展完善,提高了丝绸的质量和产量,进一步促进了纺织业的发展。
最后,养蚕业的繁荣带动了相关产业链的快速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蚕桑丝绸的国家。
五千年前的中国人就懂得把野生桑蚕驯化成家蚕,并利用蚕丝作为织物原料。
此后约三千年,中国丝绸开始通过海上和陆上的贸易通道向外传播,先向东传至朝鲜、日本,后向西传至中亚、西亚直至欧洲。
传说丝绸生产的技术是由黄帝的元妃嫘祖发明而传授教人民,但目前的研究仍以考古发现为证据。
从考古发现的蚕丝实物来看,蚕丝的起源应该在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山西西阴村仰韶文化遗址曾发现过半个茧壳,河南荥阳青台村出土过丝织品,浙江湖州良渚文化遗址出土了保存尚好的丝线、丝带和丝绸残片。
这些文物的年代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正好吻合。
至于丝绸起源的地点,有人认为在黄河流域,也有认为是长江流域,还有人从蜀国先祖称为蚕丛及嫘祖祖籍西陵的传说,而推测蚕丝起源于四川。
关于丝绸的起源主要有两种说法。
有人从半个茧壳的出土,推测原始人以蚕蛹充饥,在食用过程中发现了蚕丝,从而想出蚕丝的利用价值,并发展出丝绸生产的方法。
有人却认为丝绸的起源与原始宗教有关。
原始人将蚕出生、成长、作茧最后羽化成蛾的过程与人的生死、再生相联系,养蚕产丝是为了保护通天的途径,并获取通天的手段。
因此,现代的丝绸生产,最初来源于原始的宗教仪式。
中国是蚕桑丝绸的故乡,蚕桑丝绸又与中国的礼仪制度、文化艺术、科学技术等关系极大,可说是中国文明的重要特征之一。
历时五千年的中国蚕桑丝绸发展历史,可以分为两大阶段,传统技术阶段和近代技术阶段。
传统技术阶段:蚕桑的起源大约在新石器时代,河南和浙江就出土过这一时期的蚕丝织物。
此后,蚕农一直使用传统技术生产丝绸。
他们栽桑养蚕,获得蚕茧后以手摇或脚踏丝车缫丝,用传统的手工织机织出各种美丽的丝绸织物。
中国丝绸业发展至唐代达到顶峰,明代则是丝绸传统技术成熟的时期。
近代技术阶段:十九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开始利用西方工业化的成果生产丝绸,中国丝绸业自此由传统生产技术体系过渡到现代生产技术体系。
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国已基本具备了现代丝绸生产体系。
今天,中国占有世界蚕丝生产量的70%和丝织品生产量的50%以上,是公认的丝绸生产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