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血压和静脉回心血量

合集下载

《生理学》资料-循环系统b

《生理学》资料-循环系统b
存于大A内,管壁被扩张/大A弹性,形成上升支。
动脉脉搏的波形
下降支: 射血后期,进入A的血量﹤流向外周的血量,
动脉血压↓,形成下降支前段; 心室舒张,主A瓣关闭,血液逆流(降中峡),
倒流的血液弹回,使动脉压稍有上升,形成降 中波;此后,血液不断流向外周,形成较平坦 的后段。
动脉脉搏的波形
上升支: 斜率和幅度受心排血量、射血速度、外周阻力、 大A的可扩张性等因素的影响。
第三节 血管生理
血压形成
动静脉血压
微循环
组织液生成
一、各类血管的结构及功能特点
(founctional parts of blood vessels)
弹性贮器血管(windkessel vessel)
主动脉、肺动脉主干及其大分 支。管壁坚厚,含丰富弹性纤维, 故有弹性和可扩张性。(图)
分配血管(distribution vessel)
在封闭的系统中,各截面的流 量都相等,等于心输出量。
Q = △P/R = (P1 –P2) / R = PA / R
整体内 / 各器官
血流速度(velocity of blood flow) 各类血管的血流速度与总截面积成
反比。
各段血管的血压、血流速度、血管总截面积的关 系示意图
层流(laminar flow) 血管轴心处流速最快,血细胞数目最多。
欧姆定律: Q=△P/R Poiseuille law: Q=△P r4/8L
r对R的影响很大
η: 血液黏滞度
R= 8ηL/ πr4
r: 血管半径
L: 血管长度
半径r是决定血流量的主要因素。
小动脉及微动脉是产生外周阻力的主要部位。
总外周阻力中: 大、中动脉 小、微动脉 毛细血管 静脉

生理学血液循环专业知识培训

生理学血液循环专业知识培训
1.组织液与淋巴管之间旳压力差是淋巴生成旳动力。 2.淋巴生成量:120ml/h 或 2~4L/d。
毛细淋巴管→集合淋巴管(管壁有平滑肌) →细淋巴管→淋巴管(具瓣膜)→ 胸导管(100ml/h) 、右淋巴管(20ml/h) →静脉
(二)淋巴旳生理功能 淋巴液回流带回红细胞,蛋白质和脂肪。
小结:第三节 血管生理
即舒张压+1/3脉压,为100mmHg (13.3kPa )。
主动脉和外周动脉旳脉压、平均压、血流变化
3.影响动脉血压旳原因 (1)心脏搏出量:
搏出量↑,心缩期射入动脉血量↑→收缩压↑, 舒张压变化不大,脉压↑
一般情况下,收缩压旳高下主要反应搏出量旳多少,
(2)心率: 心率↑,心舒期缩短→心舒期大A血液向外周 流出↓,心舒期大动脉余血量↑→舒张压↑, 收缩压变化不大,脉压↓
五、微循环(microcirculation) 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旳血液循环。
进行血液和组织之 间旳物质互换。
(一)微循环旳构成: 1. 微循环迂回通路: 微动脉 后微动脉 毛细血管前括约肌 真毛细血管 微静脉
增进物质互换
2.直捷通路(thoroughfare channel): 微动脉 后微动脉 通血毛细血管 微静脉
血流速度与血流量成正比,与血管截面积成反比。 1. 泊肃叶定律 ( Poisenille’s law)
Q=π(P1-P2)r4/8 ηL 器官血流量主要取决于该器官阻力血管口径
2. 层流(laminar flow)和湍流(turbulent flow)
正常旳血液流动呈层流, 管道轴心处流速最快, 周围最慢。
2. 组织液胶渗压(πi) : 如毛细血管通透性↑
3. 血浆胶体渗透压(πc) : 如营养不良

人体解剖生理学-血液循环

人体解剖生理学-血液循环

有效不应期 ERP 相对不应期 RRP 超常期 SNP
第一节 心脏生理
兴奋的周期性变化与心肌收缩关系
心室肌AP、机械收缩曲线与兴奋性的关系
AP 机械收缩
心肌细胞有效不应 期长,延续到心肌 舒张早期。决定了 心室肌不会发生强 直收缩。
第一节 心脏生理
期前收缩与代偿间歇
期前收缩:心脏受到窦性节律之外的刺激,产生的收缩在 窦性节律收缩之前。 代偿间歇:1次期前收缩之后出现一段较长的舒张期。
第二节 血管生理
(三)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1.搏出量:主要影响收缩压。收缩压的高低主要 反映心室收缩力的强弱。
2.心率:主要影响舒张压。
3.外周阻力:主要影响舒张压。舒张压的高低 主要反映外周阻力的大小。
4.大动脉弹性:缓冲动脉血压的波动幅度。
5.循环血量的变化
第二节 血管生理
4、静脉血压与静脉回心血量 (一)静脉血压
第一节 心脏生理
心脏的起搏细胞的分布 正常起搏点:窦房结 潜在起搏点:窦房结以 外的自律细胞受窦房结 控制,自律性表现不出 来。 异位心律:病理情况下, 潜在起搏点发出兴奋控 制全心所表现出的节律 性活动。
第一节 心脏生理
(二)生理特性
2.兴奋性(excitability)心肌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
血液循环 blood circulation
概念
血液循环(blood circulation) : 心脏与相通的血管构成了密闭的 循环系统,心脏推动血液在心血 管系统内周周而复始的定向流动 称为血液循环 血管
心脏
血液循环 系统
血液
心脏的重要性
80岁的一生中:
心脏跳动30亿次之多!
输送的血液达3亿多升,可装满1600架四引擎 波音747客机的全部油箱! 所作的功,相当于将3万公斤物体举到喜马拉 雅山顶峰所作的功!

生理学 5 血管

生理学 5 血管

偏高提示输液过快或心功能不全
• 外周静脉压(peripheral venous pressure, PVP)
各器官静脉的血压
血压低 重力与体位对静脉血压的影响 跨壁压→静脉充盈程度
静脉脉搏:
1. 正常时静脉脉搏并不明显 2. 在心力衰竭时静脉压
颈部明显的静脉搏动
50
四、静脉血压和静脉回心血量
❖ 静脉血压 ❖ 重力对静脉压的影响
Stephen Hales 英格兰著名生理学家 大动脉的弹性、血压、外周阻力 -血流动力学的创始人
14
二、血流量、血流阻力和血压
血流量和血流速度
血流量:单位时间内流过血管某一截面的血 量 , 也 称 容 积 速 度 。 其 单 位 通 常 以 ml/min 或 L/min来表示。
根据欧姆定律:Q =△P/R
湍流—— 各质点方向不一致(旋涡)
20
雷诺数 > 2000,湍流 Re= V—D —η
流速大、管径大(心室腔和主动脉内)、 粘滞度低时易产生湍流
21
二、血流量、血流阻力和血压
血流量和血流速度
湍流的发生?(生理意义?临床上?) 生理:血流速度快、血管口径大、血液粘度低 的情况下易发生湍流。在正常情况下,心室内存在 湍流。一般认为心室内湍流有助于血液的充分混合。 如左心室射出的血液的含氧量已很均匀。 临床:收缩期杂音?舒张期杂音?
高血压: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 低血压:收缩压 < 90mmHg;舒张压<60mmHg
➢ 生理性变动
年龄、性别、运动、体重、能量代谢、情绪等因素。
41
Blood Pressure
血管各段血压 的变化
42

血液循环 第3节 血管生理

血液循环 第3节 血管生理
(CVP)。正常值:4~12cmH2O(0.4~1.2kpa)。 中心静脉压的高低取决于心脏射血能力和静脉回
心血量之间的关系。在临床上输液时,如果CVP升高, 提示输液过快或心脏射血功能不全;CVP降低,提示输 液不足。
2.外周静脉压
各器官静脉的血压称为外周静脉压
28
3.重力对静脉血压的影响 直立时:由于血液本身
35
3.动-静脉短路: 主要存在于手掌、足底、耳廓等处。
路径:微A →动-静脉吻合支→微V 特点:管壁厚,流速快,一般不开放,完全无 交换作用。 作用:控制皮肤散热量,调节体温。
36
(三)微循环血流的调节
1. 代谢产物的作用:
局部代谢产物↑ → 后微A、毛细血管前括约肌舒张


微循环血流↓
真毛血管开放
的动力取决于组织液和毛细淋巴管中淋巴液之间 的压力差。 (二)淋巴液回流的生理意义
1.回收蛋白质 2.运输脂肪及其它营养物质 3.调节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的液体平衡 4.清除组织中红细胞,细菌及其它微粒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真毛细血管关闭
微循环血流↑


后微A、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收缩 ← 局部代谢产物↓
2. 微A、后微A、微V还受交感神经支配
37
(四)血液和组织血液之间物质交换 1.扩散(溶质分子); 2.吞饮(大分子的物质,如蛋白质); 3.滤过和重吸收(组织液的生成)
38
六、组织液的生成
(一)组织液的生成 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的滤过力量和重吸收的力量之
指微静脉。舒缩活动影响毛细血管前、后阻力的 比值,改变血管内和组织间隙内的分配。 7.容量血管(capacitance vessel)

静脉血压和静脉回心血量

静脉血压和静脉回心血量
四、静脉血压和静脉回心血量
(一)静脉血压
中心静脉压 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4-12cmH2O
(二)重力对静脉血压的影响 (三)静脉血流
1.静脉对血流的阻力
2021/4/6
1
2.静脉回心血量及其影响因素 体循环平均充盈压 心脏收缩力量 体位改变 骨骼肌的挤压作用 呼吸运动Leabharlann 2021/4/62
五、微循环
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
(一)微循环的组成
迂回通路
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 管、微静脉
直捷通路
微动脉、后微动脉、通血毛细血管、微静脉
动-静脉短路
微动脉、动-静脉吻合支、微静脉
2021/4/6
3
2021/4/6
4
(二)毛细血管壁的结构和通透性 (三)毛细血管的数量和交换面积 (四)微循环的血流动力学 (五)血液和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
扩散(diffusion) 滤过(filtration)和重吸收(reabsorption) 吞饮(pinocytosis)
2021/4/6
5
感谢您的阅读收藏,谢谢!
2021/4/6
6

血液循环(3)解析

血液循环(3)解析
➢ 高低取决于血量和循环系统容量之间的相对关 系。大约7mmHg.
两个条件:心脏射血和外周阻力
收缩期:动能:推动血液流动(1/3 SV)
心脏射血
压强能:形成收缩期的血压
作 功 势能 弹性势能:血管壁扩张 (贮存能量)
舒张期: 一部分势能 → 推动血液
扩张的血管壁
继续流动的动能
弹性回缩
另一部分势能:压强能,形成舒
小动脉和微动脉 管径较细,含平滑肌,收
缩性能好 对血流的阻力较大,在
总的外周阻力中占47%, 故称阻力血管 作用:控制器官、组织的 血流阻力和血流量
交换血管(exchange vessel)
真毛细血管 数量多;口径细;血流
速度最慢;管壁薄;通 透性好; 是血液与组织液进行物 质交换的场所
容量血管(capacitance vessel)
静 脉 数量多;口径较大;
管壁较薄;容量大 (65 ~ 70 %)
可扩张性 作用:血液贮存库
短路血管(shunt ves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el)
又称为动-静脉短路 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
直接吻合支 部位:手指、足趾、耳
廓的皮肤 作用:与体温调节有关
分配血管
血液在血管内的 流动形式
层流:每个质点的流动方向 一致,与血管的长轴平行, 但流速不同
血流速度加快到一 定程度
湍流:各个质点的流动方向 不一致,出现漩涡
血流阻力(resistance of blood flow)
血液粘滞度
红细胞比容
最重要的因素
血流切率
切率高,轴流显著,粘滞度低
血管口径
口径小,粘滞度低,Fahraeus-Lindqvist效应
外周静脉压(peripheral venous pressure) : 各器官静脉的血压

循环系统

循环系统

减慢射血期 房内压<室内压↓<主动脉压 关

室内压小于主动脉压, 心室射血量减少。
心室舒张期
瓣膜两侧压力变化
房室 主动 瓣 脉瓣
特点及作用
等容舒张期 房内压<室内压↓↓<主动脉压 关
快速充盈期 房内压>室内压↓<主动脉压


室内压急剧降低, 心室容积不变(最小)
室内压最低, 关 心室容积急剧增加。
容量血管收缩
2、心脏收缩力:
右心衰竭→中心静脉压↑→静脉回心血量↓→下肢水肿、颈静脉怒张、 肝充血水肿
左心衰竭→肺静脉压↑→肺水肿
3、体位改变:
长久站立→下肢静脉因重力作用容纳血量↑ →静脉回心血量↓(高温环境中更加明显)
长期卧床→静脉壁紧张性↓,突然站立→ 静脉回心血量↓→动脉血压↓→晕厥
4、骨骼肌的挤压:肌肉泵 5、呼吸运动:呼吸泵
3、传导性:心肌细胞传导兴奋的能力。
心脏内兴奋传播的途径:
心房肌 :0.4m/s 优势传导通路 :1.0~1.2m/s
房室交界结区:0.002m/s 房室束、左右束支:1.5m/s
浦氏纤维:4.0m/s 心室肌:1.0m/s
房室延搁:兴奋经房室交界传导速度最慢,故兴奋由心房 传向心室要延搁一段时间。
窦房结细胞动作电位形成机制 0期:Ca2+内流
3期:Ca2+内流↓,K+外流↑

电 位
20
0
-20
-40
-60
03 4
Ca2+
阈电位 最大舒张电位
4期自动去极化机制:
① K+外流进行性衰减。 ② Na+、Ca2+内流逐渐增多
4期缓慢自动去极化

第三章 鱼类生理学血液循环

第三章 鱼类生理学血液循环

圆锥(bulbus conus)。
图4-2 鳟鱼和鲨鱼的心脏 构造
• 静脉窦为一肌肉层很薄的囊,收集所有回流心脏静脉血。静脉窦虽是 心脏的一部分,但它与各大静脉同源。
• 心房壁较静脉窦稍厚。可分为内膜层、心肌层和外膜三层。 • 心室的体积一般小于心房,心室壁坚厚,是循环原动力所在部位,收
缩时将血液压送出心脏。心室壁的结构与心房大致相似,但心肌较心 房稠密得多。 • 动脉球只为硬骨鱼类所特有。它不属于心脏本部,是腹大动脉血管基 部扩大而成。动脉球本身不具有收缩性,构成动脉球的肌肉为平滑肌 而非心肌。 • 动脉圆锥为软骨鱼类所特有,能随心室的节律而自动收缩,属于心脏 的组成部分。硬骨鱼类的动脉圆锥退化。
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前负荷静脉回流量后负荷大动脉血压神经因素体液因素每搏输出量心输出量外周阻力小动脉管径血液粘滞度红细胞数目血浆成分主动脉和大动脉弹性贮器的作用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量的比例二动脉脉搏pulse一微循环的组成二微循环的通路四静脉血压和静脉回心血量五微循环microcirculation直捷通路thoroughfarechannel2
外周阻力
小动脉管径 血液粘滞度
红细胞数目 血浆成分
主动脉和大动脉弹性贮器的作用
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量的比例
(二)动脉脉搏(pulse)
四、静脉血压和静脉回心血量
五、微循环(microcirculation)
(一)微循环的组成 (二)微循环的通路
1. 直捷通路 (thoroughfare channel) 2.营养通路 (nutrition channel) 3.动-静脉短路 (arteriovenous shunt)
心动周期中压力 、容积等变化
1=主A内压 2=左心室内压 3=左心房内压 4=心音 5=心室容积 ⑦=心房收缩期 ①=等容收缩期 ②=快速射血期 ③=缓慢射血期 ④=等容舒张期 ⑤=快速充盈期 ⑥=减慢充盈期

中心静脉压降低回心血量增加的机制

中心静脉压降低回心血量增加的机制

中心静脉压降低回心血量增加的机制1.引言1.1 概述中心静脉压(Central Venous Pressure,CVP)是指在静脉回流至右心房之前的静脉血液压力。

CVP的高低直接反映了心脏前负荷的状态,对维持心血管系统的稳定起着重要作用。

降低中心静脉压可以增加回心血量,即心脏每分钟向全身组织和器官供应的血液量。

这一机制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处理内科、外科和重症监护患者,在提高心功能、加速血液循环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降低中心静脉压以增加回心血量的机制涉及多个方面。

首先,降低中心静脉压可以减少右心室的后负荷,降低心脏负担。

这使得右心室能够更加轻松地将血液推送到肺循环中,从而增加了左心室的充盈。

其次,在降低中心静脉压的过程中,周围静脉血管的舒张也会发生,这有助于静脉回流的增加。

这种舒张使得周围组织的静脉容量增加,从而增加了回心血量。

此外,降低中心静脉压还可通过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和抑制肾脏反射性地增加心率和心肌收缩力,进一步增加回心血量。

综上所述,降低中心静脉压可以通过减少右心室负荷、增加周围静脉容量以及通过神经调节机制来增加回心血量。

这一机制对于维持心血管稳定、改善器官灌注以及处理一些临床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在进一步研究中,我们需要深入探索降低中心静脉压带来的回心血量增加机制,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并为未来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内容:本文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中,我们将对中心静脉压降低回心血量增加的机制进行介绍。

首先,我们将概述中心静脉压和回心血量的概念,以及它们在人体循环系统中的重要性。

其次,我们将介绍本文的结构和目的,以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正文部分将重点讨论中心静脉压降低回心血量增加的机制。

在要点1中,我们将探讨中心静脉压降低对心脏充盈的影响,包括中心静脉压对心脏舒张和收缩过程的影响以及回心血量的变化情况。

在要点2中,我们将进一步分析中心静脉压降低引起回心血量增加的机制,包括静脉血流重分布和静脉回流增加等方面的作用机制。

第8章血液循环_02

第8章血液循环_02

2. 中心静脉压 3. 外周静脉压
3. 外周静脉压@各器官静脉、其他大静脉

(二)重力对静脉血压的影响

(三)静脉回心血量影响因素


平卧时:各部分静脉压相近,对回心血 量不产生明显影响 直立时: 足部:血管静脉压明显↑,血管扩张, 容量↑,回心血量↓(90mmHg) 脑部:与心脏之间静水压差-10mmHg
毛细血管血压
例:心衰静脉回流受阻组织水肿 例:肝、肾疾病or营养不良 血浆蛋白↓组织水肿
血浆胶体渗透压
淋巴回流 例:丝虫淋巴管阻塞组织水肿:象皮病 毛细血管通透性↑
血浆蛋白↓血浆胶体渗透压↓ 组织蛋白↑组织液胶体渗透压↑
例:过敏反应、烧伤
毛细血管有效滤过压 动脉端(30+15)-(25+10)≈10mmHg 静脉端(12+15)-(25+10)≈-8mmHg
动脉、毛细血管、静脉
(二)人体主要血管 1、动脉

左心室 升主动脉 主动脉弓 胸主动脉 腹主动脉 髂总动脉
1
左心室 ↓ 升主动脉左、右冠状动脉(心脏) 颈外动脉(面、咽)
右颈总动脉
右颈总动脉 右锁骨下动脉
桡动脉 尺动脉
左颈内静脉
↓ 主动脉弓 ↓ 胸主动脉 ↓ 腹主动脉
无名动脉 (头臂干)
1.
二、动脉血压和动脉脉搏
(一)动脉血压&正常值 (二)动脉血压的形成 (三)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四)动脉脉搏
(一)动脉血压&正常值

血压:血液对壁侧压 收缩压:100~120mmHg 舒张压:60~80mmHg 脉搏压(脉压):30~40mmHg 平均动脉压≈舒张压+1/3脉压 差异:个体、性别、年龄、情绪、环境

生理学:第三节--血管生理(完整版)

生理学:第三节--血管生理(完整版)

1、直捷通路:
微动脉 后微动脉
通血毛细血管
微静脉
这条通路经常处于开放状态,血流速度较快,使一 部分血液能迅速通过微循环而回流到心脏。在骨骼 肌内,这类微循环通路较多。
2、迂回通路:
微动脉 后微动脉
毛细血管 前括约肌
毛细血管管壁薄、通透性大,血流缓慢,是物 质交换的场所,故又称“营养通路”。真毛细 血管网是交替开放的。
假如不存在外周阻力,心室射出的血液将全部流至外周, 即心室收缩释放的能量可全部表现为血流的动能,因而 对血管壁的侧压不会增加。
动 心脏射血

血 压
外周阻力
共同作用 的结果
心 脏 约70ml血 射 血
主 、
仅约23ml血在0.25s内

外周血管
动 脉
(由于①强大的外周阻力;②仅0.25s)
0.25s
后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有每分钟约5-10次的交替性 收缩和舒张。在安静状态下,骨骼肌组织中在同一时间内 只有20%-35%的真毛细血管处于开放状态。
暂储
剩余的约47 ml血
主、大动脉被动扩张,容纳约47 ml血


主、大动脉弹性回位


驱动约47 ml血 流向外周血管
主动脉和肺动脉主干及其较大分支心缩时,被动 扩张容量增大,将一部分血液暂时贮存起来;心 舒时弹性回缩,将射血期中多容纳的那一部分血 液继续向外周推动输出。这类血管通常称之为弹 性贮器血管。
静 脉 血 流 加 快
5.呼吸运动
吸气时胸内负压加大
胸腔内大静脉和 右心大静脉和右心 房更为扩张 程度↓
静脉回心血量 ↑ 静脉回心血量 ↓
五、微循环(microcirculation)

动物生理学 第3节 血管生理 图文

动物生理学 第3节 血管生理 图文
3 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小动脉和微动脉。 富含平滑肌,通过管径的变化, 调节各脏器的血量。
4 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起始部平滑肌环绕。 决定某一时间内毛细血管的开放数量。
5 交换血管----真毛细血管---单层内皮细胞 。 血液和组织液进行交换的场所。
6 毛细血管后阻力血管—微静脉。 7 容量血管—静脉。数量多、口径粗、管壁薄。
三、动脉血压和动脉脉搏
1 动脉血压—主动脉血压。 收缩压:心室收缩时主动脉血压达到最高值; 舒张压:心室舒张时主动脉血压下降到最低值。 脉搏压/脉压:收缩压-舒张压。
平均动脉压:约等于舒张压+1/3脉压 =2/3舒张压+1/3收缩压
主动脉/弹性贮器血管的作用:
一方面可使心室间断地射血变为动脉内持续的血流;另一方面还 能缓冲血压的波动,使每个心动周期中动脉血压的变化幅度远小 于心室内压的变化幅度。
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1)每搏输出量:
增加-收缩压2)心率:加快-心舒期短,主动脉内存血量增多,舒张压升高,
收缩压升高不明显-导致脉压减小。
3)外周阻力:升高-动脉中血量增多,舒张压升高,收缩压升高
不明显-导致脉压减小。 舒张压的高低主要反映外周阻力的大小。
4)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动物衰老时血管壁弹
层流现象:液体每个质点的流动方向都一致,与 管道的长轴平行。但各质点的流速不同。管道轴 心处流速最快。
湍流现象:当血流速度加快到一定程度,就会发 生湍流,此时血液中各质点流动方向不一致,出 现旋涡。 条件:Re=ρVD/η>2000时
发生湍流时,血流量与血管两端压力差的平方根 成正比。
3 血流阻力—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所遇到的阻力。
静脉回心血量:依赖于静脉与右心房间的压力差

静脉血压和静脉回心血量

静脉血压和静脉回心血量

静脉血压和静脉回心血量静脉是血液流回心脏的通道,还起到血液储存库的作用,调节静脉的收缩与舒张可以调节回心血量和心输出量。

1.静脉血压: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称为中心血压,各器官静脉的血压称为外周血压。

因为动脉与毛细血管的阻力较大,因而静脉的血压只有15-20mmHg,静脉阻力小,且右心房的压力基本为0,所以静脉血可以顺利回流。

中心血压的高低与心脏射血能力的强弱正相关。

2.重力对静脉压的影响:人体中的血液受地球重力影响会产生相应的静水压。

当人体部位与心脏的水平位置产生高度差时,就会产生相应的静水压。

跨壁压:血管内血液对管壁的压力盒血管外组织对管壁的压力之差。

器官静脉血量与跨壁压正相关3.静脉血流:1、静脉对血流的阻力:静脉阻力很小,使血液流回心脏。

微静脉功能上是毛细血管阻力血管,它的改变可以改变毛细血管的压力,从而映雪血管中的血液与组织液的交换。

周围组织会增加静脉对血流的阻力。

2、静脉回心血量及其影响因素:单位时间内静脉回心血量取决于外周静脉压和中心静脉压之差。

体循环平均充盈压与心脏收缩力量均会影响静脉回心量3、骨骼肌的挤压作用:骨骼肌的收缩作用加肌肉间静脉的静脉瓣共同组成肌肉泵。

该泵的工作可有效缓解下肢静脉压过高,血量过大的状况4、呼吸运动:人体呼吸可以改变胸膜腔内负压的大小,从而改变胸腔内大静脉的跨壁压,进而改变静脉的血流量。

起到呼吸泵的作用5、体位改变:体位改变的产生主要因为重力对血液的影响。

体位的改变会导致血液的重新分配,由神经和体液进行调节。

外因或内因导致下肢血流量增加,回心血量过少,长时间情况下会使脑部缺氧,出现昏厥状况。

问题:1、直立时,足部与脑部的血压差别巨大,两者的静脉的血管结构有何区别?2、心率过快,射血功能过强是否会导致中心静脉压下降?3、静脉的哪些结构决定了它的阻力小?4、毛细血管的前后阻力主要由哪些因素决定?5、为什么肌肉泵可以降低静脉压力?6、胸膜腔内的负压减小时,胸腔内的血管的跨壁压减小,血管相对收缩,而该血管没有静脉瓣,此时血液是否会回流?若回流,机体会做出什么反应?补充:1、中心静脉压的测定:1、静脉选择单位。

血管生理概述

血管生理概述
• 当心脏功能减弱导致中心静脉压升高时, 静脉血回流将减慢,血液滞留于外周静脉 内,出现外周静脉压增高的现象。
(二)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
• 体循环内静脉回心血量取决于外周静脉压与 中心静脉压之差以及静脉对血流的阻力。因 此凡能影响任一方面的因素,都能影响静脉 回心血量。
1.体循环平均充盈压
• 血管系统内血液充盈程度愈高,静脉回心血 量也就愈多。当血量增加或容量血管收缩时, 体循环平均充盈压升高,静脉回心血量也就 增多。反之,静脉回心血量减少。
2.动脉血压的形成 • 心血管系统内有足
够的血液充盈(循 环系统平均充盈压) 是血压形成的前提 条件。在此基础上, 血压是心脏射血和 外周阻力两个因素 作用于血液而形成 的。此外,大动脉 管壁的弹性在血压 的形成中也起重要 作用。
3.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凡能影响动脉血压形成的各种因素, 都能影响动脉血压。
2.分配血管 从弹性储器血管以后到分支为 小动脉以前的动脉管道,即中动脉。
– 其功能是将血液输送到各器官组织,故称为分 配血管。
3. 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 小动脉和微动脉的 管径小,对血流的阻力大,形成血流的外 周阻力,故称为阻力血管。
4.交换血管 是血液和组织液之间进行物质 交换的场所,故称交换血管。
(2)心率 • 心率加快时,心缩期与心舒期均缩短,而心舒
期缩短更明显,在心舒期内流向外周的血量减 少,致使心舒期末动脉内存留的血量增多,舒 张压明显升高。
• 心缩期缩短使收缩期动脉内的血量增多,收缩 压也相应的升高,但由于动脉血压升高可使血 流速度加快,在收缩期有较多的血液流至外周, 所以收缩压上升幅度相对较小,表现为脉压减 小。
一、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 1.弹性储器血管 指主动脉、肺动脉主干及其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静脉血压和静脉回心血量静脉是血液流回心脏的通道,还起到血液储存库的作用,调节静脉的收缩与舒张可以调节回心血量和心输出量。

1.静脉血压: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称为中心血压,各器官静脉的血压称为外周血压。

因为动脉与毛细血管的阻力较大,因而静脉的血压只有15-20mmHg,静脉阻力小,且右心房的压力基本为0,所以静脉血可以顺利回流。

中心血压的高低与心脏射血能力的强弱正相关。

2.重力对静脉压的影响:人体中的血液受地球重力影响会产生相应的静水压。

当人体部位与心脏的水平位置产生高度差时,就会产生相应的静水压。

跨壁压:血管内血液对管壁的压力盒血管外组织对管壁的压力之差。

器官静脉血量与跨壁压正相关3.静脉血流:1、静脉对血流的阻力:静脉阻力很小,使血液流回心脏。

微静脉功能上是毛细血管阻力血管,它的改变可以改变毛细血管的压力,从而映雪血管中的血液与组织液的交换。

周围组织会增加静脉对血流的阻力。

2、静脉回心血量及其影响因素:单位时间内静脉回心血量取决于外周静脉压和中心静脉压之差。

体循环平均充盈压与心脏收缩力量均会影响静脉回心量3、骨骼肌的挤压作用:骨骼肌的收缩作用加肌肉间静脉的静脉瓣共同组成肌肉泵。

该泵的工作可有效缓解下肢静脉压过高,血量过大的状况4、呼吸运动:人体呼吸可以改变胸膜腔内负压的大小,从而改变胸腔内大静脉的跨壁压,进而改变静脉的血流量。

起到呼吸泵的作用5、体位改变:体位改变的产生主要因为重力对血液的影响。

体位的改变会导致血液的重新分配,由神经和体液进行调节。

外因或内因导致下肢血流量增加,回心血量过少,长时间情况下会使脑部缺氧,出现昏厥状况。

问题:1、直立时,足部与脑部的血压差别巨大,两者的静脉的血管结构有何区别?2、心率过快,射血功能过强是否会导致中心静脉压下降?3、静脉的哪些结构决定了它的阻力小?4、毛细血管的前后阻力主要由哪些因素决定?5、为什么肌肉泵可以降低静脉压力?6、胸膜腔内的负压减小时,胸腔内的血管的跨壁压减小,血管相对收缩,而该血管没有静脉瓣,此时血液是否会回流?若回流,机体会做出什么反应?补充:1、中心静脉压的测定:1、静脉选择单位。

经锁骨下静脉或右颈内静脉穿刺插管至上腔静脉。

经右侧腹股沟大隐静脉插管至下腔静脉。

一般认为上腔静脉测压较下腔静脉测压更能准确反映右房压力尤其在腹内压增高等情况下。

2、中心静脉搏压测定装置:用一直径0.8-1.0cm的玻璃管和刻有cmH20的标尺一起固定在输液架上,接上三通开关与连接管,一端与输液器相连,另一端接中心静脉导管。

有条件医院可用心电监护仪,通过换能器,放大器和显示仪,显示压力波形与记录数据。

3、插管前将连接管及静脉导管内充满液体,排空气泡,测压管内充液,使液面高与预计的静脉压上。

4、穿刺部位常规消毒、铺巾、局部麻醉穿刺后插入静脉导管,无论经锁骨下静脉、颈骨静脉或股静脉穿入导管时,导管尖端均应达胸腔处。

在扭动三通开关使测压管与静脉导管相通后,测压内液体迅速下降,当液体降至一定水平不再下降时,液平面在量尺上的读数即为中心静脉压。

不测压时,扭动三通开关使输液瓶与静脉导管相通,以补液并保持静脉导管的通畅。

中心静脉压正常值为0.49-1.18kpa(5-12cm H20)。

2、静脉炎:血栓性静脉炎简称静脉炎是指静脉血管发炎,根据病变部位不同,静脉炎可分为浅静脉炎和深静脉炎。

其病理变理化血管内膜增生,管腔变窄,血流缓慢。

周围皮肤可呈现充血性红斑,有时伴有水肿。

以后逐渐消退,充血被色素沉着代替,红斑转变成棕褐色。

少数病人可引起反应,如发冷、发热、白细胞增高等,患者常常陈诉疼痛肿胀引起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很多,如创伤、手术、妊娠、分娩、心脏病、恶性肿瘤、口服避孕药及长期站立、下蹲、久坐、久卧受潮湿等,较常见是各种外科手术后引发。

临床应用:静脉血压对血液的回流起到重要作用,外周静脉血压过低或者病理状况引发外周静脉的血管阻力变大,会直接导致静脉血淤积,心脏回血量的不足,进而影响心脏的搏出量。

静脉曲张,静脉炎,静脉血栓等一些疾病直接或间接与外周静脉压有关。

而中心静脉压的高低通常用来判断病人是都血流量不足或者心脏功能不全。

进展:不同体位测量中心静脉压:因为静脉压的测量要求患者处于平卧状态,零点位于第四肋与腋中线的交点,但是患者可能由于病症原因无法做到,并且体位的改变会使测量结果不准确。

因而通过测量左右侧卧30度时候的静脉压,进而得出与中心静脉压的线性关系,从而可以通过侧卧时候的数据得到中心静脉压的升降趋势,以此判断患者的心脏功能状况。

因此,测量不同体位下CVP,具有临床监测的可行性和评估病情变化等作用,并且可增加患者的安全性、舒适性、减少感染机会和减少医护人员工作量,是值得在临床上推广的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

微循环: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续页循环微循环的组成:较简单的微循环是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仅由呈袢状的毛细血管相连。

复杂的微循环包含3种:1、微循环迂回通路:微动脉后微动脉真毛细血管微静脉静脉2、直捷通路:后微动脉通毛细血管微静脉静脉3、动-静脉吻合:微动脉微静脉静脉第一种最主要,用于组织之间的养分交换,第二种不是用以物质交换,而是使部分血液迅速返回微静脉,第三种在温度调解中起重要作用。

毛细血管壁的结构特点:毛细血管壁由单层内皮细胞构成,外有基膜,内皮细胞之间有间隙。

不同组织中的毛细血管密度、结构均有差异。

微循环的血流动力学:1、微循环对血流的阻力:血流量与微动静脉之间的血压差成正比,与微循环中总的血流阻力成反比。

阻力起到调控血量的作用。

2、微循环血流量的调节:血液流动主要用于养分的交换,因而血流量的改变是因为新陈代谢程度的改变,而调控微循环血流量主要通过控制同一时间内毛细血管打开的比例。

血液和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方式:交换方式无非3种:1、扩散 2、胞饮 3、滤过、重吸收第一种是最主要的方式,分直接扩散,通过缝隙、随水扩散三种。

第二种只用应用于一些大分子蛋白质。

第三种因渗透压、静水压不同产生,比例小,作用大。

问题:1、微循环迂回通路比较复杂,意义在于何处?2、为什么真毛细血管通常以直角方式从后微动脉分出?为了减慢流速?3、直捷通路是为了加快回流,骨骼肌中直捷通路较多是因为什么?4、毛细血管前后阻力同时扩大两倍,毛细血管的压力仍然不变?补充:休克初期,儿茶酚胺等缩血管物质的大量释放,可使大量小静脉发生收缩,从而使回心血量增加;微循环动一静脉吻合支的开放也有增加静脉回流的作用;此期,由于毛细血管内流体静压显著降低,就有较多的液体从组织间隙进入毛细血管,也可使回心血量增加。

病人这阶段由于心肌尚未发生严重损害,回心血量的增加意味着心输出量的增加,加之外周小动脉、微动脉收缩引起的外周总阻力增高,就有利于动脉血压的维持,甚至比正常略为增高。

临床应用:微循环在提供人体养分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微循环发生障碍会导致身体部分组织或器官养分不足,使其无法正常运作,若是发生在人体重要器官,如脑、心等部位,直接危害人的生命健康,平时生活中可以通过用冷水洗澡,经常拍打全身等方法来提高微循环的能力,临床上通过阿托品等一些药物也可以起到改善作用。

进展:1、Skeletal muscle microcirculatory abnormalities are associated with exercise intolerance, ventilatory inefficiency, and impaired autonomic control inheart failureBackgroundSeveral skeletal muscle abnormalities have been identified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 (CHF), including endothelial dysfunction. We hypothesized that skeletal muscle microcirculation, assessed by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 (NIRS), is impaired in CHF patients and is associated with disease severity. MethodsEighty-three stable patients with mild–moderate CHF (72 males, mean age 54 ± 14 years, body mass index 26.7 ± 3.4 kg/m2) and 8 healthy subjects, matched for age, gender and body mass index, underwent NIRS with the vascular occlusion technique and cardiopulmonary exercise testing (CPET) evaluation on the same day. Tissue oxygen saturation (StO2, %), defined as the percentage of hemoglobin saturation in the microvasculature compartments, was measured in the thenar muscle by NIRS before, during and after 3-minute occlusion of the brachial artery. Measurements included StO2, oxygen consumption rate (OCR, %/min) and reperfusion rate (RR, %/min). All subjects underwent a symptom-limited CPET on a cycle ergometer. Measurements included VO2 at peak exercise (VO2peak, ml/kg/min) and anaerobic threshold (VO2AT, ml/kg/min), VE/VCO2slope, chronotropic reserve (CR, %) and heart rate recovery (HRR1, bpm).ResultsCHF patients had significantly lower StO2(75 ± 8.2 vs 80.3 ± 6, p < 0.05), lower OCR (32.3 ± 10.4 vs 37.7 ± 5.5, p< 0.05) and lower RR (10 ± 2.8 vs 15.7 ± 6.3, p< 0.05) compared with healthy controls. CHF patients with RR ≥9.5 had a significantly greater VO2peak (p < 0.001), VO2AT (p < 0.01), CR (p = 0.01) and HRR1 (p = 0.01), and lower VE/VCO2 slope (p = 0.001), compared to those with RR <9.5.In a multivariate analysis, RR was identified as an independent predictor of VO2peak, VE/VCO2 slope and HRR1.ConclusionsPeripheral muscle microcirculation, as assessed by NIRS, is significantly impaired in CHF patients and is associated with disease severity组织液的生成、淋巴的生成与回流组织液大部分呈胶冻状,不能自由流动组织液是血浆滤过毛细血管形成的,滤过和重吸收取决于毛细血管血压(Pc)、组织液静水压(Pi)、血浆胶体渗透压(∏c)和组织液胶体渗透压(∏i)液体滤过还是重吸收取决于有效滤过压(EFP) EFP=(Pc+∏c)-(Pi+∏i)EFP>0时,血浆中的液体进入组织液,EFP<0时,组织液中的液体进入血浆另外,通过毛细血管的液体量(V)还与滤过系数(K f)有关,V=K f * EPF而滤过系数则是由器官或组织的功能特性决定一般来说,从血浆进入组织液的成分约有90%返回血浆,另外10%则会生成淋巴液,经由淋巴管返回血液中,以达到平衡,因而淋巴系统起着重要的辅助功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