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课程性质和重要性
该课程是油气开采技术、钻井技术等专业一门必修的技术基础课,是非地质专业学生对地质学的入门课程,是相关专业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的重要基础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引导学生步入地质科学的殿堂,了解地质学一般的研究对象、内容、研究任务、研究方法、地质作用的基本原理和地质科学领域的主要成就,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地质理论基础、较宽的知识面和学会认识地质体、地质现象的基本技能和工作方法,培养学生地质科学创新思维能力和时空观念,为非地学专业人才培养奠定必要的地学知识、理论、技能基础,以便更好的掌握钻井的工程施工、油气开采的动态分析等工作。
课程设置及学时安排:第一学期开设,总学时为 64 学时,其中理论教学 50 学时,实验教学 14 学时。在教学安排上强调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和对基本技能的训练。
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
首先是课程组成员及时转变了教学理念,树立起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是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观念。做到了既要加强理论教学,更要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理论教学为技术应用服务,以够用为度。明确了高职学生与本科生的区别在于前者强调的是应用技术教育和技术应用的操作能力。二是按照各岗位群所必需的业务能力来确定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根据各相关专业定位,结合现场调研结果,在广泛组织现场技术人员和学校教师研讨论证的基础上,确定各岗位群所必需的业务能力,并将其分解到《石油地质基础》课程的教学当中。该课程作为钻井技术、油气开采技术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主要是讲述岩矿、构造、油气的生成、运移、聚集和成藏,为钻井地质、油田开发地质等后续课程打好基础。为此,在教学内容上,进行了较大调整,大幅度缩减了矿物、岩石学内容,对构造、石油地质学内容进行了重新组合。三是教学内容与方法不断改革与创新。教学内容改革
主要是对该课程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
简化,删除空洞的说教,增添应用性较强的内容,尤其是在实践类课程中强化与应用技术有关的内容,并将科研、工程项目和生产实践中的新成果、新知识、新技术,以及本专业或行业科技发展前沿的新动向等及时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去。教学方法改革主要是教师授课少而精,讲透重点、难点,多让学生提出问题,通过讨论和答辩等形式启迪思维、开发智力、增强学习的主体意识。
四是进行了教材建设,推进课程体系内容的改革。在自编讲义的基础上,编写了该课程的校本教材, 2006 年综合各同类院校该课程的实际教学情况,主编了全国石油高职高专规划教材《石油地质基础》,并由石油出版社出版发行,弥补了该课程缺乏相应教材的空缺。
课程组部分成员参与了中国石油协会立项课题“高职高专石油主干专业‘零距离' 培养模式研究”,《石油地质基础》课是该项目的改革试点课程之一;
课程组成员编写的论文“准确定位,突出特色,实现‘零距离'培养目标”以及“分析‘12.23 ' 事故,搞好井控工作” 是该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教改论文,论文分别在中国石油教育协会主办的《石油教育》以及本院院报《教育研究》上公开发表,推广了教改成果,为其他课程改革提供了借鉴。三、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改革
根据该课程教学内容涵盖面广、课容量大以及地质课涉及到的图件多,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空间思维能力等实际情况,为提高教学效果,课程组编制了多媒体课件,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也激发了学生对地质课程的学习兴趣。课程组成员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将启发式讨论融入到课堂教学当中,适时组织学生就某些问题进行讨论。首先由教师提前确定讨论题目,由学生课下收集资料,然后在课堂分组讨论或辩论,并由教师进行点评。例如,在讲解“石油和天然气的现代成因理论”这一部分时,在老师进行适当的解释、说明后,要求学生课下搜集油气有机成因或
无机成因的证据,并确定时间分成两队展开讨论、辩论。这种讨论式教学环节的纳入,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也促进了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提高。
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注重直观教学的运用。组织安排讨论课、习题课、专题讲座、参观、调研等形式,逐步增加学生参与教学的能力。教学环节齐全,任课老师备课充分,课堂讲解生动、紧密联系实际,每周有固定的辅导、答疑时间,老师对学生作业的批改细致、认真,做到了全批全改,批改及时。
崔树清老师的论文“直观教学体会点滴” ,于 2000 年 10 月发表于《现代技能培训教学》,介绍了课堂教学中恰当运用直观教学的心得和体会。
四、教学效果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试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改革;在教师队伍建设、教材选用与编写、教学大纲制订、教学资料积累、教学课件制作、教学环节的完善等方面取得长足进展,教学效果明显提高。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具体表现在:
1 .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注重师资培养。《石油地质基础》作为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较强的专业基础课程,单靠书本学习,实验室模拟是远远不够的。所谓请进来是指,我院与华北石油管理局各单位建立起了长期的合作关系,每年不定期的请有关单位的地质老总、钻井、采油老总或勘探开发研究院、采油研究院、各大钻井公司负责人到学院来指导工作,进行业务交流,征求他们对该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所谓走出去,该课程任课教师除完成教学任务以外,定期到钻井队、采油队进行现场锻炼,同时在寒暑假到现场进行专业性的社会实践,要求每位专业教师每年都必须抽出一段时间,到工作一线熟悉现场地质情况和新工艺,确保了我们的教学更加贴近实际。
2.不断探讨、完善一体化教学,注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借鉴加拿大 CBE 教学理论,积极推行一体化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我院建有完善的地质实验室和校外实习基地,确保了实验开出率达到 100% 。
3.积极推进“零距离”培养模式。石油地质基础课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除地质基础知识外,有相当多的内容是钻井、采油等专业学生毕业后要从事工作内容,如矿物、岩石的鉴别、岩芯的描述等,为确保学生真正实现“零距离”培养,我们一方面在教学内容上下功夫,将教学大纲多方征求有关现场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的意见和建议,确保了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另一方面,要求任课老师经常到生产一线、科研院所进行调研,搜集相关信息,确保教学内容的前瞻性。同时,还按照教学内容的要求,带领学生到生产一线进行参观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