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经济史模块教学策略的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经济史模块教学策略的思
考
一模块的突出特点
与人教版旧教材相比,新课标的经济史,对主题阐述的正文、图片、材料数据等文字量、信息量都有所增多。其中,学习思考68题,知识链接41处,资料卡片50个,图片150幅,表格13张,这既增加了学习的难度,也给师生充分利用教材提供了很大的创造性空间。
二知识和能力的范围
专题一:了解古代中国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基本史实,概括古代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一,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认识小农经济是古代封建社会的基础,是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的根本原因。第二,从政策对经济的影响,即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反作用的角度,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专题二:第一,了解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第二,分析中国资本主义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兴起的背景、曲折发展的影响因素。第三,探讨中国资本主义在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专题三:第一,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
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经验教训。第二,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
史意义。第三,概述改革开放的史实,了解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重要意义。
专题四:了解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分析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专题五:掌握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两次工业革命史实,认识和理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
专题六:认识罗斯福新政的背景;探讨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专题七:通过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成就与经验教训,认识苏联解体的原因及社会主义运动的曲折性和复杂性。
专题八: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以及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探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
三知识整合
在对教材有整体认识的基础上,可灵活地处理教材,尤其是在高考复习中,可以多角度地整合教材,实施有效教学,实现课程目标。
第一,教材专题一至专题四属于中国经济史和社会生活
史的内容,时间从古代到现代;专题五至专题八属于世界经济史的内容,时间从近代到当代。中外经济史的比重大致相当。
第二,从文明史观角度,教材体现出:纵向上,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的发展历程及碰撞;横向上,不同地域、不同社会制度下的工业文明发展及碰撞,突出中国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及成果,据此,可将教材知识重新整合为五个专题。
专题一:中华民族辉煌的农耕文明。
专题二:工业革命引领的工业文明历程及对中国的冲击。
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专题四: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专题五:关注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总趋势和各国经济新成就。
第三,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学习模块是相互独立的,但不是相互孤立的,是有内在联系的。
一是在中国古代小农经济基础之上,形成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了传统主流思想――儒家思想,以及发达的古代科学技术与文化。
二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下,我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曲折发展,由此出现了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民主革命;出现了新文化运动等思想解放的潮流,孙中山的“三民
主义”等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三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础上,我国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发展,对外关系发展成就突出;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断丰富发展,文化与科技事业成就非凡。
四是社会生活的变迁受政治和经济的影响,却又是社会政治、社会经济的反应。
五是工业革命推动人类进入到工业文明时代,它影响了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和发展,社会主义革命得以发展;近代以来的科学、文学艺术成就辉煌。
六是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及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导致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
四关于教学策略的思考
教无定法,对于具体不同的教学内容,可借鉴多学科的教法,充分利用教材,有效地策略指导,成功完成经济史的教学目标。
第一,有效利用教材,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学习建议”“课前提示”“资料卡片”“知识链接”等内容的设置,及教材中庞大的图表数据等资料,为自主探究学习和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帮助。
第二,从不同角度整合教材,建构新的知识体系。这既拓展了教材资源,也缩短了教师教学能力的成长时间,加深
了学生对整体知识的理解和把握。还可以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与《罗斯福新政》整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与《苏联社会主义的经验与教训》整合。
第三,启发式教学,问题式引导,注重史学方法的培养。学习《古代中国手工业经济》冶铁业的发展时,有学生针对用煤冶铁的两句文字提出问题:“到底是汉代还是北宋开始用煤冶铁?”这时我加以点拨:“这两句表述上有什么差别?”他回答:“北宋用煤冶铁是‘有明确记载’。”随后我提示他,不论哪种说法,应找到这种说法的依据。他通过苏轼的《石炭并引》中的明确记载,课后通过查阅资料,找到“汉代用煤冶铁”依据是河南古荥镇汉代冶铁遗址中,发现了用于冶炼的煤块、煤饼。我又问他:“各类史料中,哪类是还原历史最可信的?哪些最能系统地还原历史?”这样,帮助学生对历史的认识上升到理论高度。
第四,在必修课教学中,将选修课相关内容适度渗透。
第五,围绕教材,灵活运用多种途径实现教学目标。学习《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我国古代,除了纺织业、冶铁业、制瓷业等手工业部门外,还有哪些?”“我们张家口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蔚县剪纸是手工业部门吗?”“唐代高超的秘色瓷技艺失传了,那蔚县剪纸技艺是不是也面临失传的局面呢?”我突然意识到,是否可以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完成关于古代中国手工业部分的
知识能力、方法、价值观培养目标,以及教学评价呢?
课后,我组织对此有兴趣的学生开展了《蔚县剪纸的现状及保护策略的研究》的学习探究活动。把这一主题生成录像,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们了解蔚县剪纸工艺的发展历程,传承人的传奇经历,并分析不同年代统治政策、家庭经济水平、个人文化素质等各种因素对传人及工艺传承的影响等。
对不同研究学习小组,有计划地引导他们学习采用不同的探究方法,比如,蔚县剪纸传人的生活变迁研究小组,引导学生们采用“口述史研究性学习方法”,这是对相关百岁老人的一次访问。
随着活动的开展,围绕知识能力、历史学习方法掌握、民族责任意识等培养目标为内容的评价已随着活动的过程
而展开。通过他们的研究活动方案、调查活动资料以及在活动中的表现,考查学生再现、理解知识的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激发兴趣、培养综合能力的目标。
第六,通过评价体系深化知识体系的认知,提高综合能力,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学习档案、历史习作、历史制作、历史调查、考试等都可作为评价方法。在对宋国策同学的观点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与《罗斯福新政》整合的习作进行教学评价时,我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小型研讨